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陈光海 韩晋川 汪 应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江津 402260
基金项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名: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202086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项目名:基于云技术的SPOCs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JG141008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名: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基础网络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JG142028
【文章摘要】
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从前端多媒体教室建设到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发、资源建设思路以及后台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提出了具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云计算;虚拟化;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其目的是改革中国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模式的改革,必然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云计算服务硬件平台和以仿真实训软件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软件平台,配合前端多媒体教室中教师授课空间设备和学生互动设备,形成实施信息化教学整体方案, 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1 教室建设方案
以前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计算机+ 投影,因有线话筒、键盘和鼠标的限制,教师离不开讲台,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讲解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气氛呆板、生硬。
为解决目前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用多点触控电子白板替影幕布,同时,它必须具备键盘和鼠标的功能,无线话筒取代有线话筒,让老师远离讲台,超短焦投影仪方便老师回归“黑板+ 粉笔” 的原生讲课姿态而又使用现代“电教平台”。多点触控电子白板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用手指书写、批注,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配备一块同等大小和材质、无互动功能的笔写白板,兼顾传统书写习惯。
触控技术的选择是涉及整个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只有对投影对象的放大、缩小、旋转等手势的判断精准无误,才能替代键盘和鼠标,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目前的触控技术主要有电阻、电容、压感、声波、光学、红外、表面光波、纳米电路等多种技术,表面光波基本原理是在白板表面形成纵横交错、不可见的光网,当手指触碰时,阻断了光线,从而判断出触点的位置,它能够真正实现4 点、10 点、16 点、32 点、48 点触控,触控点越多,对手势判断越精准,使用操作更轻松。
2 教学资源库提供教与学的互动平台
教学资源库是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教师是教学和教育改革的主体,要使网上教学资源真正建好、用好,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和制作的课件及其相关资源为主,制作难度较大的仿真软件、成套的视频教程主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立足于课堂教学, 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要建成这样一个师生广泛使用的优秀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开发是必须的,功能不一定要多么强大,主要要求是操作、使用简单,能实现各类文档的在线播放,要方便教师上传资源和学生上传作业,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和播放, 要集成仿真实训平台和远程辅导功能。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教师采用工号、学生用学号登录,系统采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的基本架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空间,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空间拥有完全控制权,其他人只有下载、播放权,教师在自己的空间中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如何存储自己上课要用到的资源等,完全由自己做主,对某些文件夹也可以屏蔽他人的下载和播放,对如“作业”之类的文件夹可以对自己任课班级的学生开放上传权、屏蔽下载权。
教师自己上传的资源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必然会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应用。
对于制作难度大、成本较高的成套视频教程,可以购买专业公司制作的产品, 分学院存放,共同使用,不放在教师个人空间中。
虚拟仿真技术是当今非常流行的新型教学媒体,它解决了实操实训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多污染、高消耗、不安全、设施设备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众多难题,而且将趣味性、现场氛围、个性化导训、智能化考核、分层次实训等先进的教育思想融人其中,创造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实训环境。各类专业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购买专业开发公司的成熟产品,集成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中。
远程辅导是除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以外,师生课后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远方的老师通过笔记本电脑或带摄像头和话筒的台式计算机,在规定的辅导日期和时间内,进入教师姓名对应的辅导室,学生可以在教室参与辅导,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笔记本或手机在其它地方参与辅导,“白板共享”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同一块白板上书写,配合语音进行远程辅导,同时书写的人太多、太乱的话,老师可以取消任意学生的书写权。同时说话的人太多,也可以取消任意学生的话语权。“文档共享” 或“网页共享”,老师可以在远方打开一个任意类型的文档或网页让学生观看,同时配合语音讲解,可以更加清楚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程序共享”,可以在远方打开任意的应用软件,如:auto cad、excel 等,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对软件类课程的远程辅导非常有效。
3 云计算保障教学资源库的高密度访问
供全校师生大规模使用的教学资源库和仿真实训软件的应用,用过去的方式,把应用系统安装在某台物理服务器上,访问规模必然受限,数千人同时使用某一应用系统要么服务器崩溃,要么根本就登录不了。同一应用系统装在多台物理服务器上,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存在很大问题,管理也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应用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是必然的选择,所有应用系统部署在若干虚拟机上, 一个虚拟机总是依赖于某台物理服务器, 当某台服务器超负荷时,云计算平台会复制一台虚拟机从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启动,供更多人使用,而对用户来讲好象没有区别,用户提交的数据必须使用统一的云存储,而不放在服务器的本地,这就解决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系统结构如图1 所示。 4 应用虚拟化构建虚拟实训平台
云计算中的应用虚拟化,可以将应用软件变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使用的服务,因此应用软件不再需要安装在本地,而是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虚拟服务器可以建立很多,有冲突的应用软件可以分开安装,永远不会冲突。特别是对于单机版的仿真实训软件,不需要一台计算机购买一套,只要一套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通过应用虚拟化后就自然成为了“网络版”,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当某一应用软件访问人数过多时,云计算平台会自动实现虚拟机的跳转,但许多仿真实训软件都有加密狗,加密狗是物理设备无法跳转,可以用一台物理服务器和若干USB HUB 作为USB 服务器,所有加密狗都插在它上面,虚拟机的应用程序都访问该服务器的加密狗,保证了虚拟机在动态迁移过程中的正常运行,系统结构如图2 所示。
5 结论
云计算可以解决过去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互联网产业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项技术,在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能走向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 江苏高教.2004(4):70-72
[2] 张莹,张兴.《以虚拟仿真资源为抓手,打造湖铁特色教学资源平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47- 49
[3] 张鑫.《浅谈基于应用程序虚拙化的实验室管理》[J]. 科技信息.2011(6):251-252
【作者简介】
陈光海(1964-),男,研究生,教授. 研究领域: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C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全民信息化的洪流。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即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理念:一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二是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三是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根据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实践中,采取的策略有针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理念的MOOC与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和网络教学;有针对“教学和生产实时互动”理念的教与学互动、教与教互动和学与学互动;有针对“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理念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以上策略可概括为“433”策略模式[2]。利用以上部分策略,本文以C语言课程中“循环的嵌套”知识点为例,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和教学难点展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这次课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由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次课教学对象为应用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喜欢通过实践探索知识,动手能力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优势;同时他们还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正处于程序设计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编程思维这样的不足之处。由此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3]。
2.教学设计
由于传统教学上课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课前、课后师生互动交流少;考核多以笔试为主。对于比较抽象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我们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相关软件和平台,结合视频、动画等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3.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在线测验,老师结合学生测验成绩,合理安排课上分组。
在课堂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教学部分。(1)情境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早晨闹钟响起催促起床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自然过渡到知识学习环节。(2)知识学习:此环节分成四小块:认识循环的嵌套、概念新知、实例导学和学习讨论。①认识循环的嵌套和概念新知主要是教师通过PPT动画演示讲解时钟三针各自运动过程,总结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嵌套,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②实例导学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为两个。一是矩形星图的输出;二是正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其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部分时间动手实践,直观体验,加深理解。③学习讨论部分是师生共同小结出循环嵌套结构的设计要点,为接下来的技能训练做知识储备。(3)技能训练: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给出两个任务。一是输出正三角星形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编写代码。在此过程中,通过程序调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循环嵌套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二是右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此题难度稍大,各组学生可以讨论思考、分工协作、上网查阅资料、教师提供相关微视频供学生参考,实现各组编程。在此环节,教师对各组情况作记录,作为考核依据。(4)成果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展示编程成果,解说编程思路,实现小组之间的交流,供小组互评作参考。(5)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编程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并给出思考题和课后作业。
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微信交流,完成课后作业。
4.教学特色
根据《C语言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要求,从传统的结果性考核过渡到注重过程性考核,课上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高职C语言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4]。
参考文献:
[1]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2]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6).
[3]杨庆伟.浅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4).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
。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设计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2] 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9-05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掌握和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职前培养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使他们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要求,使之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职后教育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称《标准》),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上述标准,2006开启认证考试,如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从培训机构、考核办法和认证方式已建立一整套全国性规范体系。但对于作为基础教育后备力量的师范生,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虽然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国内有过一些研究,在中国知网上通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23篇,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4篇,从相关研究文献涉及的研究内容分析,内容涵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和网络教学实践等方面,但基本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单位,孤立地探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形式进行,远离中小学的教育真实现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基于“校本”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专业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各校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长短不一,相当一部分院校将其设置为36学时,难以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三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虽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甚至网络环境,但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实训少,很难保证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四是评价方式单一,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五是未把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作为师范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依据,使学生不明确未来职业生涯与这一能力标准的关系。单一的培养途径、有限的课时设置、模糊的培养目的等问题制约了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用人学校反映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薄弱,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标准》要求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美国2002年就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并针对职前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英国也专门制订“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要求教师应具备应用ICT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和使用ICT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并提供在线资源和各种合作项目,使职前教师有机会从富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习ICT技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提出相应的国家标准,目的是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让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无缝结合。
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制定规划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加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使师范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我国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相互隔离,相关研究也各成体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赖于校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否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全由各高校自己确定,处于无标准的混乱状态。加上课程本身缺乏统一的大纲要求,使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多由任课教师决定,一些高校教师对中小学的各种新变化、新需求缺乏切身感受和深入真实情景的研究,脱离基础教育实际,可见,单纯依靠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方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
二 创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生的一种综合素质,不是单靠开设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为了提高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及存在缺陷,借鉴国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为依据,构建“课程学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学习”是在充分研读《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分析模拟试题基础上,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标准”要求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培训大纲”训练内容相对应,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基本掌握《标准》要求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微格训练”则是加强各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与教育技术老师的合作,在进行“微格训练”时强调信息化教学训练,使学生真实体验技术在到学科教学中应用。同时设计开发学科教学微格教学点播评价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将自己的“微格教学”加载在网络上,接受来自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与指点;
“教育实习”则是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行实习的导师制等途径,使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形成更密切的配对关系,师范生可能更直接接受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指导,真实感受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的应用实际情况。这样通过“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培训目的相互衔接、培训内容各有侧重,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职前与在职合作互动的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1 制定适合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目标与内容体系
《标准》包括4个维度14子项目,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目的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重点强调教师具有利用适当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通过对《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解读,并分析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部分模拟试题,发现《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c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d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e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向。将师范生的教育教育技术能力设置为培养学生拥有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树立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态度;教学资源环境设计与开发,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与交流信息,能够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利用网页工具整合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框架和内容体系充分考虑信息时代下教师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囊括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教育技术能力。
2 建立立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是师范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连续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通过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除了需要基础性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有后续的提升过程,建立立体的、分阶段学习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师范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主线,因它是对其他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的一种综合应用,以完成一节或一个单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同时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并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中加以实施、交流。为此设计模块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了解教学设计原理、流程,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三: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搜集方法、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加工等,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搜集、处理各种相关的资源与素材);模块四: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设计开发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资源):模块五:信息化教学环境(掌握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规范操作等):模块六: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研讨(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方案,并与同伴交流评价)。
在课程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注重设计的真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和设计教学资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是帮助教师建立“如何整合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本身就应该体现这一理念与方法。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和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发挥网络教学功能,我们先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等多门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供学生们通过网络自主扩展学习和师生课余进行交流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数量多、专业教师少的矛盾,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课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学生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教育技术,使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网络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同时网络上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素材,为学生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开发软件提供素材和环境支持。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卫星接收中心、微格训练中心等设施。在实验室管理上,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轮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采取包括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办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网上对各种媒体设备、信息化教学系统等进行虚拟实验,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到实验室进行体验性的实际操作,加深感性认识,掌握教学媒体的实际使用技能,缩短了学生占用实验室的时间,解决了实验场地、设备不足影响学生操作能力提高的困扰。
(2)利用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能力。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内化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的微格教学训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独特平台,师范生通过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高微格训练的效果,可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微格教学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摩教学案例,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并在微格课室信息化环境下模拟、组织学科教学,体会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微格教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微格教室进行技能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对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我们还设计、开发微格教学视频点播评价平台,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各种层次、各个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运用。平台除了有上传和下载功能外,还具有搜索、评价、打分、投票、点击排行榜等功能,每一位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自己在微格教室录制的教学实践课,通过网络的实时或非即时工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也为实施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指导点评提供方便。并聘请教育技术应用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网上指导,进行网上答疑与点评。利用微格教学平台上的投票功能,教务部门专门设置一个学生票选的说课比赛奖项,这些方法大大提升学生对微格教学和说课比赛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
(3)通过教育实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输送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师资。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广泛联系。通过了解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改进在校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为此,教育技术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定时组织学生到周边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见习,了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增强教育技术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聘请一些中小学骨干教师或校长到师范院校向学生介绍中小学中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情况;同时建立跟踪档案,了解毕业生在中小学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表现,总结教育的成败,调整、改进培养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亲历学校教育的实践”机会,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锻炼师范生合理运用技术,提高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育实习的实效,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高师导师为辅。尽量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集中实习方式,高师导师深入实习第一线,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实习基地教师将根据师范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师范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了解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技术在课堂的具体应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交流、管理和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育技术学习交互平台,通过平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可自由结成“研究伙伴”或“合作团体”,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平台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和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分享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平台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伙伴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技术、专长等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师范生不因教育实习结束而中断与一线教师之间的联系影响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实现职前职后贯通、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目标。
3 打造规范化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方式
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考核、认证方法,设计开发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模型和针对性极强的考试平台,每个师范生他们在完成教育实习,回校后进行上机考试。考试内容、方式模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认证方式。考试平台根据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生物、化学、物理、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地理等学科分类建立试题库。考试时间为2.5小时,考试时,各专业学生分别从对应类别的试题集合抽取试题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抽取语文类试题。考试平台从试题库为每位学生随机生成一份试题,试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知识考核,由50道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知识的掌握;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考试,这部分试题以资源包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资源包的内容包括与学生学所专业相关学科的中小学一节教材内容和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和自制素材设计、制作一个结构完整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要求课件符合某种教学设计原则,体现某种教学策略、具有多媒体特征和导航交互功能。真正实现考试的无纸化、规范化。该考试平台在学院进行的三轮考核中运行状态良好,得到师生肯定。在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起到“以考促学”的效果。规范化的校内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考核,起到自然衔接职前和职后的教师教育,确保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所需的高质量专业教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光伏技术应用》 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2012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文件精神,自2010年起,教育部牵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各职业院校组织校级比赛,并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大赛宗旨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赛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
笔者本人参加了2015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具体赛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1)的专业课程一组(能源与新能源类),并获得省赛一等奖。本赛项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赛作品――《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块“太阳能路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浅谈了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光伏技术应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太阳能光伏产业校企合作职教联盟、开昂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太阳能路灯”是第8章光伏技术应用实例的第二节内容,也是《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重要章节。为了让专业课更好地服务于岗位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中引进了企业项目:太阳能路灯设计。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太阳能技术利用专业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联系实际的知识感兴趣,伴随着信息时代成长,是信息技术的原居民,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喜欢借助各种平台沟通。这个班是校企合作冠名班,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学,学生的成绩将于其就业岗位挂钩。
1.3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立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提升,情感目标是归宿,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知识目标。掌握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原理。
(2)能力目标。学会太阳能路灯设计的思路,掌握太阳能路灯各构件的匹配。
(3)情感目标。形成低碳理念,培养团队意识。
1.4重点难点
(1)重点。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难点。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路灯构件。
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指南。本次课以学情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项目完成为载体、以能力形成为根本,构建愿学、会学、乐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为:
2.1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感受太阳能路灯设计的真实性;
2.2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极域电子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拉近了学生、教师、企业之间的距离;
2.3通过Flash索引、Flash演示、Flash游戏,把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符合学情分析,赋予知识新的生命。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本次课分为课前准备、任务引入、任务探究、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评价五个环节。
3.1课前准备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一周前,教师将学案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下载学案,学案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了解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了解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等。
根据学情,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结构、性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2任务引入
课堂上,为了迅速把学生调整到最佳求知状态,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用视频展示传统路灯存在着:维护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电缆易被盗、漏电等安全隐患,就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乘势抛出问题:能否让路灯规避上述不足呢?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期待进入主题。
3.3任务探究
太阳能路灯是综合结构,首先要了解各个构件及其工作原理。学生登录平台查看Flash索引,从能量转换的主线出发,了解到太阳能路灯有四大主要构件: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负载,其功能分别为:集能、控能、储能、耗能。这与太阳能路灯的工作原理一脉相承。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监控,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电池板集能原理难以理解,如此薄片,怎样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平台上的Flash演示,Flas把复杂的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特性,把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神奇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答题系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帮手,结果统计:学生对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3.4任务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太阳能路灯的相关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登录平台,查阅校企合作任务书,详细了解客户需求。谋定而后动,设计目标是否正确、设计思路是否准确、设计步骤是否合理,是设计前必须确定的内容。首先,学生讨论交流,进行需求分析;其次,给设计步骤排序,如果出错,软件会提示,直到排出正确的设计流程。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选择合适的构件是设计中的难点,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蓄电池的容量以及控制器的类型等。借助极域电子教室,教师远程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将错误捕捉、汇总;学生可以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远程消息直接发送给教师机;完成设计的同学电子举手。取得理论数据后,学生通过光伏测试软件进行验证。
3.5任务评价
客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本次课的学习成绩由在线答题、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三部分组成,综合了主观和客观,结果和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
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使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了信息反馈的快、细、准,便于教师宏观掌控教学进程;学生通过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为今后更好地学指明了方向。
4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四个转变是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最好诠释:第一,师生、生生通过平台相互交流的多了;第二,学生通过平台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的多了;第三,根据家长反馈,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多了;更为突出的是,有利于孩子们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真正体现了专业教学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5大赛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用突出
5.1增强了参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动机
在积极备赛的学习、研究和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诉求。
5.2提升了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大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主动性增强、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5.3促进了参赛教师个人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显著,参赛教师在经历了信息化教学大赛之后,信息技术应用的频次明显提升,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及成果、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作品的开发、参与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或专项研究、拟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论文等。
5.4促进了参赛教师引领团队的持续发展
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后,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教研活动形式积极带动周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点带面,引导、指导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参赛教师主要通过经验介绍、公开课形式、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方式发挥带动作用。
6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职业院校的全体教师,应以大赛为契机,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要探索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活动,研究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7):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