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自读 引导 阅读 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rilogy of Chinese Learning

ZHENG Lijuan

(Nine Lake Center Elementary School, Longhai, Fujian 363118)

Abstract Apperception, accu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self-reading, accumulation, to use their own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in the authentic language practice.

Key words self-reading; guide; reading; try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呢?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需要用好几个乐章才能完美演绎,语文教学与音乐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也需要专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演绎,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笔者常常与学生共同谱写着“语文学习三步曲”。

1 自读感悟

“自读感悟”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地阅读、体会,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强加于学生,替代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上课也“累人累己”。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尝试性地进行阅读、理解,逐步感悟语文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中,教学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后回答。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向了自主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并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接着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小组内自由读一读。读完后,再谈一谈你为什么印象深刻?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只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并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提出要求,在学生偶尔“卡壳”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很快就抓住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对此学生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堂上“高见”此起彼伏,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教学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1)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感悟”,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由此初步构建起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我感悟,自行解决问题。(2)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保证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确有所悟;还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积极思维。(3)“自读感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要适时点拨,处理好“引路”和“矫正”的关系:当学生在“自读感悟”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当好“引路人”,为他们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拾级而上;当学生理解不全面、出现部分偏差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和补充,指引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阅读积累

感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并进一步感悟学习内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否则,思维无定向,茫茫然地,思亦无所得。因此,学生的“感悟”是建立在扩大课内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的基础上。阅读积累的语言越丰富,“感悟”的能力就越强,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自己大声朗读,小组诵读,同桌轮流读,互相评议后再3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所在,感受到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这是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读”与“悟”的关系。当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课内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

课外阅读积累的一种方式是阅读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和课外读物等,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种课外书籍。比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喜欢写景文章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其他优秀写景作品来阅读;喜欢小说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童话故事及神话小说等。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要加入学生阅读的行列,正如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要求学生对精彩片段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 尝试运用

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课文的后,我注意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夏天的野花、雾、草地秋天的树叶、特产,冬天的雪花、动物……这些都是富有特点而又十分生动的事物,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问问学生夏天的浓雾和野花使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色?秋天林间的落叶使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冬天笨重的黑熊在舔着自己的脚掌时愿意为它配音吗?替它说说心中的想法。总之,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中词语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不被束缚,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后,要及时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说一说,写一写,进行尝试性的运用、实践。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进行语言实践。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班班通,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的多元化,超前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起着尤为重要作用。教育部也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班班通”也随之在各中小学开展开来。在语文教学中,“班班通”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它的运用使单调、枯燥的语文学习内容转化成语音、动画、录音、幻灯片等为一体的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等诸多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获得成功的一种推动力。一种好的学习方式能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鲸》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出示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时,学生在情绪上并没有多大的反应,但是,紧接着我打开“班班通”运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有关各种各样鲸的图片,并且还播放了一段有关于鲸的电影,学生们的兴致就马上高涨起来,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及课文重难点的突破

在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将课文化抽象为具体、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活学习的内因。

例如,在学习《花钟》这一课,对昙花“含笑一现”一词,学生很难理解,我利用了多媒体将昙花一现制成动画,让学生一目了然,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这个词。

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学生对这一工程的“雄伟”与“巧妙”体会不深,对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感受也很肤浅,我用屏幕出示了长城的远景图,近景图包括条石、方砖、垛口、望口、射口。学生通过欣赏着形象逼真的图片,从长城远景图片等能很深地体会到这一工程的“雄伟”,从长城的结构能深深地体会到工程的巧妙。学生这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我国人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对于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所采取的中部凿井法和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我就用FLASH动画为学生展现了其过程,形象生动,过目不忘。

三、利用“班班通”营造意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用多媒体手段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通过课件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随着有感情的朗读,画面美丽的景色与课文描写相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情景。此刻,学生仿佛进入茂密的林海,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中,追逐着活跃的小鹿群……那满地蘑菇似乎伸手可得,那神奇的人参似要频频招手……学生此时的情感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在浓厚的兴趣中分析、理解、品味、感悟,从而加深感受美的意境。这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利用“班班通”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习作

巧妙借用多媒体展示,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热情,还可以弥补小学生的认知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展现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陌生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衔接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我的课余活动》时,我录制了学生课余时间拔河、踢毽子、跳绳等活动的场面,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人时,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能够抓住重点、按活动顺序来写清楚。可见,电视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理、有神。

五、利用“班班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太阳》这一课,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大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用理解,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为学生在课堂上拓展了与太阳有关的很多知识,比如太阳系的构成和卫星、行星的运动方式,后羿射日的故事以及太阳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展示,加深了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又如,在教学《月球之谜》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嫦娥一号飞船与神州五号飞船拍摄回来的关于月球的图片资料,以及人类航空探月计划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神秘的月球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课文有了浓厚兴趣,也扩大了孩子的月球的认识。

另外,在进行作业讲评时,可以通过展示台把好学生和后进生做个比较,暴露问题,再纠正问题。例如我在讲授13课《白鹅》的时候,学生有一个经常写错,脾气的“脾”右边“卑”字,从白字中间画出来的撇总是超过下面的横,我在改作业时,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写错,索性我就把这个字重点纠正一下,通过展示台放大后,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这个字的笔画,然后让学生多写几遍,加深一下记忆。再写作业时写错的情况就少了许多。

六、利用“班班通”实现感情升华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位,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班班通设备,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情得以升华。如《王二小》一课,我将从电视上录制下来的小英雄机灵、勇敢的壮烈牺牲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精神震撼,在震撼中学到了知识,感情得到升华。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科学的运用班班通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实现与文本对话,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强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 主动参与型 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把传授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师探讨的热点。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进入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巧妙导入。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并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的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情境。在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导入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设置一个悬念。教师围绕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设置一个悬而待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骄傲的孔雀》这一课,在出示课题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这个题目不是特别好,孔雀生来就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它比《美丽的公鸡》好看多了,课题应改为‘漂亮的孔雀’。那么到底用哪个题目好呢?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好好地讨论一下,看谁的意见最能说服人。”老师一开讲,惹得学生心里发痒,都想提出看法。此时,每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经过反复学习讨论,顺利地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大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题还是《骄傲的孔雀》好,因为这只孔雀虽然很美丽,但它“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的确是一只“骄傲的孔雀”。

2.讲一则故事。提到讲故事,相信每位孩子都饶有兴趣。课前,花几分钟,讲个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口语交际《节约用水》,我采用的就是故事导入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水的珍贵,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大的“水”字之后,讲述了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有一记者到农村采访,当晚寄宿在一户农家,早晨醒来,他照例用口杯脸盆盛水刷牙洗脸倒脏水,这时他发觉有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他感到困惑,赶忙去请教当地的村长,才知道自己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原来,这是个十分缺水的地方,他借宿的房东一家每天除了吃的水外只能共用一盆水……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原来我们的国家水资源这么紧缺,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这样的课堂导入,既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难点,还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3.唱一首歌。哲学家黑格尔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我们在有些课的开头设法把学生熟悉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歌,然后引入新课。例如学习《快乐的节日》,正是“六一”前夕,迎接节日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我抓住学生这个兴奋点,板书课题后,轻声地哼起《快乐的节日》这首歌,熟悉的旋律唤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倍增,都想再仔细读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自己“快乐的节日”。

新课的导入还有许多方法,“温故法”、“猜谜法”、“设问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关键在于一个“激”字,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营造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维之窗,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构建“二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

“二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往我们备课重视教法,其实教法要服从于学法,要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始终。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扩大课堂参与面,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写写、划划、说说以外,我认为有些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活动要让学生来尝试参与。

1.参与讲解。有的课文中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可先具体导读一个自然段,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试着讲解后面几个段。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具体讲了兴安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教师重点讲读“春”的段落,其余的让学生自学后分组进行讨论。

2.参与板书或板画。教师根据课文思路,有意漏掉一些主要板书或板画,让学生来补充完整。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合作,又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如《蜜蜂引路》、《看月食》、《威尼斯小艇》等课,我改变以往老师边讲边画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各自动手画,让学生上台画,画完把他理解的图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补充和完善。

3.参与实验。有些课文常做实验,如《刻舟求剑》、《秤象》、《乌鸦喝水》、《回声》等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代替教师做实验演示,学生兴趣更浓。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范读领读等。学生参与了教师的活动,避免了教师过多的单向传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习作意识;阅读教学

用习作意识来观照阅读教学并不是要让习作目标取代阅读教学目标,而是以习作意识观照作为阅读教学实施的立足点,在实现理解文本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帮助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文采、学习表达的条理与章法,实践言语形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进而反服务于学生习作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一句话就是让阅读回归“文章”本质,让阅读启发写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习作目标该如何定位,怎样做到合理、有度呢?

一、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习作目标的渗透必须依据课标的学段目标为导向。比如同样写景:低年级《荷叶圆圆》写景物“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就要感受其短语的节奏感和叠词的韵律美;中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渗透“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话,做到“言之有序”;到六年级就需要结合《山中访友》等进行联想和想象,渗透“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到写景中”,让写景的文章努力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到“言之有情”。

再比如同样是科普文,低段的科普文主要以科普童话的方式出现,《棉花姑娘》《我是什么》语言都充满童趣,构段都是同一方式的重复,除“了解科学常识”(言语内容)外主要是“识字”和“感受语言形式”(如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中段的科普文教学要做到“获得科学知识”与“体会文章说明方法”的有机结合;高段的科普文教学要做到“掌握科学知识”与“联系实际,积极行动”有机结合,“体会说明方法”与“运用说明方法”的有机结合,“抓住课文要点”与“体会作者布局谋篇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审视教材,以单元重点为依据

在阅读目标制定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习作目标进行渗透。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关于王熙凤的穿着、言行的描写都很值得细品。但根据年段特点和单元提示,借“揣摩人物的言行描写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重要,教师就要忍痛割爱,略品穿着描写,细品言行描写。《北京的春节》一文的言语训练点更多,如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说写具体,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等等。如何取舍,做到一课一得呢?这就要结合本课编排意图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加以审视,将“指导学生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侧重点。

三、关注文体,以体式特点作把握

如果f作者的写作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文体则为阅读暗示了解码方式。所以古人讲,“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虽然课标有淡化文体的倾向,但不代表教师可以忽视文体。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如教《鲸》就要关注说明文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学《巨人的花园》就要关注童话语言的神奇性和故事想象的瑰丽;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要关注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典型性,以及作者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类篇幅较长的叙述性文章时,要学习“抓事件要素”的方式来更快地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如果我们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把阅读的基本路径指点给学生,相信他们会触类旁通,对写作也有很深的补益。

四、细读文本,以个性表达为落脚点

在宏观比照,定位好习作渗透的目标指向后,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还应该细读文本,寻找文本个性化表达的亮点。比如“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中“浮”字这样点睛传神的字词;《穷人》一文中的大量意味深长的标点;“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一句中“哇、啊”这类特别的语气词;《祖父的园子》中萧红那种新鲜独到的语言;《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运用了“事物+联想”的方法把静态的兵马俑刻画得动态化的精彩典范的句段;以及插叙、倒叙等一些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积累,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是第一次飞跃,那么习作表达则是“理解”到“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如果老师能在阅读的第一次飞跃中为学生铺好更坚实、更厚重的垫脚石的话,学生的第二次飞跃一定会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以阅读为中心”课程形态下的习作训练[J]小学教学设计2010.5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0-02

词语是在我们进行国语交谈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单位。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所以,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词语都极富伸张力和想象力,它们不是古板地孤立存在,而是承载着写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巨大宝库。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词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和发展词语。

1.多渠道积累词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几乎都是出自大家之手,语言生动精练、用词准确传神,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词语。学生可以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积累词语,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背诵的篇目,这些篇目语言材料的生成能力较强,学生要掌握这些篇目中的精华词语。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其次,学生要在品析鉴赏中深化理解所积累的词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品析鉴赏,让学生在品析中感受到好词佳句的魅力。例如,在对人教版《燕子》这篇文章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的"掠"字鉴赏时,教师提问是否可以将"掠"字换为"飞"字,让学生在课下对两个词语的用法进行比较,感悟"掠"字使用的传神之处。当然,词语的积累如果仅限于课本上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词语。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2.互换教学,让学生体会独特的写作技巧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3.运用技术,活跃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已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挂图、联系现实生活等方式辅助词语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4.积少成多促进理解词语,促进学生学习掌握

5.游戏法,培养了语感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6.思考词语的音、形、结构中理解词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握字词的构成,理解词语。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中"抽噎"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个词谁会念?(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3)这两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什么?(4)对啊,用手捂住嘴和眼睛伤心的哭泣就是抽噎,所以抽是提手旁,噎与口有关,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抽噎一词了。也能读出抽噎这个词的感情了。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

总之,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节能门窗

下一篇销售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