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乡的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1
一、着眼于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这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产生的土壤。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新婚别》等都是扎根于时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真实的社会面貌,充分体现了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方面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感怀身世遭遇和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词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七言古诗就创作于作者政治失意时期,结合李白当时的经历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诗。李白素有济世抱负,于是渴求登上仕途在政治中施展抱负,但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变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于是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着眼于诗词的诗眼处
诗眼是诗词的眼睛,它是诗词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诗词的神韵都蕴藏其中。诗眼就像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时如果能够抓住诗眼、词眼,就能很容易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全诗因此句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贾岛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犹豫不定,最后经韩愈点拨改为“敲”字。夜晚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也会惊动宿鸟,引起鸟的不安噪动。作者通过此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断肠”一词即为词眼,直接表现了诗人孤寂愁苦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游子思乡之悲。
又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非常传神,把花枝拟人化,写出了花枝的调皮可爱之态,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着眼于诗词所展现的意象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寓于所描绘的意象之中,寄情于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大海苍茫、山岛耸立、树木丛生、百草繁茂,海水是那样的雄伟壮观。后四句描写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的宏伟景象,以景语作情语,通过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把握住意象特征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会通过意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那就需要通过赏析词语,抓住炼字体现的景物特征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使烟具有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与“大漠”“孤烟”的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美,使人眼前一亮,顿感精神振奋,体现出诗人由前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飘零伤感过渡到豪放振奋的复杂情感。
四、着眼于虚词的运用
清人袁仁林《虚字说》认为:“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以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阁,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神见焉。”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对抒感、寄寓感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虚词是我们深刻理解、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虚词的运用可起到由细微处察觉全局的作用。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却话”这两个关联系虚词的叠用甚为巧妙。“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生虚,把我们带入“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景象之中。“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设想彼时谈论的正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此诗只有短短四句,因为这一关联系虚词的运用使诗歌表达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回环,而且更细腻深婉、含蓄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恋心理。
五、着眼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词种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可以更加形象地抒发诗人情感。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拟人、比喻、想象、联系、比兴等。如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突出北风怒号,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苦寒景象,情景交融,更加浓烈地表现了悲剧气氛。通过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乱的痛恨及对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喻成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把天上的彩云比喻成海楼,描写出江面所欣赏到的奇妙景观,变化莫测,令人目不暇接,表达了诗人对蜀中山水的深挚情感。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诗词教学;文本;人本;人文;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要求恰是尊重了诗词的文体特征和人文教育功能,这也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指出了方向――关注诗词的文本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培养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为目标。
一、关注诗词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树立“文本”“人本”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一个优秀的教者不仅要关注诗词特征还要走进文本,巧设三维目标,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贴近学生,读懂学生真正的需求,要树立“文本”“人本”思想。
首先,关注诗词发展特征,抓“文本”。关注诗词的发展特征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诗词的发展既包括横向的发展又包括纵向的发展。横向发展特征是就同一时期诗词所具有的特征而言的,学生明确同一时期诗词所具有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学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扩散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春雨润物般地实现。
其次,关注诗词个性特征,抓“文本”。关注诗词的个性特征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每首诗词都有自己的特色,关注诗词的个性特征才能充分展现诗词独特的艺术性。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诗词,文本特色不同,设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就不同。如盛唐诗歌的《望月怀远》和《山居秋暝》就有很大的不同,诗人张九龄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派日臻成熟,本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再次,关注学生个体特征,抓“人本”。关注学生个体特征设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感受文本蕴含的感情以及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教者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标准衡量学生的感悟情况。
二、关注诗词情境和学生情感态度――树立“人文”“人格”的教育理念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阶段,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得到陶冶,受到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形成高尚“人格”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启发其情感,去体验诗词的艺术美。
首先,关注填补留白悟情境,抓“人文”。诗词之所以具有鉴赏的价值就是因为其留有似断似续的艺术空白。在诵读欣赏时,运用想象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尤其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由教师包办讲解整首诗词意境的现象。这样就会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点拨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
其次,关注情境激发的情感态度体验,抓“人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情境激发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抓住学生的“人格”教育。比如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当然,诗词教学中朗诵可以培养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的能力,通过朗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的体味能力。因此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诵,它是学习诗词的重要途径。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古典诗词中有相对固定的审美精神世界,如对祖国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等。教学中在鉴赏各种主题审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形成审美情趣,如对孝道的尊重、对礼仪的向往等。这对于构筑学生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节奏――树立“人本”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中“人本”思想不可动摇。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展现课堂的节奏美感,课堂作业的设置是关键的一环。其一,课堂作业是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一般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二,课堂作业是调节课堂节奏的有效方式,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练习目标,课堂作业的布置就要准确把握难度。此外,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精妙恰当的设置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关注教后反馈和诗词意境的拓展――树立“人文”思想
真正的课堂是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要在实践中延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课后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能加深对诗词鉴赏方法指导的理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词,体会到诗词中更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3
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就需要学生充分地去体会以及品味古诗词当中的意境,进而体验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比如,就李白的《静夜思》而言。古诗中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表现出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主要是由于诗人描绘了一幅一个人在月光之下独自思乡的情景,而这样的意境就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这样的意境,那么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体会也就不会太深刻。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时,不能够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进而在情境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理解内涵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古诗词不仅蕴含了深远的意境,同时古诗词还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继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诗词当中表现了诗人词人的爱国情怀,那么对这首诗词的学习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等,从而端正矫正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活意识等等。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是诗人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都念念不忘要“北定中原”的深切愿望,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爱恋之情。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从诗人自身的经历以及背景展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并进一步体会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后再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体会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学习的效果。
三、通过诗词朗诵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深厚情感,更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而小学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都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特别适合朗读和背诵。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之前,应该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古诗词中节奏的起伏以及平仄的押韵,教会学生朗读与背诵的技巧。此外,在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总而言之,对古诗词的背诵过程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在古诗词鉴赏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学会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较高层次。教会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够对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最大限度通过古诗词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要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并理解诗词当中的意象。所谓意象,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个专业名词,意象的创造是有关的感受与知觉的经验(象)在头脑中的重现、重组、概括和提升,最终达到艺术的境界(意)。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抓住并理解了诗词当中的意象,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找到古诗词当中的意象,并且学会应用意象来理解古诗词。
五、结语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4
一、赏“情感”
“诗言志”、“诗缘情”,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有感而发,感于外面发于“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古诗词抒发的感情不外乎以下几种:1;爱国情感(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 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忧郁,6感时伤怀。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帮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至于曲解诗人的情感倾向。如何来确定呢?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生活 在盛唐时期,个性浪漫而张扬,傲视权贵,渴望能够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一生穷困潦倒,遭遇乱世流离的不幸,一生忧国忧民;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 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引导。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情感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是表 现戍边将士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往往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 ”,“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诗有关,唐人有折柳相赠而别的习俗,表达对朋友的祝愿;“雁”,“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表达感时之情;“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梅”则象征坚韧,高洁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具体表现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雎》,《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而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一轮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较为重要,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互文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泊秦淮》首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观沧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象之景,以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5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是诗歌涵盖了审美、教育、娱乐、抒情等多种功能。
怀着一腔乡愁在古诗词长廊中徜徉,去寻找,去品味,就能走进一个寄情山水的大美世界,走进一个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因此,当我们恣意于植根在五千年文化的乡愁的吟咏,同时也走进了现代担当的激情天地。在古典文化沃土上寻觅撷,收获现代思想营养的新绿。
一缕乡愁寄山水,万水千山总是情。乡愁因古诗词的点燃流光溢彩,古诗词因乡愁的植入更加隽永悠长。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历代诗人将情感系于山水,山山水水皆有情。
不断在路上,奔波的诗人笔下更集结着梦牵魂绕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流在外的游子,落日西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山那么高,水那么长,哪里才是朝思暮想的家乡。浩浩长江,袅袅烟波更添离情别绪,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思乡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乡愁缠绵。
对比之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成为对乡愁的最感人的排遣。虽然直白如话,却是离情万种。彼情彼景,见一个孤独的游子背手向月,早把千万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在脸上,留在天地间,乡愁难忘啊!
思乡之情如此之切,又有了柳宗元笔下的“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什么样的思乡之情,直教诗人恨不得将千山万峰化作千万个眺望家乡的身躯,站在峰头一起凝望故乡。唯有情之切,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唯有爱之深,一腔乡愁才化作千古佳句。
这样的乡愁牵着你,引着你,一程程,一步步,山山水水入诗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乡愁伴着流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结花月。山水承载着乡愁,乡愁赋予古诗词以魂魄。
思乡的古诗词范文6
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意境一、古诗词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意义分析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诗词中有很多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联想,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阅读赏析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词是以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艺术。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中学阶段,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注重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探究诗词的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凝练、韵律化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言志”“诗缘情”,诗词,以抒情达意为主。在古代诗词中,蕴含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乐观豁达的处事心态等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可以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此,赏析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诗词意境的品味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代文人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寄托在诗词当中,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抒发百折不挠的民族气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和爱国情怀。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局限,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诗词赏析技巧,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学会触类旁通,自觉地运用到同类作品的赏析之中。
(一)感悟主旨
诗人写诗,往往是有感而发,是真实情感的强烈流露。赏析诗词,首先要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来确定:
1.诗风、词风。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生际遇、性情特点等,把握分析作者的诗风、词风特点。如李白的傲视权贵,壮志难酬;杜甫的穷困,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杜牧、苏轼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岑参、范仲淹的边塞军旅生涯;李商隐、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李清照命运流离的凄愁苦闷;李煜国破家亡的小家愁,等等。
2.标题。有些诗的标题就表明了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月”,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3.意象。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长亭”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送别,长亭相送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落花”“落木”“残红”伤感时节;“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荷花”“青松”象征坚强、高洁、正直,等等。
(二)分析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词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抒怀言志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石壕吏》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西江月》《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等。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诗词表达的情感,分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增强了诗的气势,衬托了意境,使感情更加丰富。
3.表现手法。诗词中常用比兴、衬托、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使得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更形象贴切地表达自己愿意献身祖国的壮志情怀。
(三)词语赏析
学会赏析精词妙语,是赏析古诗词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审美能力的体现。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在诗词中的含义和运用之妙处。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情景相生,动静结合,意境深远而韵味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诗词品读、赏析,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审美等语文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树立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