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1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企业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5]汪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04-105.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2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增加了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但是整体的现状依然是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耕地质量、农村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这几年,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对农机具购置实行补贴政策,有的地方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至于鼓励农民和内外资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更是引起相当多地方政府的重视,这些是好的一面。然而,今年在山东、云南、贵州等地频频发生的旱灾,又再给我们敲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警钟。灌溉用水、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的发展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偏低,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种种因素到加大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难度。
二、农业从业者劳动素质低下
随着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战略,但是,在农业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偏见以及看问题的不全面性,很多人觉得农业是不需要技术的,在决定报考专业的时候也不愿意进入农业,是实则不然,农业是有大量人才缺口的。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寥寥无几。整体的情况就是农业从业者素质低下,这在低碳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大大的减缓了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
三、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逐渐步入的低碳经济时期要求企业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还要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真正的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的GDP而不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其作用,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例如,例如,新农开发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建立起低碳的生产结构,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为企业高速发展寻求了有效的道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实施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其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多亿人口并且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从现在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要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就必须要走循环化的、有机化的、科技化的、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方面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在为人们提品的同时,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资源再生产率的目标,并形成低碳经济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教育,提高其素质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不高引起的,人是主导其他事物的主观印象,只有人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跟上了,才能够彻底的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国要想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就必须组织有知识、有技术、专业素质能力强的团队,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新开发出的技术工具、新研究出的产品等方面的给予农业劳动者们进行培训教育。例如,隆平高科有限公司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3
农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虽然近年来农业所占的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依然无法动摇农业的第一产业的地位。民是国之根本,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从该国家的农业发展程度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必将迎来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已成为国际农业经济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顺应国际大趋势已成为必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4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概述
1.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资源浪费与工业污染等问题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困难,其发展形势也较为严峻。由此,传统、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消费模式、城市建造模式都应作出改变,才能 推 动 我 国 经 济 朝 着 绿 色 清洁、高效环保、低碳科技的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经过从过去农业社会到如今工业社会的历程,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期,来到了转入低碳社会的节点之上。这种低碳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是科学发 展 的 题 中 之 义,同 时 也 是 自然、社会、人类、环境等因素相互统一的目标要求。第二,当下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工业社会必须向低碳经济方向改变。而这种低碳经济的内在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对现今环境问题提出了有效应对之策。
二、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探索低碳经济道路的方法
1.探寻更多新能源技术的运用方法并加以实践。低碳经济模式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推广新能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成为了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其中发展更新的能源技术也成为了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技术运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上,由于这些能源具有不会生成二氧化碳的巨大优势,并且也能切实起到防止生态污染的效果。据此,在由传统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对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补贴与支持,对此类技术进行鼓励,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获得既快又好的发展。
2.加大低碳行业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低碳行业的建立已经屡见不鲜,但这些行业却在同类领域中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要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便要想方设法提高低碳产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这其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其一,国家、社会、行业应当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建筑模式。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将建筑行业预先引入低碳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实现构建绿色、低碳城市的目标,同时也为保证建筑质量、提升建筑品质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其二,加大对低碳工业的整改、投入力度。低碳工业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模式,在这种低碳工业生产环境中,企业、单位致力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由传统的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向新型低碳工业转变。例如,通过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技术即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在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同时也坚持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使 其 形 成 了 循 环 化、持 续 化、低 碳 化 的 工 业 新格局。
3.倡导低碳的消费生活观念。环境问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因此,在环保问题上也需要从广大群众的责任感培养与消费观念转换等方面予以把握。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社会、工厂的责任,同时也应当成为每一位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将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与“低碳”相互融合起来,使得人民能够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抓起。在日常小事中在保证生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也能以此满足节能、环保的低碳要求。以学生群体为例,通过相关学习、宣传活动,使“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学子们能从“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这种小事入手,并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进而也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与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圆满实现。
4.研发更多的低碳技术并运用到环保事业中。低碳技术是指能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技术,主要通过新再生能源、煤炭清洁利用、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埋存及其他节能措施的使用,达到上述的控制要求。目前新型低碳技术已经在交通、建筑、化工、电力、石化、冶金、汽车等多个行业中得到运用。在 国 际 领 域 里,低 碳 发 展 的 理 念 更 是 得 到 了 广泛、深入的运用。例如,日本对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能源加大开发力度;英国则将重心放在对低碳交通方式、洁净发电方法与电力可再生等方面。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低碳 技 术 研 究 上 获 得 了 较 大 成 功。据此,我国学子也应当加强探索实践,力求通过集成创新、经验总结,学到高效、环保的新技术。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生活与发展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群的欢迎,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而在此环境下,更需要人们加快步伐创新低碳模式、开发环保技术、繁荣低碳行业,从技术手段与消费习惯等方面进行转变,以此实现提升经济、节能减排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是丽娜,王国聘.低碳经济背景下旅行社发展方式的转型[J].企业经济,2012,(05):141~144.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5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布局;资金供给;人民币汇率
伴随着生产力的前进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的改变,国内工业的前进也在持续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对工业经济利益产生了影响。
第一,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的冲突致使资源性物质售价的上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每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后。国内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导致国内工业前进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进口。
第二,劳动工人工资涨幅明显增快。整体来看,国内拥有足够多的劳动力,按照现在的水平来讲劳动力工人工资低廉占有优势。不过这不代表着国内将来工人工资不涨。执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国内人口增长量已放缓,城市以及乡镇的壮年劳力人数在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国家出台了保护农民经济增长的政策,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获取的收入也在慢慢的提升。这种环境下,工厂劳动力并不像以前那么丰富,工人工资在持续提升是肯定的。
第三,有的行业生产能力对于现在的需求来讲剩余太多,生产出的物品价值不能够全部得到完成,生产力空闲状况比标准规范的超出很多。二零零二年之后,因为固资投资力度持续上升,同时慢慢的出现了新生产力,造成一些行业生产力剩余。从工业前进的整体次序来讲,生产力在标准范围内具有剩余,能够增加竞争实力,剔除落后。不过生产力剩余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状况在百分之七十以下,就会出现制造要素分配率降低,库存积压。
第四,单位的资本供应环境以及人民币汇率不稳定。银行贷款利息进行了数次上升,增加了单位资本成本;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我国买卖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单位出口商品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
第五,单位在社会环境中需要负担的义务成本在慢慢的提升。在现代化社会中,单位的制造运行行为不再是单独的,而是要在政治以及经济环境中进行。单位一方面追求最大利益,另一方面要达到外部经济标准。最大利益是有要求的,不仅要保证投资者的获益程度,还要满足效益相关者的获益程度,提升单位员工的社会保护水准,增加对垃圾的整治降低对环境的破坏,都会提升工业制造运行成本。
第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改变。中国进出口买卖在持续上升阶段中同时也是排在前列的买卖大国,再加上保护主义慢慢的增多,导致我国进行出口买卖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经过环境保护、商品品质等措施规范的颁发,抬高了国内商品出口的门槛。
改变经济前进模式,先要解决好收益和速度的关系,从以往纯粹的探索经济快速前进转变到又好又快的前进。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点五,工业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一,城镇固资投资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九,易耗消费品价格增长了百分之四点五。如果一直这样增长下去,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进行固资投资以及信贷的掌控是很有必要的。经济前进是有标准数值的,生产总值增长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九,工业比生产总值高出四到五个百分点,固资投资增长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调节以及改善产业构造是提升工业经济利润最关键的方式。产业构造是生产因素分配的效果,并且也是在此进行制造的开始。国内工业构造的明显的冲突体现在粗放型制造方式,制造技术以及措施低、耗用的能源多、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粗放型使用资源高的中小规模单位消减了资源分配效率。近来,国务院国资委机构提议国家投资会更向掌握着我国经济重点行业以及重点范围聚集,进一步向具有强竞争力的大规模单位汇集。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科学技术改革是促进经济前进的持久动力。加强自主改革性能是改变经济前进形式的重要部分。国内现在科学技术研发和前进不统一、科学技术改革收获无法使用到实际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处理。大多存在只研发,不切实使用的情况。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多科技成果未经过工业性中试,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要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途径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需求牵引,是指技术创新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跟踪或发表科学论文;工程依托是指技术创新有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载体,例如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
和发达国家的工业相比,在技术水准上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持续引入高科技措施依旧是减小差异的最佳方式。并且,还要转变传统的重视引入,在对策上激励单位增强对引入措施的学习吸收以及再更新。
产业构造不科学也带来了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划分的程度不高。在制造行业,要推动专业化划分,经过开展产业积聚的形式,龙头重点单位以开发、商品策划、重点配件生产以及商品组合为主要工作,其他专业化的小规模单位为龙头单位服务。并且主动进行转变成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现代化服务业。这种服务行业是从工业行业划分出来特意为工业行业制造服务的。生产外包是产业构造变革的一种新形势。外包慢慢的发展成国际产业迁移的新式流行形势。外包就是单位把非重点的制造、销售、开发、策划行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的单位去实现。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基本都是集中措施以及知识的产业,因为专业化的划分,能够降低单位非前线工人人数,减少单位的制造以及交易成本,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社会资源的分配率。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6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地下,农业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不够,大部分地区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没有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引导,但是“资金断链、技术锻炼”等问题严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农村经济效益低、见效慢,使得农村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员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农村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且,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经济要实现腾飞,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工厂的规划不合理、三污随便排放问题严重,并且对污染治理远远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是“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由于长期历来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使农民更愿意存钱养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而且农业经济效益不高,这就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对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既存在资源短缺的现象,又受资源浪费的严重影响,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层政府完全忽视这一矛盾的存在,不断扩大市政建设用地,大搞政绩,使农村逐步工业化,大大加剧了人地矛盾,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减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种植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腾飞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也不断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从而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开辟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加强城乡发展方式的互动,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互动局面,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而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困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显著,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把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通过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也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第二、三产业,吸引城市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机构要大力拓宽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各项权利,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务。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找到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在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村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吸收创造出属于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也要求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和科技发创新的制度建设,不断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