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送友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送友人范文1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古诗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据说在唐人五言送别律诗中堪称空前绝后、独领。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精致之作,是在我们南阳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诗人与友人结伴尽兴游玩之后,便要依依惜别,策马辞行了。友人姓甚名谁已于史无据,但其与太白友谊的真情实感却是情意绵绵、动人心弦的。诗中所描绘的南阳名城地理轮廓也是极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让我们随着太白的诗思来漫游驰骋一下,对其中的真意作一个简单的艺术赏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说送别友人之处――古宛名城南阳。诗人与挚友走出东郭城门之外,因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极目远眺,只见城北横亘着青翠的紫峰、独山山峦,城东闪耀着澄澈见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环绕城墙一路向西默然而去。开头这两句诗对仗极工。“青――白”“山――水”“横――绕”“北――东”“郭――城”。字字成对,天衣无缝。色彩间杂、远景近物、方位准确、动静有序。起笔不凡、气势恢弘。两句既有汉赋起首处的精致、豪放韵味,又具晋诗牧歌般的田园、质朴风骨。诗笔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谓诗中有画,画出一幅秋高气爽、景致分明的辽阔、清新、壮美、秀丽图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朋友就要在此分手,从此便成为天涯孤旅,诗人不禁觉得无限感伤。二人从此一握,或许便成永诀。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独的蓬乱的杂草那样,随风翻转、飘忽不定?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远隔万里,独自奔波。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担忧,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处处无家处处家,不知何处是吾家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同情。当然,诗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笔比较自然,笔法相对舒缓。此二句并不拘于对仗,两句乍一看时显得突兀,但却给人以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铺垫,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非常严切,且又写得那么清新婉转、那么顺畅自然。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以之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失意游子”“伤情离人”,堪称挽唱、绝响。同时,诗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为比喻来表明心迹、吐露心声。晴空历历、白云悠悠、千载飘浮、独来独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飘忽东西、不由自主。远望天边夕阳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隐喻诗人对朋友的怅然离别,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惆怅之情。也或许,在诗人的心目中,夕阳要比离人幸运得多,因为夕阳有西落但还有东升,而离人呢,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死别已吞声,生离更伤情。

第七、八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三、四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显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离去的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诗人挥挥手,诗人也挥挥手,劝友人别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时,却出现了“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班马嘶鸣暗示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道别、频频致意。二人胯下的马匹也要和他们的主人一样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颈长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离。这两句别有新意,独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深情,可谓鬼斧神工、画龙点睛。

李白送友人范文2

一、通过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八、利用多媒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