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杨氏之子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杨氏之子课件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1

关键词: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孙爱武(1972-),男,安徽怀宁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B-b/2013/03/048),主持人:孙爱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69-03

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本科试点和探索。该校前身是黄炎培先生1918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近代第一所职业学校。学校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院已有自动化等六个高职本科专业,在校生约1000人,占全校在校生的7%。现就三年来学院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阐述如下:

一、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可行性论证

高职本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学院多次组织同行专家和企业界专家对高职本科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证。论证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H型”平行发展模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升为本科不符合江苏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规格要求,这也正是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初衷。二是根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对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部分专业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符合江苏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半以上在江苏设立自动化制造基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集中体现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其中电气自动化占制造业60%,对此,我们选择自动化以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高职本科的试点和探索专业。三是对高职本科的内涵予以认识。我们认为高职本科,职业性是其根本属性;同时,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与普通本科一样,需要体现其“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不同之处:普通本科以知识为本位,以学科为体系,侧重于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础学和理论研究;而高职本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工作为体系,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强调的是行业和岗位需求,以动态把握产业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1]。

二、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这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归宿,更是有效实施人才培养的前提[2]。根据对市场和行业调研,我们认为基于某一岗位(群)自动化操作型技能人才是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在生产、服务一线,能够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变成物质实物的自动化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是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自动化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工作岗位见表1:

我们将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①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自动化应用岗位;②培养具有工业自动化领域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③掌握自动化技术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④敬业爱岗,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⑤善于协同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强;⑥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方案设计、安装、调试、运行控制、维护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和工程技术人才。

三、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自动化专业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能力分析,确定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含知识、素质)要求。

(二)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上,以能力为本位,我们基于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3]。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五大块:一是文化基础课程,二是公共技术平台核心课程,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实训课程,四是在前三项基础之上,面向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一系列综合实训课程,五是企业实践。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与三棱、信捷电气公司等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利用企业优势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总学分为18分计3480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70学分3184学时占91.3%,选修课程1分304学时占8.7%。公共基础课程53学分872学时占25%,技术平台课程82学分1480学时占42.5%,专业方向课程54学分1128学时占32.4%。理论课程与理实一体化课程133学分2128学时占61.3%;集中实践教学56学分1344学时占38.7%。

(三)课程设置变化

与高职专科相比,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能力提升要求与课程设置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四、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教学组织

(一)招生情况

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2012-2014年每年招生60人,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30人。招生放在本二批次,均一次性录满。随着考生及家长对“4+0”这种本科培养方式越来越了解,报考日趋“火爆”。

(二)教师配备情况

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配备专任教师6名,其中教授2人,博士2人。同时,通过深度校企合作,高职本科师资团队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以及境外学习;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混编”师资团队,工程师进行在校生的实训指导。

(三)教材选用情况

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教材选用目前较为困难。在基础部分,我们目前主要还是选择普通本科类的教材为主。在专业核心课方面主要采用行业企业的培训讲义等,并根据教学建设安排,编写校本教材,现已与高教出版社和三棱公司三方联合,立项高职本科自动化类系列教材。

(四)课程实施情况

1.立体化多层次教学。在多年高职专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首届四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及专业要求,建立立体化多形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例如在应用数学教学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开展研讨、讲座、综合训练、课外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构建实验模型熟悉职业环境,加强数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选修,将信息化方法和数学建模思想融会贯通于学生的学习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通过举办数学竞赛、校内数学建模竞赛、选派选手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来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深度校企合作。与三棱、信捷、施耐德等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和优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指导核心课程的建设,建设以校内教授和企业技术大师为主的双学术带头人及梯队合理的“双师型”自动化教学团队,并利用对最新技术的掌控同步更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淡化与现行技术滞后的问题。

3.强化工学结合。强化工学结合,在大三的上学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设置5周的企业实习,结合暑期企业实践,学生有三个月的企业锻炼时间,对学生提升岗位认知培养职业观念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四年级必须在合作企业参加半年以上企业实践,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实用价值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突出做学合一。结合江苏省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特点,依托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国家实训基地、新能源应用技术与装备制造国家实训基地、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维修电工示范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同时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做学合一,增强其运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能力。

5.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进行系统性的培养,使其具备专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采用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又要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要求获得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五)学生管理情况

我们实行了类似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导师制度,将专(兼)任教师和辅导员转变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学生先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完素质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在企业职业导师导向下,学习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核心技术,再借助业界一流的设备实验室,进行大量的实训操作和反复的技能训练,从而达到能基本掌握相关设备的检测、调试、组装、维护能力。

五、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教学评价

尽管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在南工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班风、学风好,受到广大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二态度认真、主动积极,职业素养高,各项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好,不仅受到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的好评,而且受到了企业的认可。目前,2012级、2013级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所有学生已经全部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小结

高职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在“职业”类型上要传承高职院校强调的技术技能和工程技术等应用的能力培养[4],在“层次”结构上要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扎实宽厚的基础。高职本科不是简单的“3+1”,也不是应用本科的“转型”,而是“全职业化”过程的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我们对于高职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仅三年,还存在不足和欠缺,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同行专家及企业界专家共同探索[5]。

参考文献:

[1]王琼.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8-139.

[2]张宝臣,祝成林.高职本科发展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14(6):50-53.

[3]肖海涛,向春.发展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刍议――基于学制改革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18-120.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2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60-04

早在1990年,就有国内高校在课程建设中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 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与建设。所谓的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R、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1]。此后,1995年国家教委施行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该计划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不断推动高校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课程建设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而不再仅仅注重某门课程自身的改革[2]。由此,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比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内容,增加能够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和人才培养素质的新内容,并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3-5]。显然,课程群建设可以消除或改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诸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好、有些课程内容之间有重复、有些内容没有融入课程之中、有些课程的实践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等问题。

在课程群的内涵方面,国内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共识[1]:一是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间可构成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要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二是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或是互补的多门课程可以组成课程群;三是可以以专业课程中某一门或几门重点课程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从而组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式的课程群体;四是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间有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综上所述,课程群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相关性,二是整合性。

一、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培养大量掌握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相关方向职教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却成为制约我国自动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校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有“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美称。其中,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优势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为天津市市级教学团队。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全国率先“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大量“本科+技师”类型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6]。为了满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2012年承担了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的“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该项目在本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自动化专业课程群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专业课程群改革思路

主要改革思路为:依托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师资培养平台建设专业课程群,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以专业综合设计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是素质能力分群。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划分为师范教育、专业基础、顺序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专业素质拓展共六个课程群,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

二是理论实践融合。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是强化综合能力。整个培养过程强调专业综合素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方面加强培养。

由于课程群是由多门相关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在内容上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因此,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该过程是对群内每门课程的教学再设计,必须遵循系统论原理,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出发,充分考虑课程群与组成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群与整个课程群体系乃至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除了满足上述的相关性和系统性,还应考虑独立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等原则[7]。

三、课程群改革与建设措施

(一)课程群体系构建

为了达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三个不同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注重诸多课程知识的融合和综合应用,满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专业共构建了六个课程群,如图1所示。其中,设立各类课程设计或综合设计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师范教育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师范综合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群。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掌握电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进行电子线路的设计、调试以及维护等工作。

(3)顺序控制核心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顺序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掌握系统常用信号检测方法以及传感器的使用;熟悉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应用。

(4)运动控制核心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熟悉控制类电机、机器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5)过程控制核心课程群。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针对流程工业中某个具体过程控制问题,按工艺要求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相应的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

(6)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群。该课程群是专业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可以加强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工程认知能力,并将其体现在师范教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最终贯穿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做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高度结合。

(二)教材体系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群体系,初步选编了《学科教学法》《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共5本教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其中,《电气控制与PLC》和《单片机技术》按照一体化教学需求进行编写。在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所在领域的前沿发展,并按照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到理实一体。

(三)实验实训场地配置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群的设置情况,建设了集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场地,如表1所示。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是特色,也是中坚力量。培养职教师资是我校的主要任务。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职教师资,近年来,我校自动化专业不断加强自身的师资建设。不仅引入了许多985、211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还引入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为了使引进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我校职教师资培养的大背景,学校λ们进行了入职再教育以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能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教师标准。

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及“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三性结合原则,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优化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教学团队。在师资结构上,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进行配备。目前师生比达到1∶16。

四、教学实施与质量保障

根据学校的教学软硬件情况,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35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15―20人的分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制度,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有:

一是设立院级教学工作督导组,以常态化方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及时提供教学质量信息,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导师制、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学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随访反馈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是定期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吸纳对教学有益的建议。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卓越师资班为试点,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需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课程群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每个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体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三性结合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被逐步推广到其他自动化专业班级。

参考文献:

[1]马赛,李方能,吴正国,等.《信号与系统》课程群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33(1): 102-104.

[2]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7(3): 25-27.

[3]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4-116.

[4]李俊峰,潘海鹏,杨晔,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1): 460-464.

[5]黄江平,杨静,杨辉,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增): 8-11.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3

关键词: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何平均(1973-),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投资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31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3-02

理论课程教学是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主要部分和基础环节,科学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高素质投资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投资学专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全国共有20余所学校开办了投资学专业,湖南农业大学是湖南省内第一个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校,2013年第一届投资学专业学生即将毕业。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优化的地方,而且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科学定位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厘清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投资学专业发展背景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投资学专业发展沿革及背景

从投资学的发展历史与背景来看,国外最初的投资学研究是从实物投资及商业投资开始的,西方现资学专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房地产投资、工程及项目管理等实体投资为主讲内容的专业,另一类以金融(财务管理)专业(投资方向)为代表的虚拟投资作为主讲内容,并没有单纯设立投资学专业。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房地产系、丹佛大学・丹尼尔商学院的房地产和建筑管理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的金融市场(投资方向)专业。

我国投资学专业建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南财政政法大学的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使用过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系、基本建设经济系。这与当时我国解放初期需要大力发展与改善落后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到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投资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不断拓展,许多高校成立了单独的投资系,在投资系分别设立与实体投资紧密联系的房地产金融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等,同时也设立了金融投资学、投资经济学等专业,还通过单独开设投资学专业以兼顾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两方面的学科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投资专业及学科体系。

2.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分了“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注重应用与重视能力的实践性特征、强化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性特征。创新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投资学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在本科层面招生时间还不长,加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同高校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也有所差异。湖南农业大学投资学专业作为湖南省内第一个投资学本科专业,教学与研究特色是从经济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把握投(融)资理论及实务,并以公共投资(尤其是农村公共投资)的方式与效率作为研究特色。

在此基础上,根据投资学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对投资学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根据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专业知识深厚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投资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系统培养学生的金融投资、产业投资、农村农业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战略投资等投资业务技术、投资机构管理、风险投资与管理等方面需要的投资理论和管理基本技能,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投资学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同学校、专业的定位、要求不同,其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核心课程要求(2009年秋季以后改为“通识教育计划”)、专业要求、写作和外语三部分内容,并不断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新的课程改革计划通过制订各类标准使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实现相互融入,避免了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削弱专业教育的弊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深刻变化出发,立足于投资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本着“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创新教学、特色领先”的指导思想,围绕教、学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重构等方面处理好理论课程体系内部之间的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衔接、专业理论提高与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关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为投资学专业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应用创新型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兼顾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并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加强对农业投融资领域的关注,使投资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较好地与“三农”领域进行融合。

三、基于应用创新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建设实践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结合专业教师的学科渊源,依托农经重点学科,既与金融学专业共建平台又突出投资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以“课堂教学提质、实践教学提档、拓展教育提量”为手段,坚持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优化,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搭配、有效协同;打破课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综合。具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优化与完善

课程设置既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进行新的突破,按照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重点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注意把握专业精髓,逐步成熟与完善现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在具体理论课程设置上,着眼于投资学专业的宽口径特点,认为单纯的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都不能概括本专业的内容,故采取虚拟投资与实体投资并重的模式。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包括了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两门虚拟投资课程,项目融资、项目评估两门实体投资课程,以及风险投资与管理这门综合虚拟与实体投资的课程。另把项目管理设置成必选课,以完善实体投资的课程体系。整体上来讲,这种设置与安排体现了投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与掌握投资领域的知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验)教学课程的逻辑搭配、有效协同

投资学专业不但是理论性强而且是实务性极强的领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作后盾。既要熟悉宏观的投资政策背景,又要精通各种投资的微观技巧。因此,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安排课程教学体系时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逻辑搭配、有效协同,体现核心专业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基本理论与原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培育职业素养。实践教学突出培养投资思维,训练实务操作。如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当初制订培养方案的核心考虑要素,由于投资学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方案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以提升,特开设虚拟投资模拟实习与实体投资实习,使得实践环节的课时设置超过了32%。

3.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强化与凸显

由于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院校,所属学科拥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金融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以农为依托,借助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和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平台开展和强化农业投资相关研究,如农村公共投资、农产品期货与期权等是一大特色。特别是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特设置必选课《农村投融资专题》讲座,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投融资专题采取讲座的方式,就农村投融资理论及实践前沿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在第五学期开设农村投融资专题一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第六学期开设农村投融资专题二侧重于投融资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但体现了农业特色,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打破课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与经济学院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公共基础课设置上,利用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凸显教学优势和特色。

4.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设置要求相匹配

根据课程设置安排,与投资学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情境探索式教学,以质疑问难、自主延伸、激发创新的课堂形态,树立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解决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教与学、教与育、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四大分离问题,实现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从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实施启发式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证券交易当中来,参与到就业、创业培训模块中来。在创新项目中,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轮流汇报,相互提出建设性建议。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小规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学术氛围,繁荣学术活动的环境,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与沟通,为全院师生搭建更为多元化的科学研究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岩.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2]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

2012,(5).

[3]韩旺红.论投资学科的发展与建设[J].投资研究,2006,(1).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要有时间,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而且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渴望获得知识能力与肯定的情绪色彩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良策。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如在讲《正确对待金钱》这一课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设计这样一个话题:金钱用在哪里才会更有意义?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用在买食品衣服上,有的说用在读大学上,有的说要捐给汶川灾区的灾民,等等。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有思想,大多数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了道理。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金钱是财富的代表,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获取金钱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任何公民只有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才会利国利民。金钱虽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最终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要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每框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活动,每单元都新增了综合探究课,为学生探求新知识提供了思维空间。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要突破教材,向外拓展,应收集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来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如《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探究学习:课本用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代两种消费观念来对比说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的观点。可是学生预习后,答案丰富多彩:有说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说奢侈不一定会产生罪恶,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极少。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不统一。课上为了拓宽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我首先要求学生概括观点并判断对错,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学生说,过度的奢侈和节俭都不好。前者使人安逸、懒惰,后者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发展,要适度消费才好。这正是教材的观点,本来到这里可以说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但我发现学生还有许多新颖的观点,所以,我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这时有学生说“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如同是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花30元买件地摊货,两种人都觉得这样消费很“适度”。标准无法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这又引起了争论。我希望学生们从更高层面上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同学们不再停留在材料观点的对与错上,而是换个角度思考认识到:一个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一个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还有的认为一个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一个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我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进步,然后又从国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加以引导延伸。所以说,面对问题先不忙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只简单地回答“对”、“错”,而是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它的出发点是什么,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这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具体分析,对问题和事件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要强调,不要盲目崇拜“权威”,人云亦云。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 图形图像处理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都是各个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着重强调的素质教育。特别是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深化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出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时代高素质卓越人才。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行业特点重在商务活动,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电商活动中,各种新技术和应用不断出现,企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员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图形图像处理》,该课程包含诸多软件实践项目,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等。这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创新与创业的课程,它能使图形图像处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部分还都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授课侧重点在软件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上课还是传统一贯的模式,就拿Photoshop软件项目来说,往往是通过既定的Photoshop大纲和教材的案例编排,通过一个个案例巨细靡遗讲解Photoshop软件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再用少量的综合案例进行课程的总结。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能力。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就是将书本的案例重新机械操作一遍而已,缺少利用Photoshop进行创新的意识,更谈不上进一步去创业实现创收。这反映出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不强、业务能力不高,没有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真实需求保持一致,因而也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创业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

不过,依据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标准,会发现《图形图像处理》课程重点是培养从事美工人才的,而美工行业就业和创业都是比较容易的。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催生了一大批的电子商务公司。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扇就业的大门一直都是开着的,也就是国家一直在提倡的创业之门。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创业做老板,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创业的途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个人创业,比方说可以帮别人美化照片、优化网站、店铺美工;另一方面也可以团队创业,如创立广告公司、摄影店等。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因而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没有创新素质与创业品质,害怕去创业,没有能满足社会真实需求的图形图像创业行动。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学好图形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不要对现在的就业理念进行转变,就是要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社会对其真实的需求中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从《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从课程的教学考核改革、“第二课堂”、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开始实施《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新的考核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使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从事美化照片、优化网页、店铺美工、平面设计、摄影等工作,而往往就是这些领域也适合图形图像的创新和创业。为了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满足社会对其真实的行业需求,首先要在其考核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只满足于教材的需求,并没有站在行业的需求立足考核。而新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但考察电子商务学生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操作技能,而且更注重考察学生利用学到的图形图像处理知识进行自我创新、创业的能力,并能立足社会真实需求产生创收成果。只有落实《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才能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紧迫感,也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创业品质,使他们在图形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专业技能实践、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都有所突破与提升。

(二)要落实开展《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传统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第二课堂”。而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通过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校园创新创业园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把真正的电子商务商业活动引入校园。

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与某些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图形图像处理的实训场所与创业基地,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任务。另外,各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著名电子商务公司的老板、经理、高管走进高职院校,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介绍图形图像处理的创新知识和创业途径,用这种活生生的创业事例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远走好。

2.以电子商务图形图像处理的各种赛事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中教畅享杯”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就是一项能体现图形图像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赛事活动。通过比赛,一方面,学生能获得图形图像处理的创新创业成果,感受比赛获奖带来的喜悦感,这对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小组沟通的创业品质也能得到锻炼。该项比赛是最近各地高职院校比较青睐,国家也非常重视的赛事活动。

3.利用大学生创业园提供的场所成立图形图像处理服务公司,这种公司可以“标准化”经营,完全仿照真实的企业工作。首先,在部门负责人设置上,由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担任公司的老板或经理,指导公司的日常工作,其余同学可以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各司其职,而老师则负责公司运营的监督、协助工作。公司的主要日常工作是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工作,包括承接各二级学院部门网站的网页建设与美化、师生照片的摄影与处理、校内外创业店铺页面的建设与优化等项目。通过这种相对真实的实战场所,不但使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公司的工作岗位有更加真实的认识,而且还能熟悉一个公司的真实运转情况,可以使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真实案例能力等都能获得提高。

(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师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方案,对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每个电子商务的学生都能获得图形图像处理运用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此外,《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入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战锻炼,以更真实的工作体验来理解《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有效开展《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采用新的考核评价方法、“第二课堂”、新的教学方法三方面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体系,重点培养电子商务学生创业创收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素养,力争使高职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和创业,能真正适应社会对图形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莫新平.基于淘宝网店的《Photoshop网页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神州旬刊,2013,(07).

[2]王曦.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黄健荣.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4,(20).

杨氏之子课件范文6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c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Ф粒旱辈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