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强度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场强度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场强度习题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1

一、支架式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概述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物理课堂也必然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前必须有教师的引领,在学生学习行为完成后,还应该有师生互动评价的过程,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如图1所示.

[TP12GW45.TIF,BP#]

二、支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完成课堂探究内容、课题的引入.具体的情境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具有趣味性的小活动.

“搭建支架”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核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效率的关键.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习得知识,同时又要考虑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索规律前应该给学生搭建支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给学生提供“范例”;也可以是给学生提供与探究内容相关的“问[JP3]题”;也可以是将“问题”改为陈述句,直接给出一定的建议等等.[JP]

如何保证搭建的支架有效呢?除了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外,笔者认为更多地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观察,从学情出发设置教学目标,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顺着支架而上,首先感知物理的力量,接着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然后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逐步深化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创设情境”和“搭建支架”两者没有时间的先后,有时甚至是嵌入式的将支架融在情境之中.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电场强度》这节内容时,在电场强度的概念学习前,笔者以问题的形式搭建支架,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过去的已知走向将要学习的未知.

问题1物质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物,另一种是场.[JP3]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你知道自然界存在哪些场吗?[JP]

问题2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简单、快捷地判断空间中是否存在电场?

设计意图问题1、2都是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上将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有“场”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概念,有“重力场、电场、磁场”,让学生在学习电场时有一种类比与迁移的意识.问题2则是直接将问题抛向电场的性质,学生的预习方向则转向如何借助于电场的性质去判断电场的存在,为接下来比值定义电场强度的概念打下伏笔.[HJ1.1mm]

三、支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

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应该是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能够顺着教师搭建的支架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物理素养存在着差异,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的探索,因此应该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学习,具体的方式可以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式的学习,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认识、能力、思想上的互补.

虽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应该是无序的,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电场强度》这节内容,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电场的性质和电场的描述”的行为趋于有效.

问题3要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大家思考一下放置于电场中的这个带电体应该有怎样的要求呢?

问题4小组讨论:甲同学说:“由电场强度的定义E=F/q可知,E跟F成正比,E跟q成反比.”乙同学说:“电场强度E跟q、F无关.”请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如果以检验电荷q的带电量值为横轴,它在电场中A点受到的静电力F为纵轴画出直角坐标系,你认为F与q的关系图线应是什么样的曲线?

问题5电场强度是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

设计意图电场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具有力的作用,放入带电体就可以通过带电体的受力来判断是否存在电场,不过如何定量描述呢?问题3是思维的又一个开端,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必须排除干扰,“试探电荷”有着怎样的要求呢?这恰恰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在定量研究完毕,并得到数据后,如何直观地反映这个物理量呢?通过问题4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表征电场强度这个概念.不仅如此,还可以拓展,通过问题5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是电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研究方法和定义方法也是物理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四、支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个环节也有,只不过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探究式教学我们不仅有结果,更重要的还有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效果评价时,应该从“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所做的贡献”等角度进行质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中来同时考察知识是否实现了意义建构.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具体实际,可以采用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互评方式.

对于《电场强度》这节课的评价,除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笔者积极巡视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外,还可以设置2个简单的习[JP3]题,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应用概念进行计算的喜悦.[JP]

[TP12GW46.TIF,Y#]

习题1如图2,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A点场强为100 N/C,C点场强为36 N/C,B是AC的中点,则B点的场强为[CD#3]N/C.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2

关键词:静电场;稳恒磁场;相似性;类比;学习

G642;O441-4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学习静电场和稳恒磁场时,由于教学内容较抽象;概念、公式多而模糊不清;定理定律易混淆;计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遇到很多困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静电场和稳恒磁场在场的物质性、定量描述、对外表现以及反映场性质的基本定理、能量各方面均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可利用此相似性在学习静电场的基础上学习稳恒磁场,对照学习静电场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学习磁场,对其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找出其相似点进行类比,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区别中鉴别,在联系中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物理本质。

一、运用类比法学习稳恒磁场

稳恒磁场和静电场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场,但它们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磁场和电场一样,它们均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1.静电场和磁场概念的类比

静电场: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带电体周围存在的场,称为静电场。

磁场:运动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即磁场。

电场和磁场都是电荷(或运动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的类比

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有很多相似点,在学习磁感应强度时可参照学习电场强度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类比学习之后还可列表比较,如表一:

通过列表类比,把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相似点直观的呈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3.电场线和磁感应线的类比

(1)从概念上类比

电场和磁场均是比较抽象的特殊物质。为形象的反映电场而引入了电场线,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的反映电场。

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假想的曲线,称为电场线(电力线),它的疏密反映了场强的强弱,电场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场强方向一致。

磁感应线:磁场也可以像描述电场那样,借助于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从而形象的引入磁感应线(磁力线),它的疏密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强弱,磁感应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类比学习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

(2)在性质上类比

电场线:a、电力线起始于正电荷(或无限远),终止于负电荷(或无限远),有头有尾,不形成闭合曲线,不会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中断,电场是有源场;b、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磁感应线:a、磁力线从N极出,终止于S极,且通过磁铁内部又回到N极,构成一闭合回线,即磁场是涡旋场;b、任意两条磁感应线不相交。

4.电通量和磁通量的类比

电通量 :通过电场中某一个面的电力线条数称为该曲面的电通量,又称 通量,且规定“穿出为正,穿入为负”。

磁通量 :通过磁场中任一曲面的磁感应线(或 线)条数称为该曲面的磁通量,简称 通量,方向和电通量一样,即“穿出为正,穿入为负”。

通过类比,在区别中鉴别,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得以很好的理解掌握。

二、场方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电磁学中的两场方程即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是电磁学中较为重要的定理,这两定理始终贯穿在静电场和稳恒磁场中,反映了场的基本性质。

1.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的基本公式

静电场和稳恒磁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它们互为对称。学习磁场中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可类比于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的推导与讨论,之后可列表类比总结,如表二。

公式表格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在真空中如此,在介质中也如此,也可列表进行系统化的比较。

2.对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磁场中环路定理的理解

针对这些相似点逐一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类比学习,让学生在区别与联系中掌握其物理本质。

3.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磁场中环路定理的运用

在求电场中场强的分布时,当电场具有某种对称性(球对称或轴对称等)时,可利用高斯定理来求解,即先分析其对称性作出适当的高斯面,从而利用高斯定理进行求解,即可求出场强 的分布;同理在稳恒磁场中求磁感应强度的分布时,当磁场具有某种对称性时,可利用磁场中的环路定理来进行求解,即可求出磁感应强度 的分布。以下面两例题来证明此相似性的运用。

例1:求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强度的分布。已知q,R

解: 先分析电场的对称性,由于电荷球形均匀分布,其电场线必由球心向外辐射,故以O为球心的各同心球面上场强大小相等,方向垂直球面向外。以任一同心球面作为高斯面r,电场强度处处与球面垂直且大小相等。

例2:求无限长圆柱载流导体的磁场分布(电流均匀流过导体横截面)。

解:设圆柱半径为R,电流为 均匀流过导体横截面,电流分布具有轴对称,因此圆柱体内外空间中的磁感应强度也具有轴对称,磁感应线是以轴线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可用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理来进行求解。

已知: 、R;电流沿轴向,在截面上均匀分布;电流分布―--轴对称;磁场分布―---轴对称;作积分环路r并计算环流

从这两例题解题过程看出:不管是求静电场中的电场分布还是求稳恒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分布,均要分析其对称性,作出相应的高斯面或积分环路,再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进行求解。

其实在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章节中,还有很多物理量都具有上述的类比性。如:点电荷对应电流元;电介质对应于磁介质;电极化强度对应于磁化强度;电能与磁能对应等均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类比法来加以讲授,仔细辨析其中概念的内涵、公式的推到、习题的计算过程的同异之处,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其学习技巧,学习起来将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熟练把握好所学的知识点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罗益民,余燕. 《大学物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范仰才,胡义华.《大学物理简明教程》[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整体思维 多向思维 动态思维

一、由局部思维引向整体思维,力求对认识对象的全面理解,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应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整体架构。

中学物理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安排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原因,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结合实际的应用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材系统。教师应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架构。

2.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从各方面分析、讨论,力求全面理解。

物理概念如力、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动势、电磁场、结合能等,要使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分析、讨论,以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

以讲电场强度的概念为例:首先从库仑定律出发,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和重力场相比引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传递的。再以点电荷周围的电场为例:一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不同位置所受的库仑力不相同,引出电场有强弱,而用电场强度表示电场的强弱,用不同的检验电荷q、q、q..放在电场中的某一点时,所受到的电场力对应为F、F、F...但力和电量的比值是不变的,由此定义:E=。接着指出定义式的适应范围——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强度E是矢量,方向同正电荷的受力方向;利用E的大小和方向可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场强的单位和唯一性等。再由库仑定律、场强和定义式导出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式:E=,且将两式相比较,最后将场强E和电场力相比较,电场和重力场相比较,这样使学生对电场强度E的概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物理规律的认识也是这样,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1)规律的导出;(2)规律公式的讨论:①φ的含义,②“-”号的意义,(3)公式的扩展延伸等。

3.指导学生做题时,要分类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在指导做题时,分类编组,找出同类型问题的共同点,指出解题的关键,思考方法和解题要领,同类题目仅让学生练习2—3道,使学生做有所得,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化的培养。

单向思维就是对概念或规律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去理解或对问题的解决仅从某一侧面找答案,而多向思维从多个侧面找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对概念或规律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而且对培养思维能力起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点培养。

1.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同一个物理过程或现象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正确的解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精练多选题。

多选题是从多方面对概念或规律提出问题,经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多选题的练习,不仅能对概念或规律有较全面准确的理解,使知识系统化,而且能增强多向思维能力。但对多选题也要精选精练,选编多选题时要有针对性,应从学生易混淆、易遗漏的环节入手,选择针对性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此类题既有针对单个概念和规律的简单多选题,又有面向多个概念和规律相交织的综合多选题,对学生发展多向思维有较大益处,这里不再赘述。

3.多样性实验设计的训练。

为达到同一目的,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可达到开拓思路,培养性创造思维的目的。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可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提供的器材和仪器设计出不同的测量电路:①电压表、电流表、电键、滑动变阻器、被测电源各一个,导线若干;②电阻箱、电键、电流表、被测电源各一个,导线若干;③电阻箱、电建、电压表、被测电源各一个,导线若干。

三、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化的培养。

所谓静态思维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概念的定义、规律的内容和问题的结论,学得的知识是呆板的、是死的,不能灵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动态思维是理解性的记忆,所学知识是深刻的、是活的,能够灵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以静态思维对待问题,故此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化。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训练,效果明显。

1.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

物理应当教成有理而非无理。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物理过程,分析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和相关物理规律的对接,以客观、准确的过程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进而形成清晰的思路。长此以往,对学生动态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4

一、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被认识的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其他被认识的事物或规律是否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助于类比法,把一物理规律推移到另一个规律中去,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下面举例说明物理课堂上用到类比法的例子。

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类似于地理中的等高线;电容的讲解用水桶类比,桶的粗细不同,盛水量就不同;在电动势一节中,电源电动势类比于抽水机,电源内部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搬到正极,而抽水机能将水从低处向高处搬运;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其实类比法在物理学中还有很多。

二、极限法

极限法是物理学习中很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有时用常规的处理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用极限的方法解决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电场强弱的判断:同种等量点电荷垂直平分线上的电场强度分布,从中间到无穷远,电场强度分布从零变到零,因此其中一定有最大值。即从连线中点到无穷点,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原理:并联部分得到的电压就可以从零变到总电压,所以可以得到任意电压值。判断瞬时功率的变化情况,用细绳悬挂小球拉直到水平位置释放,小球瞬时功率如何变化?开始时为零,到达最低点时仍为零,所以重力瞬时功率一定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存在最大值。

三、图像法

图像法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新课讲解还是解决习题过程中,,用基本公式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很容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用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法来求,很容易理解。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时:用纵坐标表示力,用横坐标表示位移,从图像中的面积很容易求得弹性势能的大小;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时,用速度――时间图像很容易判断。

四、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物理实验是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必须态度严肃认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测量速度、加速度的方法,用打点计时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测量法,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等。测微量的方法,用轨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把电流记改装成电压表或电流表。

五、比值定义法

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比值定义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正确掌握有关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概念、规律特别多,其中许多概念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可以用这个给某个物理量下定义,但是有时却与计算它的两个量都无关,如:速度、加速度、电阻、电容、电流、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

六、控制变量法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5

新课程改革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过去枯燥、刻板的物理课堂变得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满堂灌”、“一言堂”正在被师生互动的生成教学取代,“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但不可否认,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使得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除了有教材的问题外,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教师为了立竿见影地提高教学成绩,在概念的教学中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功能的培养、重教学结果而轻探究过程、重概念内容教学而轻学生参与等现象.由于教师的不正确的教学观,使得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变成记结论,不重视理解,张冠李戴.只背公式,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理解的物理概念,不理解概念的真正物理意义和适应条件,不注意物理概念的发展性和阶段性,以数学关系代替物理概念的定义等不良习惯.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物理概念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就像一座高深殿堂的一砖一瓦、一个生命机体的细胞.研究表明,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仅仅依靠老师的讲授是不够的,因为讲授一般只能让学生对概念形成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而“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中才能发生,即只有在恰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概念学习而言,情境化就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2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化策略实施

由于高中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因此建立一个真正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概念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一个亲身体验和心理加工的过程,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而这个亲身体验和心理加工的过程一般都必须是情境化的.具体到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情境化策略要想取得成功,更多地在于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选择不同的策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细节的处理.

2.1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质疑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质疑的必须环节.我们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具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以往的概念教学设计中,教师较多考虑的往往是概念教学目标,很少顾及学生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发展和引导参与.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质疑.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究、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质疑、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只有科学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通过质疑、探究,实现创新.

如“位移”是高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一个“矢量”,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进行位移概念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力学研究的机械运动,即物置的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引入量化位置改变的物理量.例: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到上海,位置发生了改变.请大家讨论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这个位置变化.

A同学:用位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A成绩较好,可能预习过,但没有真正理解)

B同学:用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表示.

C同学:用汽车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D同学马上质疑C:如果各次沿不同的公路从南京到上海,汽车走的路程不同,但汽车位置变化还是相同的,所以C的观点不对.

E同学质疑B:汽车从南京向东到上海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汽车向西也行驶相等的距离,但汽车的位置变化不同,所以B的说法也不对.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E同学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有同学抢答:方向.

教师:那我们如何来表示方向呢?

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移的概念.

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质疑和探究活动达到目标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很好掌握了位移的概念,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质疑等各方面的能力.

2.2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推理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引导学生会科学地思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物理概念教学不应该是“结果”的教学,而应该是“过程”的教学.物理教学就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具体说就是要把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探索方法、问题的深化过程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如“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重要的运动模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具体的事例,学生受物理前概念的影响,容易犯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提出了:羽毛和小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谁下落快呢?接着用漏气的牛顿管做了演示实验,学生发现金属片下落快,羽毛下落慢,所以就有学生得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接着让每位同学用大小不同的橡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发现同时到达地面,又得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这中与想象相矛盾的结论,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再让每位同学把一张纸对折分成两半,使其中一张揉成纸团,让两者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发现纸团下落快.重力相同,怎么下落快慢又不同呢?这种一波三折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再让同学把另一张纸也揉成纸团,再重复实验,发现又同时落地,得出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最后再用“牛顿管实验”,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3创设有效的比较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比较是物理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有利于引导学生辨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通过原始问题的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由兴趣转变为对物理概念学习的渴求.

如高一物理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创设这样的比较情境:磁悬浮列车以100 m/s高速匀速运动8s时间,蜗牛在8s内速度从零增加到0.1 cm/s,让学生体验速度与速度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比较案例:普通小轿车速度从零增加到100 km/h用时间20 s,火车速度从零增加到100 km/h用时间500 s,让学生分析速度变化相等时,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再给出兰博基尼跑车速度从零增加到100 km/h用时间4.0 s,宝马跑车速度从零增加到80 km/h用时间4.0 s,让学生分析速度变化时间相等时,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最后再出某人在百米跑中在0.5 s内速度从零增加到10 m/s,骑自行车时在0.8s内速度从零增加到12 m/s,让学生体验分析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这种通过比较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的物理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一步的反复、强化,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加速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再请同学分析“2 m/s2”和“-3 m/s2”的物理意义,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加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且还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即加速度的方向,使学生琢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比较情境,不仅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2.4创设纠错的练习情境,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概念教学的情境,不一定是物理实验的情境,也可以是某些现象的推理情境,也可以是习题的情境;不一定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有些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在初次学习时,根本不知道是何物,就算到了高三复习时,很多学生对此知识也是敬而远之.就是因为对概念的初始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完全、不深刻、不牢固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利用习题情境,利用概念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概念.

例如,学生学过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学生对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容易记忆,而对电场强度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较肤浅.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在电场中某点放入电荷量为4.0×10-9 C的带正电的检验电荷时,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为8.0×10-10 N,求: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

变式练习(1)[JP2]若在上题中的点放入电荷量为2.0×10-9 C的带正电的检验电荷时,该点的电场强度多大?方向变化吗?(2)若在上题中的点放入电荷量为-2.0×10-9 C的带负电的检验电荷时,该点的电场强度多大?方向变化吗?(3)若在上题中的点不放检验电荷时,该点有电场吗?若没有,说明理由.若有,求出电场强度大小.方向变化吗?

通过上述的练习,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电场强度是用来描述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弱的物理量.通过E=F/q可以定量计算某点的场强大小,但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大小与正负无关.从而达到对电场强度加深理解的目的.

3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化策略的反思

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不是唯一的,情境化作为其中的一种选择.首先我们看到今天的高中生学习物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思维活跃,由于网络的发展,他们头脑中的可用素材比较丰富.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他们在物理学习尤其是物理概念的构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实际体验太少.而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身体体验和心理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好的概念基础.因此,情境化的策略是当今比较好的概念教学策略.

电场强度习题范文6

一、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有学生有这样的困惑: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知道,可做题为什么还总是出错

.其实,任何概念和规律都不是孤立的,要知道它提出的背景、要了解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对于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引入这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如何定义?公式、单位与相关量的关系怎样?等.对于基本规律,也应该清楚:为什么要引进这个规律?规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规律内容怎样?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来验证它?等,只有对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例如,复习电场强度这个概念,可这样把握:它是为了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而引入的物理量.其定义式是E=F/q,但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F、q均无关,点电荷电场的量度式E=KQ/r2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场强E可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用电场线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来.与E相关的量是电势U,然而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为零,电势为零的地方场强也不一定为零.把公式变形为F=q E之后,可以用来计算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分析电场中的力学问题.

二、重视对各种物理实验的复习

近年来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察.一些实验技巧、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方式学生往往会淡忘.所以,要让学生重新熟悉一遍主要的实验仪器,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的时要尽量对照着实验仪器来进行,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对于实验进行考查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根据考试的要求,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规律、原理,进行实验的设计工作,并能够制定出详细的实验步骤.针对这些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类复习,既要重视验证性实验、测定性实验的复习,又要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复习.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把教师教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再加工,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独立实验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开展实验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三、适当补充一些难度稍大的内容

给学生补充新内容不脱离“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考纲”的要求,而是针对课本上的有些内容,适当给学生增加新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或者寻找每节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时,给学生总结了“同步卫星的四个一定”,并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进行简单的推导,使学生对同步卫星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复习机械能守恒关于守恒条件时,对三种情况下的条件分别总结出对应的物理模型:(1)只受重力和弹力作用下,如,抛体运动中,平抛运动、斜抛运动要是求速度,简谐运动、弹簧振子中都是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

(2)受其他力可只有重力做功:如光滑斜面上物体在斜面上自由下滑时,单摆的运动,光滑曲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3)外力所做的正功和负功相等,如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拉力做正功,摩擦阻力做负功,机械能守恒.这样既复习了守恒条件,又总结了通常情况下的守恒,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利用解答典型例题做好物理复习

物理与数学一样,解一定数量的较多类型的问题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要指导学生深入地重点求解,真正把问题弄懂.怎样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呢?首先,要选择高考试题,高考试题概念性强,对概念、规律的考查深入、灵活,有的题立意新、情景新、设问角度新;有的题综合性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其次,要选择应用概念、要领性强、比较灵活的习题,也选择在解题方法、技巧上有一定代表性的习题.怎样才能真正弄懂精选的习题呢?这只有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的反复思考才能达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清楚地体会到应用了概念、规律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分析问题、建立关系,解这道题有几条思路,应该选择哪条思路解题,解题的关键在哪里,怎样求解方程,解得的结论有什么物理意义,解这道题对概念、规律有什么新的体会、认识等.有的题想一下不知道怎样做就要认真对待,解出后要回头想想当初卡在什么地方解不出来,是怎样突破的.利用这种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习题.

上一篇建设工程节能

下一篇讨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