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1-02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性科目,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理念、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德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推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1.1能够促进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工作中,课程形式与教材内容非常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写作实践中的母语文化特性与人文精神探讨,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科沦为了纯粹的考试工具。尤其理工科专业院校的教育内容中,往往偏重于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而忽视基础写作实践教育,这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就职后,虽然书本知识记忆跟多,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严重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低下,对单位各类文件文书的写作运用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人进行二次培训教育。天长日久,不少用人单位便不愿意再招聘应届毕业的新人,宁可花较高薪资招聘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老手”,这样的现状最终造成了日益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而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学科的技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1.2能够提高语文应用文写作基础

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基础。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传统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尚不能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偏重于死板知识记忆上。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侧重专业学科(例如计算机、英语、财会及其他各类可考证的专业等),容易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一定懂语文(专指中文语文),忽视应用文写作基础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是从故事性去看待,而不是从章法、语法、词性、格式等专业性去理解。结果很多人对于理论内容记忆滚瓜烂熟,自己动笔写作时则一筹莫展,几乎写不出格式、语言逻辑、条理性合乎规范的应用文,甚至刚刚参加工作后都写不好类似请假条、公告这样简单的小应用文,更不用说提交规范的工作报告、制作程序书等正常工作。

2 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性与职业性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中国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多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

通过对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学习可以看到,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点核心:一是实践能力要强,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首先要具备应用文写作实践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当具备足够的人文性、专业性、实用性与针对性,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注意加强针对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所需的实际应用培养,树立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应用实践、帮助学生胜任就业目标的教学理念。

3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制度

3.1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教材内容与职业应用能力培养

旧式教材注重理论知识记忆与范文阅读,教学内容类型单一,过度偏重于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应用文的实践应用,且其教材内容几乎没有任何职业针对性,更谈不上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其实很多工作都与应用文、说明文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公文公告、合同契约、往来信函、说明书、流程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实行教学改革后,课程内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方向,从工作应用分析着想,合理制定教学教材内容与教学计划,重视人格品德教育,注重职业应用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课程。

3.2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

道家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申到教学中,便是指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当今社会,知识资讯呈现爆炸式增长。一味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所能教授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需求的。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学习型、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此外孔子也曾经谈到,在教育时要注重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填充式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判断甄别、善于举一反三,培养作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时方式方法要丰富多样,注重教学双方交流互动,鼓励学生锻炼具有职业实用性的能力,采取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提高写作应用水平。

3.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

要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方向与目标,不断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巧,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养成认真刻苦的教学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拓展思路,掌握社会工作岗位对写作实践应用的要求,并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职业应用能力。

3.4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必定要对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作出改变。像过去那样纯粹的答卷考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考核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实践需要,改革考试内容,注重检验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课程与拓展活动中,对学生实行综合动态评价。理论答卷考试应当只占考核的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模拟表现、实习应用等都应当列入考核范围综合打分,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8)

[2]赵旭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应用文 写作教学 技术平台 探讨

一.现有教学平台的缺憾

从高职高专目前普遍的情况看,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至今仍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格式加例文”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效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二是由于应用写作教材在内容上大多由文体的概念、特点、种类、篇章结构、写作要求等静态的“知识块”组成,有限的课时使得“如何写”的动态环节被诸多的知识讲解所挤占。

表面上看,各种版本的应用文写作教材都是在每一种文体中讲知识,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建立在“文体”的平台上。但实际上,只要按照教材的内容体例进行教学,也就难以摆脱用知识来带动各种文体写作的束缚。这说明,现有的应用文教学平台基本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占优势的框架,尽管这些知识也会触及到某些操作环节,但由于操作并没.被摆到中心的地位上,因此其落脚点仍然是“授人以知”而非“授人以技”。

应用文章是人们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同学们来说,能熟练运用“工具”解决面对的问题是根本的目标,而了解“工具”的原理只能是掌握工具的一个必要前提。因此,“格式加例文”的教法与静态“知识块”的教材体例尽管都各有其合理成分(前者强调操作的规程及示范,后者强调知识对掌握工具的引导作用),但问题在于,工具的运用本身是一种技术操作认识的提高;运用工具需要掌握的是工具的技术知识,而不是关于这种工具的完整的理论背景。形成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要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的问题。

二.应用文写作的技术优势

从广义的角度看,技术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而运用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人类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技术问题。有心理学家把书面语言表达看成是一种“专门技术”;而有的技术哲学专家则将其视为“智力技术”。但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更是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人把写作看成是问题――解决,自然会试图运用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技术。所有这样的技术都要求(写作的人)首先确定目的”。这些都是我们确认写作活动具有技术品格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各种体式的文章写作中,应用文章写作的技术品格体现得最为鲜明。许多应用文章都对“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如何规范地写”等问题作出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分别属于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写作规则。正是这四个方面,体现着应用文章写作的基本内容。

应用文章的写作模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公文体模式、书信体模式、契约体模式、报告体模式等等。写作模式中包含着“应该写什么”的规定。从模式是“思想的辅助工具”的角度看,掌握应用文章的写作模式,有助于帮助写作者遵从应用文章相对固定的写作内容及连结方式,把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写作程序是写作内容展开的先后顺序。应用文章的写作程序主要反映在篇章和语段两个层面上。从篇章上看,许多应用文章的正文部分都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写作,这些程序往往有着不可逆性,如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思路对策”,市场预测报告的“分析市场现状――预测市场趋势――提出相应建议”,自荐信的“个人基本情况―竞聘优势一竞聘要求”等等。从语段上看,应用文章往往采用先概述后展开、先给结论后摆事实、先比较后断定、先划分后诠释等顺序来做内容表述,这一层次的程序中多包含一些技法问题,因此其技术成分更加浓厚。

应用文的写作技法有许多特殊性,例如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概括性叙述、解释性和陈述性说明以及非推导性议论,内容组合上多以事物的性质、进程和逻辑关系来布局,句式的使用上多用领属句、程式句和条件句等等。

应用文的写作规则包含许多方面:要写得“合体”,就必须遵循相应的体式规则;每一种体式的文章应写入哪些内容,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遵循内容规则;内容的安排常常要受格式的制约,这就必须遵循格式规则;写作表达的符号除了文字外,还有标点、符号、数字、图表等,这些都属于符号运用规则。

应用文章的上述“技术”要求足以提醒我们: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其实可以考虑在“写作技术”的平台上建立一种更加贴近“操作”的内容体系,而把必须交代的写作基础知识只作为一个辅助体系。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应用文写作的实际。

三.技术平台上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及教学原则

技术平台上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应该在写作模式、写作规则、写作程序、写作技法等技术要素的基础上展开。一方面,在技术平台上设定教学内容,并不等于要绕开具体的文体,文体仍然是运用技术知识和技术要领的对象。因为,其一,每一种文体可能都包含着写作的模式、程序、技法和规则;其二,不同的文体又能在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要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把目光盯在具体的文体上,显然也容易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比较稳妥的办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上安排教学内容。纵向安排时应以某一文体为出发点,从“前言”、“主体”、“结尾”等不同的组成部分中分别抽取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模式、规则、程序、技法,以此指导具体的文体写作;横问安排则是在各类文体学习完毕的情况下,对各主要类别的文体从模式、规则、程序、技法方面作出归纳与比较,以便从相互联系的、广阔的背景上完整地把握写作技术,同时培养学生“以类取法”的能力。总之,教学内容的纵横安排,有助于学生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来熟练应用文章写作技术。

但是,以文体为载体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遇上模式、程序、技法、规则等技术要素在不同文体中重复出现的情况。这种重复可能会占去一些课时,但从技术要素的规律性角度看,对技术的反复认知与练习,恰恰是掌握技术要领的必由之路;同样的写作技术在不同的文体中被反复运用,恰恰也说明了写作技术普遍的应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模式、程序、技法、规则等写作技术要素在各种应用文章中并不是等分的,也就是说,有的文体可能在写作模式或写作程序上规定得比较刚性,例如行政公文、契约文书、司法文书等就是如此;有的文体可能在写作程序和写作技法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总结、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灵活对待,不能刻板地做平分秋色的处理。

通过例文分析和写作练习来熟悉和掌握写作技术,无疑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在技术平台上,例文分析的示范作用应该是建立在所选例文模范地遵循该文体写作的技术要领(特别是写作模式和写作程序)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与前面的“技术讲解”相脱节;写作练习的设计也应该围绕该文体写作的主要技术要领,例如整体上的程序推进和内容规定,局部表述中的分项列款,模式化的句式组合等等,作出有目标、有重点的要求。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

在现代社会,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交流思想、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互通信息所常用的一种表达工具,它涉及面广,使用频率很高,实用价值大。可以说,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生活、工作,离不开应用文。应用写作能力是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应用文写作》课程是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针对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正视学生的差异性,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学,是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和增强教学效果的要求。

一、分层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髙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感到学生难教,难就难在学生入学分数低,基础差,厌学、逃课、难管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问题出在没能正视学生之间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面对入学高考成绩悬殊达100多分的学生,采用“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解决学生中“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是令很多职业院校老师苦恼的一个难题。

髙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应用文写作不感兴趣,不重视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应用文写作课与专业没关系,对求职也没有影响,因此视其为无用之课。使《应用文写作》教学陷入了“试题难度不断下降,不及格率却居高不下”的怪圈。教师在教学时无所适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无疑是一种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好方法。

二、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法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新生入学后,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及摸底情况,根据其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其分成A、B两个班。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A班学生的层次目标,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B班学生的基础目标。A班学生的学习目标为:着重于巩固和提高,既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又使其具有应用写作知识的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B班同学的学习目标为:着重于理解和模仿,必须保证他们既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又具备了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

授课教师还需要根据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分别起草各层次班级的教学大纲。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1.对备课进行分层:A班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是:本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应用文写作方面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写作能力与方法,培养其具有从事所学专业扎实的应用写作能力。B班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则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适当的精简和压缩应用文文种,对基础部分的内容也依专业需要做一定的取舍,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应用写作问题。

2.对讲课进行分层: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之上,对于能较快地掌握基础知识的A班学生,可以适当加宽加深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拓宽知识面。同时加大应用文写作训练的频次,使其很好地掌握应用写作能力。对于B班的学生,在教学中则以讲授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降低起点,适当削减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需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基础知识,如: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种,如:启事、条据、专用信函的补缺和补差,既可使B班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又尽可能地拉近两个班同学在学习上的距离。

3.对提问进行分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分层次教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要让每个同学都能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调动其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

4.对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写作练习,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老师布置的实训练习在数量、难度上要适应不同班级同学的水平,逐步消除抄袭作业、迟交或不交作业的现象。

(四)对评价进行分层: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

1.改变考试考核方法。构建多种形式相结合、重在应用写作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

2.改变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总评成绩中加大平时表现考核得分的比例,缩小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在平时表现的考核中,要综合每个同学遵守纪律、回答提问、参与讨论、进步情况予以评定。学科成绩要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

经过一轮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两个班级同学的学习状况均有进步。同学们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已具备了一定的可以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较为显著。

三、在分层次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多种教学策略搭配使用,使学生感觉到应用文学习的乐趣。

(二)注意教学内容、例文与专业和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价值与意义。为今后的求职与工作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三)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分层次教学方法,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设置工作情景,制订训练方案,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提高了学生观察、动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调查报告》时,由学生讨论设置项目和子项目,分组完成调查工作,然后进行汇总综合,最终形成了我院该班同级高职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内容真实、翔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进行分层次教学,找到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传授知识的契合点,较好地消除了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的无助感,使他们不再惧怕应用文写作这门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差生不再差,优生更喜欢学,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体现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要求,符合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写作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虽然目前尚在探索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其仍然是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走出低谷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9).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4

1.在课程设置方面,“写作通识知识与技能—综合人文素质—职业能力与素养”循序渐进。课程设置是系部对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它是系部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在当前的整个人才培养环境中,培养通识知识与技能、拓展综合人文素质、提升职业能力与素养是系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在专业英语写作课程的设置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把英语写作课程作为一完整的系列置于英语专业教学整个体系和过程之中,分成《写作》(一)(二)(三)三个阶段,分别在学生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这三个学期内实施教学。《写作》(一)以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英语写作基础教程》(丁往道,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为教材,从选词造句、段落扩展到一般性文章的写作,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写作通识知识和技能;《写作》(二)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覃先美、李阳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纲要》(程爱民、祁寿华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为教材,主要以英语应用文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为授课内容,专注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写作》(三)以《高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程》(傅似逸,北京大学出版社)和《英语应用文写作》(殷书林、戴炜栋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为教材,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具备与提高。在这一课程模式中,写作通识能力是基础,综合人文素质是主体,职业能力与素养是拓展。2.在课堂教学方面,“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拓展素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模式的设置直接关乎到整个人才培养的途径选择和质量规范。坚持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知识传授、能力拓展、素质提升三大部分作为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心工作有序展开。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以写作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切入点,以写作实践为主要途径,使学生在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不断融会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实践能力内化成必备的人文素质要求。同时,把学生的写作实践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实现英语写作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素质是升华。3.在测试与评价方面,“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自我管理”有效融合。构建多样化的英语写作能力与素质测评体系,是这一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英语写作能力为核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加以整合,重新构建考量学生专业素质的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写作方面的学习,同时正确安排自己各方面的学习活动,在写作实践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积极培养各项写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相关事物或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能迅速发现相关问题的本质并能追根溯源,以最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积极遵守,对自己长远学习规划的制定和主动实现,对自己学习时间的科学安排和利用,以及对各种优良品德的自主培养等方面的能力。以班级小组或寝室为单位,以学生自我测评为基础,以学生平时的写作实践、课堂参与、素质拓展、期末测试等各方面内容为参照对象进行综合测评,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课程测评从重书本知识到重能力素质的有效转向,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测评模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创新思维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目标。

英语写作课程育人模式的实践目标

1.从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的有机转化。英语写作是专业英语学生运用英语书面语言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过程,是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能力表现。写作课程教学要求把一般的写作知识、写作原理以及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等结合起来,使写作理论能及时跟上语言学迅速发展的步伐。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知识是基础,写作能力是目标,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写作实践是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过渡的有机转化。这一特点决定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仅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工作重心。“写作课的全部内容和各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核心。抓住这个核心,才能把写作课与阅读课、翻译课、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区别开来;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语篇修养;才能掌握好进行语言交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为他们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就难于把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就会失去写作课独立开设的意义”[4]。显然,写作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前者是认知,后者是内化。而上述育人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5],从以传授英语写作知识为主,转向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创新教育,通过学生主体自身将写作知识内化形成写作能力素质,从而实现英语写作课程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2.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的稳步提高。新《大纲》指出,在21世纪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英语人才正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门基础技能课程,《英语写作》的教学目标尤为明显:一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二是为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熟练使用书面英语创造条件;三是为学生立足社会提供必要的能力和素质支持。上述育人模式的实施,就是坚持以写作能力为核心,以人文素养为诉求,以应用能力为抓手,以创新能力为动力,有效地将英语写作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英语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作文-做人-从业”的实践中实现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的稳步提高。3.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形成与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发展迁移能力)六大能力教育成为地方教学型高校“能力本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英语写作课程育人模式充分显示了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写作实践的应用性,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英语写作课程教学除了本专业学科知识以外,必然涉猎到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摒弃了过去那种越专越好的狭义认识,强调写作知识面的广泛性,写作能力的杂糅性。同时,这一育人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将其内化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实现写作基础知识求“精”、写作基本能力求“广”,综合技能和人文素质求“通”的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实现写作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

结语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5

1关于教学目标

孟建伟认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形式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其人文素质。洪威雷、徐梅芳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核心,但要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顾春军认为,应用写作不只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伦理道德的守护。

2关于教学内容

孟建伟认为,写作技术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写作技术主要包括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和写作规则。[4]2007年他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出:培养应用文写作技能和表达素质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个重心和出发点,应着力从原理论、模式论、技法论、规则论、文体论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5]孟建伟指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例文选择存在用例随意、选择简略两个误区,他认为,例文的选择应该遵循规范典型、体现全貌、分别对待等原则。[6]例文解读,既要求熟悉格式,又要体味写作技术。[7]

3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教学第一线,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法研究在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占很大比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是以上几者的综合。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案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赵颖认为,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简练。[8]李永宏认为,案例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收集的资料,二是学生的习作。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主旨的针对性和事例的典型性,所选案例要难易适度,要将疑问置于案例之中,等等;并对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作了分析。[9]段宜杉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景化、问题化。在课堂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划分为“情境设置—提出任务”“知识补充—分析任务”“课堂实训—解决任务”“师生点评—检验任务”四个环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工学结合,任务设置应与专业贴近,开展任务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等。[10]单青、吴静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包括两大类:着眼于模拟真实交际的任务和着眼于交际互动过程的任务。结合应用文写作的具体教学实践,他们探讨了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的作用等问题。[11]叶芬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完成常用文书写作综合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2]刘新英则列举了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13]诸晓梅提出开展活动化教学实验,目标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14]张科杰在介绍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改革的具体做法时,提出结合每一个项目的主题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职业工作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教学情境,顺利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15]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但现有的成果往往把情境教学法当作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值得商榷。吴伟凡讨论的任务情境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16]张艳君讨论的动态实训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训练法和情景模拟训练法。[17]高原提出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理性导引模式、感性导引模式、实用导引模式、实践导引模式。

4关于教材编写

部分研究者对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金英认为,应力求使学生通过新教材的学习,获得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初、中级文秘人员,以及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他还具体介绍了新教材的体例和章节。[19]胡海、余世民分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模拟情境”法与教材编写的关系,并提出教材的编写模式,使教学与教材相融合。他们还指出高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编写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的新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20]赵娇认为,高职财经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要基于“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财经特色,以“技法与范式”为编写重点,基于财经工作要求编排文种体系,体现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2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面向专业实际,面向学生实际,这固然不错,但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更应强调基础性,是否有必要为每个专业编一本专业应用文写作教材,值得商榷。这涉及到教材的二次开发问题,还有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

5关于教师素质

较多的研究者还关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王婕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22]赵娟则调查了山东的几所高校,认为当今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存在专任教师缺乏、性别比例失衡、职称结构不合理、课程认同感低、科研成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互听课、参与写作实践等改善办法。

6关于应用文写作评价

应用文写作评价问题一直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的盲点。孟建伟认为,应用写作有三个层次,即写出、写对、写好,并具体阐述了三个层次的评价要素。三个层次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为建立应用文写作层级理论提供初始依据,为建立应用文写作测评理论提供现实参考,为应用文写作目标的细化提供借鉴;实践价值在于为实施应用文的“等级教学”或“差异教学”提供参照,为应用文写作成品的评价和检验提供客观标准,帮助应用文写作主体树立更高的写作标杆。

7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

2004年,陈天然首先提出现代应用文与文学的关系问题。2005年,姚思源在有关文章中追溯应用文文学化的历史渊源,阐述文学性之于应用文未来发展的重要性。2006年,孟建伟发表《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一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文学化”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文章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引起了一场持续一年多,有十几名学者、数十篇理论文章参加的学术争鸣,成为近年来中国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孟建伟认为,教师因专业背景所养成的文学思维定势,是导致应用文写作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生偏移的重要原因。应该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法以及培养不同的“话语责任人”等方面,区分实用类、审美类两类文体,以社会职业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构建符合应用文自身特质的教学内容体系。时隔不久,王正撰文把应用文写作的“文学化”看作是教学的“流行病”,认为这种病的病灶在于“对学科特性和课程特色的模糊认识”,认为应用文的作用不是针对人的情感层面和理性层面,而是针对人的行为层面,它始终以可行性、可操作性作为文体特征。他还从教师教学、教育背景、教育体制三个方面阐释“去文学化”的必要性。洪威雷、徐梅芳部分赞同孟建伟的观点,认为“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詹珊认为,应用文的“文”是一个复杂的合名词,它并不只有一个文体类型。不同文体类型的应用文由于针对性不同、作用不同以及接受对象不同,必须选择不同的话语来表现。“文学化”的内涵并不只是虚构、编造,它包括各种文学技巧、文学修辞方式的运用。

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对孟建伟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柳宏认为,“文学因素”不必“荡然无存”,可以“适度引入”,可以成为一个参照和窗口;这种引入需要教师理性驾驭和启发指点,只要教学中心指向应用文写作,只要将应用文写作当作工具和手段,就不会导致对教学目标的背离。孙永良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基本技能型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剖析应用文写作知识点,使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实践中遵守应用文写作规范,运用写作技术,达到应用文写作要求。冯晓斌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意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教学手法的创新。李晓莉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文学化”还是“去文学化”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教学效果,即学生写出来的应用文本质上是不是应用文,能不能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姜艳提出实用类与审美类文章能否联姻的问题。张宏梁认为,应用文写作适当吸收一些文学手段反而是好事。尉天骄认为,在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缺乏“上游源头”理论的状况相当普遍。教师的“文学思维定势”在教学中通常造成双重错位:既没有分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差别,也没有分清知识、鉴赏与写作的不同。但应用文与文学作品在“道”的层面上是有联系的,应用文写作需要借用一定的文学手法,要根据文种区别对待。张建勤认为,从关注“人本”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从教学的目标要求到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不可能接受应用文写作课程“文学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文学化”本身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文学色彩的示范文本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所以“去文学化”难以实现。之后,孟建伟老师作出回应。他认为,探讨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问题需要遵循两个前提:一是教学的范畴,二是在这一范畴下的教学内容的择定。在教学的特殊背景下,教师的文学情结导致了教学内容择定的偏移,进而导致教学目的的偏移。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的看,“去文学化”正是对人本的关注。有道是,真理不辩不明。这场学术争鸣讨论的内容已远远超出“文学化”这一话题。研究者们对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应用文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文写作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做了深入探讨,涌现出一批质量上乘的论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8关于应用文写作与思维能力

2005年,尉天骄在《应用写作》杂志上撰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论面对事实性材料还是观念性材料,只习惯于复述,却不善于加工,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这都是思维能力欠缺的体现。他在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后提出对策,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走出“知识介绍为主”的藩篱,正确对待应用文写作中的模式问题,鼓励学生在“写”之外多下功夫。[35]

9关于应用文写作文化

胡颖华提出了“非语言语境”的概念。她认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对应用文写作文化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探究非语言语境,形成多元化、立体的课堂教学。她提出两种办法。首先,授课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认知应用文写作的非语言语境,具体包括公务环境的认知和沟通语境的认知。写作之前要将自己置身于沟通语境中,分析并明确受众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受众的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其次,因地制宜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非语言语境的便利条件,包括教学案例化和训练情景化两个方面。郭小琲认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具有符号性、可变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写作主体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感受和文化心理,并在文体、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规范化特征。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显示出与传统应用文写作文化迥然不同的写作策略。10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家关注较多的还有多媒体技术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影响。张文香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实教学内容,“还原”实际使用情境,实现互动的写作训练。王晓东等人开发了开放式CAI多媒体应用写作教学系统。该系统以多媒体教室或校园网络为依托,利用Word平台设计了10个模块,包含应用文写作知识、例文范文、训练模板和参考练习等内容。该系统开放式的设计模式,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增添新的例文或模板。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顾春军认为,应该加大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就目前而言,阻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软件奇缺。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 教学现状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30-02

近年来一体化课程的改革,要求应用文写作更具实用性,以便切合社会的需要。应用文教改到底怎样进行,这里就笔者所观察的现状和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1 科学整合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1.1 存在的现状

许多学校没有科学地选用教材,使应用文教学的目的性、专业性不强。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部分应用文教材实现了优化,从整体来看内容的现实性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摆脱了以往选文落后、单一等诸多缺点,选文种类也较之以前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随着一体化教改的提倡与实行,对于语文基础课的渗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应用文的教学,目的性和专业特色的需求更突出。

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在选应用文教材方面,缺乏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没把自己学校设置的专业与课程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宏观的考量,有些还存在着选用的篇目、文种可能是学生根本用不上的的,脱离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1.2 建议

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加大校本应用文课程开发力度,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有关的学科带头人,语文老师,应该全面对本校学生的基础、心理、分析理解能力进行研究,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剖解、选择、整合,打破教材按文种顺序独立教学的常规,设计出一整套实用的、有效的应用文模块体系,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就已经体会到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常识。真正实现一体化教改的培养目标。

2 教学理念要改变

2.1 课时设置要科学,课程的运作要沟通

许多学校对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调研,轻视文化基础课,一体化教改后就任意砍掉或压缩语文课的课时,特别是实用性强,与社会关系较密切的应用文写作。相对种类繁多、覆盖面广、需进行多种实践活动的应用文,有限的课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也没有组织专业实操课老师与应用文教师进行交流,关于所设课程内容、模式、教法等方面没有沟通和了解,这可能会造成应用文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没能体现一体化教改的需要。所以学校要加强重视,科学分配课时,加强教学教改过程中各专业教师的的沟通,走出一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改之路。

2.2 建立一支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文化基础课教师队伍

第一,学校要重视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培训,要不断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兴盛繁荣,经济起飞,都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就离不开教师;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应该给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新资讯的平台,以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了解语文教育改革动态,了解学科发展信息,拓宽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特别是学习和了解专业实践课程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打造一批新时代的一体化语文老师。

第二,教师自身应努力提高素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用文写作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学的深度进行。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人,平时应注意钻研教材、教法,开展写作教学,交流相关课题的研讨活动。多进行实践调查,争取多的机会到市场、行业了解情况,定期到基层企业挂职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市场讯息,了解社会、企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积极报考国家职业等级资格证,开阔视眼,努力把自己变成“双师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人员。

第三,应用文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都要体现专业特色。由于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在考虑教学计划时,就要针对专业特点来划分教学内容范围,并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讲授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不同的专业,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有所侧重,教法灵活多变。教师必须根据一定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规律与原则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优选标准,自觉地、持有科学论据地选择相应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像酒店专业的“计划、总结”教学过程可以这样:首先,在实训工作开始前分配好具体岗位,如前台接待岗、礼仪岗、客房岗等;然后,学习新课中的文体格式和写作要求;最后,老师根据岗位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并讨论一些细节,共同构建出学生自己岗位工作计划,实训结束后的工作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一份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岗位针对性的工作计划。通过课堂上的任务参与和演练,学生参与实训工作时,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岗位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多实现开放性教学,如讲授“竞标书”,可以带领学生去某个公司,观察、学习并参与他们的实际操作过程,真正体会标书从写作到完成的具体过程。用活例子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根探路的“拐杖”,让他们在学习中得窥门径,“入山寻宝”。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实例与课文例子的区别,采用由“扶”到“放”的方针,真正实现知识的转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应用文写作任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任务,它提倡实践、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应用中学、在学中用、最后能“活学活用”。整个过程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就业对自己的要求,明确应用文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在活动中自觉运用和锻炼,提高写作知识与能力。

第四,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英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应用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更多练习和活动的时机,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但热情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虽然也希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本质上希望学得轻松。因此,无论是对于专业学习还是心理方面,准备都很不足。写作更是大多数同学的弱项,因为他们对于写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初中水平的议论文上,只要提起作文就头疼,作为老师应该抓住热情好动的特点,设计独特有趣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得到发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

学生固有的写作心理模式、思维习惯和认知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化、引导。他们认为中职的应用文也应该像初中老师教的应试作文那样,按照一定的规范走,根据案例教学操作,掌握好格式即可,存在“格式化”心里;另外,也有些学生花大力气学习应用文,但效果欠佳,认为太难学,产生畏惧心里。这等等原因使他们对老师的改革不配合。所以教师平时要树立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信心,利用实际操作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现实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育。如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岗位参观实训,观看实际录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后面的学科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分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强调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明确其在就业、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写作的重要。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全面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模式要改变

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方向就是设置教学模块。所以应用文教改也应该走“模块设置,弹性选课”的道路。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既要为学生现阶段的从业服务,更要为学生一生充分就业服务。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努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个性发展,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应用文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专业性”。

比如基础模块适用于各专业;楼宇专业,结合岗位工作要求选取物业维修报告、监视器更换请示、招标书、投标书、协议书等内容的模块,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

又如模具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般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对工艺流程、工件制作、技术改造等进行正确的说明,这就需要说明文的知识。因此,可多设置一些模块,关于机械设备使用说明、工件制作过程介绍、技术分析报告、成果报告等,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教师在应用文模块教学中,要遵循弹性选择的原则。除了一些文体适合各专业外,还要对各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比照。单独挑出各专业相匹配的应用文文体。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最终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一个较成熟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形成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准专业和学科改革的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的能力结构。所以应用文教师要全面了解专业实操课的内容、要求、特点,设计一套实用的、培养目标明确的应用文模块体系。

4 教学模式改变催生评价模式的多元、全面

为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技能教学体系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多的提倡使用“项目教学法”,它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势必催生新的评价模式,但目前语文能力的评估和检测方面,仍然比较单一、片面。大多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辅助以作业的量的考察,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按阶段、分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团队意识等进行评量。

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评价模式的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要客观、人性、多元。在进行评价标准把握上,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突出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从日常学生作业质量、应用文写作水平、研究课题的思路及完成目标的能力等方面设定若干指标,进行考查,避免考核结果的片面性,力图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文中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严谨的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的标准执行力等,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多元评量方式,兼顾认知、情意与技能等方面,自行设计。亦可采用档案评量,将学生之学习态度、学习活动、指定作业及相关作品加以记录,整理为个人档案,作为评量参考,列入评量标准。

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及教材结构的根本变革,并切合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断转变观念、研究教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提高现代化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毕兴芹.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2-43.

[2] 郑东辉,施莉.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