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信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1
一、引言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学情分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有效学习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是教师课前备课、课程教学及课后反思的系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考核、学生反馈的设计。摸准学情才能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等要素讨论和分析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的学情现状。
二、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课程分析
1.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设置。根据“具有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力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卫生统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解决统计计算的问题。
2.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注重了可操作性,并结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强化了卫生业务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医院统计、疾病分类等基础知识、技术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如表1所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情绪较重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不理想,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都是所谓的“失败者”。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不得已才选择了职业教育这条路,看着离“天之骄子”的梦想越来越远,致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失落、悲观失望的心理。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沉浸在这种中自卑失落的情绪中,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处理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中考失利变成了心里最大的阴影,时常否定自己,认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有部分学生更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学校混日子,找不到学习动机,降低学习兴趣,更降低了学习效率。
(2)对数学发“怵”
笔者与学生交谈,有学生曾说:“就是因为数学不好才选择了学医疗卫生相关的专业,希望总能比机械、电子类的专业少学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没想到还是‘逃不开’数学。”这种不良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于与数学有关的课程越来越发“怵”,产生了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还在没有尝试了解课程和努力的情况下,就给自己下了“我做不到”的结论,这种心理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和卫生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学情分析
(3)耐受挫折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接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但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懂事知事的背后大都存在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同时自尊心又极强的特点,稍微受到挫折就走极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失落自卑,常常在经受挫折的时候放弃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不写作业、课堂答不出问题等受老师批评或者感觉自己“丢面子”后,就放弃了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上表现为遇到看起来复杂的公式不去记,遇到需要计算的题目就抄作业,做错的题目不改,课下不复习。
(4)缺乏恒心,自制力较弱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自我认知良好,也想要认真努力学习,但在生活实践中却容易下决定,难以持之以恒,养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学习习惯。经常有学生和笔者沟通学习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但最后经常是“说得容易,做到难”。
(5)好奇心重,对专业知识有较大兴趣
看着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口吐高深的专业术语,以专注的眼神进行专业操作时,学生是最兴奋的,因为他们知道,那就是他们未来的样子。大部分的中职生还是能认识到“毕业即就业”这个事实,因此他们希望有一天也用专业工作姿态来应对自己的工作,这是可以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有益方面。
2.学生学习兴趣倾向分析
《卫生统计》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课程,有大量的抽象而复杂的公式和计算。目前,大多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往在初中时就没有学好数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成绩差,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本身就对数学发“怵”,从小数学没学好的经历导致了遇到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就本能的逃避。
结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和学习即时状态观察,学生关于某些学习内容的兴趣倾向及反馈情况如表2所示。
3.学生认知情况
(1)个人认知受限
受自卑心理限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限,自我评价过低,在学习目标上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对于专业也了解不够,只是单纯认为“家长说好就是好”。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致使个人认知扭曲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专业歧视”。无论是高等教育学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都是一个招生人数和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很多学生在不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认为“招生少代表不好就业”,所以在还没入学时就抵触这个专业,再加上以往数学基础差,遇到《卫生统计》这门课更是抱有“小专业受歧视”的态度。
(2)情境认知不足
受小时候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也形成了定式。再加上耐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恒心,自制力低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使用适合自己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走神、看小说、玩手机等不良行为习惯,也难以坚决杜绝。
4.学生生活经验与需求分析
综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反馈来看,统计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还是有少量应用的,只是平时学生很少自己拿来用,看到别人应用时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利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卫生统计部分的知识专业性很强,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在遇到比较“难”又 “计算麻烦”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放弃学习。
四、小结
综合中职往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这门课程的学情,可以总结出学习《卫生统计》的障碍有:自卑厌学、小专业歧视、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较低。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有益方面,可以着重从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展望、工作的专业魅力上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提出小组任务以引发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时尽量多用生活中的有趣的、能见到明显成效的例子做铺垫,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比较法、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等引发同学们的主动思考和提问,在教学流程上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在复习考核时引导学生做出适宜的学习计划等,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更科学合理,更“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得”。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2
在加强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发挥市级监督管理作用,以制度强管理,以规范促发展,适应新形势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质量考核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可有效促进妇幼卫生保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完善妇幼信息管理制度
近年来,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基妇处长亲自抓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经常进行工作调研,掌握动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干预。市妇幼保健院协助卫生局进行妇幼卫生行业管理,院长、分管院长多次对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进行督导,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①台帐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②建立数据核对、上报前行政审核制度;③妇幼信息考核、量化评分,实行信息反馈制度;④例会报告制度;⑤定期对信息资料分析并利用;⑥“两个死亡”调查评审制度;⑦建立分级质量控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更加规范化[1]。
健全网络、畅通信息
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健全的年报及“三网”监测网络,充实、稳定的监测队伍,是做好妇幼信息工作的关键。因此,建立了完整的年报及“三网”监测信息上报系统,明确在城市:市保健所—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县级保健所—乡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报表流程自下而上;质量检查由上而下,同时自查自纠,市、县之间有信息沟通。同时,规定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妇幼信息上报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也要设立专兼责妇幼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具体到人,确实地稳定了妇幼卫生信息的业务队伍。具体做法。
在城市建立市妇幼保健所—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转网络,市级监测人员接到上级领导布置的监测任务后,将项目任务逐一分解到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再将项目任务分解到社区和乡村。
在市直医疗机构和辖区医院均设有专人负责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定期向市妇幼保健所报送妇幼卫生信息报表,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至各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妇儿保人员收集妇幼卫生信息并建立各种台帐资料,按月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相关报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承担本辖区的产后访视工作,并及时收集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等信息。
在农村按照分级质量控制,县级妇幼保健院(所)将出生、死亡等信息定期反馈到各乡卫生院,并收集、汇总各乡上报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经核对和行政审核后上报市妇幼保健所;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报告的资料和县级妇幼卫生机构反馈的出生、死亡情况进行核对,定期召开村医例会,利用例会对村医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村卫生室定期向本乡妇幼保健人员报告本村的孕产妇信息、出生缺陷信息、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和本村流动人口等情况,对乡反馈的妇幼卫生信息进行核对,做到不多报、不漏报。
市妇幼保健所对中心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传达有关妇幼卫生最新的工作信息,定期召开各县市(区)保健机构负责人工作例会,交流各地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创新思路,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上阶段工作;研究基层妇幼保健及行业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网络和制度的建立,稳定了专业队伍,增强了妇幼卫生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了妇幼卫生信息互通,提高了妇幼信息工作效率。
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管理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每年年初制定对城区和县(市、区)的业务培训计划和督导计划,对县(市、区)每半年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根据当年工作计划,相互交流、布置阶段性工作、业务指导和信息管理,不断增强妇幼信息人员队伍素质,适应妇幼保健工作需求和妇幼信息上报要求。
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以会代训,穿插专题业务讲座、更新知识,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特别是针对儿童死亡诊断标准和分类原则、填表要求、报表程序和报表质量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
分级质控、量化评分、信息反馈
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市妇幼保健所结合本市实际工作情况,按照省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要求,制定了分级质量控制、及时量化评分和定期信息反馈制度[2]。
市级质控:每季度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及妇幼信息上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利用例会及时反馈质控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促进妇幼信息工作的提高;每半年市妇幼保健所在市卫生局基妇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市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市级质控不是单一的数据漏报调查,而是对各级质控情况、流动人口和基础资料管理情况、妇幼信息人员业务知识掌握情况、《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台帐资料和窗口、孕妇学校硬件和资料及基本、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等进行督导,每次质控后形成市级质控报告上报市卫生局。
县级质控:县妇幼保健院(所)每季度对各乡卫生院的原始登记台账及表、卡、册进行抽查核对,每半年1次全面质控,同时量化评分,县妇幼保健院(所)将质控报告报市妇幼保健所。
乡级质控:乡妇幼人员每月利用例会组织村医对各类表、卡、册进行互查;每季度对本乡的孕产妇、儿童和育龄妇女漏报调查,同时量化评分,并将质控报告报县妇幼保健院(所)。
注重数据分析与利用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妇幼卫生信息,对收集的数据认真整理、定期汇总、及时分析及反馈,促进了妇幼卫生各项工作的开展。
每个月及时汇总全市各项妇幼保健调查相关统计报表,同时注意检查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写出分析报告,让主管领导随时掌握妇幼卫生工作动态。
每季度及时全面掌握全市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数量、情况与,监督管理各保健单位对高危孕产妇、儿童所采取的措施及跟踪、回访力度,向分娩医院迅速准确地提供孕产妇历次检查数据,为保障分娩过程中母子平安提供条件,有利于降低全市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每季度、每半年、全年对全市儿童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出生缺陷进行1次书面分析,动态掌握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质量。
每半年对年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两个死亡”评审的情况,提出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数据统计与分析,既能指导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
充分认识到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不可替代作用,只有妇幼卫生信息制度化、质量控制持续化和数据分析利用科学化,才能不断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不断丰富妇幼卫生信息内涵,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沿着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3]。
参考文献
1 郑鸿,吴方银.以制度强管理,以规范促发展-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中的管理作用.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53-154.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3
一、具体作法
为确保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稳步实施,我们精心制定了硬件设施、业务培训、数据整理、审核督导等具体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抓硬件设施。为确保网络直报和预防接种管理系统的开通,年月份,县卫生局进一步明确,卫生院必须将省配的电脑放置在公共卫生管理所,公卫人员负责保管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目前我县预防接种门诊登记室均配备了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硬件和软件,如台式电脑、激光打印机,刷卡器、杀毒软件,个乡镇预防接种门诊还自筹资金配置了手提电脑下村巡回接种。
(二)抓系统培训。采用了7种方式进行反复培训和现场指导,包括首次集中培训2天,现场一对一的指导,安装完毕后巡回现场指导2个月、在系统正式运行后1—个月内再对接种点操作人员进行了2次强化集中培训,同时对各接种单位进行网络远程指导和视频软件培训。培训人员进行了笔试和上机操作考试,考试合格者统一发放培训合格证。通过反复培训、指导和考核,防保人员基本上快速、完整地掌握了系统各项功能的使用。
(三)抓数据录入。在实施过程中,防保人员忘我的投入到系统的建设中,白天在外查找儿童,核对资料,晚上录入数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历史儿童的资料录入和信息整理,已经录入年以来出生的儿童2216个,占到目标儿童的95%,发放儿童免疫金卡7000余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儿童个案信息数据库。
(四)抓审核督导。县中心建立了台系统的管理机,实时从本地中心数据库下载各个防保单位录入儿童的完整信息,实时了解到防保单位录入儿童的数量、信息的完整性,并统计分析接种率、不合格接种名单、应种未种名单、逾期未种名单,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数据上传完整性,在系统实施的初期每天多次上管理机巡查,掌握各接种门诊的工作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门诊进行改正,同时也利用该系统对应种未种和逾期未种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者电子卡清理,有力的促进了儿童接种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格接种率的提高。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坚持“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讲评”,在QQ群上数据通报,在每月的例会上,对上月数据质量进行通报讲评,分析症结,提出整改措施。根据上网儿童的接种针次和目标儿童接种率和合格率等指标下拨预防接种经费补助。
二、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专干的素质。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行,促进专干管理理念的转变,树立了效率意识理念,增强了专干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紧迫感,形成了人人学业务、学计算机操作的良好风气,培养了一批既懂计划免疫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了免疫接种率。以往儿童应种情况推算基本上是接种医生根据经验进行的,极易出现错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只需将接种方案一次性设置完毕,就能依据儿童的出生时间、上次接种时间、门诊日时间、疫苗间的冲突及间隔等精确地推算出本次应种疫苗和下次应种疫苗,并向儿童提供预约单,从而使接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可通过系统统计查询功能,直接查出超期未接种儿童,便于合理安排查漏补种,消除免疫空白,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此外,计算机会自动调用数据库的数据,从而使本县儿童不论在哪个接种点都能够接种,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功能,方便了专干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通过利用系统查漏补种和卡片整理,各个预防接种门诊在册儿童的五苗单苗接种率到达了95%以上,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三)规范了资料管理。以往免疫资料的记录、整理、统计、分析全都是手工进行,工作量大、手续繁杂且缺乏快速的统计手段并且由于采用纸张记录,时间一长会产生破损,影响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系统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代薄、表、册、证的管理,所需数据及报表全部由电脑自动生成,完成上传与下载,不仅快速准确,而且还可长期保存,根据需要随时调用、统计、分析、查询、考评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获得过去手工难以统计出的信息,及时指导儿童免疫接种,为计划免疫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接种数据一旦上传后,便不能修改,因此既减轻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
(四)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信息管理系统是县疾控中心的“千里眼”、“放大镜”,可通过网络任意查询评价个案资料,考核所选范围的接种率,抽查基层各接种点工作的详细情况、实现网上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为下一步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导与决策。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得到基层接种点的各类反馈信息以及疫苗接种数据、流动儿童的管理情况、及时分析其分布情况,提前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真正达到防病灭病的目的。
三、主要体会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信息化建设取的前提。加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重视,才是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非常重视,年安排免疫规划专项经费20万元,年0万元,今年5万元。卫生局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问,局领导还经常深入解决问题,督查督办,对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信息系统运转正常的关键。人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不管多先进的电脑,都是要人来操作的。要稳定基层防保人员,乡级要有专人负责,要选择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承担此项工作。只有抓好了计算机培训,让每一个从事预防接种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电脑为免疫规划工作服务。
(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是信息系统成功运行的保障。系统运行以来,对开展情况进行多次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不断提高系统运行质量。为全面、及时了解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交流,通过QQ群远程维护等方式,及时解答、解决问题。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4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学习网络安全、反病毒及反黑客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危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8(7).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5
关键词:血站管理 统计指标 信息资源
一、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的搜集
在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主要反映其活动以及影响因素的量化,为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的搜集是血站管理中的基础性内容,为信息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并且是推动血站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的搜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进行原始工作记录、建立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横向以及纵向分析。
(一)进行原始工作记录
对于信息统计工作而言,工作原始记录是最基础的内容,该记录需要包括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血型等信息,并且还要将每天的采血信息附在报表之后。血站工作的原始数据必须要记录清楚,对每一个数据和资料要进行认真的核实,确保原始表格填写清楚、完整、无缺漏、无谬误。原始工作记录要包括血站工作中的所有内容,要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生成资料,以便管理和查验。
(二)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原始工作记录的范围涵盖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因此在信息统计过程中要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对资料的通知价值进行明确的规定。资料统计需要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组合成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在资料的统计中,要将原始资料通过指标的比对以后再决定资料是否选用,例如在统计采血人数时,就要将血型、血液分离等无关指标进行过滤。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以后,还要形成日表、月表、年表,从而方便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三)进行数据搜集整理
数据在进行搜集以后,必须要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并且加以整合。数据要按照指标的分类进行计算,并且还要对计算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验证,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确保整合结束的数据完整、无误。例如在献血人数时,可以将鲜血200毫升和献血200毫升的人数进行求和,并且将求得的值与总人数比对,相同则说明人数统计无误。
(四)横向以及纵向分析
数据信息的分析要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进行,对一次采血的情况进行横向分析,对多次采血的情况进行纵向分析,从而了解工作的情况。横向分析能够对采血的构成情况有所了解,纵向分析能够对采血工作的发展进行掌握,从而分析出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的作用
对于血站管理而言,卫生统计信息是对工作的总结,也能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有用的依据。卫生统计信息具有提供信息和依据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对日后的工作起到监督,将工作内容通过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能够总结出有用的经验,也能够发现工作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进行整改。
(一)信息作用
在血站管理中,统计人员除了要进行数据信息搜集以外,还要负责保管和开发。随着时代的发展,血站的管理也日益现代化、科技化,统计人员要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并且要对血站管理中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研究,将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连贯并且分析,并且制成数据资料。搜集好的资料为血站决策者提供了准确、有效的信息,为血站的工作提供了便利。自《献血法》出台以后,血站管理的思路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统计信息对于血站管理而言越来越重要,起到了为血站提供有效信息的作用。
(二)依据作用
血站统计部门起到了充当信息流通媒介的作用,通过将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管理,从而实现为管理者提供信息依据的职能。统计信息除了是对血站工作的记录和总结以外,更是血站日后管理和工作的依据,能够对血站管理起到指导作用。通过统计信息,能够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还能够发现以往管理中的问题,以便日后管理能够及时进行改进。卫生统计数据在保证献血者权益的同时,还保证了用血者的需求,并且保证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项提高,从而推动献血事业的发展,保证血站管理的运作。
(三)监督作用
统计人员具有统计和监督的职责,《统计法》中已经明确对此做出了规定,统计人员要对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进行监督,并且要保证客观信息流的产生,以保证血站情况能够被真实反映出来。将血站管理进行信息的统计,能够起到监督血站工作的作用,从信息统计中对血站综合管理进行评价。统计信息能够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对血站的水平进行整体的考量,统计指标体系也能够反映出血站整体的效率,因此通过统计信息就能对血站整体的管理和运营有全面的了解。血站管理者在对血站进行管理时,也无需再对工作内容进行逐一的排查,只需要通过统计信息来了解整体的情况,血站管理的调整也可以通过统计信息作为参考依据。
三、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的利用
在血站管理中,卫生统计信息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对已有信息的调用,还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和信息开发的加强来推动统计信息工作,卫生统计信息必须要在发展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让统计信息一直维持在动态,而不是像历史资料一样亘古不变。
(一)加强信息管理
统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统计的数据是否准确、全面,因此血站管理过程中,要对卫生统计信息进行不断的搜集和完善。信息数据的搜集工作需要由原先的单人负责转变为多人负责,信息搜集的工作量较大,并且由于信息类型较为复杂,因此单人进行该项工作容易出现数据资料错误。多人负责能够将信息统计得更加全面、准确,并且还能够降低数据的错误率,统计人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监督,从而保证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搜集结束以后,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归档和管理,对所有内容进行核对,以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对于血站管理而言,卫生统计信息必须要真实可靠,并且要具备逻辑性和及时性。
信息在搜集以后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统计,以保证信息的质量。在以往的血站管理中,由于信息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很多信息的归档没有科学规范的描述和定义,因此权威性不强,很多数据没有可比性。因此完善信息统计的标准是加强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卫生统计信息的字段、路径、统计公式等都需要逐一进行规范,保证信息内容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推动统计信息利用的共享性。
(二)加强信息开发
信息的开发是血站管理的信息源泉,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深入,管理者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层次信息转变为如今的多层次信息。信息要求的增加则促使统计工作需要更加全面、具体,在尊重血站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血站整体的工作目标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信息的开发需要经历两个环节:第一,建立并健全综合信息台帐,对各类数据进行搜集,统计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和挖掘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密切关注,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对其波动进行总结,探究出血站统计信息的规律。第二,要做出有针对性的专题分析报告,将统计的质量进行提高,并且加强信息的探索深度。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统计整体的功能,保证统计信息作用的发挥。信息咨询除了进行静态搜集以外还可以进行动态采集,例如在医院各个科室设点进行信息咨询,从而搜集到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并且还能够对各个部门进行环节控制和终末质控,对决策进行辅助。
(三)推动综合发展
血站管理中的卫生统计信息需要从单一推动发展至多样,通过转变统计模式、拓宽统计职位的范围、调整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多样化发展的推动。统计信息的管理可以通过网络的运用来进行联系的加强,并且将工作流程发展得更加科学,以推动统计信息实现标准、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将不再适应统计信息工作的需要,因此该工作需要尽可能的扩大统计范围,转向更大的资源市场。资源数据的丰富能够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度,并且使得统计信息涵盖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全面,加工处理后的大量资源数据能够提高报告的深度和质量,与此同时还能使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全面。统计信息的应用需要根据血站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口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得统计指标更加的完善。统计人员要强化自身的素质,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并且提高对信息资源的敏锐度,以及时准确的发现信息。
总之,卫生统计信息的利用能够使得血站管理更加全面,并且能够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以供日后的工作进行参考。卫生统计信息的利用对管理者或工作人员而言都至关重要,大大提高了血站工作的质量和管理的强度。
参考文献:
[1]许武萍.如何提高医院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J].市场研究,2006(04)
卫生信息管理范文6
一、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目前,卫生档案管理的工作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快节奏的发展,传统的档案工作不仅落后,而且效率低,在用户需求如此庞大的今天,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如果不能有所改变,就无法应对庞大的用户需求,工作越发滞后,将严重影响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卫生档案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就是其工作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所决定的,完善的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卫生部门的服务质量,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这样看来,实现卫生档案信息化是十分重要的。卫生档案信息化主要是将卫生档案转化成电子、数字化模式,摆脱了传统纸质档案存在的弊端,大量的档案得到了妥善的把关,并拥有无限的存储空间。通过完善的技术平台支持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将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融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使档案管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为卫生部门的建档提供更多的信息化策略。
卫生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大量的档案进行收集、分类和归纳,实现档案智能检索,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及时查询档案,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实现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智能,为卫生服务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和参考。总之,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颠覆了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开辟了卫生服务的新理念。
二、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用途
(一)有利于保护珍贵的档案原件。传统的档案形式多样,有光盘、有纸质材料,也有相应的照片,这些形式多样的档案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盘因受潮、时间长而损坏,纸质材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丢失,十分不易于保存。信息化建设摆脱了传统档案的形式,使档案更加便于储存和使用,从传统的搜集、整理与归档变成计算机智能归档,将珍贵的资料妥善进行保管,还能够提供无限大的存储空间,实现档案的安全备份。这样就会减少档案的丢失,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件。
(二)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传统档案管理多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一方面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还要消耗很多人力与物力。工作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档案管理上,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工作。而卫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却可以大大提升档案管理效率,节省资源,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精力耗费,使档案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三)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一旦需要哪一种资料,在搜索的时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或者档案在进行归档和整合时也会十分繁琐。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就可以将资源整合和共享,使资源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检索,摆脱了传统检索和查找的冗长环节。同时,即时的资源共享能够大大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三、?l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目前,关于卫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特殊的地区甚至缺乏档案管理部门,或者档案管理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对信息化建设基本保持拒绝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并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更无法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而且,档案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相关的管理人员并不专业,再加之政府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就会大大降低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这种质量的降低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者仅靠一些并不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得过且过,认为档案管理就是简单的保管资料,这样就会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目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十分忽视,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不重视会引发档案管理人员忽视这份工作,而且相关福利待遇不完善,档案人员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其次,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枯燥乏味,也会使一部分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十分消极。再次,档案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过少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专业结构有失平衡。卫生档案信息化需要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了解档案管理的知识,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了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将档案管理和先进的技术结合开展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目前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许多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卫生档案管理人员,不仅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也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这样就会出现专业结构不平衡的情况,大大制约了我国卫生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四、信息环境下的卫生档案管理改进措施
(一)强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为了提供卫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加强电子文档的管理,管理包含多种环节,需要将每一个环节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妥善的处理。所有的电子档案都要经过有效的载体进行储存,再通过计算机实现智能检索和分析功能,并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处理,实现文件的有效管理,需要检索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文件,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为了实现卫生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相关软硬件设施必须要到位,这是技术得以施展的舞台,也是基础。由于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大多比较落后、简陋,人工操作居多,因此就会大大减少信息化施展的空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支持,那么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软件开发到硬件设施均要不断完善。最先进的设施也许并不适合卫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因此购置的软硬件要符合实际情况,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即可。
(三)规范档案管理体系。目前,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管理效率和质量。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相应的规范,主要可结合计算机建立多种文件的存储格式,支持多种格式的即时浏览,检索等功能。通过规范档案管理,就可以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建设,将管理流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开发出十分实用的资源。规范后的档案管理能够促进各部门的联系,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与共享。
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除了从技术角度上进行改进之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认真对待工作,或者技术能力不够,认识不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就很难实现信息化建设,更谈不上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进程。人才是关键的技术资源,因此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人员要摆脱传统的观念,要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了解,并具备基本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才有益于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