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方法 与时俱进 创新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高中美术欣赏课就是帮助学生们提高欣赏水平,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已经十几年了,虽然课没少讲,话没少说,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再一个就是美术不参加高考所以课时量比较少,这样一来就增加了美术教师的难度,美术教师们使出浑身的招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这就要求除了教师备好课之外,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所以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就要不断地更新,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上美术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一、故事引入法
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欣赏课占了一大半,其中的美术理论知识从前到后环环相扣,一些名词术语听得让人头疼,所以在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干巴巴地讲述,不然学生们理解不了,课就很难继续讲下去了,所以在新课引入的时候,我都会准备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众所周知的个画家。例如我在讲具象艺术的特点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郑板桥画竹子的故事,郑板桥为一个财主家的影壁墙上画了一片竹子,结果第二天早晨发现影壁墙前面死了好多鸟,原来这些鸟把墙上的竹林当成了真的,都想飞进去结果却丢了性命。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诠释了具象艺术的特点,那就是视觉的真实性,我觉得这个故事比课本上的例子更能吸引学生,所以讲起来学生兴趣有了,后面的课讲得也就更顺畅了。
二、借诗赏画法
有时候把文学和艺术联系起来讲课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我们在欣赏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我就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来诠释这幅画作品,很快同学们就想到了《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就是画,画就是诗,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在欣赏米勒的《拾穗者》时,通过一首古诗《悯农》使学生们从画中体会到了民间疾苦。所以说把文学和绘画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对绘画的理解,从而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三、类比法
有很多同学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都有这样的困惑,这些作品也看不出有多好看,为什么会价值连城?他们很少从作品当时出现的意义来衡量他们的价值,于是我在给他们讲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课时,我给他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今歌坛最火的湖南卫视海选出的快女李宇春和曾轶可,她们的火爆可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火爆得让人没有准备、莫名其妙,她们之所以火爆不是因为她们的相貌和歌喉无人能比,而是因为她们独特的个性和唱法是前所未有的,就像人们吃惯了山珍海味,突然让他们吃了一回野菜,他都会认为美味无比,虽然大多数人不喜欢吃野菜,但是在某个特殊时代,野菜有时候比山珍海味要值钱得多。就是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们懂得了衡量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好看不好看,而是取决于它在特定时期的意义。用这种方式去讲,学生们不仅爱听,而且还解决了美术课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讲课的同时,还要知道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去讲课简直就是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历史知识融入课堂,把音乐知识融入课堂。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去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使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活起来,使学生们意识到美无处不在,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2
一、“没有您,我现在就是街上的小混混”
还记得那是2003年9月,我任教七(3)班的语文,当时班上有一个叫易志坤的男孩,这孩子有点特别,母亲常年在外面打工,父亲在家操持家务,平常也不做什么事。这个男孩有点少年老成的样子,有点瞧不起他的父亲,身上也有许多坏毛病。一般情况下,我上课都会提前一、二分钟进教室,并且那个学期我的课基本上都是上午第一节。第一节课,我到教室师生相互问好后,我正准备讲课,耳边传来懒洋洋的两个字:“报告……”我往教室门口一看,只见一个披着衣服,拿着炒粉,好像还没睡醒的小男孩歪靠在教室门槛上,眼中一副毫不在意的感觉。我招了招手,让他进来,轻声说:“下次别迟到。”第二天,又是第一节课,他又迟到了,还是那副模样,那股神气。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告诉他别犯同样的错误,然后让他进了教室。下课后,我请他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跟他讲了些道理,他也听了,并说以后上课不再迟到。很不巧,接下来他又迟到了,我火了,骂了他一句,他在门口听到我骂他,脚一跺,往外一冲,说:“我不上你的课了。”我赶紧找到他班主任,让班主任看住他,回到教室,我心中很火,对全班学生说:“易志坤屡教不改,从今天起,只要是我的课就不欢迎他,也就是说,我不允许他上我的课。”第二天,他没来上我的课;第三天,我正上课时,发现有一个人影在窗户外,我知道是他。我故意装作没看见,他显得有些尴尬。傍晚时,他央求班主任来求情,我对班主任说:“这个孩子有点特别,脾气犟,心性高傲,要让他受点挫折。”我俩合计了一下,然后班主任找到他,说:“语文老师还是不愿意让你上他的课,如果你硬想学语文,明天你自己去跟他说。”第二天上课时,他来了,轻声叫了句“报告”,前两天那种神气没有了。我让他进来坐下。对他,也对全班学生说:“易志坤,不是周老师故意为难你,而是你不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并且你那种目空一切的眼神也要改。一个人要像郑板桥说的那样‘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这次以后,这学生改了,生活、学习上上正轨了,对老师们也好了,一般有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和我说,与我一同商讨。毕业好多年了,我俩一直保持联系。2009年,他妹妹考上了大学,我到他家喝酒,席间,他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妹妹、叔叔都叫来陪我,敬酒时,说:“周老师,没有您,我也许现在就是街上的小混混。谢谢!”那一天,我很高兴,喝了很多。
二、“不管以后遭到多大的打击或不可磨灭的创伤,愿灿烂的笑容永远在您的脸上”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摹临训练;兴趣;书写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巩固识字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过程,磨练学生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好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容易把字写得端正、规范、美观,在书写中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认真准确工整书写,促使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要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感知书法、欣赏书法,更进一步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是所有学科的起步阶段,写字也不例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教学经验:
一、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就相对较长,效果也^好。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写字,我经常在课前准备课件插入一些小故事和书法史,通过生动的讲解前人学书法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理、学到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汉字书写的喜爱。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写字教学有效的生动教材。在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中适当放低要求,少批评多鼓励的语言,那怕有一点点进步也要表扬,毕竟写好一手字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在批改作业中学会表扬学生,如“你写的真棒哦”、“你的字真漂亮”等。尤其是要尽力挖掘后进生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写得好,都要加以肯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抽出一点时间组织学生写字比赛,设置不同等级的奖项,可用无形的语言激励学生,或奖励学生相关的书写用具,使每个学生能够在枯燥的写字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规范书写。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每次写字前,要先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教师先强调写字的坐姿:“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和执笔姿势,刚开始写字时,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握笔姿势,我把它编成生动易记的歌谣:“三指执笔,轻松自然,中指首节,拇食指尖。”让学生边背歌谣边照做。同时叫学生上台演示各种不正确的双姿,让全班同学来判别纠正,加深他们对正确写字姿势的印象。并在写字过程中不断提醒并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姿势,从而不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摹临结合,规范书写
在写字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摹临训练,学生的摹临训练要贯穿于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始终,即从基本笔画抓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根据汉字的特征指导学生认真书写,要求学生既要认清笔画的书写特征,又要注意汉字的布局结构。这样的教和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字的质量。我在写字教学摹临书写时是这样做的:一是讲解生字的正确笔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本节课的教学生字,再照着课本所展示出的笔画顺序,边读笔顺名称边用手书空,从而达到了既可以检查笔顺是否正确,又可以巩固字形识记,一举两得;二是通过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特征,先让学生一起来回答生字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生字中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等特征,从而让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三是摹临实践关。写字是一项基本技能,只有在动脑思考、动笔摹临中才能掌握好字的特征。我尤为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边想边临的习惯。比如“乳、河”两字,虽然同属左右结构,但有什么区别?学生带着思考的结果来摹临,不但摹临得符合要求而且有自己的见解,效果大不一样。
四、展示优秀作业,提供学习榜样
学生的书写作业有优有差,榜样是无声的动力,我经常挑选那些书写工整、规范、簿面整洁的本子,利用课余时间在班里相互传阅,让学生去欣赏,让学生去感受,让他们去比较。不难发现,传阅过的那几天,学生写字认真了,书写质量提高了。尤其是通过展示那些优秀的作业对学生们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这就是给大家学习的榜样。有了目标,当然会加倍努力,学生们会认真书写好每一个字,每一页。为此我就隔三差五让他们去传阅,效果自然就非常理想了。这其实也是学生通过相互比较,发现自身差距,继而奋起直追的效果。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示范书写作用
俗话说得好:“有其师必有其徒,身正不怕影子歪,上梁不正下梁歪。”是的,我们教师自身的品质、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写字教学中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就是说我们教师自己写字要规范,不仅范写生字时要规范、板书要规范,就连平时书写也要尽量做到规范,真正起到“身正则令行”的作用。这样,我们教给学生的就不仅是写字这种技能,还有更重要的是做事认真的态度了,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低年级写字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反复指导,扎扎实实地教,让学生要在练习过程中认认真真地写,切实提高了写字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从小练出一手好字,从而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詹仁莲.小学生写字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4
国内与“度”相关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古语“矫枉过正”的提出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和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提出的“凡事总有个限度”等思想无不体现了教学有度所追求的应然状态。这些观点与教学有度“血脉相连”。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有度的观点。而目前多半小学教师都感到身心疲惫,贪多求全的指导思想不仅害苦了一大批学生,也累坏了一大批教师。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是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有序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和创造力都还不够强,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及教学整体要求出发,对教材大胆进行处理,具体教学时勇于“就简删繁”,敢于“丢卒保帅”,争取“领异标新”。本文,笔者将结合所听课例及《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就简删繁,领异标新”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分析现状――“失度”在哪
就调研分析而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太多,拓展综合过度――半生不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提倡跨领域学习,它的出现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但有的教师未能领会其内涵,从而导致理解的片面和运用的过度,他们在一节课中总是安排大量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任务。
为了能够向学生尽可能多地拓展知识,教师们总是把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连咀嚼回味的时间都没有。初读还没到位,就匆匆忙忙进入了精读阶段,精读还没读好又忙着赏读、拓展迁移。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可是语文本体的学习却未着边际。
2.教学方法不当,分析讲解过细――不得要领
现在多数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分析讲解又细又杂,所提的问题不具系统性、引领性、挑战性,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讲解不得要领,课上完了仍不知所云。
如教学《木兰从军》第二自然节之前,执教教师先提问: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又问:“北方”具体指哪儿呢?“经常”一词说明了什么?什么叫“焦急万分”等。末了又让学生说出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谁能用“焦急万分”说一句话等。
本该可以“以读代讲”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五句话,教师却提出了10多个问题,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8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讲解碎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并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此外,多媒体滥用现象也不容忽视。目前,有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好像离开了多媒体就不能称其为好课似的,就连板书和写字教学也被多媒体所替 代了,这样的课会大大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而且会抑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
3.教学形式花哨,游戏表演交替――注重表象
在一节课中,有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先说与狐狸和乌鸦相关的两条谜语让学生猜,猜完了进入新课学习阶段,急急忙忙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紧接着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一起讨论该怎么分角色表演,学生盼来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很是兴奋,可刚表演两轮又让学生编字谜识字并推选字谜编得好的同学上台带大家学生字,生字学完后拓展:“狐狸和乌鸦谁聪明,它们第二次相遇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小组又围坐一起讨论,然后上台说。
一节课中交替运用了猜谜游戏、上台表演、分组合作、小教师助教等多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节热热闹闹的好课,可整个课堂就像赶马车似的,如马的学生被车夫似的教师鞭策得马不停蹄,连小憩的机会都没有。不断翻新的教学形式也让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中,而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时间被挤占掉了。
4.训练题型求全,练习无度无序――不成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一堂课只要能体现课标的几个方面就够了,不可能囊括课标的全部。可不少教师急于求成,唯恐一节课讲得不深不透,练得不新不全,因而拓展练习的形式设计得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基础题、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等多种题型通通都上,其结果是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检查、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吸收,“夹生”现象太多。这种情况在大型的公开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在教学《蚁国英雄》第二课时的后半节课时,教师使用投影出示了四道训练题:(1)基础题(文中语句填空);(2)必做题,《蚁国英雄》中,作者首先写出事情的起因( );接着,写一群蚂蚁被火( ),情况危急;然后,写蚂蚁扭成一团,拼命脱围,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 ),肝胆俱裂也不( );最后写蚁团冲进河流里。(3)选做题,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或其他小动物的资料。(4)提高题,复述课文并仿照课文自编一个小故事。
练习的设计应该自成系统,具体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每一道题都应该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做到少而精。在适当的时候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是可以的,但一味地贪多求全,忽视了语文本体任务的落实,从而也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明确成因――为何“失度”
多数教师错误地认为:问得越多、讲得越细、练得越全,学生自然会吸收越多。结果是学生学得好辛苦,可到头来仍是一头雾水;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可收效甚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教材内容偏多,课标要求偏细
新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统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到十二册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所选的范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富含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典范之作。它们的题材、体裁和呈现方式确是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而且每一册中都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范文中所蕴含的各种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尽量多地添加一些知识讲解和拓展练习。
2.教师指导思想贪多求全,学生学习习惯良莠不齐
在大力推广新课改之际,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将课文讲深讲透,让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热烈就算是一节好课了。因此,许多教师就极力推崇教学媒体作用扩大化、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化、合作学习分组定型化等学习模式,从而造成内容与形式的一味贪多求全。
小学生自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在接受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十二册教材中,每册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上课专心听讲、学会预习和复习、勤查字典等。习惯是学了不少,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没有教师经常督促的情况下,学习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如课前预习做不好,上课开小差,为了不让此类同学掉队,教师只得再嗦几句。
3.考试次数频繁、内容杂,评价注重分数看升学
多年前各大媒体便在大声呼吁:要改革考试制度,要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不能再用那些繁琐的、束缚学生思维的考题限制学生思维了。于是,有部分学校改革了考试方式,有“无纸笔考试”“绿色考试”“过关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更多的学校考试次数非但没有减少,考题也更富灵活性了,有许多考题如果不靠课外积累或课内拓展延伸是得不出答案的。这也为教师上课时的唯恐不深不透埋下了种子。
在许多年前,社会就大声呼吁:不能用单一的考分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更不能用单纯的考分来简单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可如今的结果如何呢?哪位教师不是只关注自己学生的考分?哪位学生不把考试成绩的好坏写在脸上呢?哪一次的大考小考,兄弟校之间不是在焦急打探对方的考分和排名呢?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也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他们都把成绩看得很重。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搞得再好,如果文化考试差升学率低,也还是让人瞧不起。
三、寻求对策――力求“适度”
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是对“言简意赅”的一种详细叙述,而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三字经、五言七言绝句等),也是学习智慧的具体体现。贪多求全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且没效果。我们提倡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犹如给树剪枝,只有剪去看似茂盛实则无用的枝条,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小语教学要有“度”,就要从简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简明准确,重点难点巧妙突破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共生融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明、准确、适度,因为它规定着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保持正确的方向。
如《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中感悟,理解之所以称小女孩 “懂事”的原因;3.挖掘课题内涵,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教学重点:指导读好“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感悟小女孩的善良、懂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高尚品质。
这三条目标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中心,整合了三维目标,做到了简明准确,重难点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为主线,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
2.教学设计领异标新,教学过程明了清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摒弃繁琐的分析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整合教学环节,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要优化整合教学环节最重要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和对语言信息的整合上。就阅读课而言,教学环节有大概通式,即“导入―初读―精读―赏读―拓展”。当然,在所谓通式的教学环节中还有着不定的变式,我们要时时注意捕捉课堂上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关的生成性资源,在生成性的资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当达到训练目的后即进入下一环节教学,不要拖泥带水。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设计具有引领性、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3.教学内容就简删繁,拓展训练形成体系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地位,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要学会使用准确、明白、流畅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其次,要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主线找准训练重点。在教学之前,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潜心会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准语言的训练点;最后,我们的拓展训练也要形成体系,让学生能得到扎实训练。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不可样样兼顾。在拓展迁移时还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可喧宾夺主。
4.教学方法返璞归真,学习指导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