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男子弱冠之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男子弱冠之年范文1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男子弱冠之年范文2
1、九十岁老人称为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100岁乐期颐。
(来源:文章屋网 )
男子弱冠之年范文3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
(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男子弱冠之年范文4
雨无杂章得下着,仰望苍穹,是无限的阴霾,不复往日的晴朗。我蹒跚地走在去往甘泉宫的路上,往日挺直精神的背已弯下去了,冰冷的手捂住无血色的唇,不停地咳着,手上沾染了点点殷红,一缕凌乱的华发垂落,是那么刺眼……
为帝王,我又何其如此落这样的下场?为何,我一生都在寻找?这是为什么?
当我弱冠之时,英姿勃发,有至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可是这些都被太皇太后,也就是我最亲的祖母给阻挠,她把持朝政,解决政事,这让当时已登帝位的我觉得坐在龙椅上,是一种摆设而已。我不甘心,凭什么让诺大朝纲给一女流所管,而不是九五至尊的我?于是我开始寻找去了,寻找属于我的政权!
在我中年时,这权早已归我了。我身边也有了我唯一认可的妻子-----子夫和我们俩独生的子女。记得和子夫在年轻时因身份尊卑受种种困苦,但我们还是在一起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聪慧坚忍的女子为了我们的爱而承受阿娇非人的折磨的情景。我何其有幸在有生之年寻找到这么一位贤惠,宽容的妻子啊!我何其有幸拥有了她和乖巧的女儿,聪颖的儿子!是啊,在中年我寻找到了家的幸福。常常听闻帝王是很难有幸福的,因为后宫美人如云,得宠只靠帝王一时的兴致。可是我很骄傲,我是个特例,我夜夜去子夫的甘泉宫过夜,每夜与儿女戏耍,夜夜看子夫当初倾倒我心的妙曼歌舞。甜甜的滋味在心间蔓延开,因此甘泉宫处处传出一家四口爽朗的笑声,有童音的稚嫩,有女子的娇笑,有男子的豪放,其间都流通着幸福的讯息。
男子弱冠之年范文5
摘要:《玉娇梨》 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这一种类小说创作基本模式,塑造了典型的才子和佳人的形象。苏友白是小说中唯一的男主角,以其过人的才气和注重情义的形象,为后人创作这类形象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玉娇梨》;苏友白;形象;才子佳人
引言
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之时曾盛极一时,出现一批作品和专门创作这类作品的大家。在国内,由于曹雪芹和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对其的批评,一直没有受到学者的肯定,没有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在国外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欧洲等地广泛流传,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天花藏主人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创作出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如《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赛红丝》等,《玉娇梨》是第一部作品。它“前承《金瓶梅》,后启《红楼梦》”[1],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玉娇梨》刻画了才气奇高,重情轻利的男主人公形象,对于后人塑造才子形象有积极作用。
一、长相出众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已经追求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2]的藩篱,对男子形象的塑造不限于内在的修养和才华,而要内外兼修。苏友白正是如此。
苏友白的形象在吴翰林看来是:“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3]。四句话极尽赞美之能事,足见他的清秀俊美。用山川与锦绣自然事物形容他的外貌,体现天然去雕饰之美。“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苏友白的穿着简单朴实,而非刻意打扮后,显示出他形貌昳丽。
红玉躲在屏风后面偷看他,看他:“书生之态,弱冠之年。……问谁得似,青莲谪仙”。衣冠楚楚,潇洒风流,清新脱俗的形象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子佳人小说中基本都沿袭一见钟情的套路。他的清秀俊美,使另一位女主角卢梦梨女扮男装,对他暗生好感,以为妹妹找夫家为理由与苏友白交流甚欢。他的风流倜傥才能配上白、卢两位面容姣好的可人儿。众人对这桩“二女共事一夫”的婚姻的支持更有基础。
二、才气过人
“才子”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唐以前,“才子是指德才兼备的人,后来逐渐演变成专指有才华的人”[4]。清初才子佳人的小说中男主角的才情甚高。《玉娇梨》中苏友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才气可比“七步成诗的曹子建,醉草《清平》的李青莲”[5]。文章为铺成苏之才华,不断安排情节,不惜笔墨表现他的真才实学。
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相一致。女主角红玉的父亲白公,一心为她的独生女找佳婿。杨芳与男主角对比,“他说酒底艰难,已知其无实学;况他又是《诗经》‘弗’‘告’二字再读差了”。第四回才子姗姗来迟,见其人先显其才。吴翰林夸奖其诗歌“清新俊逸,有庾开府、鲍参军之风流”。以才取士的时代,他中了第十三名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足见其才情之高。
古代文人不仅借诗歌抒情,还能以此考取功名,成就事业。有诗才成为男主角的一项重要技能。苏友白凭借题词获吴翰林好感,通过和《新柳诗》和一套《咏红梨花》曲子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面貌丑陋的张轨如与男主角形成鲜明对比,他窃取苏友白的诗歌和曲子获取面见白公的机会,从侧面表现出苏友白的才高于人。苏友白接受小姐亲自面试,以《送鸿》、《迎燕》为题,作七言诗。小姐看过以后,不断赞叹,心中再生情愫,才有可能成就 “有情人终成眷属”[6]的佳话。这些都是其才气的直接表现,让人入木三分。
三、重情轻利
明清时期,“在个性解放及浪漫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重新被定位”[7]。苏友白是不断冲破封建思想禁锢的才俊。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收获到一份没有功利色彩的爱情,树立了一个有原则的清高形象。
苏友白表字莲仙,系苏子瞻之族。他茕茕孑立,生性豪爽,喜爱文才。苏友白对待爱情的态度认真。媒人找苏友白说亲,列举了无娇的优越条件,他不见本人,没有答允。他心目中的婚姻要经过深思熟虑,必定关情:“妈妈若果有好意,怎生设法使我一窥,倘如妈妈所说,莫说重谢,便生死不敢忘也”。他私自去见无娇,看见的却是妹妹无艳,她生得“面庞平平,绝然无迥出之姿”,便断然拒绝。他心中有对另一半的要求,要娶才貌双全,才不辱没才子名号。
苏友白有一段对于婚姻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兄不把富贵看得重,佳人转看轻了。……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不算得我苏友白的佳人。”直接表明心迹,他择偶的标准不只是“色”,还有“才”,他需要的不是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而是追求心灵的交流,对于感情的追求也更明确,甚至可以说“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已具有近代色彩”﹝8﹞。他并非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展露真实感受,由此他甚至说:“若不遇绝色佳人,情愿终身不娶”。
苏友白对爱情的态度只是其轻视名利、注重情义一方面的表现。文中介绍他平时为人处世的方式,可窥见他的重情重义。他面对陌生人时保持一颗相信别人的纯真之心,把自己的心事完全倾诉给他人,不拐弯抹角。他把自己和《新柳诗》和《红梨曲》交给张轨如,给坏人以可趁之机。他遇见拦住他去路的陌生人,问清缘由后,乐意帮忙,这样才能遇见红玉。他面对同族兄弟苏有德,把自己的遭遇和境地全部倾吐。苏有德竟心怀不良,从中取事。他曾助人为乐,把捡到的官府的银两如数还给公差。他路途遇见贼盗,行李和银两都被抢去,曾受恩惠于他的人为他指出明路,可以去李中书家做诗换取盘缠,这样才能见到本文的另一女主角卢梦梨。
结论
苏友白,他凭借外貌出众,才气过人,重情轻利得到世人的称赞。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他虽然明确了自己需要找寻怎样的女子,但是却不能钟情于某一位女子,仿佛他需要的不是一位精神伴侣,而是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女子伴其一生。这样就不难推断,他可以接受才貌双全的白红玉,同样也接受内外兼修的卢梦梨。对待爱情如此,对待功名苏友白也有自己的选择,重情轻利,但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只是在两者之间的选择时有侧重而已。在与人交往时,他也没有加以区分,不论善恶都是以心换心,也因此受到小人的利用。显得有才情而不善查人,轻信他人,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这样一位爱恨分明的貌美才子很值得注意。(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5年版.
[2]陈继儒.安得长者言[M].湖北:崇文书局,2004年版.
[3]荻岸山人.玉娇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本文下引《玉娇梨》原文均据此书)
[4]候运华.才子佳人与中国言情小说.讲座,2004年4月.
[5]帅茜.才子佳人小说的“才”与“情”[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