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1
2、止咳润肺,润肠通便可以用于治疗肺病和咳嗽。
3、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为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能够降低人体的胆固醇的含量,还能降低心脏病和多发慢性疾病的发生危险。
4、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皮肤的红润光泽,有美容的功效。
5、含有蛋白质和大量的纤维,减少饥饿感。利于肠道的防病和抗癌的发生,所以对于肥胖患者可以适当补充,调整身体的体重。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2
1、胆南星有清热化痰,胆南星苦凉,苦能燥湿化痰,寒能清热功效,可用治痰火咳嗽,头风眩晕,中风痰壅,老年神困,产后怔忡,痰火失眠等症状。
2、治小儿风热壅毒,关膈滞塞,凉心压惊:胆星50克,入金、银箔小者各十片,丹砂7.5克,龙脑,麝香各一字。同研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竹叶水化下。
(来源:文章屋网 )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3
从学校德育的现实看,之所以实际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不相称,这里既有德育内容选择的问题,也有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问题。内容的选择必须注意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前一段时候存在的“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就是内容选择的错位。在途径方法上必须十分注重德育的实际效果,避免那种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劳而无功的形式主义的方式方法,更要避免那种助长学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思想困惑以至形成双重人格的不良做法。在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强化“隐性教育”是改进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二、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往往会感到,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师的人格品行、为人处世等等。我们感受到,一些高尚的品行的形成,并非是教师有意识给学生讲课,或让学生背记许多条条,而是在学校的环境氛围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它的许多道理是自己感悟出来的,这样,它才会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
为了说明“隐性教育”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引用以下的教育事例:一位父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父亲坐在不远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几招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坑边的土阶梯,于是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旁边一棵大树下坐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攥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
上述教育事例揭示了这样的教育规律: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图,但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某种道理,往往是意料之外的。或是教育者通过创设一种情景,使受教育者去感受某种道理。或是教育者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正确的做法。这样的德育教育,避免了显性的灌输,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启发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
三、应该说“隐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有社会的参与,包括社区、家庭、学校,但作为学校来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学校的“隐性教育”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参与,包括校长、教师、职工的广泛参与,实现“隐性教育”所期望的目标。学校德育“隐性教育”的途径主要是:
1.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强化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要认真设计构思校园的环境,通过校园环境物化存在的形式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使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从而对教育对象发挥有效的影响。
学校环境建设首先要考虑一般意义的教育功能,如我们学校所搞的校园“三化”(即净化、绿化、美化),这不仅是让校园看上去美观,更重要的是让校园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气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我们学校校园虽不大,但精致的绿化小品、盛开的各色鲜花,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大楼的走廊里布置了著名科学家的画像,陈列了发人深省的名人名句,这些环境布置,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往往会对该校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不少有名望的学校都十分注重建设本校的学校环境整体性的识别系统,一般来说学校整体环境识别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形成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由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形成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由校徽校服、校旗校歌、建筑风格等形成的形象识别系统。我校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努力注重形成本校特色。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解放前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南洋女中。我们十分重视学校校史室的建设,充分利用我校这一特有的教育资源。学校还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校训“崇真、求知、开拓”置于校园最醒目的地方。环境建设从总体来说是一显性的物化形态,但是它起到的是隐性的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的环境建设应该成为我们“隐性教育”首先考虑的环节。
2.教师的形象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教师,而且由于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心目中的偶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都打上了他儿童时代青少年时代教师的品德和人格的烙印。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应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优秀教师的品行,他的思想信念、生活态度、道德面貌,必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无形的痕迹。如果留意一下学校生活,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同性格的教师所带教的班级会形成不同的班风,班级同学的性格会趋近于带教教师的性格。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写一手好字的老师,班级里竟有不少同学的字体会趋近于他们老师的字体。这不是教师有意的传授,而是一种隐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二是教师处事影响,学生往往十分注意教师怎么处理学生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模仿性极强,教师处事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成为教师处事的准则。如果教师处理各种事情不遵循求真求善的原则,那么让学生背再多的“真善美”的道德信条,又有什么用处呢?因此,让每位教师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以自己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品行、正确的处事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3.课堂教学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包括学校所有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无论什么课的教学过程都能对学生如何做人起到导向作用。这里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即是要确立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领路人”的观念。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品行面貌往往跟该校各学科任课教师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学科教学设计中熔入德育的目标,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的班队会课、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德育的成功经验,但也不可否认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教育的目的过于显现,教育的方式过于单调,教育的对象参与不够,因此难以得到期望效果,甚至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我曾听了一位教师的一节德育课,他的教育方式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提出一个讨论题:“一个孩子已跟同学约好出去搞活动,可是父母亲不同意,要他在家做功课,怎么办?”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这位孩子听父母的话不去活动则是失约,如不顾父母的要求赴约则是不尊重长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孩子们发言踊跃,争论激烈,并且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决方式。这堂课是成功的,较好地实现了教育孩子“守信”与“尊重长辈”的德育目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没有把德育教育程式化、简单化、显性化,而是把德育目标隐在一个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学生接受教育目标是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过程中实现的。“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在这堂课中得到了体现。这种教育方式要点在于把显性的教育目标隐性化,主要通过受教育者自己探索悟出道理,重在道德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训练。所以,课堂教学方式设计是“隐性教育”设计的又一重要环节。
4、学生的活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出了思想品德素质化的要求。所谓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说已经成为该学生的素质。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行,我们才能说达到了思想品德素质化的要求。学生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我们认为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4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高校;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1?03
实践育人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012年,教育部、等国家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2]。由此可见,实践育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的育人路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所实行的“注入式”的教育模式,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考试到考试的教育常态,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培养。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面对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急需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为主,因此,必须建立全新的实践育人体系,只有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实践育人观念
实践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土壤。特别是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实践育人工作时,在认识上比重点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3]。而实际上,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许多做法仍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或是换汤不换药,表面上宣扬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上(包括在课程设置上)与重点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完善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要么阻碍实践育人工作进展,要么导致实践育人工作偏离中心,迷失方向。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在实践育人的认识上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把理论与实践对举。纵观国内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成为高校的各级领导普遍认同并遵循的观念,这也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但是,他们同时认为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理论知识,这自然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也常被弱化,往往沦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与辅助,且人才培养计划内的实验环节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书本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开拓性、探索性实验却被排除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二是把社会与高校对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往往把高校看做是一个有别于社会的自我组织,仿佛只有走出大学校门踏
入社会参加实践才真正称为“社会实践”,而实际上高校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正是受到高校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实践资源被浪费,而高校外部实践资源又面临十分难求的状况,这种不对称行为的长期存在导致了高校实践教育难题始终存在且难以化解。因此,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营造崇尚实践、知行合一的教学氛围,把实践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二、拓宽实践育人平台,保障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育人平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5]。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在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拓展实践平台和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完善校内实训场所硬件设备,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来校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一支“双元双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可采取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通过冠名共建、共享、共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过程的仿真性、准确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二是创新校内实践模式。一方面通过设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以项目化实施方式促进实践育人整体提升,可以分专业、分领域设置不同的创新实践研究方向,学生组建团队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最终以实践成果或科研成果的方式结项,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专业工作室”,“专业工作室”主要以专业为划分依据,承担专业相关的学术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任务,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学术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校级学术技能竞赛为载体,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校内实践育人机制。三是广泛联系社会,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与校外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上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
同时,淡化专业,拓宽基础,打破学科门类间的专业壁垒,对实践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跨专业的院系实践教学中心,搭建融实验设计、实训锻炼、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训练平台,形成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此外,积极做好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特别是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形成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为基本内容的缤纷多彩的实践新格局。
三、深化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育人须从根本上变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而要变革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转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引导他们由“坐”中学的教学观念向“做”中学转变,切实提高实践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首先,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新审视,对现有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实验和实践课时的比重,优化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本校从2008年以来,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广泛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辅修课程+职业技能考试课程+实践环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能落到实处,学校还规定在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其次,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探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课题调研、课题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身能力,再由能力转化为内在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6]。第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合作编写实务类课程教材,合作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双方共同授课。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可适时引入模拟创业实训系统,通过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教学平台,开展企业经营全程业务模拟实训,通过网络平台的模拟实习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现实实习实践资源紧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的监督和管理,达到了以“用”导学,以用“促”学的目的。第四,探索“课证赛”一体化、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考,通过举办课程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将竞赛结果与课程学期考核相结合,促使“赛、学、考”三者相统一。同时可以将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与课程考试相结合,以职业技能考试结果代替相应的课程学期考试成绩,从而实现“课证赛”的有效融合。第五,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新模式。与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全体学生中自主选拨部分学生组建以合作企业冠名的班级,该班级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仍是原所在班级的学生,专业性质不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企业冠名班级的学生。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冠名班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按计划选派业务和管理骨干为冠名班学生授实务类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赴冠名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根据双方意愿,优先进入冠名企业工作。
四、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实践育人效果
科学完善的实践育人制度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保障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践育人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甚至制度缺失等问题,急需充实和完善[7]。首先,要完善管理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组建以学校主要领导为总负责人,以学校教务部门、团学部门及各二级院系为主要成员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指挥,各方分工协作,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提上领导干部的议事日程,从整体上优化配置实践育人资源,狠抓工作落实,逐步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完善实施机制,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制定一套涵盖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育人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采取教训结合、学练并行、知行并重的启发式、向导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自主、自学、互助、互动的学习型课堂[8]。同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水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身阅历。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到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能力、升华自我。最后,还要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实践育人的内在动力,为此,在制度上,为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践育人评估小组,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分科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其中涵盖基础实践能力、专业见习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系统,并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高校二级院系部门实践育人评估工作,对于评估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
五、坚持多方联动,激发主体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欲望。作为实践育人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决定了实践教育人的效果[9]。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城镇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往往从小就缺乏锻炼,缺少劳动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引导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唯有如此,实践育人才有希望。二是坚持教师主导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教育中起引导、指导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实践育人才可能规范开展,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有了积极性,才会发挥想象力,形成创造力,从而促进实践育人有效进行。因此,学校部门应制定措施,激励教师,规范考核。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 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01-10.
[3] 高郁.“大实践”育人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70-71.
[4]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06):25-26.
[5] 郭欣,温暖.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55-56.
[6] 孙素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2):21-22.
[7] 吴刚,等.高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把握[J].教育评论,2013(02):15-17.
[8] 蔡俊华.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2(11):49-55.
[9] 居继清,张华.实践育人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社科纵横,2013(08):156-159.
[收稿日期] 2013-11-15;[修回日期] 2014-01-20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5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3-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上未完全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其发病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因素均有关[1-2]。不同的治疗方案有不同的治疗侧重点,本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影响,选取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护理组,普通组使用药物治疗,护理组在普通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护理组,普通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1-74岁,中位年龄(43.18±5.99岁。护理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2-75岁,中位年龄(42.78±5.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普通组药物治疗,吗丁啉10mg次,3次d;奥美拉唑20mg次,1次d;多虑平片,25mg次,2次d。
1.2.2护理组在普通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等方面。参照文献[3]评价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1.3统计学方法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结果采取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消化不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功能相关器官并没有出现病变,占消化不良患者的比例远高于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目前其对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病变外还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3.1心理护理患者情绪低落时,会影响食欲,且消化吸收的效率有较大的下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清楚,治疗的针对性较差,因而给患者的情绪上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情绪低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者缓解迹象不明显,这又会增加患者的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对患者的心理进行一定的辅助治疗会有助于患者病症的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交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防卫能力,此外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帮助患者建立起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3.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减少硬性食物的摄取,特别地对韭菜、辣椒等辛辣食品,这些食品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烧心、反酸等现象。患者进食易少吃多餐,进食后避免立即睡觉等不良习惯[4]。
3.3健康教育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病情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缓解[5],而这与患者的病症的特性有关,患者不了解病症的特点,因而会心有疑虑,这需要加强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足够的了解,使患者知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在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向患者介绍正确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医生之间的配合,积极治疗。
本文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患者,治疗4周末及12周末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说明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群昭,杨生明,唐嵩.莫沙必利联合地西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医学信息,2012,25(3:591-592.
[2]Fatma Ela Keskin,sa Sevindir,Kayhan Ertürk,et al.The Ethio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yspepsi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Related Factors with the Symptoms[J].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nalytical edicine,2013,4(6:1-4.
[3]陈大亚.护理干预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09,22(9:1813-1814.
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症结 有效性 途径
思想政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与否,对事业的兴衰具有较强的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为此,笔者就当前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农村信用社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是好的,在促进业务发展、保持稳健经营、推进改革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的领导自身不注重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还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存在对立的一面,认为只要业务发展了,其他的工作好与坏无所谓。因此,存在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形式和载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通过某种形式来承载。但是,在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十分艰难、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难以化解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仅局限于解决“燃眉之急”,局限于“一事一议”,没有针对普遍性的形式和载体。
(三)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专兼职队伍。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内部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来看,虽然都设有或名为政工、或人事、或综合等的主(兼)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但实际上这些部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或根本在这些部门没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这样的职能,或这些部门往往自身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无人抓的局面。
(四)思想政治工作走过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较突出。
农村信用社系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倾向:一是图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的检查验收;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实际工作没有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比较模糊。
即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被动状况的情况比较多见,单纯地为做思想政治工作而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目的性、导向性、针对性。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老化,机制不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固然有一些很好的模式,特别是有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这些模式和经验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需要创新和发展。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不够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
(七)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
就农村信用社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即应与信用社的发展紧密相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但是,应该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领域的改革却没有同步进行,至少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改革步伐,形成了二者之间衔接脱钩的现象。
(八)群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主要症结
(一)少数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管理若干名职工的领导干部,首先应是这些员工的表率和楷模,无论在思想上、作风上、业务上都应该如此。同时,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也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导员。因此,不难想象自身素质本来就不高的领导干部如何来开展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信用社成立五十年以来,由于其进人渠道单一,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从中选的领导干部不乏优秀分子,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存在“从矮子中选长子”的现象,特别是基层信用社的管理者。这样产生的领导干部难免自身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传导渠道不畅,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是广大员工,无论你采取怎样活跃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范例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终得员工理解、领会并融入工作实践中予以运用才谓有效。而这是与员工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及社会、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的。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传导渠道不畅的问题。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形势严峻,各种改革不断深入,矛盾暴露并不断激化,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翁,作为企业的一员,都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相对优厚的经济待遇。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感甚至是依赖感。然而在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形势普遍不景气,员工利益同时受到影响;加之当前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改革中必然涉及员工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有些隐性矛盾也会在改革中逐渐暴露甚至激化,引起员工思想情绪波动,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农村信用社系统经济案件频发,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从整个金融系统来看,农村信用社属于各类案件的高发区。案发后也存在追赃抓逃不力等问题,集中暴露了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可能会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整改和处理;信用社领导干部层次中发生的腐败案件也时有曝光。在经营比较艰难、竞争日趋激烈、历史包袱异常沉重、改革逐步深入的情况下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势必影响员工的进取心和积极性,自然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五)“三会”制度形同虚设,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认可和发挥,民利得不到尊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信用社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是信用社的主人,是推动信用社各项工作的最活跃的因素。所有有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的员工都希望通过民主渠道这一种有效的途径参与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然而,当前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渠道并不一定十分畅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其官办色彩依然很浓。特别是员工行使民利的“三会”这一有效载体,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广大员工的民利得不到尊重,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认可。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实现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风范型、事业型、知识型的领导干部队伍,奠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组织基础。
干部队伍素质如何,对于能否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选拔和任用信用社领导干部上,要始终坚持“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正规化”和“用好的作风选人,选好的作风的人”的原则。只有作风好的干部才能带出作风好的队伍,只有作风好的队伍才能干出卓著的业绩;也只有作风好的干部,才具备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成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二)从深层次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认知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全体员工感知、领会、传导、践行才能得以实现。而要做到这一切,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同时要求员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业务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而信用社现有员工的素质离这种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梗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导渠道。因此,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全员提高”的原则,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扎扎实实地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认知基础,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等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营造密切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
信用社员工的成分、层次、结构等情况都比较复杂,要在这种特殊行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各方配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而党、团、工、青、妇等党群组织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比较成熟的思路和成功的经验,也有一支长期并善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因此,要完善和加强这些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经常性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和氛围,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丰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稳固平台。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系统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创立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形式和内容,在一定时期里,的确起到了凝聚思想、鼓舞斗志、弘扬正气、确保稳定、促进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拘泥和局限于老传统、老套套、老模式,需要不断丰富、创新、发展,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至少会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时展的主题,紧密结合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管理的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其内涵。
(五)开拓市场,改善经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减亏增盈,夯实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物质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境地,不可能在群众之中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在农村信用社系统也是如此。如果业务停滞不前,亏损有增无减,待遇一落再落,无论是多么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武器都将无济于事。因为一旦员工的意念灭失,对工作的热情、动力会同时灭失,对信用社也会带来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所以,信用社当前一定要紧紧围绕“增效”这一目标来开拓好市场,努力改善经营,逐步实现减亏――少亏――盈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去改进员工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营造留人的环境、留心的环境和催人奋进的环境,让思想政治工作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