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月亮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1
在现在社会,我们都可能会用到倡议书,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那么一般倡议书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节约粮食倡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节约粮食倡议书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升高,“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浪费粮食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餐桌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缩影,餐桌虽小,却传承了人类自古以来文明有礼、节俭惜福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值第__个“世界地球日”之际,现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珍惜粮食,适量订餐,避免剩餐,减少奢侈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提醒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
6、积极参加文明餐桌行动,营造节俭用餐的良好风气。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希望同学们和家长们一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致
敬礼
倡议人:___
节约粮食倡议书2亲爱的同学们: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节约一粒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我们浪费一粒米,仍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珍惜粮食就是在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谁知道农民的艰辛,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在此,学校大队部向同学们郑重地提出倡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7.不偏食,不挑食。
8.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9.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节约粮食其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小中见大。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粮食来之不易,行动起来吧!珍惜粮食,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家园”的带头人,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___
20__年__月__日
节约粮食倡议书3同学们:
想必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美德就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究竟我们能不能够理解这当中的意思?
也许我们并没有发觉自己已经浪费,其实,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存在着浪费。有些同学中午是在学校托班的,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珍惜粮食,对饭菜十分挑剔,不爱吃的就不吃,最后都倒在一个大桶里,让人看了多惋惜呀!
目前世界上有38个国家严重缺少粮食,其中有23个在非洲,有8个在亚洲,有5个在拉丁美洲,还有两个国家在欧洲。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吃好的穿好的,我们是否想到了正在挨饿的人们?
我为大家提以下六点建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不偏食,不挑食。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同学、老师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要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们辛勤的劳动才取得的成果。节约,就从我们做起,就从现在做起,就从实际行动开始!
倡议人:___
20__年__月__日
节约粮食倡议书4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庆同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学生陈柯烨,在这里,我想向没学们提出有关于某些同学浪费粮食行为的意见。
在学校里,常常会看见剩菜桶里有许多的剩菜剩饭出现,几乎没有一次是空着的。我对此十分痛恨。我想,不仅仅是我,许多同学也会十分厌恶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所以,我的`建议有:
一、我们应该多多在班队课讨论关于粮食的问题。
二、我们必须在盛饭时依据自己的胃口盛。如果吃不饱,没关系,再去盛点儿,如果你吃不下了,那就算灌也要给老子灌下去!
三、我们应该要多去参加有关于节约粮食的活动,来懂得粮食的富贵程度与重要性。
四、我们可以上网去搜寻粮食种植的困难,了解一下粮食从种植到收割的过程,深刻体会农民伯伯耕种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知道粮食的可贵性。
五、大家如果有亲人朋友在乡下的话,倒不妨可以亲自去种地试试,体会体会种地的艰难。说不定,你辛辛苦苦地干了一整天,结果晚上风一吹,整片地上连根毛都不剩了。
六、我们可以做一些宣传小报和几句宣传珍惜粮食的句子放到宣传窗里呼吁大家不要浪费粮食,或者贴在食堂里时刻提醒自己。
希望同学们可以听取我的倡议,不让一粒粮食浪费。
倡议人:___
20__年__月__日
节约粮食倡议书5亲爱的同学们:
在学校食堂里,你是否扔过只吃了几口的包子?你又是否倒过只吃了几口的饭菜?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你是否有所震撼与心痛?
当你扔掉每一个包子,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正为全家人的每餐饭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贫困儿童饿的不成人形的照片吗?
在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往上数几辈,咱都是农民的儿子、孙子……同学们,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为此,我电信学院团总支特向全院学生提出以下倡议:
1.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2.不偏食,不挑食;
3.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4.就餐完后把餐具放回指定位置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让节约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风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活动中,让节约引领时尚,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2
导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可以浪费粮食,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As a child, I am so luck. I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food. I always have enough delicious food, live in a big house, and have beautiful clothes to dress. I am so happy that I have no idea to treasure all these things. I am a kind of particular about food. I often eat a little for one dish and the throw it away, because I have many choices. I will be full after eating several dishes. But one day, I watch a piece of news on TV. It is about some Africa children who are suffering starvation. They are so poor. They are not only having no food to eat but also having little water to drink. A bowl of rice is very rare for them. Seeing their longing eyes, I feel guilty. I am regret about wasting food before. How can I waste so much rare food? From now on, I will try my best to save food, to do something for them.
【参考译文】
作为一个孩子,我很幸运。我不需要担心食物。我总是有足够的美味食物,住在大房子里,穿着漂亮的衣服。我很高兴,我不知道珍惜所有这些东西。我是一个特别的食物。我经常吃一点菜,把它扔掉,因为我有很多选择。吃完几道菜我就饱了。但是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则新闻。这是关于一些非洲儿童遭受饥饿。他们太穷了。他们不仅没有食物吃,而且还有少量的水喝。一碗米饭对他们来说非常罕见。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睛,我感到内疚。我很后悔在浪费食物之前。我怎么能浪费这么多的稀有食物呢?从现在起,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节约食物,为他们做点什么。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3
关键词: 阅读; 朗读; 理解; 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11-01
一、以读促情,加深理解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烘托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多朗读。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二、以演悟情,在积极参与中理解课文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的、适时的安排学生表演,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理解“中华不振”。读到了课文第八段,我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那个洋人很可恶”,有的学生说:“那个妇女很可怜”,还有的说:“巡警真可憎”等等,理解只在表面。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搭伴演一演这件事,学生听了特别兴奋,不一会就找好了同伴。演完以后学生又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洋人根本就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巡警就是个汉奸、走狗;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很气愤同时也感到无奈和屈辱……通过表演,学生充分融入到当时的事件中,感悟理解“中华不振”,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当时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感受小小年纪一心为国的情怀。
三、以乐激情,渲染课堂,陶冶情操
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上课时,如果我们选择歌词有益、曲调优美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则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感受艺术魅力,引发学生对其内容、主题、意境的联想,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理解工作劳苦这一部分,为了更深的挖掘文本,我决定创设情景加上舒缓感人的音乐,配以生动的语言分别描述“夜幕降临、夜很静、夜深了、天亮了”这四个时间段总理工作的场景,借此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工作时间之长,分别让四位学生在老师每读完一个时间段就朗读本句段,如师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坐在他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起今天晚上要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跟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通过学生在音乐声中的一次次朗读,微妙的音乐,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一次次触摸总理行为背后伟大的情感,感受总理的劳苦功高,让总理的音容笑貌牢牢定格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在课文的结尾处视频依次出示总理的一些照片,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再看一看总理的音容笑貌,让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
四、以境升情,激活课堂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主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进行情景教学,情境教学为教学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以获得生命个体的全新的体验。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着重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初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的心情。因为课文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甚远。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引入5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向学生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后,我放了一段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列车长啸驶入朝鲜战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流血牺牲,各个看得聚精会神。当看到大嫂为了能让志愿军叔叔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吃上野菜,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上去挖,结果被炮弹炸断了双腿。有些学生的眼睛润湿了。录像一停,我用低缓的语气说:“同学们,在抗美援朝中,中朝两国人民不仅并肩打败了凶恶的敌人,而且还谱写了一曲曲最真诚的友谊赞歌,今天即将分别,两国人民的热泪流了一遍又一遍,惜别的人群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时学生已进入了告别情景中,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在哀婉的《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很多同学被课文内容所打动。
五、以想化情,在语文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力能把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较快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尤其是能把一般的原理、思想具体化,从而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可以从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引出自己脑海里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借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4
关键词: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推进
所谓馆藏图书阅读量,是指阅读者涉及图书信息的总量,既包括翻阅篇目的总数,又包括实际摄取和利用信息的数量。目前,学校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
个方面:第一,电脑普及,网络阅读的冲击。第二,教师教学负担重,挤占阅读图书的时间。第三,应试教育也压低了馆藏图书的阅读量。不可否认,目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忙于阅读业务图书,对于与业务无关的图书自然而然提不起阅读的兴致。第四,馆藏图书更新不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及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一线教师对于学校图书借阅有很多的无奈。但是,作为学校或学校图书馆对于推进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应该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这样不仅能使学校图书发挥的作用增大,而且有利于丰富一线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使教师变得更有文化味,从而提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我校近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本校实际工作谈谈对于推进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工作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做好服务工作,主动把学校馆藏图书分批送到各教研组与备课组老师的办公室
图书馆管理工作,说到底是为师生服务的工作。在新形势下,
图书管理必须转变观念,彰显“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更多地为教师阅读图书提供方便。根据我校实际,每学期分两次把与一线教师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按每人五册的标准送到教师手中,由备课组长负责登记与分收。这样做极大地方便了一线教师借阅图书,而且教师之间对换也方便了许多,节省了教师跑图书馆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馆藏新进图书能及时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服务是推进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的重要保证。虽然,这样操作,学校图书馆比原来守株待兔式工作量要增大不少,麻烦也多了不少,但对于提高图书利用率是有效果的,因此是值得的。实践证明,学校图书管理只有树立以师生为中心,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理念,着力推行服务的人性化,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途径与方式、范围,提升服务职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才能取得“零距离”和“零缺陷”的服务效果。我校开展的备课组送书活动就是这种服务理念的体现,一线教师的馆藏图书阅读量较以前有所增加。
二、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导读与读书研讨活动
众所周知,导读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图书馆开展图书“导读”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而且对于推进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线教师图书“导读”的基本方式和内容,使“导读”有形式、有内容、有成效。具体做了两件事:(1)新书信息速递。按学科教学与人生修养分成两大类,新书的目录与简介通过校园信息网及时给一线教师,便于他们借阅,这样有利于激发一线教师对新书阅读的兴趣,使教师对于学校图书“喜新且不厌旧”。(2)利用馆藏图书的信息资源,对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简介和作者的介绍、浏览评说等情况的分析,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全貌与精神实质,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原文。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麻烦。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让他们撰写一些阅读体会,放在学校的“魔灯”平台上。同时,我校每学年组织一些教师参加县市教学比赛活动,图书馆主动出击为参赛教师导读,提供相关书籍,如《教学勇气》等,为他们的教学活动和专业成长添砖加瓦。导读工作客观上增强了学校馆藏图书对一线教师的吸引力。导读形式还有很多种,如开展阅读座谈会、举办书展或邀请科任教师开展辅导讲座等。只有形式不拘一格,导读工作才能见成效。
三、与时俱进,搭建一线教师馆藏图书阅读的“信息高速公路”
如今是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加上网络信息更新快,学校一线教师,一方面如上所述工作量大,图书阅读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对于新知识、新信息要求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要及时采购新书,特别是学科教学研究前沿的专著。为了使学校图书的信息源能及时传递给一线教师,我们搭建了十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做到图书管理网络化与数字化。一方面,建立图书自动高效检索系统,一线教师可以随时在自己办公室电脑上检索到要阅读和利用的图书,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网络化的读书交流平台,这样可以提高一线教师图书阅读的实际成
效。我认为,一线教师图书阅读量的推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业务与素养提升的内在促动,而且还要学校为一线教师阅读创造好的
外部环境,营造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娜.图书馆典藏工作浅析.当代图书馆,2006(6).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5
??辽阔无垠的地方,月亮总是显得特别大,譬如在大漠,在海上。特别是海面上的那轮明月,硕大浑圆,近得似乎伸手就可以够着……
??喜欢对着月亮浮想联翩的人,可以找来义大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宇宙趣潭》,翻开第一章《月亮的距离》读读,里面有许多关于太初远古的月亮有趣的事情,匪夷所思。从此以后,你看月亮的感觉和联想,可能会不太一样了。
??曾读到过一首俳句,读到时是英文,翻译成中文大意是:虽然是破碎了的,破碎又破碎,还是在那儿,水中的月亮。
??月亮的确充满魅惑力。英文是lunacy,是“疯狂”之意,字根就是luna——月亮。还有moonstruck,给月亮打倒了,说不定打昏头了,所以也是精神错乱之意,可见月亮会影响精神状态,这是西洋之说。那么中国呢?鲁迅的《狂人日记》劈头一句就是“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张爱玲写她被父亲监禁在家,几乎快疯了,她这样形容当时看到的月色:“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同时还引用了一句关于狂人半明半昧的心理状态的诗:“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后来她小说中关于月亮的意象用得特别多,特别好,效果特别强烈,不会是没有缘故的……
??为什么人们的情绪会受到月亮的影响?难道人类的血液里,还流淌着远古穴居时期对月嗥的兽性吗?还是因为人类更早的远祖来自茫茫大水?在我听过的答案里,最富诗意的是这一则,可能正是由于人体里大部分的组成是水吧,就像海洋的潮汐受着月亮的牵引,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片海,被月亮吸引,反射着月华的光影。
关于月亮的诗范文6
月亮在中国悠久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月亮本身安宁静谧的情韵,又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皎月,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优美的月亮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也就成为古代文学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用月亮映衬人的美,皎洁的月光如美人的肌肤,纯洁美好。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月之美。周祗《月赋》写到:“气融洽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赋予月亮以高远、柔和、清幽、润洁的特点,给人以清和,明净的感觉。杜牧的《泊秦淮》单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何等的飘渺,烟雾袅袅的河面,月如梦似幻般罩在河滩上,恬静、舒适、朦胧,其妙甚矣。
这些诗中,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神秘的“朦胧色”,给世人一种朦胧的美。花月披离,余香袅绕,象征着典雅之美。皎月当空,朗朗潇洒,其神妙高远之美洋溢其中。
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意境,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明月审美意象。
二、相思的月亮
皓月当空,多少诗人望月生情,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由感而发,其诗情之深,意之浓,让人赞叹。
首先,月亮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有诗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着一轮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情人也许同此情境,无奈月夜漫漫,无奈相见不得,唯有寄情于月,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与爱,不禁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佳句。
再者,月亮也是人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思念的象征。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皎月当空,宁静的夜晚,床前似乎撒着一层轻纱般的霜,久睡无眠,望月生情,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遐思。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所周知,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故乡亲人。怅望明月,似乎又回到了故乡,内心复杂的感情,国破心碎的痛惜,唯有寄情明月,思乡愁绪溢于其中。
三、失意的月亮
在对月亮的情感升华的过程中,月亮又成了失意文人的寄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跟明月相守,理农桑之事,这是作者心志的表现,宁可开荒种田,早出晚归,唯愿志气不息,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月亮与成就了一代隐逸诗宗。
王维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中,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伴着明月,诗人享受着这份宁静。王维也成为陶渊明之后的山水田园派最著名的诗人。
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开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四、哲理的月亮
月亮孤悬天际,亘古不变,很容易让人们把它看成跨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让人产生对悠悠历史的思考,对无限空间的思考,对深刻哲理的思考。
李白《把酒问月》中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通过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告诉人们,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数不清的坎坷、磨难、曲折、寂寞,但沉浮交替,今人古人可共享明月,人类的生命固不可能久远,但人类的精神与理念却可以同享宇宙,只要有朗朗明月相伴,超脱世俗,人生岂不是一大快事,就如明月一样纯洁、自由。
张若虚也曾在《春江花月夜》诗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啊,明月亘古如斯,岁月悠悠,人生短暂,在此喟然之后,而月亮则成为静谧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