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大学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范文1

[关键词] 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3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据教育部最新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8%~l5%,贫困生中来自农村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及资助的后续教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效果,稍有不慎就会激化各种矛盾,如何让好事做好,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发展,值得深思及探讨。

一、农村大学生贫困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前,国民基本处于“共贫”状态。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国家从农村汲取了1.29万亿元(以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用于发展工业,从城乡关系看,有2.3万亿元从农村流入城市[2]。城市与农村不平等的国家政策安排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贫富距离,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上大学不再是免费的午餐,必须缴纳一定的学费;虽然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但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加之社会转型,企业改制,城镇下岗职工那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在一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同时,物价却逐年上涨,致使大多数低收入的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小孩高额的大学费用。

(二)地域因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而中西部经济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老、少、穷偏远的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民都过着自供自给的生活,一年劳作下来,也没多少积蓄,每年动辄上万元的学杂费可能成为压垮农村特困生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家庭因素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有的家庭遭遇地质或自然灾害;有的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有的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收入明显下降;加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覆盖面比较窄,尤其是农民抗意外的经济能力较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贫或返贫。

二、贫困生支助的现状

(一)资助体系

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同时为了鼓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依据每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奖励面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上述资助覆盖面积大,金额高,是目前国家、高校支助贫困生的主体;辅之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校对特困生如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进行学费的减免;为了解决贫困生的日常开支,学校减少临时工的使用,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有酬劳动的机会。助、奖、贷、勤、减、免等多种措施的有效并举,缓解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二)现象剖析

通过对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06级7个班200名学生07―09三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奖学金累积发放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名同学中有164名获得过奖励、资助,占总人数的82%,与2007年以前相比,获得资助的学生比率有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力的增强,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三年内,金额越大获得的人数越少,呈金字塔形,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异,积极进取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处在金字塔尖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与典范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界定困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贫困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目前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由学生本人填写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每年资助几千元,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有的家长利用人际网络关系,投机取巧,不费力的就能搞到贫困证明;而对于消息闭塞,交通不便,偏远的农村学生,他们的父母很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为了生计、为了支付孩子的大学费用,大多数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无法及时拿到当地证明。这些困难证明,鱼龙混珠,真假难辨,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贫困状况,导致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偏离初衷,有些真正贫困的农村大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

(二)重复资助,导致资助面变窄

高校辅导员是贫困生界定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200:1。每个辅导员要带七个班,只要涉及到学生的问题都与之有关,工作量既多又杂,一般工作重点是抓两头,既抓好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又盯紧后面的问题学生,确保班级和谐稳定;中间部分学生由于精力有限很难顾及得到,要想遴选出真正困难的学生确有困难。为了弥补上述的不足,高校会抽调班委、学生代表成立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开支,进行补充认定。由于是无偿资助,很多同学都想要,为了减少矛盾,大家经常会关注个别最困难的学生,导致个别困难学生的受助总额大大超过本身资助需求的情形;同时,其他困难学生则得不到应有的资助,最终导致重复资助,使农村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变窄。

(三)少数学生追求另类与时尚,缺乏理性消费

高校是一个社会的小小缩影,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均离不开同学们的民主评议,每年国家助学金下发的时候,为了答谢同学们在评定时的提名、推荐,吃请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假贫困学生拿到这些钱,就立即上网;相互攀比买名牌服装、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另类消费与时尚,社会上不良气息正侵蚀着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的部分大学生的心灵。这些现象,对真正身负物质、精神双重压力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诚实守信的舆论宣传,建立监管机制

当前应将诚信作为一种义务来强调,这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被遵守的前提,也是解决当下社会中仍然较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宣传栏等媒体,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相关规定、点评典型个例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所有学生了解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政策,充分理解文件宗旨、精神,营造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为荣,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耻,争做诚实守信学生的氛围,从思想源头上杜绝虚假贫困生现象。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个别谈话、信件或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将其不诚信记录载入个人档案。

(二)调整资助档次比例,扩大资助面积

为了贯彻落实贫困生援助计划,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华东交通大学于2007年10制订了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办法,分三个档次,分别为每生每年一等3000元、二等2000元和三等1000元,资助比例分别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10%、5%。大多数高校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在实际操作中,拿一等助学金的特困生比较容易界定,二三等的资助标准只能凭印象、感觉来划定,不太好把握,捧着这么些资助款,老师也不知怎么发,才能公平合理。因此,建议调整资助等级比例,既档次、金额不变,一二三等比例由原来的5%、10%、5%调整为5%、5%、15%。这样在总资助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既保证了特困生的重点资助,又增加了一般贫困生的资助比例。这样,会让更多的农村贫困生沐浴在资助的阳光中。

(三)引导理性消费,加强感恩回报教育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对日常开支很少具体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冲动消费[8]。学校应帮助受助学生一起规划这些钱的后续使用,多少钱用作每月生活费,多少钱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及各类等级证书考试等,引导学生学会理财,树立理性的、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加大学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培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让大学生明白,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资助贫困生读书,很不容易,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受助学生成才后不仅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更应向社会回馈爱心。

五、结语

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社会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让贫困生的界定多一些客观、少一些主观,让真正的农村贫困学生获得相应的物质、精神上的扶助,提高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效率,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事关社会、国家、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2007-06-26.

[2]Huang,Jikun,Keijiro Otsuka and Scotte Rozelle.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esented at Pitesburgh Conference. 2004.

[3]龚向和,袁楚风.农民宪法权利平等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4]徐康宁.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5]华东交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试行)[Z].2007-9-1.

[6]沈慧芳.行为义务的诚信以及诚信义务的豁免[J].道德与文明,2010,(1).

[7]石初军,刘英杰.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8]钟寒婕,张予.南昌市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9]徐敏,彭德倩.上海:高校贫困生资助金发放如何体现公平公正[N].解放日报,2008-01-08.

贫困大学生范文2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范文3

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家庭实施长短期结合的扶贫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将这类大学生直接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对象予以扶持,最终实现一个贫困大学生就业解决自己家庭的贫困问题,一群贫困大学生创业推进整个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目的。

特殊的贫困人群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其中,农村贫困大学生又占贫困生总数的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里有很大比例的贫困人口。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扶贫任务很重,却又很特殊,因为他们虽然现在贫困,将来却有可能有能力去消除贫困。

从学费上看,中国大学生的年平均学费是6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一年的总消费在12000元上下,四年就是48000元。有统计显示,85%的贫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1%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高达家庭总收入的80%。

从大学生日常消费来看,据一份关于全国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约260元。在大城市,这260元只能满足学生们的吃饭等基本需求,还有约18%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平均在660元左右。

据调查,4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5%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8%的人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4%,这说明在高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不多。基于此,不少贫困学生选择了寻找社会上的兼职,以解经济贫困之优。然而,校外兼职往往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大部分是一些促销、家教之类的工作。

在贫困大学生眼里,就业是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面临的是必须及早承担家庭经济的重担,面临的是自己在城市里迅速扎根立足的生存压力,因此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很高。调查显示,对于就业单位,82%的贫困大学生希望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选择自主创业,7%选择建设新农村。即便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贫困大学生也没有放低就业期望值,这种矛盾,导致了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

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把贫困大学生纳入国家重点扶贫对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扶持一个贫困大学生上学就是扶持了一个贫困户。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40%的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主要来自父母外出打工及种田收入。他们的父母大多知识水平不高,且缺少培训机会,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但是,如果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读完大学,顺利就业,他们就自然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这类贫困户如果不出现大病负担,一般都会脱贫致富,较之政府的普惠式扶持,脱贫效果可能更明显。

当然,教育投资存在着很大风险,如果受教育者在消费了大量投资之后没有得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无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收益和回报便无从谈起,家庭极可能长期陷入贫困的泥淖。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延续,将会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在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对那些来自重点贫困县的贫困大学生,既要扶持他们“上得起学”,还要扶持他们“就得了业”。

第二,培养一个贫困大学生成才就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去贫困地区工作的,绝大多数还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目前趋势较好的有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两种潮流,他们对建设新农村、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已经和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农村更熟悉,也更有感情。

应对策略

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帮扶上,也应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

第一,专项扶贫方面,国家在对农村贫困户按现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对有子女上大学的贫困户有专门的扶持,作为扶贫到户的一项专门政策,确保他们上得起学。

同时,国家应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在就业培训、企业招聘、政策宣传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税费优惠政策,使得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能通过自主创业走向富裕之路。

第二,行业扶贫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在对贫困生助学贷款方面,应该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国家可以放宽助学贷款的金额及期限,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费压力,使他们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费收取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贫困家庭学生的收费标准,也可以根据地区贫富差异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第三,社会扶贫方面,应扩展定点扶贫的内涵,参与定点扶贫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承担各自扶贫点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困难问题,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任务。

贫困大学生所在学校可与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并可以发挥他们来自落后地区能吃苦的优点,顺利实现就业。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更有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不是泛泛空谈。

贫困大学生范文4

   首先,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温馨的学校对我们贫困大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年夏天,我十分幸运的考中了我们学校,她实现了我自小的大学象牙塔梦想。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学期里,我秉承“自强不息,刻苦奋进”的校训,并用“勤奋、求实、进取”时刻要求自己,努力充实和完善自我修养,因为我自小便相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改善家里的生存处境。有着国家的关怀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这一切都激励着我更加努力的学习。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之一。这是因为进入大学后的我,放下了之前学习的重担,第一次开始有了自己的自由。离开家庭,开始独立自主地参与团体和社会活动。这使我不再只注重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终于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进行实践活动。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同事可能也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性的教育,也极有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能够全身心建立我的知识储备的机会,。在这个阶段里,不仅仅是我,所有大学生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他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后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建立事业基础。

我知道,上大学不易,因此我要抓紧时间勤奋努力,不敢懈怠。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在大学期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回报那些在大学期间帮助过我的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我会端正态度,努力刻苦,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学习第一的原则。为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龄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书籍。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这里,我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向您们道一声“谢谢!”对于之后的生活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追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打下基础,使自己更成熟。国家的助学金给了我很大帮助,他实现了我的梦想,并且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我会合理利用这些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感谢领导,感谢国家。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贫困大学生范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自卑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不良心境,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因爱情产生的感情问题;自立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怯懦、冷漠等不恰当的行为态度等问题。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根源;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高校招生收费制实行后,加重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贫困生的精神压力。③社会的部分偏见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④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基于以上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必然引发心理问题。普通特困生和优秀特困生相比,普通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优秀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非贫困生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虽然经济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客观因素,但“经济贫困”是否必然会导致“心理贫困”,关键在于个体的内部认知和心理素质,在于个人如何应对贫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教育,使其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贫困,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和远大理想,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实践,自尊自强

贫穷不是理由。有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进取,比如徐本禹和洪战辉,他们都给贫困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实践、自尊自强。

首先,学校应当鼓励贫困大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教育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来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

其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信息和能力。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不要认为贫困决定一切,要认识到当前的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自己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别人,但自身所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却可能是别人所欠缺的。

再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要自己宽容待人、诚实、大度豁达,别人就愿意与你沟通,愿意与你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要让贫困学生明白,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不要盲目通过单纯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关注、帮助、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作为学校来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进行专门研究,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测评,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案。

2、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相结合,尤其应发挥小组咨询的特殊优势。因为在个别咨询的情境中,许多求助的贫困大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感到恐惧、无助与失望。所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会使贫困大学生发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有不少,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认识贫困,分享经验与感受,降低其孤独感。

3、贫困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出现心理的各种不良症状时,主动寻求帮助,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加强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话、电脑等),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对某些贫困生的心理“应激”和个性“异变”及时监测和控制。

四、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维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体系。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往往把一些事情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缺少同别人的交流,鉴于此,高校应全方位地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信息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大家都来献爱心,大家都来做工作,从学校党政干部、老师到一般同学,都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关心和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同学是和贫困大学生亲密接触的群体,最有亲和力和影响力,也对他们周边的贫困学生的一些情况最为了解。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要富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主动去关心体贴帮助其他同学,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同学,和他们朝夕相处,建立情同手足的同学关系。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校园消费时,提倡以朴素、简洁为主,反对那种奢侈过度的消费观,以免造成和贫困学生的过度反差,给贫困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二)建设人格平等的校园环境。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因此各高校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人格平等,推崇“绅士风度”和“君子行为”,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支持和理解贫困大学生。同时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各种社团组织、班级体、各宿舍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面对困难时,能积极接纳他人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德才兼备,有“学”有“术”、有良好人格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五、增加勤工助学机会,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

通过参与勤工助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有助于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

(一)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应结合人事制度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进学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尽可能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三助”岗位。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室、校办产业的有关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二)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学校应鼓励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学校可以与社会有关方面合作,共同推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通过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大力挖掘社会资源,以组织勤工助学招聘会等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服务。为切实保证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落实,学校应明确指定专人承担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指导学生会成立学生勤工助学协会等组织,鼓励他们对外联系、自我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调节收入差距,可以在根源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从而有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改善,我们相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贫困大学生范文6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完成,而且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贫困大学生现状

1.1 经济贫困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为特困生,年收入3000元以下为贫困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从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后,高校学生上学不给钱或少给钱的时代随之而去,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大量的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涌现出来。通常一个普通家庭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约为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最少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有的来自城市父母双下岗职工家庭;有的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的是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是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据调查[2],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优秀贫困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和政府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贫困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不足250元,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造成经济贫困。

1.2 心理贫困

一般地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走出农村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心理负担较其他人要重很多,他们的学费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对贫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1.2.1 自卑心理

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差异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就业“资本”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个别同学的言行使他们产生的自卑。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极个别的甚至导致绝望轻生自卑和无望感。

1.2.2 抑郁心理

贫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贫困家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1.2.3 自我封闭

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成长环境是造成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客观原因,由于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加上交通不便,文化滞后,思想保守,人际关系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自然产生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缺乏尝试勇气的“恐惧”心理。

2、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我国教育基础薄弱,公共教育支出比例低,高校又在不断扩招,又使得人均教育支出低;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老、少、偏、穷”地区的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2.2 资助体系不完善

虽然政府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种“奖、贷、勤、助、补”的资助体系,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助学贷款的额度是有限的,勤工助学的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其总体还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

2.3 贫困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一些贫困大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当面临一份只需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表现一般;一些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和虚荣心作祟,肆意去攀比和享受。

既然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我们就应该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方法,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要努力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使其顺利毕业,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