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整理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1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它是国家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虽然土地整理涉及到的土地类型多,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但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我们都必须遵照国家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效益”最优化。为此,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时,必须进行规划方案择优。那么,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时,如何对规划方案进行择优?

1.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择优的基本思路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内容通常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等内容。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项目区土地整理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要确保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加的耕地不低于国家批准的出地率);三是尽量利用项目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如灌排系统、道路、电力等;四要注重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工程规划中要估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确保各项工程投资最经济;五是整理后的田块要能够适宜多种经营,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服务;六要考虑适宜机械化耕作,为农地的规模经营服务;七要防止片面地追求有效耕地面积的增加,提高出地率,或者单一追求“规模”成片,忽视生态环境,避免工程规划方案中通常出现“毁林造林”现象(即将项目区小规模林地整理为耕地,而在异地再造林);八是“拆村并点”时,要考虑拆迁的劳动力安置补助费、拆迁补偿费等费用,同时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九要与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相衔接,同时考虑道路、电力工程、防洪抗灾等规划内容要求。

其次,要确保土地整理工程规划方案优化,在规划前,规划人员应做到“一踏、二核、三校、四请”,具体涵义是:“一踏”,即规划人员与当地的农业、水利、土地管理部门、当地的领导一起,到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道路、水利)等初步形成规划草案;“二核”,即根据踏勘的结果,核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区基本情况、现有基础设施是否符合项目区的实际,同时核查国家、省、市等主管单位的审批意见。“三校”,即校核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报告与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与现状图(尤其是土地的适宜性评价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报告与图件的吻合情况。“四请”,即请教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管理部门的专家以及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了解项目区的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种植制度、灌溉制度、水源、水质及水利设施、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现有的机械化使用情况等,收集项目工程规划所必需的基础资料。

下面针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林工程等分项工程谈一点思路,若《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已明确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

一、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规划其它工程的基础,通常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土地平整方案。在确定土地平整方案时,一要考虑项目区的地形地貌,二要考虑方便项目区的农田灌排等水利工程设施,三要考虑整理后的田块适宜种植作物的特性。

在确定项目区土地平整方案时,最好能实现项目区土方挖填内部找平。若项目区需要客土回填时,应考虑到:一客土土源要“舍远求近”,尽量接近项目区,减少运输距离,节约运输费用;二土壤质地较好,尤其是耕作田块的表土应没有污染、避免大的砂砾,能够保墒保水保肥;三取土区的安全问题,即防止土源地接近铁路、公路路基,大江大河及水库湖泊的堤岸,避免事故发生;四应与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有机结合。即取土与当地的水塘清淤、河流清障等水利兴修、道路修建、鱼池开挖等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如项目区需要挖方,外运土石方时,也应考虑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就近运输,降低外运成本。

二、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在对洪、涝、旱、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不仅要考虑灌溉水源、灌溉渠系布置、排水沟系布置及容泻区等灌排本身因素,还要避免沟渠之间的交叉,沟渠与道路的交叉以及水工建(构)筑物与道路等工程的交叉问题,做到既经济,又合理。

三、道路工程规划的选择

项目区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在设计中,注意:一尽量利用已有的等级公路或乡镇公路;二设计的路面宽度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和出行的要求;三保证项目区的机械设备的运输和当地的防洪排涝工作顺利开展;四要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道路工程规划时,尽量“路行田块间,田在路两边”,节约道路用地。道路路基与路面,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材、土材,或者砂砾石作道路垫层或路面。

四、田块规划的选择

1 、田块的大小 符合生产习惯;满足机械化耕作需要;满足当地农民承包耕种的需要。

2、 田块的方向 充分利用光照;减少风害与冻害;根据当地的地形情况,长边一般与等高线方向一致。

五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的选择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其他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

一、概况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整理利用规划方案,加强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的监督,引导全社会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管理规划方案的基本含义

1.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资源的情况不同,其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和保障系统都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在人口众多但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发达国家里,其土地规划具有较强的干预性,规划的权责划分也较为明晰,土地的规划和管理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约束。第二类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里,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土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第三类是在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采用地方自主管理的制度,中央政府对土地规划不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是通过法律法、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对土地的总体规范的权利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政府,并且相关的实施工作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中国采用的是和西方一样的土地规划许可证制度,如开发利用土地必须得到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如果得不到相关许可证明则不能开发利用土地。在德国也采用了建筑许可证,开放土地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在日本,未经规划的土地不得利用开放,盲目开放未经规划的土地都属于违法行为。

2.土地管理规划的含义。土地管理规划方案是进行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制定的规划,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的一次统筹配置。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分类,土地管理规划一共分为5级。下级的土地管理规划应该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划进行制定,下级的耕地保有量和建筑用地的比例不能超过上级规划的调控指标,同时,上级的规划还应该保持区域内的耕地总量的稳定,下级规划应该充分划分土地的利用区,明确土地的功能。

3.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目的。①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我国耕地资源的整体动态平衡。②根据土地的供应情况,来引导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③统筹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④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意义。①土地管理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土地管理就是根据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需要进行一种平衡性统筹。土地管理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好的制度依据,所以说土地管理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这种土地管理规划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建立了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也肯定了土地管理规划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有法不依,或者擅自更改规划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土地管理的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在土地管理规划批准之前,相关机关严格加强对规划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通过公示等程序,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加强民众对土地规划的知情权。

三、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

1.协调土地管理规划与城市规划直接的关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土地的无秩序扩张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城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超出土地管理总规划的现象普遍的存在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严重超标用地的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土地管理规划的权威性是一种威胁和调整。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可以分为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镇规划。按照规划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级规划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护一致。

2.加强横向纵向规划。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横向与纵向规划,才能提高土地管理规划的前瞻性。所谓的纵向规划是指处理好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土地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国家级规划与省级规划以及城镇规划过程中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所以,应该建立起一种下级规划对上级规划负责,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监管协调的制度,每一级规划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横向规划就是指土地管理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直接的联系。在我国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部门不仅仅是国土部,还有一些其他行政部门的项目会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如城市规划、水利规划等等。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这些部门在职权范围存在着交集,关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手续和审批程序也需要一个较好的衔接,简化相关手续完善相关法律,将区域内的土地用途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3.优化土地管理规划的制定方法,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当前,我国制度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采用的往往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如手工绘制图表等等。在规划的图表中,比例尺要求为1:1万,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审核的管理要求,而且精度差距也较大。很多土地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很难显示出其形状。因此,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改进土地管理规划的制作方式,采用现代的设备和作图设备,或者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读取图形的相关信息。同时,对原有的图表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升级,对信息不完整的图表进行填补相关数据,利用数字扫描仪器实现图形向数据的转化。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和土地利用监测系统,使规划与数据相匹配。在采用现代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总体规划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土地使用的监管提高相关的技术支持。

4.加强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的落实。①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一定制定并得到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以保障耕地资源的总体平衡,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确保耕地资源不被侵占。②增强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以合理的补偿,增强群众对土地管理规划的了解。③加强土地的节约意识。在落实土地管理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优化土地结构,节约土地资源。④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制定土地管理规划方案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在规划的实践阶段,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后的处理恢复工作。

参考文献:

[1]邹自力.基于MO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

[2]董祚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6)

[3]高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理念及方法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李永树.许懿娜.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绘2009,32(6)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3

关键词 宁乡县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实施评价

一、上一轮规划编制情况

(一)补充耕地目标

在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面积达到12616.51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3517.52公顷。其中耕地整理面积为9269.94公顷,新增耕地1423.07公顷;村庄整理面积为64.60公顷,新增耕地16.15公顷;复垦工矿废弃地、塌陷地417.42公顷,新增耕地292.86公顷;土地开发的面积为2864.55公顷,新增耕地1785.44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确保2010年耕地保有量在93622.40公顷以上。

(二)其他目标

全县土地利用率由2000年末的92.81%提高到2010年的93.25%;土地产出率由2000年末每平方公里212.38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318.00万元;建成标准农田9269.94公顷。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一)项目实施情况

1、已实施项目数量

2001~2010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570个,其中土地整理项目45个,土地复垦项目1个,土地开发项目524个。

2、已实施项目总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

2001~2010年,全县共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总规模15545.78公顷,补充耕地5576.8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项目规模10239.63公顷,补充耕地641.1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6.47公顷,补充耕地3.40公顷;土地开发项目规模5299.68公顷,补充耕地4932.29公顷。

3、已实施项目投资规模

2001~2010年,全县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总投资68102.76万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投资41007.99万元;土地复垦项目投资150.87万元;土地开发项目投资26943.90万元。

(二)主要规划目标实现情况

1、补充耕地目标

2001~2010年,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76.8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4932.29公顷;土地整理补充耕地641.11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3.40公顷。

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与2001~2010年实际补充耕地的对比来看,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总目标完成情况良好,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的目标完成情况各有差异。2001~2010年土地整理项目区面积已达到规划控制面积的112.65%,而补充耕地数量仅达到规划目标的43.09%,说明规划设定的新增耕地率偏高,难以实现。2001~2020年土地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仅达到规划目标的1.16%。而土地开发超额完成目标,2001~2010年全县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的数量是规划目标的2.76倍,这说明土地开发是全县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规划对宁乡县土地开发的潜力和经济发展对补充耕地的需求估计不足。

2、其他目标

2010年,全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分别为97.56%和33.05%,分别相当于上轮规划目标的104.62%和102.79%;土地产出率1681.20万元/公顷,是上轮规划目标的5.29倍。

三、规划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县在土地整理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足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导致编制规划时把握不好国家政策。上一轮规划较多的是单纯考虑农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废弃工矿地复垦等,而对土地整治发展形势估计不足,适应不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分配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资向重点工程倾斜的发展需要,满足不了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需要,以致实际工作中,规划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规划目标设置单一

虽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包括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等,但《规划》目标的确立主要是围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这一核心,目标设置单一,不能完全与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难以满足当前全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新要求。

(三)规划基础工作不扎实使规划落实遇到阻力

上轮规划缺乏经验,另外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及现场调查不足,使基期年的各类用地数据及使用的图件与实际不太一致,加上对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预测不准确,因此,上一轮规划在项目布局和各地项目安排上缺乏依据,致使规划确定的部分项目无法落实。

(四)资金筹措难,工程资金拨付效率不高

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施项目的地区必须有强大的财政支撑。但是由于宁乡地方的财政能力有限,资金投入也有限,自身筹措经费更是有限,项目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和省市投资,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十分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制约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四、对新一轮规划编制的建议

(一)调整规划编制思路

规划目标应体现土地整治的多元化。现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大部分目标的确立都是围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这一核心,目标设置结构单一,未能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多元化要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应体现土地整治的多元化。一是继续加强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目标;二是重视通过土地整治调整和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目标;三是重视通过土地整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四是重视通过土地整治,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

(二)改进规划编制方法

1、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积极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参加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成果编制等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咨询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同时,建立部门之间协商机制,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部门协调与沟通,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程度,发挥整体功能

从提高规划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吸收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工作,重点整治区域、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的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加强与各个部门的协调,各部门应主动对土地整治规划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提出方案或建议,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要综合考虑各部门的相关方案和建议,各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要参与规划方案论证和审查。

(三)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1、完善土地整治投入机制

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和整合部门资金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与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复垦费等相关资金集中起来,作为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同时,地方财政补贴、土地增值税和土地收购储备经营收入可适当比例纳入专项资金,并统筹利用其他各类涉农资金,综合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益。除政府资金外,还可开辟银行贷款,工程建设企业垫资,集体、农民和经济实体出资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原则,确定政府、投资者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投资主体得到合理回报,进而形成投资与受益的良性循环,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投资汇报机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2、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监管体系

(1)加强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遵循统一指挥、责权对应、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原则,成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国土、农业、水利、环保、建设、财政等部门之间及项目区内的干群关系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做好组织可行性研究论证、规划设计编制、项目实施监管、项目竣工验收及信息报备等工作。

(2)建立和完善项目实施监管制度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4

关键词:civil3d、土地综合整治整理规划设计、单体工程、块田归并法

1、引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项目成功的根本保障。常规的设计方法是先在具有土地利用建库的GIS软件中进行分析、规划布局;然后在CAD软件中进行单体工程的设计;最后手工综合统计规划布局中各类工程的数量(长度、个数)、单体设计中各类型工程的分项工程量,得到工程量统计数据。这种方案由于规划要素在布局与单体工程中缺乏关联,导致数据统计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一旦规划布局调整,所有数据需要重新统计,不利于适时动态更新。针对该问题,本文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Civil3d的涵盖规划设计全流程的设计及工程量自动统计解决方案。

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选择通用微机环境,Windows XP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为Civil3d,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05,数据库为Access。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预处理子系统、规划布局子系统、单体工程子系统、工程量统计输出子系统。

其中预处理子系统实现基础地形图数据分层导入;编辑各类要素属性模板,建立数据字典和相应属性结构;进行图形拓扑检查,交互修改拓扑错误,保证基础数据入库正确无误;建立空的初始数据库,导入正确的初始数据。

图3.1 系统总体框架图

规划布局子系统以模板库中各规划要素模板为原型,实现以相应参数绘制布局要素,在数据库中以模板要素的属性结构为依据建立新的记录,并根据绘制图形要素的参数和相关特征填充记录中相应字段数值,其余字段初始化为零。

单体工程设计子系统调用各布局要素相应的单体工程设计模型库程序,实现单体工程参数计算及纵横断面图的绘制,计算各项单体工程的单位数量或长度的工程量,通过与规划布局子系统交互获取布局要素的唯一标识码(要素代码),并将各项单位工程量填入数据库中该要素代码相应数据记录的相应字段中。

工程量统计输出子系统根据各要素字段编码,实现工程量分项分类汇总统计并生成相应的表格输出。

3、系统数据组成

系统数据分为基础地形数据与规划专题数据。基础地形数据包括道路及名称、水系、地物、等高线、高程点、注记等数据,比例尺通常采用1:1000,根据基础资料确定。

规划专题数据指系统中描述规划要素空间几何位置分布以及相关属性数据。如规划要素类别、模型参数、设计规格、用地类型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数据等。借助于基础地形数据可确定其空间分布位置,进行空间分析,确定不同专题数据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关系。

规划专题数据包括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几何数据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路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其他工程等各类工程位置分布数据,采用比例尺与基础地形数据一致。属性数据主要包括模型参数、设计参数及设计规格详细数据。

4、要素分类与编码

系统涉及要素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规划布局及土地利用要素。为保证系统数据交互,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采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土地利用要素分类与编码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7》中土地利用要素部分编码的后5位,补充第六位(最高位)数字9替换,以便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衔接;规划布局要素主要用于规划布局,且与单体工程对应,分类与编码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附录工程体系表三级分类4位编码(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前面补充两位数字99,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利用要素编码衔接。

5、数据库结构定义

系统矢量要素分三类:点、线和面数据。通过对图形数据的结构进行分层,统一管理这些数据。所有基础地理要素、规划布局要素、土地利用要素依据其存在特性分为点、线、面三种表示方式。

基础地理数据共分九个数据集,三十四个数据类。数据分层的命名采用四个字符,第一个字符代表数据分类,第二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第四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土地利用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1个土地利用数据集,5个数据类;规划布局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五个规划布局数据集,79个数据类。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基础地理要素属性结构引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中基础地理要素属性结构表;规划布局要素属性结构根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体系要素分类制定。主要属性为选择定额的参数及要素对应工程相关的定额项;土地利用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1个土地利用数据集,5个数据类。土地利用要素属性结构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经扩充制定。

属性项名称及定义:基础地理要素、规划布局、土地利用要素属性结构表属性项名称、定义、数据类型等要求参照规范执行。

6、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单体设计:本系统根据规划设计需要分别建立了沟渠路及涵洞(管)、跌水等常用单体工程参数计算模型,包括斗沟斗渠、农沟农渠的水利模型,根据灌排面积计算相应断面规格参数,交互确定纵断面坡度,从而实现单体工程图的绘制,计算各项单体工程的单位数量或长度的工程量,通过与规划布局子系统交互获取布局要素的唯一标识码(要素代码),将各项单位工程量填入数据库中该要素代码相应数据记录的相应字段中。

田块构面:土地整理大部分区域为水田,地表高程不连续,表现为具有离散高程的面。土地平整时,利用TIN模型就很难描述这种类型区域,如通过陡壁线来描述,则会增加计算和表达的复杂度。对于该类型区域土地平整工程土方挖填平衡的计算,可通过构造以这些田块边界构成的面,建立拓扑关系,将田块高程压入田块面中高程属性字段的块田归并法土方计算方式解决,从而需要任意线段自动构面功能。因为DWG数据中不存在“面”这种几何实体类型,因此必须对一个存储了任一条数无规则折线的要素类,自动将其中折线相交的面域提取出来。通常的步骤:

①将线网中所有的折线组合成一个Polyline,将新生成的Polyline打散。获得任意线网中所有的起点、终点、中间节点和相交点。

②根据节点集和边集构造有向图。

③基于左转算法,即根据输入节点和节点线段的方位角,按逆时钟方向和多边形最小角法则,由系统自动搜索出一个闭合面域,从而生成多边形。

④剔除无效多边形。

⑤处理岛和洞。

块田归并法土方计算:待归并的田块面积分别为S1、S2、…Sn,高程(若田面平坦,则为有代表性一点的高程,若田面有均匀坡度,则为平均高程)分别为H1、H2、…Hn。设平整后田面高程为Ha,则各田块的挖填高度为:H1-Ha、H2-Ha、…Hn-Ha。根据土方平衡原则,填挖方量总和应等于零,即:

S1(H1-Ha)+S2(H2-Ha)+…Sn(Hn-Ha)0

Hn

平整后的田面高程Ha计算出来后,即可逐个求出各田块的填高或挖深值,并计算出土方量。

工程量统计:土地整理设计中,对各规划要素有统一的要素代码与相应的单体工程关联。因此,工程量的自动分类统计比较简单,主要过程如下:

(1)获取同一要素代码的规划布局要素数量或长度;

(2)获取相应要素代码的单体工程量;

(3)计算该要素的工程量;

(4)统计同类要素的合计工程量。

曲面建模:调用Civil 3D的相应API 创建或导入曲面模型,作为道路、土方平整等工程计算土方挖填量的基础。包括如下功能:

(1)创建三角网曲面

①从TIN 文件创建三角网曲面。通过使用AeccSurfaces.ImportTIN方法实现。

②用AddTinSurface创建曲面。使用AeccSurfaces. AddTinSurface方法在文档的曲面集合中添加一个新的空白TIN曲面对象。

(2)创建栅格曲面

①从DEM 文件创建曲面。通过使用AeccSurfaces.ImportDEM方法实现。

②用AddGridSurface创建曲面。使用AeccSurfaces. AddGridSurface方法在文档的曲面集合中添加一个新的空白栅格曲面对象。

(3)创建体量曲面

体量曲面描述了两个TIN曲面或者栅格曲面之间的精确差异,任何点的Z值都等于对照曲面和基准曲面在该点处的Z值之差。对照曲面和基准曲面可以同时为栅格曲面、三角网曲面,或一个栅格曲面,一个三角网曲面。在Civil 3D中,使用AeccSurfaces. AddTinVolumeSurface方法或者AeccSurfaces. AddGridVolumeSurface方法都可以创建体量曲面。

①添加点数据到TIN曲面,通过使用AeccTinSurface.PointFiles方法实现。

②添加特征线到TIN曲面。 AeccTinSurfaces.Breaklines属性包含了每个TIN曲面中的特征线集合。Civil 3D支持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线:标准、近似和陡壁。

③添加等高线到TIN曲面。AeccTinSurfaces.Contours属性是Tin曲面中等高线集合。

(5)执行曲面分析

调用Civil 3DAPI对曲面进行多种类型的分析,包括等高线、方向、高程、坡度、径流路径等。

7、总结与展望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5

关键词:兴安盟 农用地 宜农未利用 整治潜力

农用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权属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降低生产风险,从而实现农用地耕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其潜力内涵包括:新增耕地面积的数量潜力、提高耕地质量的质量潜力和提高生态条件的改善潜力。

一、 农用地整治现状

全盟通过实施土地整治与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措施,坚守耕地红线,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目标。截止2010年底,土地整治项目已涉及全盟5个旗县的55个乡镇。全盟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7个,总投资9.22亿元。建设总规模5.12万公顷,新增耕地0.57万公顷。

二、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为科学测算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本次研究在前期阶段收集了全盟各个乡镇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兴安盟农用地分等成果及2002-2010年全盟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整治及分析。

土地整治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类型。以各乡镇可新增耕地规模、可新增耕地系数的平均值为标准依以下情形划分等级:1级:双指标不低于各自平均值;2级:可新增耕地规模不低于平均值,可新增耕地系数低于平均值;3级:可新增耕地规模低于平均值,可新增耕地系数不低于平均值;4级:双指标低于各自平均值。

按照行政区划,以乡镇为基本测算单元,全盟共计55个乡镇。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市现有耕地1269239.70公顷,待整理农用地面积以全市现状耕地面积的40%-70%计算,即728171.86公顷。

关键系数求取中运用样点进行测算,在全盟5个旗县55个乡镇中,尽量保证每个乡镇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整治项目,并在统计中剔除异常样点,得到共计77个正常样点,以此计算各个乡镇的新增耕地面积系数,并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各旗县及典型分区的新增耕地面积系数,并对系数明显偏高实际的乡镇进行修正。

以计算出的各个旗县新增耕地面积系数与该行政区的待整治规模相乘,计算得出该行政区的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兴安盟新增耕地面积系数为8.38%,全盟农用地整治净增耕地潜力为5.11万公顷。计算结果如下表:

三、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兴安盟现有耕地126.92万公顷,待整治规模为72.82万公顷,全盟平均新增耕地率为8.38%,计算得出全盟净增耕地潜力为5.11万公顷。

以新增耕地率计算出的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统计各旗县整治潜力,兴安盟6个旗县中,以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的新增耕地率较高,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兴安盟各旗县土地利用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根据土地整治的特点,将全盟土地整治区域分为两个典型土地整治区。

1.中东部丘陵平原区:地处嫩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边缘,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土壤以栗钙土、草甸土为主。土地集中连片,有水源灌溉保证。行政区划包括扎赉特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

2.西辽河平原区:该区域地势平缓,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以草甸土、黑钙土为主,土地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井灌的要求,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行政区划包括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

兴安盟农用地整理潜力等级表 (单位:公顷)

其中:Ⅰ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00999.64公顷,Ⅰ级潜力乡镇有10个;Ⅱ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23952.41公顷,Ⅱ级潜力乡镇有12个;Ⅲ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59723.06公顷,Ⅲ级潜力乡镇有6个;Ⅳ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43496.73公顷,Ⅳ级潜力乡镇有27个和阿尔山市全市。

四、 确定农用地整治规划目标

通过以上潜力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定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为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011-2020年共整治60万公顷耕地,新增耕地约4.96万公顷,平均每年补充耕地0.50万公顷,近期土地整治规模为28万公顷。

五、 确定规划期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

重点区域是在农用地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区域内耕地及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方向和结构,实现土地整治长远目标,所划定的区域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基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行政区划成果;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分部相对集中;土地整治潜力较大,粮食单产提高幅度较大;农用地整治类型及其整治限制因素相对一致;一般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

重大工程是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和形成集聚规模效益,以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或解决重大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域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国土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的活动的组织形式。重点工程可以在重点区域内安排,也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土地整治规模较大;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预期投资效益较好;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根据全盟各乡镇潜力等级分布特征,考虑空间集中连片特点以及结合兴安盟农用地整治重点工程的规划内容,确定以乡镇为单元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

(一)农用地整治的布局及重点

农用地整治应坚持资源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的原则。根据农用地现状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的特点,确定兴安盟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该区域地势平缓,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以草甸土、黑钙土为主,土地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待整治耕地面积为98.74万公顷,通过整治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7.02万公顷。

(二)农用地整治重点工程

兴安盟本级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包括西辽河上游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项目区范围涉及全盟5个旗县的45个乡镇,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包括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和扎赉特旗,工程建设总规模为3.30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0万公顷,工程建设总投资为6.93亿元。

六、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兴安盟农用地整治现状和未利用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测算出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其中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Ⅰ级潜力区10个乡镇;Ⅱ级潜力区12个乡镇;Ⅲ级潜力区6个乡镇;Ⅳ级潜力区27个乡镇及阿尔山市。未利用地开发潜力Ⅰ级潜力区13个乡镇;Ⅱ级潜力区12个乡镇;Ⅲ级潜力区26个乡镇。Ⅳ级潜力区包括4个乡镇及阿尔山市。

对全盟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既要重视“量”的潜力又要重视“质”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人员与队伍培养,提升土地整治规划的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体现土地整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兴安盟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立全盟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和布局,为下级土地整治规划奠定扎实、可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59号.

[2]关于开展我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前期工作汇报.

[3]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

[4]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10.

土地整理规划范文6

【关键词】土地规划 政策 区域经济调控

一、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经济模式的联系

(一)城市土地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调控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有必要展开区域经济调控策略的分析。目前来说,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体系是不健全的,因此需要展开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其广义含义来说,对于城市宏观土地经济建设起到制度化的规范作用,并且有利于政府土地规划策略的运行。我国狭义的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一区域的经济建设,这区别于自然地理区域调控,它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调控,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的意义,也就是经济区域的应用。通过对该环节的剖析,我们得知土地规划政策的开展实际上是我国城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利用人类现有的资源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这是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一个重要应用前提。这需要展开宏观调控环节的剖析,在下文中将会具体提到。

区域经济调控之下的土地规划策略的应用,要就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等展开协调开发,它涉及城市综合利用条件的各个要求。通过对经济调控基本理论的分析,可以就城市土地规划政策与土地空间规划等展开联系,进行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剖析。

(二)城市土地规划模式和区域经济调控

从区域经济的自身性质来说,城市土地规划体系的开展是一种中观经济模式的应用。所谓的中观经济就是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层次的划分,和宏观调控异曲同工。基于城市土地规划的区域经济调控的应用,是出于城市经济管理的需要,实现宏观调控模式与微观调控模式的应用,它涉及城市经济综合体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等都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去区别对待,也就是分类分析城市土地规划应用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模式,这样就实现了土地规划的目的,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

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开展,必然是以土地资源为应用基础的。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这两者与区域经济调控是密切联系的。受到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经济形式,这不能形成对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出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比如消耗过大、收益过低等,同时由于受到土地资源供应的刚性束缚,城市经济必然得不到有效地开展,要与之采取相对应的土地规划政策,进行区域经济模式的探索,进行城市空间利用体系的健全,实现经济发展用地压力的缓解,这是现阶段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的重要一个环节。

二、城市土地规划与区域经济调控的联系

(一)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在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需要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要避免单方向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剖析,这需要应用到土地资源利用学模式、城市经济学模式、产业经济学模式等展开探究,进入城市土地木桶效应的分析,突破城市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在下面应用程序中,我们将展开城市土地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模式的协调,进行经济发展环节中的城市土地利用互动机制的分析。

在区域经济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整体,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得知,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动态性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城市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建筑用地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城市土地利用模型下的城市化

我们通过对城市GDP各个产业的产值比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与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分析,来体现土地利用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进行土地规划环节的优化,确保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划利用。通过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得知,城市用地规划政策的变化与这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影响,比如城市建筑用地比例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等,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进行不同建设区的划分,进行城市建筑用地面积的有效利用。

为了方便展开城市规划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我们进行沿海地区与内陆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数据的研究,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立性环节的分析。在探究中,我们发现其所处的区域不同,其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的,但是每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化、工业化等都存在一定的辅助关系,特别是土地规划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了该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这些程序的运用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存在联系,这对国家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在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之下,可以得知城市土地规划的应用,要满足该城市的土地与经济的关系需求,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和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两者的互动关系,这是当下新型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前提。

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不同区域的城市、不同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维度的互动。比如城市经济与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及绿化用地等的关系,这需要展开具体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的分析,协调好城市经济发展与不同方向的土地规划政策之间的关系,展开灰色典型方法与联立方程模式的探究。

三、结语

在区域经济调控模式应用下,进行城市土地规划的分析,可以得知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经济发展方向与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单向性探讨,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体系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涂小松,濮励杰,吴骏,朱明.基于SLEUTH模型的无锡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