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生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生信息范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发展为档案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档案信息化正处在发展的阶段,而完善档案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由于具有高度专业化和技术性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产生以及管理档案的新型软件的诞生与发展,我国各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逐步向技术化、信息化发展,对于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也会带来很大的变革。因此,是对当前工作的一种挑战,也因此需要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理念和设备的技术更新。很多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还不能对其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疏忽与漏洞。因此,提升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迫在眉睫。目前档案管理在网络上建立的管理系统已经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这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立提供了良好基础,从而加速了实现快速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1.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内涵与意义
(1)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以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保障,以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为媒介,改变传统档案管理的体制,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定量化、系统化,形成相对规范的体系,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档案的新型软件的诞生,为我国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网络与管理软件的发展,我国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会呈现出很多的优势,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是无法比拟的。
第一,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存时间,更具有实用性。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的信息保存时间更加长久。传统的纸质档案容易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查询信息比较费劲。而且,纸质档案在较潮湿环境下会很容易发霉,对信息良好的保存会存在很大的影响,这就导致很多重要的信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消失、遗漏等现象的出现。实行档案的管理信息化后,就可以将档案备份,并将档案储存到电子磁盘中,这样不但能节省档案的存储空间,还保证了档案信息的永久性,提高效率。
其次,提高工作效率,查找方便、便捷,更具有高效性。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的信息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这是传统的纸质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使用及查询一份档案的程序是比较复杂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根据关键字搜索,快速查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程序简单,用时少,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档案的管理。
2.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领导不能完善、系统地了解档案的管理制度,因此,领导必须对单位档案的管理足够重视,才能有效地对档案进行管理。
(2)缺乏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在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中是比较少的,很多目前在管理档案的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的培训,因此,很难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虽然现在得网络已经很普及,但很多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信息化。纸质档案一损坏,很多重要的信息就随着损失了,且无法补救。
3.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会受到传统档案管理的一些影响,因而会显现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信息化档案管理基础薄弱。良好的高科技设备,是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虽然很多档案馆也配备了硬件设施,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2)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待完善。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可以发现,现在市面上的档案管理系统虽然能够完成一定的管理工作,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瑕疵。
(3)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严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多年纪较大,且没有档案管理的专业背景,人员配备也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都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4.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卫生计生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
(1)加强领导对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领导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保密性问题。领导层还应对管理档案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胜任档案管理的工作。
(2)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有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促使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卫生计生局应该就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周密的规章制度,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实施。
(3)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数字化的档案馆。档案部门应该制定出一个电子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对档案管理的工作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实施平台。除此之外,档案部门应该对视频、录音档案等档案和现行的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有效地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4)档案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仅要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应该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作为档案现代化的主要标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水平之上,是与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相适应。
计生信息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快人口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质量和深度开发利用,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群众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实现全县人口计生四级网络全覆盖,村(居)级信息化运用率达100%;确保人口基础信息库人群覆盖率、数据项目完整率、逻辑准确率、上报及时率均达到98.5%以上,在信息数据质量上,全市争首位;力争实现与相关部门适时在网上人口数据交换。
三、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居)四级网络建设。在设备硬件上,计算机要配置到村(居)级;在网络上,确保24小时畅通;在人员上,必须取得上岗操作资格证书,且本乡镇内原村(居)人员占90%以上;在网络安全上,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内、外网严格实行物理隔离。
2、强化乡(镇)、村(居)二级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村级专干人口计生综合信息平台的应用操作技能培训。做到乡(镇)不漏村(居)、村(居)不漏人的全方位培训,持证上岗率和应用率均达100%。在六月份,全县将开展村(居)级专干人口计生综合信息平台操作技能培训,在八月份组织村(居)级专干参加市人口计生综合信息平台操作技能大比武。
3、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变更与质量管理。定期开展数据质量测评与通报,提高人口基础信息库的人群覆盖率、信息上报及时率、数据项目完整率与逻辑关系准确率。
4、创新基层人口信息采集机制。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络员会议,进行人口数据分析比对。开发相关部门之间信息采集交换系统,力争与公安、民政、卫生实现网上实时共享。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各乡镇一定要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乡镇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计生站长和统计微机员要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切实将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督查。为确保信息库数据质量,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督查、抽查,并对督查或抽查结果及时通报。
计生信息范文3
一、主要成效
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除了根据《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工作动态、工作计划、法规公文、灾后重建项目等内容外,要求各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将相关工作动态及时予以上报并公开。截至年月1日,我委依托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共信息258条,其中,今年我委工作动态152条,法规公文65条,计划总结39条,灾后重建18条等。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按照市政府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委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并建立政务公开长效机制。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由委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本委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一名副主任负责,一名工作人员具体办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委机关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二)明确责任,推进落实。我委明确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开辟了政务公开的渠道,以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监督机制,将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市人口计生委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和各县(市、区),作为年度评选先进单位、机关先进科室、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各科室要严格按要求积极提供政府信息,认真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若在政务公开考评中影响市人口计生委在全市排位的,不得评为先进科室,科室工作人员不得评为当年度机关先进个人。若造成一定影响和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同时,每年还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到市对县(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三)密切配合,确保绩效。政务公开涉及方方面面,各科室都有相应责任,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必须多方密切配合和支持,才能确保效果。相关单位负责落实,公开的项目、内容,坚持公开、公正、准确、真实的原则,各科室、直属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自所公开项目的内容、范围、形式、时间等,由小组负责审核、组织实施、备案,坚持以“三个保证”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一是保证委政务公开的时效性。在公开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的公开。二是保证政务公开的科学性。在具体实施过程,善始善终的公开,以保证其完整性、客观性,既要公开有关政策依据和公开工作本身的有关制度,又要公开办事过程,办事结果做到公正、透明,利于群众监督。三是保证政务公开基础工作的到位。政务公开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各种原始台帐和管理档案,及时搜集和整理公开资料,保证政务公开事项内容真实全面,事项合法有效,保证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得到及时了解和有效解决。
(四)加强宣传,促进公开。充分挖掘宣传资源,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宣传形式,丰富宣传手段和内容,积极营造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的浓厚氛围,为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不断加强市人口计生门户网站建设。完善和丰富市人口计生网内容,不断向社会、向广大群众人口计生工作动态以及群众比较关注的人口计生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等。二是多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一方面,开展媒体宣传。利用国家、省、市人口计生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人口计生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和重大活动。另一方面,开展集中宣传。利用“5.29”协会宣传日、“7.11”人口日、“12.4”法制宣传日和“9.25”《公开信》发表周年等重大纪念日,广泛宣传和讲解计生国策,使更多公民更加直观地认知国策,了解公民应承担的人口计生义务和责任。第三,开展固定宣传。积极发挥便民服务大厅、政务公开栏等,宣传计生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办事指南等,方便群众。
三、存在的不足
计生信息范文4
1、硬件配备和网络建设与运行情况(10分)。办公电脑和网络设备配置满足工作需要的记2分,达不到要求的分别扣1分。计生网络正常运转记3分,年内不定时抽查,每发现一次网络不通的扣1分。通知收看及时记5分,每发现一次通知未及时收看的扣1分。
二、应用系统建设(70分)
2、乡级育龄妇女管理系统应用(30分)
(1)完整性:已婚育龄妇女覆盖率100%,个案信息数据项完整率100%的记10分。通过日常调查发现一名已婚育龄妇女应纳入管理而未纳入管理的扣1分,每发现一项已婚育妇女信息不准确的扣1分。
(2)准确性:逻辑关系和信息准确率(信息有误记录条数占信息所有记录条数的比例)99%以上的记1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1分。
(3)应用性:能够利用信息指导工作,信息双向良性互动,信息变更及时率达到99%以上;能够熟练利用系统查询、汇总、生成统计报表和常用数据,较好地提供决策支持的记10分。每月数据未按时上报,与手工报表数据不一致的每发现一次扣1分。每发现一个村(居、单位)每月未能够按照要求打印信息反馈报告单的扣1分。
3、计划生育干部档案、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孕情软件建设应用(30分)。
(1)计划生育干部档案系统:能够及时变更人员信息,信息准确率达到100%记10分。每发现一例信息漏报扣1分,每发现一例信息错项扣1分。
(2)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变更人员信息,信息准确率达到100%记10分。每发现一例信息漏报扣1分,每发现一例信息错项扣1分。
(3)孕情监控软件系统:能够正常使用,每季度能对孕情、透查情况起指导作用记5分。每季度区里监控平台发现未使用的,每发现一次扣2分。
(4)乡镇指纹管理系统:利用乡镇指纹管理系统做好育龄妇女的季度查体工作的记5分,每发现一次未使用的扣2分。
4、服务站技术服务信息系统(群众需求信息系统)(10分)。街道技术服务信息每月更新记录条数不少于30条以上的记10分。每发现一次达不到要求的扣1分。每发现一次信息不及时上报的扣1分。
计生信息范文5
关键词:CA认证;SSL-VPN技术;安全传输
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而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2005年4月,我国颁布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从而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了网上业务开展的安全,为我国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电子认证服务,可以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保证非法用户进不来、非授权用户看不到、确认内容改不了、所做操作赖不掉。引入电子认证服务是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安全的基础工作。
目前,黑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需求如下:
1.保障登录OA系统用户的真实性。
2.保障人口信息数据在应用系统中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机密性、完整性。为办公操作 提供责任认定。实现图形化、可视化的电子签章功能。
本设计方案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据,以黑龙江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现状为出发点,引入电子认证服务及相关的应用支撑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从而切实满足上述需求。
按照总体设计架构,结合省计生委信息化现状,设计如下结构:
图 1
1.在省人口计生委建设数字证书受理系统。为方便各用户数字证书的申请、发放和后期服务,须在省人口计生委设立数字证书服务系统,指定数字证书管理员和审核员,并通过数字证书服务系统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用户的数字证书生命周期管理。
2.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中集成数字证书登录模块。
3.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集成数字签名客户端,调用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实现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
4.利用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和SSL VPN设备实现计生数据传输中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通过部署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实现重要数据管理业务环节的签名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性。
5.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中集成电子签章系统。通过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中集成电子签章系统,可实现电子签名的可视化显示。电子签章管理系统实现电子签章图片的生成、灌制,并与证书进行绑定。
电子签章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图:
图2
电子签章系统的核心设备: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具有数据签名、签名验证、证书验证等功能。具体功能如下:
可视化电子签章应用步骤如下:
1.数字证书管理员使用电子签章管理系统为用户生成电子签章,并将电子印章灌入证书介质并和数字证书进行有效绑定,将包括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图片的证书介质按照发放流程分配给最终用户;
2.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集成电子签章中间件,提供对相关数
据信息的数字签名和电子签章;
3.将带数字签名和电子签名的信息数据提交到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等各应用系统。
电子签章应用是由电子签章管理系统、电子签章中间件组成。
电子签章管理系统:电子签章图片的生成、灌制,与证书进行绑定后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
电子签章中间件:实现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客户端界面上加盖签章图片的工作。
电子签章管理系统对电子印章进行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电子印章制作、印章信息管理、印章发放、印章挂失、印章停用、印章重新制作的全过程的管理。
数字证书与SSL VPN的结合应用如下:
数字证书与SSL VPN结合应用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敏感数据最简单最安全的解决技术。与复杂的IPSec VPN相比,SSL通过简单易用的方法实现信息远程连通。任何安装浏览器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SSL VPN, 这是因为SSL就内嵌在浏览器中。
从概念角度来说,SSL VPN即指采用SSL(Security Socket Layer)协议来实现远程接入的一种新型VPN技术。SSL协议是网景公司提出的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它包括:服务器认证、客户认证(可选)、SSL链路上的数据完整性和SSL链路上的数据保密性。对于内、外部应用来说,使用SSL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使用SSL协议进行认证和数据加密的SSL VPN,可以免于安装客户端。相对于传统的IPSEC VPN而言,SSL VPN具有部署简单,无客户端,维护成本低,网络适应性强等特点,这两种类型的VPN之间的差别就类似C/S构架和B/S构架的区别。
一般而言,SSL VPN必须满足最基本的两个要求:
1.使用SSL 协议进行认证和加密;没有采用SSL 协议的VPN产品不能称之为SSL VPN,其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2.直接使用浏览器完成操作,无需安装独立的客户端;即使使用了SSL 协议,但仍然需要分发和安装独立的VPN客户端(如Open VPN)不能称为SSL VPN,否则就失去了SSL VPN易于部署,免维护的特点了。乡、村级用户和移动用户使用SSL VPN方式接入我委专网和相应应用系统,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完整。
工作示意图如下:
图3
1.系统用户使用数字证书通过PC机、笔记本等传统终端设备登录。
2.系统部署服务器证书,配置SSL加密通道,实现内外网访问系统的数据传输安全。
3.系统集成电子签章系统和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实现对收发文的电子签章应用和数字签名应用。
本设计方案借鉴了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博采众长。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本系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很多因素,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确定本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郭晓彪,曾志.电子身份认证技术应用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1(03).
[2]李斌,朱朝华.数字证书在电子病历中的应用.现代计算机,2007(07).
计生信息范文6
一、“*”成效与问题
“*”期间,*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努力工作,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建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专网。建成了省到省辖市,市到县(市、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域网,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WIS系统,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大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上述目标。
二是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和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既起到指导工作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用于平时专题调研和年度目标考核,简化了工作程序,增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决策质量。全省计划生育系统信息专网的建成,使省、市、县级之间的通讯更加快捷便利。上级的重要文件和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为各级超前安排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各级计生工作人员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政务信息、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等基本实现网络传输。随着“三网一库”的建立,各级计生部门用于决策的信息日益丰富,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是拓展了对外宣传的空间,初步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随着国际互联网、公众信息网的开通,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基本动态,伴随着信息网络传向社会各个领域,为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新的渠道。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已由过去单一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逐步发展成为融政务信息、育龄妇女信息、计划统计信息、流动人口信息、财务管理信息、计生协会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能够为社会有关部门提供婚姻、生育、节育、就业、老龄化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树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网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与公安、统计、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通互联得到加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是构筑了省级人口数据中心网络应用平台。20*年,我们抓住国家建设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有利时机,主动申请,争取到发改委的支持,成为全国六个项目省之一,并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当看到,*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计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于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不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市县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不够。特别是近几年,差距拉大更为明显。三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偏低,网络应用效率不高。四是信息员队伍知识层次偏低,滞后于工作的发展。全省现有专职计算机技术员、操作员配备比例很高,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少,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主线和职能,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核心,以建设应用系统为主导,以开发信息资源为目标,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坚持开创性和继承性的有机统一,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发挥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专网优势,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带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管理,分步实施。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归口管理、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涉及全系统的基础应用项目以及跨地区的项目,要由省人口计生委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筹推广应用。
二是突出应用,促进改革。把推进信息化与促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线开展信息化建设,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全面理清各项管理业务,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信息化建设融入管理与服务,不断增强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的能力。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三是加强协调,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注重综合协调,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四是提高效益,保证安全。把握好速度、效益、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使用成熟、稳定的信息技术,优先采用集中建库的技术路线,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总体目标
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依托政府专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以人口宏观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为主体的省级人口数据中心,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大幅度提高。“*”末,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信息化先进行列。
(四)具体目标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省辖市人口计生委、县级人口计生委设立人口信息中心。省辖市人口信息中心,承担起本市的软件维护任务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县级人口计生委或信息中心至少配备2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网络管理员、1名信息技术员。乡级计生办要配备信息技术员。专业技术人员要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历。市级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县级具备大学专科以上,乡级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各级人口计生系统信息技术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两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8小时。
县级及县级以上的网络管理员取得信息产业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证书和“数据库管理员(DBA)证书”。
2、基础建设
2006年,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要求,加强基础建设、网络环境、人员配备、数据库质量整顿,巩固和提高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在基层经常性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市、县两级育龄妇女综合数据的分析、运用能力;各省辖市建立人口信息网站,各县在本市人口信息网上实现链接;市、县两级机房建设要达到规范化要求;建成设施配套完备及安全稳定的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建立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省辖市和部分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系统在全省得到普及应用。
2007年,全省达到网络通讯方式的统一化管理,结合软件系统的要求对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和网络设备进行整体改造,省、市、县带宽升级;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利用政府电子政务网逐步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所有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应用系统开展工作。
2008、2009年,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双向视频会议室;优化网络环境,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软件,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信息互联共享。
2010年,建成以省级人口数据库为中心,以人才资源为保障,集网络环境安全稳定、软件系统功能完备、信息纵向交流畅通、横向共享便捷为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管理服务平台;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在村级普及推广;信息化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3、软件开发及应用效果
2006年,《*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省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系统》等软件在全省得到普及,所有县(市、区)数据纳入省级人口数据库集中管理;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初步实现《全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软件有关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2007年,开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政调评估系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报表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全省人口计生专网作用发挥良好,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2008、2009年,根据业务需要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2010年,实现全省人口预测、统计分析信息和综合决策信息一体化。
4、资金投入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专款专用。按照建设与维护并重的原则,在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时,要落实项目建成后的维护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维护机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体系中,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事关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协调、督办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的力度,逐步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人口计生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奖惩。
(二)建立稳定的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将人口信息化建设日常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事业费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积极探索开展社会服务,建立投资的社会补偿机制。
(三)抓好各级信息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信息化人才的稳定和引进。要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加强岗位练兵和继续教育,建立分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制度,对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信息化专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争取用5年时间,使人人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培养一支掌握信息应用、熟悉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健全制度,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体系,做到信息安全与规划、建设和发展“三同步”。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论证和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与应急建设等工作。要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政策、规范,统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逐步推广应用网络资源安全证书认证系统工程,保证政府信息网络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同时,切实抓好各级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