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1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企业经营

一、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令管理层头疼的问题。总的来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周评、月评,或一个月必须有怎样的产出、得到怎样的技术成果等。这样的考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的考评出产品研发人员如实的绩效,反而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单纯注重利益的追逐和科研项目的产出,缺乏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3.产品研发人员有着其特殊性,很多企业在不是很了解其特征的情况下制定出绩效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形同虚设。

4.缺乏足够的沟通。科研人员一般来说不同于别的员工,有相当多的工作具有机密性,产品研发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相当有限。

5.不能很好的对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服从性、责任心、协作精神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考评。

6.对产品研发人员能力指标的考核,如业务知识、计划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没有一个有效的尺度和指标。

二、产品研发人员个性特征及工作特点

1.产品研发人员的个性特征。(1)有较强的自主性;(2)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3)流动意愿强;(4)追求公平、公正;(5)有强烈的尊重和参与需求;(6)追求自我发展。

2.产品研发人员的工作特点。(1)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2)工作时间无法估算;(3)工作压力大;(4)智力含量高但在企业中管理职位低;(5)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三、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1.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科研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以下是常用的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1)结果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的原则;(2)外评与内评相结合,以外评为主的原则;(3)价值评估与产出评估相结合,以价值评估为主的原则;(4)评价系统要尽量客观的原则;(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6)全方位考核的原则;(7)内容规范化原则

2.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类型很多,按考核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的常规考核,即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既定的项目进行的考核;不定期的特别考核,指因工作需要,打破时间界限而新增加的考核。按照所选择的效标不同,分为行为导向型、结果导向型、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

3.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程序。第一步、人力资源部汇总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的意见,经总经理审核同意后,制定完整的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并根据考核要求按时发放绩效考评表,并详细公布和培训考核流程。第二步、按照考核体系的要求,产品研发人员按时以本人的业绩及工作行为为依据,逐项评分,自评结束后,将表格或报告上交自己的直接主管。第三步、研发部主管组织同事、及其他部门评价者,以员工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员工逐项评分并写评语,做到及时和客观,最后将考核结果上报人力资源部门。第四步、人力资源部门对考核过程或量化指标进行审核,并进行综合考核,得出汇总的考核结果。第五步、由研发部主管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产品研发人员,最好采取与员工面谈的方式,并提出改进意见,如产品研发人员本人不同意主管考核意见,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诉,并由人力资源部调查核实后做出最终考核。

4.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图: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图。(1)工作计划完成程度。考核产品研发人员工作任务的逐项完成程度,及所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实际要求、工作日记是否记录完整。(2)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程度。考核产品研发人员能否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科研知识与技能。减少科研工作中的错误。不断创新提出新的工作思路。(3)计划与组织能力。能否合理的利用资源,按轻重缓急有计划的安排工作;能否时刻确保计划与整体目标相互配合;能否按项目进度要求进行科研项目实施。(4)基本素质。表率性、亲和力、预见性。(5)团队精神:乐意与他人建立合作,对不同建议抱开放态度;诚恳与科研同事建立、维持互助的工作关系;乐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及提供帮助,提高他人的工作效率;主动解决纠纷;参与策划与实践科研团队目标。(6)附加分:是否额外完成科研工作,工作是否有重大突破并受到奖励和表扬。

5.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为了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企业应该选定具有一定要求的的考评人员。一般来说,进行绩效考核的人员应该具有以下条件:对产品研发人员的职务性质、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相当了解;了解被考评科研人员的工作表现,特别是本考核期内的表现;能够近距离的对科研人员进行观察;具有客观、公正的素质。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人员总的来说有五类:直接上司、同事、产品研发人员本人、科研小组、科研成果的使用者。

6.考核周期。鉴于产品研发人员的特殊性,考核时间最好选用半年考核与年度考核。当然,在完成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后最好进行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周期太密,过繁不仅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不能如实的反映出产品研发人员的真实绩效情况。

7.绩效考核信息的反馈。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是单纯的为绩效考核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是要达到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后,应该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从而帮助员工改进行为,改善绩效,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使考核活动得到积极有效的结果。8.绩效考核信息的应用。考核的真正目的在于考核信息的应用。绩效考核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产品研发人员考核的成功与否。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信息的应用主要如下:用于工资的调整、奖金的发放,用于培训教育,作为对科研人员选拔、调整的依据,改进科研人员绩效;有助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提高科研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四、结语

自主创新的企业,只有真正的拥有了一流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舞台。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企业,让他们觉得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在动力与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唐德栋 单位: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马作宽.组织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李剑.员工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3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武汉 430064)

摘要: 基于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了新形势下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问题,并提出成果转换,展现考核内容,优化绩效考核主体,再造绩效考核过程,改善与引进绩效考核方法以及落实绩效考核结果与应用等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48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58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便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该问题得到了持久关注。党的十以来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为了响应国家这一号召,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科技十条”),改革力度居全国前列。其中,“科技十条”中的第九条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谈到了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考评体系,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主体,是农业人才的主力军,是农业技术的主要掌握者,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新形势下传统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正面临着挑战与变革。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 关于绩效考核理论的研究 绩效考核最初源于实践,后来引起了众多管理学家和人力资本学家的关注,并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提升。如Smith等人从绩效考核的目的与效果出发对其进行了研究。后来的许多学者对绩效考核的理解更进一步,将其看作是一整套流程,即“程序、规范、方法的总和”。此后绩效考核的研究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由绩效考核逐渐向绩效管理转变,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法(MBO)[1]。

1.1.2 关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随着对绩效考核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其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日渐成熟,主要标志就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的盛行。20世纪30年代,为了使绩效考核中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性行为更加明确,许多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如加拿大学者Knae和Lawler提出确定性、可能性、客观性、非污染性、排他性和可验证性等考核指标确定六原则,从考核指标可测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3 关于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 绩效考核科学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化。目前最为流行的几种考核方法有360度绩效考核法、MBO法(即目标管理法,由管理大师德鲁克所提出)、KPI法(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以及BSC法(即由罗伯特·卡普兰等提出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法)。表1给出了国外绩效考核的发展与演变趋势。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尽管在古代就有类似于绩效考核的制度存在,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绩效评估体系也算是舶来品,尤其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方法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从国外学习借鉴过来。

1.2.2 关于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研究 绩效考核机制除了在企业被广泛应用之外,也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其中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郭惠清[2]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指出企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局限性,并提出了改变传统绩效考核中“流程控制”为“过程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贯彻“SMART”原则;徐慧兰[3]对我国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美国及日本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的比较,从考核的向度提出了能力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3个建设向度;刘明[4]考察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提出了以KPI、BSC等绩效考核办法为内核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进行再造;熊俊锋[5]则侧重于绩效考核系统的应用与设计,通过Net Framework开发框架及VS2005开发工具搭建绩效考核的WEB应用系统,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检验与测试;陈燕羽[6]、孔怡等[7]则是以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对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 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考核目标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是确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目标。只有确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后,才能进行考核指标的设立、考核方法的选择、考核主体的确定等后续工作。目前,各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上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许多绩效考核或是一般性的日常事务,或是仅仅为了对农业科技人员形成约束,并没有考虑到科研院所的整体战略目标,也未将其分解落实至员工,从这点上来看没有将单位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因此在目标上难以对农业科技人员形成激励。

2.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问题

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的度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绩效考核的效果取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程度,因此这一问题也是学者和实践者们非常关注的焦点。综观目前许多农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参照了公务员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德、能、勤、绩、廉,即便是有与科研相关的指标体系,也过于侧重于科研经费等方面,而未重视后期成果转化等,因此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农业科研单位的行业特色,进而难以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具体的问题表现在:(1)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量化、细化不够,这导致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定性判断过多、定量判断过少的现象;(2)考核标准不明确,过于简单、笼统,这导致考核的依据不甚明确,缺乏客观衡量的尺度;(3)考核内容过于抽象。目前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考核内容上侧重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这种过于主观的考核内容降低了考核的操作性。

2.3 绩效考核主体问题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的主体也至关重要,因为其对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理解与判断,也会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及对考核对象的激励效果。此外,对绩效考核关键指标的选择、判断与监控也是绩效考核主体的职责。而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主体上还存在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等诸多问题。

具体的问题表现在:(1)考核主体非专业化。由于考核对象是农业科技人员,因此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许多工作的考核上若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绩效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而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时,都是“外行考核内行”、“行政考核专业”,降低了考核结果的权威性;(2)考核主体层次差异较大。传统的单位绩效考核中,在考核主体的选择上会考虑除了领导层考核以外的基层群众考核,这种主体的选择方式充分地考虑了来自各方的意见,但在许多单位主体层次分布及跨度较大,在具体考核过程中,许多主体的评价多是基于印象、情感等感性而非理性因素,也降低了绩效考核的客观性;(3)考核主体的单一化。这里的单一化是指主体来源的单一。就农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内部考核,即主体都来源于本单位,缺少第三方介入,也没有真正地放在市场中去检验。

2.4 绩效考核过程问题

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绩效信息的收集不足或失真,致使绩效考核与“浪费时间”、“流于形式”等评价因素联系在一起。由于考核者认为绩效考核不好做,可能会得罪人,还出力不讨好,因此在考核当中,也只是根据感觉酌情扣减,与别人拉开“差距”,或是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但这个结果兑现到薪酬、晋升等实际工作当中几乎让农业科技人员感受不到,造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见效果。

此外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绩效反馈是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未通过正式的方式与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也容易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打人情分等情况。

2.5 绩效考核方法问题

由于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上重形式而轻实效,因此在绩效考核方法上也不太重视。要么是照搬公务员系统考核模式与方法,或者是照搬企业的考核模式与方法。而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农业科研单位及农业科技人员的特点,缺乏可行性。

此外,在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不能及时吸收、采用先进的绩效管理手段与技术,如基于WEB、AHP等的绩效考核方法。

2.6 绩效考核的应用问题

绩效考核中考核并不是目的,其真正意义有两点:一是将考核结果应用到薪酬激励、晋升制度等实际工作环节当中,体现对农业科技人员科研工作成绩的认可,激励其提升科研热情与实际绩效;二是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体系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解决,进而实现对农业科技人员科研与工作能力的提升。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对考核结果疏于管理,处理方法简单。考核后的激励和惩罚力度不够,考核结果用途也比较单一,只和岗位绩效和年终奖挂钩,而与岗位晋升、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等没有关系。

3 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思路

结合前文对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形式下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建设思路[8,9]。

3.1 明确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目标

农业科技研发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设计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时,要充分与农业科研的目的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湖北省出台的“科技十条”体现得非常明显。但从前述来看,在这点上湖北省还做得不够。

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科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成果转换,并创造社会、经济及综合价值和效益,设立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目标,并将其贯彻在科技人员考核过程的始终。

3.2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指标内容及其权重设置

指标体系设计是绩效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绩效考核的目标倾向性直接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程度。在以往湖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上,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指标选择上,降低了绩效考核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性。因此,在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应将其同考核的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科技十条”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体现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上就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指标内容及其权重设置,将其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最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展现出来。

3.3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优化绩效考核主体

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够给社会带来实际效用,带来多大实际效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与认可,这也是“科技十条”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即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来作为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考核。从这点上来看,也是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考核。

由此,前述的传统的照搬公务员或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不能完全适用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在考核主体上,要从以下几点来改变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主体的选择:(1)改变以行政及管理人员作为主要考核主体的局面,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尤其是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以非专业人士进行考核,容易造成非客观的结果;(2)引入专家考核机制,即固定邀请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考核;(3)根据“科技十条”的思想与精神,可在考核主体中专门设立潜在的市场科技需求者来对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进行评估,充分体现对市场需求的考虑。

3.4 再造绩效考核过程,转变传统绩效考核流程

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过程存在信息收集不足、失真以及流于形式等问题要加以改变,改变的思路在于对考核过程进行科学化的再造,转变传统的以定性考核为主的方式,抛弃模糊评价,通过采用更加量化的指标,客观而准确地反映每个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际绩效。绩效考核的结果要直接与农业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并及时以公开的方式将绩效信息展现出来,从而避免暗箱操作和打人情分的情况。此外,在绩效考核的流程上,要改变传统的年底考核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常态考核和定期考核。

3.5 改善与引进绩效考核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建设

除了目标、指标体系外,影响绩效考核最终结果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因素还有绩效考核的方法。随着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绩效考核办法日新月异,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湖北省在这方面相对全国发达省份较为落后,尤其是在农业科研院所这样的公共部门,许多先进的考核技术尚未被引进。

科学、合理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必须要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与之相匹配。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如在人员规模较小的农业单位或农业科研团队,可选用适合小群体规模的关键指标考核法(KPI),在相对规模较大的农业科研单位则可以选用平衡计分卡考核法(BSC)。

3.6 落实绩效考核结果与应用,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绩效考核之所以能够对被考核对象产生行为激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考核结果能够指导考核对象的行为,通过奖励或惩罚对其进行行为的正向或负向激励。如果只注重考核的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应用,将无法达到对考核对象进行约束的目的,使考核流于形式。而这正是以往湖北省在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的把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起到激励农业科技人员以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目标的作用,就需要对考核结果及其应用落到实处,将其同农业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起来,如职称评定、工资奖金、岗位晋升等。当然,在重视考核结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允许在农业科研中的反复与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研发的积极性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 丽.高校教师绩效考评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7):37-38.

[2] 郭惠清.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设计[J].企业研究,2010(16):73-74.

[3] 徐慧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4] 刘 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3.

[5] 熊俊锋.基于WEB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6] 陈燕羽.农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2):56-60.

[7] 孔 怡,武晓亮,蔚承祥,等.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19):96-97.

[8] 欧阳欢,陈诗文,方骥贤,等.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6):81-84,96.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05-03

当前,绩效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已普遍被我国企事业单位应用,并在推进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医药科研机构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型事业单位,通过绩效管理,对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投入产出效果、促进中医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中医药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化,环境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性已经迫使中医药科研机构必须探索出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来推进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为全面提升中医药的科技绩效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讯作者:李宗友,E-mail:1 对中医药科研绩效管理的认识

在我国,关于绩效管理的定义,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两种:一是认为绩效管理是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与业绩分析,并将绩效成绩用于组织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绩效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1];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2]。后一种定义强调了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沟通[3]。绩效管理是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共同组成的系统过程,用来建立组织与个人对目标以及如何完成目标的共识,是一个有计划、有准备、有指导、有沟通的循环过程。它以目标为导向,管理者与员工在确立目标、任务要求及努力方向上达成共识,并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共同推动组织与个人努力创造高业绩。绩效管理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动态沟通,将每个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的绩效相结合,最终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实现部门或组织的目标。可以说,绩效管理是组织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深层目标是基于组织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效果的管理方式,它在科研单位内部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目前,组织中应用较广泛的绩效管理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管理法。

针对中医药科技工作来说,绩效管理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科技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绩效评估,它的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4]。2 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医药科研机构,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下属部分科研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积极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中医药科研管理的新机制,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进行考核,把中标课题数、著作数、科技成果获得奖励数、专利授权数、研究生培养数等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下一年的绩效工资发放挂钩,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参与课题申报、研究和产出更多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激励先进、增强责任感、提高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促进科研机构提升科研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然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科研机构在绩效管理体系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管理方法上,用绩效考核代替绩效管理,只着眼于工作结果的测评,忽视平时的考核;在实施过程中,未制定科技人员的绩效计划,对科研工作过程缺乏监测和跟踪;放弃了绩效监督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缺乏对绩效结果的深层次解剖等,既不利于科研人员随时调整绩效状况,也不利于大成果、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第二,考核指标不尽合理。考核指标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岗位、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应有所区别,如对于从事科技服务和实验技术操作的人员,更需强调服务性和完成任务的指标,而不只是成果、论文;对于研发人员,专利、新药、产品转化等指标应是考核的重点;另外,对于论文、专著得分的权重,没有体现其学术水平等。由于科研人员处于被考核地位和绩效管理知识的欠缺,常常是被动接受考核指标,对指标不能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第三,考核结果有偏差。由于研究所“优秀”等级的名额是有比例的,所以有些研究室就形成了“轮流坐庄”,今年评选你,明年就评选我,和为贵,大家都有份。同样,对于著作、论文没有限定作者人数,出现你给我署名、我给你署名的现象,导致领导的文章特别多,尤其是论文考核不封顶,给考核结果带来偏差。另外,还出现领导主持的工作权重较高。

第四,结果应用单一化。绩效考核的结果必须和激励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对科技人员的导向作用。控制绩效工资发放并与科研人员实际工作挂钩,这只是激励的一种手段,还应包括职工培训、职位晋升、职业生涯规划等激励手段,综合利用这些激励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学研究;绩效考核;学术评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纵深发展,国内的专家与学者对于高校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已经有了非常深入透彻的研究。如若高校想要拥有一流的科研工作成果,除了需要拥有优秀的科研工作人员与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外,还需要拥有极为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科研行政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说,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管理团队的能力优劣直接会影响到高校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从当前高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想要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度,就必须先将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地位提升上来,确保科研人员队伍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从而提高高校科研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一、当前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现状阐述

当前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模式在院校中推广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其实践经验还有所欠缺,整体现状还处于发展与完善当中。但是,由于当前文科与理科的院校其未来发展趋向与着重点都有所差异,再加上同类别的院校其发展层次上也是存在差别的,故此高校与高校之间难以形成统一化的标准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单纯就绩效管理理念的角度而言,我国的科研绩效考核现状与西方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这几年来,我国的高校发展已然突飞猛进,但是如若从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CNKI)的学术文献库内搜索,这十余年来核心期刊中关于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方法的论文数目却非常有限,其创新式理念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考核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乃是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刻不容缓的义务与责任。

二、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方法的建立分析

(一)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工作任务的组成阐述。高校需要对于各个分院、分部以及研究所进行科研绩效总分值的考核评估,而这些科研绩效的总分值便是高校科研的工作量。高校科研绩效的总分值是由各分院、分部以及研究所依照人力资源部门的确定,按照需要考核的不同岗位的个人分数值而合计组成的。(具体详情可见表1)。科研的业绩成果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类:获奖成果、论文、科研项目、专利与著作等。

(二)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的周期设定。高校中的各个分院、分部以及研究所其科研成果绩效考核的周期一般来说会设定为一年。如果考虑到部分科研项目的周期问题,也可以将绩效考核周期设定为两年或者三年。

(三)高校各个科研绩效考核单位其年度考核分值的计算方式

(详情参见表2)

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的单位年度科研绩效考核的额定总数值为:DK=()其中,Si便是高校各个单位中i级岗的总人数;而Ti便为i岗级的总额定分值,i=1,2,3,……,10。其中一级岗位考核人员的科研考核额定分值最高,十级最低。

(四)高校科研年度考核的奖励计算方法。DR表示高校各科研年度考核的实际绩效考核分值:D=DR。D则代表高校内部所有科研绩效考核成绩实际完成的绩效总分值;高校所有科研绩效考核单位其年度的科研绩效考核奖励总数即作为:W=W1+W2(在此公式当中,W1代表基本奖励数值,按照W值的百分之六十进行计算;W2则作为排序奖励数值,按照W值的百分之四十进行计算)。与此同时,为了鼓励需要进行评估考核的各个分院、分部以及研究算其本年度的科研总成绩照去年相比是否有提高。考虑到年度所提高的突破量,便将Vk来代表突破系数。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的基本奖励,各个考核单位以及考核部门的科研绩效考核的基础奖励其计算公式如下:

W1(k)=W1×DR/D。在这项公式当中,W1作为最基础的奖励数值,DR为高校各个科研绩效考核其年度单位的年度实际考核总分值,D代表高校全部科研绩效考核在年度之内实际所完成的科研绩效考核成果的总分值;除此之外,凡是没有完成高校年度科研绩效考核所固定的分值数额的,则不计入科研绩效考核的基础奖励W1(k)。

三、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方法的实际效果阐述

高校绩效考核方法曾在国内某高校推广实施,该高校在经过科研绩效考核方法的实施以后,其年度科研业绩较往年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该院校2013年的科研业绩较2012年相比,增长了30.1%,这促使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与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被有效的调动了起来,高校也逐渐形成了非常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除此之外,高校作为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科研绩效考核工作的广泛开展实施,有效的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这为促进高校多元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办法的实施结论

其一,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办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仅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工作的公平性,还会影响到高校内部的整个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向。正因如此,高校一定要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并且应当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地调整与完善,从而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学术科研成果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考核量化的同时,也应当参考同行的评估建议,以此作为客观公正的科学参考依据,才能真正确保得到的考核成果是合理真实的。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乃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有机整体,唯有在内部的机构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协调以及互相支持的情况之下,才能够确保科研工作高效且顺利的进行运转。故此,如果想要增强高校科研工作的工作能力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还需要科研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性,通过有效的开展高校中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增强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通过实施应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从而便可以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知识团队;绩效;薪酬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总的来讲,绩效考核(performance examine)是一项系统工程。薪酬简单来讲,是员工因向所在的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因为事业单位和企业二者的目标不同,工作效益不同,因此,二者在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中有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进行探究。

一、事业单位及其特征

就我国来说,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科教文卫,以及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简单的来讲,事业单位主要的特点是服务性、公益性、只是机密性等。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特征是服务性,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方面,是保障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旨在培养出各方面的合格人才;卫生事业单位,主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科研单位,主要提高生产率,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部分分布在公益领域,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知识密集型逐渐代替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当前知识密集型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研领域居于核心地位。

二、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特点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就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来说,其导向应当以社会公益为先,其次在是经济效益,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一般企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不同。最终导致事业单位中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与众不同的问题,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事业单位改革之前津贴补贴是主要的薪资分配方式。实施绩效工资,能够有效的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总的来说,考核的目的便是有效的提上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加剧内部矛盾,但是针对具体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在高校内,研究课题和相应的课题资金全部被领导掌握,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一般都是青年教师竭尽全力去做,因获得劳动成果而应得的绩效大部分都被领导享用,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相反还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趣,不利于接下来的工作。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因为科研人员的劳动大部分都是脑力劳动,其工作内容不易用具体的实物来测量,所以容易被人不重视或是被忽视。因此,很难有合适的标准进行知识团队绩效的考核。另外,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其劳动成果大多都是科研单位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的绩效得不到较为合理的评估。科研事业单位劳动成果大多都是无形的劳动成果,因此,不容易把握。对事业单位来说,考核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专业分工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必须针对岗位进行具体的分类考核。基于以上特点来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在难度和复杂度上远远超过企业的绩效考核。

总的来说,在制定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同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点,在制定标准上做到具体对待、实事求是,在社会公益为先导的指导下,把员工是否履行岗位职责,是否有效的完成任务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最基础部分。另外,在设计绩效考核的同时,应把握好实用这一原则,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应该结合具体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员工普遍实用的考核方法。

三、事业单位薪酬设计

对于当前单位的薪酬设计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还是从内在薪酬、外在薪酬、福利薪酬三个部分进行薪酬分配。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薪酬和绩效管理受国家薪酬政策硬性制约,因此,在薪酬设计方面不能触碰政策的规定。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基础上,加紧研究适应市场规律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机制,妥善处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中突破事业单位“一潭死水”的分配制度。

因为事业单位设计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设计的岗位繁多,单一的工资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所有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薪酬的设计上,应该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岗位的特殊性,建立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可以有效的体现岗位差别的分配机制,实行管理分明,岗定薪定的透明薪金制度,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岗位工资(Post Wage)是指以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技能评价要素确定的岗位系数为支付工资报酬的根据,工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岗位成为发放工资的唯一或主要标准的一种工资支付制度。在薪酬设计中,岗位工资是最基本的工资。对于特殊岗位的特殊人才来说,应该打破传统的聘用模式,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且,应该对于一部分特殊岗位来说,打破传统的月薪,用实行年薪来留住人才,按照不同的岗位,形成相应的年薪类型与结构,力求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薪酬模式的设计,避免传统薪酬的弊端,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个人与公司都得到良好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依靠作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