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舞台美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舞台美术范文1
舞台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如果把演出中的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造型因素作为舞台美术这一概念的总称,那么上述这些造型因素,比较全面地综合运用,是到文艺复兴时期镜框式舞台出现以后的事了。可是我们知道,无论在中国或外国,戏剧艺术的萌芽,均始于歌舞中的表演。当时还没有剧作家和导演,但舞台美术的造型因素,已伴随着表演艺术的产生而出现了。
例如古希腊戏剧就是在祭酒神的“酒神颂歌”中发展起来的。在举行酒神颂歌仪式中,无论是领唱或演唱者,他们在表演时,都身着不同的服饰,面有不同的装扮。虽然这些服饰和装扮,不一定表现特定的人物性格,但它毕竟包含着舞台美术的某些造型因素的性质。
1.高度综合性
如前所述,舞美包含的艺术要素很广,不仅囊括布景、服装、灯光、化妆、道具等等艺术要素,而且涵盖绘画(主要是布景、化妆)、雕塑(主要是道具)、实用美术(主要是服装)、造型艺术(主要是道具)等等美术的各门类。说舞美台包罗万象,并不算过份,因为有时它还包括书法艺术、音响,最后艺术以及高科技等在内。而就艺术风格而论,舞美又包括写意的、写实的、装饰的、象征的、抽象的、魔幻的、荒诞的等等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2.本体交叉性
就整个舞美来说,它是舞台艺术与美术的交叉艺术,既具有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又具有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构成舞美的各个艺术要素而言,每一要素也均具有这种交叉性。例如布景就是舞台艺术与绘画的交叉:又如舞台服装,乜是生活服装与舞台艺术的交叉;再如道具,同样是雕塑与舞台艺术的交叉:还有戏剧化妆,也是生活化妆与舞台艺术的交叉。所以从舞美的本体美学特征而论,交叉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种交叉性又不仅仅限于艺术学范畴,尤其是现代舞翁已融艺术与科技(电子控制系统、电脑灯等声、光、化、电各种科技)为一炉,集艺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形成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大交叉,这是舞美工作者必须看到并引起高度重视的。
3.艺术依附性舞美,若从严格意义上看,它并非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所而是依附于整个舞台艺术的,故依附性便成为它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这种依附性,又主要表现在它紧紧为舞台艺术的服务上。
其一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舞美通过服装、化妆、灯光等艺术手段,积极主动地为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服务。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例证。例如传统戏曲中华丽的服装、精彩的化妆、精美的道具等,都为人物的外部形象起到了美化的重要作用。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许多演出,就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像他主演的《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无一不是如此。这种外部形象与演员的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内外合一,相得益彰,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
其二是营造舞台环境。舞美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营造典型的舞台环境,从而为演员刻画人物、创造角色提供一个平台。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如京剧《西厢记》中最后一场“长亭送别”,通过秋天郊外的荒凉萧瑟的布景,营造出一个悲凉的典型环境,与崔莺莺的唱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的[反二黄]的悲怨唱腔水融,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其三是渲染舞台气氛。舞美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渲染舞台气氛。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如经典话剧《雷雨》,就通过雷声、雨声、风声、闪电、手枪声等舞美手段,渲染出剧中的黑暗、压抑、恐怖等舞台气氛。当然,这里所说的“依附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依赖”,而是积极主动的服务。
4.形态非确定性舞美因舞台艺术的存在而存在、消失而消亡。因舞台艺术的不确定性所决定,舞美也具有不确定性:
(1)非恒久性。舞美不同于一般美术,它是一戏一舞美,所以没有恒久的舞美术。
舞台美术范文2
舞台美术设计简称舞美设计,是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的综合设计。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进步与深化,“空间感”在艺术表现上已经被充分地肯定过。在舞美设计中对空间的掌控能力,既可以对表演者提供功能性的支持,更可以完美地烘托出表演的形象性。舞美的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运用舞美设计艺术,不但能给观众带来最美的艺术享受,同时能够促进情节发展,营造戏剧氛围,以及对艺术观赏价值的提高等起到重要作用。舞美形式在服从剧情拓展的同时,其独具匠心的构思、诗情画意般的艺术效果,乃至为全剧的完美展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经常有人把舞美设计概括为理性和感性的有机融合。而在这种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舞美设计体现出过几乎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术流派风格。追求细节的具象和真实,产生生命的张力。“不断寻找感动,不断感动他人”正是舞台设计者的追求。
一、了解舞台文学相关知识及传统的舞美设计
古典文学常识,尤其是古体诗词常识。因为我国传统戏曲被称为“剧诗”,许多剧目都与诗词有关,例如著名京剧《春闺梦》,就是根据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创作的。而我国古典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同样适用于舞台美术的诗情画意的营造。历史知识也是舞美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例如设计历史剧的舞美,就必须懂得当时的历史风俗特征,从而使舞美具有历史感。要使舞美设计真正具有美学品格与美学品位,舞美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必要的美学知识。诸如审美体验、审美愉悦、美感、观众审美需求等等,都要弄通弄懂。心理学知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舞美设计师,也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诸如观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创作心理学(联想、想像、情绪、情感)等,舞美的各门类(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响、效果)的主要特征及功能。比如《少奶奶的扇子》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多幕剧,该剧在舞台美术上“用硬片做布景,真窗真门,台上有屋顶;灯光按时间气氛而变换,都是创举。化妆、服装和表演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国剧史上写实性舞台美术的第一个范本。箱式立体布景《少奶奶的扇子》的舞台美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箱式立体布景。因为这种布景在此前的中国戏剧演出中还没有出现过。中国古典戏曲在演出时只使用程式化的简单道具,基本上没有舞台美术设计。
二、现代舞美设计与传统舞美设计的运用比对
首先是传统的舞美设计与舞蹈作品的结合趋于单一,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而在现代舞美设计中,二者结合更为紧密并相互依存,舞美设计已经渗透到舞蹈表演的全过程,不但能有效服务于舞蹈作品,它那自然流露出来的艺术品位及价值就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俨然成为舞蹈表演的一个副体。在现代舞美设计中,新的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让灯光、色彩和数字画面更加立体和逼真。其次是传统舞美设计在设计服装、妆容造型、道具的选取制作时注重的是突显舞蹈风格和角色塑造。如舞蹈《昭君出塞》和《秦俑魂》的服装分别显出是汉代和秦朝象征;当然在现代舞美设计里,也应遵循基本的舞美制作规律,但是,现代舞美设计立足于基本的舞美美学要求之上,更多地是突出其艺术性,大胆创新,为舞蹈作品的编排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舞者进行舞蹈造型和舞蹈动作的延伸。再有是服装是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舞蹈物质载体的延展。现代舞美设计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还能花些小心思,使服装具备多样性和多变性,使舞蹈作品的独特性更具表现力。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的参赛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导运用了大量的维族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旋转技巧,作为该舞蹈的主要动态语汇来表现“花儿”,为使“花儿”的形象更为突出,在服装设计的考虑上对尺度进行大胆改进,制作了360度的大裙摆,远远超出传统的维族服装的幅度。这是顺应了舞蹈表演效果的处理,表达了舞者心中浓郁而强烈的情感,凸显了“旋转”的象征意义:时而静谧时而激荡、时而含羞时而奔放,或开或合、或沉或起。生命的节奏在旋转中体现,复杂的情感在旋转中彰显。现代舞美设计的合理运用能深化舞蹈主题的内在意蕴,扩展了传统舞蹈的表现能力,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舞美的综合表情因素,为现代舞蹈作品在创编、设计、表演、审美和评价等方面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容量。
三、传统的道具与现代的舞美设计开发
舞台美术范文3
1.舞台美术适应于舞台特性舞台的结构多种多样,目前较多用的是镜框舞台和圆形舞台两大类。镜框舞台三面为“墙”,一面向观众,构成了舞台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圆形舞台有的是半边向观众,有的是四周都向观众,圆形舞台常是露天台。不管是什么台,在舞台上设置景物都要根据舞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要适应于舞台的特性,使景物与舞台构成一体,成为有别于其他美术作品的立体艺术,形成一个既美观又合理的演出环境,更好地为表演艺术服务。
2.舞台美术适应于表现的内容舞台美术是为表现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舞台美术要根据演出的内容来设置,使演员有一个既方便表演又合乎剧情的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表现某种情绪性的歌舞节目时,可以让灯饰成为舞台装饰物之一,利用舞台灯光的闪动,光柱的变化来烘托舞台气氛,而在表现情节性的戏剧内容时,就切忌让观众看见灯具,只求灯具产生的灯光效果。例如用灯光营造朝阳斜照在舞台上一件景物的效果,如果看见照景物的灯具,那就演魔术穿帮一样,未免太失真了。只见灯光效果而不见灯具对于镜框舞台来说可以做到,对于圆形舞台就比较困难。景物的设置要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来决定,表现的是现代歌舞?还是古典歌舞?是现代剧还是古装剧?剧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剧的地方特色是什么?剧中人是什么身份?他处在什么环境?这些都是要认真考究的。既要反映出剧情的环境,又要方便表演,既要真实又要简练,要在服从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表现出舞台美术的美观。
3.舞台美术适应于表现的风格艺术表现的风格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写意与写实两大类。体验派的话剧是写实的,它的景物就要求逼真,力求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生活的环境,有利于演员乃至观众进入戏剧的情景。而表现派是写意的,它的舞台美术可以夸张些,简练些,装饰性强些,如我国的戏曲,情绪性的歌舞等。
4.舞台美术是真与假结合的艺术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舞台美术,它绝大多数是假设的,就如写实的布景,尽管景物制作得很逼真,但毕竟是假的。写意的舞台美术就显得更假了。而在这些假的景物之中进行表演的演员是真的。那么就有一个真的演员如何生活在假的环境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使真、假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尤其是像中国戏曲这类写意的舞台美术,更需要通过演员逼真的表演去使观众认同,使假设的舞台装置产生真实感。在写实的舞台美术中要有主有次,在演员表演环境中的景物要逼真,演员使用的装置、道具要逼真,而远景就可虚些。
舞台美术范文4
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就必然寻求以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被扭曲的心灵:歪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反常的色彩,机械运动式动作,电报式精练语言……将观者从外部表象上拉开,进入心灵世界,一切事物常常是通过主角的眼光被表现出来,他的眼光可以对事物作强烈变形和主观解释。
表现主义绘画在1905年的“桥社”组织中正式宣告问世,但这个运动在戏剧中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结束后,表现主义才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拒绝传统规则,打破存在于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按人类内部的眼睛重新创造,不是去再现客体自身的物质真实,而是表现由它们激起的情感。表现主义戏剧演出以断续简短的语言,反复申诉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狂呼式的朗诵伴以夸张的动作。这种表演方式抛去了传统演出观,寻求与内心骚动相一致。“用一种抽象的固定的姿势有节奏的朗诵,用强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和痉挛的表情显露出一种紧绷的,爆发的,愤怒的表演,不是具体化角色,而是揭示角色的精神状态”。(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这是1918年演员多伊奇演出哈森克勒佛的表现主义戏剧《儿子》时,所表现的感情和采取的姿势。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心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物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他的手捂住憔悴的脸,整个身躯都变形了。他的感情在他周围引起了同心向外散发的波浪……周围环境变形……”(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在演出中,灯光和布景象演员一样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共同创造剧本所要反映的母题。
在这么一种专注于表现现实的深层本质的戏剧中,与戏剧精神无关的东西全被抛弃,包括那些反映日常生活表面而不涉及“灵魂”的视觉因素。传统的舞台美术的作用命定要被调整到最低限度。从“外部形象是内部现实的表现”(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这个前提出发,舞台美术在线条、色彩、形式和物象上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抽象。就象在著名表现主义导演杰士纳作品中,是一种简洁的“浓缩的符号”,作为演员表演的“跳板”,或称为“心灵和观念的搬运者”。(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
自然,舞台美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世界或戏剧动作生存的场所;相反它必须从线条和色彩,物体和形状具体化剧本中暗示出的精神实质,达到象征表现。朝着这个目标,沿着阿披亚的足迹,首先开始对舞台层面的造型进行重新构建,利用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再放置需要出现的布景元素。
重建舞台是由舞美师西凡尔特和皮尔歉提出,运用在导演杰士纳的作品中,成为著名的“杰士纳式台阶”。这些台阶、斜坡和平台将舞台层面流畅地连接起来,推动和扩大了舞台运动,发展了演员动作,舞台上只出现配合主题的视觉因素。舞台景压缩到非常简单,舞台的垂直面发展成使用片断式景,并不占满整个舞台,形象彼此脱离,没有逻辑关系地或前后或左右地散布在一个空的空间中。这样表现主义的舞台布景破坏了物体间的联系,渴望取得最大的视觉效应。舞台上写实因素也脱离了它们的真实和自然的关系:如要表现威尼斯,是出现圣马可广场,还是出现里亚托桥?表现主义舞台美术可以将这两个不在一处的景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无视它是否合理,只要这种方式能获得表现力,对观众有启发。这种片断景可以是绘画性的,也可以是雕塑性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表现主义来说,所有手段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提供表现力,而不管它是一根线条,一个完整结构,一幅绘画还是一块木板条,这类似于克雷的中心象征。如“《彭特西丽亚》中布隆纳所作图解式树木;《乞丐》中斯特恩设计的含糊的窗户轮廓;在《儿子》中西凡尔特放置在黑丝绒背景前的格栅窗,这窗户是通向威胁性城市的唯一出口;《奥赛罗》中皮尔歉放置在舞台上的孤单的苔丝德蒙娜的床。”(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图一)于是,孤立的元素,在传统的舞台美术中是作为演出整体中的一个细节出现的,现在虽然仍继续在整体组合中起作用,但它可以根据戏剧的需要,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情绪上的自身价值,强调其各自对剧本中思想的重要性。
物体间的联系一旦被肢解,表现主义舞台设计在处理个体对象时也就更自由,采用种种不同的手段用内省的方式对环境提出主观的解释:现实被变形,增强它对更深层次意义的暗示力量。倾向于制造一种气氛,其现实被构思为梦幻似的,互不相干的物体和谐地同处在一个世界中,代表了演员的主观视觉:变形和精神错乱。
为达到这个目标,则寻求既能显现客体的精神,又能物质化艺术家的视象的更为合适的方法;寻求摆脱客体,有系统地对它的自然形态作变形的方法,形成艺术家本人感情的造型表达。舞台产生了一种由倾斜的墙,反透视的道路,不规则形的房子组成,这种变形使舞台设计和布景具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密室》(1919)是一部恐怖片,画家罗伯特·韦恩设计的布景加强了恐怖。影片中的小镇是用景片搭出,房屋倾斜变形,似要倒塌下来,夜色中花园里的树木象恶魔般狰狞。灯光的运用处处给人一种不安感,恍恍惚惚象恶梦一样。这部影片产生的巨大影响证实了表现主义手法会强烈感染观众。在舞台设计中,西凡尔特设计的《大路》(1923)(图二),整个舞台成为一条大路,房屋向里倾斜,门窗排列得象上操的队列那样整齐,四条透视线向舞台中心汇集。(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马塞尔的《狂热者》中,房间悬在飘浮着白云的夏日天空中,将想象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在这种舞台装置中,色彩也负载情感。色彩失去了自然界的法则,被自由运用,在视觉上解释角色和事件,用来表达情绪和思想,使其更具表现力,斯特恩设计的《乌珀河》(1919)(图三),乌黑的烟囱斜立,前面铁红色的工人住房,后面桔红色的天空,强烈的色彩对比加强了激荡的戏剧效果。
表现主义不仅以演员的声音,还以音响效果来震撼观众的神经,冲击他们的情绪。在演出席勒的戏剧,当渥伦斯坦死亡时,强调了音响,这个事件的唯一目击者呆在空舞台上,而能听到谋杀者脚步声渐远,然后听到“@①”的关门声,最后是一片寂静。同样在马克白斯夫人梦游的场景中,可以听到半夜里脚步声在城堡大厅中回响。
在对现实作变形的过程中,灯光显示了其更为重要的功能,它在表现主义舞台美术中的强度,就象演员在朗诵时的呐喊那样有力,似乎具有一种火山爆发似的能量,冲击了所有的既定法则。灯光在自然主义戏剧中的运用是按照逼真的原理,而现在是作为戏剧元素参与,给舞台以生命,成为反映精神的一种强力。舞台有时是半明半暗神秘朦胧的氛围,有时演区笼罩在一片漆黑中,有时倾泻而下的强烈灯光将舞台沐浴在一片光明中。
减少不定形的漫射光,尤喜运用聚光,灯光在事件的重要时刻,以即兴参与的方式来突出某个角色或某个舞台细节,创造强烈的效果。它遵循剧作的戏剧结构和演员的心理流程,强调它在创造情感气氛方面的作用。它摆脱所有写实要求,根本不考虑光源的色彩和角度的合理性。舞台突然暗下来,是为了解释一个角色的心理状态;灯光在一个角色入场时又突然亮起来;恐怖袭来时,墙上出现巨大的影子。灯光被任意控制,它的变化和静止,突明或突暗,唯一依据的原则就是服从戏剧本身的需要,毋容置疑,在扩大戏剧表现力方面,灯光成了表现主义者用之不尽的资源,开拓出各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表现主义戏剧美术的理论假设在克雷的戏剧论著中已经提及,这位英国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已经预示了许多表现主义的独特原理:从反自然主义到寻求每台戏中的“最高母题”,从符号的运用到超级傀儡的观念,从通过角色的眼睛看到的演出文本到由各个舞台元素的同时出力来获得的演出表现力。
表现主义先驱中,还有阿披亚,他将舞台本身构建为戏剧的节奏空间,将灯光用作突出演员和强调三维结构的工具。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作品如《生命的戏剧》和《男人的一生》中,舞美师耶果洛夫用象征性元素,衬以黑丝绒背幕来表明动作的场所,其中的技巧大多成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借鉴对象。
两位德国大师福克斯和莱因哈特,也为表现主义铺平了道路。福克斯认为:现代戏剧应该以纯粹的线和面来解决三维度和空间深度。
莱因哈特则更重实效,非常敏感地将表现主义绘画手法引进舞台设计。在最初几年中,莱因哈特邀请许多著名表现主义画家来为他设计布景,如沃尔泽、蒙克、冯·霍夫曼、冯·门泽尔等。后来转向三维立体的舞台。在这个装置上配以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的元素:象征的或写实的。早在1909年莱因哈特即已按心理功能来使用灯光。
当然,德国表现主义道路,主要是由不同风格的著名导演杰士纳、韦克特等人开拓的,他们使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演出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同时,一群舞美设计师:西凡尔特、赖格伯特、克莱恩、皮尔歉等,从舞台空间的变形出发,掀起了一场戏剧演出的革新。
杰士纳是最有代表性的表现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以“表达事件”来取代梅宁根的历史写实主义和莱因哈特的印象主义。
作为演员,杰士纳参加过无数次在欧洲的巡回演出,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去从事导演工作。杰士纳主要上演传统剧目,以特有的视觉手法给传统剧目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也导演了布莱希特、巴拉克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杰士纳想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处理传统剧目,他仔细思考原作,保留最深刻的感受,并将原作分解,重新按新的秩序排列后上演。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导演的莎剧《理查三世》(1920),这台戏是伊丽莎白时期的元素和表现主义手法的完美融合。几乎放弃了所有装饰的成分,没有时空描绘,舞台是由平台以及通向平台的下宽上窄的大台阶组成,后面是灰绿色墙壁。这组台阶不仅给演员动作提供了丰富的调度,而且也是理查王朝兴衰交替的象征。当理查王登位时,高踞在腥红色台阶的顶端,煊赫不可一世;当他失势时,跌落到台阶底部,成为阶下囚,理查王地位的上升和跌落,通过台阶的运用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出来。(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舞台上的形象是通过理查王的眼睛看到的:显示出他的恐怖,他的痛苦,甚至色彩也与他的心理状态有关。杰士纳与皮尔歉同其它表现主义者一样,深知色彩的表现价值,利用它的戏剧的和象征的力量去唤起感情。《理查三世》中后部灰绿色的墙代表了无时不在的伦敦塔,时时威胁着每个人;腥红色的台阶,象征着皇室的地毯,也象征着无数牺牲者的鲜血。当剧中理查穿黑衣时,里士满穿白衣,用黑色和白色象征坏人和好人。
有时候,表现主义导演杰士纳在不同层面上增加一些立体元素或绘画景,如《奥赛罗》中,两个平台带有相互重叠的台阶,使用了立体景,但仅是说明性的;一个阳台,巨大的双扇门,一张床,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在《马克白斯》中同样的平台出现在所有场景中,只是使非常有表现力的布景更完整些。
杰士纳的目的是在台词和对话上挖掘戏剧的表现潜力,他用“对话式导演”来对抗莱因哈特的“舞美式导演”,将舞台上的物质呈现减弱到最基本的东西。对他来说,一座大台阶的线性节奏对演出是足够了,这种极为简洁的舞台装置,加重了表演层次上的任务。
在最初阶段,杰士纳的舞台由皮尔歉设计,皮尔歉的布景在当时表现主义领域中颇具声望,他强调变形。在动作和舞台装置之间的深层次的相互依赖上,皮尔歉特别注重点题景物相貌特征的强化,借助灯光和空间组合将各种戏剧元素有节奏地联系起来,这些元素各具自身职责,数量上绝对弱于演员。
杰士纳的另一位合作者是克莱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个性,作为画家,他兼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征。
克莱恩的作品在主观变形上走得更远。在设计凯撒的《从夜半到黎明》(1921)时,(图四)根据剧本的舞台指示:“寒风摇撼树枝,冰雪依附着它,活象一架骷髅”。克莱恩在舞台上设置了一棵冻雪覆盖,象具骷髅似的枯树,在寒风中颤抖,(黎明时树又成了冬天的一棵冰树,没有了骷髅)设计师画的不是树,而是强烈的主观意象,布景象征了人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环境地点。(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由于受杰士纳和另一位导演弗林的影响,克莱恩的作品总是色彩对比强烈,形式简洁,成为起初阶段富有戏剧活力的作品中的鲜明特征。后来逐渐转向更为坚实的建筑性结构,也使用平台和台阶,在这种结构中,表现主义的形式的心理动机在舞台空间中将演员的运动交织成整体。
随后,克莱恩开始与导演韦克特合作,从导演的眼光看,这时的作品是将诗意形象物质化。或象巴勃莱所说:“从感受的形式到精神形式,克莱恩在空间中把它们处理成可能摸到的意象”。(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这种创作过程中,克莱恩遵循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原理之一:由演员创造出气氛。在任何情况下,演员在这种新舞台上更具重要作用,在这种舞台上,不追求在形象的形式下演出,而在空间的形式下演出。导演韦克特不严格依据剧本,而试验与演员合作,由演员暗示出,衍生出剧中环境和剧作精神。
这种与演员合作的直接结果,使克莱恩更倾向于以实用元素来创造环境,原先的绘画技巧被大块面的建筑性结构取代,大胆使用空间解决的办法。
韦克特于1919年就开始与另一位表现主义戏剧舞美师西凡尔特合作,西凡尔特全力投入表现主义运动,甚至引导着它的方向。除了引人注目的技艺,西凡尔特的想象力、文化层次和对舞美的天生感受,使他把两次大战间的德国戏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表现主义形式在后期的作品中仍很明显,其中坚持强烈的变形和富有特征的标志。他认为这个纷乱的过分骚动的时代精神与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意味不相协调,因此他作品中线条呈倾斜状或旋涡形,有时穿过场景的底部,似跌入深渊;有时划向高处,好象向天堂乞求援助;有时集中到一点,仿佛要挡住阳光,在演出一开始就引导着观众的情绪。西凡尔特这位来自法兰克福的设计师,在他的许多设计中运用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方法。在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1925)中,西凡尔特没有在舞台上表现富丽雄伟的宫廷建筑,而装置了一个异常巨大的涡旋形的台阶和斜坡的露天走道,处于舞台中心。背幕上烈日当空,周围震荡出一圈圈光晕,似乎风暴就要降临,这组形象强烈衬托出莎乐美的激情和变态心理。1922年他为柯柯斯卡的表现主义歌剧《凶手》设计的布景,(图五)舞台前部的中心,两条斜坡伸向左右两则的平台,舞台后部耸立起橙红色的上窄下宽的厚重墙壁,中间夹着狭长的铁栅栏,简单的几根线,描绘出要塞的庄严和坚实感。〔11〕对他设计的布莱希特的《夜地鼓声》,(图六)西凡尔特是这样解释的:“一只碗摔成碎片,那些墙在整个戏中是混沌和革命的象征,气氛处理强烈而煊耀,人们想象不出开端亦看不到终点……房间的组合也感觉不到是在房子里。另外的场景是革命时期一个疯狂的晚上——在酒吧狂舞,看到的是火焰状的红色和黄色,上部总有一个月亮,好象充血的眼睛”。(注:福斯特和休姆:《二十世纪舞台设计》,1967年版P69。)这种没有逻辑的组合,决定了一种满载戏剧张力的气氛。在莫里哀的《唐璜》中,(图七)西凡尔特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巨大的块面,伴以倾斜的线条,然后用扭曲的线条创造出巴洛克式环境。
另一位著名表现主义设计师是赖格伯特,他为《儿子》(1919)设计的布景(图八),富有想象力地运用各种灯光的特殊手法来突出演员并揭示角色的心理状态。他设计的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1922)(图九)的布景,力图使布景象演员那样参与表演;建筑变形,路灯扭曲,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之感。(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顿格伯特的设计中,常常使用片断景和少量道具,使前景与背景溶汇在一起,让观众同时看到,如上述两台戏的设计中,城市背景始终出现在所有动作地点的后面。同时善于对现实变形和发挥灯光的特殊作用,创造出特殊的气氛。
著名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人物还有导演弗林、马丁等,舞美设计师有斯特恩和柯柯斯卡(兼剧作家)等,他们都为表现主义戏剧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表现主义戏剧在一次大战后达到高峰,它旨在按人类的理想改造社会,使人类的环境与精神协调一致,使人类至高的精神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高贵伟大能得到实现。但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继续恶化,使表现主义开始怀疑人类的“性本善”,认为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好战的,此时表现主义的希望破灭,到20年代后期,表现主义已基本消失。
虽然表现主义戏剧活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戏剧演出中的试验,它的观念,至今仍极大地影响着德国及世界各国的舞台美术,使舞台设计在处理视觉因素时手法更加灵活,从写实、变形到抽象,其间具有极大伸缩性。在处理时间地点上更加自由,舞台上现实与梦幻互相交替和并置,扩大了舞台时空的各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注:因印刷原因本文原图略去。
舞台美术范文5
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舞蹈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等。
经过这些年来的演出及对舞台美术的接触,舞台是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台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平台构成,或者其他形式,它们有的可以升降,有的可以旋转,见过的舞台类型大致有镜框式舞台、T型式舞台、圆型舞台等等。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服装,音响,道具,化妆等等。它的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舞蹈艺术表演则与舞台美术各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已经到了离不开舞台美术的地步。
舞蹈与服装
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对舞蹈与服装两者之间如何达到融合统一,又不会束缚演员肢体活动的问题提出一点肤浅之见。服装在舞蹈艺术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三分人,七分打扮。在日常生活中,服装的作用巳那么重要,对舞蹈艺术就更为突出了。鋒蹈与服装两者是唇齿相关,手足相连的关系。舞蹈服饰与舞蹈表演同属视觉艺术,舞蹈服饰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舞蹈中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必须靠舞蹈服饰的烘托,才能达到别具一格的艺术视觉效果。服饰和舞蹈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两者有着相通的艺术语言。舞蹈与服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要靠舞蹈服饰得以升华,而舞蹈服饰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充溢生命,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
在目前的舞台上,舞蹈服装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份地袒胸露背,这是许多艺术家们早已注意到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些民族舞剧不根据剧情的具体情况,莫明其妙地追求服装的袒露,似乎露得越多就越美,以此当作吸引观众的手段。作为演员对这种做法是难以接受的;另一种服装是过于雍肿、肥大,把演员裹得实实的,无法施展开舞姿,在一定的范围内束缚了演员的肢体。舞蹈,手舞足蹈。一切舞蹈动作、姿态,都是要身体各部位的密切配合,一旦束缚了演员身体的某部位,都会给演员做动作带来
极大的影响,使他不能灵活地运动自己的身体。在这里给服装设计师一个建议,在设计服装时应多考虑到演员的双腿,能让演员在舞台上施展开舞姿,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舞蹈服饰直接影响着舞蹈表演,可以说恰当的舞蹈服饰直接体现了舞蹈表演的风格,而优美的舞姿又增加了舞蹈服饰设计的魅力。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么舞蹈服饰就是舞蹈的皮肤。通过这层皮肤,我们能更清楚地识别舞蹈的种类,并且能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舞蹈服饰丰富了舞蹈作品的形象,烘托了舞蹈的意境、情感、气氛。舞蹈服饰是一种静态的无声语言,只有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才能显示其独特的动态美,其动态构成必须根据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的需要进行设计。与人体的本身达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美,只有二者是相辅相成、完全统一的,才能有效地保证舞蹈作品的真正内涵。如古典舞中长长的水袖、苗族舞中飞扬的裙摆、秧歌舞中夸张的灯笼裤等,这些都最能表现动态美的效果。还比如,刻意夸张服装的某些部位,以使裙摆硕大、衣袖衣襟超长等。如傣族舞蹈《雀之灵》,裙摆上饰满金色的孔雀
翎纹,其前胸简约的V形银饰与其呈倒V形裙摆上的银色孔雀羽尾图形亮片相呼应,既张扬了舞者那挺拔舒展的身姿,又强化了舞者那婀娜秀美的舞态,而且还使舞蹈形象具有一种清丽与华美的格调。采用孔雀的翅膀、尾和翎纹图案来还原孔雀的造型,大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度,创造出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又如甘肃省歌剧院演出的乐舞《敦煌韵》中的霓裳羽衣舞,演员胸前绣有一朵庄重艳丽的牡丹,将牡丹形状加以变形,其目的就是解释人物身份,更加突显出了雍容华贵的人物特点,尽显出皇家的恢弘气派。准确的图案运用,使观众能清楚的了解作品内涵,对刻画人物形象特征,交代作品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应作品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帮助演员换形塑形。
舞台美术范文6
[关键词]儿童剧 舞台美术 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冲击,舞台剧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提高,但精神文化却越来越缺乏,特别是少年儿童“爱心、孝心、责任心”的缺乏尤为突出。孩子们相当部分的课余生活和文化视野被欧、美、日、韩的动画所占据。不知不觉中,儿童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教育、宣传和传播上的滞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舞台艺术工作者增加了压力,为了改变欧、美、日、韩文化的渗透,为了弘扬舞台艺术,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爱心、孝心、责任心”的培养,我们这些舞台美术设计人员责无旁贷地为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而努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舞台美术的高科技产品,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加入,舞台美术的表现力也越来越强,因此儿童剧对舞美的依赖也愈来愈强。
一、 儿童的审美心理
儿童剧的舞美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要做好儿童剧的舞美设计首先必须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欣赏趣味等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处在5―10岁的儿童,大脑正处在发育阶段,知识积累还不丰富,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他们认知世界往往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儿童的总结和概括能力相对比较差,对于形象的判断除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就是形象的具体对应,所以,他们对形象简单的、内容单纯的富于趣味性和颜色丰富的又不断变化的、活动的场景非常喜欢。对于造型过于抽象、色彩灰暗的场景会有排斥的心理。
二、 儿童剧舞美设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有人说儿童剧的舞美设计是舞台美术设计中最难的,因为既要符合剧情、服务剧情又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就舞美设计本身来说属于二度创作,离不开剧情,而且必须服务剧情,设计的自由度不如其他创作。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儿童对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力。
舞台美术设计是门综合艺术,客观的说,舞台美术设计从构思到体现实际上是一个“造假”的过程,是营造逼真和以假乱真的效果。儿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应该从儿童心理和剧情出发,除了尽可能鲜明的色彩和可爱的形象外,更应该给孩子营造想象空间,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儿童剧的设计元素不能老停留在鲜花、蘑菇、太阳等图片的拼凑上,应当从剧情中寻找适合儿童的造型元素来进行设计,搭建一个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舞台空间。儿童剧舞美设计无需考虑流派、风格等问题,只要是营造了符合剧情又能引发儿童无限想象的舞台梦幻空间就是成功的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
三、 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视觉吸引
儿童剧顾名思义她的观众就是儿童,儿童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这就涉及到儿童剧舞台美术的视觉吸引问题。儿童剧的舞美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极富视觉效果的舞台形象和舞台空间,让舞台充满神奇和幻想,才能紧紧吸引儿童的眼球,
1、儿童剧舞美设计的色彩运用
儿童剧舞美设计在色彩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他们是相对简单的、感性的、活泼的。所以我们在色彩上要尽量丰富、尽量鲜艳,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并为他们所接受。如果在色彩运用上过于灰暗、过于单一就会给小孩一种压抑的感受,引不起孩子的兴奋,小孩不兴奋在剧场就会坐不住。所以一部儿童剧给小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第一印象就来自视觉、来自舞美效果。
2、儿童剧舞美设计构图的饱满性
舞台美术设计构图不是绘画概念上的平面构图,而是立体的、三维的构图,要充分考虑舞台的立体空间,作为儿童剧的舞美设计不能等同于其他人戏的舞美设计,他们的观众群体不一样,成人戏剧的舞美可以简约、抽象,像京剧一桌两椅也可以把整台戏演下来。而儿童剧则不同,应该尽量饱满、夸张,这个可以参考儿童画,儿童画一般都是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充满童趣,而不会像国画那样大量留白,所以我们做儿童剧舞美设计的时候在考虑剧情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具有童趣。
3、儿童剧舞美设计和灯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