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络

互联网络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络 个人隐私 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023-01

1 网络隐私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网络隐私的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隐私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网络隐私只是当前网络社会下传统隐私在互联网络中的发展与延伸。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网络隐私引申为当前网络社会下被非法共享的个人信息。而其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个人网络资料

通常情况下,个人网络资料主要是指当前网络环境下准确反映用户个人资料及特征的各种文字、图像等符号,以及其他相关的个人资料。其中主要包括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要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服务商在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必须要履行对这些个人资料保密的责任与义务。而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许多如姓名、职业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也成为了网络隐私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个人财产状况,以及网络用户的账户信息、邮箱地址等也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任何搜集用户邮箱地址并将之公开或向他人提供的行为,都可以被列为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

1.2 网络用户在线行踪

所谓网络用户的在线行踪主要是指用户的IP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通过对用户在线行踪的搜集能够准确的反应用户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其部分思想精神。而通过非法手段对用户在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的的行为,则同样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

1.3 通信秘密

由于互联网络中的信件与一般信件的区别较大,均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因此互联网络中的通信安全系数比一般信件更低,及时在加密状态下,还是有遭到黑客入侵甚至被截获的可能性。

2 互联网络中个人隐私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

2.1 个人隐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公布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在未经他人许可或授权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平台,擅自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这种行为不但相当恶劣,且往往会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

2.2 由于网络安全隐患导致用户隐私泄露的情况

在当前互联网络中,个人信息多是以数据进行体现的,因此,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就是对用户跟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要对网络安全进行保障,则主要是保障当前互联网络中不会出现非法篡改、复制、泄露数据等情况发生。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前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是由于互联网络的设备、系统繁杂,用户繁多,网络信息共享性强等原因造成的。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从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影响用户个人资料的安全等。

3 当前互联网络个人隐私安全维护的建议

3.1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

互联网络安全技术控制的重点在于互联网络运行技术的强弱,当前互联网络中个人隐私安全维护问题主要还是由于网络防护技术不足导致的,由于网络信息系统自身的漏洞导致个人隐私遭到侵犯,这就需要对互联网络防范技术不断的进行提高,并对由于互联网络本身的技术漏洞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及时的进行预防。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以及犯罪控制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的强化,是当前提高互联网络个人隐私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

3.2 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

由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且受到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隐私权的保护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长期以来对维护网络隐私方面的法制建设存在较大的漏洞。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及时的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护制度,并通过对个人隐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维护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在进行立法时,必须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维护全体网民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重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工作,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隐私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不得对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

3.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需求,相对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用户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认识程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为用户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对网络隐私安全的维护工作不止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更需要用户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

3.4 强化政府管理模式

在当前网络隐私保护工作中,政府的管理模式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互联网络进行管理以及对用户个人隐私安全保护等问题方面,通过国家机器的运作,政府能够提供更具权威性的管理,并起到更为公平、公正的监督指导作用。

在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与强化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设置网络警察等。此外,政府还应对互联网络中各服务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个人隐私与日常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而由于现代互联网络的种种特殊性,针对产生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不同原因,就必须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从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到政府管理与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最大程度上对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防范并尽可能的加以杜绝。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严格互联网络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法律调整、并从伦理道德上进行严格的约束,才能有效地加强当前互联网或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切实的确保网络用户的隐私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治国,仁宝明.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版权责任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4).

[2] 马晶晶,秦敏.简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

[3] 朱国斌.法国关于私生活受尊重权利的法律与司法实践[J].法学评论,2005(3).

互联网络范文2

CNNIC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宏观状况、网民特征结构、网民上 网行为习惯、对热点问题的看法、非网民特征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现状进 行了分析。CNNIC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1613万 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4580万人;.CN下域名注册数量达到126146个;WWW站点数(包括.CN 、.COM、.NET、.ORG下的网站)约293213个;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10576.5M。

CNNIC在第十次统计报告的同时,还综合分析了1997年以来10次调查报告的相关数 据,通过统计和对比,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描绘出一条增长曲线,并以数据为基础,揭示了中 国互联网发展的脉络:

从上网用户人数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出,从1998年7月到2000年7月,上网用户人 数每半年都以超过50%的比率增长,2000年1月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从2002年1月开始 ,有逐步回升的势头。CNNIC认为,这种增长率的减缓趋势可能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 的基数增大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种逐步回升的趋势,也可能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第 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尽管我国互联网络的大环境经历了、低潮的反复,可是从上网用户 人数的历次调查结果上看,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增长势头。同时不能忽 略的是458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3.6%,说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还 很低,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网民行为意识相关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民人均拥有E-mail帐号的数目呈 逐渐递减的趋势。网民拥有E-mail帐号以2000年1月为最高,达到人均4个,免费E-mail帐 号以2000年7月为最高,达到人均3.3个。CNNIC认为:网民人均E-mail帐号的减少说明网民 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同时这可能与几大主 要门户网站的邮箱开始收费也有一定关系。而且,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 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 。网民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比非垃圾邮件还要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网民造成了困扰。历次调 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网民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 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以近一年以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 减少了2.9封。这可能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网络寻呼等其 它通讯手段的流行使通讯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互联网络范文3

(一)用户基本特征

1、性别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如图1-1所示)。男性占据用户主体。

图1-1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性别分布

2、婚姻状况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已婚者占50.7%,未婚者占49.3%(如图1-2所示)。已婚者与未婚者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图1-2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婚姻状况分布

3、年龄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18-24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8%;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为29.1%;31-35岁的用户占15.8%;35岁以上的用户占16.6%;18岁以下的用户较少,只有5.7%(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大部分集中在18-30岁的年轻人,他们追求时尚,喜爱与朋友沟通,是网站短信息服务的主要用户群。

图1-3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年龄分布

4、受教育程度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用户最多,为32.6%;其次是本科和高中/中专/技校,分别为30.7%和28.3%;高中以下和本科以上的用户相对较少,分别只有5%和3.4%(如图1-4所示)。

图1-4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5、职业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多,为17.2%;专业技术人员位居第二,为14.5%;排在第三、第四的依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学生,分别占13.7%和1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以及教师也占据较多比例,分别为8.9%和8.1%(如图1-5所示)。

图1-5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职业分布

6、行业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从事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的人最多,占到12.9%;位居第二的是IT业和制造业,各占10.6%;紧随其后的是教育业,占到10.1%;批发零售业的用户也较多,占7.6%(如图1-6所示)。

图1-6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行业分布

7、个人月收入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的用户最多,占到22%,月收入在501-1000元的用户占15%,还有15%的用户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用户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如图1-7所示)。

图1-7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分布

(二)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使用情况

1、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的条数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10.9条。其中30.3%的用户每周发送不超过1条,24.8%的用户每周发送2-5条,每周发送6-10条的用户为14.2%,15.1%的用户每周发送11-20条,还有15.6%的用户每周发送20条以上(如图1-8所示)。

图1-8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数量的分布

2、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原因

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因为"方便"而使用这一服务的用户占到33.7%;23.2%的用户是为了"享受娱乐";21.8%的用户是为了"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天气预报、时事新闻等;因为"网上提供的内容丰富"而使用这一服务的用户占到16.9%;还有8.5%的用户是因为"追求时尚、好奇";"可以群发"、"便宜"、"速度快"等也是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原因,分别有4.2%、4%和3%的用户提及(如图1-9所示)。可以看出,用户使用这一服务主要看重的是其方便性、娱乐性以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

图1-9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原因

3、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站短信息服务类型

网站提供的文字短信以46.5%的比例高居榜首,成为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站短信息服务类型;位居第二的为订阅短信,经常使用这一服务的人为26.1%;分别有20.8%和16.9%的用户经常使用铃声下载和图片下载;使用自写短信这一服务类型的用户也较多,为15.2%;使用短信游戏、交友、移动QQ、点歌、彩信下载等服务的用户则相对较少,分别只有5.6%、3.9%、1.6%、1.2%、1.2%的用户经常使用(如图1-10所示)。

图1-10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原因

4、用户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

绝大多数用户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给朋友,这一比例达到74.8%,22.4%的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发送的主要对象为同事/商业伙伴,21.2%的用户发送给同学,16.1%的用户发送给家人/亲戚,12.8%的用户发送给自己(如图1-11所示)。

图1-11用户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

5、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所花的费用

58.4%的用户最近一个月内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所花的费用不超过10元,其中20.4%的用户最近一个月内并没有在网站短信息服务上有任何支出,21.3%的用户花费不超过5元,16.7%的用户花费在6-10元;21.3%的用户花费在11-30元;20.3%的用户花费在30元以上(如图1-12所示)。

图1-12用户最近一个月内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所花的费用

6、用户选择短信息服务网站时最看重的因素

46.2%的用户经常使用某一网站的短信息服务是因为"经常使用该网站,对该网站较熟悉",选择这一原因的用户最多;其他依次为:"内容丰富"(11.3%)、"操作方便"(7.7%)、"发送/下载速度快"(7.5%)、"他人推荐"(4.1%)、"收费低"(3.1%)、"服务质量好"(1.9%)、"规模大、知名度高"(1.5%)、"有特定服务"(1.4%)、"邮箱在该网站"(1.2%);还有6.4%的用户在选择短信息服务网站时比较随意,没有固定常去的网站,也没有特定原因(如图1-13所示)。

图1-13用户选择短信息服务网站时最看重的因素

(三)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与建议

1、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操作方面的看法

55.1%的用户认为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操作上是"非常简便"或者"比较简便",35.2%的用户认为"一般",9.7%的用户认为"非常繁琐"或者"比较繁琐"(如图1-14所示)。

图1-14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操作方面的看法

2、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内容方面的看法

61.1%的用户认为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是"非常丰富"或者"比较丰富",30.2%的用户认为"一般",有8.7%的用户认为"不太丰富"或者"很不丰富"(如图1-15所示)。

图1-15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内容方面的看法

3、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娱乐性方面的看法

46.9%的用户认为目前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娱乐性上是"娱乐性很强"或者"娱乐性比较强",44.4%的用户认为"一般",8.7%的用户认为"娱乐性不强"或者"基本没有娱乐性"(如图1-16所示)。

图1-16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娱乐性方面的看法

4、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发送速度方面的看法

69.8%的用户认为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发送速度上是"非常及时"或者"比较及时",23.5%的用户认为"一般",有6.7%的用户认为"比较滞后"或者"非常滞后"(如图1-17所示)。

图1-17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发送速度方面的看法

5、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收费方面的看法

36.3%的用户认为网站短信息服务的收费"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36.7%的用户认为"一般",27%的用户认为"不太合理"或者"很不合理"(如图1-18所示)。

图1-18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收费方面的看法

6、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58.2%的用户对目前网站短信息服务在总体上是"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34.9%的用户认为"一般",6.9%的用户认为"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如图1-19所示)。如果以5分代表"非常满意"、1分代表"很不满意",则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6,用户对目前网站短信息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图1-19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7、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建议

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内容、费用、速度以及操作等几个方面。其中关于内容的建议较多,包括"内容再丰富一些"、"内容要健康"、"内容更新要快"、"增强娱乐性"、"内容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个性化"、"内容要精致、有内涵、有深度"、"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减少广告"等;关于速度,用户希望"速度要快、稳定";在费用方面,用户希望"费用要合理"、"收费要明确";在操作方面,用户提出"操作要简便"、"订阅、取消订阅要简便"。此外,用户还希望"加强功能"、"放宽自写短信的字数限制"、"减少对机型的要求"、"提高安全性"等(如表1-1所示)。

二、宽带服务

(一)用户基本特征

1、性别

宽带服务用户中,男性占60.7%,女性占39.3%(如图2-1所示)。男性占据用户主体。

图2-1宽带服务用户的性别分布

2、婚姻状况

宽带服务用户中,已婚者占48.7%,未婚者占51.3%(如图2-2所示)。已婚者与未婚者所占比例大致相等。

图2-2宽带服务用户的婚姻状况分布

3、年龄

宽带服务用户中,18-24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8%;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所占比例为21%;18岁以下的用户占17.9%;31-35岁的用户占14.5%;还有18.6%的用户在35岁以上(如图2-3所示)。30岁以下的用户占据大多数。

图2-3宽带服务用户的年龄分布

4、受教育程度

宽带服务用户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技校的用户最多,为32.3%;其次是大专和本科,分别占27.5%和25.1%;高中以下的用户占12%;本科以上的用户相对偏少,只有3.1%(如图2-4所示)。

图2-4宽带服务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5、职业

宽带服务用户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24.6%;专业技术人员位居第二,比例为13.7%;排在第三的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11.5%;紧随其后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5%;教师以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也占据一定比例,分别为8%和7%(如图2-5所示)。

图2-5宽带服务用户的职业分布

6、行业

宽带服务用户中,从事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的人最多,占到12.6%;教育业紧随其后,从事这一行业的用户占11.7%;位居第三的是制造业,占9.3%;从事IT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用户所占比例也较多,分别为8.9%和7.6%(如图2-6所示)。

图2-6宽带服务用户的行业分布

7、个人月收入

宽带服务用户中,个人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用户所占比例最多,为20.7%,其次是无收入和月收入在501-1000元的用户,分别占16.8%和16.5%,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用户占12.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用户随着月收入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如图2-7所示)。

图2-7宽带服务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分布

(二)用户对宽带服务的使用情况

¢全体用户

1、用户使用宽带上网的地点

用户使用宽带上网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网吧/网校/网络咖啡厅和单位。在家里上网的用户最多,达到56.3%;在网吧/网校/网络咖啡厅和单位使用宽带上网的用户各占36.6%和32.1%;还有6.4%的用户在学校使用宽带上网(如图2-8所示)。超级秘书网

图2-8用户使用宽带上网的地点

2、用户使用宽带上网的方式

ADSL是用户使用最多的宽带上网方式,有70.8%的用户使用;24.6%的用户使用以太网;使用CableModem方式的用户最少,只有7.8%(如图2-9所示)。可以看出,ADSL是目前宽带接入市场的主流方式。

图2-9用户使用宽带上网的方式

3、用户使用宽带上网时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互联网络范文4

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音视频服务需求增长迅猛。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分列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用户量分别达到2.14亿和1.8亿人。

网络数字音视频需求的增长,在催生出大量视频网站的同时,也对网络传输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尽管目前有CDN和P2P等技术解决方案,但服务器端的建设成本、大量无功流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以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的服务品质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播存结构”理论的理解,结合近年在IP数据广播技术和业务领域的实践,构思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发有关专家和业界同仁的关注和研讨。

基本架构篇

借用清华大学宽带网络实验室戴琼海主任及程鹏博士在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项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数字媒体网络”概念,本文对所研究的“数字媒体网络”定义为:“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的,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

选择IP技术为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框架,主要是考虑目前IP技术在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应用均非常成熟,在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VB数据传输协议中,对lP数据传输有明确规定。

数字媒体网络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对互联网与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李幼平院士指出:互联网已演化成幂律分布/随机分布同时并存的网络。一方面,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量,而且随着互联网“传媒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将越发显现;另一方面,Web2.0带动草根文化的风行,仍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图1为对某网络端口某一时刻用户通过P2P下载视频文件的行为统计分析。

互联网上述信息服务特点,需要构建一种更合理的新型网络传输体系,以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媒体服务需求的发展。李幼平院士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广播技术与存储技术相结合的“播存结构”,构建一个互联网的覆盖网(Overlay),全面提升网络媒体服务品质。以“播存结构”为核心的网络融合技术体系的实现方式是:互联网络在保留TCP/IP为主结构的基础上,增添“广播传输和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做为次级结构,通过主结构实现个性化的交互服务,通过次级结构实现共享信息内容的分发服务,通过用户端透明计算实现业务汇聚,用户无需了解内容从何种网络提供。

上述网络结构体系,也被李幼平院士称为“双结构互联网络”,奠定了数字媒体网络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

1 数字媒体网络的技术核心

数字媒体网络将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的融合,应用具有内容计算的“广播传输+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理论,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融合所形成的双结构网络在应用层的汇聚。

2 数字媒体网络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数字媒体网络自上而下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四层结构构成,如图2所示。

3 数字媒体网络的协议体系

IP技术为基本框架,通过以TCP/I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络,与以UD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相互融合。形成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如图3和表1所示。

4 数字媒体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

如图4所示,数字媒体网络为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个互为重叠的网络结构。

数据传输协议

在上述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中,多种协议标准及技术在互联网络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这里不复赘述。本文只对在协议体系中所涉及的数字电视DVB标准中的数据传输协议做简要介绍。

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采用的DVB标准中,定义了六种基于MPEG-2 TS流的数据传输协议,分别为数据管道(Data Piping)、数据流(Data Streaming)、多协议封装(Mutiprotoeol Encapsulation)、数据轮播(Data Carousels)、对象轮播(ObjectCarousels)以及用户定义服务。

考虑到多协议封装协议对IP数据传输的支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在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媒体网络中,广播网络选择采用多协议封装的IP数据传输技术。

关键技术篇

关键技术一: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

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主要提供数字媒体网络广播传输通道带宽分配、内容播发时间、服务优先级控制和管理,这里主要体现为差分并播技术机制。应用64QAM调制方式,有线电视广播网8MHz模拟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38Mbps,差分并播技术将用于解决高优先级的数据内容在广播网络的及时传输(Qos)和广播带宽的有效利用的问题。差分并播技术原理如图5所示:

在数字媒体双网络传输体系中,根据信息传输的路由选择策略,共性信息内容(如广播信息)一般通过广播网络传输通道进行传输。为保证广播网络传输带宽的有效利用,在优先级别高的业务结束后,其所占用的带宽应及时释放,供优先级别低的业务使用。图5将四种优先级别的播发业务对广播带宽的占用情况做简单示意:在广播通道信息传输开始阶段(t=0),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正在播发“立即播发”级别的几路视频直播流,其余带宽用于传输“尽快播发”级别的业务(一般为传输共享IP数据包)当一路视频直播播发结束时(t=TO),系统将其占用带宽释放,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马上填充所释放的带宽;当优先级别最高的“紧急播发”的业务需求提交时(t=T1),系统将立即响应,分配所需传输带宽,正在传输的“立即播发”级别的业务所占带宽不受影响,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所占带宽将被压缩;当前三个优先级别业务传输带宽需求小于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总体带宽时(这里为38Mbps)(t=T2),剩余带宽将由优先级别最低的“争取播发”业务所填充。

关键技术二: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

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关键在于共享IP数据包的确定。并将其通过广播网络快捷地分发到用户端,用户对两个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包进行组包。通过这种方式,热度越高的内容,用户获取的速度越快。整体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

共享IP数 据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形成:

首先是用户需求动态捕捉策略。通过互联网络响应用户的下载需求,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统计,根据信息内容需求热度,形成共享l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其次是信息内容订阅策略。通过对用户的服务内容预订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内容热度排行,确定共享I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第三是用户需求预判策略(也可称为Cache方式)。根据用户消费习惯,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事先将热度较高的内容,按一定比例(如8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将热度次之的内容,也按一定比例(如6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依此类推,通过在用户端对内容的预存,减少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提高服务品质。

关键技术三:内容计算一语义标引(UCL)

根据本文对数字媒体网络定义,数字媒体网络应是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因此,有关信息内容的标引(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受香农(Shannon)信息理论忽略语义的影响,在通信工程中缺失语义管理,只注重端对端的连接,不关心通信中传送的是什么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李幼平院士在“播存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语义标引(或语义地址),也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60n,UCL),并就应用UCL对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标识,提出在IP报头的任选(Option)段,嵌入UCL代码。使得IP数据包带有了内容的语义标引,这种ID数据包称为BIP分组,由此形成的传输规则称为BIP标准。数字媒体网络用户接收端通过对BIP分组自动进行识别,可从网络传输的大量的IP数据包中,将符合要求的IP数据包过滤出来,收存在本地。

如果说“广播+存储”带来了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到“常在”的变化,那么“语义标引”概念的提出,则带来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双网络传输环境内容的识别与重组,实现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在存储节点(Buffer)的融合。同时,改变网络信息内容的无序状态,使用户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保证了网络所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现了对网络公共信息的控制监管,这将是网络走向“新媒体”的必由之路。

应用篇

基于“播存结构”理论构建的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帮助互联网络克服带宽瓶颈、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互联网音视频应用的不断发展,对互联网传统的传输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互联网很可能会因承受不住大量数字媒体对带宽的拥塞而崩溃,

同时,目前互联网应用所呈现的需求趋同特征,为数字媒体网络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通过将大量共享信息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通过广播网络一次传播给所有的需求用户(而不是为每个用户都单独发送一遍),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互联网面临的带宽危机,提供网络服务品质。

特点二:提升广播网络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价值

数字媒体网络构架充分发挥了广播网络的传输优势,而这种优势过去一直被业界所低估和忽视。通过“播存结构”理论的引入,使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改变为“常在”,实现了用户互动。而与互联网络的融合,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广播网络运营商可利用广播网络所特有的低成本传播特性,建立有别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差异化数据业务经营模式,为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特点三:语义标引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的规范管理

语义标引UCL技术数字媒体网络传输内容增加了定位标识,实现对传输信息有效的识别和过滤,保证了信息内容传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可靠监管。

特点四:促进网络媒体服务盈利模式的形成

互联网络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03-02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网络的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原始的商务活动。

2 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

2.1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条件下,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问题除了包含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外,还包含了电子商务中数据的安全隐患和交易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务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二是商务对象的认证性,网络两端的使用者在沟通之前相互确认对方的身份,保证身份的正确性。

2.2目前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这些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流控制技术、数据保护技术等。

首先是从网络安全技术来说,网络安全是保证电子商务安全最基本的技术,通常采用的主要有防火墙技术、VPN技术、反病毒技术等。

其次是数据加密技术。目前,经常被用到的加密技术主要有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两种。

再次是认证技术。仅有加密技术不足以保证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安全,身份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又一重要技术手段。

最后是安全协议技术。电子商务安全,除了取决于已经提到的各种安全控制技术之外,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安全协议。目前,比较成熟的协议有SET、SSL等。

以上这些结合起来保证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3 第二代互联网络

3.1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互联网的研究在美国开始起步,目前,它的研究已经扩大到整个世界。代表网络是由美国大学发起的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Internet2。其主要任务是要研究和开发高级的网络与应用技术,换言之,就是加速推动下一代网络的产生,在推动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的同时推动它的应用。

3.9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优点

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优点简而言之就是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1)第二代互联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IPV6协议的地址分配与现在的由32位2进制位表达的IP地址相比,可以使我们获得比现在的地址空间不知道要大多少倍的地址空间。

(2)速度更快。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络比我们现在的网络速度要快一千倍一万倍,也只有在这样的快速度下,才能够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

(3)更安全。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络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实现一个可信任的网络。将从IP协议上,从根上,从路由器上去彻底解决安全的问题。

(4)传输与控制更及时。第二代互联网络不仅可以用来传输数据,更多的是传输电话、电视信号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信号。提供更好的实时控制,使得各种不同的信号都能够保质保量地在互联网上传送。

(5)使用更方便。第二代互联网络的网络终端不再局限于固定用户、固定的计算机,还可以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移动电子设备。

互联网络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络 数据通信 交换技术

一、分类

(1)DDN。DDN的工作方式:DDN作为高质量、高宽带的数字数据通信网,数字信道为信息传输的主要信道,因此不具有交换的功能。用户的数据信息应该根据之前约定好的协议,采用同步转移的模式对数字进行分复用的技术,所以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对通信宽带和速率传输进行事先设定。 DDN提供的业务:DDN网作为全透明的网络,因此可以为分组交换网和互联网提供中继电路;不仅可以对一点对提供多量的业务;同时还可提供图像、G3传真以及语音和智能等多种业务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2)FR。FR的工作方式:FR的主要任务是将在原来的交换基础上进行分组交换做出相对简化数据传输新技术。它在OSI第二层主要采用简化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送和交换。因为FR仅完成OSI的物理层与核心层的功能,将控制流量以及纠错等任务留给终端来完成,因此不仅使节点机之间的协议简化,同时还提高了传送的效率。FR的特点:①传输效率高。②产生的费用低。③兼容性好以及组网的功能性强。④网络资源的使用率高。FR提供的业务:FR主要使用的面向连接交换技术,虽然能够提供需要交换的PVC和SVC,但目前只能采用交换虚电路的方式。

(3)IP。IP的工作方式:IP交换是一种高效的IPoverATM技术,同时也被称为三层交换技术。简单来讲,三层交换技术即“二层交换技术加上路由转发技术。”IP只对数据流中的第一个数据包进行路由地址的处理,由路由转发,继而按照已经计算好的路由在ATM网建立虚电路VC。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数据包在今后不用经过路由器,可以直接沿着VC的方式进行传输,提高传输的效率。IP的交换的特点:①因为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因此IP在进行交换的时候不需要事先建立通信线路,可以随时将信息发送出去。②通信的双方可以不使用固定的通信线路,因此,提高了对通信线路的使用率。IP提供的业务:适合多种业务的环境,目前主要使用于宽带以及IP骨干的传输。

(4)X.25 .X.25的工作方式:X.25的交换方式主要体现在传统储存转发方式的基础上,进而发展的一种新型交换方式。X.25的主要工作是将用户发送的数据进行分割,每个分割后的分组都有一个分组头,而分组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明将要发往的地址,最后按照地址的排列顺序挨个进行交换网的发送。X.25的特点:①交织传输。②统计时分可复用:采用动态的方式对线路资源进行分配。③逻辑信道:在分组的交换方式中,每条逻辑信道在一次呼叫过程中都有相应的逻辑信道号。④虚电路:虚电路是根据报文的需要,以及占用多个时隙相应的缓冲空间而来的,因此进行呼叫时不需要建立固定的物理通道。⑤分组多路的通信:因为每个分组都有控制信息,所以分组型的终端可以做到与多个用户终端同时通信。X.25提供的业务:分组交换可以提供永久虚电路,同时还能开发以及提供增值的数据业务。

(5)ATM。ATM的工作方式:ATM的转移模式是立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将数据分解成固定长度53B的信息,目前将这样的分组叫做信元。而ATM主要以信元为单位进行复接、交换等工作。复用的时候只要具备信元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发送工作。ATM的特点:①不仅可以建立虚电路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同时支持无连接的业务。②因为采用的数据包属于固定长度的模式,因此有利于宽带的交换。③采用异步术同时能够采用服用技术。④ATM技术使其协议以及网络功能得到简化。ATM提供的业务:ATM常用于局域网互联、互联网以及虚拟局域网,还可用于电视领域。其主要优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速度。

二、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之间所使用的交流语言,同时协议包括面向字符、字节计算、比特的协议。而TCP/IP协议是最为常用的网络协议,适用于不需要使用路由进行选择的网络(小型),以及由多个LAN组成的网络(大型)。此协议所具有的特点:体系结构具有开放性,且易于管理。同时TCP/IP协议是一种较为标准的协议,其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与因特网协议(IP),其中TCP协议是数据在应用程序中传送时应用,而IP协议是数据在程序与主机间进行传输时应用。并且由于TCP/IP协议具有较强的跨平台性,所以已成为了一种标准协议。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英文新闻

下一篇休闲食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