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第二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的价值第二部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1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理论,价值形成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价值转型理论,国际价值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等。其中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人的活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其他劳动与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倍增,等等。

二、当今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一)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问题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品生产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时代,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仍然能够对现有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而且尽管处于信息时代,但必须承认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耗费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就对否定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进行了批驳。他这样说道:“有人提出了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认为进入新世纪和新技术发达时代,还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那肯定被认为脑子出了问题,而且聪明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在坟墓里发笑”。这种理论“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化为乌有了。”从劳动价值论角度来分析,胡代光认为,生产要素在现今,不但包括资金、厂房、机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要素,这些新要素都具有资本化特点,都不具体创造价值,只有和具体的生产性劳动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来新的价值。而生产性劳动则是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物质资料,又包括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已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仔细揣摩其涵义,笔者认为,做这样的论述的原因是:这些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创造了价值,在作为商品出售时,也同时包含了剩余价值。“我国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根源,主要是来自小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民粹派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越来越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但是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只不过这种商品或服务在购买时与物质性的商品的不同点在于:这种劳动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本身,而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

所以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与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业的生产性劳动的最大不同在于,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是最终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而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其劳动并不是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在购买时就意味着对这种劳动的即时消费。比如:擦鞋工为顾客擦鞋,理发师傅为人理发,在其劳动力的购买中就直接实现了消费;而不是像金银等物质财富的提炼一样,在消费的同时有人的劳动凝结在待加工的原材料上,最终使其转化为金银,并能在其物质的存在期内一直具有相应的价值。服务性劳动等其他未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在消费的同时就已经消耗的尤影无踪。但由十这两种劳动都具有相应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除了由于两种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对象存在差别而使其最终存在方式不同外,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活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应当同样予以重视。其本质上都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如前所述,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活劳动与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这两种生产性劳动是不同的,在经济运行中就应该认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的具体特性。如果不能弄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之间的不同特性,在经济建设中极易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已经根据性质将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而且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的扩大再生产要按照比例协调发展。我们如果将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所属的生产部门称之为第三部类,那么第三部类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等三个部类也要协调发展。

假设在三大部类不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动都进行交换和消费,那就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第一部类能够为第二部类提供全部固定资本投资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而巨第二部类能够为所有部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同时第三部类应该能为前两个部类及自身所必需的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产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生产中存在的是扩大再生产。只有扩大再生产才能够提供人们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新增加人口的消费需要。那么在扩大再生产中就应该也是第一、第二、第三部类协调性的出现增长,不能出现不协调而使经济出现不健康的增长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样产生的不健康增长应该有如下几种:

第一,当第一部类所占有的资源过多时,有可能会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品与劳务(此处指没有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劳动,下同)与其交换,从而导致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缺乏,大量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因为找不到买主而破产,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第二,当第二部类生产消费品过多,而第一类没有相应的物质补偿,第三部类没有相应的劳务提供,根据价值规律,生产资料和劳务就会价格急剧上涨。这样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经济虚假增长,但最终经济会因发展过于不平衡而陷人经济危机。

第三,当第三部类占用资源过多,相对于可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讲,那么就出现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同时由于第一、第二部类资源量占有不足,所以就出现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那就是物质资料的价格出现上张,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2

一、自卑产生的源泉及危害

第一部作品中描述了格鲁(音译。下文同)小时候的梦想,他想登上月亮。可是当他把这个想法画在纸上,并且告诉妈妈时,得到的回应只是妈妈随意地“嗯”了一声。可是格鲁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他继续努力。后来他用通心面制造了火箭的原型,又根据这个原型造出了一艘真正的火箭。当火箭升空时,格鲁热切地盼望着得到妈妈的赞赏。可是,让他失望的是,妈妈只流露出很短暂的一丝惊讶表情后,便立即恢复常态,还是只给了他一声“嗯”。小时候这种被忽略的经历对格鲁影响至深,以致演变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又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它未必显示在外在,但又时刻控制着人的想法,让人从心底上无法忽视、无法抹去。当他再次遇到类似情景时,他立刻就会回想起当年的那种感受。如片中当格鲁向帕金斯贷款时,帕金斯再次否定了他的价值感。格鲁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回到了自己被忽视的那些场景中。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为什么在该片一开始的时候,格鲁做了那么多让人“讨厌”的行为,惹哭小朋友、强抢汉堡、在道路上横冲直撞等,其实这些都是他的自卑心理的一种反射。他力求通过这些做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评价,即便这些评价是负面的他也不在乎,因为他缺乏的是关注。当然这种心理也能解释为什么格鲁要去偷一些对他而言并无多大作用的东西,如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拉斯维加斯的小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的复制品等,而且他还在不断地与别人制造的所谓“世纪大案”作比较。这些都足以说明,这种自卑心理的存在不仅压抑着格鲁,同时又成为了他的心病,他拼命地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格鲁在小的时候受到的另一种伤害来自于两性之间的错误认知。在第二部作品中讲到,他喜欢上了一个名叫丽莎(音译)的小女孩,拿着一朵花想去送给她。但是,没想到,他轻轻碰了一下丽莎的胳膊想引起她的注意力的那一幕,被另外一个小女孩看到了。接着,那个小女孩大声叫了起来:“格鲁碰了丽莎,格鲁碰了丽莎。”并说,丽莎得了“格鲁瘤”。这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恐慌,一瞬间,小朋友们四散逃开,只剩下格鲁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空荡荡的广场上。孩子们对两性之间懵懂的误解在格鲁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迹。从那以后,他开始害怕与女孩交往,甚至不敢交女朋友。直至成人后,他依然对爱情有着一种恐惧感。所以,在刚开始与女特工露西(音译)的合作中,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工作上的协同伙伴,却鲜有异性相吸之感。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的大女儿玛戈(音译)居然恋上了一个男孩。他用尽各种方法进行阻拦。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受保护女儿的父爱本能驱使,倒不如说是他自己对爱情的恐惧感所致。

二、解决自卑的方法

该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格鲁及其身边人的生活进行直接描写,没有采用过多的刻画手段,但是表面松散的结构中却呈现出明确的主题。作品中,格鲁的生活看似正常而且充满想象力和挑战,但是在他心中自卑情结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坎。阿德勒将“自卑情结”定义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47页)其实这种自卑情结对现实中的很多人而言,或多或少也会存在。

・博士论坛王海燕:解读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 当然片中的重点不是在于描述格鲁的这种自卑心理及其危害,而是如何面对、解决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玛戈、伊迪斯(音译)和艾格蕾丝(音译)三个孩子的到来让格鲁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格鲁对生活的很多看法。游乐场中,三个孩子为了拿到艾格蕾丝想要的独角兽参加了射击游戏,却遭到了的老板的欺负,明明已经打中了目标,老板却耍赖说不算。格鲁看不过老板的无赖,决定自己上场。他拿起自己的多头发射的枪把靶子都给打成了灰烬。拿到了独角兽的艾格蕾丝非常兴奋,而一直对格鲁很挑剔的玛戈和伊迪斯也都给予了他高度的赞扬。长久以来压抑在格鲁内心深处的自卑大概正是在这一刻开始坍塌了。平时他做了很多自以为相当夺人眼球的事情,但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还是平生头一回。

在以后的相处中,孩子们更是带给格鲁前所未有的被需求感。孩子们请求格鲁给她们讲睡前故事,希望格鲁能像其他父母一样给她们每人一个睡前的亲吻,想让格鲁去观看她们的舞蹈表演等等。而格鲁在和孩子们相处过程中,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也被激发出来了。他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给她们煎卡通型的饼,给她们讲睡前故事,为她们收拾玩具等。尤其是当格鲁去解救被矢量劫持的三个孩子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彻底被打破了。格鲁的心中涌起了更多的爱,他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胜过亲情。这也正是该片的主题所在,打开自卑情结,树立自信,只有“爱”才是真正的良方。被偷的月亮还会回到它原来的地方,只有爱才是永恒的。所以,当格鲁再次面对自己母亲时,他的内心是自信的;当格鲁站在台上和孩子们一起尽情舞蹈时,他的内心是自豪的。

与第一部中打破自卑情结的方法类似,第二部里格鲁在爱情方面的自卑心理同样也是由“爱”来解决的。爱情是美妙的,它让沉浸其中的人幸福无比,又难以自拔。格鲁在感受到了爱情滋味以后,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天永远是晴朗的,生活永远充满着甜蜜。走在大街上,他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时,他是快乐的。而一旦失去了爱情,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永远是笼罩在阴云之下的。当然,最终格鲁还是收获到了自己的爱情,他的快乐生活又开始了。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3

很朦胧

在《饥饿游戏》

>> 我国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困局与破解 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论第三部门对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效 简析第三部门的经济效率 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对策分析 处理器设计的谬误―第三部分 第三部门: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部分:关于生二胎的那些事 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 行政法视角下对第三部门的思考 老龄化时代养老服务的第三部门参与 “第三部门”在中国兴起的必然性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问题探讨 第三部门视角下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 漂绿现象的第三部门治理研究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第三部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第三部的诞生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第三部的诞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冯颖彬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超长的三角恋铺垫,

很朦胧

在《饥饿游戏》第一部中,12区这对温情男女的共生死选择让他们共同获得了新生和胜利,正当大家感慨爱情的易主如此容易,也为这种在厮杀环境中产生的“真爱”投上敬意的一票时,《饥饿游戏2》一开始就将这份爱情撕裂,明着告诉大家这是一场惟妙惟肖的爱情演出,现实状况是男主角爱着女主角,但是女主角却心系自己未被选中参加比赛时的邻家大哥哥。于是,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银幕时间里,这个事实被翻来覆去地阐述。鉴于《饥饿游戏》第一部的前戏很长已经被一些观众吐槽,到了第二部这里,仍采取和第一部同样的叙述路数,就要更为小心谨慎和加以改进,可是第二部在文戏的部分仍旧处理得很拖沓,编剧大概是想把人性放在三角恋这个情节中加以阐述,只是三角恋这个东西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表现的情节啊。

首先片中的这个三角恋并不虐心,三个当事人都没有明确表态,男主角完全是一副痴情到死的角色,默默付出,即使在意女主角心里还有别人,也不会挑明和硬逼。女主角心里的那个他呢,完全都是在朝着大格局的方向考虑,比如全区人民的生死啊,真正的解决办法啊等等,女主角呢,却是一直在逃避,不想弄明白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实际也在逃避自己心里的变化(渐渐地喜欢上男主角),这种三角恋的表现可以用“肉”来形容,没有具体情节的互动和撞击,基本上都是心理上的交战和暧昧,在视觉呈现上来看并不是吸引观众的妙招。

如果说这样的铺垫是为了让新一届的游戏开始得更虐心,到揭晓女主角和男主角同时成为新一届游戏的选手,女主角恳求导师誓保男主角的安全,在片中的解释是出于“内疚”,这,真的有点太朦胧了。 互杀模式变为同盟军,

走温情路线

新一轮的游戏开始,变化是永恒,继续互相厮杀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这是故事继续编造下去的可能性,《大逃杀》系列进行到第二部亦是如此,论好看性,难回初始亢奋的求活欲,影片结尾,告诉你这是一个保护女主角的计划,一半以上的选手都知道并认同,所以游戏的杀伤力大大减弱,这种看似主旋律的路线虽然没有人性的原始性好看,但在逻辑上也算可自圆其说。只是在女主角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盟军的相互配合精彩度也不算高,少了你死我活的紧张感,更像是一种各自的才艺展示,将不同才艺的高手组合成同盟军,各自发挥擅长通关,比如很懂物理知识的夫妇发现了游戏设计的布局,而男主角,在第一部中还擅长伪装术,在第二部里瞬间幻化成为无一技之长的人,成为女主角口中要拼命保护的对象。这些改变,都有些缺乏说服力,由于有一部分人达成了共识,在人性的处理上也少了像第一部中的复杂情绪,都表现得过于视死如归和大公无私,这一点,却也难让人有感动的认同感。

相比第一部的每个选手都能够得到呈现,在第二部中则变为同盟军的集中展示,那些死去的选手都没有被交待他们是怎么死的,就成为了酱油军团。这种温情路线似乎有些降低观影的期待值,至少也让同盟军中有一两个动摇军心的,或者个人主义占上风的纠结出现吧?来自人性的危机在第二部中一点展现都没有,人物更像是被模式化了。 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

更像是丛林历险记

由于有了同盟军的存在,可通关模式仍要开启,于是对抗模式从散体式的对抗变为了集体经历丛林历险记,对抗来自丛林中自然和人造的各种危机。让我们来看看丛林历险记都有哪些可怕的元素:猿猴攻击、毒气侵袭、鸟儿伪装成选手亲人的声音试图将其引诱至危险地带、海浪袭击、血雨……没了。就连找水喝的危机都有导师帮助,种种危机的化解也不费力气。比如受毒气侵袭,除了逃跑之后没别的办法,一堆人跑啊跑,跑到跑不动的时候,毒气也就停止侵袭了,迅速地众人又发现了一滩湖水,湖水可以解受毒气侵袭的毒,简直太顺了!互动式对抗来自猿猴对众人的袭击,这场打斗也没有人牺牲,有一些水下的打斗和撕扯镜头,也没有人受到致命的伤,总之,在这一切危机中,同盟军中都没有人有过致命的受伤就对了。

对丛林设计的揭秘显然比在丛林生存更精彩,天网磁场的设计、大钟12区设计,都让人感觉良好,对了,关于影片中女主角的服装设计展示的惊叹程度,都比选手在丛林中的表现要感觉良好。可以判定的是,《饥饿游戏》进行到第二部,时尚的元素有所增加,爱情的描绘有所加重,即使情节上无进展,如果说《饥饿游戏》顺利按照原计划的4部曲拍完的话,那么第二部在其中的地位,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像是一个为了过渡叙事的鸡肋。 IMAX摄影技术的进入,

成为故事性向视觉系的扭转?

用IMAX摄影技术拍摄,这一点让《饥饿游戏2》更成为一部视觉系的电影,《饥饿游戏》第一部虽然也有巨幕形式,但并不是以IMAX的方式拍摄,是经过数字转制成巨幕格式。到了第二部,导演弗朗西斯的说法是,“视效团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镜头的视野,从女主角坐在电梯里逐渐上升到她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屏幕被完全打开。在IMAX的镜头下,甚至生死场中笔直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都变得更为漂亮而且栩栩如生,届时观众可近景观看演员笼罩在巨大情绪下的震慑一幕。”

IMAX摄影技术展现丛里的面貌,视觉特效方面也有展示天空中的闪电袭击、雾气侵袭,在之前说到的猿猴袭击的场景,据统计有80多个特效。

IMAX摄影技术的运用,让《饥饿游戏2》成为领跑者,《少年派》的IMAX都是后期转制的,该片的IMAX技师道格·莱文达如此介绍拍摄过程,“我们使用电缆凸轮、起重机和便携的工具使IMAX摄像机穿梭于热带雨林中,其中一部分是相当独一无二的。几乎没有导演尝试过使用便携的IMAX摄像机,所以我们是先例”。而导演口中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树叶,除去IMAX摄影机的功劳外,还有大量的3D效果,斯尔斯的特效团队的说法是“每片你在这可以看到的树叶,所有的棕榈树、菩提树、小丛林如此等等都是完完全全使用了3D维度模型,我们有这么多电脑合成的树叶,所以不可能真的把它们全都储存起来。因此实际上每次我们在一个框架下使用时都要再用数码方法生成它们。”

那个猿猴袭击的场面大概就是影片最劲爆的场面了,知道这个猿猴是如何诞生的吗?是特效团队参考了卓尔丝猴原始凶猛的体格和山魈绚丽的皮毛色彩,卓尔丝猴是非洲森林中濒临灭绝的品种,以他们极具气势的体格和可怕的尖牙著称;山魈是世界上体格最大的猴子品种,以他们色彩斑斓的脸部特征闻名。为了帮助演员们感觉到确实有猴子的存在,视觉效果小组使用了硬板纸剪下图案和小的特技表演者作为替身。 南都娱乐周刊 弗朗西斯·劳伦斯

当然,这还是粉丝电影!

南都娱乐周刊:这次剧本是Simon Beaufoy写的,你们对剧本的期待是怎样的呢?

弗朗西斯·劳伦斯:忠于原著,我们都很爱这本书,当然希望越贴近原著越好。我们也常和原作者Suzanne Collins聊,去糅合剧本和原著。当然也有纠结点,例如究竟哪些情节我们可以拿出来拍,因为你要将400页的书全部浓缩进两小时的电影里,这是最难的。但好在《饥饿游戏》本来就是一本很电影的书。

南都娱乐周刊:是什么促使你对这部鸿篇巨制感兴趣?

弗朗西斯·劳伦斯:当然是因为这个系列小说。其中谈到了创造新世界的机会,建立一个透明公正的世界,我们也以此表达小说的主题。关注战争和暴力之后的结果。我很开心这系列小说的商业化因素吸引了大批读者。

南都娱乐周刊:所以第二部还是为粉丝而作的电影?

弗朗西斯·劳伦斯:当然了。还是粉丝电影,但同时也希望更多人能喜欢它。

南都娱乐周刊:你觉得这部电影的成功和时间点有关吗?

弗朗西斯·劳伦斯:这当然有关系,例如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这样的结构,国家有首都和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支持这些城市的地区,99%的电影都有这样的主题,你能找出很多共同点。很难说十年前好莱坞会不会拍,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依旧很有亮点,大家也能对Katniss这个角色产生共鸣,因为她在乎真实的和内在的东西。这些我依然认为可以和十年前的观众和读者产生共鸣。

南都娱乐周刊:你觉得青年观众们如今的视觉有改变吗?

弗朗西斯·劳伦斯:有,他们与影像和媒体接触得更多,他们现在能快速吸收这些东西,这改变了他们注意力的范围,并让他们了解更多知识。

南都娱乐周刊:在这个电影里,你自己最关注的点在哪里?

弗朗西斯·劳伦斯:对我来说,我更加倾向于关注“暴力”这个主题,以及暴力对人的影响和后果。和Suzanne谈话的时候,她讲了她的军事背景,她爸爸是军人,从小告诉她战争的影响和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她写了《饥饿游戏》。我也觉得这个主题对我们的观众,对青少年是很重要的,很特别的。

南都娱乐周刊:是有什么原因让你对暴力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吗?

弗朗西斯·劳伦斯:并没有,我只是觉得现在美国给小孩子和青少年看的电影里都缺少讨论这个因素,那些电影都让暴力和战争显得那么遥远,美国很多暴力,但是战争的确显得非常遥远。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那些暴力都和人的内在和内心相离甚远,好像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为了这个,我觉得这个话题很重要。

南都娱乐周刊:你认为自己有所突破吗?

弗朗西斯·劳伦斯:对我来说,我会更侧重于与情感价值有关的方面,而不是暴力本身。怎样在电影里杀掉一个人有一千种办法,但我对血腥和暴行本身不感兴趣,我关注的是情感。能跟角色有感情上的共鸣对我更重要,比起只是看见,我更希望观众能感受到。 南都娱乐周刊 詹妮弗·劳伦斯

我们的青春可以很强大

南都娱乐周刊:谈论下《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吧,我们能从这个大片中期许到什么?

詹妮弗·劳伦斯:影片的阵容更加强大,视觉效果更加震慑,希望票房会更高。(哈哈)

南都娱乐周刊:你觉得压力大吗?

詹妮弗·劳伦斯:压力肯定是有的,和平常的压力一样,不会有太坏的影响。我们感受到粉丝们的热情和爱,这是他们对我们的肯定,其实挺受鼓舞的。我们知道《饥饿游戏》有很强大的粉丝群,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品的粉丝群,我们不会忘记这些粉丝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原因,他们在第一部里喜欢的东西我们会延续下去。当然,我的角色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让她看起来更真实,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但我们也知道粉丝们不会希望角色变得太多。我觉得不是压力吧,而是我们想让大家都喜欢这部电影,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南都娱乐周刊:《饥饿游戏》的主角是女性,你对你在里面的角色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詹妮弗·劳伦斯:我觉得我和这个故事有紧密关联,我很兴奋年轻一代现在都在关注真的有意义的东西,它告诉我们,我们的青春可以很强大。这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个故事,而关于女性,我们也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主题,女性可以这么的生猛。我觉得能有一个女性楷模对观众们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4

进入黄孝阳的写作首先遭遇的不是小说文本自身,而是作为小说灵魂支撑的文学观念。也可以说,不探清黄孝阳写作路数的观念来源,我们就无法深入小说内在,针对文学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报之以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小说在文本中的行进实际上遵循着两种路径,一是小说自身内部的逻辑走向,这依赖于作家对小说期待性的整体把握和操作的具体手艺;二是,在小说行进之前、行进过程中,甚至是行进完成之后,小说的织体始终与作家内在的生命经验相纠缠,这种生命经验一部分要从作家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层面转化到小说的文本层面,而这一转化机制的关键在于作家的小说观如何发挥效力,也就是在作家看来,什么是小说?小说怎么写?在黄孝阳的写作时空,他所念兹在兹的是所谓“量子文学”,如他所言:“我深信,只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世界,从宏观的经典物理和微观的量子物理角度,从数学和诗的角度,通过各种力、场、粒子,通过善与恶等等,我们才能最终了解文学,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家--宇宙背后的意义。”实际上,这触及到小说或者文学的根本问题--小说与现实如何对应。小说选取怎样的视角进而对我们的生存现实进行怎样的审美选择?而视角的选择既反映了写作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同时选择的发生也隐现了主体参与现实的一种主动姿态。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小说是一种态度。

正如小说《众生・设计师》,“众生”、“设计师”两种形象的并置,我们不禁要问:“谁是众生?”“谁又是设计师?”从最初的写作起点出发,无疑,作家本人就是操作手艺的“设计师”,小说文本就是被“设计”的对象,小说人物就是作家观察与表现的“芸芸众生”。但读完小说,我认为这种并置所含蓄的内容应当更为丰富,不仅仅是“设计”与对象之间的主客互动。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人作为个体的命运,不封闭于自我个体,而是从一种更为广阔更为普遍的路径探讨人存在的意义。小说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述林家有如何从乡村步入城市、如何因为婚姻、金钱关系自杀的故事,第二部分讲述天才少年宁强爱上自己的老师,并且设计一个“彼世界”的系统来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两部分看上去既相互对立,又内在关联。独立在于两部分的叙事逻辑不是互通的,关联在于二者形成了一个叙事的“镜面”,从表层结构到细部深处互相“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生互现。

在小说中,黄孝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破坏者”,他要打破的是秩序井然的叙事规矩,以及这种叙事规矩所对应的尘世之中的生存秩序,从更深处而言,他要打破的是那些植根于我们文化心理血脉中的时空观念。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线性的、单面的,而是缠绕的、多维的、立体的,只有认识到世界的多维,并且将这种认知提升到与自我的生命体验相平行的高度,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人在横向与纵向上的复杂性、深刻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人的行事逻辑及情感需要抱持理解与同情。小说的两部分看似相互独立,却又融为一体,那么小说是如何完成这一形态的内在塑造的?其实,小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镜面”,第一部分林家有的故事与第二部分宁强的故事形成互看,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一个主置,在小说的表达程序中都拥有了一个话语地位,这既是一种叙事的多维技法,又是借助小说看待他者的叙事姿态、平等观念。第一部分开始,林家有跳楼自杀,而后变成一只鸽子,借助鸽子的视角来讲述林家有的妻子何小碗与领导通奸、王诏如的三种人格。接着叙事视角发生转换,“我”讲述林家有、林家生由不幸到发达的生活经历。小说如抽丝剥茧一般,故事粗糙的外表层层褪尽,人物的面孔与内在越来越清晰和真实。每一次视角的转换既是叙事的位移,又是叙事的补充,而空间位置的改变实际上是内心位置的改变,是不同的观念态度的左右。小说的整体就像一个硕大的俄罗斯套娃,小说的每一部分作为叙事的装置在叙事的程序之中不断显现发生作用。第二部分,随着宁强与王诏如关系的明朗,作家的写作意图也随之清晰可辨。“镜面”的设置不仅仅在于呈现一种生活的多面形态,每个人都处在他人的观照之下,更重要在于通过镜面的反射,我们作为一种存在能够认识到自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人既是芸芸众生,又是“众生”一个,在这种辨证之中,人的渺小与伟大就会突显出来,人的真实与虚伪也会随着叙事的不断勾连、补充而浮现,说白了,人是互文性的。但黄孝阳并未让“镜面”的展开线性化、平面化,而是随着“套盒”的层层揭开,叙事的镜头慢慢推向远景,将现在推向过去,又从过去飞向未来,小说的触角逐渐深入,小说的形体也逐渐丰润具体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小说的时空变换频繁,却给人一定程度的可信度、踏实感。第二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小说并不落俗套,而是将人物从此在时空转移到“彼世界”,在一种距离感的错觉中对人物的幽微之处进行考察。

“现实主义”从十九世纪产生,此后不断被冠之以各种名目进行演绎,关于什么是“现实主义”,怎样操作“现实主义”,莫衷一是。在我看来,小说的本质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唯一主题就是现实。“现实主义”作为美学概念的沉沦不是它自身的落后,而是我们对文学认知的狭隘。“现实主义”作为问题反应的是小说的认识论问题,是小说与现实一致性保持的问题。而我认为黄孝阳写作意义就在于他带给我们一种认识小说与现实的新路径,那就是时空观念的多维与立体。瓦特在讨论“现实主义与小说形式”时认为,“哲学上的现实主义的总体特征是批判性的、反传统的、革新的;它的方法是由个体考察者对经验的详细情况予以研究,而考察者至少在观念上应该不为旧时的假想和传统的信念的本体影响。”说到底,“现实主义”不在于表现的内容,而在于如何去表现。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5

关 键 词:坠子音调 牌子 起腔 对子戏 声口 性格化 艺术空间

《晴雯撕扇》是沈彭年创作的《红楼梦》唱段。1956年赵铮在接触这个唱词后,觉得原有的坠子唱腔套路,不能充分表现晴雯撕扇典型事件中诗意盎然的文词环境和晴雯纯真直爽的性格,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构思,重新创腔。开始有些同行斥责她是“歌坠子”“洋坠子”,但赵铮认为“洋为中用”尚且提倡,“中为中用”有何不可?只要是我们民族的音调,只要对塑造音乐形象有益处,就可以拿来应用。《晴雯撕扇》中这种姊妹艺术与曲艺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结出了灿灿之果。赵铮在传统坠子音调的基础上融汇了童年时代熟悉的家乡民歌音调,加强了坠子起腔的抒情表现力,以及宽广舒展的结尾呼应。突出了坠子以模仿人物声口来表现性格的表演程式,以多彩的人物声口音调、细腻准确的口语变化,构成了立体的艺术表现空间,形成了别具清雅活泼、生动感人的唱腔艺术风格。既突出了坠子的审美趣味,又融合了时代音调,拓展了坠子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欣赏者创造了立体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此笔者着重探讨了赵派坠子《晴雯撕扇》的创新抒情音调,以模仿人物的声口音调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性格,以及由人物声口音调交错构成的立体艺术表现空间。

一、以创新的抒情坠子音调深化文词的时空环境和人物心境

(—)静谧的时空环境音调

在《晴雯撕扇》的起腔处赵铮抛开了传统坠子的板式起腔,以优美的音调、舒展歌唱性的起腔,把欣赏者引入故事情节,文词中的月夜、池塘、花香、小院、海棠树在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中,表现出月夜下怡红院里静谧、花香、清凉、幽然的故事环境。

这四句歌唱性的乐段是在坠子传统的“牌子”基本音调上变化发展而来的,唱腔柔美细腻,平缓婉转。这种以“徵”为中心音作上下围绕式旋律走向的唯美旋律线条,是《晴雯撕扇》的艺术特色之一。这美的音调和着晴雯、宝玉之间发生的美丽动人的故事。那委婉细腻、柔和深情的旋律用来表现皎洁月光下,清风送花香的怡红院景色和心境紊乱的少女情怀十分融洽。同时这一段引子也昭示着在整个《晴雯撕扇》唱段的细腻、精致的演唱风格。

(二)晴雯静态的心理轨迹

从“十岁上卖进了荣国府……至入了睡乡。”

这部分音乐是歌唱性起腔的发展部、展开部,也是描写晴雯因白日里失手摔折扇子,所引起内心情感变化的独白部分。唱腔刻意描绘的是晴雯在静态时的心理轨迹,即对宝玉的依恋与在意,对袭人的反感,期盼与宝玉和解,以及渐渐增加的烦闷。从晴雯年幼时的悲惨经历回忆,到多年来宝玉的亲密关爱照顾,这部分唱腔以上下乐句、三乐句式小乐段、小垛板,把小晴雯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

接下来的唱腔音乐赋予了晴雯由内心情态变化到情态动作的心理过渡。

以上几部分唱腔或舒缓平叙,或顿挫疾行,或机趣间插,或说落交叠,或寒韵收煞,多角度真实、细腻、唯美地刻画了晴雯朴实、深情、明丽的性格侧面。整个第一部分在描写晴雯内心情感变化上有独特的情趣美,也为中后段中晴雯性格的泼辣、倔强做了对比性的铺垫。

二、突出中国曲艺表现特点以模仿人物的声口音调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性格

“曲艺是一门使用艺术口语的口语艺术——文学离开口语的述说大量的书面文学还存在;音乐离开口语,大量的器乐还存在;舞蹈离开口语,不歌而舞还大量存在;戏剧离开使用口语的话剧、戏曲等,哑剧还存在;电影离开口语,默片还存在。唯独曲艺,离开口语,就根本不存在。”(《中国曲艺概论》P6) 在《晴雯撕扇》中晴雯、宝玉的口语“对子戏”,几乎是“声口”对答,两个人物具有性格化的对答是故事情态发展的内在动机。“对子戏”是通过作品人物性格化的“声口”性口语对答来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并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的。所谓“声口”是指人物具有性格化的语言。它突出展示了特殊环境下作品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态。中国传统曲艺是口语的叙事艺术,河南坠子也不例外。

在《晴雯撕扇》第二部分有着晴雯和宝玉最为丰富的“声口”性口语,那么当个性化的“声口”附以适合个性的音乐旋律,就使得歌唱性的声腔富于了鲜明的色彩性,这种富于了个性音乐的唱腔,具有了语言的深化与延伸性。它能色彩斑斓地演绎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姿态,同时也使得曲艺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彩的情感变化中变化发展,演绎着故事的发展变化,这正是中国曲艺表演、表现的特征之一。赵铮在《晴雯撕扇》中把人物声口性的文词与坠子唱腔有机地结合,生动丰满地塑造了晴雯、宝玉在故事情态中的形象,以及说书人机趣、引领、评议的音调。

(一)晴雯性格多元化的塑造

《晴雯撕扇》整个唱段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短小的引子之后,是晴雯内心的独白。在此作者以朴实深情、跳跃活泼、舒缓歌唱性的腔句生动描写了静态下晴雯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是晴雯、宝玉的对子戏,此部分作曲家赋予了晴雯倔强、斥俗、俏皮的声口音调。

1.聪慧、诡秘的晴雯

从“忽听得院门外,一阵脚步响,小晴雯悄悄地睡卧在那小竹床,眯缝着眼睛等了半晌,唉!……”作者在前一对上下句的腔句中使用了两处顿跳音,上句落音在“商”,下句落音在“宫”;后一对上下腔句在一个静候的四分休止延长音上,怅然空落地懈板。把晴雯由“阵阵的脚步声”所激起的心绪细腻而诡秘地描写出来。这些正是作曲家把晴雯心迹仔细琢磨,以韵致、准确的音调描写的画面。尤其是她那一声“唉!园门外没动静,满园的明月光啊!”这一处的描写显然是一个静场性的描写,但人物此刻的心情却是心潮起伏的。袭人、麝月的说笑,让晴雯更加烦躁、无奈而沉闷。至此曲作者把坠子的[小寒韵]、[武板]和坠子中路上把[花腔]融合、变化和发展,使得唱腔给人以恍然若梦的联想。这一段机趣、富于旋律节奏变化的音调,突出刻画了纯真、智慧、情感细腻的晴雯。

2.倔强、泼辣、明丽、敢于对宝玉说“不”字的晴雯

晴雯秉直的性格赋予了她口快心直的人物形象。她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又一个反叛人物,她外貌酷似黛玉,俊美而活泼,反叛精神直露而彻底,是一个抗争性人物,她是黛玉性格的翻版,却是黛玉命运的同路人。在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十分注重晴雯在对子戏中心理变化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作者从晴雯假装沉睡到翻身坐起,直至无言起身走,共用了七对坠子平腔上下腔句,作者在七个上句腔句中,以多变的旋律落音“宫、角、羽、徵、商”,下句腔句落音六处“宫”和一处“徵”,以及且唱且吟生动的口白,以晴雯外表动态的生动描写折射出其性格的全貌。接下来小晴雯开口说了一连串的反话,在四对上下腔句的上句中,腔句落音分别是“角、商、羽、角”,四对上下腔句均在弱拍上起腔,腔句中的倚音、保持音、节拍节奏及速度变化,使得晴雯的声口音调泼辣、生动、倔强。

3.反叛、斥俗、直言、俏皮的晴雯

“我这脾气秉性是随着个人长……至……管他们暗地里飞短又流长”这六个乐句中以旋律的上行旋歌为主,由“角”到“宫”“宫”到“羽”“羽”到“宫”,形成了一个环形的衔接,加上两处说白,把晴雯秉直的个性点画出来。

“你不要随便地乱打比方……至……爬上高枝攀凤凰。”

“我这脾气秉性是随着个人长……至……肚子里没有病装的可是什么样儿的恙”;这七个上下乐句,有长言,有短句,前三乐句是晴雯以自嘲、斥俗、倔强的口吻志端意明地宣告了自己的志向。唱腔上下句由“商”至“宫”“宫”至“角”“徵”至“宫”;后四句“宫”至“羽”“徵”至“宫”“宫”至“羽”“商”至“徵”。

在以上乐段中晴雯与宝玉的声口对答戏,一共有十二处,加上说书人的间插叙述共十四处之多。在这些对答的声口性音调中,作者以典型事件过程的起伏发展为唱腔结构基调,在晴雯的声口戏处或施以工笔浓彩、白描浅黛;或音调萦回、节奏明朗。对口戏中巧妙的口语性拟声,似说、似吟、似唱;节奏速度或宽展、或数板急行,充分展示了只有晴雯才能这样犀利讥讽宝玉,只有晴雯才有辣味的声腔,只有晴雯才能直言评价袭人,只有晴雯才会那么清高不俗,只有晴雯才敢于对宝二爷说“不”字。晴雯的反叛一方面来自于她的性格,一方面也缘于与宝玉的亲密友谊。

(二)宝玉的声口音调

宝玉的声口在《晴雯撕扇》的第二部分出现。从晴雯失手摔折扇子到结尾从容撕扇,宝玉是故事的源引。第二部分的宝玉是一个对答角色,他与晴雯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宝玉的出现使得晴雯撕扇成为可能。宝玉的阶级地位,晴雯与他的主仆关系,以及宝玉、晴雯之间的亲密友谊均折射出晴雯的反叛,也使得《晴雯撕扇》有了典型的审美意义。宝玉音调具有烘托、衬托晴雯性格的意义。因此,宝玉的声口音调是善意的、友好的、抚慰的、恳劝温厚的,与晴雯的声口音调形成了对事态认识的对立、情感情绪色彩的鲜明对比。

在宝玉的多处对答音调中,只有三处是使用高音“1”“2”上的音,且其中两处是戏语、调侃,其余均在中低声区旋歌,与晴雯的上下句对答中多是下行音调,节奏平稳、速度舒缓,唱腔中歌唱、韵白、口白交织出现,给人以温文尔雅、友善亲和、抚慰退让的感受。

(三)说书人的评说音调

在《晴雯撕扇》中说书人是一个时隐时现的、跳进跳出的角色。她的主旨音调从整个坠子唱腔的起腔开始,到把欣赏者引入故事情节,直至结尾处晴雯俏皮、从容撕扇,其唱腔音调歌唱性居多,对故事人物心理的,情态动作的描写、分析、评议占据了整个坠子唱腔的四分之一。在引子后说书人的音调是由上下腔句构成的起、承、转、合小乐段,此段中上句落音在“角”“徵”“徵”“商”,下句落音在“宫”“徵”“徵”“徵”,起腔有板上音,也有眼上音步句疏密间错,给人以优美婉转舒展的引领感。

在第二部分说书人的音调是机趣的、口语性的,加上口白、语调下滑音,速度与强弱的变化,美丽的撕扇故事画面被生动地环环展开。特别是那一串“嗤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与整个故事情节巧然合璧,起到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这些谱例均是坠子艺术最具特色的表演手法。说书人的音调一方面是故事情节的牵线者、引领者、描述者,

同时书人的音调还是事件的评议者、导向者。

三、由人物声口音调构成的立体艺术空间

中国传统曲艺板腔体小段作品,多是以平面唱腔附以文词来叙事、抒情进行艺术表演的,河南坠子就属于这种且讲且演的表演形式。“曲艺是用表演体现自身价值的艺术,而艺术的本意是技能、才能。”(《中国曲艺概论》P394)这里所说的“讲”是指多种讲述形式,所说的“演”非是一般的表演而是“特指说唱艺术中的演示,或称展示——曲艺表演中的讲述与演示都在一个或多个演员身上显示出来一个演员作为讲述者时可以在讲述中演示,作为演示者时也可以在演示中讲述,讲述与演示互相交替,又彼此融合。因此,一人在说法中现身,演示多角,跳进跳出人物,就成了曲艺表演的常见情景”。赵铮为《晴雯撕扇》坠子唱腔设计的多个鲜明的角色唱腔,为表演者创造了艺术表演的空间,也为表演者铺陈了展示技能、才能的舞台。唱腔中模拟的人物声口、塑造的多个人物音乐形象,继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故事矛盾冲突到解决,均是曲艺演唱特有的艺术审美表现方式。这种多个人物的交替出现,如同一条多颜色编织的彩带,使故事事件在变化交织的色彩中此起彼伏地演绎。

(一)在事件的进行中游离塑造音乐人物形象

在《晴雯撕扇》中晴雯、宝玉的艺术形象,是在二人的对子戏演绎过程中游离塑造的。这些因事而异、因情多变的人物声口,一方面为故事的进展、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是对作曲家的一种挑战。作曲家需要把握唱腔音调与人物的吻合度,人物音调之间在对子戏中的对比性与合理性,人物音调在整个事件中的逻辑性、统一性。音调性格化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准确生动的定位。晴雯的音乐艺术形象,在事件进行中,时而是主动的,时而是静守默语以冷对热,又时而动态富于表情或是俏皮、张扬的。宝玉或温良劝慰,或语重心长,或戏言调侃。而说书人则是机趣协调、评议引领的音乐形象。这些唱腔音调或以乐段造势,或以乐句对仗,或以说白对答,或以上下乐句成组。在第二部分唱腔中游离展现,却突出表现了晴雯、宝玉的鲜明个性。

(二)以人物性格语言音调的变化推动故事进展

由于是对子戏,即由晴雯和宝玉在故事事件的发展中形成的情感对比、语言对答、对事物认识的对峙等“对子戏”。晴雯、宝玉的性格音调对比,如宝玉温良和善的音调,一方面起着陪衬晴雯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故事演进的导线,正是:没有宝玉的温良中庸万事为和的音调,就不能突出晴雯的率真、倔强、明丽、俏皮、热辣。如果其中一人的音调不具备性格化,故事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和层次感。

(三)叠出的人物个性音调形成了三色交织的色彩链

赵派坠子《晴雯撕扇》中多个人物的声口音调,构成了河南坠子《晴雯撕扇》在欣赏心理上的立体时空感,其中晴雯、宝玉、说书人,三个音乐典型音调的交替出现,如同一条三色彩带。晴雯的声口音调大多落在了“宫”音上,其音调色彩给人以明丽的亮红色,聪明率真、明丽俏皮、泼辣倔强;宝玉的声口音调大多落在了“徵”“羽”“角”上,唱腔多在下行旋歌,音调、音色给人以温稳的宝石蓝色,温良友善、劝慰中庸;说书人的音色、音调给人以明正温暖的明黄色,诚朴机趣。这些音调的交织组合使得悠悠的故事机趣横生、情节跌宕、层次分明,使听者、闻者入趣易懂,同时也给曲艺表演者创造了演义故事的立体空间,当然也给欣赏者留下了遐想的审美空间。

(注:该论文属国家社会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年度课题“赵铮坠子艺术的审美特质”中,赵铮坠子艺术唱腔审美部分。)

参考文献:

[1]赵铮,赵抱衡编著.赵铮河南坠子艺术.

[2]沈达人著.戏曲意象论.

[3]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

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6

用句流行语来说,“当时我就震惊了”。我估摸着拉开那个木板,就能看到各种化学仪器遍布的化验室,听到护士温柔的声音。

举国欢庆的奥运年,我在北京某著名妇产医院建档产检,准备生下我的奥运宝宝。该著名医院的化验科与厕所之间距离约300米,但这300米恨不得相当于一个世纪的路程,因为你首先要小心翼翼地穿过重重挺着大肚子的产妇和她们草木皆兵的家属人墙;当然,你手里还演杂技般端着你的排泄物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扯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医院硬件差距都这么大,何况医疗文化?韩国翻拍了一部日本医疗题材电视剧《仁医》,今年5月26日在韩国MBC电视台播放,由宋承宪、朴敏英主演,目前正在网上遭到痛批。因为不少人认为原版《仁医》是难以超越的高峰。

《仁医》(JIN-仁-)拥有一堆吸引人眼球的商业符号:穿越题材,跨越时空的爱情,血腥真实的手术场面,主人公徜徉在花街女性和大家闺秀之间却心存他人。这些有趣的题材相加,得出的是每集超过20%以上的收视率和令人心服口服的日本主流意识形态。

《仁医》改编自同名漫画,由日本TBS电视台的金牌导演平川雄一郎、山室大辅、川岛龙太郎等人制作。播出第一部的平均收视率19%,第一部最后一集收视率25.3%。不久后,第二部播出,以纪念TBS电视台成立60周年。第二部11集,平均收视率20.6%,最后一集收视率达26.1%,瞬间收视率高达31.7%。第二部在播放之前已销售到80个国家和地区。两部合起来总共获得日本海内外33个奖项。

《仁医》秉承日本医疗剧大量普及医疗知识的一贯风格,更将古代与现代、历史与个体、理想与实现过程密密交织,最终阐述关于现代医疗伦理与医疗体制的主流价值观。一个现代顶级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医生南方仁,因收治身份不明的摔伤病人而不慎坠楼,醒来时才发现穿越到了江户时代的东京,一个武士橘恭太郎因救他而被砍伤头部。情急之下,南方仁就着烛光,拿着斧子、火钳、锤子之类的木工工具来了一台开颅手术。实际上,这已是他暌违几年的手术。南方仁在现代有个身患脑瘤的儿科医生未婚妻友永未来,他做手术失败导致她成了植物人。橘恭太郎的手术十分成功。南方医生一方面担心自己篡改历史,一方面出于医生良知下意识地治病救人,橘恭太郎的妹妹橘咲则在多次帮忙中成为他不可替代的助手。南方医生在多次行医过程中,试图改变医学发展速度,从而改变未婚妻的命运。然而随着自信的恢复、对历史洪流的认知,他不自觉地参与改变历史细节,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使命。

《仁医》的原作村上纪香(男性)是高产的畅销漫画作家。据说引发他创作《仁医》的一大要因是偶然得知古代多患梅毒,无钱、无医术可以医治,尤其其职业多受鄙视。因此,《仁医》从原作开始就可以说是一部贯穿宣扬人人平等就医的现代医疗理念的作品。自然,江户时代的花街及其风俗成为这部电视剧一大看点。江户时代,日本官办妓院仅限于“吉原游郭”,这是一条封闭性的“胡同”,圈于其中不得出。与浮世绘师多有往来,因此现存浮世绘作品又多有题材。深受浮世绘形式美影响的日本电影,亦曾多次表现吉原游郭的种种情状。其中尤以著名艺术家蜷川实花的《花魁》最为唯美。《仁医》中对吉原游郭的描写亦不输《花魁》。它花了大量篇章拍摄妓院街景、内景,对们的衣着、生活、情感均有细致表现,对花魁的“就业典礼”出街仪式更是表现得美轮美奂。《仁医》更以花魁野风为线索,展现与老鸨之间的人际关系,重笔将妓院街描述成一个重感情的小社会。

《仁医》在叙事上可以划分为三条线。一条是行医线,一条是情感线,一条是历史线。

在行医线上,日本医疗题材电视剧一向比较重口味。不过《仁医》比《白色巨塔》、《医龙》等电视剧更甚。既然南方仁是个脑外科医生,剧中自然不断出现各种血腥的开颅手术场面。其中以为妓院“铃屋”老板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手术比较有代表性。因为没有X光和CT扫描,南方医生只能凭经验,拿着古代的钻头、凿子、火柱等一类工具先在患者头上凿开一个洞,因没见到血肿,只好凭手感换个地方再凿。在这里,特写镜头直接拍摄开颅后脑浆的状况。除了完成多次开颅手术,南方仁以穿越时随身带来的橡胶管、针头等为模板,让江户工匠做出了“山寨版”橡胶手套、输液瓶、手术刀等各种医疗器械,配合着各种古代工具和医疗知识,治疗了霍乱、烫伤植皮、面部瘤子切除、阑尾炎、乳腺癌、脚气等各种当时的疑难杂症。比如胃溃疡穿孔手术一场,为了让传统中医们认同西医的可行性,镜头以一个中医的旁观视点特写拍摄腹腔各种内脏,场景逼真,不禁令人对日本医疗电视剧的务实肃然起敬。虽然故事架构天马行空,其科学考证极为扎实。

在情感线上,南方医生的现代未婚妻友永未来正以植物人状态躺在医院里。在一次行医过程中,南方见到了先野风姑娘,这位吉原游郭的头牌——时称“花魁”——与友永未来长得一模一样,身患乳腺癌,正是未婚妻的祖先。倾慕南方医生的野风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与南方相遇,赎身嫁人并生下了女儿安寿。当然,南方医生为她施行了高难度的剖腹产手术,而且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大家闺秀橘咲私慕南方医生,钦佩其医术与医德,不惜悔婚终生未嫁。南方在与橘咲的朝夕相处中,最终发现自己逐渐改变的心意。为了救身患重病的橘咲,他千方百计穿越回到现代试图偷走重要药物,却没能再回到古代。而由于医术改变了野风的命运,当南方仁穿越回现代后发现未婚妻友永未来消失了。但在不懈的探访中,他发现在历史的角落橘咲的存在:古代的橘咲收养了野风的女儿,并留下一封穿越时空的情书给现代的南方医生,这封信的转交者,正是与野风长得一模一样的现代女子“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