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比较理论;女性;盲目减肥
在西方国家,对于身体意象及减肥行为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如社会学、心理学、媒体研究和临床学等多个学科对减肥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理论对女性盲目减肥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2014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全球首个瘦身查询拜访,全球16个国度的1.6万人参与。数据表明,中国人中37%的受访者都暗示曾或正在减肥。《2013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报告》指出,受调查的中国女性中有38.7%超重,49.3%的女性表示过去五年里体重有增加,72.4%的女性因为肥胖困扰产生体型担忧而有过或正在进行减肥行为。另外,在国内学者2013年的研究中表明,在自我评价时认为自已体型具有肥胖倾向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作了偏重的评价。特别是在对自已体型评价为“稍胖”的人中,91.3%的人本来就属于正常体型的人,而自我评价为“太胖”的人中,66.7%的人本来就具有正常体型。因此,可以这样说:近几年来,虽然中国女性肥胖比例有所增加,但把自已体型评价为具有肥胖倾向的人正在不断地增多,其中多数人具有偏大评价自已体型的错误认识。正是因为女性的心目中形成了“瘦体型”的形象,认为“修长的瘦身材”才是最美丽的,而忽视了人体健康中的合理结构和成分的因素。
女性减肥行为的社会比较心理机制
(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自我满足的社会比较动机
社会比较的类型有三种: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上行比较是指个体与优于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平行比较,当现实生活中没有客观标准,没有直接手段,个体想要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时,会与自己观点和能力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种比较就是平行比较。下行比较是指将自己与比自己差的个体进行比较,以此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2]。
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促使个体进行上行比较。上行比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关于身体的社会比较倾向于向上比较而不是向下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个体的自信,从而产生吸引力降低的感觉。上行比较发生时,个人以一定方式与别人比较谁更优或更好。从而,个人得到一个更高标准的评价,自我评价就发生了。当女性在身体意象的上行比较中发现更好更瘦的形象,对自身身材标准要求就提高了,当她为此而产生减肥行为时,自我完善就发生了。
社会比较过程是个自动化过程,十分普遍,而且难以引起人们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将自己与媒体中的理想形象进行比较时绝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发生。此外,即使有所意识,也可能由于社会期望效应而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很多女性的减肥动机,并不是因为自己身体肥胖而必须得减肥,只是因为身边人身材都消瘦但还都在减肥产生的一种从众心理,迫于不想成为唯一那个与众不同的而和她们保持一致。特别是大众媒体的介入,在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宣传标准美人身材的同时,较强的社会比较动机越来越根深蒂固,对“理想”身材的向往,产生了盲目减肥的行为。
(二)社会比较的人格倾向
Gibbons 和Buunk(1999)首先提出了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的概念,即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格倾向。社会比较倾向性高的个体经常将自己和他人做比较,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
社会比较倾向性高的女性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负面影响。在与理想身材女性进行比较后,社会比较高的女性身体意象更消极,这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的体型和理想身材女性的差距后,社会比较高的女性更容易激活糟糕的自我。
有研究者认为,自卑因素是减肥者的深层动机之一。如姚学进的研究结果显示,减肥经历对女性心理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其中减肥群体心理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均高于普通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减肥者敌对因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为25.5%;其次为抑郁因子(22.8%)、躯体化因子(18.8%)。这可能跟减肥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体型,认为他人也不满意甚至嘲弄自己的体型,从而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此外,对自身的不满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导致了心情抑郁。为了减少情绪上的痛苦,取得自我满足和认知协调统一,盲目减肥行为也就产生了。
关于盲目减肥的建议
(一)改变对减肥的态度
改变女性对减肥的态度,对于确有体型偏胖客观现象的女性,要科学引导其正视肥胖的客观存在,多渠道了解肥胖的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体型正常却盲目跟风减肥的女性,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呼吁社会媒体等不要助长减肥之风,对瘦的把握有度,认识到“我很健康,我不需要减肥”。
(二)调适自己的心理情绪
减肥者心理情绪的稳定程度是减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减肥者需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首先需要了解减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可以让人变美,可以让心情更加健康愉快,并且坚持减肥是对人强大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是令人敬佩的行为。其次减肥并不完全都是痛苦的情绪,它也可以使人在完成阶段目标时体验到成就感,以及在减肥成功时可能会感受到自我实现层次的体验。
(三)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减肥效果与持续的时间存在着高相关,研究中50%以上的被试减肥持续时间都少于两周,这导致了采取运动法和节食法减肥均未收到显著的效果。这些都表明减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仅要有减肥的毅力,还需要制定一个减肥计划表,科学的、合理的实施减肥计划,并不断地坚持。
由于社会文化影响,女性盲目减肥行为影响因素中有一些非理性减肥心理,本文试图向她们宣扬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减肥方法,以帮助那些深受“骨感美”毒害的女性的走出“骨感”的误区,正确看待身体意象,还她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心理。
参考文献
[1]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刘郁.年轻女性:疯狂减肥的深层心理因素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9.
[3]高德顺,陈海涛,丁洪祥.关于青春期女性减肥的调查研究[J].学园,2014.
[4]孙海婷.女性减肥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5―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亲情的缺失。“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监管能力有限。根据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7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儿童是由亲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做监护,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缺乏上进心、自由散漫、厌学、逃学等诸多问题。
3.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根据我们在学校里的观察和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都较差,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遇到一点小事总是特别敏感、斤斤计较;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意顶撞,导致经常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极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 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3
教师心理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培养教师的优良心理品质,训练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对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防御与治疗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学习,可向书本学,向名师专家学,向身边的同行学。不断充实自我,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在困难面前,要勇于面对,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攻克困难;在挫折中有恒心,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在调整自我,控制自我过程中,调整心理状态,对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及时做出选择修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在良好集体环境中展现自己的风格。在创新过程中,勇敢展示全新的自我,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和人生理想。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工作,勤奋努力,能身心愉悦地工作,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做到“六爱”,即爱事业、爱学校、爱学习、爱创新、爱修正、爱总结。
二、有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力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容易做到,那是因为和领导、教师相处时,总要思前想后,话怎么说,事如何做,结果与否怎么办,深思熟虑后再去实施。与学生的相处为什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追溯至根,就是教师的心理因素所致,没从根本上把学生当成“主人”,“尊重”学生很不到位,所以教师的思想、行为、目标常常达不到期望值,隔阂在恶性循环中累积形成。学生对教师有惧怕心理,惧怕教师的批评、指责,缺失了对他们的尊重、鼓励、兴趣,压抑了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正能量吗?我们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取得教育效能,有必要与学生换位思考,深入反思。做到“四爱”,即爱学生、爱家长、爱课堂、爱课间。教师要常与家长、学生沟通,身心相印,成为好朋友;在课堂及时扑捉学生的亮点,多鼓励引导;常参与学生的课间生活,做到心理沟通,彼此信任。
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认知自己知识水平与能力,才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设计合适的目标。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切合实际的小目标逐一实现后,在自我监控中及时修正实施方案与目标,进而促进更大的发展。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是机械且僵硬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学生学习特点与要求。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理想、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和布置作业等。要因人而异,知识的难易,遵循事物自然发展规律,允许有不同的发展层次,在和谐的环境中争取良好的教学成绩。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4
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2]王冰蔚主编:《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5
关键词:英语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世界格局处于多元化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而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对构建未来蓝图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应该时刻牢记的重要任务。
二、在工作经历中感悟英语教学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我是1995年8月开始工作的,转眼间18年已经过去。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自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教师。虽然我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我要在平凡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创出自己的特色,让平凡闪出熠熠光彩。
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战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这是最普遍的一条德育渠道。下面谈谈我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每节课开始的五到十分钟左右,我一直坚持与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自由交流。或与他们谈学习、生活;或与他们交流对一些社会现状的看法、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性认识,提高道德意识。
例如,在教Body Language一文时,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及学生的身势语,使他们总结出正确的、有礼貌的姿势,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May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Could I have...?It doesn’t matter. Glad to help you.等交际用语的使用(即礼貌用语),不但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他们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评价学生,懂得欣赏学生。每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或有些许进步时,教师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付出的同时,能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英语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英语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需要学生对英语学科有一种“强烈、热爱、执著的情感”。
2.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英语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复杂活动,这是由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单词的记忆、文章的理解、知识的迁移,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个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做出意志努力。
3.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
英语学习又是一个双边配合、双边反馈的过程,学生主动吸收老师或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主动对吸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并把结果输出,然后经老师评价或自我评价,双边配合,双边反馈,以达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在生活中就不能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会因一次成功而得意洋洋,会因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自卑绝望,整个身心发展会受到限制。
总之,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问题,是我们教师应做的一件大事。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乃是今后教学工作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陆志书,译.商务印书馆,1926.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6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资源利用
论文摘要: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和校园音乐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资源利用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等。
1.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自我意识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我,即能够欣赏和接纳自己;具有开放的自我结构,当经验发生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处处受阻,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感情移入的训练和避免人际冲突的心理教育,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际环境和活动,通过校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环境和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主动打开心扉,排除心理的闭锁性,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观的教育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儿童青少年也在所难免。虽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挫折对于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挫折,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能够冷静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性情绪,变挫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甚至对挫折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积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有利于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破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多种心理疾患。在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现象比较严重,而学校的一些正规课程也很难涉及到在这方面的教育,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挫折观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力,沉着、稳定、轻松地面对各种重大学习任务的自我控制力,善于与他人共事、交往相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则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更重要,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教学环境中能力、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阵地。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入手,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促进健康个性、情感、态度、挫折观、价值观等对教学过程的渗透,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进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爱心和对学生的尊重去赢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应该把教师本人的、品德、行为、意志、情感、态度以及需要、动机、理想、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潜在课程教育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做到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个性修养,培养利他意识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隐藏着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学习学科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是使这些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隐藏着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潜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一种亚文化面貌出现,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它是层次最高的一种,它以其独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尊师重学的风尚,优美和谐的校园场所,这是靠纯理论说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园绿化和建筑物的设计,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寝室的陈设和装饰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调节情绪的功效。优美的校园环境,再配以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3.校园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但它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课堂内容的限制,不够广泛全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大自然摄影展、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有奖征文,开展演讲赛、书法和美术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组织旅游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蕴涵着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人际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4.音乐活动
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也是人们心灵跳动的声音。音乐可以用独特的旋律,唤起人们的思维与联想,进而在其意识中再现生活的具体形象。在临床心理学上,音乐治疗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疗手段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能够对人的混乱无序的身心起到调节作用。音乐的次序和结构,特别是节奏因素会帮助一个人重新组织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儿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内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乱的,音乐有序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从混乱中解放出来。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音乐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复了心理健康。音乐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音乐是直接抒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发自于心,所以能动之以情,音乐通过人的听觉让人感知,它的优美的旋律容易激发人的深切的情感。当一个人处于悲伤、不满、压抑、痛苦中时,利用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缓解,解开心中的情结,从而抒怀,净化心灵,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