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好兄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1

结婚请帖,又称结婚请柬,是专门邀请亲友前来参加婚礼、婚宴的请柬,是目前在民间社交中运用最广、覆盖面最大的一种请柬,大多由新人的家长发出。文字较讲究,文言色彩较浓,且须根据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各种不同关系,采用不同的语词。

结婚请帖格式范例一:本人具名

请 柬

送呈×××台启

谨订于2009年 X月X日(星期X)为×××先生 ×××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敬请光临

×××敬邀

席设: XX酒店XX厅

时间:X月X日X时

结婚请帖格式范例二:家长具名

请 柬送呈×××台启谨订于2009年 X月X日(星期X)为小儿×××(女×××)举行婚宴敬请光临

××× 家长×××敬邀

席设: XX酒店XX厅

时间:X月X日X时

结婚请柬范文三大类汇总

范文一:本人具名请柬

例 1:

某某先生(女士、小姐):

我们定于×月×日下午×时假座××饭店××厅举行婚宴

恭请

光临

某某(新人名)谨邀

年 月 日

例 2:

某某先生及夫人:

我们定于某月某日下午某时,假坐某某饭店某某厅举行婚宴。

届时恭请光临

某某谨邀

年 月 日

范文二:娶儿媳

例 1:××先生:

小儿王××与张××女士结婚,荷蒙厚仪,谨订于×月×日下午六时喜酌候教王××暨男××鞠躬

席设聚宝饭店

恕不介催

范文三:嫁女儿

例 1:

××先生:

小女××八月十日于归,荷蒙厚仪,谨订于是日下午五时淡酌候教

××鞠躬

席设聚宝酒楼餐厅

恕不介催

例 2:家长具名请柬

谨订于××月××日×午××时假座××饭店××厅为小儿×××(女×××)举行婚宴谨请光临。家长谨订。

2011最新婚礼请柬称呼大全

婚礼请柬,看似一张简单的卡片,这其中却传达出了新人的文化涵养和礼仪素质。在书写婚礼请柬的时候,新人不仅要注意请柬的格式,更应注意结婚请柬中经常出现的嘉宾称呼。不论是长辈、兄弟辈还是子侄辈,都要有礼有节,这样的婚礼请柬才算完美。

婚礼上播放的视频??!! 只要提供照片就可以做成视频,里面有很多视频展示的样片,效果很好,性价比非常不错,60~200元。婚礼视频不仅可以使婚礼更创意,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永久的留念。

一、婚礼请柬中对长辈的称呼

妈妈的兄弟——尊舅台

妈妈的姐夫——尊姨丈

老婆的父亲——尊岳父

老婆的妈妈——尊岳母

爸爸的姐夫/妹夫——尊姑丈

爸爸的表兄弟——尊表伯/尊表叔

妈妈的表兄弟——尊表母舅

妈妈的堂兄弟——尊母舅

二、婚礼请柬中对兄弟辈的称呼亲兄弟/堂兄弟——尊老兄/贤弟表兄弟——尊表兄/尊表弟

姐妹的老公——尊姐丈/贤妹夫表姐妹夫——尊表姐丈/贤表妹夫堂姐妹夫——尊姐丈/贤妹夫妻兄弟——尊内兄/贤内弟妻姐妹夫——尊襟兄/贤襟弟妻堂兄弟——尊内兄/贤内弟妻表兄弟——尊表兄/贤表弟

三、婚礼请柬中对子侄辈的称呼本族侄——贤侄

亲姐妹之子——贤甥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2

关键词: 《宋书》 亲属称谓语 四个系统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某种制度、形式,如收养、再婚等方式而形成的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本文把《宋书》亲属称谓语按照“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系统进行统计及分析。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奶母、乳母、乳人(奶妈)、姆(奶母、奶妈)”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不纳入亲属称谓研究范围;

(2)皇室成员的亲属称谓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父系亲属称谓

1.远祖辈、高祖辈、曾祖辈和祖辈。

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祖辈的亲属是从高祖开始的。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等。《宋书》中关于远祖辈的称谓有“先祖”、“世祖”、“祖考”、“祖”、“祖宗”、“宗”。其次有高祖、曾祖辈的称谓“高祖”、“曾祖”。

值得注意的是祖辈的称谓,关于祖父的称谓,书中就有“祖”、“祖父”、“大父”、“王父”四种,其中“祖”使用了98次,远远高于其他称谓的使用次数。关于祖母的称谓,书中有“祖母”、“王母”、“父之所生”、“庶祖母”四种称呼,其中“庶祖母”的叫法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家庭嫡庶有别的等级制度。

2.父辈。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在有些场合往往要父母并称。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之外,父母古代的合称还有:“高堂”、“严君”、“亲”、“尊亲”、“严亲”、“二亲”、“两亲”、“亲戚”。此外,在文人笔下对父母的代称还有“所生”、“估恃”。《宋书》中见“父母”、“慈亲”、“亲”、“所生”。

关于父亲的称谓,《宋书》中用得最多的是单音节“父”,用了323次。其他的都只有一两次,如“阿父”、“老父”、“老子”。三者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说“父”是父亲这个称谓的自由变体和常体的话,那么另三个则是条件变体,如,“阿父”用于他称,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老父”用于自称、谦称,父亲的自称;“老子”是父亲的俗称,是口语化的称呼。

对父亲的弟弟的称呼,《宋书》里单音节词“叔”使用了17次,双音节词“叔父”使用了15次,二者使用的频率没多大差别,可见在那个时候“叔”、“叔父”都成为普遍的称谓,没有此消彼长。

3.己辈(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一夫多妻,为了在称谓上区别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兄(弟)”、“母兄(弟)”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者,《宋书》在表示同母所生的兄弟时只用了“同产”、“母”等词语,如“同产兄”、“同产弟”、“母弟”。“同产弟”与“母弟”都是表示同母弟弟,可是在《宋书》里,“母弟”用了7次,“同产弟”却只用了两次,可见当时比较普遍的叫法是“母弟”。

在指称“堂兄(弟)”的称谓时,《宋书》基本沿用秦汉的称谓“从兄(弟)、从父兄(弟)”,在文中,“从兄”出现27次,“从父兄”仅出现3次,“从弟”出现44次,“从父弟”仅出现10次。从各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可以看出,“从兄(弟)”的使用次数大大多于“从父兄(弟)”,可见,这个时期表示堂兄弟的称谓时常用的是“从+兄(弟)”的结构。

此外,《宋书》亲属称谓语也有少数外化的倾向――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以示亲近。书中就用了“老兄”、“弟”来称谓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如:

毅出为荆州,谓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为长史、南蛮,岂有见辅意乎?”敬宣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 刘敬宣》

吏部尚书江湛举微为吏部郎,微与湛书曰:弟心病乱度,非但蹇蹙而已,此处朝野所共知。驺会忽扣荜门,闾里咸以为祥怪,君多识前世之载,天植何其易倾。弟受海内骇笑,不过如燕石秃邪,未知君何以自解于良史邪?《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张敷》

4.子侄辈。

这里的“子侄辈”是指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之子女。关于子侄的合称有“子侄”、“子弟”。

在指称“儿子”的称谓时,《宋书》用了单音词“子”、“儿”、“男”、“息”等,复音词“儿子”、“子男”、“息男”等,其中“子”出现821次,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称谓,它常搭配“第一二三、中、次”组合成“第一子”、“第二子”、“第三子”、“中子”、“次子”等这样的称谓使用;“儿”出现42次,较常用,仅次于“子”,它常搭配“大(小)”使用组成“大儿,小儿”这样的称谓使用,偶尔也会搭配“第二”组合成“第二儿”这样的称谓来使用;“息”出现22次,较常用,常搭配“第一二三”组合成“第一息”、“第二息”、“第三息”这样的称谓使用;“男”仅出现7次,不常用,它的组合性不太好,常常是单独使用;“儿子”出现6次,与单音节“儿”相比较,使用的频率非常低;“息男”、“子男”仅出现过一两次,是使用次数最低的称谓。同时“子”在书中又与这些词搭配组成“嫡子”、“嫡长”、“正嫡”、“嫡嗣”、“冢嫡”,“庶子”、“庶孽”,“长子”、“长息”、“长嗣”,“次子”、“次息”、“第二息”,“少子”,“养子”等词语。

在指称女儿的称谓时,《宋书》中单音节“女”使用了136次,双音节“女儿”仅出现了2次,“息女”出现了3次,可见这个时期单音节“女”仍是最常用普遍的称谓。另外,文中还用“子”来指称女儿,这样的用法有2次。

5.孙辈。

《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宋书》中表示“孙”的称谓有“孙”“孙儿”,表示嫡孙的称谓有“世孙(嫡孙)”、“重嫡(嫡孙)”、“嫡孙”,表示排行第一的孙子为“长孙”,即嫡长孙之意。孙之子称为“曾孙”,曾孙之子仍为“玄孙”。对孙女的称谓有“孙”、“孙女”,对曾孙女的称谓有“曾孙”。“孙”此时还不分男女,但一般指男性,特指女子的时候一般用“孙女”,偶有特例用“孙”来表示孙女,用“曾孙”来表示曾孙女。

二、母系亲属称谓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母亲兄弟姐妹之子女的称呼,年长者称“从母兄”、“外兄”,年幼者称“外弟”,部分大小则称“舅子”。从它们使用的频率来看,这几种用法都比较普遍,没有常用与不常用的区别。

三、夫系亲属称谓

四、妻系亲属称谓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妻子的称谓,书中有“妻”、“夫人”、“妇”、“妇人”、“内人”。“妻”是最常用的称谓,范围最广;“夫人”表示谦敬的称谓,一般用于称他人的妻子,是有条件的称谓;“妇”、“妇人”是非常少用的称谓,偶尔使用,或用于丈夫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或用于妻子的自称,但都是极少用的称谓;至于“内人”则是泛泛指称妻和妾的称谓,并不专指妻子。

五、结语

从上述分析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宋书》亲属称谓语存在以下特点。

1.《宋书》亲属称谓语含量丰富,且多样化,同一种亲属称谓往往使用许多种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而且往往是用比较文言、书面化的词语来表达,这是《宋书》亲属称谓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

2.《宋书》写作年代处于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过渡时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主要的倾向是单音词使用的概率远远大于复音词,个别父辈亲属的称呼常常单音词和复音词并用。

个别的称谓是单音词和复音词同样常用,这种现象常常体现在对父辈亲属的称呼上。如对父亲的弟弟的称呼,《宋书》里单音节词“叔”使用了17次,双音节词“叔父”使用了15次。另外还有极少数的称谓是复音词比单音词更常用,如对父亲的兄长的称谓,《宋书》里单音节“伯”用了7次,双音节“伯父”却用了15次。

3.部分亲属称谓如“子”、“孙”、“外孙”、“甥”等词语,没有完全脱离男女合称的现象,说明它保留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上“小辈不分性别”的特点,至少是没有完全转变成近现代汉语里男女分别称谓的用法。

4.《宋书》亲属称谓语也有少数外化的倾向――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

参考文献:

[1]丁福林.《宋书》校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4]黄敏.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6.

[5]胡士云.汉语亲属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1.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3

兄弟你变了,变得不让我相信几年前在我身边的兄弟是你。

兄弟你变了,变的冷淡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份简单而又厚重的情谊。

兄弟还记得我们一起在KTV唱过的歌吗?

兄弟还记得咱们一起打过的游戏吗?

兄弟还记得咱们一起抽烟喝酒吹牛逼的日子吗?

兄弟还记得一次打架我没给你打电话你生了我一个月的气吗?

兄弟也许你真的变了,但我一辈子都会记得我们一起许下的诺言,你还记得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够明白他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兄弟,晓伍为您送上最新作品狗屁义气之兄弟你变了!

谁他妈说男人流泪就是他妈没骨气,记住了你可以哭但不可以输,生活残酷最后还是妥协这个残忍的社会,只为了出人头地 兄弟加油!

你亲口说过不会放弃咱们的友谊,可是时间证明你并不是一个讲义气的人,

我曾经愿意放弃一切给你一个家,我曾经愿意给你一个码子和我的那个她,我没有吹牛逼这是我的想法,因为曾经你是我最要好的兄弟,可是你现在变了你真的变了!

兄弟,世界上有很多誓死相伴的兄弟,为了金钱打散了,打散了兄弟多年的感情,打散了一起通宵,一起干仗,情同手足的感情。

兄弟,我知道你只为出人头地,可你难道忘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吗?社会上有很多曾经拜过把子发过誓言的哥们,因为女人因为利益到最后却拼的你死我活,兄弟还记得以前没有钱没有女人依然快乐的生活嘛,可是现在你变了变得现实!

兄弟,永远的好兄弟啊!洋,耀,岩松。峰,齐。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4

关键词:周晓枫散文 兄弟 称呼

近日,读周晓枫的散文《即兴的秋天》,里面有这么一句:“桌子对面是我的山羊兄弟,他正在接听出差在外的老婆打来的长途电话。”在文章中作者明确地交代了她的这位“兄弟”的年龄:“四十五岁的山羊像一朵鲜花——人人爱戴。”而自己的年龄是“人近三十。”掩卷思之,窃以为管一个比自己大出十五岁的男性朋友称呼为“兄弟”,着实有些不妥。

不妨用排除法一一推论,来探究作者的语用意图。《辞海》中对“兄弟”一词的解释是:指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同父或同母所生的男孩之间的血缘关系,后来用于表述家族内同辈分或者社会交往中感情很好的男性(女性)朋友关系。该词语有多个义项,分别如下:

1.哥哥和弟弟

语出《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管子·心术》:“亲如弟兄。”又见《荀子·君子》:“杀其兄而臣其弟。”

2.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又《明史·费宏传》:“宏从弟编修采,其妻与濠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

《仪礼·丧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隋唐间经学家、儒家学者孔颖达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

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郑玄注:“兄弟,昏姻嫁娶也。”清代语言学家孙诒让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何休注:“宋鲁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

郑玄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又注:“兄弟,主人亲戚也。”清代凤韶?《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或者王室

《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史记·晋世家》: “曹,叔振鐸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吴用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8.专指弟弟

语出无名氏《杀狗劝夫》:“俺哥哥富家山野有人瞅,你兄弟贫居闹市无人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9.男子自称

自称谦词。《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曹州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孙中山?《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10.对鬼或者其他不了解的生物或物质的称呼

“嘿!兄弟,不要乱来啊!”冒险家在野外发现新物种即将攻击自己时这样说道。

11.对在黑道上混的男人的称呼

例如电影《艋舺》里多次提到“兄弟”这个词,就是指混黑道的那些人。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5

关键词:社会地位;权势――同等关系;谦敬语;制约表现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一个社会的等级、阶层序列中的位置。具体体现为权力、教育、职业、经济等地位。国民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一个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其社会地位既先天地取决于他的家庭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又后天地取决于他个人在社会政治中所获得的身份。。吕叔湘曾说过:“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谦敬语是用来谦称自己、敬称他人、扬人抑己的礼貌用语,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人使用不同的谦敬语,谦敬语也被打上了地位和身份的烙印。谦敬语能够反映人们相对固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别。《镜花缘》中谦敬语的使用受社会地位因素的制约。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现代社会,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根据自己的阶级地位、社会身份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匹配的谦敬语。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中,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和人格身份倍受重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份的等级划分,不论在官场还是家族、家庭中均是以等级、尊卑、亲疏为要素进行区分的。周代礼制中,人被分为“十等”,甚至有圣人、神人、仙人、的等次。谦语的适用对象多为“臣、下、民、幼”,敬语的适用对象多为“君、上、官、长”,反映平等关系的谦敬语几乎没有。

美国语言学家Brown &Gilman提出的权势――同等关系理论对谦敬语的使用有一定指导意义。权势关系是指交谈一方比对方处于更优越的地位。地位、身份、职业、修养、品格、相貌、甚至生存的环境、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的差异都可以形成权势关系。权势关系标记社会等级,权势关系处于优势地位的属于强势群体,权势关系处于不占优势地位的则属于强势群体。强势群体一般很少使用抬高对方身份贬低自己的谦敬语,而弱势群体在语言的使用上多选用谦敬语,自谦贬己表现出谦恭的态度。权势关系有领导下属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主人佣人关系、老师学生关系等等。同等关系是指交际双方的友好和亲密程度。交际参与者双方的关系越密切,各方面条件相当,谦敬语就用的越少;双方关系越陌生,各方面条件不对等,谦敬语就用的越多,谦敬意味就越浓。大家如果是熟悉的亲朋好友的话,一般不使用谦敬语或者较少使用谦敬语。同等关系有同辈关系、同胞关系、同门关系、同年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等等。在“权势关系”明显的语境中,处于权势较低的一方通常多使用谦敬语表示敬意,而在“同等关系”的语境中则很少使用谦敬语。不同权势地位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只能使用不同的谦敬语,一定的谦敬语就代表着交际者双方的身份地位甚至作为身份权势的标志。

官职大小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制约《镜花缘》中谦敬语的使用。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着汉民族官本位的文化观念,人们推崇读书、求取功名,并形成了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君臣之间、官民之间、上下级之间、主仆之间使用不同的谦敬语。如《镜花缘》中谦敬语称谓“人君、君父、寡人、王母、天后、大人、老爷、在下、臣婢、老仆、小人”。身份卑贱的对身份尊贵使用的敬语有“陛下、万岁、主上、主人、尊驾、小姐、公子、老爷、夫人、恩主、爷爷(指主人)、奶奶(指主人)”,谦语有“鄙人、老婢、婢子、老奴、小徒、愚见、贱姓”等等。身份尊贵的对下使用“贤侄、贤甥、贤弟、贤契、孤家、犬子”等谦敬语。

辈分高低、年龄大小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制约《镜花缘》中谦敬语的使用。长辈与晚辈之间、平辈之间使用不同的谦敬语,年长年幼的都有与之相应的谦敬语。晚辈、年幼者对长辈和年长者一般使用敬语以示尊重,自己使用谦语以示自谦与敬意。从辈分高低来看,《镜花缘》中对于辈分高于自己的人使用的谦敬语主要有“先生、夫子、高明、大贤、老伯、令尊、令尊伯伯、世尊、家母、家父、家君、家母舅”等;对于辈分对等的谦敬语,一般通过运用“称兄道弟”的称谓谦敬语,一方面显得亲切拉近了双方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对方表示了尊敬,如书中出现的“唐兄、林兄、老兄、愚兄、仁兄、令兄、世兄、兄长、老哥、小哥、世弟、贤弟、愚弟、小弟”等等;对于辈分低于自己的人所用的谦敬语有“小儿、犬子、小女”等。从年龄大小来看,对于年龄长于自己或者小于自己的有关的人和事使用敬语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老人家、老师、老翁、王老、老先生、尊兄、尊嫂、嫂夫人、世嫂、大嫂、盟姐、盟侄、世姐、世弟、世妹、令妹、小哥”等,自己则用谦语如“小弟、小侄、愚妹、家弟、晚生、晚辈、后生、后辈、后学、后学教弟”等自谦敬人。

性别也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制约《镜花缘》中谦敬语的使用。“男尊女卑”是封建社会对男女价值高低贵贱的判断,导致在社会分工上一直遵奉男女内外有别,男人居于主导地位、高贵地位,女人处于附属地位、低下地位。表示男尊女卑的谦敬语正是汉民族尊卑等级观念在汉语中的映像。《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受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具体体现在创作中就是儒家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女子无才便是德”受到颠覆,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文中对女性的谦敬语还是前加“女”字以示区别,如“女大王、女皇帝、女君、女帝、女菩萨、女史、女秀才、女丞相、女学士、女博士、女儒士”等等,这说明性别差异导致的社会地位差距几千年来还是无法彻底改变的。

总之,体现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官职、辈分、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谦敬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谦敬语外化了人们的谦敬意识,能够传递出人们相对的社会地位高低。

参考文献:

[1]李炜.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J]中国网. 2004,(10).

[2]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一辈子的好兄弟范文6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于礼仪的重视遍布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家庭伦理、君臣伦理、社交礼仪。作为文人必学的经典“六经”中就有专门介绍礼仪的《礼记》,用来规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一般体现在称谓、座次和做客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称谓

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交礼仪中,在称谓上具有尊人卑己、交际礼节中的亲属化等特点。所谓尊人卑己,就是在与对方交谈时,对对方总是处处尊重,使用敬词,把自己贬低,使用谦词。如称对方的家人都用“令”,具有“美善”之意。如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对方的兄弟“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令郎、令爱”。而称自己的家人则都为“家”,“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自己的儿女则要贬低为“小女,犬子”。对方的配偶是“尊夫人”,自己的配偶是“贱内、拙荆”。

对方若是比自己大,则是带姓尊为“某兄”,自己是小弟;若对方比自己小,则称为“贤弟”,自己是“愚兄”。对于初次见面的平辈人一般都称为“足下”“阁下”,自己是“在下”。

这种尊人卑己的称呼也有讲究,就是尊的是别人,卑的是自己,如果用错了就是笑话,如称别人为“愚兄”,别人的孩子是“犬子,小女”,自己的父亲是“令尊”,配偶是“夫人”都是笑话。为防止出笑话,还有一句口诀叫“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称呼自己的家人长辈加个“家”,小一些的加个“舍”,如“舍弟、舍妹”,而“令”全是称呼别人。

这种尊人卑己的敬词和谦词的用法,不仅体现在称呼上,平时语言上也常用到,称对方的住处为“尊府”,对方的姓名是“尊姓大名”,对方的年龄是“贵庚”,对方的作品是“大作”。而自己的则是“敝处、贱名、贱庚、拙作”。

古人的名字是两个概念,名是名,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在称谓上,君对臣、父对子、师对生要称名,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是管仲的名,“仲父”是对他的尊称;孔子作为老师,称子贡则叫他的名“赐”。而平辈人只能称字,称名就有自高自大之嫌,把自己当做对方的父亲长辈,是极不礼貌的事。像鲍叔牙称管仲为“夷吾”,就是管仲的字;孔子的学生称子贡就为“子贡”。还有诸葛亮称关羽为“云长”,都是称对方的字。

古人在交际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属化,如称传授技艺的为“师父”,同学之间称为“师兄、师弟”;朋友之间的“贤弟”等。连在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的进士之间也以年兄、年弟相称。连皇上也将德高望重的大臣称为“父”,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等。皇帝称臣民为“子民”也有这个意思,而大臣称皇后为“国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座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座次的礼仪也有讲究,一般大堂以南面为尊,朝廷和学堂都是这样的,君王坐北朝南,所以叫“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拜,因此叫“北面称臣”;学堂里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在家庭中,举办宴席时,则是以东面为尊。在今天一些保持古风的乡间,在结婚典礼后的宴席上,首座的东面位子最大,要让给舅舅坐。就是平时宴请客人,东座都要留给客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辈。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一场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的室内还是东面为尊,但项羽却自己坐在东面,让刘邦坐在北面,显示了项羽目中无人的狂妄。

东汉到唐宋,随着官职以左为大,座次也开始由东面为尊改为以左面为尊。这样的座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安排座次时,都是将客人安在左边,右边是晚辈作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做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对于到别人家做客的礼仪也多有讲究。从进门开始一直到吃饭都有整套的礼仪。

《礼记》中有“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屐,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指的到人家做客,未进门先要发出声响,让屋里知道,不可以悄无声息地走到门前。

进门之后,还要“视必下”,不能目光朝上,这样给人趾高气扬的感觉,也不能四处张望,这也是不礼貌。如果主人的门开着,进去之后还要让门开着,不能关上,如果关着,进门之后就要关上,但不能关太紧,要准备还有后来者进门。

在与主人交谈时,首先要正襟危坐,要坐的端正,不能将双臂张开,要将衣服整理好坐下。与人交谈时不能侧着耳朵听,不能大声回应,也不看盯着一样物体凝视,这都不礼貌。听别人说话一定要挺直上身,以表敬意。回答问题要干脆,不能慢条斯理。有时在长辈说话时,不可以摇扇子、弹琴、抠指甲,这些行为都对人不敬。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对于一些传统的社交礼仪却越来越生疏,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对人们的社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