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反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1

孩子对长辈的教育产生的抵触心态,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逆反心理”。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硬对抗”心理,即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使家长的心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笔者归纳为“四宜四不宜”。这就是:

一、宜“疏”不宜“堵”。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方法,其效果往往比简单地堵截、禁止要好得多。有些事情仅按自己的意愿,靠简单地禁止或快速的灌输是收不到好效果的,结果反而会禁而不止,欲速而不达。必须靠积极疏导、因势利导,方能奏效。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位成年人对孩子母亲的态度表示异议,除了可能使母亲对孩子施行粗暴态度的行为有所收敛外,至少孩子会因此明白,并非所有的大人都跟母亲持同一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能从其他人――老师、叔叔、姑妈、姨妈那儿感觉到自己并非像父母所说的那么窝囊,而是具有许多宝贵品质时,那他就可以安全度过情感受到虐待的痛楚期。”吴女士的儿子自从他爸爸一改母亲的教育方法后,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二、宜“褒”不宜“贬”。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或一项作业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家长绝对不能说“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会损伤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一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恰当地、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须知,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快乐”时,他的信心最足、心情最好、状态最佳,最乐于接受家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克服困难,发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理想地完成学业,从而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3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逆反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逆反心理是青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里不断加剧,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表现为烦躁、顶撞、厌学,甚至诱发家庭暴力、自杀和伤人等恶性事件。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找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来有效应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了解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消极作用,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逆反心理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只要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教育引导,及时帮助青春期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诸如逆反心理等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加上自我鞭策,自我提高,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一、青春期逆反

1.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一词来源于拉 T 语 adolescence ,意思是“发育、成长”①。是人生由儿童期转变为成年期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

2.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催化剂或者说是助推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逆反心理是发于认知表现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1)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由于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孩子往往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这些先进人物及感人事件。对于身边的榜样,则给予鄙视、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比如把能打架看成有胆量;把会吸烟喝酒看成是成熟有魅力;把敢于公然顶撞、对抗领导、老师看成有本事有胆识;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看成是真英雄。

2.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中的表现

(1)对成人和家长的抵触情绪的明显增强。青春期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2)封闭自己,不听劝言。青春期学生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心就会出现问题,觉得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自己的苦恼酸楚没人来安慰,甚至于一些青春期学生会因无法宣泄而患自闭症或选择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②。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亦然。

2.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3.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4.学校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平等和被尊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这种对立情绪被激发出来。有的教师因应试教育的指导,偏袒好生,歧视差生,袒护家世好的孩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导致“破罐子破摔”心态。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言辞或体罚等,这些都很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总之,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对其必须作全面的分析,否则既达不到对逆反心理的科学认识,也找不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四、青春期学生逆反的教育对策

1.做好预防工作

教育者要认清青春期逆反的本质。有些教育者不清楚逆反的本质,把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简单的归结为逆反。其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价值观和角度不同而己。如果盲目的给孩子冠上逆反的称号,那么对于孩子正常的要求、言行,很可能当做逆反加以批评、责骂甚至压制孩子的独立想法。孩子的主体需要(独立、平等、尊重、理解……)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家长教育对策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对教育者的正面教育完全排斥,此时不宜再进行说教,以免引起孩子的更大反感。

(1)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所以平时多和孩子的好朋友搞好关系也是上策。

(2)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太多,不让做这不让干那,因此很愤恼。这种情况下,父母应适当放宽管束,在确保不会发生重大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多碰几次壁,让现实告诉他,父母的人生经验还是要加以借鉴的。

3.学校教育对策

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

五、结语

当前教育实践中,对如何处理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在教育中就不能一概而论,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8).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0).

参考文献:

[1]锦芳牛秀奎.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J].家教指南,2004年10 期;50-51.

[2]润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J].心理与健康,2000年12期;12-13.

[3]P颖.要被逆反心理所左右[J].中国健康月刊,1994年09期;14.

[4]荐中汪洁.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及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第九卷第23期.

[5]月冬.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5(5-8).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4

[论文内容提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目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逆反心理过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造成感情失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以至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2.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2.1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生理发展客观变化引发学生自我意识。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中学生大脑也逐渐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卜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己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丫切。但是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却还是不成熟的。

这种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够成熟扩加之中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哆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2家庭因素对中学生造成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给予孩子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在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忍受的程度,对孩子造成的压力过大,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失误。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要求脱离了学生心理经验,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压制学生兴趣和爱好: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滞后于时展的要求,学校的评价体系、价值体系滞后于学生和时代所需求的评价、价值体系等。这一切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统一性中的消极因素与学生自我统一性中积极因素的冲突。如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简单,在教育中经常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本身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言行不一,行为不检点等。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背离教育的原理、规律。这一切也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中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4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不良团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社会舆论造成中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由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环境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自负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上学后也是一帆风顺,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因此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养成了任性、自负的毛病,听不得劝告或批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自卑型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和第一类正好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自卑,或因在家不被重视,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等,因自卑而干脆自暴自弃,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对周围的一切采用怀疑、敌视的态度,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一旦他的优点和进步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和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困惑型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由过去的 “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发现有不少事与教育者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家长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4.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明确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掌握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类型,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4.1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做到以“人”为本;优化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4.2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你真笨”“你错了”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老师和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老师和家长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而间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4.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教育观念,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友好的班级氛围,教师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关系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组织学校或班级的心理活动小组,在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层面弱化逆反心理。开展青春期专项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自我特点,从而有意识地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4.4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4.5中学生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处理不好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性。因此中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5

【关键词】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 原因 班级管理办法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52-02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执教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类型的学生,比如顺从型、好奇型、逆反型等,尤其是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并不少见。那么,如何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

一 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顾名思义,是其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理,进而导致其态度、行为故意违背教师、家长的期望。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让他这样做,他偏偏反着做或者冷漠对待;(2)对家长的一些做法,要么没有缘由地激烈反抗,要么爱答不理;(3)在家很少主动与父母沟通,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要么一个人发呆静坐,沟通意愿不强;(4)对家长的很多教导显得非常不耐烦。以上仅仅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在家里表现的几个方面,还有的同学有更严重的表现,他们面对家长的严厉训导,会选择更极端的方式来应对。

逆反心理很强的小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有:(1)在学校里,教师安排的事情要么反着做,要么对老师的安排置之不理;(2)对一些先进的学习榜样,进行无端的语言攻击,或者根本否定这些榜样优良的学习态度、习惯等;(3)对教师宣传的真善美的事例充耳不闻或者充满鄙视,不信任老师的话;(4)在课上,爱挑战老师的权威和忍耐性;(5)在学校,与大部分同学的关系往往不太和谐,但却与爱跟老师反着干的同学关系较好等。

这部分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一开始可能仅仅觉得与教师反着做很威风,但是,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不利于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从长远来看,逆反心理有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要正确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就要调查清楚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明确其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二 调查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原因

孩子往往是家庭的缩影,孩子在学校的种种逆反表现,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走访、打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家长沟通,进而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分析出孩子逆反心理较强的原因,从而找到对策,因材施教。

比如,班级有一名逆反心理很强的同学,他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上课还爱出“洋相”,喜欢挑战老师权威等。刚开始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也被折腾得欲哭无泪。后来,老师经过走访以及打电话等方式,了解到该名同学的爸爸在他还没有上学时就已经出国务工,至今已经快五年了,他平日里主要与妈妈为伴。但是,他妈妈白天要去窑厂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只有早饭、中饭和晚上的时间。平时,由于这名同学的妈妈与其奶奶关系不好,所以,她基本上不与奶奶家、姑妈家等联系。

通过分析,我发现这一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主要原因是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沟通太少,孩子在家庭情感上处于“荒芜”状态,家庭对他们的关注度太低。他们主要想通过出“洋相”、气老师等行为来引起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自我存在感。

找到了这名同学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教师便对症下药,对他进行了以情动人的引导,让他感受到老师、家长以及全班同学对他的关心、在乎,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老师及时告知他的妈妈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接着又询问到了他的生日。在他的生日那一天,老师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给了他一个很意外的生日惊喜。班会课上,很多同学真诚地表示对他的一些逆反表现不再计较,并给予他真诚的拥抱和祝福。他的妈妈也在班会课上出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这次班会课感人至深,该名学生也非常感动,感谢同学们和老师给自己这样的温暖。这次班会课以后,他的表现就不再逆反了。

三 通过巧妙的班级管理方法,正面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

遇到喜欢跟教师“对着干”的小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批评、说教等普通方法。跟孩子沟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采用上述单一的教育方式,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理解力、自控力不强,往往这种方法只能奏效很短一段时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越来越难“管教”。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纠正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了。

在新的情形下,应该如何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呢?经过这几年跟这部分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的接触,我认为有时候采用一些巧妙的班级管理方法很有效。

第一,扬长避短地进行鼓励。发现并放大这部分逆反学生的优点,尽量不要直接打击、批评他们的缺点,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被其他同学喜欢的快乐。比如,我遇到的另一位有典型的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他特别爱动、调皮,经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做,而是故意出一些“洋相”,但是,他特别聪明、好奇,而且擅长制作各种小制作。我用过各种方法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但一开始单纯的说教效果不大。后来,我跟这位同学达成约定,我说:“老师发现你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爱发现、爱探索、聪明的孩子,这样,咱们做个约定,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三天内制作出一个有创意的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牌,老师就会给你所在的小组加10分,而且,把你制作的标语牌插在学校的草坪旁边,每天都让来往的同学观看。”他为了能够给所在的小组出一份力,而且让他的作品可以提醒全校同学爱护花草树木,所以,那一段时间,他一直专心制作。当他把作品交给我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布了他这次为他们组所加的分数,而且兑现了诺言,把标语牌插在了学校的草坪旁。那次之后,我发现,这名同学看老师的眼神变了,做作业、回答问题也越来越积极了。

很多时候,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时,教师由于情绪所致,往往眼里看到的只有他们的缺点。教师如果不能耐心、静心地分析,也同样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教师除了要分析他们逆反的原因,更要用耐心去引导孩子走出这种心理误区。那么,教师就要耐心寻找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比如,有的学生虽然不爱做作业,但是却很爱劳动,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便是这样。他做作业从来都是困难户,但是每逢大扫除,他都是第一个抢到拖把并把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的。我根据他爱劳动的特点给他取了个名字――拖把掌门人,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且在以后的打扫中越来越积极。这时,我再与他谈心、聊天,说同学们都称赞他拖地特别干净,“这么大的教室,你都拖得这么干净,那么,咱们的家庭作业那么一点,对你来说不更是小菜一碟?”被我这么一引导,他顿时充满了信心,在学习中也开始发扬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身上的优点、特长因人而异,需要每一位教师有耐心、有爱心地细心去寻找、去发现。

第二,采用小组竞赛制,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达到自我纠正、自我上进的目的。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环境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非常有力的,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否则将难以融入集体。我发现,学生小组的集体舆论对逆反学生的逆反表现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爱竞争的个性特点,我将全班平均分为5个小组,把这些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平均分布在各个小组中,通过平时听课、作业、测试等进行加分、减分,进行每周最佳小组评选。评选时我制定了加分、减分的标准,听课、作业、测试、纪律等方面表现优秀者,每天每人次加一分,但是对于一些“出洋相”的行为和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的行为等,按照程度进行相应的减分。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平时主要由小组长记录本组成员的表现,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小组竞赛形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都想争取获得“优秀小组”的称号,所以,小组内其他成员就会对这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形成监督、约束作用,从而有效引导了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向着不再逆反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逆反心理;教育方式

现阶段,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给予帮助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就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以及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心理。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开始发育,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很多学生对教师、家长的教导,表现出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都希望通过一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孩子,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孩子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孩子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具体体现为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导致有的学生看问题偏激,容易走极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认为是在嘲弄自己,是对自己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当有关。

在家庭教育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越来越溺爱,管教松弛,方式不当,或由于其它原因没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地方。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或冷若冰霜,不闻不问。这些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情绪,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给学校、家庭带来了负面影响,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逆反心里的改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首先,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待差生尤其是敏感的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班上有一名男生,成绩差,性格刚硬,四年级上学期转学到我们班后,经常和学生、老师发生冲突,老师批评他,他握着拳头,眼睛直直的瞪着老师。每次批评后,不出一天,再次惹麻烦,为此,我专门进行家访,得知他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外出打工,在家父亲和他沟通少,母亲在外沟通更少,我针对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作了分析,希望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身上的一些缺点,家长态度很好。我要求家长不管多忙,多困难都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改变孩子心目中父母并不在乎我的错误的认识。在学校,我也尽可能多的帮助他、照顾他、鼓励他,当他有错时,不是恶语批评,而是让他先告诉我,他做的对不对?哪儿错了?并把班上的卫生工作交给他管理,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乐观了、开朗了,对于给他的批评他也能慢慢接受了。最为可贵的是成绩也进步了。

其次,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满足上,更应该从心理上给孩子真正的关心。当孩子错的时候,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多帮孩子分析原因,多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打工在外的父母更不要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再次,要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