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1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赋予了我们伟大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当人类产生了语言,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文化才更好地被传承,被记载。本文通过对春联、行业联、婚联等对联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探究,旨在揭示中国汉字文化的丰厚内涵。
关键词:汉字;汉字文化;对联;对联
一、从春联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明初,由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某年除夕,他传下圣旨,要求官员、百姓各家各户都要贴上一副春联。此外,朱元璋还亲笔给学工陶安等人题赠春联。皇帝的重视,使得写春联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过去一到过年,街上就看到现场挥毫泼墨卖春联的临时摊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情形说:“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由此可见旧时贴春联的盛况。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一派盎然春色。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联是欢度春节用的对联,其主要内容是写吉利喜庆的话,情调、风格是喜气洋洋,春意盎然,表现辞旧迎新的愉快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新生活的憧憬。春联的作法:第一,春联的内容要写吉利喜庆的话。因此,像死、亡、凶、伤、悲等字不能用,甚至这些字的同音字都要避免,不可掉以轻心。第二,写吉利话要注意分寸,做到恰如其分,不要流于浮夸。如大家都熟悉的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在一家小餐馆或小卖部,就不免给人以虚夸不实之感,如果用在百货公司就合适了。第三,不要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鲜,体现出时代精神。像“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种用了好几个世纪的春联,自然谈不上体现时代精神了。
春联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汉字在应用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简洁的字,简洁的形式,却传神的体现出了人们在新年伊始对来年寄托的深厚祝福。贴春联、写春联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是我们保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与此可见春联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行业联了解我国的社会行业文化
现如今,社会中涌现出来了各式各样的行业,其形式之广,种类之繁多,无不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形形的行业服务于我们现在高端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最强有力的帮助。许多行业我们非常熟知,还有些我们也许陌生,但是通过他们特有的环境和装饰,会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行业对联的张挂也许就会带来这种效果。
行业联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专用联,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某一类行业通用,如商业通用联;另一类是某一行业专用或独家专用。行业联写作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两点:第一,内容要切合某一专门行业。在这个前提下,内容可以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侧重宣传经营宗旨,说明本行业的重要性;有的夸自家的货色好、手艺精,服务周到;有的抒发职业自豪感;有的是对某行业的赞美;有的突出该行业的重要作用;有的表现职业道德等等。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宣传粮食的重要和粮食工作的重要意义);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这是眼镜店联,是说眼镜的良好功能);饭热菜香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这是饭店联,侧重表明该店服务态度好);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理发店联,很明显抒发了职业自豪感)。第二,写作行业联,还要注意思想性。如酒店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与广州陶陶居酒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两联虽同为酒店联,但前者写的歪歪倒倒的醉汉形象,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告诉人们,饮酒不可过量,那些过量饮酒的人往往浪费光阴,甚至贻误公事。
曾经见过这样的对联,如:“弦中参妙理韵出高山流水;笛里寄深情曲追白雪阳春。”以及“和声鸣盛世曲奏阳春白雪;鼓乐庆升平音知流水高山”这两幅对联给人们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似乎把大家带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你在其中幻想着聆听大自然歌唱的美妙,其实,这是乐器店门口的行业联,可真是用意深刻呀。还有一副是:“远求海内珍藏本锦绣成文原非我有,快读人间未见书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不难看出 ,它是张贴在书店门口的对联,那种磅礴的气势似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预示这里就是黄金屋。因为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从婚联看中国的婚俗文化
在我国,婚姻被喻为是人生中头等的大喜事。可见,婚俗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喜”。不论现在的新人以多么罕见、翻新的形式结婚,但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亘古不变的传统风俗就是贴婚联,剪喜字。这些为的就是给新人带来吉祥的祝福。
婚联是娶亲嫁女的专用联。婚联多贴在大门上,也有贴在洞房门或妆台上的。婚联在艺术上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鱼、水、花、鸟、月、珠等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男亲女爱,婚姻美满。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用欢欣的语气,祝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互相关爱,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共创光辉灿烂的未来。如:红梅并蒂相映美、矫燕双飞共比高。写作婚联应当注意:第一,内容上,要避免旧时的婚姻由天定的迷信思想,像“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之类;也不要宣传多子多福的不正确的幸福观。第二,用词当然可以亦庄亦谐,但应该文雅,不可庸俗,不可恶谑。第三,写作婚联,最好能结合时令或新婚夫妇的职业来写,这样更能切时、切人,使办婚事的人家看后感到十分亲切。
有些婚联就十分新颖,和气。如: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又如: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四)从挽联看中国的丧礼文化
“白马素车挥别泪 看山兴悲愁碧汉”;“绿水青山悲旧迹;落花啼鸟泣化身”。从这两副挽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生者在怀念往生者时的痛楚,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专用的对联,作挽联要在“挽”字上做文章。其内容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学艺的造诣,或表彰死者的情操,或叙明他对社会的影响。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2
春节是一个热闹团圆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夕,即使是离家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机场、火车站,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从他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演讲稿四分钟,方便大家学习。
春节演讲稿四分钟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时间的列车已经带着我们走向了新的一站——20_年就要过去了。然后,我们会乘着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一起走向我们的未来!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候,回忆过去的一年,我们心潮激荡。在这一年里,我们一起欢乐过、一起憧憬过、也一起努力过。我们为自己没有虚度这一年的光阴而欣慰、为我们在着一年里健康地成长而感到高兴。也许会有一些遗憾,但我们会把这些遗憾作为我们人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我们已经不再是不懂世事的顽童,老师的栽培和知识的浇灌,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更有了远大的理想。我们会在这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里,刻苦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嘱咐、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即使是跌倒了,我们也会重新爬起,毫不气馁。我们就像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在新的一年里会开得更加灿烂。相信,我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相信新的一年会更加美好!
回眸岁月的无情流逝,遥望前方漫漫之路,怎么能不让人认真的思索走过的岁月和探讨人生的真谛呢?岁月静好,生活依旧,许多故事都在沉积。这样的生活虽是平淡的,但也是充实的。我喜欢简单而平淡的生活,喜欢让自己能尽可能的真实。只要觉得对的起自己,对的起关心自己,爱自己的人,我就没有任何的愦憾。这一年,尽管很平淡的走过,但对我来说平淡的走过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走进新年,走进蓬勃的希望,每一颗青春的心都焕发出缤纷的色彩。走进新年,走进时尚的动感地带,世界在我们眼前灿烂地舒展开来。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歌声悠扬,这歌声是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深情祝福,舞姿优美,这舞蹈是我们对家乡、对学校繁荣的衷心祝愿。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向新年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万物在漫天风雪中欣然等待。激扬着少年的风采,我们向明天走来。
在这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催人上进,振奋人心;在这里,有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有勤奋学习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跳动着青春的脉搏;在这里,有我们对生活的激情,更有我们对未来的渴望;展望即将迎来的一年,更好的成绩等着我们去创造,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去征服,一项壮观的事业等着我们去挥洒智慧和才能。
春节演讲稿四分钟2同志们、朋友们: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贺新年。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全县各族人民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祝大家合家团圆,万事如意、幸福快乐!
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财源建设“千百万工程”成效显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新世纪广场落成,体育馆等市政设施建设进本资料权属优习网严禁复制剽窃展顺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惠及农村五保老人的五保村建设工程和惠及农村计生家庭的一体化工程扎实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
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尽情欢歌,尽情舞蹈。让我们用优美的舞姿,喜迎新春佳节,跳出心中的幸福;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声,畅想美好未来,唱出心中的豪迈。
明天,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钟山新的辉煌。钟山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祝晚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春节演讲稿四分钟3尊敬的_:
在我眼中,春节是一个热闹团圆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夕,即使是离家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机场、火车站,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从他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家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和他们对于家的无限眷恋之情。我仿佛看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同看“春晚”、吃饺守岁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洋溢着快乐的节日气氛。
在我眼中,春节也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彩旗飘飘,红灯高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福”字、春联或者年画,祈求着来年的幸福生活。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走亲访友去拜年,互相传递着美好的新春祝福。
在我眼中,春节还是一个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的日子。每到春节,孩子们都会穿上父母为自己买的新衣,都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他们可以在除夕夜和大人们一起守岁,可以提着花花绿绿的灯笼去放爆竹和烟花,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佳肴,还可以由大人带着去逛各种有特色的庙会。当夜晚来临,美丽的烟花绽放在天空中的时候,它们和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节日图景。
在我眼中,春节更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纷纷赶在年前打扫干净房屋,种上水仙花,好让它们在春节期间盛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用声声的爆竹驱散一年的烦恼和晦气。听妈妈说,有的地方还有“扔鞋避邪”的习俗呢!当人们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愉悦的心情憧憬未来,勾画明天,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时,新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人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去开创属于他们的崭新的未来。
啊,春节,你让人们嗅到了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在我眼中,你就是春天的使者,带领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谢谢大家!
春节演讲稿四分钟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过年了,人们都贴上红红的对联,家家都挂上红红的灯笼,浓浓的年味呈现在大街小巷里。那么,年味是什么呢?要我说,就是过年中幸福的味道。而我的年味就是饺子味的。
记得过年晚上,妈妈在家里做饺子。看着妈妈做出一个个白里透红的饺子,我不禁手痒痒了。我要求和妈妈一起做,妈妈答应了。洗完手后我们包起了饺子。包饺子需要饺子皮,饺子馅,一双筷子和一碗冷开水。先用筷子把饺子馅夹到饺子皮里面。记住,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多了那煮饺子的时候饺子皮就会裂开。反之,就干巴巴的不好吃。然后,用手指沾一点水。把水沾到饺子皮的边缘,使饺子皮变黏。然后,把饺子皮重合,把饺子馅包在里面。最后,把饺子皮的边缘多捏几下,就大功告成啦!我和妈妈做了许多的饺子。还有几个特殊的饺子,里面可是有幸运硬币的。
妈妈开始煮饺子啦!一个个饺子跳下“澡堂”里。过一会儿,“澡堂”里热闹起来了。饺子在“澡堂”里上窜下跳,游来游去。不一会儿,饺子出锅啦!饺子这时也变得嫩嫩的。韭菜饺子翠绿欲滴,萝卜饺子白里透红,玉米饺子金灿无比。这么漂亮的饺子,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不管那么多,开吃啦!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美味的饺子。还不忘沾点醋。突然,我用力一咬,要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啊!我的牙齿!好疼!”我一吐,原来是幸运硬币。我高兴的拿着硬币给妈妈看:“妈妈,我吃到了幸运金币。就是牙有点疼。”妈妈说:“你很幸运嘛,看来新年有好运喽!”“嗯!”我高兴的说。我小心翼翼地吃着每一个饺子。生怕又咬到一个。最后,所有的幸运硬币都被我吃到了。
那么,你记忆中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春节演讲稿四分钟5大家好: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习俗,不同人过不同节、做不同的事。那么广州过春节的习俗,当然就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了。
在过年的前几天,“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年前,在广州市各地经常都会有花市。花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年桔,有过年吃的食品,还有风车和各型各色的小饰品。大人们去买花,小孩呢,当然就是去凑热闹了。三三两两结伴在一起,到处溜达,到处玩耍。饿了就买吃的,渴了就买喝的,看见心爱的东西,买下来就是了,真够爽的。
过年,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人们忙着去买这买那,吃的、穿的、用的……过年,当然就少不了贴春联、贴“福”字。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年饭。这顿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肉类、菜类、豆类、海鲜食品……满满一桌都是无比丰盛的菜肴,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在“无鸡不成宴”的广州,一大早市场就挤满了人,鸡档的老板忙得不亦乐乎。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春晚,进行新年倒计时。
过年了,人人都换上了新衣,相约出去玩耍、聚餐。最开心的肯定是小孩子了。每逢见着大人,甜甜地叫一句:“恭喜发财。”下一句“红包拿来”估计不用说你就已经拿到它了。
快乐的日字总是过得那么快,一眨眼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春节快要过完了,大家又必须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学生上学、大人上班……所以对于元宵节,我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可以吃上美味的汤圆;恨是因为过完元宵就得上学了。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3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 《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 《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 《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①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 《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优点是毛笔字写得漂亮。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当然可以。
(学生出示了一幅毛笔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我喜欢游泳,在比赛中得了第2名。
……
生我会拉小提琴!
师(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给同学们现场演奏一曲?
生好。
(这位学生拿起小提琴,谁料,琴声断断续续,虽有音阶变化却不成调。下面的学生一阵哄笑,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是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演奏的学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拉得不好。
生难听。
师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有谁愿意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鼓励下,几个学生先后上台了。他们从女孩手中接过小提琴,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要么拉出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知道拉小提琴太难了!
生(面对演奏的学生)我以为拉小提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厉害多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小提琴一定会拉得越来越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
(女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抬起头笑了。)
如此,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了大家的“问题”,让嘲笑别人的学生亲历拉小提琴的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拉小提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教学处理,既保护了那位小演奏者的自尊心,也树立了她的自信,一举两得。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其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节李亚芳,陆芳芳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 《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 《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 《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①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 《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优点是毛笔字写得漂亮。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当然可以。
(学生出示了一幅毛笔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我喜欢游泳,在比赛中得了第2名。
……
生我会拉小提琴!
师(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给同学们现场演奏一曲?
生好。
(这位学生拿起小提琴,谁料,琴声断断续续,虽有音阶变化却不成调。下面的学生一阵哄笑,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是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演奏的学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拉得不好。
生难听。
师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有谁愿意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鼓励下,几个学生先后上台了。他们从女孩手中接过小提琴,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要么拉出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知道拉小提琴太难了!
生(面对演奏的学生)我以为拉小提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厉害多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小提琴一定会拉得越来越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
(女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抬起头笑了。)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书法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66-01
书法是我国汉字书写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它不仅深得我国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相传,而且早已远涉重洋,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相传。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是责无旁贷的。况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美化环境,装饰物品,还是欢庆节日、书写标语、祝贺志喜等等,都不难发现各种书法的神资。那么如何让我们中国的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发扬下去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也与众不同。我们使用汉字是由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又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演化,是世界上年龄最古老而又富有现代生命力和艺术性的文字。中国的常用汉字有三千多个,识记起来并不太难,但写好这些汉字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书法艺术这门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在大中小学校得到普及。如何在此大好形势下,使书法艺术――这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扎根开花?提高教学效果,便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小学生毛笔字教学实践中让他们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呢?我个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写字课要有正确的教学步骤
一般的步骤是:1、准备。检查学生写字用具的准备情况。(“文房四宝”是否带齐?)。对上次书写作业进行讲评,简要说明本节课的目的要求。2、讲授。出示范字,师生共同分析字形结构特点书写要点和书写方法,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察。3、练习。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在巡视中随时纠正学生书写不正确的写字姿势。4、小结。教师对学生练习情况作简要的小结讲评。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严格要求
写字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要培养兴趣,启发自觉性。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起于奇,奇源于趣。兴趣是孩子写好字的动力,意志和毅力则是孩子写好字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维护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持之以恒精神和顽强意志是最重要的。教学则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起笔、行笔、止笔的要领,从笔顺、笔画、字形结构到行款格式都要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并让学生体会方法,掌握规律。只有在教师讲授必要的书写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熟练的书法技能,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步才能快,教师也要在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能好。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能好。
三、注重思考,培养能力
“练字要有悟性”学生临贴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字帖中范字的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事实证明,练字时只有注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首先,应强化学生读贴能力的培养。读贴,指观察分析范字的用笔方法和结构特征。读贴时必须细心揣摸笔画的长短粗细和结构的布局安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观察、分析仔细透彻,才能有助于对字体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练字时要求学生能体会到运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以及徐疾的变化。写好字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将所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原因,再进行第二次临帖,力求第二遍比第一遍写得好。如此反复,直至多遍。对照临帖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进行背贴的练习,即合上字帖仍能写出来。要背贴,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除有意让学生在读贴、临帖、分析对照中进行记忆外,还可通过用手指书空、用钢笔临摹、睡前回忆等办法强化记忆。总之,在教学中要将观察、分析、记忆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练字过程中,做到练中思,思中练,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四、强化运用,形成技能
运用,不一定要等到这本字帖全都临结束再去运用,可将运用穿插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学生掌握横的写法后,就可以让他们试写出像:“二、三、王、等以横为主的字,达到既复习巩固所学笔画,又增强练字兴趣的目的。掌握偏旁部首写法后,让学生用偏旁部首组合成字,培养学生运用创新能力。掌握字体各类结构后,让学生进行集字创作,把字帖中的字组成成语或格言,以作品的形势表现出来。如果遇到字贴中没有的字,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类推出。学生能自己写出作品,练字的兴趣就会倍增,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练好字的信心。
五、学无止境,练之以勤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5
一、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
现行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这样的误区:首先,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成效不能很快显现,因此引不起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存在重双基而轻实践的问题;其次,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许多人对新课程改革实质性内容知之甚少,学生没有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懵懵懂懂,学习浅尝辄止、浮在表面,难以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更不用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最后,考试方向性的引导使语文改革举步维艰,语文考试的成绩无法体现明显的级差,使学生感觉学不学语文一个样,语文学习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需要。
二、为什么说学习语文是一种需要
心理学中把“需要”称为是个体对内外环境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并能互相调节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当知识匮乏时,势必导致阅历、谈吐、交际、气质等方面的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对知识的渴求。当摄取知识后,各种状态就会趋于平衡。
在经济腾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万物皆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母语的语文更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求职就业、办文办会无不显示出语文的强大功能。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汉语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必修课,她正以空前的优势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汉语深入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作为中国人,学习语文更应当成为我们时不我待的需要。
三、怎样才能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需要
(一)让预习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预习课文时要重视生字词的“音、形、义”及作者作品的简介。叶圣陶说过:学生认识生字词,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用句成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教学。我认为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时的一位老师,他的课之所以生动取决于对作者的介绍不止于“简”,而是如数家珍,他对作者的奇闻逸事、性格特征等都能娓娓道来。如介绍李白,不止简单地记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有……”,而是介绍李白的放浪形骸,曾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后被赐金放还;他斗酒十千才能赋诗,后据说醉酒坠河而死。并能背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告诉我们浪漫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伟。在渴求的目光中,学生摄取了知识,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成就了学习的原动力,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时千万不要止于“简”上,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广泛涉猎,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展示。如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在路旁摆席,备茶、烟侍候,仅为了听一个故事。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熹“怒斩鲤鱼精”等故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把语文预习当做一种需要。
(二)让课堂展示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体现在它的实用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切更讲求实用,然而不懂写申请书、请假条、书信此类的大有人在。为此,我建议应该重新在课文中加入应用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应用文的习得。如建立小银行,后知填写汇款单、存款单;如QQ邮箱的申请,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模拟中展示、演练、纠正,在合作学习中与生活接轨,不至于刚步入社会就到处碰壁。
新课标更注重人文性。古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偶,后知上下联,是平出还是仄出。这样不至于在贴春联时闹出贴错的笑话。根据房子的坐向,以及男左女右的规矩,我们不会在座位排位上出纰漏。从《台阶》中,我们明白台阶的高低、阶数有尊卑之讲究。比如绝对没有八阶之说,大部分是七阶,因为有七上八下的说法;学习《苏州园林》,明白中国建筑讲求对称性;《安塞腰鼓》让学生体会到了北方人民的粗犷、南方人的柔美。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简要分析,讨论诠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不解之事。总之,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味,让课堂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让口语交际成为学习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有明确的能力要求:首先,说话要看对象,要看场合。看对象包括对方的性别、年龄、身份。可以设置成问对方年龄(如您高寿),向进城的老太太介绍饭菜,向领导汇报工作,等等。场合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总理智对美国记者的派克钢笔的故事,吴仪怒骂美国为强盗的故事,无不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其次,说话有婉言与直言之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两个儿时伙伴一个一席委婉语当总管,另一个一番揭底话丢性命的例子就是佐证等。近年来语文中考口语交际试题占了一定的比重。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适应不同场合,正确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求职,口语交际便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让课后实践活动成为学习语文的需要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6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网络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 内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为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区实验学校之一。两年来,学校课题研究遵循着“依托活动,贴近生活,抓住兴趣,扎实推进”的原则,开展“弘扬民族传统节日 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研究。
一、针对现状,确定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九年义务学校,有学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边的原企业单位下岗工人的子女,生活条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许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无法顾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温暖;小孩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过分的溺爱、迁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过节,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也只会弄好吃给孩子,至于节日的内涵及通过节日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了。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奠定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曾经说过:“借助于具体事物支持的活动和活动中获得的教育研究是长久的。”为此,结合传统节日,通过课题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亲身感受、体会,从中受到教育。
二、实践与探索
根据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提炼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大致分类: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们开展对学生的思想现状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
(一)“节庆指南”引导小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可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但一项关于民众了解节日文化渠道的调查中显示,近7成受调查者表示“听老一辈说的”,而真正能系统了解节日文化的,可谓少而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淡化,那些丰富的节日仪式里所蕴涵的对世界与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种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也正在或已经消亡。
针对这种现实,在指导学生过春节、清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课题组编辑了《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节庆指南,实验家庭人手各一册,手册第一板块:节日的来由。第二板块:各地方节日的习俗,活动形式、内容,人们的饮食等等。第三板块:同学们你们家又是如何过节的?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你的快乐!(节日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饮食、居饰、游乐)第四板块:节庆剪影(附上说明)旨在引导家长和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时间跨度最长、形式最隆重、活动内容最丰富的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孩子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调查前曾显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过春节,主要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和收红包,清明节吃糯米饭,而春节、清明节过后,课题组回收的活动手册记录中显示:学生知道了春节的起源传说,了解了春节的居饰文化,熟知了春节的一些饮食文化,能讲述一些节日仪式的含义,同时还了解了本土的春节风俗习惯。比如:在本市内、市郊、老家又是如何过春节的,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并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践行了一些春节期间的礼仪等。知道清明节的意义、习俗;和家人及同学一起去扫墓,家长配合收集、追溯家族历史和故事,朗诵有关清明的诗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魅力,奠定学生的中国根、民族根。
(二)亲历节庆引导小学生切实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各项节庆仪式分别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怀念祖先、维系情感、体现价值观等,这些都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快节奏的现代人过节,简化了节日仪式,大多几乎只剩下饮食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学生印象中,清明节就是吃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就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至于缅怀先祖、家传祖训、纪念先贤、龙舟竞渡、把酒问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种娱乐活动所代替。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没能在中小学生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以“传承民俗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1)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讨论活动。围绕怎样过清明,大家来评说,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懂得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民间习俗等知识,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传统节日活动。(2)广泛宣传,氛围浓厚。学校借助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清明节文化内涵,要求各班级出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使清明节活动深入人心。(3)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上,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等相关网站,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并向烈士们献上鲜花、鞠躬,在留言栏上留言,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这种纪念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党爱国教育。(4)团委、少先队共同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扫墓活动。同学们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们的哀思;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队员代表发言表决心;向烈士庄严宣誓。回校后同学们还写了参加扫墓活动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此行的重要意义。(5)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我们的节日――清明》实验家庭手册:清明节意义、习俗;家庭清明节活动内容;了解家族历史和故事;收集、诵读有关清明时节的诗文。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每一个同学都能从不同的程度认识到保护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是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学生们热衷吃“肯德基”“麦当劳”,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国动画片……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在吃这一方面吃出点传统的意味、吃出点对文化的理解,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就连这些节庆享用的食品都几乎是来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参与准备的情况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们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看”的层面上,他们对节庆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更别指望让孩子们从内心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学校课题组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们与北湖中社区一起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请社区的领导、学生家长进来,我们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请学校食堂的师傅给学生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他们学得认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气氛。同时在校内举行家庭包粽子比赛,活动中大家互相协作、体会亲情。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社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又从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课题组布置的活动记录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量力而为地参与到节庆的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长学习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帮助贴春联、贴福字画,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浆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为长辈讲讲春节的传说故事,哪怕平铺直叙不够生动也罢;有幸的孩子还可以到民间去跟村民大开眼界:庄严地看祭祀、点香烧纸,虔诚地叩头作揖、许愿,彬彬有礼去农家当客人、学礼数……孩子们回校后的反应几乎一致:学会过节,那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四)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且辐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让孩子们自己回去过好春节,体会我们的节庆文化的魅力,这无异于布置了一道无法完成的作业。因此,课题组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网络的作用,让他们组织、引导、带领、帮助、利用,这才使得这次“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等活动方案得已落实,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显现。
另外,以中小学生落实活动方案,反过来也促进了家长的参与,影响了更多的人对我国节庆传统文化的关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所系。因此,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加强领导
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史意义,增强迫切感、使命感,提高开展实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所在社区(北湖中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将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内容、形式,向所在社区广泛宣传,取得社区领导和群众理解与支持。
(二)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主体化教育环境平台,形成民族民俗节日的意识调查与培养的模式
1. 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1)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2)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和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 家庭传统节日内涵的升华
(1)家长注重了过节的真正内涵。(2)亲情回归家庭,感恩落到实处。
3. 与社区网络搭建教育平台
(1)建立社区活动实践基地。(2)与社区联合活动。(3)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4. 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密切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弘扬民族传统节日,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