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贺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贺的诗范文1
【关键词】诗;幻景
【abstract】the li3 he4 special art creative power mostly come from his mind depressed but born imagination, use vain prospects and express oneself qi harm of state of mind, build language strange, build jing strange, the confusing hun turn, the gui be strange fantasy, it also because of verse but stay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poem;huan view
李贺是一个天才的苦吟诗人,在其短暂的的生命中,他把诗歌看成生命之所系。“涉世未深,刻意为诗。”论者品评李贺,多认为其诗有“奇诡”、“怪诞”的特点。李贺作诗,以神取景,多采用幻想手法,取幻景状物摹声,精雕细刻;诗风奇崛愤激而凄冷悲凉。一方面,这与诗人刻意求新,呕心沥血的艺术创造分不开;同时也与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心态密不可分。
论世家门第,李贺算得上一位皇室的裔孙,然而他一出生所面对的却是早已没落的贫寒家境,中晚唐动荡不止的纷乱世事。他唯一能够进身仕途的台阶也因为父亲的名讳而被剥夺。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失意归来,少不了悲伤与怨愤,痛苦与沉闷——因为李贺实在没了陶渊明一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境。
李贺没有超然的心态,除了生活的客观环境对他的影响外,也与性格有关。据陈允吉先生说,李贺的低靡情绪与其母亲有关,母亲自幼的宠爱,使他对母亲有了一种过分的依赖,加之他瀛弱多病,长得“纤瘦”,“通眉”,“巨鼻”,“长指爪”。因此李贺的骑驴觅诗,与其说是体验生活,更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遁和逃僻,而走向刻意为诗,用诗来搪塞现实的光景。
李贺以其特有的幻想、幻觉、梦思,创构幻景。其中有非现实的,例如那些鬼神幻象,也有现实的、日常生活的。他广泛地运用这些现实的或非现实的幻景写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形成幽邃朦胧,瑰艳凄冷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恰是诗人愁苦哀痛的心灵自述。在这里我对其诗试作一解析。
1.鬼神诗
神鬼世界,诗人岂得体验?李贺一生诗作230余首,据统计,其中提及鬼神的却多达90篇以上。 李贺有一些咏鬼神诗即以神话传说的幻象发兴,通篇幻景铺陈。陈维国认为,李贺的鬼神诗,与他所担任的奉礼郎职务和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与神鬼打交道的工作生活,必然对他的心理和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陈友冰也在《李贺鬼神诗的文化背景》中指出:李贺“诗歌多言鬼神及其奇诡幽冷的诗风与诗人忧郁气质和坎坷的和生活遭遇有关,也与其诗作的文化背景关系极大,生活环境的幽冷荒僻和弥漫的鬼神气息,造成了李贺幽冷的格调和多言鬼神的创作倾向。”论者阐述了李贺幻想鬼神世界的现实原因。
2.写志抒情诗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理想,但他仕途困厄,疾病缠身。“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在诗中抒发了另一个自己根本不可能的形象:征战杀伐,收取关山,博取功名。在有限的生命里,李贺所做的是自己也低贬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他所能的是以这种幻想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志。再看《浩歌》:诗人依然从虚处落笔:“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一开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李贺的部分诗篇刻意描写豪华贵族的宴饮生活,淋漓尽致,如身在其中。如《贵公子夜阑曲》、《夜饮朝眠曲》、《难忘曲》,但是现实的没落不能使他如愿,只能把贵族的生活方式扩张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在诗篇中诉说或可能的羡慕之情。
3.忧世伤时诗
这是李贺的一组最有现实意义的诗篇,但诗人在手法上不同于杜甫那样直接从现实生活入手,用客观写实的创作方法,却以超乎常情的想象去构思创作。如《秦王饮酒》、《汉唐姬饮酒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等诸诗篇,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用系列的幻景来隐射时世。
即便是以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篇,李贺写来如《老夫采玉歌》,诗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以早于李贺的韦应物写过一首同名同题材的《采玉歌》做一比较更觉明显:韦直说其事,而李倾注了更多的心理因素:龙被搅挠,水被搅浊,水厌生人……这一系列全用幻想手法,体现了李贺所特有的瑰奇风格。
李贺的诗范文2
关键词:李贺 通感手法 艺术价值
李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一千二百年来他在诗坛上一直享有声誉,被称为“鬼才”。他的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讲究字句锤炼,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下笔毫无庸俗之意。曾认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实在值得一看,这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艺术地位。
统观李贺的诗歌,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从不蹈矩袭故,而是力创新意。从诗歌的题材意象和表现手法来看,他的诗歌并不是单一的现实主义诗歌或浪漫主义诗歌,而是既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并不全是对现实世界实物的反映,而常常是摒弃真实世界去追求虚幻的世界。和现实主义写实有所不同,李贺的诗歌采用主观写心的手法,即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悲苦心情,诗人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扭曲、变形、重组,构造扑朔迷离、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修辞手法起了重大作用。
通感也称为“感觉转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李贺在进行诗歌的艺术创作时,常常把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抓住事物的某一典型特征,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利用通感手法触类旁通来表现他对美的发现和理解。在多种感官互通中,视觉和听觉的互通是最常见的。李贺诗中的这类互通也最为多见。“山莹泣清漏”(《感讽·其五》),就是以听感来写视感;“军吹压芦烟”是以视感来写听感。触视互通之例在李贺诗中也不乏其数。“缸花夜笑凝幽明”中的“凝”就是用触觉感受表现视觉感受。在李贺的诗歌中,这两种通感形式是运用得最多最广的,然而他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可试举一二:“关东酸风射眸子”是以味觉写触觉,“依微香雨清氛氟”是以嗅觉写视觉,“石涧冻坡声”是以触觉表现听觉,“松柏愁香涩”则是视、嗅、味三觉的互通。在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各种类型都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李贺运用通感手法对同一事物加以描写和形容,使他的诗句犹如锦上添花,意蕴无限。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运用中的艺术价值:
一、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李贺诗歌中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艺术家沉浸于强烈的构思意境,于是出现了如“相应论”大师波德莱尔所说的那种情况:“凭想象和他的敏感可以看出不同事物的互相感应。”此话反映在诗歌上则更为生动,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各种感官反应,常常在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里统一起来,并使之表现得格外新鲜真切。李贺是一个强调自我感受的诗人,他运用通感手法塑造形象的诗句很多,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海绡红文香清浅”(《秦王饮酒》),“愁红独自垂”(《黄头郎》),“苦风吹朔寒”(《感讽六首·其二》)等。其中“冷红泣露娇啼色”一句,“冷红”是以触觉写视觉,“娇啼色”是以听觉写视觉。短短一句七言诗,通感手法连用两次。他皆类此。
李贺善于借助通感手法,连续地把十分细微的情思和转眼即逝的直观幻觉同外界的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们转化为一组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李凭箜篌引》。诗人为了让读者领会李凭弹箜篌时的高超技巧,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第一句写高弹,声音清脆悦耳和缓,像凤凰在鸣叫,美妙异常;第二句写低弹,声音像芙蓉泣露,曲调幽咽惨淡,如泣如诉,十分感人。诗中香兰发笑,也就表明了乐声的幽美,使花都笑了。用“泣”和“笑”两字,将毫无生命的自然景物立即写活了,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芙蓉在哭泣,兰花在微笑。这两句写高、低音的突然转变,形象贴切,与乐声相融合。这样诗人不仅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又在听觉和视觉形象中给我们嗅觉的感触。“十二门前融冷光”一句,融音响、色彩、芬芳于一体,集听觉、视觉、嗅觉于一身,给人一种多种形象交集的特殊美感。
人们认为李贺是一个形象思维运用得很好的诗人,这是不无根据的。李贺的特殊本领之一就是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捕捉形象,从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我们看他“毒蛇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罗浮山与葛篇》)两句,写暑热,他不提毒热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人们,也不提干枯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蛇洞”和“江鱼”两个视觉镜头,给读者触觉的感受。第一句写蛇洞因为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黏糊糊的东西,把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是怎样地窒息难受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句写江里的鱼在水中热得无可奈何,它们设想水里的泥沙中可能会有一丝凉爽,钻入沙里时才发现,那儿竟也如同江水一般滚烫。于是,它们绝望了,在乱窜乱咬一番后,又只得钻出水面直立起来,仿佛想逃脱那滚热的江水似的。洞堂和江水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都热成了这样子,其他的地方就不言而喻了。毒气浓凝的蛇洞和含沙而立的江鱼,恐怕谁都没有见过,但诗人刻画出的视觉形象却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并产生一种奇异的触觉感染力,仿佛你自己也在受着暑热的煎熬,自然,那幅炎热的画面就形象地浮现在眼前了。
在李贺的音乐诗《龙夜吟》中,他用视听互通的手法,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幅动人而形象的神奇画面。“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直排七点星藏指,暗合清风调宫塍。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夜半龙惊起。”诗歌前四句描写笛声潦亮、凄凉,胡儿夜静吹笛,似哭声破空而来,致使月下的美人都思乡落泪,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笛声的音响效果,撼人心扉,令人回味。这里是用听觉表视觉。后面四句描写了“胡儿”用指按捺七孔吹奏,笛声悠扬,时而萧瑟,就如同深秋时节漫步于蜀道旁被浓云笼罩的森林中,这指出了笛声的萧瑟、凄凉、深幽。笛声有时激烈得好像半夜沉静的湘江中突然被惊起的龙王,这里描绘了笛声的神力,这是诗人用可见的视觉形象来比喻可听而不可见的笛声,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
在李贺的许多诗歌中,因为通感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本来平凡的语句顿生光辉,短短的数字之中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展现出更为丰富饱满的形象。《梁台古意》中的“兰脸别春啼脉脉”,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兰花渐渐萎谢的情形,这是视感,但诗人却将眼中色化为身边声。移此喻彼,用听官才能感受到的“啼”进行比喻,别生情趣。同时一个“啼”字也将诗人那种无计留春驻,时光飞逝,繁花易凋的思想情绪传神地表达出来了。“山莹泣清漏”(《感讽·其五》),是写清泉从石缝中流出,像铜壶里的上水在滴漏,这是视觉,但诗人是以听官才能感受到的“泣”来进行比喻,让人如闻其声,则见其形。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苦而兴奋的精神活动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失神思方运,万途竟萌,规矩虚位,刻缕无形”(《文心·神思》)。李贺的诗歌,正是大胆地把诗人独特感受的形象表现在诗里。他不仅把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而且还把从生活中激发出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联结在一起,从而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李贺就是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大量地运用通感,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因此,通感可以说是李贺诗歌艺术的灵魂,没有通感,李贺诗歌中的想象就缺少灵气;没有通感,李贺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就少份生气。
二、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李贺诗歌的艺术境界更变幻多姿、险怪莫测
打开李贺的诗集,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艺术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包括历史传说,仙界鬼蜮等,都在他那神奇的笔下展现出异彩。这和诗人的个性气质有着很大的关联。王孟白说:“他的诗歌往往以跳脱性的幻想与多变化的感彩在涂饰他所接触的世界。”这个意见颇有见地,他指出李贺诗歌中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是跳脱性的幻想与多变化的感彩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作用在诗歌中的表现,还是与李贺力求真实地表现主观感受相联系的。体弱多病给诗人带来的是敏感,这是艺术家最需要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李贺的生命意识形成了其人、鬼、仙三界互通的心灵感受。这样,当他创作时,就会呕心沥血地去写那些特殊状态的东西,一任感官互通,时空交错,境界频移,情意觉互换。诗人是真正从内心看到、听到、嗅到、触到他所描写的对象。他所描写的都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准确透视,是通感现象含蕴的丰富内容。
李贺在李白开拓诗歌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走向了多层次、多角度。他大量运用通感手法,将现实时空与幻想时空(神鬼境界)进行组合和剪裁,略去了时空变换的表层联系,隐去观察点,构建视角直接联结,并时隐时现地频繁交叉,扩大诗歌深层结构的含量,展示了境界频移的特性。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札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老兔寒蟾泣天色”是以视觉写听觉,融合着天界与人间两个层面。其中“老兔寒蟾”是指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天空飘洒下来一阵冷雨,仿佛是月亮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一样;而“玉轮札露湿团光”一句,则是典型的以视觉写触觉,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碾过,它所发出的寒光也变的湿漉漉的。整首诗天空地面交叉叠映。“寒”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泣”是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全诗是写天,而却出现了“老”“寒”“泣”“香”等字眼,这些是人间才有的东西。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把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表现出来。其他的如《天上谣》开头两句:“天河夜转漂迥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云波有声是视、听觉挪移。《浩歌》中的“神血未凝身问谁?”,“神血未凝”是触觉与情感觉的挪移。《官衔鼓》中的“捶碎前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以颜色的“白”来写秦皇的“听”,是听、视觉的挪移,正是因为诗人借助于通感,从而给我们构造了一个个新颖奇特、人神交叉、瑰丽多彩的艺术境界。
人世与仙境,没有时空间隔,鬼界与人间同有一个天地,《神弦》《神弦曲》《巫山高》一类,则创造出了仙、人、鬼共享的时空。《神弦》:“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诗中“玉炉炭火”是真实描写,“香冬冬”两个并列意象掺合着嗅、听觉的通感;享神的美味佳肴,盛于玉炉,炭火正旺,香气沁鼻,煮得咚咚作响,极为诱人。于是天神、海神都来了,连山鬼水魅也不示弱,皆来争抢。最后一句中的“寒”有通过触觉与听觉的挪移,把阴森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即使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诗人也常以非常人所思的奇特想象,运用通感手法来表现。在《听颖师弹琴歌》中写道:“别浦云归桂花诸,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赶长桥,谁看浸花题春竹……”这些只能是眼中或想象中的事物,也就是视觉中的事物,诗人却用它们来比喻听官才能感觉到的琴声,是视觉表现听觉。诗人就是这样,犹如一位高明的魔术师,运用通感这种特殊的美感形式,化腐朽为神奇,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理想的境界。在《帝子歌》中,“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明月雁啼,水天相映,由视觉到触觉、听觉,再回到视觉上来,把洞庭湖秋色的景色,在广阔迷茫的空间,清冷寂静的意境下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正因为李贺对现实、对生活有异于他人的独特心理体验和感受,才形成了其异于常人的独特创作表现手法,而通感就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从通感手法也可看到李贺作诗作到了“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的程度,做到了仙、鬼、人三界打通、上下求索的程度。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少见的诚实的诗人,是一个最彻底地把自己的诗歌与诗人自身融为一体的诗人。我们只有从其作品和其个性气质的极端特殊性着手,站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立场,以新的视角去接近李贺,才能进一步理解李贺创作的真谛。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特殊心理,尤其是超感官的心灵活动,使他在艺术的天国里,鼓起想象的翅膀,肆意遨游,运用与传统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思,达到了一种变换多姿、险怪莫测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
三、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李贺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瑰丽、新奇
对于李贺的诗歌,前人说他的诗“从来琢句之妙无有过于长吉者”“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琢,无一字不经百练,真呕心而出者也”。这不免有夸大、溢美之处,但也道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那就是李贺的诗不拾人牙慧,不蹈矩袭故,他锤字铸辞,纡曲句意,设色浓艳,从而使他的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李贺具有深厚的语言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他很擅长于借助通感的手法,把诗歌中的语言紧密连接在一起,让读者不觉得零散。如《恼公》的诗句:“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按我们平常的思路,“歌声”和“春草露”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怎么也无法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同一诗句中了。但诗人李贺却利用通感的手法,使二者紧紧联系起来了。借助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们可以把歌声比作珠玉声,然后,透过形状,由珠子想到露珠,再想到春草上的露珠是光洁、晶莹、圆润的。最后,就把露珠和歌声联系起来了。这说明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又光润,构成视觉兼触觉的形象。整句诗根本没有用任何字眼来直接描述歌声的特点,但诗人却运用了通感手法贯通了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突出地代表了歌声的典型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贺诗歌的语言一向以奇崛、凝练著称。读了他的诗,第一印象就是李贺很善于推陈出新,几乎每一个字都不放过推敲和锤炼。他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最频繁的就是通感手法。我们看《秦王饮酒》中的“花楼玉凤声娇狞”一句。因为“狞”字一般都是用在人们感受到某种事物的“粗恶”或“狞狰”的视觉形象的字眼,李贺在这里却出奇地把它和表示美好的“娇”字连在一起,用以描写歌声之美,读起来总给人一种很不和谐的感觉,其实,诗人在这里也使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把视觉范围内的“狞”字,用来写听觉范围内“激越”或“险急”的音乐,用来形容他幻想境界中宫女歌唱的声音之美,可见,李贺在这里特意用上的“狞”字,正是他“绘声奇切”的一处神来之笔,同时也给人一种瑰丽的感觉。
在李贺的某些诗句中,他还将多种通感手法交错使用,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同一事物加以描写和形容,在短短数字之中包含了更为广阔丰富的内容。使他的诗歌语言变得更简洁含蓄。我们来看他的《南山田中行》的“冷红泣露娇啼色”一句。“娇啼色”是以听觉写视觉,说“娇啼”则“有情”自见,“泣露”也是以听觉写视觉。“冷红”则是以触觉写视觉,“冷”字对花来说,是秋天气氛的渲染,对人来讲,是悲凉心境的写照。在这句由七个字组成的诗中,可以说字字都是经过了斟酌推敲,精心提炼,每个字都精确地体现了诗人的构思。
李贺敢于大胆创新,打破一切规律和程式,用词谴意,常常自己创造。《新唐诗·文艺传》说他:“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综观他创作的诗歌,不难发现,李贺大量运用通感手法铸造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诡谲奇特的新词,如“香雨”“腻叶”“寒香”“枯香”“寒绿”“愁红”“老景”等。他的诗歌语言极力避俗而追求峭奇,为了求奇,他可以运用通感手法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如“碧窗皓月愁中听”“粉泪凝珠滴红线”“塑客骑白马,剑弛悬兰缨”等,这里的“碧”“皓”“白”“红”“兰”等词互相辉映,使诗篇的色彩更加明丽。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上,诗人往往带有独特的风味:兔是“寒兔”,光是“冷光”,风是“清风”,臣是“清臣”,鱼是“老鱼”,蛟是“瘦蛟”;在诗人笔下,龙会“惊”,凤会“语”,兰会“笑”,露会“泣”,各种绘声绘色的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宝库。
诗人李贺是个非常规的诗人。自然,他使用的也就是非常规的语言。他借助运用通感手法创造立体的感知,使意象有一种复合之美。诗歌的用语方面也突破了词语的习惯搭配,既晦涩难懂又晓畅明白,既奇幻瑰丽又精警凝炼,让人一读就产生一种新奇感。所以前人评价李贺的诗歌是:“语多独造,往往未经人道。”
总之,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李贺的诗歌语言更加凝炼含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意境更加新奇独特,韵味更加悠远深长。从而激起读者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和联想,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使之不断处于一种惊喜愉悦的审美感受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
[2]湖南古典文学研究会.古典文学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
[3]流沙.李贺诗歌选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3).
[4]卢兴基.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
[6]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
[7]许凯.彦周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李贺的诗范文3
关键词:鬼仙诗 同一性体验 虚无 生命意识
一.惊知己于鬼灵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李贺好言鬼事,因有“诗鬼”、“鬼仙”、“鬼才”之谓,但绝非专以“牛鬼蛇神”来标新立异、耸人视听。笔者认为,李贺对死亡世界的感受并不是单纯的恐惧,里面夹藏着诗人的融通感,甚至归属感。以《苏小小墓》为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诗歌在读者眼前铺展开一幅空灵飘渺而真切可感的图画:那个披风为裳、系水为佩的香魂,眼噙幽兰坠露一般晶莹的泪水,身乘碧草作毯、华松为盖的油壁车,徒然为无期的幽约燃起碧莹莹的灯烛,在西陵坟墓的凄风苦雨中竟夕相待。不仅苏小小的形象历历如绘,甚至连同她期会难成、情痴转空的哀愁都能被体会得到,这是由于李贺有意打通生死异路的遮隔,冲破了现实的有限时空,心灵才得以在幽明两界穿行往来,毫无滞碍地体会鬼魂的情愫。类似的情况还如:“左魂右魄啼瘦肌,酪瓶倒尽将羊炙”听到饿鬼们怨气冲天的哀嚎、“娇魂从回风,死处悬乡月”感知那客子死且不渝的乡情、“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体念武帝亡灵徒自悲伤的无奈……这些鬼物“彼虽异类,情亦犹人”i,但像的只是孤苦飘零、前路无望的人,因为死亡已将所有的意义抹去,死鬼们即便寸心不泯,也不过空余一缕幽怨。不难发现,鬼灵的特质实与李贺的心迹形成了同构对应的关系。极端地说,也只有鬼灵等死亡事象才能与李贺的精神状态达成同构。因为一般来讲,人活着总有翻身的希望,在自判永无出头之日的李贺看来,断难理解自己“一心愁谢如枯兰”的怨怅和绝望。由此,李贺与冥界的精灵们缔结了知交故旧一样相惜相伴的感情,这种感情在《秋来》一诗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贺彻夜秉烛伏案,倾注毕生心力炼句苦吟,这些凝结着他浮生长恨的诗稿,却被时人轻弃,落得被花虫蠹蚀的下场。诗人一念至此,心下无比惨然惶惑,风雨涔淋中,但见先贤英灵前来存问,并邀他共赴秋夜莽原上的坟场,看那徘徊游荡的诗鬼,喁喁诵读着坎坝交车谋诗。坟土之下掩埋着千百贫士古今同恨的怨血,历经千年犹自不能消蚀。如果说《苏小小墓》是李贺对鬼魂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秋来》则写了鬼魂对李贺心迹的体谅,我们看到,当诗人j惶无主之时,来施予安慰的朋友竟是些孤魂野鬼,诗人感到自己的境遇与那孤清凄苦的荒魂正同,故把安慰说成凭吊,将自己也化成孑然飘零的荒魂。杜甫《梦李白二首》有句云“魂来枫林青,魂反关塞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也说“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不知一个人在尘世中要如何孤独索漠,才会把这些虚渺的鬼灵引为知己,但我们至少可以寻绎这种体验的内在精神――超越欲求。不受知赏、不为世用的文士,在现实中饱尝世俗生活的苦果,于是把死亡世界当作可供期许幸福、寄托心曲的存在,在沟通人鬼、出入生死的神秘体验中实现超越跟解脱。
对死亡世界的神秘体验深深浸透了李贺的日常生活,以至寻常的景象也能见出鬼境,比如这首《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xx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这本是一幅安谧明洁的秋夜田野图:皓月长空,和风万顷,池水清碧,虫声低细。却从四、五句开始变调,气氛转入凄迷诡魅:山间升起云雾,苔藓爬满岩石,冷风中的红花滴着露珠,宛如怯寒的娇娘滚落的妆泪。荒无人烟的田地里稻梗狼藉,有点点流萤在横斜的埂陇上空来回游曳。到收尾两句彻底将人间拉入鬼域:石缝里流出泉水,砸落在沙地上,明灭的磷火,如墓前的漆灯,点缀朵朵松花。
这是诗人体验的实景,还是他心造的幻境?笔者觉得很难区辨,但更倾向于前者,此诗应作于李贺辞官归乡后,骑驴背囊、竟日觅诗的日子里,笔触当跟从游踪飘至,而非凭空拈出,不过诗中造境,很显然是浮离于现实世界的。不论是野虫轻轻短吟,还是流萤幽幽低飞,都显得过分岑寂,不类人境,泉水滴落在沙地上,滞浊的闷响让人惊心,霜露中饮泣的红花,像极了烂漫醴艳的曼珠沙华,最后竟还点上一盏鬼灯,这哪里是人间田里,分明是黄泉路上。可见李贺每日出外觅诗,意图不在模山范水、描述见闻,他没有兴致描绘现实中的寻常景观,更不愿把感觉留在世俗人间,因为他在人间经受的尽是痛苦、囚束,唯有体验彼岸才能获得片刻的超脱、快乐和美感。
二.幻灭的白云仙乡
李贺的仙道诗,在价值取向上,常常呈现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诗人对那祥云瑞霭、佳气葱茏的神仙奥区无限企羡,另一方面,却对那至乐至美的长生之乡持怀疑态度,所以始终摆脱不了由乐转哀,曲终谱怨的思维模式,比如《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诗人写梦游天宫的见闻:云层掩映间观阁玲珑,往来的仙女环佩叮当,乘着宫车撵过桂花飘香的小径。下面四句,通过设置下望人寰的情节,从自在如神的天上陡然沦堕沧桑变幻的人间,只见人间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快如走马,辽阔的齐州大地渺如烟尘,孕大含深的东海形同杯水。整首诗的情调意境跟坡《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很像,但构思更奇崛,情思更蕴藉。苏赋写人命微浅,于广袤悠久的天地、沧海而言,何其短暂渺小!致慨的对象止留于人,感伤之意溢于言表。贺诗竟然凌越至天上,得到的是天地、沧海尚且不堪永久的结论,那么人生的飘忽无常自不待言。再如《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诗中扬言要挥戈返日的泼天也似的气势,最终却以人寿不可延、长生虚妄收结,劫阻流光飞逝的激情想象,最终输给理智,这说明李贺在做飞升幻想之时,头脑中被清晰的死亡意识占取上风,而死亡意识的高张,把体验留在了下界,最后连飞驰的想象也不免被拉回人间,所以他不能像教徒冥想时那般摈弃生死,沟通灵界。另外,诗人信手拈来的神君、太一、若木、烛龙、任公子等神话形象,本来就不同属一个神仙体系,在诗中也都是一现其像后旋即隐没,这里诗人只是用到它们表征的概念,对天界不存在什么信奉或者向往的感情,《官街鼓》更是如此: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q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官街鼓”本来是一种报时信号,这里变成时间的象征。它亘古不息地敲打,捶碎了秦皇汉武的长生幻想,催白少年的乌发,死神的足音一般逼促人命。让人称奇的是最后两句,诗人突发异想,蹿入天界,写就连神仙的寿命,在这万古相继,永不断绝的鼓声面前,也是极其有限的,更别提人的生命了。世人企羡神仙高寿,但神仙也终难逃过一死,那么天界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如果说《浩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了人们对长寿者的羡艳,《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前年如走马”和《古悠悠行》“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又否决了人们对山河、金石等看似牢靠事物的永恒之喻,那么《官街鼓》则彻底打破了人们一切永生的幻想。一切存在之物都避免不了消亡的终局,芸芸万物、诸天神o概莫能外,这是诗人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三.结语
李贺的鬼诗与仙道诗虽然都热衷于超现实意境的营造,但诗人的创作心态明显是不同的。李贺写鬼诗常常流露对死亡世界融通式的体验和对鬼魂知交式的理解深情,不过一旦涉笔仙道,便高扬起清醒深刻的生命思考。相比鬼诗中那种如梦似幻,恍惚难辩的迷离氛围,后者显得理智、冷静,充满质疑。李贺质疑那至美至乐的所在,底里是生命和价值深深的幻灭感,这噬人的死亡和附骨的苦难,纵使是飞仙幻想也不能解救,即便徜徉在怡神悦目的白云仙乡也不能遗忘,或许只有想到那幽冥世界里,与他共饮苦酒的鬼魂相伴时,诗人才曾真正收获一份此身不孤的解脱。那象征着死亡的世界,湿冷荒凄却在暗夜里流溢着魅惑诡谲的华光,这才是专属于李贺的美。
参考文献
[1][清]王琦著:《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钱钟书著:《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陶东风:《艺术与神秘体验》[J],上海:《学术月刊》1990年9期。
注 释
李贺的诗范文4
1 传统的物流管理和配送体质概述
传统物资管理以存储管理为主,所谓存储管理,就是对现有的生产物资进行统一的存放式的仓库式管理,这种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仓库为管理的主要环节,而忽视对于物资在运输和分配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所以这种管理是非常单一的,无法实现对物资使用情况的实时更新。
物资的存储量统计存在不属实的情况,所谓物资的存储量存在统计问题,就是指一些单位在进行物资统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每一项物资的实时进出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统计,而是只对物资的总量进行统计,这样就导致了存在以物易物的情况,无法实现对现有物资的情况的真实反映。
物资囤货中积压了大量现金,所谓现金积压,就是指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的生产进度和数量,进行大量的材料的采购,从而使资金大量积压,无法实现正常有效的运转,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浪费,还不利于企业调整生产结构。
2 现代物资理论以及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
所谓现代物资理论,就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物资进行从生产到销售的优化管理,其与以往的物流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注重对物资的仓库管理,还注重对其在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目的在于优化现有的管理方式,实现对物资的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并通过物资管理实现对生产以及销售的促进。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指在现代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所有的生产和销售的活动,不仅包括对产品的采购、宣传,还包括相关的理财产品的购买和收益。这种商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商务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未来商务发展的趋势。
3 现代物流理论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运用
3.1 现代物流理论在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
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稳定并逐步上升的态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若想要实现稳定发展,就应当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基于电子商务的优势,积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促进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顺利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在难易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以此为依据对电子商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流、商品流以及资金流三个部分,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促进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现代物流理论在物资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电子化的信息管理。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信息流通电子化的实现,为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管理信息的传输等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并且货物的信息编码管理得以衍生出来,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出入库管理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源流失问题的出现几率。
二是实现了网络化的消息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的消息管理能够实现对所配送货物的实时物流检测,便于对运输部门的各项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和有效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消息管理的准确性与网点分布的密集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练习,合理的网点分布有助于提高货物追送的可靠性,从而切实提高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效率。
三是实现了智能化的配送管理。在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智能化的配送管理明确了货物运输的路线和顺序,通过路线组合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的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便于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物流配送的管理效率。
3.2 现代物流管理过程的物资管理与配送
3.2.1 现代物资配送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物资配送也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物资配送方式相比,其在配送链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现代物资配送更加注重围绕在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三者之间的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确保一个完整的货物运输流程得以完成。现代物资配送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物资配送链的互补性更强,并且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各个环节物资的配送情况,以便及时对运输和存储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全面提高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电力物资的配送过程中,配送链互补性的增强,有助于实现货物配送过程中各环节的协调配合,提高运输链的稳固性和流程性,促进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
3.2.2 现代物流对物资配送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推进企业价值链的更新。现代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及物理管理理论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促进传统物资管理过程中程序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有针对性的物资配送进行合理化管理,切实推动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更新。在此基础上,现代物流模式有助于提高物资配送过程中运输的可靠性,积极优化运输线路,并结合客户及供应商的具体信息,完善企业物资配送信息管理体系,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方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二是提高交易流程的管理水平。在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交易流程是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益水平,交易流程的管理也能够反映出企业运行效率及综合管理能力。因此现代物流对于物资配送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优化企业的交易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缩短交易时间,实现交易流程的简单化。尤其是网络货物跟踪系统的有效应用,便于客户准确把握货物的配送情况,了解货物的运达时间,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实现电力物资配送的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贺的诗范文5
2、《怒放的生命》汪峰
3、《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4、《光辉岁月》Beyond
5、《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
6、《相信自己》零点
7、《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8、《红日》李克勤
9、《精忠报国》屠洪刚
10、《海阔天空》信乐团
11、《向天再借五百年》韩磊
12、《风雨无阻》周华健
13、《最初的梦想》范玮琪
14、《不再犹豫》Beyond
李贺的诗范文6
我轻轻地哼唱着。心里想着那美丽的天山,天池。新疆美,新疆的石河子更美,人自然也很美!——题记
春色满园关不住
清晰的记着耳边响起清脆的歌声,抬头一看,鸟儿正在枝头嬉戏唱歌。忽然觉得脸上痒痒的,像被妈妈温和的手抚
摸着。闭上眼睛,我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春风的袭击,它偷偷钻到我的骨缝里,使我全身麻酥酥的。春雨像个调皮的孩子,刚还晴着的天,突然就下起了小雨。我漫步在雨中,看着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织着的春雨,心头不禁涌出一股浓浓的春意!春雨过后,我看见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绿的发亮,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尤其是小草,像个顽强向上的孩子,想马上脱离妈妈的怀抱,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一晴方觉夏深
“你们都不喜欢夏天,那又有谁喜欢夏天呢?”“我”,我自应道,“我喜欢夏天。”夕阳西下,天边被渲染成了红色。只看见一个大大的圆球被这火红色所包围,连它自己也被这美丽火红色渲染了。我沉浸在这美丽的夕阳中,如同梦幻一般,闭上眼睛企图去触摸它,咦!似乎也没那么烫哦!就这样在梦幻中我渐渐睡去。早上睁开眼睛,却下雨了,雨很大,雷声也很响,如同一个生气的老爷爷在吼叫。雨过后,打开窗户,模模糊糊看见将军山和那白雪覆盖的天山。两座山像被烟雾笼罩着。放眼望去,真是人间仙境啊!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一个果实累累,月儿圆圆,树叶飘落的季节——秋天。走在路上只听见沙沙地响声,低头一看,原来是被踩到的落叶。捡起一片落叶,轻轻捧在时候手中,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就像一件被雕刻的艺术品。那样精致,那样美丽。既然那样美丽又为何甘做落叶呢?也许是为了发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吧!
千树万树梨花开
也许是上天眷顾我!在写着篇作文时2011年第一场雪飘然而落!早上起来,我惊呆了!望着一棵棵树上开满的梨花,我忍不住去触摸它,好冰哦!但在这寒冷的冬天我的心里却充满了暖意!我开始在雪地里奋力奔跑。看着我的脚印,会心的笑着,开心的想着,敞开心扉的大声呼唤:“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