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涯人物访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1

【关键词】人物访谈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35-03

职业生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期和探索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门课程是一门理论适度、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课程。然而,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模式缺乏实践、学生参与度低,已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探索新的教学法尤为必要。人物访谈法是一种注重社会实践的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内省,获取更全面、真实、直观的职场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不明,职业认知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一门依托于成功学的原理,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进而规划自己一生的方法学课程,也可以说是一门生涯成功方法学课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对有关概念原理进行深入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一定事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法、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探索并自觉地进行理性的职业规划。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凭教师一言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不深,使学生的职业认知渠道单一、职业认知模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的实现的需要。此外,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使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效果不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要让学生从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认知,在实践中体验,增强对职业的理性认知。

2.实践不足,就业能力欠缺

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注重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自主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就业通用技能。然而大学生的职业实践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机制,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学生对职业、社会的了解大部分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刻体验职业情况,对职业规划存在着迷茫和困惑,甚至盲目地规划未来,不利于自身成长。(2)社会和企业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实践岗位甚少,学生自身也缺乏实践意识,使实践锻炼不足,各种就业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进一步注重实践环节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在丰富的实践中体验,在实际参与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3.案例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知己知彼,人职匹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准则。它指明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同样重要。由于缺乏实践,大学生容易出现对“己”定位模糊,对“彼”知之甚少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是辅助效果较好的职业指导手段。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由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师所掌握的教学信息和案例资源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存在案例数量少、内容陈旧单一、典型性与针对性不强、与学生专业和学校特点结合不突出、对学生的启发性不足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还是提高职业指导效果的角度,加大力度搜集整理真实性高、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启迪深刻的案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 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特点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它能帮助大学生“知己”“知彼”,有助于其做出理性的生涯决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使用人物访谈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人物访谈通过提供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与职场人士面谈,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如潜在的入职要求、核心的素质能力、具体的工作性质、未来的晋升路径、实际的工作感受、真实的薪资待遇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他渠道难以获取的,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和职业的原生态,更清晰地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知识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现实。人物访谈这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通过人物访谈还能帮助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职业信息,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与自身的关系,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以后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计划。

2.具有真实性与生动性,是大学生深化自我认知的良好途径

人物访谈所获取的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是真切生动的事实,是最好的老师。真实生动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真实生动的人物访谈过程,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职业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访谈体验中对职业产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从自我与社会职业的适应角度出发,不断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深入地剖析自我。学生在人物访谈中对自身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与职业的适应度进行判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理性上做好自我认知,找准自我定位,明确自身现状与职业目标的差距,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努力提高自我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

3.具有典型性与参考性,是大学生探寻职业成长的重要方法

职业生涯人物的人生经历具有典型性和参考性,学生在具体规划职业成长路径时参考成功人士的案例,有助于其积极探寻职业需求与自身成长的切合点。由于访谈对象的不同,为防止访谈的片面性,学生应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这样得到的结果更趋于客观真实。访谈后,学生可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是否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能力、知识,进而详细制订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如大学生可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制订目标。阶段性目标可实施性强,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明确了职业参考目标,不断地激励自我,有助于把他人的约束转化为自我约束。因此,人物访谈法使学生在朋辈交流和榜样示范的作用下明确参考体系,将职业目标近景化和具体化,有利于其激励自我进步,制订生涯阶段性发展目标,并在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中驱动自身的职业成长。

三 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学生主体不明、实践不足、案例缺乏等问题,高校应积极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人物访谈法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以下功能:

1.以学生主体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对于学生的影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也同样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则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改变在授课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而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人物访谈法正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法,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访谈中,学生作为访谈主体,主动联系目标职业的从业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搜集真实的职业信息和职业体验,唤醒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做出全面深刻的职业认知,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2.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人物访谈法是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访谈前的寻找访谈人物、搜集资料、准备访谈提纲,访谈中的沟通交流、搜集信息到访谈结束后的信息加工、提炼总结,访谈全过程都是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通过人物访谈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感悟,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社会、认清自我,结合社会实际做好职业认知与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知识和体验内化为就业能力与素质。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访谈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发表意见、参与教学与讨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3.以收集案例为中心,强化案例库建设的实效性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指导案例的作用在于其能有效地服务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或对求职者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实在的引导。相比其他类型的案例,基于生涯人物访谈的职业指导案例具有更大的效用。传统的案例来源渠道主要是一般出版物、大众传媒、教师自身或耳闻的经历等,存在着案例对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针对性不强、启发性不足、案例的范围及深度不够等局限性问题。而在人物访谈中,被访者本身是学生目标行业或职业的从业者,他们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紧紧围绕学生职业困惑问题的看法,是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意见,这样的职业信息对学生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职业现实,收集的生涯案例也更能启发学生对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分析与规划,更能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他们所呈现的职业信息完全来自亲身经历与体验,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上经过二次加工的信息,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更大、更好的效用。人物访谈案例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案例库建设时,通过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重要资源群体为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其原有的社会资源开展访谈,收集完整、详细、新颖、丰富的访谈案例,从而建立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生涯规划案例库,有利于进一步分类遴选出典型的指导案例,增强生涯访谈案例库建设的实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阮永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12~16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位探索;问题;对策

一、问题提出

职位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它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职位与任职者一一对应。就业时尽管最初考虑的是职业类别,但真正入职时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职位。所以,对于职位的探索也是职业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关注程度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并不清楚。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就职位探索这一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希望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向精细化发展有所帮助。现将研究过程、结果、分析呈现如下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问卷内容主要是关于职位探索的信息,这是课题组自编的。对职位的探索可以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至少可以从“入、做、得”三方面着手。“入”指入职机会与竞争条件,前者指客观的机遇及制度因素,后者指自身的素质条件与职位要求的匹配性。如入职机会关注到招聘人数、招聘政策、用工制度、雇佣方式,入职条件关注到基本条件要求(性别、籍贯、外形、年龄、婚否、政治面貌)、教育培训要求(毕业院校、专业方向、学历程度、外语、计算机、培训经历、资格证书)、心理要求(性格、能力);“做”主要指工作实况,包括工作内容(对象、任务、责任、设备)、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量)、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工作空间、人际关系、工作气氛、学习氛围)、工作控制(直接上司、监督与管理、绩效考评);“得”包括薪酬福利(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个人发展(培训、进修、晋升、职业变通)、社会资源(人际关系资源、社会地位)、工作满意感(公平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经过试测,有效题目46个,正式测试时,在开头增加两道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和职位探索意识的题目,共48题。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南京四所高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 30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 (构成比例见下表)。事前课题组编制了结构式访谈题目,从每所高校辅导员老师中挑选出1名对其培训作为访谈者,每位访谈者访谈5位学生,共20名被访谈对象。

表1图调查对象构成比例

男 女 文科 理工科 三年级 四年级

57% 43% 42% 58% 33% 67%

三、结果与分析

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

1.理念与行动分离。目前各高校正在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随着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大学生反而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据问卷调查只有32%的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做自己的生涯规划,29%的被调查者表示只是大概了解,有39%的调查者表示思考过但没有付诸实践。通过结构式访谈,我们了解大学生常常能通过各种途径(如海报、讲座、课程、大赛活动、书籍网络报刊、短信等)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汇,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之一概念并将之跟自己的大学生活结合起来,造成“理念与行动分离”的现状。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在处理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的关系时没有明确的原则,他们在现实的学习任务或其他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忽略了从自己的整体发展出发和长远方面来对自己进行规划、监督和管理。

2.大学生探索职位的意识淡薄。了解外界,探索职业世界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而职位探索是职业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工作,尽管最初考虑的是职业类别,但真正入职时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职位。对于探索职位,大学生的意识淡薄。调查显示三年级有86%的学生没有真正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探索,四年级的学生有54%的学生没有真正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探索。男女生的差异不大。理工科学生对职位的探索意识比文科学生稍强些。访谈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职位探索离自己较远,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离自己还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职位探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3.缺乏职位探索的方法。在职业生涯意识提升的基础上,学生应该了解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但学生普遍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该如何着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空谈,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如对职位进行探索,学生就不知如何进行。调查显示学生不曾考虑过的信息较多,很想了解但有困难的信息较多,认为通过努力能够了解的信息较多。访谈也表明学生想了解外界,了解职业世界,但不知如何去探索。目前高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班主任的自身经验,而班主任大多没有教师以外的职业经历,对职场知之甚少。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外界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就职位探索的具体内容来说,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的关注度要大于工作实况的关注度,对“所得所感”关注程度较弱。74%的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关注得较充分,41%的学生对工作实况关注得较充分,27%的学生对“所得所感”关注较好。入职机会与条件这类因素只需平时稍加关注即可,但在谋职阶段,对意向性职位的机会与要求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无法入职,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刻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关注较多是可以理解的。“做”也就是工作实况,指在某个职位中要求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评估等等,对工作对象、内容、任务、责任及过程的了解是职位探索的关键。但学生由于职位探索意识淡薄,缺乏了探索职位的方法,所以关注一般。“得”即通过工作可以获得的报酬及相关的心理感受。工作给人带来的不完全是物质收入,还有很多心理感受以及情感体验。这似乎离学生更远,学生能关注到的主要是薪酬福利(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而个人发展、社会资源、工作满意感考虑得很少。#p#分页标题#e#

四、讨论与建议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普及活动的效果有待提升,工作须向精细化发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目前高校采取了讲座、课程、辅导和咨询、职业规划大赛和在线职业规划系统等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但是在这些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理想方法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一些方法使用不到位、教师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自信等。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

2.增强学生对职位探索的意识。虽然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方式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尤其是讲座的方式,但是大多数活动(比如讲座、课程、生涯人物的故事展示、教育者的说教、理论信息的提供)更多的是知识上的传递、而没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育者在设计这些活动时也没有明确把握重点,因此学生对此的认识和感受并不深刻,效果就会打折。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的环节,增加活动实践,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体会,增加教育效果。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生涯人物访谈等都可能更为促进学生的真正参与和理解。

3.教授具体探索职位的方法并告知获取信息的渠道。如实地参观、参加人才市场、假期打工、专业实习、通过网络和媒体收集资料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于职位探索。对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探索的直接程度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专门的就业服务组织进行间接的职位探索,借他人之力,信息的收集相对较快。另一类是自己直接进行职位探索,从书面信息收集到专业实习都可以视为此类。其中,生涯人物访谈是难度适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另外要告知学生探索职位的关键信息。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目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中指导教师队伍的人员不足、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专业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不相关,这就导致老师们在从事这份专业工作时感到不自信、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就可能表现为: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却把握不住重点,忽略了树立学生意识的第一要义。同时,由于他们也觉得缺乏专业交流和指导,所以对工作也不能及时进行总结,也就无法纠正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他们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师资力量的更为专业化、精细化培养是促进这一工作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龙立荣,李晔. 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钱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3

关键词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总结其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1.1 该校课程体系介绍

该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第一章绪论职业生涯与大学生人生发展,二至五章分别从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和职业价值观探索四个层面展开探讨,第六到八章内容分别是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参加招聘会。其中生涯人物访谈要求要求每三个人一组,寻找本专业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其大学学习经历,求职经历以及工作现状,通过访谈增强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了解规划方法,明确目标。访谈后需要以PPT形式对访谈进行展示,要求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每组时间三到五分钟。参加招聘会要求同学们实地参与招聘会现场,感受面试环节和招聘氛围,并将参加招聘会的感想形成书面文字。

1.2 加强和完善该校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始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各个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均总结了不同的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建设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而理论界的研究也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结论。“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作为一个体系的共识还未形成,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中南民族大学对于学生的早期生涯规划指导较为重视,除了在学生中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外,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设了职业规划的内容。但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方面,受制于课程安排,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尚无法对所有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目前的做法是,在大一的上学期对法学院、文传学院等文科类学院开课,而对于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理工科学院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入学伊始开设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

2 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的思考

2.1 建立专门化队伍

学校为了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门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隶属于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题,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管理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老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以2013年上半年,通过学生网上挑选的方式,共有20名老师得到了授课的机会。这些老师全部为各学院的一线辅导员老师,他们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特点和专业情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较为顺畅。但是,辅导员老师承担着大量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工作,能够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讲老师只能是他们的“副业”。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往往被成为是学校政工干部的“蓄水池”,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这些往往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学效果。

2.2 提高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也缺乏全面的了解。”①在该校本年度任教的20名老师中,仅有个别老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背景为经济、法律、管理类等等,对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而这些知识对于职业规划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方式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然而面对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咨询、求职技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一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得该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关于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内容安排上,如果任课老师习惯把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讲授之外,老师们更应该选择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较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世界认识深度明显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其它纯理论的专业课程,而是一门实践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当今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应不断丰富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内容,增加其实操性和实践性,尤其要与社会接轨。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并举,相互穿插,使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活动宜采用单班授课,项目任务活动采取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应当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幻灯、电教片、网络教材和实物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加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②为了保证课堂讲授效果,学校在要求讲该课堂设定为集理论课、体验课、经验课为一体。通过测评工具、人物访谈、见习实习、拓展训练等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职业世界的探索。鼓励老师在课堂讲授讲授之余,多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

注释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So, it is can not be ignored to strengthe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mprove graduates' quality. Career plant can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mselves and career atmosphere, establish career ideal and goal, formulate developing plan, and stimulate them actively impro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its moral function is obvious.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德育功能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plant; guide; mor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85-0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学生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前途,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各个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一种激励学生提高素质、具有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即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自己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已、知彼、抉择、目标和行动,是个体为未来所做的策划和准备。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分析个体专业兴趣、特点、特长、性格特征等;二是确定阶段性或其职业目标;三是确定适应个体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四是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职业生涯规划以分析自我为出发点,通过认识客观环境,确定适合“我”发展的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在个人的努力下,扬长避短,实现最佳人生职业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以职业为依托、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的自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了求职择业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德育品质,可谓一箭双雕。

2职业生涯规划的德育功能

2.1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青春期到来的自我觉醒,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产生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偏差。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将自己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而产生自卑;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差距,觉得校园环境、人文素质、师资力量等与自己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强烈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还有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超强,遇事出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独立,反对长辈和教师的教育和干预等。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应有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正确的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需要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通过相关的量表测量、自我反思、成长回忆等方式,对自己做全面认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取向等,客观全面地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我认识偏差,消除自卑和自负等不健康心理,为成功地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所学专业,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意识是建立在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深入,那么些职业道德观也就无从谈起。而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要求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全方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等查找资料,也可以进行职业人物访谈、市场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获取对相关职业最直接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是从学生的最想获得的信息出发的,学生自然愿意去做,克服了以往那些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德育方法的缺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感情,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

2.3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学校的德育也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要我学习”的被动型为“我要学习”的主动型学习态度。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前提下,解决“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想干”与“我能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许多学生认识不到,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有的学生甚至荒废了学业,到毕业时感到非常后悔。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从而引导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弥补“我能干”与“我想干”的差距,就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

2.4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理想教育历来就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更能激发学习的动力。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带有极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感到前途渺茫。上网成瘾、逃课、恋爱、生活懒散等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向往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找准自己奋斗的目标,激励自己去努力实现。

2.5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和社会的稳定。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起者,对职业教育目的的“三个准备”非常准确: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社会服务之准备、为增强社会生产力之准备。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把就业谋生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有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准备,那么毕业时就业就水到渠成了,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

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但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德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就业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中。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开学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进行安排。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每个学生能够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和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3.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坚持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评估方式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建立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相关的社会关系、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兴趣、职业目标、实现路径和计划等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指导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学生个体的实际。

3.3 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认知活动把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的学生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这种调查既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实地调查,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劳动力供求行情,使学生对职业有直接的认识。开展生涯人物访谈,获取第一手的职业信息,使学生对职业的具体要求和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职业情感。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获得的职业信息用书面或板面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展示,使信息共享。

3.4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用校园网络,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职业信息、专业发展动态等,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J].职业教育研究,2008,(7):57-58.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5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者为中心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86

Create Learner-centered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ANG Yang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hanghai 201699)

Abstract In the "learner-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nd course design Shangha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o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 the basis to establish it, select the course content to existing cognitive status of stud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respect for students' interests and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ing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uses group counseling, teaching experience, visits and other forms of business conduct and alumni,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classroom builder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learner-centered; course design

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现状

学生作为课程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他们充分了解是成功开展课程设计的前提。笔者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和话题兴趣调查。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存有困惑,同时,他们在调查中也指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话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并不明确。学生们承认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大多认为它是职业成功的必要因素,相信个人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期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想知道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他们认为应对自己的性格、优劣势与能力有所了解。然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4.9%的学生并不清楚,仅有6.5%的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6.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信息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受测学生对于将来从事职业的入门要求、发展趋势都有较好的认识。同时,从职业信息获取途径来看,多数学生能主动利用互联网、专业人员去了解有关职业的信息,赞同的比例都高于40%以上,整体趋向乐观。然而,学生对于职业信息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涉及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持不了解以及了解较少的同学比例达到68%。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7.5%的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并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层次了解。

(3)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自我认知和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话题中,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部分兴趣最高,包括兴趣自我探索、性格与气质探索、能力自我探索、价值观自我探索。就业指导话题中,求职信、简历、面试相关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次是就业信息的获取。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项目的实用程度直接相关。有的学生在访谈中指出“希望课程不要出现条条框框和空泛的话题”,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低于本科类院校的学生,高职的课堂建设应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这要求课程的组成形式应以学生为主导,创新教学形式,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2 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重视学习者的独特性(包括他们的天赋、能力、情感因素、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发展阶段以及其他一些学术和非学术的特征及需要);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学习中最有效的知识、知识的获得以及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①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内容:第一,确定以学生学习成效为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课程必须规定学生相应的学习成效、评价手段,具体的指出期望学生能做到什么,据此设计学习过程和评价工具;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学习者作为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在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成为课堂的共建者。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尊重学生的兴趣,他们的侧重点和期望应在课程内容中得以体现。

2.2 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达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明确要求的水平,课程目标需要清楚地说明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做到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篇章。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篇章希望达到以下目标:熟悉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鉴定和评估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气质、性格,并将它们与生涯规划相联系;了解你所在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学会搜集有关的职业资源和信息以用于职业决策和设定职业目标;开发职业决策的技能以达成自我确定的目标;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通过《就业指导》篇章,学生需达到如下目标: 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就业流程;学习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和信息;书写必要的求职信函;完成个人简历使其成为有力的就业工具;善于向用人单位表达你的信息,并符合礼仪规范;探索成功的面试技巧,并减少面试焦虑。

2.3 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

从前面的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切实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深入职业认知。同时,学生对于自我认知和求职技巧兴趣最浓。为此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对这些内容有所侧重。就职业认知而言,为了加深学生对兴趣职业的了解,职业认知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为三个主题,分别是职业探索、走访企业与校友、交流与整合。在职业探索部分,教师讲授学生所学专业隶属的职业、行业、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微观职业探索的方法,设计职业访谈大纲。在走访企业与校友部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访感兴趣的职业工作者,根据访谈大纲,完成访谈,获取职业信息,完成访谈报告的撰写。在交流与整合部分,小组代表汇报访谈报告,学生之间共同交流职业访谈的结果,最终完成自我特质与职业的整合。

2.4 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创新教学形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共建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现有经验的建构,提升课程的实施效果。团体辅导,以活动体验结合知识启发总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它是辅导者依据生涯理论、团体辅导理论和活动课程思想设计的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旨在协助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积极体验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内容,从中获得感悟,掌握知识,学会生涯决策,采取生涯行动,最终促使职业生涯的发展。②课程中自我认知的部分,大多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在自我认知之价值观、能力这部分,学生通过职业价值观拍卖(分发职业价值观预购清单,进行拍卖,挑选部分成员进行分享)与能力探索(罗列最有成就感的十件事,小组成员分享、讨论自己的“潜在财富”)两个活动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自己的能力,最后完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与能力的记录。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以主题表达沟通训练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协助学生在人前展示自我。课堂上每位同学逐一进行人前演讲训练,训练内容可以在你的价值及短期目标;如何找到职业生涯中你的位置两个话题中挑选其一。

2.5 以学生习得为基础设计多元质性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两个篇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别为100分计分。职业生涯规划篇的成绩评定方式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教材阅读笔记(10分)、访谈报告(30分)、职业生涯规划书(30分)、课堂出勤、参与课堂互动(30分)。就业指导篇的成绩评定方式由六部分组成,求职信函(10分)、电子简历(10分)、模拟面试报告(20分)、求职体会(10分)、演讲与礼仪训练(20分)、课堂出勤、参与课堂互动(30分)。每部分评定方式都规定了细节要求,以访谈报告为例,内容包括详细的工作描述和它所涉及的内容;详细说明采访对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涯探索的影响;获得了什么新信息、思路和见解;采访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兴趣是增加还是减少,并做出解释;该职位是不是真的就是你所感兴趣的职业和你的价值观、性格等是否匹配并解释。学习访谈人物是如何过渡到职业人以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包括完整的采访联系信息:工作职务、地点和联系方式,放在报告正文前。

3 结语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正是以课程关注点面向学生,在课程的设计上,从核心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观念的转变与技能的习得。从课程形态上看,它表现出活动性与自主性的特征。所谓活动性,是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体验类、实践类的内容,以求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教育情境。所谓自主性,是指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强调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从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特征不难看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遵循《要求》的基本精神,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经验的建构。

注释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职业规划 体验式教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日益增大,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知识、理念,以及应对求职应聘的基本技能。随着职业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高校职业教育步入了理论实践与教学教法研究阶段,全新体验式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法――“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学生接受度高,课堂效果突出,课后反映良好,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课程由电影讲解教学、心理测评教学、案例引导教学、文学分析教学、课堂互动教学、拓展活动教学等部分构成,已发展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际教学体系。

一、职业规划规划课程引入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体验就是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不论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还是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将学生放在课堂活动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完全投身于整体的学习活动中,并决定自己要学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转化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过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现今的高校传统的职业规划课教育大多仅重知识理论的掌握,重临场面试技巧的教授,重适合国情政策法规的教育等,所以传统教育理念必须转变,代之以重职业素质拓展、创新能力、独立搜寻职业机会、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理念。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所以,将企业培训中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合理移植到高校职业规划课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职业性质、职业环境、职业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真正知道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减少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形成新的适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应用中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合理移植将会给传统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以下转变:学生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职业”转变;教学内容将由“单一的知识讲授”向?“更广泛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质培养”转变;教学中心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以学生体验为主”转变;教学重点将由“以课程本身为重点”向“以学生体验后的亲身感受为重点”转变。

由于“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特性,还具有以下优势:

1.针对性更强

在职业规划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如在自我认识中利用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探索练习;在进行职业探索时,使用角色扮演、生涯人物访谈等体验式教学法,这样根据其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体验式方法,使用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

2.实效性更突出

体验式的培训方法法由于能够从受培训者的感受出发,立足“体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充分地使用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游戏法、讨论法等适合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更能够吸引大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把体验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大大提高了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更具人性化

企业培训提倡小型团队进行自我探讨,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完善,其中非常重视个体的个性及情绪。在“体验式”培训中,培训师鼓励学员将自己的疑惑及感受与其他学员分享,培训师选择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在就业指导课中参照企业的“体验式”教学,采用诸如“职业生涯工作坊”和团队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从中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去体验,想方设法去营造学生尽情体验的环境,更好地顾及不同的个体,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参与进来,使教育更具人性化。

4.更具应变性

当社会的需求出现变化时,就会出现新旧职业的更替,新兴的、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对大学生会更具吸引力,那么在进行新兴职业探索时,体验式教学就会对学生产生及大的帮助,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使学生更加确切地对新兴职业的具体内容、岗位要求、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方面有更为详细地掌握,使学生更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应变性,而不会在出现新兴职业时产生迷茫和焦虑的心理。

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规划课程的优劣对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对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建立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子彦,黄峰.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J].消费导刊,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