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偶然徐志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偶然徐志摩范文1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的词。虽然诗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和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最后,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偶然徐志摩范文2
一、徐志摩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文学因缘”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众多英美诗人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他共翻译过两首:《歌》(“Song”)和《新婚与旧鬼》(“TheHourandtheGhost”)。徐志摩开始发表新诗时恰逢中国新诗从自由体向格律体转变时期。是时,自由体新诗把中国诗歌从古典诗词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使命已经完成,用白话文写诗开始受到质疑。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更加关注艺术性问题的时期。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新诗是“为人生而艺术”,那此时的中国新诗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中国新诗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代表。正是在“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徐志摩开始引介、翻译和模仿创作大量西方的诗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Brotherhood)的成员。该流派不仅以纯艺术和反商业化的姿态自居,更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先声。其成员对维多利亚时期教条和机械化的艺术形式提出质疑,主张回归到文艺复兴初期充满真挚情感和质朴表现力的艺术风格中去,并渴望解放压抑已久的人性。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受到徐志摩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近似的艺术追求和理念,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不仅符合了当时国内流行的诗学理论标准,更符合新月派的文艺思想———纯美主义和人本主义:他们都追求艺术纯美,都倡导人性,都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②徐志摩认为,诗歌应该是有节制的情感宣泄,所以他的诗歌总给人以“甜蜜的忧伤”感觉。无独有偶,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也以“含蓄”称著,且诗风清新,这在拉斐尔前派中也不多见。故而,徐志摩选择翻译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还是因为拉斐尔前派对纯文艺和人性的追求符合了新月知识分子的文学文化理念。
二、徐志摩的两首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
对于诗歌翻译,徐志摩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一个译诗问题》一文中说:“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有的译诗专诚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数协韵等等,照样写出,但这来往往神味浅了;又有专注重神情的,结果往往是另写了一首诗,竟许与原作差太远了,那就不能叫译。”③由此可见,徐志摩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不仅如此,新月派倡导的“三美”诗歌创作原则也在他进行诗歌翻译时被其奉为圭臬。徐志摩译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基本上遵循了其诗歌翻译原则。首先,译文的结构十分工整,由两个整齐划一的段落组成,且句节之间都很均齐,具有“建筑美”。其次,徐志摩的译文能给人以视觉上的联想和感应。原诗第二节中没出现过“甜蜜”、“黑夜”和“歌喉”等词汇,但徐志摩的翻译可以让人联想一副对比强烈的画面:露珠滚落青荫,悄无声息却卓有生气;暗夜夜莺悲戚啼鸣,残音震心,死寂沉沉。甜蜜与悲啼的对比,生气与死寂的对比,会给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以震撼。此外,整首译诗还充满音韵上的和谐。最好的证据莫过于罗大佑在半个多世纪后把徐志摩的译诗谱了曲,成了流行歌。如果说《歌》的翻译做到了形神兼备,且遵循“三美”原则,那《新婚与旧鬼》的翻译则是一次练兵,没有完全遵守其诗歌翻译原则,却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新婚与旧鬼》原诗中有新娘、新郎和鬼(新娘的旧情人)三个人物,并以三人轮流吟诗的方式讲述了负心新娘在婚礼中摇摆于新旧情人间的故事。徐志摩曾强调过分专注于神情的翻译是写了另一首诗,但他也没能逃离这种命运。整首诗虽有贴切的直译,但读者能发现多处改写。例如“……Hebidsmyspiritdepart/Withhimintothecold:-/Ohbittervowsofold!”①徐志摩译为:“他指着那阴森的地狱,/我心怯他的恫吓-/呀,我摆不脱曾经的盟约!”②显然,第二行是添加的。这句可译为:“他邀我的魂灵/与之回到阴冷的地狱/哦,还有那旧时的盟约!”这种改写虽有悖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原则,但却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让其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充满创造性和互动性。
三、徐志摩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的模仿以及再创作
如前所述,徐志摩选择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进行翻译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美和人性美有相同追求。徐志摩不仅把新月诗人视为圭臬的“三美”创作原则加以改造,同时加入带有个人色彩的改写,从而将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新诗创作,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新诗和本土文学的发展。《偶然》就是基于译本再创作的最好例证。诗中:“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③一句,可谓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歌》的改写。在《歌》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主人公用超然含蓄的态度来表达对爱人的感情。临终时她不强求两人能记得对方,只说:“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我也许忘记”。④两首诗不论在结构抑或风格上都十分相像。徐志摩把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式的“含蓄”平添了几分徐志摩式的“甜蜜的忧伤”,才最终成了他的《偶然》。除此以外,《偶然》和《歌》一样,表达的是抒情主体经历美丽邂逅后对客体离别时的恳求。这种别离时的忧伤还可以在《再别康桥》和《云游》中窥见一斑。徐志摩的另一首译诗《新婚与旧鬼》则从形式和内容上催生了他的两首新诗。《人种由来》是徐志摩根据圣经故事改写的新诗。诗中有夏娃、亚当和蛇三个角色,整首诗由三个角色各吟一段的形式写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新婚与旧鬼》。同是三个角色,同是通过三个角色轮流吟诵的方式来推动故事发展。虽然《人种由来》在形式上和《新婚与旧鬼》很契合,但它只是徐志摩初写新诗时的练笔,整首诗显得稚嫩和粗糙。所以,对形式的模仿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诗。而《新催妆曲》就是徐志摩根据《新婚与旧鬼》的内容,借用中国古代催妆诗的题材创作的新诗。催妆是中国古代缔婚的前奏。催妆诗的内容多是赞美新娘的貌美如花,表达催促新娘出嫁的心情。徐志摩的《新催妆曲》一反催妆诗传统,对一个迟疑新娘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让其内心挣扎之痛和婚礼之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新娘的愁苦。这在古体催妆诗中是鲜见的,也因此让这首诗有别于传统催妆诗,成为徐志摩所创作的新诗代表。可见,徐志摩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不仅为其进行本土化创作提供了养料,而且更直接催生了他众多优秀的中国新诗。这种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之间的互动不仅让异域文本在陌生国度能健康成长,更让该国的文学乃至文化体系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呈现出多元的形态。
偶然徐志摩范文3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两首著名的诗篇,一个以其浪漫,清新,飘逸刻在读者的心版上,一个以丝丝淡愁与哀伤,流泻到世人的心田。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这两优美的抒情诗,字句组合奇特,意象鲜明,诗境凄美。流传至今,而现实生活中两位诗人的情爱故事更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唏嘘不已。
1931年11月19日,一架由南京飞往北平的客机,在初冬的寒风里,在济南的上空失事,年仅三十六岁的一代诗哲徐志摩,就这样地化做了一片云飞向了天国。徐志摩的死震惊了当时的文坛,悼念文章一时间雪片般普天而来。尤其是程靖宇的《诗人最多未亡人》中的描写更是让人感慨。
“在行礼之时,有一个全身穿孝,左右须用两名健妇才搀得住的希腊雕刻型的美妇人,哭得成了个泪人儿,直往地下倒去,乱碰乱撞,恨不得立即死去就好的。看官,你们猜她是小曼吗?错啦!她就是梁大少奶奶,林徽音女士。”
徐志摩一生最爱的女性有三个人,一个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外两个就是林徽音和陆小曼。与林徽音的恋爱更是峰回路转,如泣如诉,就如林徽音的诗《笑》的“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意韵无穷,回味不尽,也如林徽音对徐志摩的哭,令人千肠百结,黯然神伤。
徐志摩为林徽音离了婚,可是林徽音却嫁给了梁启超的长子,大建筑家梁思成。失去了被徐志摩称为“唯一灵魂之伴侣”林徽音不久,徐志摩倾间又转舵追求风华绝代的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志摩的不顾一切闹成了轰动当时整个社会的桃色大新闻,最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婚后,二人生活并不美满,生活奢侈的陆小曼,让徐志摩的生活陷入了窘迫,疲惫中,此时,徐志摩又成了林徽音家的长客,向这“唯一灵魂之伴侣”倾述苦恼。林徽音给了他无尽的精神的抚慰。徐志摩离开后,梁思成从济南带回一块飞机残骸给林徽音,挂在卧室的墙上作为纪念。可见彼此之情之深。
作为二十世纪2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戴望舒,他的代表作《雨巷》似乎是坎坷人生路的写照,雨中独行徘徊在狭长曲折的巷弄,是崎岖人生的写照,踯躅独行,彷徨徘徊,是理想与自我现实的追求。寻寻觅觅,期期盼盼,希望遇见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多么地哀愁与凄婉?
丁香在仲春开花,分紫,白两种颜色,芳香而不轻佻,娟好可易凋谢,象征着美丽,高洁,柔弱,愁怨,凄美。从古至今很多的诗人都对丁香寄于了伤春心结,最著名的要属李商隐的《代赠二首》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而戴望舒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来描述他心目中的姑娘,又加上了雨,更多了一层朦胧迷离的彩雾,让人回味无尽。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迷,又惆怅
她静静地走近
走进,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诗人心目中的理想是多么地惆怅迷茫,多么难以琢磨,而又疏忽即逝!
写着这么美好诗的戴望舒,他的情爱人生却是悲剧的。戴望舒不像徐志摩这片可爱的云彩,“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他体形也高大,但一脸的麻子,长相毫无诗人的气质,二十几岁就成名,一度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末获青睐,又改追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苦苦追求,甚至以自杀要侠,终于结婚,但穆丽娟并不爱他,抗战后期,穆丽娟心有别属。戴望舒再三挽留,也没挽回春心,甚至以服毒方式倾诉衷肠与坚贞,但穆丽娟丝毫不被打动,坚决与其离婚,从此后,戴望舒只好独自撑着油纸伞,在人生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终于于1950年2月8日病死在协和医院。
我是天空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徐志摩的《偶然》更让我们会把他想成是天空一道绚烂的长虹,浪漫热情,他崇尚爱与自由,如他的《想飞》的散文的描述,他一直在飞,在情感的世界也是如斯,甚至于滥情泛爱。他是最有魅力的朋友,最佳的情人,但不是理想的丈夫。这大概是林徽音没有和他结合的原因。
而今人们谈到了徐志摩和林徽音总为他们没有最终结合而惋惜,其实想想依着徐志摩的长着翅膀地追求自己爱,即使折断了也在所不惜的性情,他们的结合怎么就能是美丽而异彩飞扬的呢?
所以还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挥一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偶然徐志摩范文4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徐志摩这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在哪淋漓的大雨中,猛烈的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大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到了致命的创伤。半空中起了一团火,如同天上的陨石似的,只掉下去。徐志摩和俩个朋友就死在烈焰中!
如此可爱的人竟会死的那么惨。但几天后的精神震撼过去后,仔细回想。这样的死法也许是志摩最配的。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也不相信他会死的如此平凡,死在大雨淋漓的空中,死在烟雾笼罩之中,死在大火焚烧之中,那撞不到的山头冷眼旁观。就算是新时代的人,自己挑一种死法,也跳不出如此合适,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后,世界不知被带走多少云彩。而他也是一片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丽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个方向吹——
我们又有谁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呢?可是狂风过后,我们才感觉到天上少了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回不来了。
常常有人谈起徐志摩,常常有人痛苦,在别处痛苦他的,一定还不少。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任何人,任何事,没有绝对的怨恨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现出憎嫉的神气。陈伯通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锁,他是粘着性的。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间的“连锁”他从没有疑心,他从没有妒忌,使这些多愁多疑的人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服,
我想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字序》中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们想着这三个条件能够合成在一个人生里。他的一生历史只是他最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历史。
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社会上严厉批评的俩件事。现在徐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舆论还没有结束。但我知道这俩件事情,这俩件事可以代表徐志摩对单纯信仰的追求。这俩件事在别人看来,是乎不曾实现徐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天,我们还忍心用成败来评价他吗?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用一些神圣的材料来说明徐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状况。明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那没有自由,没有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尝还自由”他认定为“彼此从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真生命必自奋斗求的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求的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求的来!……
他觉得没有爱的家庭能摧毁人格,所以他下决心,要以自由还自由。从自由求的他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后来他回国,婚事里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原谅他。奇怪的是,他与离了婚的夫人通信更密切,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户的学生,梁任公曾写一封很长的信去劝他。信里,提到俩点:其一,玩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的与否……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滋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之人,其幻想起落,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呜呼志摩,可无惧也!可无惧也!
任公一眼看透了徐志摩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败,又怕他少年受不起磨难,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徐志摩所不能接受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把他人的痛苦来换自己的快乐。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不可求,但他不能不去追求。徐志摩对任公说:“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俗,流入卑污,其几乎微以!”
这三封不曾发表的信,因为这三封信能够表达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的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育出来的。——我们如果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徐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可以了解了。我们还可以说只能从这个观点才可以了解徐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才能认识真正的徐志摩。
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的。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知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内脏里争扎,
头顶不见一线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是我们惭愧,因为我们信心太小,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深厚的恭敬,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里,只有他有这信心,冒着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无限的安逸,牺牲了亲人的友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实验一个梦幻之——圣神境界。而终于避免不了失败,也不是他一人的失败。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得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而我们的徐志摩,在恐怖的压迫下,从不说一声投降。几年的磨难,挫折使他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可爱。
谁都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时代,他竟然丢下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想他在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她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他。
打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作一彩雾;
飞来了,不见了,没了!!
像春光,火焰,像热情。
志摩这可爱的人,化作春光,火焰,一腔热血。现在难道都完了!?
绝不——绝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偶然”,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前,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光芒!
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放的光芒会永远留在人间,它不曾白来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不曾白来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偶然徐志摩范文5
王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将爱哦《陆小曼传》的书,拿起随便翻了几页,但黎明的语言共和故事一下就吸引你了我。了解一代历史名流的轶事也是很有趣的。读完后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其中人物纠葛盘根错节,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多样,再加上后人评说纷纭,在令人感慨万千之余,实感有趣。以陆小曼为主线,牵出许多与她关系较密切的人物网,道出了一个个引人眼球的精彩轶事。徐志摩,林徽因,,翁瑞午,梁思成,张幼仪,张歆海,凌叔华,梁启超,还有她那可怜的前夫—王赓,等等,这些人之间的故事似乎讲都讲不完……
陆小曼,出生于上海孔家弄的一个官宦家庭,母亲吴曼华多才多艺,接受过早期教育,父亲陆定毕业于帝国大学,后任赋税司长多年。小曼是他们夫妻众多孩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一个,但也体弱多病,常年服药。父母对她甚是溺爱,因此也养成了她挥霍无度,任性放恣的坏习惯。
陆小曼从小就娇媚可人,聪明伶俐。由于父亲就职于北京,六岁时小曼就随母亲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了她的精彩生活。当时社会风气已经相当开化,有钱人家都将子女送入最好的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小曼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她先后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女中,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读书,认识了许多上流社会的公子小姐,自己也被培养成一个淑女名媛。她追求自由,但又举止优雅,于是在圣心学堂里就如一颗明星般冉冉升起,鹤立鸡群。十六七岁时她就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受到许多公子哥的巴结讨好。一时间,陆小曼在北京上流社会芳名远播。可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不谙男女之事的小曼被包办了婚姻,与一位颇有前途的将军—王赓结为夫妻。在小曼的父母看来,王赓年轻有为,身居高职,定会为女儿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没想到,婚后没多久,小曼就开始感到厌烦。丈夫常年疲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她的爱好与兴趣,更没有空陪她出去游玩找乐。如果是一般的女人,倒会引以为傲,认为丈夫积极工作,前途无量,会欣慰无比,可小曼是一个追求自由与无拘无束的不平凡生活的新思想女人,她爱热闹,享受那种被人围绕,捧在手心的感觉。她怎能满足于这种无聊的现状?
直到她在一次交际舞会上遇到了徐志摩。他们俩一见倾心,共同起舞。当时徐沉浸于苦追林徽因无果的悲伤中,而陆则痛恨丈夫的呆滞木讷不浪漫,于是两个年轻人毫无忌讳的爱上了,她们冲破重重阻力,不顾外界的流言蜚语在一起了。陆小曼与前夫离婚,而徐志摩早在追求林徽因时就与前妻张幼仪离婚。这样叛逆的行为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甚至连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也不看好这段婚姻,断定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
的确,随着婚姻中琐碎的事情接踵而来,两个人的矛盾也逐渐浮现,小曼爱热闹,排场大,挥霍无度,被断绝经济支援的徐志摩只是一介书生,没有那么多钱给小曼浪费,于是他劝解小曼改掉不良习惯,却遭到小曼的冷落。于是志摩失望了,他又想到了心目中的女神林徽因,加上要兼课贴补家用,他从上海的家又来到北京,在的帮助下开始在北大等大学兼课,甚至为多赚钱不惜做房地产的掮客。郁闷时,也难免到林徽因处诉说一番,却使得陆小曼 吃醋撒泼。
偶然徐志摩范文6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我是一个大人,身上穿着长袍,心里存着体面,怕招人笑,天生的灵活换来矜持的存心……"。
"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滩上种花》里读到的,在这些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般美丽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灵无不让人动容。在文学的造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将哲理诗化,将情感音乐化,那种独特的韵味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这两天趁着绵绵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滩上种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浓郁的香茶,暖和心灵,感受到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文友给我说——不能天天读这些(老旧)了,应该多读读现代人写的诗歌。这样的教导也好,劝说也罢,说实话,我是很不赞同的。
这几天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想法,我想现在的人或许也不能学出他那样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当我读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那么现在好多人没有情感的冲击和"逼迫"而勉强为诗为文,那他的诗文又算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写道的那样: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应建仁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学生,来丰富我们的感情,来饱满我们的情思,而不单单是做到电脑前面"憋"文字,那样会很苍白,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说实话,除了我们从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之外,我倒觉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这大概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毕竟诗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话又说回来,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散文的很多,但写出感情的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我觉得人家说的很对,借以表达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他的诗,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与爱,与自由"。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边的一段话,很美,在这秋的夜里。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徐志摩,一个富有魔力的名字,他既有者知识分子对世界的淡然也有着对爱情像初出茅庐小伙般的热情。一生的经历让他写出了无数让人心疼的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散文集。难得有情,付之真情。大多数人觉得他的散文无非是一场风花雪月又或是几番无病。但对我来说,这种模糊而又浪漫的态度却能让我从中找到共鸣的舒适感,就如同他的散文给我的印象:取是能力,舍是必然。
在他的文章中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生态度,也看到面对不同环境下我们的选择。是不是就可以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我们。你可以是今天辉煌不已、妙语连珠的教师,就可以是昨日挑灯不眠、烦躁而又害怕的求知者。而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可能就是不忘心中的信念,我们为此努力、为此流泪、为此骄傲。就像前面说的,取是能力,攀岩到高峰必定要付出汗水,想看最美的风景必定要选择远方,有能力、有目标才能让我们不惧前方是否风雨兼程;舍是必然,有收获就一定会有遗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做不到两全其美,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心中信着徐志摩所说的: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所以,舍,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不要因为舍而后悔,不要因为后悔而更后悔。什么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可以不明确自己的方向,但是却不能没有。有了自己的方向,即便这个方向摇摆不定,也能暂时为迷茫的我们指引一处安身之所。
在这个方向失去效用之前,我流浪到这个地方,打开一个宝箱,里面有一本生存指南和一堆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我踌躇思考,奢侈品是多少女孩的愿望啊,我可以带回去向别人证明我过得很好甚至富足。生存指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去思考但却可以让我以后生活无忧。两种东西只能选择一样,我会选择什么,我又该选择什么?舍是必然,又该如何做到?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这篇散文,诚如题目所示,只写了“巴黎的麟爪。”“巴黎”,本身就是一个迷人的字眼。它说不完,道不尽,它是一座堪称近代人类艺术褓姆的城市。一代代的艺术巨匠在巴黎弘阔的舞台上勿勿走过;把无数动人的事迹,永恒的美,凝固在罗浮宫的每一块砖瓦里,投映在赛因河的柔波中。没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样把生活与艺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是艺术,艺术即是生活;没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样,把此岸和彼岸拉扯得那么近,现实即是理想,理想即是现实。作为艺术家的徐志摩来到他朝思幕想的艺术之都,如同游子寻见慈母,可以想见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他特有的富于激情的笔调,直接表达了感受“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
作者是直抒胸臆的,然而,于不经意之中,更在营造着氛围。这种氛围让你无法克制自己要与作者一起神游巴黎,聆听作者漫谈对巴黎的观感。作品描绘的天堂般的,充满诱惑的巴黎,并不仅是光明、微笑、欢畅的,同时也交织着黯淡、惆怅和悲怆。然而,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独特之处:虽失意仍不失对人生的希冀;虽厌恶却不掩挚切的友情,贫困潦倒并不碍对艺术的痴迷;真诚而不势利,洒脱而不猥琐,这正是巴黎不和谐中的和谐,杂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诱惑在于斯,美亦在于斯。
作者印象式地漫谈了巴黎以后,便象摄影机一样,缓缓地推近,讲述了两个巴黎人的故事。一个美丽又聪慧的女郎,十七岁时由父亲安排嫁给了一个英国绅士,可两人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婚后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四年后,女郎离婚回到了巴黎,不久,她疯狂地爱上了一个来巴黎求学的菲律宾少年,并抛弃了一切跟着这男人来到东方,谁知男子的家庭坚不容她,男子不久也丢了她,她只好以做褓姆维生。不久,一封老父病危的电报又将她拉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后,父亲已病逝,重重打击在女郎的心灵上留下深重的创伤,女郎这样表述她此时的心境“从此我在人间还有什么意趣?我只是个实体的鬼影,活动的尸体;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澜。”然而,死去的只是过去的痛苦,不是女郎的心灵,女郎“每晚还是不自主的到这饭店里来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他的老家。”她无法忘却她与情人在这饭店里度过的短暂却刻骨铭心的时光,在这里,她曾倾注满怀的柔情,疯狂地爱恋一个不是贵族,也不是富人的东方人,“秘谈”、“欢舞”、“梦魂缭绕”、“太深,太真”的爱……
享受爱情是幸福,是美,追忆往昔的爱情何尝不是幸福,不是美?能够在屡受挫折后,仍能玩味那本属不堪回首的往事不仅是美,而且是崇高了。在女郎表示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鲜活、热烈、充满柔情的心灵。这正是巴黎人的真诚,巴黎人的洒脱。饶有趣味的是,在这个女郎的身上,读者能看到作者自己浓重的投影。女郎如泣如诉的诉说道出的是徐志摩的心曲:“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甘愿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恋爱,欢欣、自由。”徐志摩是把爱看作生命一样重的,“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五百次的投生?”所不同的是,女郎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而作者最后获得了爱情。第二则讲述了一个巴黎画家的生活故事。画家住在一个狭小、昏暗的小阁楼里,屋里更是一个“垃圾窝”,作者象开清单一样列出了屋里的陈设“精窄的床坐起会扎脑袋,书桌上更是应有尽有:烂袜子、脏手绢,压瘪了的热水瓶子,断头的笔杆,断齿的梳子,可疑的小纸盒儿,权当梳妆台兼书架的破木板箱,烂苹果,破香蕉……这一切作者之所以不厌其详地一一介绍主要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出人体美会把这垃圾窝变成金壁辉煌的艺术宫殿,随着画家的自数家珍——一件件稀世艺术珍品,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壁上的疙瘩,壁蟢窠,霉块,钉疤,全化成了哥罗画帧中‘飘飖欲化烟’的最美丽树林与轻快的流涧;桌上的破领带及手绢烂香蕉臭袜子等等也全变形成戴大阔边稻草帽的牧童们,偎着树打盹的,牵着牛在涧里喝水的,手反衬着脑袋放平在青草地上瞪眼看天的,斜眼溜着那边走进来的娘们手按着音腔吹横笛的——可不是那边来了一群娘们,全是年岁青青的,露着胸膛,散着头发,还有光着白腿的在青草地上跳着来了。”由于有了美的闪光,狭小昏暗的破阁楼竟成了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胜地。
由画谈到了模特,由模特引出了画家的细述人体美。“人体美也是这样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头发,有的手,有的脚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会合,形成各各不同的线条,色调的变化,皮面的浓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态,不可制止的表情。”画家的津津乐道使读者和作者一样,不能不对这阁楼里的一切如此不和谐而感到惊愕。简陋的画室与模特美好的形体,生活的困窘与画家心灵的高蹈,这仿佛是“荒唐、艳丽、甜蜜的梦,”然而,它确实就是眼前的实在。在现实中寻求理想,在人生中追寻梦境,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这就是美,就是艺术。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同样是巴黎人的真诚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