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1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课程考核
1引言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有必要合理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体系,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化应用能力。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合理、规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并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2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网页设计、JavaWeb编程技术、JavaEE框架技术、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等课程。
2.1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实践类课程,主要解决结构化编程问题。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舍本逐末。有很多教师没有全局观念,在授课时过多强调语法知识,而忽略了核心内容,显然是不对的。另外,在课程最后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结构体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结构体设计一个小的应用程序[2],为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打下基础,因为类本质上是在结构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成员方法。
2.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主要解决面向对象编程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类的定义及在定义类的基础上创建对象。在本门课程中,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对象可以调用类的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定要求学生认真、不折不扣地掌握。实践证明,由于后期的JavaWeb编程技术和JavaEE框架技术是以本门课程为基础的,如果本门课程没有掌握,后期的学生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
2.3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主要解决算法设计问题。有的教师和学生错误的认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只需要掌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开发技术,不需要去研究算法,这是严重错误的。因为,高校和培训公司不同,高校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2.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主要解决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存储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由于在信息系统、Web系统等应用中处理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表,因此,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库中表与表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2.5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即Web系统的页面设计,主要解决Web系统中前端页面的设计及其美工问题。在本门课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UI的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工意识,使其设计的界面足够“美观”。
2.6JavaWeb编程技术
JavaWeb编程技术主要解决MVC模式的编程思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三者之间的逻辑调度关系。视图层主要负责Web系统的页面展示,是Web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窗口;模型层提供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控制层接收视图层的数据后,主要负责对模型层的调度,相当于一个“管家”角色。
2.7JavaEE框架技术
JavaEE框架技术是在MVC模式的基础上,主要解决J2EE架构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中,采用的架构是流行的SSH架构(Spring、Struts和Hibernate)[3]。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应用性强,而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以本课程学习的技术求职,因此,需要加大课时量,同时要安排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
2.8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主要解决软件测试问题,以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升,软件测试的地位急剧上升。然而,在实际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高校教师对软件测试还不够重视,总觉的软件开发完毕经过调试就可以了,所以,讲授时有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2.9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
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同时也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本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提高软件工程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考核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性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及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最好不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而应该以软件设计类的大作业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编码能力、系统演示情况、创新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合理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体系直接关系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地基础上,定期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扩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合理的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利,董宇欣,兰贺,等.校企协同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立体化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5):32-35.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引导;校企联合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也对软件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教学培养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高校某一个专业范围内一次完成,由学校教育配合企业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笔者针对本专业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指导任务繁重、实践安排不足等实际问题,组织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建立统一标准,巩固并完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从事项目开发、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力争落实每门课的课程设计及学生的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都能源于生产,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
1.从IT实战角度出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及科研机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与企业需求量基本一致,学生具备系统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其工程化和实践能力不足,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到企业后仍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为了更好地解决软件行业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培养出更适应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工作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1.1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和应用实例,以培养学生开发软件的技能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删减,选择合理的教材,要求在系统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同时,强调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二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具体在实践教学方面,从1年级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所有专业课总学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为1:1。实践教学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安排,4年分别达到下列目标(见表1)。
1.2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后,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旨在系统规范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实验时间,可以有效缓解低年级实习指导任务繁重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最终完成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库的建设。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按照主线类和课程类的次展开(见表2)。
2.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围绕实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性进行实训教学改革,使之体现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2.1健全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学科竞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的大平台。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先进性的学科竞赛教学培养体系,对于发现、发挥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无裨益。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挑战杯、世界机器人足球竞赛、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大赛、GIS二次开发大赛、全国蓝桥杯软件人才竞赛等。针对赛事繁多的现状,可以按照“赛前培训、赛中培养、赛后提升”的思路展开工作。
(1)以竞赛为纽带,将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统一起来。
(2)通过竞赛前的学科培训,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国家级与省级竞赛的锻炼,培养一批学科尖子生,形成模范效应。
(4)以学科尖子生为核心建立学科竞赛协会,创造良好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来,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5)建立竞赛平台和内容模块构架,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6)逐步培养学生对竞赛的自我组织模式,加强其自我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首先,承担学科竞赛的组织费用(包括竞赛所需要的设备和教师的指导酬金);其次,根据竞赛的获奖情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设置学科竞赛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2.2巩固与拓展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
目前,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正在随着双方领域结合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向着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趋势。巩固和发展产学研基地,应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工作。
2.2.1校企强强联合,3种方式并行
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一科研一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可以采用3种校企结合方式,(1)专题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让高校和企业的科技供需实现无缝对接;(2)课题合作,从课题立项开始,瞄准工程实际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使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实践;(3)基地合作,高校积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2.2构筑信息平台,强调资源整合
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对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目前,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以教育部GIS工程中心为依托,围绕地学领域信息化的需要,持续开展了地学CAD、GIS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并结合大型地学软件项目的开发以及软件工程办学的需要,开展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流程的研究及应用,建立规范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应积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中去,真正了解企业所需所想,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2.2.3重视成果转化,完善评价机制
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在校企联合发展中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通过研发力量“强强联合”,在科技服务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并高度重视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校企双方通过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产学研结合符合市场运行规则,达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
2.2.4立足专业特色。着眼世界企业
我们以“地学信息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基础,引导学生就业范围扩充至世界五百强企业,扩大就业渠道和层面。软件工程专业合作的企业见表3。
2.3校企共同制作培养方案
该培养方案是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计划,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的补充、提高和强化,目的是发挥企业优势,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其培训内容涵盖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产品提交等各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通过全过程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规范化要求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中,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文案编写、编程规范等,通过持续性的要求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本专业的合作企业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训练阶段和项目实训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提升和领域知识的拓展;(2)工作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和目标导向的心态的引导和强化。项目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问题域相关的资料收集和分析;(2)问题分解和分析;(3)解决方案的拟定和对比研究;(4)报告写作能力训练与口头表达训练。
其中,基础训练阶段包括10门标准课程的学习和一个贯穿全部课程的软件开发实习项目。该阶段持续4个月时间,开设的必修课程见表4。
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激励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3.1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专业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卓越计划申报、专业实验室申请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同时,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建立一套包括设备管理、学生实验守则、安全管理和指导教师守则在内的管理制度,由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据此实施门禁管理,实现全天候开放,以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
3.2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与发展实验教学队伍,首先人员组成上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组建一支教学和科研兼备、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其次还要有与之相适配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具体工作可从3个方面展开。
(1)组建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小组。组建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课程建设小组,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的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参加和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沟通、渗透。
(2)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按照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制定对教学实验人员的详细培训计划,每年按比例组织一部分实验教师去国内软件学院参观、学习和培训,或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议,及时跟踪最新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3)建立岗位职责管理。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聘用制及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时建立实验教学改革奖励制度,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4.结语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3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软件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详细讨论课程实验、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开放式工程实训和科研素质训练等四个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方案,并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建构主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琳,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贾瑜,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理论。
1 背景分析
软件工程学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目前已被广泛列入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好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原理,学习如何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授课内容涵盖了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和准则以及经典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等,为学生从事计算机大规模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打下基础。尽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反复强调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对于指导软件开放实践的重要性,但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不足。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在此结合我院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比例设置失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其理论分析能力往往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阐述理论的分析、原理和作用,又要提供基于理论的处理方法,比如提供项目案例,给出开发流程的详细说明,从而熏陶学生软件分析、设计的思路及技巧。由此,需要改革传统的课程学时比例安排,采用更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实践环节和理论授课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2) 缺乏后续工程实践训练,理论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和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联度偏低,既定学时授课结束后,后续实践训练环节未能跟上,导致学生从课程中习得的内容得不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不容易学以致用。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单纯注重当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效果。因此,为该课程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有施展的舞台,对于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3) 考核机制亟待改进。对于软件工程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方式,如闭卷笔试,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向上去,和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相违背,无法全面检验教学成效。相比之下,学生更加欢迎方案公开、自由选题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是考核的主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考查其创新精神和在不同的实践情境下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更注重实践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
2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1]。实践环节对于软件工程学这类工科课程尤为重要。针对上节讨论的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已有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本节介绍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着眼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旨在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铸造应用型软件人才。图1是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二维结构图,其中垂直方向为四个阶段的多层实践教学环节,即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基本实验、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开放式工程实训以及科研素质训练;在水平方向上,上述四个实践层次被划分到当前软件系统开发比较主流的两种技术平台(.Net Framework和J2EE)进行实现。下面首先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再围绕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1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国内外教育学专家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中,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则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笔者所参与的教学研究团队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已将其应用到本学院的相关课程改革中,收效良好[2]。
2.1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为配合软件工程学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解决该课程理论知识点枯燥难懂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将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加大到16学时,理论课堂上仅简要阐述理论难点,让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这些理论知识,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教师则通过组织、辅导和答疑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课程实验从应用角度分为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用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设计性实验旨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设计和上机操作能力,在本课程的课程实验中,这一类型的实验占有较重的比例,例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的数据流图、软件结构图;依据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建立系统的对象模型、交互模型和功能模型等。软件工程学在一定程度上将本专业的先修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开发以及计算机算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了,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验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该实验可以选择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如网上图书销售系统)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结合教材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再选用熟悉的技术平台.Net Framework或J2EE实现系统,从而理解并巩固课堂中介绍的软件开发技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学会编写各阶段文档。三种类型的课程实验相互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软件开发的工程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活动,掌握各个文档的撰写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 软件工程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4
关键词:市政工程;软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很多市政工程中,比如公路铁路施工等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种较难处理的地基形式—软地基,针对这种地基进行施工时比较麻烦的,我们需要先用一些处理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然后才能进行施工建设。
1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1.1 换填法
换填法可以说是目前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软地基处理方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主要就是把软地基中的软土挖除,然后换填一些质地坚硬的土材,比如碎石、砂石、矿渣、煤渣等,然后在进行压实处理。
1.2 强夯法
强夯法也就是采用专门的机器针对软地基进行反复不断地强夯,应用物理压力迫使软地基变硬的一种方法。常用来处理一些粘质土、粉质土等。
1.3 排水固结法
软土地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地基内部存在着很多的孔隙,这些孔隙内又存在着很多的水分,所以排水固结法就是给软土地基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孔隙内的水分就会逐步排除,软土地基也就变得结实一些了。通常,排水固结法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在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对于高填路段,利用路堤填土的荷载即可满足加压要求;对于低填方路段或地基土层为欠固结土时,就要考虑采用堆载预压来加速土层的固结。排水固结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处理各类淤泥、淤泥质粘土及冲填等饱和粘性土地基。
这种处理方法能否满足工程要求,主要取决于地基土层的土层厚度、固结特性、预压时间、预压荷载等因素。如果软土层不太厚或固结系数比较大, 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获得较好的预压效果。反之,预压时间可能很长,因此限制了排水固结法的使用。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变形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对一些抗剪强度过低或有机质丰富的饱和软黏土层,即使采用砂井堆载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其工后沉降量和固结时间仍难以满足路基设计要求。工程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袋装砂井及塑料排水板处理地基,其工后沉降难以满足高速铁路地基要求,因此,在采用排水加固法处理高速铁路软基时需非常谨慎。
1.4 复合地基法
搅拌桩、粉喷桩和旋喷桩在秦沈线被普遍使用,主要用于处理淤泥质软黏土路段及过渡段,三者的累积沉降量同属一个范畴,很难分出优劣。近年来 CFG 桩在我国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广为应用,该桩型的处理深度可达 20 m。研究表明,与水泥搅拌桩(搅拌桩、粉喷桩)复合地基相比, CFG 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要大,而且一般而言 CFG 桩的桩身质量也比水泥搅拌桩更易得到保证。但研究表明,水泥搅拌桩和 CFG 桩为“悬浮桩”时,下卧层的加固沉
降仍较大,应用这种桩型时,一般应谨慎采用“悬浮桩”。
1.4.1 碎石桩
碎石桩是一种复合地基加固桩,它是以碎石(卵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它的作用机理在不同的土质中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松散砂土中,主要是发挥砂石对砂土的挤密作用、排水减压作用和砂基预振效应;而在粘性土中,主要是对软土的置换作用。根据施工工艺不同,碎石桩可以分为振冲碎石桩、干振碎石桩、沉管碎石桩、强夯碎石桩等,主要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等地基。
1.4.2 水泥土搅拌法
水泥土搅拌法是另一种复合地基法,它是用来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这种方法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然后通过特制的深导搅拌机械边钻进边往软土中喷射浆液或雾状粉体,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固化剂和软土之间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抗压强度比天然土高得多,且具有整体性、水稳性的水泥加固土桩体。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水泥浆搅拌法和粉体喷射搅拌法,形成的桩体分别习惯称为搅拌桩和粉喷桩。水泥土搅拌法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成桩效率高、成本低、施工占地面积小、施工现场周围无污染,并且施工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等特点,最适用于加固各种成因的饱和软粘土,尤其是 20 m 深度范围内没有理想持力层的软土地基。目前,国内采用水泥土搅拌法加固的土质有淤泥、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大于 120kPa 的粘性土和粉性土地基。
1.4.3 高压旋喷桩
高压喷射注浆法也是一种复合地基法,这种方法的操作流程是先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入土层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浆液或水以高压流的形式从喷嘴射出,冲击破坏土体,高压流切割搅碎的土层呈颗粒状分散,一部分被浆液或水带出钻孔,另一部分则与浆液搅拌混合,随着浆液的凝固,组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渗能力的固结体,即通常说的旋喷桩。所采用的固化剂主要是水泥,并增添了防止沉淀或加速凝固的外加剂。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粘性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1.4.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一般我们常常称为CFG桩,这种桩基是在碎石、石屑、砂石和粉煤灰中掺适量的水泥加水拌和, 用各种成桩机械在地基中制成强度等级为 C5~C25 的桩。处理方法是通过在碎石桩体中添加以水泥为主的胶结材料,使桩体获得胶结强度,并从散体材料桩转化为具有某些柔性桩特点的高粘结强度桩。CFG 桩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淤泥质地基,既可用于挤密效果好的土,又可用于挤密效果差的土:当 CFG 桩用于前者时,承载力的提高既有挤密作用,又有置换作用;当 CFG 桩用于后者时,承载力的提高只与置换作用有关。CFG 桩和其他复合地基的桩型相比, 其置换作用很突出, 这是 CFG桩的一个重要特征。CFG 桩在建筑、市政、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已有广泛应用。以前在铁路工程中较少应用,近期在客运专线中大量使用,已成为处理客运专线软基的主要加固措施。
1.5 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
还有一种在铁路工程中常用的地基,那就是钢筋混凝土桩网复合地基,这种地基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上部填土(路堤);加筋垫层,通常由两层双向土工格栅及 0.6m 厚的碎石垫层组成;钢筋混凝土桩土加固区,一般桩身采用 C30 钢筋混凝土现场灌注,桩间距 2.0~2.5m,而且桩顶设桩帽;桩土加固区下卧层。铁路工程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网复合地基加固深度超过 22m、填方高度超过 3 m 的路堤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桩网复合地基在遂渝、武广高速铁路中均有采用。
1.6 钢筋混凝土桩板结构
高速铁路无渣轨道施工中存在着一种新的路基处理措施—钢筋混凝土桩板结构路基,它由下部钢筋混凝土桩基、路基本体与上部钢筋混凝土承载板组成,承载板直接与轨道结构连接。该结构综合了板式无渣轨道或双块式轨枕埋入式无渣轨道结构与桩基础的各自特点,充分利用桩、板、土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来满足无渣轨道的强度与变形要求。
钢筋混凝土桩网(板)结构中的桩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灌注,桩长一般不受限制,因此当软土层厚度超过 20m,在采用其他复合地基结构无法满足要求时,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网(板)结构。在日本高速铁路改良线路中,有 72.7%采用网桩工法(桩网复合地基) 。该工法是在软弱地基上打桩,桩底支承在承力层上,桩顶用网眼状钢筋相连结,然后在其上铺设土工布,用以支承填土荷载。工程实践表明,该工法控制沉降十分有效。钢筋混凝土桩网(板)结构的不足之处是成本高,如果其他复合地基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一般不予采用。
2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工程中存在着众多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市政工程中根据工程条件选用合适的地基加固措施,对于工程安全至关重要。资料分析表明, CFG 桩在我国市政工程中应用很广,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占了较大比重,有必要加强对其设计方法和加固效果的研究,以确保其在市政工程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 庞拓. CFG 桩基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8(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TB10202—2002,铁路路基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5
(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工程能力,提出基于CDIO理念实施工程教育,说明如何建立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并阐述教师在CDIO中的作用。
关键词 :软件工程;工程能力;CDIO;实践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62-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基金项目( E0700035)。
第一作者简介:林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教育,linf@fjut.edu.cn。
0 引 言
现代社会注重信息化和智能化,软件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很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的工程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1 学生应该具备的工程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目标是软件工程师。为了解企业界要求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我们从4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首先,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过去几十年,国内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等4所前沿工程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队伍获得了Knutand Alice Wallenberg(纳特·瓦伦堡)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界的需求以工程学基本原理来表述。接着,我们走访了同类高校,包括省外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等,省内的龙岩学院、厦门理工学院、莆田学院等学校。然后,我们又走访了省内的软件企业(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就职于省内软件企业),包括厦门中软公司、福州新大陆科技集团、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福建实达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最后,我们收集了已毕业学生的信息。
经过多方调研,我们逐渐明晰了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工程能力。实际上,许多大型现代企业对年轻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要求是相似的,主要包括:了解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和工程制造过程;具有工程实践的背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
2 基于CDIO理念实施工程教育
在明晰了学生所应具备的工程能力之后,我们也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以听和看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程能力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CDIO的“做中学”工程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他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他认为,“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所谓“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经验是从学生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他主张在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协助者,以“做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以用导学,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并获取经验。
CDIO的指导思想是以诚信、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 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CDIO的关联原则强调工程项目要实践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应着眼于能力和知识的教、学、做过程的关联,而不是专注于具体工程项目的知识内容。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集中体现。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探索建立了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体系。
3 多元化的实践体系结构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当然不是某一门课程能完成的。CDIO其中一个标准是“一体化教学计划”,培养计划不仅强调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而且要包含对学生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我们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多层次课程实验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和实习体系,并通过竞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系统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从实践技能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等层面建设和完善实践体系。
3.1 课程实验体系
如图1所示,我们创建了4个层次的课程实验体系。福建工程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对原理和一般性方法进行研究,以打好学生的学科基础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工程训练。在本科4年培养计划不超过180个学分的前提下,由于课时有限,所以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系中,我们适当删减原理性的实验项目,以目前企业流行的软硬件平台作为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尽量缩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专业方向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中,我们设置了“企业计算”和“嵌入式系统”2个专业方向。系级选修课程实验体系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能力。
3.2 实习体系
CDIO强调工程实践的背景,实习体系也是多层次的,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在校内工艺车间进行;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单位,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以开阔眼界,提高综合能力。
3.3 设计体系
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以专周形式进行,在该周中学生暂停理论课,按照图2所示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步骤进行一个较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并进行测试,最后通过答辩获得成绩。
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贯穿4个学年,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分学期开设了下列课程设计实践环节:高级语言程序课程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它是学生4年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3.4 竞赛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通过系、校科技节、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性实验立项等平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们还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通过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竞赛等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参加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开发能力。
4 CDIO中教师的作用
在这些多元化的实践体系中,依照CDIO的理念,学生是主动的,强调“做中学”。教师在整个过程的作用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授知识”,担任的也不是仅仅回答学生问题的辅导老师角色,而是要通过“设计”和“管理”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工程能力也不仅仅是个人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企业和商业环境适应能力等。
在各个实践体系中,教师要有一系列的“设计”:设计合适的项目给学生;设计合适的案例;设计合适的答辩方式等。学生的层次、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通过“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在项目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实践环节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情况提供多个题目,每个题目应有多个层次的要求。当然“做中学”,“做”的开始阶段学生是迷茫的,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收集和设计良好的案例,案例的设计要注意留下可拓展的空间,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特别注重答辩的环节,项目根据课程特点可能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答辩,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答辩的形式可以多样:教师答辩、小组相互阅读、相互调试、相互答辩等。通过一系列“设计”尽量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兴趣和能力完成项目。
学生在软件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重编程结果,轻设计过程。按照规范的过程进行开发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实施“管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项目,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编程实现,而要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分阶段进行,小项目可能只有100~200百行的代码量,但是也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工程分阶段提交分析、设计的文档,编程要强调规范的格式(包括缩进格式、命名、注释等),以此打好工程规范化的基础,为其将来毕业设计以及工作岗位开发高质量的产品做准备。
5 结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按照CDIO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性实验到“三性”实验,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单一课程知识的课内课程实验到综合多课程知识的课程设计直至大综合的毕业设计,并强调教师在CDIO中的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在企业的走访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在企业比较受欢迎。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社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28-331,341-342.
[2]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116-119.
软件工程试题范文6
[关键词]回归 工程实践 工程项目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罗代忠(1972- ),男,四川广安人,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产品线、数据库技术;刁善会(1970- ),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类子课题“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软件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IB070335-A8-03)、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A790006)和2010年度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002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2-02
“回归”的本质是强调工程教育的综合化、系统化,而不是简单地回归技术,回归工程实践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工程教育的应用性,突出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高校与行业的紧密对接,需对现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而改革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回归软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力求使专业摆脱学术教育下的精英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束缚,跳出职业教育的程序匠人培养模式框架,构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化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问题。
一、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程知识不扎实。软件企业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应对不断变化的软件知识结构的人才,而目前学校培养的软件工程毕业生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无法应对IT知识的快速发展。
2.工程化训练薄弱。软件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而目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软件行业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脱节,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软件工程项目训练,造成工程能力差,技术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
3.工程素质欠缺。学校重视学生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普遍缺乏工程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更不用说开展工程素质养成训练,造成学生工程素质缺失;而软件企业需要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迅速融入软件工程项目,快速适应软件企业。
4.校企需求脱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即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不匹配;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即工程化教师队伍匮乏,即使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也不健全。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培养深度不够,软件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的配角,尚未成为人才培养主角,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造成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距离。
二、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1.工程化培养定位及目标。以工程应用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要求,以软件工程师岗位为导向,遵循软件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引入企业技术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知识夯实、工程技术能力强和工程素质高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完全贴近软件企业需求、符合软件工程师标准要求。
2.工程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合格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依据,结合软件工程开发规范和技术特征,融企业商业化工程项目于技术课程或实训项目,构建集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的工程化特征显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103页图)。其中专业知识适应行业需求,包括软件工程基础课程和计算机数学课程,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潜力;工程技术能力引入企业项目,包括前端技术课程群、NET课程群和JAVA课程群,强化课程项目、阶段项目与工程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工程师的基本编程、综合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等技术能力,为提升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工程素质融入工程项目实践过程进行养成性训练,包括软件开发流程、文档标准、项目管理以及职场素养,为学生职场沟通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课程体系通过引入企业商业化工程项目,分别植入技术课程、阶段性的综合设计或工程实训,实现课程实验项目化、综合设计项目化、工程实训项目化,通过项目阶梯式培养学生基本编程、综合设计和工程项目实践等能力,并将工程素质培养融入工程项目实践中,让工程素质的养成训练回归工程项目实践。
三、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改革
回归工程实践即利用企业植入课程的商用软件项目,为学生提供仿真实的开发环境,按商业软件开发标准及业务流程要求,组织实施软件开发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仿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技术,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经验,提升工程项目实践能力。为保证教学过程即人才培养过程回归工程实践,传统的软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都不能有效满足工程化人才培养要求,为使回归工程实践的指向性更清晰化,课程体系实施“三融合改革”,即人才培养标准与软件行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软件商用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软件开发流程融合;开展了与工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工程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改革,建立工程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
1.植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为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植工程项目于课程,可从三个方面重构教学内容:重组体现专业知识的软件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数学课等专业基础课程,按软件行业需求重构课程内容;植商用项目于课程或实训,即针对课程性质特征将植入的企业商用项目按知识点分解,转化为课程项目并贯穿于技术课程(包括前端技术课程群、JAVA课程群和NET课程群)或阶段性综合设计,或直接将植入的商用项目用于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引入体现工程素质的开发流程、文档标准、项目管理和职业素养等内容于工程项目,使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回归工程实践活动。
2.融工程项目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按照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融入技术课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编程能力,强化学生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即“授课+演示+现场辅导+操练+考核”的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入门,并要求学生“人人过关”;融入阶段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贯穿商用项目的技术课程以案例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及训练,采用“项目任务+要点讲解+现场辅导+验收”的方式;融入工程实训的项目培养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强化工程项目训练,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开放模式,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鼓励实验方案、实现方式多样化,运用“项目任务+辅导+答辩验收”的方式组织教学。
3.引工程项目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方式从考试型向完成任务型转变,不仅能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避免了学生只会答卷,不会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为保证完成任务型考核评价得以落实,推行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自评、学生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工程师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静态的试卷评价和各过程完成质量的动态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教师将软件企业开发的项目资源通过优化分解注入技术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项目并按企业的软件项目标准和流程进行设计开发,项目完成质量通过项目演示、项目答辩陈述,以企业标准评价软件项目完成质量,通过答辩反馈,加深学生对商业软件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识,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
4.建工程项目的支持系统。开展工程化师资队伍培养,实施教师到软件企业顶岗工作制度,培养教师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同时引企业工程师进课堂,讲授技术课程和指导项目实践实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软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软件工程实训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可通过承接虚拟项目的训练,逐渐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积累项目开发经验,逐步到承接商用软件项目,提升商用项目开发经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应与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项目实训提供支持。通过融企业商用项目于课程或实训,工程能力训练回归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工程素质于工程项目,工程素质养成性训练回归工程项目实践,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将显著增强。但工程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需在“探索―总结―完善―实践”过程中稳步推进,因此回归工程实践的软件人才培养之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王存文,韩高军,雷家彬.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回归工程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3]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4]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