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工贸易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工贸易技术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1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校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斜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溃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2

论文摘要: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采用1996-2007年山东省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其影响不显著。

1.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69.6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29.4亿美元,下降17.3%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逐步的优化,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用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来表示产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也不断增强。用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来表示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从2005年到2007年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东加工贸易还只是处在量的发展阶段,结构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并且由图2看出,山东与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趋于缓慢。

2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2.1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

y=a+(3c 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东的加工贸易结构,为被解释变量,x1代表外直接投资,x2代表劳动力资源享赋,x3代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x4代表的是对外开放度,x5代表的是产业结构水平,x6代表的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结构的影响。

2.2变量及数据说明

(1)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结构的数据难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为制成品,此处我们以历年山东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代替衡量。

(2)产业结构,这里以历年山东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用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山东GDP的比重表示。

(4)国内的技术水平。选取的技术水平指标是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而得,并取1979年数据为初始数据。

(5)贸易开放度。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有多种指标,一般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6)劳动投入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就业人员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3计量结果分析

估计方法则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RZ=0.9918,回归的结果是比较显著的,劳动真赋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山东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有限,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明显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飞地”特征,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身上,技术水平提高给山东加工贸易带来的利小于弊,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润。

(2)产业结构与现实的贸易结构存在错位的现象。在加工贸易中占优势的产业,出口产品结构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而国内的生产结构却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将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渐消减。

3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3.1努力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弓}导外资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3.2充分发挥要素票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是山东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山东加工贸易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突破,只是进行者简单的组合加工。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其动态转变。动态比较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3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加工贸易的总体规模大且发展迅速

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外贸易形式加工贸易从无到有直至发展至今,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已占半壁江山,这表明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加工贸易更是掀起了一轮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幅与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增幅基本成正比例关系,加工贸易占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比重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

(二)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对集中

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其相对集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产业的分布相对集中,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比如服装制造业、轻工塑料制品……另一方面是表现为分布的地域相对集中,我国加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以广东、江苏、福建表现最为明显。

(三)加工贸易发展中外资所占比例较大

加工贸易是借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其历史原因造成,发展中国家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尤其在资本技术企业管理层面。而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发展中外资所占比例较大,本土企业所占比例较低,致使我国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着本国加工贸易的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中外资所占份额相当大的当前,致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科学技术含量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在加工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急速增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明显表现出弱势,我国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还很受限制。究其原因:首先,我国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着技术和资金的短缺不足;再者,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并未真正的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更没有真正的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下也有其必然。

(二)加工贸易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呈现为具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此类行业有制衣纺织业,家具制造业……但是近年来,高性能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比如电子产品……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在顺势发生着变化,不再是以前的整个行业贸易,而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担当加工制造角色,因此,在这样的加工贸易发展中我国企业只能赚取低额的附加值即只有微额的加工费用,国内价值链条有待延伸,加工贸易盈利空间有待挖掘。

(三)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以致以后的几十年间确实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加工贸易不得不做出新的审视。只有认识了解其发展的不足,才能弥补,以便使得加工贸易再次成为我国创汇、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首先,从经济利益而言,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处于逐渐走低的趋势,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趋向弱势的走向。其次,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所以在科学技术层面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对国内企业技术的拉动能力不足。

(四)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特点就是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主导优势地位,致使国内企业参与加工贸易不足。具体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占80%,而本土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很低。以下依据国家商务部的具体数据进行详细说明:在来料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4.0%;在进料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92.0%。在加工贸易中,国内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对于产品的销路,技术工艺等等基本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在相对于国内企业具有控制权较大的进料加工贸易,我国国内企业只占有8.0%的贸易额。

(五)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不完善

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国家具有支持优惠政策,那么这个经济项目就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相反,一个经济项目的发展没有这个国家的支持,那么他的生命力不会强大。所以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我国加工贸易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一些政策的制定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我国的某些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三、促进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现状时,已经明确了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体系中国有企业以及国内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小,并且处于附加值收益的低端,由于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控制性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善和加强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可为:对国内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国内企业投入到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为国内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硬件软件设施,做好后台服务工作;在国内企业发展中要有重点、有核心的进行选择,建立核心的竞争实力企业机制,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实力,才能依托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促进加工贸易结构的调整

之所以要对加工贸易的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增长转变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不再是过去只为追求规模效益的高消耗、高污染。此外,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要从过度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制造,渐渐转向依托高新技术研发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产品构成也与以前大不相同,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宠儿,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基本还保持在低技术含量的阶段,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不被市场淘汰。

(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以实现人才升级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巨大的障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产业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只占到3.5%,而发达国家则占到40%,其差距甚远,在高级技师人员方面所占的比例更是稀少。因此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必须进行技工人员的培训,尤其要有高级技师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才会有竞争优势。

(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我国加工贸易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想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与外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在政策方面,对科技研发事业多多鼓励支持,并且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维护我国技术研发产权;在资金上加以扶持,协助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为科学技术的研发打好基础;培训人才,为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还要不断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先进人才,使其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出力。

(五)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4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收看全省加工贸易电视会议,省长、县长的讲话完全符合我县实际,各单位、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县里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我县加工贸易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到××年底,全县共有加工贸易企业家,其中三资企业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家。涉及纺织服装、食品、玩具、机电、木器、化工等十多个行业。去年,全县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其中加工贸易进口额万美元,占全县进口总额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加工贸易总额位居(上级市)县第二。

涌现出了仁木、泸河、桑莎、兰凤、泰森大龙、裕泰针织、宜林燃料、中康公司等加工贸易大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不断进取、辛勤劳动的结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工贸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长期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我县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针织服装、食品、木器、化工行业,出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高创汇的集约增长型加工贸易项目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低。

二是加工贸易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县利用外资总体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加工贸易方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多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县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对推动加工贸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年我县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呈下降趋势,加工贸易出口仅万美元,同比下降。这从反面说明我们在加工贸易领域招商引资的不足。三是加工贸易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与拉动。特别是由于加工

贸易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监管力度又高于一般贸易,致使部分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改做一般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加工贸易的发展。这些问题,既是工作的难点,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各部门、有关企业,要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千方百计促进全县加工贸易业发展。

二、下步突出抓好的几项工作

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推动全县外贸出口长期稳定增长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外经贸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下步,要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外商投资项目为重点,以优化经营环境为动力,努力为加工贸易企业搞好服务,着力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全县加工贸易新一轮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工贸易企业扩张不快、规模偏小是制约全县加工贸易发展的突出问题。没有新的增量,仅仅依靠现有的老企业,加工贸易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加工贸易企业队伍快速发展。一是要重点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近几年,日韩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向海外转移投资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要紧紧抓住他们这种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企业来我县投资设厂,开展加工贸易。二是把加工贸易领域的招商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一个重点突出起来。要按照全县招商引资的总体部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跨国公司挂靠联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为加工贸易发展增添活力。三是积极争取

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这方面,有关部门要认真搞好指导和服务,为加工贸易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年内力争有加工贸易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大力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是当前国际投资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来说,这方面是个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策集中支持、资源集中使用、精力集中投入”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强加工贸易和外贸出口的发展后劲,努力培植我县在国际市场上的自有品牌。

第三,强化载体建设,为加工贸易发展搭建平台。今后,要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园区建设的重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加工贸易发展培植优良载体,使园区特别是出口加工区真正成为全县加工贸易的示范区和亮点。在抓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嫁接改造、扩张规模的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狠抓加工贸易新项目、新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建立加工贸易重点企业信息库,及时跟踪了解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发展配套产业,提高加工贸易水平。版权所有

今后要把培植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与聚集带,作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抓紧抓好。不断拉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国产化率,密切加工贸易与县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5

一、宁波市加工贸易现状

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始于1987年,当年12月,宁波绣服厂与香港维大洋行签订了第一个来料加工丝绸绣衣的合同。此后近20年,宁波加工贸易取得一定的发展,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同广东、苏南等地区相比,宁波加工贸易还有不少的差距。

1.加工贸易稳步发展,但整体规模不大2001~2005年,宁波市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发展。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达到50.5%,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增幅。2005年宁波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激增,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77.77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01年的17.08%提高到23.41%,提高了6个多百分点(表1)。资料来源:根据《宁波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虽然宁波加工贸易近几年连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与深圳、昆山、厦门、大连等地区相比,无论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所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存在明显差距。以2005年为例,当年深圳、昆山、厦门、大连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249.93亿美元、261亿美元、176.6亿美元和146.8亿美元;这些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68.35%、78.57%、41.5%和57.37,宁波市加工贸易发展与这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为48.55%)相比,宁波市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落后。

2.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来料加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宁波的加工贸易方式中,进料加工始终占主导地位。从2000年到2005年,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以2005年为例,进料加工进口总额为20.0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6.6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的77.96%和89.77%。而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进口和出口分别只占22.04%和10.23%(表2)。

3.加工贸易主体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宁波市加工贸易出口实绩企业达1241家,其中,一批重点生产型企业是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如:镇海炼化、波导股份、申洲针织、中集物流、新华昌、技嘉科技等加工贸易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2005年这6家企业合计出口14.2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全市增量的33%。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三星重工业(宁波)、奇美电子、技嘉科技、阿尔卑斯电子等外商投资企业,其贸易方式基本上100%为加工贸易出口,这些大型外资企业极大地拉动了宁波加工贸易的发展。

4.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品附加值位居全国首位2005年在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中,主要有原油、钢材、初级形态的塑料、集成电路及电子组件等;在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集装箱、纺织服装、成品油、空调等机电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约为9.8亿美元,约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约为6亿美元,比重高达65%。计算机零配件、手机、液晶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主要IT产品的出口增幅都达到了三位数。此外,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件、集装箱加工贸易出口也迅速增长。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级由传统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电脑、半导体元件等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有极大的改善。这可从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期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变化反映出来。宁波市加工贸易增值率逐年稳步提高,从2002年的89.%上升至2005年的101.79%,明显超过广东、江苏、上海等国内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居全国首位。宁波市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是加工贸易增值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5.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工贸易伙伴集中从内部的加工贸易区域结构看,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北仑新区(包括开发区)、慈溪、科技园区、鄞州区、余姚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这是因为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有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加工贸易配套部门。而奉化、宁海、象山等“南三县”加工贸易业务相对较少。从外部加工贸易伙伴区域结构来说,加工贸易伙伴集中度仍然比较高,主要加工贸易国别、地区分别为台湾、欧盟、美国这些劳动力价格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阶段的发达国家。加工贸易市场区域结构过度集中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二、宁波市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府对加工贸易业引导不够相比广东、苏南等沿海先进地区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宁波市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加工贸易的组织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宁波市才制订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为重点”的外贸工作发展思路,2004年6月市政府才成立了市促进加工贸易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这标志着加工贸易首次被作为对外贸易的重点,成为了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

2.加工贸易中小企业多,整体效应难以体现据统计,2004年宁波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有1173家,占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92.5%,这些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67亿美元,只占总数的29.38%。加工企业小而散,单体出口规模较小,不少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生产模式和方法上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经营的要求,缺乏整体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和机制。此外,许多中小加工贸易企业之间没有联合与协作,难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生产率等整体效应。

3.加工贸易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加工贸易产业链短苏南、广东分别利用了毗邻上海和港澳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宁波拥有北仑深水良港的优势条件,离上海也不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港口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不明显,临港工业除了原油化工以外,几乎没有上规模的加工贸易。尽管宁波也有不少上游原料加工贸易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大,但这些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成品都深加工结转至外关区,本地结转的数量很少,而本地下游企业都是从国外直接采购。由此可见,宁波地区产业链明显比较短,这样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业效应、经济的拉动效应就难以体现。

三、宁波市加工贸易良性发展的对策

1.确立加工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政府宣传、业务培训、媒体的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来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同时市政府其它各部门要出台相关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以确定加工贸易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才会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投资环境,重点加强物流业建设要适应国际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注重综合环境因素和市场优势的新特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重点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治法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和社会信用环境、低成本的企业经营环境,其中重点应加强物流业的建设。这是因为对于“生产零库存、采购全球化”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物流速度加快,可降低大大降低成本,所以提高物流竞争力是宁波加工贸易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的优势,同时拓展港口腹地,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

3.积极利用内外各种资源发展加工贸易业注重引进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龙头推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支撑着企业配套产品的发展,不仅会吸引国外中小企业纷纷来甬落户,同时也会使该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紧随其后。因此,要给予龙头企业特别的优惠和服务,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以外引外”的吸引力。此外,要充分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接受辐射和服务,充分利用上海在产业、金融、航运、人才、对外窗口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宁波加工贸易。

4.调整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培育加工贸易经营队伍在引进出口加工型外资项目同时,还要做好我市各类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培养。同时将宁波市民营的配套企业纳入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成为其产业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互动,使本土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同时,要加快加工贸易产业的人才引进与集聚,这就要求宁波市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加快培养加工贸易产业急需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同时,要为加工贸易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定期人员进行各种业务培训。

加工贸易技术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绩,1980~2007年的2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7亿美元增加到9860.5亿美元,增长约590倍,年均增长25.6%;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企业数从几家发展到约10万家。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速大幅回落。由于出口缩减和国内成本抬升,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通过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是当前其应对危机影响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没有实现国内自给,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还较低,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的深度不高。加工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益,反而是更多的贸易摩擦。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老问题,而在2008年融资难的问题又变得十分突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付款和赎单也不积极,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现象。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更为谨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度骤升。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停产。不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家。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降低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国家,所以出口下降辐度较大。自2008年8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还出现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大。

(四)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很少,产业链条也显得相对过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小。如,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浙江省平湖市,其第一大产业服装产业95%以上依赖出口,且大多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产业也是“两头在外”,甚至有的日资光机电企业只是把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建在平湖,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带动可言。近些年,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部分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限制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

(六)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缺乏,难以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其次,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已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要求,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引发大量的国货复进口,也制约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转型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第一,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第二,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实行国内采购和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制约;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2、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加工贸易要不断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装配向中高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过渡,而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应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使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加工贸易。

3、大力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外资化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的有利因素,即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而替代部分加工贸易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样既可在配套过程中充分挖掘外资加工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又可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比重,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为此,我国政府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地区应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设计制造环节的生产能力,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与外资企业及国内其它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配套。让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结构过渡到以本国企业为主。

4、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二)微观层面

1、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加工贸易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技术改造为突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另外,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如,广东东莞伟易达公司,最初仅从事简单代工,后取得美国AT&T品牌特许使用权、制造及销售该品牌有绳电话和配件后,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自主品牌,并将年销售收入的7.8%投入品牌设计推广中。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所有产品比重的75%,品牌效应得到显著增强。

2、积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有助于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可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营销重点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与贸易类进出口企业合作,弥补海外竞争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努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上一篇矿产资源

下一篇招投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