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羚羊木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羚羊木雕范文1

上学期,著名作家张之路来我校演讲,还进行了签名售书,很多同学们买了《乌龟也上网》、《非法智慧》、《足球大侠》,我则买了《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这本小说集的名字也是书中第一个故事的名字。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引人入胜。我最喜欢《啊,那片红旗》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三个高中生因为成绩不好被迫退学,但是他们很爱国,有上进心,渴望学习。他们为了看中国冰球队的比赛,自制了五星红旗卖钱买票。在看到中国队处于劣势时带头组织观众呐喊助威,“体育馆里,无数的五星红旗连成一片,观众席上变成了红旗的海洋..”我被他们火热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的每个故事虽然中心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像《羚羊木雕》告诉了我们纯洁的友谊是不需要礼物的;《静静的石竹花》说明,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残疾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理查三世》让我觉得,不能歧视犯过错误的同学,只要你真诚的付出,就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虚伪的人只会受到大家的鄙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回味无穷。

羚羊木雕范文2

1.读准“逮、攥、怦怦、寒颤”等词语的读音,并能正确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体会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2.分析理解插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新课导入

升入初中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依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张之路所写的发生在家里的故事――《羚羊木雕》。

(导入贴近学生心灵,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度,使语文的课前预习更加有实效,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具有深远意义。)

1.读准生字词

犄角 怦怦 寒颤 树杈 仗义 攥着 发抖 撒谎 脸颊 反悔 无可挽回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2.正确理解和运用

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或文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组成一段话,或叙述一件事,或描绘一幅画面,或抒写某种情感。(学生预习时完成,课上交流,师生予以点评指导。)

示例1:行走在乡间,可以看到墙壁和地面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青苔,好像大自然雕成的工艺品。风儿不知为何叹气,引得绿叶微微发抖。这乡间的风景,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人沉醉……

示例2:冬日里,我和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相约来到山坡上玩耍,我来到树下,她自作主张地抖了抖树杈,冰冷的雪花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3.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物?

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贵重的羚羊木雕。

事件:查问木雕―赠送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明确羚羊木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人物: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

4.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性格

(按照“查问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这一发展顺序读相关段落,课文17~23段插叙部分不读。)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后发表看法。

朗读要求:①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②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2.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交流:从文中“ ”看出 (人物)是一个 的人。

妈妈:重财轻义、固执严厉;

爸爸:冷酷、不可抗拒;

奶奶:反衬父母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间的友谊;

“我”:珍惜友情;

万芳:仗义明理。

3.朗读揣摩:通过语气、语调、重读、长短音的调节诠释人物性格。

例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写作方法探究

1.本文写了发生在哪三个时间的三件事?

明确: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的事。

“我”送万芳羚羊木雕――昨天的事。

爸“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的事。

2.这三件事是怎么布局的?

明确:先写今天的事,由妈妈的追问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家庭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17~23段),情节紧凑――插叙。

3.分析插叙的作用

交流后明确: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补充交代我与王芳的真挚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情节跌宕起伏,突出文章中心。

五、体验反思,口语交际

1.文中的这场家庭风波是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起,你觉得木雕应不应该送,为什么?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地表述观点,说话有理有据。)

2.既然“我”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了,假如你是“我”的父母,你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拿回羚羊木雕,又不伤害“我”和万芳的友谊?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认真分析了课文,知道了文中人物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也阐述了我们自己怎样处理这样的事。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倾向?倾向于谁不对呢?这样写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倾向于父母不对;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亲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总之,一句话,作者是在呼唤真诚,呼唤友情!)

六、延伸积累

关于友谊的古诗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羚羊木雕范文3

文中向我们介绍了:“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万芳。但爸爸妈妈却强迫我问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迫不得已,我从万芳那拿回了羚羊木雕。万芳原谅了我,并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斯托贝说过的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但在大人心中,这句话却恰恰相反,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永远第一,友情却是倒数第一。这不禁让我想起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朋友小雨向我借一本《三十六记》。我满口答应了。回答家,我便问妈妈把我的《三十六记》放哪了。妈妈惊讶的问我:“你也会看?你可是只爱看童话的啊!”我听了,急忙解释:“今天,小雨问我借,我答应明天带给她。”妈妈听了,果断的说:“不行,这本书你自己也没好好看过,并且这本书是我们送你的生日礼物,借她万一不还呢?”我摇摇手说:“小雨不是这种人,而且我都答应她了。”“人心难测啊!她问你要,你就说借别人了。”妈妈严肃地说。

羚羊木雕范文4

一、父母专制,孩子受伤

课文中当父母知道“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同学后,不容“我”申辩,不听“我”解释,当即责令“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我”哭着喊了起来。这不就是对父母专横、蛮不讲理的最大反抗和极大的怨恨吗?要知道从人格上来讲,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从自尊上来讲,大人有尊严,孩子就没有尊严了吗?自尊不是每个人最起码的精神需求吗?父母没有把孩子看成“人”,而是以专制、蛮横、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爸爸不是送给我了吗?”我小声说。

“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给别人啊?”

爸爸的话是多么荒谬可笑啊,东西送给了“我”,“我”却没有对它的支配权,这话只能爸爸说,为什么,因为爸爸是大人。因此“我没有理由了!”,“我”还能有什么理由呢?在专制面前,孩子做人的尊严被剥得一点不剩。我们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却在理直气壮地伤害孩子的尊严。孩子幼嫩的心灵能经得起这番打击吗?我不禁想起了一段话:

爷爷与孙子干活累了,

爷爷说:“我腰疼。”

孙子说:“我也腰疼。”

爷爷说:“小孩哪有腰。”

孙子把爷爷的斧子别在腰上。

爷爷见了说:“你把斧子别在腰上干什么?”

孙子说:“小孩不是没有腰吗?”

可见,即使孩子也有尊严,也应该受到尊重,文章中的父母做到了吗?没有。有的尽是伤害。

二、木雕感恩,情理之中

从上小学时,老师就说“我”和万芳是“二二合一”。上体育课“我”刮破了裤子,万芳怕我回家挨骂,当即脱下自己的裤子让“我”换上。还因此挨了两个钟头的骂,解救了“我”,当我要去跟万芳妈妈解释时,万芳阻止了“我”,“我已经被罚了两个钟头的站,你再挨罚多不合算!”多么仗义、豪爽的一个“哥们”,怎样表达“我”对好朋友的感激之情,想来想去“我”把她也喜欢的羚羊木雕送给她,这不是很正常吗?况且父母已经送给了“我”,“我”有处置的权利,如果父母能听听孩子的解释,应该对孩子的做法表示肯定和鼓励才对,但遗憾的是父母没有这样做。

三、一雕蔽目,失去诚信

父母为何非要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不可,就是因为它太贵重了,贵重到连父母也不舍得送人,因此父母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就显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却正在这里,心里只装着羚羊木雕,因为它贵重,占据整个心房,羚羊木雕的贵重遮住看了他们的眼睛,没有看到孩子间更纯洁的友谊,对待孩子视若生命的诚信看得一钱不值,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万芳说:“怎么能这样呢?”不正说明了讲信用在朋友间是多么神圣不可亵读,这不正是我们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的可贵的地方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好吗?一定不会了。万芳不见我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应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啊!”因不讲诚信而给自己内心带来多大的痛苦啊!可见,讲诚信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分量是何等之重啊!

四、奶奶“人微言轻”,无可奈何

羚羊木雕范文5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1 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事情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同学们都清楚,作者是反对父母的做法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全家人就不会这样不愉快,“我”也不会感到如此的委屈。学生们对此都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如此的霸道,如此的重财轻义,当我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提出:“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送给万芳时父母的反映如何?这个问题使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不但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时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我”在送给万芳之前也没有找父母商量,何况那件物品父母虽放在我桌子上,但“我”也没有及时了解它对于父母的用处。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在责备父母做法不对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家庭当中才不会出现“代沟”。和父母之间才能和平相处,才能成为朋友。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咏雪》一课中,当谢太父问他的儿女“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都用比喻的方法道出了白雪的样子,虽然谢太父没有直接道出谁说得更好,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我问到哪个比喻的更好时,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雪的认识各抒己见,有的说,冬天的雪有时会形成颗粒状下落;有的说冬天的雪纷纷飘落,既白,又在风中飘舞。同学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当我问到谢太父的意见如何时?学生由这个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深入读文,小组的研讨,达成共识,谢太父的大笑就是对兄女的默认,而且文章在结尾之处又补充交代了兄女的身份,可见,作者也是站在兄女这一边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羚羊木雕》为例。当我们身处母亲的位置,体会“‘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情景中的“突然”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当你的母亲所拥有的一件名贵的物品不见时,心情是如何的?她是如何询问你的?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母亲“突然”问时的心情如何?再问妈妈突然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羚羊木雕对于父母来说价值不匪,此时母亲非常着急,惊异,责骂的成分不是太多。此时,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母亲这一角色。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母亲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当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一情景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太近了,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冒险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恐惧”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恐惧”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3 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羚羊木雕后传》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挚的友情,又有浓浓的亲情,还有做人的诚实和守信等等。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羚羊木雕范文6

见信好!

你还记得那只羚羊木雕吗?我刹那间的反悔,一定让你很心痛吧!但你的不计前嫌却更让我难过,一想到你打小起给我的陪伴,心中便思绪万千。

时光仿佛突然倒回到几年前,那时你我两小无猜,无话不谈。就连在我跳山羊时被钩破了裤子,你为了我不被责骂,还主动地与我交换裤子,回到家里,我倒快快活活,而你却挨了顿骂。现在回想起这种小事也让我无比感动。可是自从那个晚上之后,为什么你我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往来,各自形单影只地飘荡在各自的天空上。守望着对方的身影,却又有一堵无形的墙将你我隔在了两边。你对我的种种好,让我背负着一笔逐日加重的友情的债,我终于负担不起了。我是多么希望有你的一句问候,只要一抹微笑,那也会让我好受些。

上次的那只羚羊木雕,见证了你我的友谊,却深深地暴露了我的胆小与怯懦。当我在一人独处的时候好孤独、好寂寞,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晚上。凄凉的月光冷冷地打在我单薄的身上,我不知为何突然向一条漆黑的小巷拐去,雨从蒙蒙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打在我脸上,火辣辣地疼,对你的愧疚又多了几分。我抱在怀里的羚羊木雕用一种几近嘲讽的眼神望着我,看得我心里发虚、手脚发麻,我走不动了。突闻几只恶犬朝天吠叫,家家户户寂静无声,漆黑一片,我害怕极了,在路灯微弱的淡黄灯光下,沉沉睡去……

万芳,你说,我们还能做一如既往、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吗?千万别因这件小事而记恨我呀!原谅我一时的冲动,好吗?

祝你开心!

你的好朋友 胡苏庭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