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2

关键词 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Case Selection Skills

ZHANG Renr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has generally used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urrent students diverse needs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specific cases raised new demand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featur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elected with moderate thinking, can participate and can communicate, can empathy and content and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cases with novel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se selection

1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为特征,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相关案例从事教学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具有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已普遍实施案例教学法,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很多。有的学者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具体的应用方法和模式进行阐释,还有的学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品教研中心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教师应用手册》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学生应用手册》,秉着“执行,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的理念,尝试实施着立足于本土和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基于案例教学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及学生基于案例分析的主动认知与自主学习,在澄清自我观点的基础上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①

2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选取技巧

2.1 案例具有适度的思考性

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有思考性。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只有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真谛是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高职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两难情境的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使之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好“度”,即适度原则。

2.2 案例具有可参与性和可交流性

只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与交流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手机,随处可见低头狂发短信的“拇指族”、挂着耳塞的“摇头晃脑族”、热衷网络的“网虫”,更好地提高这些“低头族”的抬头率也成了教学案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敏感事件和具有两难境界、矛盾冲突性的事件案例兴趣点比较高,乐于参与交流。比如在讲合理性与合法性时,“的哥送孕妇去医院生产连闯红灯”的案例,学生各执己见,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参与度非常高,讨论异常激烈。就像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相互交流可取长补短,有助于思想修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2.3 案例具有可移情性

移情是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反应的能力,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预期会有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应,即指“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②移情具有亲社会、道德内化等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能使学生获得道德动机、产生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发展。高职生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自由,自我意识强,热衷于自我设计,勇于挑战。情感教育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教学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既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又要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具有可移情性,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教学案例只有让学生有“到心”的感触,“以理移情、以情移情、以意移情、以行移情、以境移情”,③才能达到“真心”的沟通。

2.4 案例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新奇性

新奇即新颖奇特、新鲜奇妙。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让人善于思考,让人不知厌倦。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高职生喜欢彰显个人特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注意力容易涣散,兴趣易于转移,尤其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就要求案例选取时既要注重内容的新,又要注重呈现形式的奇。“能讲现在的就别讲过去的”,这是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互联网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新知识,也给教学带来了更多新要求。比如,在讲社会公德时,口述“小悦悦事件”远没有视频呈现的效果好。看到视频中整个事件的过程,惊呼惊讶、心急如焚,义愤填膺,潸然泪下,真正触动了学生的 心灵。“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教学案例的选取既要结合课程特色,要有符合高职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的选取只有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移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公共课程建设

注释

① 赵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教师应用手册[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网络课程 辅助教学

[作者简介]吴智育(1974- ),女,河北正定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立项课题“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bdj20110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35-02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由专业教师负责建设课程资源,组织丰富的网络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BB网络教学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手段。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引入了BB网络教学平台,BB网络教学平台在技术上为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支持。学校教师们通过BB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成效。2010年经过河北师范大学几代德育人的共同努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之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继续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建设辅助教学模式。文章以河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建设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构建了集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于一体的网络辅助教学环境,覆盖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解惑答疑、复习、在线作业、释疑、在线测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其设计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单一灌输方式在网络时代已经不能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促使大学生通过主动发现自身成长的问题,自觉用的方法论合理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道德知识体系,并自觉内化为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特点。首先,在课程资源设计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易学易用为目标,从学生学习视角去设计、组织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兴趣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修身养性、助力成才、为你服务等学生喜欢的内容。其次,构建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参与网络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再次,教学评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结合学习效果,适时对不同学生的作业、练习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个人主页、博客等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彰显自我的空间。

2.同步性原则。同步性原则是指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学资源逐步有序开放或关闭,从而实现了对网络辅助教学节奏的控制。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这是学习的基本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教学大纲、进度、主讲教师、参考资料等全局资料整体,供学生预习了解课程提供资料。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课件、案例、练习、作业等主要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求将逐步开放。课堂教学后开展自测练习、完成作业等教学活动。学生在复习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消息进行在线答疑。至此,网络课程建设与授课同步,构成辅助教学模式。

3.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而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人法律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心灵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决定的,教师唯有面对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会照本宣科,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大忌;教学过程学生不参与,不反思自省,课程就流于形式,教学就无实效。而网络课程互动的优势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模式。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同步或异步沟通工具,实现了互动的多样化。在网络课程中可以实名互动,也可以匿名互动;既可以一对多,又可以一对一,甚至多对多;还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消息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沟通,直抵心灵误区。一定程度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互动频率决定了网路课程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只有坚持互动原则构建网络课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实效。

4.共享性原则。共享性是网络的优势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要能体现共享原则。倡导共享本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课程明确指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志。网络课程的点击率越高,内容下载率越高,越彰显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共享性本身就是教师道德践行的风向标。

5.发展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是开放的,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也必然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课程内容需要及时调整、实时更新。网络课程也不例外,特别要及时吸收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关注相关的社会热点,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此外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更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提供了不断拓展的舞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技术,跨时空、跨地域地通过网络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6.教师教学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人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构建的层级式网络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又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依托学校的网络技术,教学团队构建了层级网络课程:一级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网站;二级为BB网络平台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网站;三级为BB网络平台中的本学期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期网站。其中二级网站为教育部评估辅助网站,通过一级网站,向全社会开放,由于BB平台提供了广阔的使用平台,二级网站是展现师大精品课程主要特色的阵地。三级网站由授课教师本人全权负责建设与管理,三级网站面对本学期授课学生和教学团队的其他教师开放,教师本人自行决定是否对全社会开放。三级网站体现了任课教师的特点,促成了教学团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教学氛围,彰显了基础课教师的修养。三级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丰富了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有的教师加强了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内容,有的教师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的教师加强了国学精粹的内容等,教师各取所长所好,丰富着各自的网络教学内容,为BB网站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素材。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

从2009年起,学校以申报国家级精品课为契机,开始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实践,其BB网络课程受到广泛关注。以网络课程的具体内容建设为依托,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实践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介绍、课程信息、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修身养性栏目等,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推进辅助教学实践。

1.“教师介绍”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加强隐形的德育功能。教师介绍提供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首先包括教师姓名、简历、工作时间、办公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这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深入了解,从而和谐了师生关系,一个学生姓名都记不住的教师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可想而知。其次,着重介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状况,并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资料更新,彰显了教师不断进取和成长,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的所作所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很大。言传身教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信息越全面、越具体就越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介绍绝非套话、公式。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忽略其隐形的德育功能。

2.课程信息为学生学习树立旗帜。课程信息像一面旗帜,介绍了课程性质,规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为师生的教与学树立了标杆。课程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信息具有很强的刚性,要求各级网站课程信息内容一致,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政治性。

3.教学内容拓宽教育视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案、课件、案例、学习资源、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分九章,设章、节、目三级结构。每一章的内容都有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说明等。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应满足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所有知识点的要求。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拓宽视野,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网络课程的趣味性。

4.互动拉近师生心灵距离。互动模块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促使德育实效性的最实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在网络空间上的扩展,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体现。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通过课程“讨论板”,教师定期组织学习讨论,给出有针对性的讨论主题。针对2010级学生,教师设计了“谈理想”“爱国是否过时”“大学生如何爱国”“校园中不文明的现象”等话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修养意识。另外还建立推荐课程学习资源的论坛,方便大家共建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相长。网络课程中的“消息”实现一对一的单独交流,是实现心灵沟通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思想发展、担任学生的“思想导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赋予任课教师的职责。课程的“消息”工具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能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平台,学生不但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帮助,而且还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隐私。课程“讨论板”和“消息”工具提供了总结式的异步沟通,而“聊天”和“虚拟课堂”则提供了唇枪舌剑式的实时在线交流。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进入课程的聊天室或虚拟课堂,实现师生异地实时互动。

5.教学评价反馈提高教学实效。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BB网络教学平台的调查、测试功能提供了学生自我考核评价的方法。测试中的客观试题,平台可以自动计分,即时反馈。教师可以对主观题的答案进行批阅,并反馈给学生。系统和教师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功能布置习题作业,实现作业的数字化管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教授的学生数目一般较多,一学期有教师多达七百余学生,手工统计、核实上交作业的学生人数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作业的功能,不但能够轻松地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而且还能够针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作出审阅、批改,并及时、具体、有针对性地把意见反馈给学生,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业批改简单易行。BB平台提供的测试、作业等考核管理模块,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结合课程的统计功能,能够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实现了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综合教学评价。

6.修身养性栏目独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了一些修身养性的栏目如名句欣赏、哲理故事、轻松一刻,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轻松快乐地得到熏陶。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总之,网络时代,任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能忽略网络的教育功能。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BB网络课程,实施辅助教学,是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把一些看起来有效但具体落实起来却很困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BB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河北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进行了探索,然而如何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还有赖于教师的觉悟和智慧。随着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和多样化,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胡万鹏,郑向颐.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重点课程建设[J].嘉兴学院学报,2007(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4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双主体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106-02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这段话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W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主体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吃透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教案。教师是教学思想的践行者,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讲授、示范、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客体。但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主体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能动选择的特性。创造性是指教育对象对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规范的改造和创新。自主性是指教育对象对接受教育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2]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的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表现。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四年制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基础”课的重要使命在于“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这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空洞,理论抽象,观念滞后,缺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有机融合。教材章节的编排多从社会对大学生一厢情愿的要求出发,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困惑和学习生活问题,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础”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知识内容体系。“基础”课的教学以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共同朝着健康、有序、正确的方向运作为主要目的。学习“基础”课的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心理与人格走向成熟的过程,是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成才的过程。这些过程也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如果失去学习的主体性,对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同一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那么“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因此,“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应与高校新一轮本科宽口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相协调。关键要增加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统一起来;把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与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统一起来。

“基础”课教材内容体系的改革要求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遵循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统一。比如在绪论部分增加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理想信念部分增加我与中国梦的内容;在宪法部分增加当我们的宪法权利被侵犯了我们该怎么做的内容等等。

“基础”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选择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案例,有意识地选择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在绪论部分增加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快速掌握大学学习规律相关切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在第三章第三节引用复旦大学投毒案教育学生如何与室友和谐相处等实际的人际交往话题。在讲授宪法部分我们要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用法律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基础”课教师要想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必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比如在人生价值观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内容。要改变教材中从道德涵义着手来讲道德的做法,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儒释道的精华有机地融入道德修养教学中。总之,教师要用高尚的思想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深厚的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这门课。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将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逐一标示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事先明确“教”和“学”的目标,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前划定让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学习并撰写学习报告,这部分内容不再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比如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课堂教学章节我们采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演讲、交流、辩论、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这是形成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心喜欢上这门课,而不是通过考勤来维持到课率,或者高高在上地宣讲大道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具w做法如下:

1 专题式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基础”课教师如果从概念到概念地讲课肯定没有学生愿意听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用生动典型的案例来解说概念和理论,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仅将案例中的事实与自己联系起来,而且将案例与概念、理论统一起来,这样枯燥的理论变成活的观念,便于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比如针对第三章的第三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用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启发学生思考怎么与同学和谐相处,请大家讨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哪些规范和准则。最后教师总结反思投毒案,引导大学生遵守尊重、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人际交往原则。

2 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讲和演、教师听和评。新时代的“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再一支粉笔“一言堂”地灌输学生了,不应该机械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阐释大道理了,应该针对学生最感困惑最想弄懂的热点问题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的启发诱导、对话艺术是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的催化剂和助动力。教材的第五章第三节关于大学生的恋爱观问题,教师事先布置讨论的话题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先在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到课堂上发言,请有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主持人主持大家的发言。教师先在台下当听众,最后总结评价学生的发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解爱的本质是责任。

3 模拟法庭进课堂,让法律走下神坛。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模拟法庭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讲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内容时,我没有宣讲刑法的法理而是去网上找了一个和大学生有关的校园伤害案剧本,挑选好担任审判长、审判员、被告、公诉人以及辩护人的学生人选,经过课后精心地排练,每个学生熟记自己的台词,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学生反响不错,因此更加坚定了法律的信仰。

总之,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建筑在师生间情与理的交融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思维是建筑在教师的充分理解与信任等真挚的爱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组织者,应该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平等身份采用对话讨论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展开自主思维,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和思想困惑,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个人品德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5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62 ― 02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对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以及镜头语言进行了综合利用,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传统课程的内容、编排进行了改革,凭借互联网向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模块,让学生得到知识获取的体验。慕课由创始之初到现在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慕课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让人眼前一亮;其二,慕课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也丰富多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法课)的教学要想实现提升,就必须与慕课进行结合,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慕课为思法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

思法课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法律素质进行培养的课程,具有较高的观念性及理论性,但从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来看,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观念性及理论性难以得到体现。慕课能够更新思法课的教学理念,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首先,慕课通过信息技术,为思法课的教学提供网络平台,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扩大教学的规模。其次,慕课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将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分割成知识模块,并且提供线上微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学生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互动性,可以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节奏进行把握,并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新颖的教学方式

慕课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而只能是对线下教学起辅助的作用。由于思法课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不仅难以集中精力,而且还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将慕课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法课教学中,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其通过课程内容的分割,在时间安排、形式搭配、互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组织编排,能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变得灵活有趣。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后,通过线下的学习对知识加以巩固,从而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的教学主体

传统的思法课教学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将慕课教学模式引入后,可以实现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得到明确。首先,教师不仅能够通过慕课形式对基础课进行讲解,并且可以在线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思考,彻底弄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者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四)优化教学资源

在目前的思法课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数量偏少,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慕课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均匀分配。通过互联网平台,慕课可以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教师也能从一些较好的素材中吸取资源,从而提高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能使教师教学的压力得到缓解。如慕课线上教学可使教师改变以往反复的课堂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工作负担的减轻,而且能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局面。

二、慕课给思法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线上教学吸引力的挑战

一般思法课教学每堂课的时间为40或45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慕课教学模式缩短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慕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慕课教学也对教师的表达能力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挑战

慕课作为线上教学,应用在思法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的选择上都十分自由,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只能凭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到良好的自控与自律,往往会出现代课、缺勤、开小差等情况。如此一来,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监管带来挑战,教师应该设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自主性,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协调问题

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使线上教学与教下教学的协调与配合成为一大关键,其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应的交流与表达,需要教师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解答。所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配合,实际上是教学团队的配合。如线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与安排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对教学团队配合的考验与挑战。

(四)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供更高的要求

教师还应不断地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教学与实时动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然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该需要尽可能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解答疑惑,将课程的趣味性与理论性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水平,能够将优质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1〕。

三、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工作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明确是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有机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是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所以对线上及线下教学的定位应该明确。在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仍然应该明确以线下教学为主体,线上教学为辅助的作用,并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地位与关系。线下教学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线下教学作为重点。然而,这只是表明线上教学可对线下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再者,应明确线上及线下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法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线上教学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线下教学传授给学生理论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及法律素质〔2〕。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保障

慕课教学模式在思法课教学中的应用,应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首先是对学生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进行培养。目前,思法课的线上教学十分依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教学的趣味性得到提高,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更高的兴趣,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处在逼真的故事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使学生线上自学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其次,应对慕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线上教学的监督。教师工作者应加强线上保障程序的开发,丰富技术保障手段,例如在线提问、手机提示以及信息确认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线上监督。总之,思法课中慕课模式的应用,不仅要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应保障线上监督的相关技术,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3〕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素,教学内容的好坏对课程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思法课慕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安排:一、综合考虑思法课内容的整体性、时间的安排以及知识点的完整性等,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切割。例如,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章节教学过程中,可将知识点切割成“科学与自然和谐”、“科学与社会和谐”、“科学与他人和谐”以及“科学与身心和谐”四个部分。二、根据课程的逻辑关系,合理编排微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例如,在“公共生活里的道德与法律”章节中,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三段微课程,分别是“公共秩序需要法律保障”、“公共秩序需要道德维护”以及“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这样的细分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法律及道德的了解。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

教师是思法课慕课教学的实施者、承担者也是受益者。因此,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本专业内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应加强慕课技术的研究与掌握,再次,还应该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使思法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保障,才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收获丰富的文化知识。

四、结语

目前慕课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较大的影响,在对传统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慕课广泛应用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慕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通过采用慕课教学手段,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对接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 考 文 献〕

〔1〕孙华.MOOC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2):47-5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魅力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实”

1 教师的人格实在。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基础课教师就要增强其自身的公信力,这要求基础课教师除了应善于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魅力的人格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人格。(2)正直坦诚善良的道德人格。高尚的人品对学生的感染与影响将是长远的,基础课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必须高尚。(3)民主平等具有亲和力的法律人格。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一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友的心态和亲和力。(4)善辨是非具有创新意识的智慧人格。教学效果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一个反应灵敏、善辨是非善恶、在日常教学中充满着创新创意的教师,学生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从而利于其教书育人。基础课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上四种优秀品质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必定会为其人格增色。

2 教师的知识厚实。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做到满腹经纶,要具备纵深、复合、广博型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的前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为你的学识魅力而倾倒,并深深地信服你。

教师的学识魅力首先表现在对其所教学科的精通。基础课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主旨,对其逻辑结构烂熟于心,对教材要有高度的驾驭能力。基础课的使命说到底就是教学生做人,其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内在人生观科学、外在行为素质良好的合格公民,教材要坚持由内到外、内在引导与外在规范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弄清楚了基础课的育人目标与育人理念,在上课时就能目标明确,并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就能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三者之间穿梭自如。教师在精准掌握教材的同时,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纵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讲准、讲透、讲深。基础课教师除了是一个专家外,还应当是一个大杂家,应当具备复合、广博的知识结构。基础课说到底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课程,做人的学问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到底怎样做是对,怎样做又欠妥,这需要基础课教师具有高度辨明是非的能力,更需要其具备渊博的知识,事事想在学生之前,学在学生之前,否则信手拈来的一些毫无考证的零星琐碎片段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如何去让自己的学生信服。因此。具备复合、广博型知识结构会让教师教得有底气,说得有根据。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而信服和喜欢上教师。此外,教师的学识魅力还体现在教师对最新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90后”的学生不太喜欢纯理论的枯燥乏味的说教,他们更热衷于时尚新鲜的东西,或者至少是以时尚新鲜的方式接受理论知识。因此,基础课老师不但要有精深、广博的知识,也要学会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科技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用最新最时尚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

3 传授给学生的东西终生实用。所谓学以致用,即学生来学你这门课就是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派得上用场。否则,学生会问学这门课要干什么用?实际上,基础课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可见,这门课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超强实用性。一个老师工作再认真负责,教案、课件做得再好,但讲的东西若学生认为没用,学生也不会买账,不会认为其是个好老师。因此,坚持教学的实用性是基础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首要课题,解决好了这一课题,学生必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课,基础课的教学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基础课老师要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努力做到让学生想上这门课,爱上这门课,要让学生觉得学这门课不但今天有用而且终身受益,真正以不可抵挡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从而切实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近”

1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基础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始终将这门课的使命(教学生做人)牢记在心,唯有如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或其他教学载体时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东西学生愿意昕?不愿听哪来的教学效果?不愿听又如何实现教其做人的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时,一定要以贴近学生为基本原则,讲学生自己的事,讲学生身边的事。讲他们即将面对的事。教师要做到用他们身边的真实典型案例传授他们所渴求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实际上,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在学习、交往、集体活动、恋爱、兼职、求职、心理等热点问题方面的困惑很多,在远离父母、远离亲朋好友,必须独立面对、解决一切的情况下,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下,他们热切渴求良师益友的指导,这种渴求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关键就在于基础课老师能否把握其需要、了解其心理,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努力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忧,讲学生想听的东西,讲对其有益的东西,用学生想要的方式去讲,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每当教师在对着课本或PPT讲理论时,学生抬头率都不高,而每当教师讲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抬起了头。这充分说明,科学理论需要鲜活案例的激活,才会变得有生命力。关于如何培养人的基础课教学,如果没有关于人的鲜活案例那只能是没有任何实效的枯燥说教,可以说,没有案例就没有基础课。因此,基础课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案例教学,教师要善于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其受感染、受教育,从而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与魅力。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选主题突出、能很好驾驭的经典案例,而不能信手拈来那些毫无考证的琐碎案例,也不能是主题不突出的案例的堆砌,更不能是性质错误而误导学生的案例,坚决守住“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底线。此外,“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看着动画长大,打着游戏娱乐,成长于高度动感的世界之中的,他们喜欢用感官刺激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排斥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因此,案例教学中优秀视频案例资料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实际上,优秀的视频资料的震撼、感染、教育作用有时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因此,基础课教师要选好用好视频资料。当然,更要注意把握好度,在视频的长短、使用视频的频率上做到恰到好处,不能依赖视频资料。

3 教师语言与学生没有距离。语言魅力从一定程度上讲直接决定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时尚性、亲切感、感染力与幽默感上。首先,基础课教师要做到语言表达流畅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要真正发挥其语言魅力,还必须在时尚性、亲切感、感染力与幽默感上下工夫。基础课教师若能用学生的语言传经授道,学生将会觉得是多么的亲切和乐于接受,如果再加上一些学生所热衷和追捧的时尚因子,学生一定会拍手称快,并在这种亲切感中耳濡目染,接受熏陶教育。其次,基础课通常都是一百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其教学难度远大于小班教学,如果教师整个课堂都是在用一个语调慢条斯理地讲授,不难想象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将一定是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或玩弄手机,或干脆溜之大吉。因此,洪亮、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解魅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参与到你课堂中来,使你的课堂教学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所在。此外,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是语言魅力的法宝,这是寓情理于快乐笑声之中的最高教学境界。实践证明,凡是自觉到课率高、课堂上抬头率高、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般无不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西方有些国家甚至将是否具有幽默感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之一,看来这还是很有见地的。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活”

课堂教学的好与坏最起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死”还是“活”,“死”指的是严重缺乏学生参与、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且学生没有收获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活”指的是有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良好且学生收获丰厚的参与式课堂教学。

1 静参与。静参与是参与式课堂教学的起码要求,也是底线。参与式教学绝非指整堂课或一次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弄(实习实训类课程除外),笔者认为那是借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卸教师自己主导责任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至少是不懂基本教学规律的做法。笔者认为,静参与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课时不要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自己讲自己的或读PPT而不管学生的反应,不要总是只有一种姿势、一种表情、一种腔调,这样的课堂就是没有学生参与的死的课堂。与此相反,教师要在课堂上张扬些,要多走动,要善于运用自己语音语调,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等各种肢体语言做绘声绘色的讲解,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并学到知识受到启发,让课堂活起来。这是一种看似死、实则活,看似静、实则动的真正参与式教学,并且是具有真正实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