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赤壁怀古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1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扣题法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诗歌是最精华的语言,片言只语,就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因此,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难的,似乎除了诵读别无良策。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就不难找到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宋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就运用了“扣题”的方法,效果相当不错。

因为词的题目跟内容相关,所以学习这首词首先要感悟题目。“赤壁怀古”传达给读者两个信息:一是在哪里,二是在干什么。那么,是在哪里呢?在“赤壁”;是在干什么呢?在“怀古”。这样,就初步解决了第一印象中的题目问题。

接下来要思考题目,“赤壁”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大事――赤壁之战,作者所在的这个赤壁,是不是赤壁古战场?“怀古”,“怀”的是古代的什么人什么事?无论回答什么,都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结合诵读,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依据并做出回答。“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说这里并非真的“赤壁”,那么“真的赤壁”在哪里呢?到这里就明确了:关于“赤壁”,说法颇多,一般认为湖北蒲圻赤壁为“真赤壁”,也称“武赤壁”或“周郎赤壁”;而作者所在处为黄州赤壁,一般认为是“假赤壁”,后来因了苏轼的缘故,此处也称“文赤壁”或“东坡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作者在赤壁怀的是“周瑜”这个人,念念不忘的是“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啊。

在此基础上,要设法将题目与词的内容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出问题“作者明明知道所在之处并非真的赤壁,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怀念那场大战和指挥大战的人呢?”学生在我的“指挥棒”下很容易就明白了苏轼是故意把这里当作“真的赤壁”的。为什么要把黄州的赤壁当作真的赤壁呢,作者眼中的赤壁是什么样子呢?先让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因为能够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好一幅苍凉的景象啊!“境由心生”,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样的“石”“涛”,还有浪花,这样的赤壁,发生过什么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在这个地方,“一时”之间,出现了“多少豪杰”啊?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等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这么多的英雄豪杰,如今怎样了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经物是人非了,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啊。这么多的英雄豪杰,作者苏轼最钟情哪一位呢?当然是周瑜了。

讲到此,非常自然地由题目中的“赤壁”二字转到了“怀古”之上,而内容也由上阕自然转入了下阕。我当然要继续发问:作者眼中的周瑜是怎样一种形象,他做了什么事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想当年的周瑜,“英雄抱得美人归”“雄姿英发”,那是何等得春风得意啊!想想当年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让敌人“灰飞烟灭”,那又是何等的潇洒从容、气定神闲、风度翩翩、举重若轻啊!好一个“爱情事业双丰收”令人艳羡年轻有为的周瑜啊!可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此时的周瑜并非新婚燕尔,此时小乔嫁给他已十年,作者为什么说“小乔初嫁了”呢,作者写作此词就为写周瑜吗?

“作者写作此词就为写周瑜吗”,写周瑜就是“怀古”之所在吗?此时我由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还是继续回到课文中去吧。“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原来说是“怀古”,为的却是“伤今”,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慨啊!为什么要“笑”“我”呢?看看周瑜也在“笑”,可人家“谈笑间”,就让曹操的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建立不朽功勋;自己呢,尽管多才多艺、满怀抱负,却在政治上颇不如意、穷达多变,已是四十五岁了,这不又被贬到了黄州,真是老大无成啊。人家周瑜是年轻有为,自己正是年老无为啊!怪不得“早生华发”呢,怪不得又紧接着慨叹“人生如梦”啊!讲到这里,前面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要把黄州的赤壁当作真的赤壁”“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周瑜并非新婚燕尔,小乔嫁给他已十年,作者为什么说小乔初嫁”,也就都明白了。作者人生失意,所以才只看到满目苍凉的景象;他想像周瑜那样去活,所以宁愿把“假赤壁”当作“真赤壁”;他艳羡周瑜的功成名就、春风得意,所以才用曲笔,故意让周瑜由结婚十年变成了新婚燕尔。

由此,学生就不难明白这首词是作者借“赤壁怀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可是,到这里还有一个尾巴:面对多舛的命运,苏轼便只有慨叹“人生如梦”吗,他是怎样面对挫折的?“一尊还酹江月”,苏轼以他特有的性格和修养,在人生失意时用道、佛思想开脱自己,使自己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心境,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同时他带给我们以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给我们一种生存的智慧。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2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2、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之石形状怪异、强度大到直刺云霄,赤壁之江水色如白雪、强劲有力、惊心骇目。总体而言,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敌,而且词境壮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写赤壁之景,紧紧围绕赤壁江水来写。这里的江水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恬静,也不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秀美闲适。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奔放不羁,不仅冲破时间,而且还穿越空间;不仅搏击江岸,而且引无数英雄为之竞折腰。在这奔放壮丽的赤壁,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精神振奋,欲一展宏图的士子振臂高呼:“江山如画,如此多娇!”

所以,通过对赤壁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强盛壮丽的江山的赞叹之情。

词人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写景是为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让我们好似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代。同时亦是为了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才能千呼万唤出英雄豪杰周郎。《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24岁周瑜就担任将领,可谓是年轻有为。建安十三年,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统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打败了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格局。写到周郎时,首先从称呼来看,称周瑜为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例如古代称丈夫为“郎君”表亲密,又如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由称呼上可见词人对风华正茂的周瑜表现出的亲切、热情。第二,赤壁之战,周郎与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但词中却说“小乔初嫁了”,即刚刚结婚。我们常说女人最美是做新娘的时候,就连徐志摩在表达对康桥的眷恋时深情地称赞“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何况小乔又是江南美女。以虚衬实,衬托周瑜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第三,装束上。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词中周瑜身为主将却非敛声屏气地严阵以待,而写他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出现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第四,战争过程潇洒自若。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并让黄盖向曹操写信诈降,以接近曹操战船等等方法,最后得以艰难取胜。词人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紧张战争气氛,而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更能突出他的将兵才能。总之,词人不惜用夸大事实、以虚写实的手法,来凸显风流周郎的英雄豪杰形象。从中我们可见词人的热情,以及对少年功名,英气勃勃的英雄豪杰的倾慕、向往之情。

“学成文武艺,报于帝王家”,这是每一个有志之士的毕生愿望。同样,苏轼曾经在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与周郎相比,我却早生华发,一个“早”好似说这头发白的不是时候。其实这种责备背后,有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一莫须有的罪名遭遇“乌台诗案”,差点要了小命,最后多方求情才待罪黄州。同三十多岁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周郎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但那是我们“遥想”的周郎,他“固一世之雄也”,但是“而今安在哉?”滚滚长江,自强不息地流走过去,流着现在,也将流到将来,而先人呢,早已随水而逝,灰飞烟灭。所以词人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联想多舛的人生,不禁感慨“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至此,我们好似看到赤壁矶上一个衣冠博带的苏子老泪纵横。这是我们心目中那个一向旷达、豪迈的苏子吗?悲哉!悲哉!

“一尊还酹江月”与月对饮,这是一种快意山水的诗酒人生啊。时空不可置换,人生各有所遇,人的肉体可以成为过去,而人生的事功却是不可磨灭的,同祖国的壮丽山河一样永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人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人生也可以大放异彩。“人生如梦”,除了追求功名之累,难道不应有一些生命享受之乐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像苇草一样的脆弱,不堪一击,“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是思想可以弥补人的缺陷,形成人的伟大。用心思考的苏子发现,人除了追名逐利外,其实还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是多情的,何必偏执于一情,何必深陷一情不可自拔呢?看看吧,身边的自然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些我们可以共同的享受。

如果说“人生如梦”一定饱含沧桑、落寞的话,那么“一尊还酹江月”就是明于人际关系后的一种释然之语了。诗歌至此,我们看到赤壁之上,一轮明月,苏子把酒对月而笑,这笑容里有落寞、伤怀,但更多的是几许淡定坦然。所以,在对“我”人生的喟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苏子对如梦人生的执着、坦然之情!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复习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常见课型。众所周知,复习课具有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查漏补缺、融会贯通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高中语文复习课费时低效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令人忧虑。

一、当前高中语文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有些语文老师复习课给学生做练习就够了,文言文的复习课尤其如此。练习完成就直接校对答案或批改后校对答案。这种重复单调的模式既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复习课上成新课复现课。

有些复习课课堂采取把知识再现一遍的所谓“复现法”教学,其实就是重炒新课“剩饭”。这种复习课看似全面巩固了一遍教学内容,却没有体现出轻重的区别。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

3. 把复习课上成学术讲座课

这种复习课是在专题复习或者是板块复习时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课型。老师在课堂里呈现出丰富的信息量,讲座式的模式让学生不用思考只用做聆听者,又因为和考试联系得不算紧密,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复习课之所以呈现出上述几种低效的课堂形式,在笔者看来,最主要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有问题。

二、 当前高中语文复习课内容确定的探讨

语文复习课要做到有效,确定的教学内容要力求适宜,这个适宜的标准,功利一点来看,就是要以考纲考点为指南,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三讲三不讲”。

下面笔者以几个复习课的教学切片来探讨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适宜。

观察与随感

切片一:

这是一堂文言文复习课,复习的篇目是《六国论》。从教师印发的学案《复习延伸――议论文之论证方法》来看,复习重点是本文的论证方法。上课伊始,教师先用ppt展示了近几年高考会考中涉及到本课的考试内容,接着校对学案上本课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实录如下:

【课堂精练一】

1.概括出《六国论》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2.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分析说明

【课堂精练二】佳文赏析――《拥有的方式》(全文1000多字展现在学案上,笔者此处不再现原文)

1.列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在文中找出相应语段分析说明

【巩固提升】

写作练习:话题“情感与理智”(要求:运用相关论证方法写一个200字的议论文小片段。)

【提升训练】根据所学论证方法修改写作片段。

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离下课只有7分钟了。我当时坐在教室后面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能在7分钟之内写出200字的议论文片段吗?结果是很难,因为首先确定一个论点,然后在头脑中搜索适合这个话题的材料,再选择某种论证方法,最后写完,7分钟是如何都不够的,更何况是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呢。结果也确实如此,没有学生能在课堂上展示写作的片段,至于“根据所学论证方法修改写作片段”更是无从落实了。

切片二:

这是一堂高三怀古诗的赏析复习课。执教者回顾了古代诗歌的分类:①怀古诗(咏史诗);②送别诗(离别诗);③思乡诗;④边塞诗;⑤田园诗。这样的回顾是必要的,既是公布复习计划,又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去就专门复习第一类。随着课堂的进展,执教者依次呈现了这些教学环节:①咏史怀古诗的内涵,从诗歌的形式标志和内容方面进行概括;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分别从结构、内容、手法、语言、意象、风格等方面概括;③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从怀故人、怀故事、怀古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④分别为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各列举了两首诗歌来印证,材料翔实。⑤呈现了一道高考原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这像是一堂学术研究式的讲座课。虽然执教者用了很多诗歌或诗句来印证,问题是这堂课安排这么多的教学环节是否必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么多的信息量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

切片三:

这是一堂高一年级期末考前的散文复习课,篇目是《我与地坛》。执教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本课的一些重要字词,然后重点分析了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布置了一道当堂练习题,题目如下:

1.我有一位 的母亲,母亲 我。(在横线上填适当的词语)

2.请你列举歌颂母爱的名句名篇或经典事例。

学生回答比较积极,有学生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学生想到了“孟母三迁”;有学生列举了初中学过的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学生甚至想到一则新闻……

在评课时,这个教学环节的活跃热闹得到一部分老师的肯定,觉得复习课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却有不同的意见,作为复习课,最后的内容确定为赞扬母亲的伟大是否恰当?

分析与探讨

笔者提倡复习课教学内容力求适宜,是否适宜可以看三个指标:

一是教学内容难易度如何?教学内容难易度掌控不好是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文“切片一”的前两个环节如出一辙,内容过易,学生面露厌倦,教师并无察觉,其实是浪费时间。而“写作训练”环节让学生在7分钟内写出200字的议论文片断又失之过难,这种难易度的失调暴露了教师在确定复习内容时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针对《六国论》这篇文言文,最恰当的复习内容恐怕是严谨的文章结构。如果让学生仿用本文的结构进行写作训练,效果也许更好。

二是教学内容疏密度如何?被广泛认可的经验是复习课、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特别要讲究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但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规律,一堂课内容量太大,势必导致内容转换频繁,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上文“切片二”在45分钟时间内安排了6个教学环节,结果是每一点内容都浅尝辄止,学生被动接受,容易疲倦。最后完成练习时学生同样面临时间不够的问题。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讲深讲透就够了。

三是教学内容准确度如何?就指复习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切片三”最后的拓展环节是典型的没有针对性。要保证准确性,就要研究考点,注重运用。“切片三”复习的《我与地坛》属于“精神支柱”板块,复习时如果把拓展的内容重点确定为“如何面对苦难”应该更恰当一些。笔者自己在设定这篇课文的复习拓展内容时,是联系了另两篇课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寻找共性,总结共性。学生很快总结出:三位作者都在人生失意时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样做,专题意识得到强化,算是有的放矢。

探讨高中语文复习课堂的有效性,绝不能离开考试的大背景,否则将毫无意义。这样说当然有“应试教育”之嫌,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考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笔者认为,适宜地确定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又是保证复习课达到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能做到复习课的内容难易度、疏密度和准确度都恰当适合,再结合有效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那么复习课的高效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主编《褚树荣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2]于漪、刘远主编《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5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赤壁怀古原文范文6

面对高一新生求知若渴的神色,我们自豪,又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经过半年的努力,如今活泼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甚感欣慰。

1培养学习兴趣

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才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的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饱满的激情会感染每个学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用多媒体播放了钢琴曲《命运》、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二胡曲《风雪夜》,无需过多语言,或铿锵激昂或舒缓悠扬的旋律已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它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美,但需要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接着,我们给学生讲了“手比嘴高”的故事,使之懂得实际行动力要比誓言重要得多;其后,让学生讲述“磨杵成针”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最后,通过“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新组成的集体,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明确目标、增强信心,通过各种方式我做好了新学期的总动员。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表现在课堂随机反应上。如:化《诗经》诗篇为动人的故事,组织学生为诗歌联想合理的故事情节;讨论《孔雀东南飞》的别样发展,由焦、刘二人私奔不得使学生明确看待文学作品必须持有历史观 、辩正观;对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等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入余秋雨的《坡突围》更使学生对文人人格的探究大感兴趣,由若莹小组因此而对苏轼其人其事展开研究,并初步形成论文。课堂上我们力求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的激情、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导语设计和精当的板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2 融洽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会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接近学生,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现在的高中生视野开阔,具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强调个性发展,使他们喜欢甚至欣赏并非易事,更何况他们中有不少野性难驯的孩子。但他们更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热情洋溢,教师和学生处成朋友关系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成绩,更能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情感教育在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成了“关爱每一个,一个也不能少。”从课堂上的亲切的音容笑貌到课下的娓娓谈心直至文集上的修改的标点符号、错别字和大段的鼓励言辞及抚慰心伤的语句,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倾注最大心力。从随笔中发现小李对于早恋产生迷茫,我们便分别找到李、郑两位同学谈话,使他们明了早恋是夏天的青苹果,外表美丽但味道酸涩,若提前摘取只会错过它成熟的最好季节。我们因此生发开来在班级讲了故事《等你在厦门大学》,学生掌声阵阵,他们以欢呼和拥抱表达对我们的理解和关爱的回报,我们与他们成了好朋友。当课堂上同学有小动作而眼神沟通无效时,一张或鼓励或关心或小警的小纸条强过“河东狮吼”;在作文、随笔、摘抄本上留下鼓励的、欣赏的文字和“笑脸”……我们善用语文课独有的资源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它们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成为我们真诚沟通的“敲门砖”,这已成为我独有的保留“教法”。

3 广研深挖教材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