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剪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轴对称图形剪纸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1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剪纸图案中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不同的方法剪出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奇妙的剪纸》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我在活动中安排了观察、操作、判断和欣赏等多种学习活动。由于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初步的、感性的层次,因此本次活动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把握教材提供的素材,即一些剪纸图案,集中展示给学生欣赏,我介绍了剪纸艺术及其在我国民间流传的状况,再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剪纸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边让学生欣赏边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就已经解决了课本的第一个问题。后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就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了。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很想自己解决后面的几个问题。教师的引导非常有必要,使活动水到渠成地进入到了下一个步骤。

第二个步骤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模仿阶段。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剪纸步骤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具体剪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让学生演示折纸、剪纸的过程,独立完成剪纸活动。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第二层次:学生创作阶段。直接让学生自由地动手剪一剪,通过制作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能完全重合,学生制作的兴趣肯定很高,而且方法是多样的,画、剪、围、拼……都可以。制作方法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相同的,都在制作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制作一边体会,相互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为什么说做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达到制作的目的,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剪的方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剪纸的艺术魅力。

第三层次:独立设计阶段。学生先选择好自己剪纸的纸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不同的纸可剪出不同的图案。)学生选择好纸张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准备剪什么样的图案,就是要让学生独立构思、设计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让学生折好纸张,画出自己作品的线条;三是学生剪好作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甚至重新设计作品,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出更新更美的图案来。这个过程是整个实践活动的部分,教师也要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分享创作的乐趣和成果。

本次活动的结尾采用“作品展示”的方法激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剪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评价,并让学生结合作品适时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就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完成的剪纸作品就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和伙伴一起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亲自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活动乐趣、培养合作意识的过程。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2

“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

二、 设计思想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比如:剪刀,双喜字,长方形等,另外学生在6年级时对轴对称的知识就有了了解,所以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7~9年级时,图形的轴对称与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

2通过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的概念,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五、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六、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轴对称的实物等。学生用具:剪刀、A4大小的白纸。

七、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之中,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图案,比如:(一边播放图片一边叙述)。……

面对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是否强烈地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这种现象你能解释吗?

(板书课题:轴对称现象)

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

2) 讲授新课

(问题1)师: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五角星,京剧脸谱,正方形等),细心观察之后,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的共同特征,学生看完图片后积极思考并与旁边同学交流)

生:1、它们都是对称的

2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边能互相重合

师: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2)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符合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学生充分交流后,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

生:飞机、蝴蝶,风筝……

(问题3)师:你能找出下图中各图形的对称轴吗?他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请同学回答并将各图形的对称轴在屏幕上“画”出来)

生1:图(1)是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生2:脸谱只有1条对称轴

生3: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生4:最后一个图形有2条对称轴

师:很好,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所以以后找对称轴时一定要留意。

(问题4)师: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动了不少脑筋,接下来动动手做个“剪纸”活动。

1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按组动手操作)

1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说明图案的寓意。

2得到结论: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展开后对折的两部分会重合在一起。

通过以上活动,再次验证了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折叠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人人亲身经历与实践,积极思考,更体会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

(问题5)师:(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只小脚印等)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通过观察每组图案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现象的特点。此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活动:学生比较这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通过折叠等方式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并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师:总结学生发言后,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问题6)师:你知道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通过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很容易得到它们的区别。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

不同点

一个图形

两个图形

相同点

都至少可以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重合。

3) 课堂练习

师: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随处可见,我们每天使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你能识别它们么?并能说出它们的对称轴么?

①下面的字母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 B C D E F G H

② 下面的数字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③ 你能发现哪些汉字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么?

王 口 林 国 森 干 土 田

学生活动:争相讨论,积极发言。

(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轴对称现象,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弘扬中国文化。)

4) 课堂小结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5) 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轴对称图形,下次上课展示给同学们欣赏,看谁收集得又多又准。

2书P218~220的习题

八、 课后反思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 剪刀 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就是它们创造出了中国民间文化——剪纸,又叫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作品。

2、板书:奇妙的剪纸

3、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4、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5、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①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其实在民间艺人创作中是有区别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②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分类。学生分类可能很多,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而分类。

③小结: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有哪些?

④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评:剪纸作品既可以根据图案内容分类,也可以根据图案是否对称分类,目的是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研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②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

③提问:同学们,这样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④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事项)

【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总结出剪纸与轴对称图形的密切联系。】

三、作品创作。

(一)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课件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a、一次对折 b、沿外边画轮廓线c、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④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总结:a、对折要整齐b、画样要美观c、用剪要(二)二次创作

1、课件出示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的好。

②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2、课件出示课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3、课件演示63页长方形纸剪花边——叠剪图案。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评:通过尝试创作使学生明确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

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创作。

1、出示课件。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评:教师简要介绍剪纸艺术的创作分类,学生结合欣赏重新认识剪

纸艺术的灵活多变,为独立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分运用合作交流,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知识得到延伸。】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却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

【评: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规律性的知识。】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4

一、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细小的生活用品到宏伟的建筑设计,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到人类社会的艺术作品,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它们朝夕相处,孩子们无形中会积累很多对称图形的素材。

如果说学生的这种知识积累方式是无意识的话,那么美术课、数学课上对图形的观察和操作,则显得目的明确,观察的内容更细致、具体,如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的第14课“变脸”,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的直角往下翻折形成等腰梯形,把两底角往上翻折,形成小狐狸的脸,然后再添上眼睛、鼻子、嘴巴、小胡子,小狐狸的模样就活灵活现了,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并理解r对折、重合这些词,直观感受到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初步渗透了对称的含义。

数学内容的安排更是为这一课的学习早早地打下了基础,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认识图形”,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基本图形能正确地辨认,对图形的大小也能作出直观的判断,这些内容的掌握都为对称图形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纵观内容的发展趋势

作为老师,应该对每―个知识的延展性有一定的了解,就对称这一内容而言,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哪些特点,与哪些知识相关,又将为哪些知识服务。

关于轴对称图形,初中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是轴对称图形非常直观的特点,仔细地分析、推理我们还会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归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哪一块呢?轴对称图形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基本形式从整体上说,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和图形的相似前三者是保持两点之间距离不变的变换,这三种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换,如: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平行)后所得到的图形,可以看成是原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即两次翻折(对称轴平行)相当于一次平移,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后所得到的图形,可以看成是原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即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一次旋转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剪纸中,感受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三者的关系。

通过将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为初中阶段学习全等图形做准备。

三、把握学习的最佳深度

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之外,还应根据阶段学习的目标要求恰当把握好学习难度,如二年级对称图形的学习,就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来把握学习的最佳深度。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5

一、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一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该内容。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完轴对称图形后,自主展开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网络,将各种标志、植物、动物图片、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如脸谱、剪纸等各个领域中的“轴对称图形”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角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体现“轴对称图形”后面所散发的魅力。

二、课件构思

1. 老师课堂教学用的积件。运用FLASH工具,解决“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问题。

设计方法:出示标准的轴对称图形――蝴蝶图片,任意点击,则出现对称轴的标准画法。由图片再到生活中一些标志的图案,点击任意一图案,动态演示对折进行验证。数学里的平面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点击任意一个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有几条对称轴,学生特别对圆的对称轴的条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2. 学生练习用的积件。运用FLASH解决“巩固练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的问题。

设计方法:这三个积件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功能,学生通过操作鼠标进行拖动、拖动并拼图、点击序号这些动作完成巩固练习。

3. 拓展课堂教学的积件。运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旋转、粘贴功能,学生自主制作轴对称图形。两个运用FLASH制作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下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1. 实物感知,课件抽象。小学生思维习惯及对图形的认知,总是从直观到抽象。在课堂上,学生们动手操作对折等,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配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实时演示教师课堂教学用的积件,使学生把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2. 实践操作,感知特点。为了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轴对称条数。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结果学生有的动手画一画、有的动手折一折,最后圆形的对称轴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

3. 动态练习,加深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印象,我们设计了“智力冲浪”这一学习环节。让学生在电脑上运用鼠标拖一拖、拼一拼、判一判这样的操作完成巩固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

4. 运用软件,绘制图形。通过电脑特长生的示范、全体学生的尝试,学生不仅认识画图的工具栏,还能用单击鼠标选中工具,用复制、旋转、拖动、粘贴功能绘制轴对称图形。

5. 网上自学,bbs交流。学生在轴对称图形专题网页里,通过FLASH小游戏、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被大量应用。

四、结论

1.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使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6

关键词:数学图形变换与美术绘画 内涵 整合 效果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86-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而现在,许多中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抱怨数学枯燥、难学,他们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数学,这和新课标相违背。为此我们尝试把“学数学”当“玩数学”,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生动化、趣味化。

首先我们尝试把学生审美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教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时,在方格纸上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如何平移旋转图形,通过操作性训练,最终是让学生解此类题型时,易如反掌。

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把更多美术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我们在网上下载很多这方面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折纸、剪纸等方法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感受这种深层次的动态美,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而且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力。

再次,让学生把在数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在美术课堂中升华,在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中,将数学的美延伸到生活中,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美也无处不在,来有效拓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拼数学

“拼图法”,就是将零散的材料根据图形的需要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图画.可以揭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式乘法公式(或因式分解),也可用在四边形中,例如把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剪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全部用上,互不重合且不留空隙)此题考点: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具体见图1。

学生通过动手,不知不觉中就复习了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很好。

剪数学

在讲轴对称时,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好红双喜的纸,让学生把这双喜剪下来,有同学直接剪,也有同学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的,还有同学先把纸对折两次,然后再剪的。这样可以发现,对折一次,画上一个喜再剪下;如果对折两次只要画上喜的一半,再剪就可以了。具体见图2。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其实学生在操作中已初步感受了剪纸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利用图形本身的轴对称性,通过折叠、画线、剪裁将一张张普通的纸变成一幅幅漂亮的轴对称图案!

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剪出更多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得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概念。在本节课上通过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使本节课变的生动有趣,在玩剪纸的过程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折数学

折纸是一项学习探索与娱乐两者兼备的活动。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特别体现学生“折数学”的过程,在“折”中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在“折”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折”中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折纸可以让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相结合,用统一的纸,使用统一的折纸操作语言,按照“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折出很多几何形体,同时也能揭示很多数学原理.折叠纸张很自然地会出现许多几何概念、性质、公式推导、图形构建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带着一叠纸、一把剪刀进课堂,指导学生按某种要求进行折叠、剪纸,用以发现和验证图形的某种性质.让学生人人动手,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掌握理论,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动手折纸活动。“折数学”实现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终,“数学图形变换与美术绘画的课程整合,不仅很好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而且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上进心,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打破了过去旧的数学的束缚,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真解放出来。让数学练习和美术绘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