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1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槐花非常香。
师:是呀!一个“香”字充斥在字里行间,再去读读看,找出里面带有香字的词,好好品一品。
生:好多哦!有“香喷喷” “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一般我们常说“香喷喷”的什么?你还知道类似这种ABB的词吗?(生回答积累)“清香”“醇香”“浓香”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 :清香是说香味较淡,醇香是指香味纯正,浓香是说香味浓郁。
师(赞赏地):你理解得很准确!请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这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连用这三个词。后面的省略号又有什么含义呢?(生细读,思考。)
生:这三个词都描写了槐花的香味,但香味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浓。这三个词后的省略号也说明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四处扩散。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同学们,通过这一番品读,你们领悟到了什么?
生:作者仅用几个词语就能把槐花香味的变化写出来。
师:作者的语言真是精炼传神,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能读出这三个表示不同香味的词吗?(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是呀,我们平时说花多叫?人多叫?书多叫?而这里的香多叫?
生:香海。
师:能读出香的范围像海这么大吗?(指名读出海的感觉)
师:作者连用了六个带香的词语,让我们感觉五月的槐乡真的是一片花海,也是一片香海!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字尽管不带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气的无所不在,是哪个字?
生:“浸”字,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
师:还有什么也浸在香海中了?
生:花、树
生:槐花饭……
师:此时此刻,你来到了槐乡,站在槐花树下,抬眼你看到了什么?(满树洁白的槐花)弯下腰,你能随手捡到?闻一闻――(香气扑鼻)一阵风吹过?(香气四溢)有时,槐乡孩子从你身边走过?(好香呀!)到了槐乡孩子的家里,你仍然能?(闻到香味)难怪作者会说,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个浸字,让我们感到香味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美美地闻一闻这槐花香吧!(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读)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充分提到了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运用多样的方法,巧妙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语词、句段中的语文味,是我引导学生感悟的重心,同时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能够达到情感与语言的同步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一、紧扣“香”字,挖掘词语品味。当学生初步感悟到槐花香时,我紧紧抓住带有香的词语,尤其抓住“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其内涵。通过一番咀嚼品味,学生不仅读出了槐花之香,更体会到了其表现出的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读出了语言中蕴含的深意。一个“浸”字活泼泼地写出了这香气氤氲、弥散在空气中,晕染了这五月的槐乡。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悟,没有捕捉这个“浸”字的深层次信息。这时候,我通过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浸”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巧抓“香”词,积累不断生成。找出六个带“香”的词,帮助学生积累了形容“香”的词语;词语开花,积累ABB的词;积累表示多的诸如香海、花海、人海等词。这些环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此,理解、比较后点滴的积累,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到阅读中所学到的词语,帮助了学生表达。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歌诗意 落实能力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的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一直是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的文学式样,是其他文学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厚积薄发”,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分类背诵法: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按情感分类;按自然景物分类等。接着,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既复习了古诗词,也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诵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是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每周一诗: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不断保持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
当然,我们教师也应该背诵积累大量的诗词,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养成深厚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指导好学生。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蝴蝶谷中黄蝴蝶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树木花草间,山石溪水畔,黄蝴蝶一只挨着一只,一片连着一片,浩浩荡荡,金光灿灿。真是‘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万千数’,这里是山谷,更是蝴蝶的天堂,多么金碧辉煌呀!”感受了彩蝶的美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小结语:“这些蝴蝶的颜色各异,姿态万千,在柔柔的春风里,像五颜六色的花瓣一样飞来飞去,真是‘阳光翻飞/张开的双翼/装点三月的风景’,多美呀!”……教师的语言已经成了优美的诗,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诗意的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洁白的羽毛以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矫翅雪飞。”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夕阳真美》后,我们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学到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意境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让他们感受到积累的古诗并非无用。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呢?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学习活动成为富有诱惑力的行为,跃动语文课堂的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重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