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终将逝去青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终将逝去青春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1

青春,一个无数人去感怀,去诠释,去描叙的词。曾一直认为活力、热血是他的代名词,可成长过后,认识和感受都开始转变。

它像此刻我在夜里敲击键盘的声音,在无边的寂静中 伴随着我的思想凸显着存在感;它像今晚我挑选的那个最红的苹果,透过外表我自认为他肯定是最好最甜的,吃了第一口后我才发觉他却不是最清脆可口的;它像我双手小拇指上涂的指甲油,右手的大红色是青春路上热情绚烂的回忆,左手的银色是成长路上梦幻迷失的哀沉,但剩下最多的原色却是最现实的平淡。

一滩水无风不起浪,一堆柴无焰不升火。一段青春中,总有那么多的遗憾和追悔,辛酸苦辣、嬉笑怒骂,过去之后总会有不甘与不舍,懊恼和释怀。当下天大的困难,时过之后原来真是“当局迷眼,身陷乱心”,一切散去后,就像风拂过记忆的湖水,激起的涟漪终究归于平静,只留下那或深或浅的暗潮在湖底不停翻腾。

青春,他是一道刺眼的太阳光,一个闪亮的焦点,让你眩晕让你迷离。只是焦点的背后微笑的同时,却时常是无边的数也数不清的落寞和无奈,在深黑的夜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像是漫无边际的黑暗蔓延开来,肆无忌惮的缜密的包围着你的身体、你的神经、你的心跳,一点一点,慢慢的渗透你的意识,无力的让你崩溃、抓狂。

十八岁的青春,是那夜夜梦萦,彷徨在绿水砺瓦的江南雨巷无法自拔,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从我身旁悠然走过,清晰的毫发分明,却又模糊的迷惑难辨。幻梦之中,丝丝细雨润物无声,打在伞上,汇聚成珠,沿着伞檐一滴滴悄然而下,在青石小道上击起朵朵剔透的水花,竟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得以平静。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哀怨又彷徨,她消失在悠长 悠长的雨巷,留给我一个背影,脑中残存一缕幽香。

十八岁的青春,是耳塞里开到极致与外界隔离的音乐。“不再相信/相信什么道理/人们已是如此冷漠/不再回忆/回忆什么过去/现在不是从前的我/会感到过寂寞/也会被人冷漠/却从未有感觉/我无地自容。”是黑豹乐队时代风靡的摇滚,激情振奋,释放洒脱。“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触溶解/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是许嵩低婉哀怅的柔情,晓畅绕耳,缓缓入心。

青春亦闹亦静,闹起来热烈忘我,目空于心,可以在一群人之间嬉笑高声,嗔骂无畏,静起来平宁如月,落寞披霜,可以忘却一切事与物,活在自己最真实的小世界;青春患得患失,患取得难舍,骄纵迷失心智,患失去难忘,糜忆丧志不进。

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一个世间,年华如沙,飘得漫天飞扬,在风沙之中,迷了方向,丢了行囊,来时的路被掩埋,脚印被覆盖,没有回返的路标,一切变得空白。剩下的路无法再回头,只得义无反顾的往前走,看不到尽头,曙光闪闪烁烁,引领着小小的种子播种发芽。前行的路上,花开花落,在花开时总会忘乎所以,流连忘返;花落时惆怅伤怀,叹世悲生,这就是十八岁,可以光彩亮丽,也能黯淡低沉。

以前经常会想的很多,期盼长大成年,因为长大了,就会变得成熟,可以决定很多事,可以自己去独立面对问题,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些想法。长大之后,不知不觉中,无拘束的欢笑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少,开始变得言不由衷,喜怒不表于面。我想自己应该是有变成熟懂事的吧,只是这一切好像都在无声无息逐步的发展,让人无从注意。我想只有经历,才会让一个人去成长、去体会、去改变吧!变好变坏,都可能在许久不见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只有内心深处的模样还是清晰如昨,一如初见。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有时会在看到马路边开的灿烂的花时,吸引的挪不开步,会在听到某首歌时心里慌乱刺痛,会在看到某本书的某段话时泪水潸然而下,会在看到某个熟悉的背影或听到某个熟悉的声音时发愣呆滞。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2

——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拨开一层又一层的水汽,我所找到的唯有年华来过与走后的足迹。于是我急了,隔着水汽向未知的前方呼喊:青春,你要去向何方?

当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热映时,我也紧跟大部分人的步伐前去“捧场”。开始,我只是单纯地为了消遣时光而看,但随着表盘上的分针和着清越的滴答声而转动时,我逐渐与这部影片所彰显的主旨产生共鸣,与此同时,我也想起了许多……

时光荏苒,无形之中我已跨越9年,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成长为年少轻狂的初中生,今年八月份,我迈进高中的校门,成为万千高中学子中的一个。如今的我,感觉自己用教科书造了一座监狱,把自己囚禁于其中,囚禁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如今的我,仅仅眷恋于原始的、童话般的宁静,而不似从前那样朝气蓬勃了;如今的我,不再执着于三毛的散文,也不再为戴望舒和顾城的诗所倾倒所感伤了。我的心灵自留地上的“植物”品类明显减少,这并非我“见异思迁”,因为我并不是不喜欢“三毛们”“戴望舒们”和“顾城们”了,而是无暇去顾及,因为高中课程的繁重让我不可能品尝“零食”——去顾及那些教科书中未要求的范围。就这样,这些曾经的喜好如流星一般从我心中划过,仅留下淡淡的痕迹,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回过头来再想想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大学生们虽然在大学时代享受着青春,但这只是青春在离别时的前奏,就像古人所说的“青春难永驻”一样,它们都是同一个道理,而且,青春也有点像听小曲,当小曲末了的时候,谁还会因为无声的死一般的寂静而停驻在那儿呢?其实,曲终人散早已是注定的事。

虽然现实是如此的不尽人意,但尼采说过,“你望向深渊,深渊也在望向你。”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能因为颓废而跌入深渊,不能用呆滞浮夸流年,也不能待梦醒花凋才觉前尘过往。

青涩的年华,应有不悔的追求,似箭的光阴,绝不能挥霍虚掷,因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开始看懂生活:其实,当课业繁重时,我们依然可以忙中偷闲与三毛对语与戴望舒恳谈与顾城交流,让自己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留地;当挫折袭来时,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去抵挡,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心灵自留地葱郁不荒芜。

大家都知道韶光易逝,青春难驻,如此想来,我也就大可不必为青春消逝而感伤了吧!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尽管青春终会湮灭于轮回之中,但我仍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苍郁茂盛的心灵自留地。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3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

从2007年的《奋斗》、2009年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到现在的《北京青年》,赵宝刚导演用“青春三部曲”将年轻人从初入社会的迷茫到青春末尾的挣扎这些过渡状态都毫无遗漏地展现了出来。不过与前作不同的是,《北京青年》不再青葱,它像一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摇滚乐。在励志与思考之余,更有呐喊。

怒放的生命,鲜活而深刻,是我们每个人处青春期时最美好的奢望。随着时间流逝,有些人完成了这些奢望,有些人只能孤身唱着《老男孩》,回忆着年少时的梦想。

梦想是不分年龄的。或许只是因为年轻,我们敢闯。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敢闯并不意味着乱闯。青春并不是用来挥霍的,最终的最终,我们会成为普通人。

生活并不总是甜的,那些言不由衷的苦楚,时常会将我们压得很低很低,如世间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别人以为你是不足为伍的小兵就算了,如果你自己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可能你早已被生活的黑幕吞噬全部,没有个性、没有梦想,只是在活着,这样的日子很可悲!

《北京青年》是励志的、醒世的,何东的“闷”,何西是“纯”,何南是“飘”,何北是“二”,似乎就是埋伏在身边,亦或就是自己的影子。是应该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是违逆旨意,找回梦想?

青春有时候就像一道耀眼的光,看似光芒万丈,却会晃晕我们的眼,让我们看不清脚下的路,也看不清眼前的人。只有经历了一场看似荒唐的折腾,这道耀眼的光才会渐渐变得柔和起来,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看清眼前的人,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而这种折腾或许就是剧中的重走青春的意义吧。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懂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们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实现。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只是去改变我自己,也许之后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4

导演:赵薇

主演:赵又廷/韩庚/杨子珊

类型:剧情/爱情

上映日期: 2013年4月26日 中国

本片改编自辛夷坞同名畅销小说,赵薇的首部导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作品。撇开赵薇这个名字,关锦鹏担任监制更加让人期待,作为香港最重要的艺术片的导演之一,他对于情感细腻的刻画甚至不输于李安。其实更多人不希望此片被翻拍,因为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导演能够诠释这份美好。

盛大婚礼The Wedding

导演:贾斯汀・扎克汉姆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黛安・基顿/苏珊・萨兰登

类型:喜剧

上映日期:2013年4月26日 美国

一个奥斯卡影帝、两个影后,你会好奇这几个老戏骨之间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其实无非就是吵吵闹闹、你一句我一句,此片也不例外。德尼罗与基顿饰演一对早已分手的老夫妻,他们收养的儿子与女友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本的生母突然杀将出来决定参加亲儿子的婚礼,而且她还是位虔诚的清教徒。为瞒住生母,德尼罗与基顿只能逢场作戏再次扮演夫妻,一系列貌合神离的搞笑事接踵而至……

乔布斯Jobs

导演:约书亚・迈克尔・斯坦恩

主演:艾什顿・库彻/德蒙特・莫罗尼/马修・莫迪恩

类型:传记/剧情

上映日期: 2013年4月19日 美国

此片从开拍之际就一直被炒的沸沸扬扬,更多人对它的关注,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他那神秘的私生活和传奇的人生经历。黛咪・摩尔的前小男友艾什顿・库彻就外形来看,跟乔帮主还是很相似的,好莱坞能选出来的人,可能也就他一个了。

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欧嘉・柯瑞兰寇

类型: 剧情/爱情

上映日期:2013年4月12日 美国

此片就曝光的剧情而言,实在太烂俗了,总结一句话就是:一个无所适从的花花公子在旅行期间与一个陌生女人发生恋情,回到原有生活与其成婚后,他又和前女友旧情复燃。镜头画面十分的精美,有着很浓烈的泰伦斯・马力克的痕迹,被誉为哲学导演的他,评价从来都是两极化的,或许你也不用抱什么太大的期望。

痛苦与收获Pain and Gain

导演:迈克尔・贝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道恩・强森/艾德・哈里斯

类型: 动作/喜剧 /剧情/ 惊悚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5

一、去世俗化与潜在欲望

校园与职场是《致青春》的两大叙事空间。两大空间里安放着两段不同的生命历程,前者记录着主人公们的大学时光,而后者诉说着主人公们的社会蜕变。前者以青涩的恋情为内核,而后者以混杂的欲望为本质。影片的叙事重心显然在校园恋情上。从时间安排上来说,影片至少花费了1小时30分钟的篇幅展示校园恋情,情节的铺展舒缓而从容,对于开学、上课、吃饭、娱乐等生活细节的展示生动又细致。而到了职场部分,画面的切换变得急遽而仓促。快节奏的叙事语调、高密度的情节铺陈使得影片的连贯性出现断裂,逻辑性略显紊乱。象牙塔的纯洁与从容是远离险恶和喧嚣的,同时以此对抗着社会的世俗与平庸。从艺术再创造的角度来看的话,影片也作出了“去世俗化”的努力。原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作,2007年)在下半部中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的职场生涯。纠结缠绕的三角恋情成为作者极力渲染的重点所在,阴晦、、权谋等噱头无不落入庸俗主义的泥潭。影片过滤掉了办公室恋情,抛开了成人世界的纸醉金迷,它选择了对于青春校园的执着坚守。这其实关联着影片内在的价值取向,它通过对于感情的一再提纯维护着象牙之塔的纯洁,以抵抗的姿态对视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

然而,对爱情的提纯不能在绕开庸俗主义泥潭的同时,又掉入理想主义的陷阱之中。任何远离现实生活逻辑的艺术都是漂浮在空中的无根之花。爱与欲共同构成了男女之情的完整面孔。只执一端的做法显然是失之片面的。《致青春》在阐释纯爱的主格调之下,并不回避人物内心实际存在的隐秘欲望,当然也没有为了赚取卖点极度渲染。

尽管在影片中处于缺席状态,然而怀孕则是以男女之间的原欲为必然前提。这在影片中体现为一种隐而不彰的欲望叙事。其中的两次流产其实恰切而精准地折射出了《致青春》的爱情逻辑。赵世永让一个女孩怀孕的消息令人愤怒,然而阮莞却在悲戚之余以异于常人的坚毅替他收拾残局。她向老张借钱,甚至陪同那个女孩一起去医院做流产。酒后乱性成为两人放望的陈词滥调,然而无爱之欲终究是对爱的背叛,阮莞的勇敢与宽容其实表明了爱对欲的原宥。爱的圣洁超越了欲的卑污。如果说这次流产处决的是欲望之果的话,那么阮莞的流产终结掉的则是爱情之花。当她在赵世永的眼中寻不到爱的踪影时,她把怀孕说成一个“玩笑”,在郑微的陪同下做了流产。她宁肯独自咽下苦水,暗自忍受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也不愿在爱情逃逸的欲望里自欺欺人。爱情的幕布一经撕去,欲望的躯体便将无处藏身。即使她至死都深爱着赵世永,但当她感觉不到对方的爱,宁肯挥泪斩断这种无爱之欲的沿袭。这其实是对爱的彻底捍卫。

无论是爱对欲的原宥,还是爱对欲的舍弃,都透露出爱对欲的战胜与降服,然而这种战胜与降服并不仅限于男女。对于迷失在名利场中的凡夫俗子来说,爱同样具有唤醒迷途羔羊的强大力量。陈孝正的初迷途而终后返便是极佳的例证。人生将他摆放到一个摇摆不定的十字岔口,左手爱情,右手美国。爱情弥散着天真的承诺,浪漫然脆若裂帛;美国绽放着现实的诱惑,世俗却牢不可破。陈孝正选择了后者,他圆了自己的美国梦,却最彻底地揉碎了郑微的爱情梦。一个梦想的实现要靠着另一个梦想的泯灭作为祭旗之血,这才是成人世界最残忍的道德逻辑。然而影片并未就此止步,当他在名利的泥潭里摸打滚爬换取所谓世俗成功之后,才发现爱情的稀缺与可贵。爱情赋予他战胜世俗欲望的决心,也给了他追回校园恋人的勇气。所以,即便生活将他变成他年少时讨厌的那一类人,他依然不肯放弃对于青春恋情的追索,语调坚定地告诉郑微,“我回来是为了重新爱你”,“谁也不要阻挡我的新生”。欲望让人迷失,爱情赐人新生,这新生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拯救陈孝正于世俗之中,又解脱郑微于痛苦之中。这不可不谓之《致青春》最终昭示的生命逻辑。

二、去伤感化与内质悲情

似乎是为了有意突破“青春”这一主题的“感伤”气质,《致青春》明显表现出去伤感化的艺术尝试,用心营造了“暖色青春”的故事氛围。“暖”的色调主要凭依了借喜化悲与以喜代悲两种润笔方式。借喜化悲,即在充满悲情的场景中加入喜剧元素,通过悲喜的同步呈现进而达到弱化悲情的艺术效果。如影片开始时,郑微奔赴林静宿舍寻人未果,并得知林静远走美国。他的不告而别对郑微而言不啻为晴天霹雳,被遗弃的失落与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一本安徒生童话却变身为借喜化悲的艺术道具。它既是郑微向林静表情达意的信物,又是仅穿底裤的林静室友的遮羞“挡板”。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泪雨滂沱的林静与手捂裆部、一身慌乱的男生就安徒生童话展开争夺时,剧场顿时爆笑如雷。郑微的傻气与林静室友的慌乱令人啼笑皆非,而悲与喜的共融,泪与笑的交织才应是青春完整的面孔。喜剧因素的介入的确达到了弱化悲情的实际效果,这与影片“暖色青春”的主题追求暗相交合。在电影的另一个片段中,当郑微发现自己对“敌人”陈孝正产生微妙情愫的时候,她失魂落魄地给电台主持紫娟姐姐打电话。接下来,郑微的泪哽语噎与紫娟姐姐的矫揉造作的同步呈现与前述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如出一辙的剧场效果。

与此略有不同的是,以喜代悲则是通过情节的置换与翻转,以喜剧化的加工手段完成变悲为喜的情节逆转。这里说的置换与翻转,是就电影对于原作的改编而言。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仅就两个比较关键的改编展开论述。一个是郑微在晚会上自告奋勇演唱《红日》。此时的郑微与陈孝正处于冷战僵局,心情低落而苦闷,而与陈孝正素有暧昧的曾毓在舞台上迸射活力的表演暗中刺激了郑微的心。她毛遂自荐,在众人的唏嘘中登台献唱,既是对于曾毓的挑战,也是对于陈孝正的“示威”。相对于原作中《爱的代价》,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歌曲置换为《红日》,一扫前者的忧愁伤感而代之以一种越挫越勇的青春风格。正如歌词所倾吐的那样:“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郑微的倾情演绎不可不谓气场十足,动感的节奏加上励志的歌词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互动,将青春的自信与无畏挥洒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成功改写在凸显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题的同时,更增添了久绕心间、挥散不去的艺术感染力。另一个是以海豚馆的浪漫回忆作为结局。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单元,然而这种独立并不意味着封闭。恰恰相反,电影颠覆了小说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种相对开放的结局设置。海豚馆的浪漫回忆也是影片最后掷出的一枚“甜蜜的催泪弹”。当郑微与陈孝正被社会机器煅淬得失了棱角,被爱恨情仇打磨得心力交瘁,被生离死别撕扯得百孔千疮,关于青春爱情的纯洁记忆又将两人送至曾经充满温情的海豚馆。电影以“解谜”的方式将镜头重新回溯至多年前的青春岁月。“触摸海豚”其实成为一个沟通过去和当下的意义符码,“分手礼物”的心理图式被“结婚礼物”的浪漫承诺所无声瓦解。在生命的碎片中,成年之后的男女主人公与年少时的自己,与年少时的恋人构成四重对话关系,并最终完成了跨越记忆的情感沟通。电影并没有展现谜底揭开之后男女主人公的肝肠寸断,而是将镜头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年少时那无知无畏的笑脸上。

可以说,《致青春》在“去伤感化”上做出的种种努力,传递出影片内在价值诉求的一个维度。而如导演赵薇所言:“这就是青春,一道闪亮的伤口。”闪亮与伤口的明暗交替才构成了青春的辩证法。暖色即闪亮,它又绝非单薄的闪亮,肤浅的乐天。就影片而言,暖色之下其实潜隐着一条悲伤的暗流。两者的明起暗伏,此消彼长使得影片对于“青春”的探讨走向立体化,变得厚重而又充满质感。阮莞的命运其实就像是这抹“闪亮”之下的一道伤。在影片开头,四个少女席地而坐,举起啤酒罐的时候,阮莞一语点破了影片主题:“我唯一的梦想就是青春不朽。”她的自信其实沾染上了一股理想主义激情。青春不朽,也只能是个梦想,终将逝去是它无法避免的命运。在不朽和逝去的裂缝中,这群少女品味着青春这杯酒,有甘甜,有苦涩,迷醉过,又必须醒来。然而在点滴逝去的青春里,阮莞的爱情首先遭遇最彻底的腐朽,甚至残存心底的一丝爱情幻想最终也将她送入死亡的血盆大口。悖论就此出现了。以阮莞的悲剧命运为载体,腐朽的青春在死亡的挟持下居然达到了真正的不朽。然而这种不朽却是令人黯然神伤的,是阮莞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阮莞的悲剧命运为青春作出了一个充满悖论的注脚——“青春是白色的,它最纯洁也最绝望。”

三、去商业化与隐性资本

影像叙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展开拉锯战,过分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一部影片综合价值的倾斜甚至坍塌。过分拔高艺术而无视商业,或者一味追逐商业而贬低艺术,都是对于大众观影品位的肆意挑衅。由此,如何借助影像叙事恰当地调和艺术追求与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致青春》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里所说的“去商业化”不是市场营销意义上的,而是仅就电影本身的荧屏叙事而言。与以往“商业味”较浓的影片相比,“怀旧风”无疑成为《致青春》的强大武器。简单而不失清纯既是影片叙事的核心语调,也是青春气质的精神内核。它选择了充满小清新的文艺路线,而摒弃了以往商业片拼时尚、秀、比暴力、曝低俗等惯用元素。格局陈旧、色调昏暗、墙皮剥落、设施简陋的学生宿舍无一不在积极营造出一种怀旧之风,将观众拉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致青春》的取景实地多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风景优美且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及历史积淀的多所南京知名高校。可以说,这些高校悉心保留的百年古树及民国建筑不仅使大学校园充满了远离尘嚣的脱俗之气,更充溢着古朴雄浑的历史遗风。置身其间,不仅是暂别俗世的身体行走,更是触摸历史的灵魂洗涤。这些都为《致青春》增添了不少的怀旧筹码,直接将场景挪移其中即可,而无需在人造影棚中苦心造景。与后者的矫揉造作相比,前者的古旧是浑然天成的,且自历史深处而来。然而怀旧格调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荧屏呈现吗?这里面其实有着更深的价值探求值得玩味。心理学家威廉·恩斯坦曾说过:“怀旧意识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如说是与未来的关联。”基于此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进一步指明,“人更多地生活在对未来的疑虑与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因此,“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②。由此,尽管怀旧是以一种“向后看”的生命姿态回顾着逝去的点点时光,但它绝不限于沉溺在往事的堆砌中无法自拔。它的精神诉求恰恰是直指当下,面向未来。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语境下,《致青春》精心为观众沏就了一杯色清香淡的怀旧之茶。它唤醒了逝去的青春记忆,缓解了当前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播撒下未来的生命期许。凡上种种,无一不在暗暗传递出《致青春》以“校园怀旧”清除商业气息而作出的种种艺术探索。

“去商业化”主要折射观影群体捕捉到的一种情感体验,并不绝对关联影片本身的价值评判。实际上,与此情感体验相辅相成的是,《致青春》同样折射给观众“去商业化”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这就是接下来文章将稍作探讨的“隐性资本”。首先,青春、爱情这类话题本身即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能够充分满足观影群体的心理期待。《致青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对话的场所,观众在别人的青春里追索自己的青春,在别人的爱情里感怀自己的爱情。不妨以80后群体为例来论说。他们大多完成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在社会这座大染缸里,高傲的理想、纯洁的爱情几乎成为难再企及的虚妄神话。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校园情结”几乎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层层压抑起来。压抑层内自然也包含了他们无处释放的情感焦虑,无以言说的生命痛感。而《致青春》则以一种全景式的叙事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青春与成年的对接,爱情与世俗的博弈,本身就是对于有限人生的一次高空俯瞰。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极佳的宣泄通道。

其次,赵薇自身的吸引力。仍以80后群体为例,毫不夸张地说,赵薇本身就成为这一群体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了。就其早期成绩来说,愣头愣脑的小燕子为观众带来了数不清的欢笑,而命运坎坷的陆依萍则给荧屏留下了一段万般缠绕、令人揪心的爱恨情仇。80后在赵薇出演的影视剧中历经了由青年到成年、由校园而社会的人生蜕变,同时也见证了赵薇在影视艺术中一次次的脱胎换骨与华丽变身。我们只需从中挑出几个名字,便可窥斑知豹——安心(《玉观音》2003)、姚木兰(《京华烟云》2005)、佩蓉(《画皮》2008)、花木兰(《花木兰》2009)、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2009)……由此,赵薇不仅关联着80后观影群体的青春记忆,亦由始至终未曾离开过当下的生活。这样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不仅见证了她影视生命的步步成长,也为《致青春》这部导演处女作积累了无形而巨大的艺术资本。除此之外,杨澜、韩红、王菲等人的友情客串或倾心献唱在令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影片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影片落幕时,王菲的空灵歌声将《致青春》由潮落涌向潮涨。“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婉转低回的乐调,语淡情深的唱词,再加上王菲孤傲冷艳的音色,与影片构成互文之势,在提升影片艺术品位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观众们的观影记忆。尽管《致青春》并非白璧无瑕,无可挑剔,它在极个别地方也确实存在细微的艺术黑点和逻辑漏洞。然而,它以自身的艺术勇气为沉浮在消费时代的痴男怨女们复原了一个校园之梦。这个梦唤醒了他(她)们沾满灰尘的青春记忆,也拂去了他(她)们辗转俗世的灵魂疲惫,仅凭这一点,我想《致青春》足以在收获观众之时实现其价值意义。

注释:

{1}如首日票房4500万,超《泰囧》3500万,刷新2D电影史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

致终将逝去青春范文6

女性视角的电影,女观众多少都会有代入感。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把自己代入小飞龙,我的注意点不在郑微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场灿烂而又残酷的青春全景,而不是某个人的故事。就像一场业余乐手演奏的交响乐,洋溢着聒噪的热情,内容是高端洋气的,却又因乐手的接地气而有了本土气息。这是一部属于内地的青春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玉面小飞龙,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她的张狂和浪漫略显夸张。吸引我的是两个爱到极致的人,施洁和张开。这两个角色是爱的两种极端,一个爱得轰轰烈烈得不到宁可毁灭,一个爱得隐忍卑微连开口说爱的勇气都没有。

施洁是得到过,而张开是不可能得到,他们都是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小飞龙过于理想化,陈孝正过于偶像剧,张开和施洁的绝望和不可能才是唤起大家共鸣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最能惹人心疼,谁的青春没几段暗恋,谁的青春没几段失恋。当张开在阮阮墓前终于说出“爱”的时候,勾起的是我青春中曾经暗恋过的那个男孩的回忆,已经记不清他的脸庞,却仍然记得那种幸福又痛苦的滋味。

若要说我青春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这样疯狂的爱过一场。这是只属于青春岁月的,只属于豆蔻年华的疯狂,只有那般无忧的年纪才可以那样无所畏惧的去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韩庚彻底改观。他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戏份内,充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台词不多的情况下,演出了丰富的情感。给他的篇幅不多,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疼又时而冷漠的矛盾体。

兰州读者:陆定秦

《疯狂原始人》:俗,却也不俗!

“《疯狂原始人》可让2012年所有动画黯然无光!”这部电影年初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许多观众都给了它这样的评价。

就剧情而言,本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确切的说,依旧“俗套”,但是,俗套,不代表剧情不好。整部电影的情节,都由两条主线来串联。一个是父亲由守旧固化到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女儿不断理解领悟家人之间亲情的过程,这两条故事主线,再配合着“追逐光明,克服恐惧”的主题,使得电影完全具备一部优秀合家欢动画所应具有的教育意义。大人们可能会思考,自己是否有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的做法,而小孩子,可以看到火的产生、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战胜而非畏惧黑暗等等各种“三观很正”的内容。

电影开场就是一出十分精彩的追逐戏——找早餐。就是这样短短的几分钟,不仅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他们所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寥寥几个画面,便让观众了解了每位家庭成员鲜明的性格特点。难得可贵的是,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其对后面的情节推进,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辽阔的荒原,笑料层出的小细节,也立刻抓住了观众的心,得以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影片所营造的世界中。

除了让人爆笑的情节以外,美国动画里常有的“亲情”元素同样出现在了本片中。片中女儿小伊对父亲之前的行为很不理解,他的保守、严厉、专横都让女儿想要逃离,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小伊明白了父亲所有的这些“讨厌”之处,都只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保护家人能够“活下去”,父亲虽然做的不够完美,但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在片中,父亲将家人一个个扔到悬崖的对面后,自己留在了即将塌陷的地面上,这种“悲壮”感,与去年的《无敌破坏王》中拉尔夫最后冲进火山有着几分相似,这些你明明知道这只是虚构的情节,却仍然会被感动。之后父亲在山洞的岩壁上画出每个家人,以及小伊吹着笛子来等待父亲的场景,都让人感动不已。

上海读者:冯冯

《钢铁侠3》:不再有惊喜的系列

《钢铁侠3》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特效巨制,整体表现不温不火。影片加入了大量人工智能(如斯塔克可远程操控战甲)与生物科技元素,这给全片增添了一丝高端的魔幻色彩,片中钢铁侠与生化人的数次较量确实充满新意,不再像前两部那般只是充斥着机器人之间无穷尽的金属对战。

本片特效值得称赞,一脉相承了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高水准。动作、爆破场面大气磅礴,引人入胜。托尼·斯塔克豪宅被毁沉入海底、此起彼伏的钢铁战甲组成战队配合抗敌、钢铁侠空中连救13人等视觉奇观令观众心潮澎湃,大呼过瘾,在3D技术的衬托下更是美妙。

而影片最大的不足是人物刻画不够细腻,很多桥段不合理,甚至与漫画原著有较大出入。首先是大反派“满大人”沦为鸡肋,本·金斯利这位荣誉等身的奥斯卡影帝出演如此添笑料之用的角色是全片最大的败笔。在原著中,这位手指戴着10枚魔法戒指的恐怖头子是钢铁侠毕生的死敌,甚至能使用强大魔法和后者正面交锋。不知在今后的《钢铁侠》新续集中,满大人能否展现真正实力。其次,斯塔克在经过《复仇者联盟》中纽约大战之后得了心病,对这场与外星人的激战心有余悸,他时常噩梦连连,频频显露脆弱一面,而反应到生理上就是在片中数次呼吸急促,表演也生硬做作,有些矫情,对于观众则是过眼云烟,无法感同身受。最离谱的还是“钢铁侠女友”小辣椒在影片结尾终极大战中开启外挂模式,毫无说服力。

《钢铁侠3》噱头十足的新一代MK42战甲则无太多新意,威力平庸,倒是成为博君一笑的创意产品,为影片添加了不少笑料。而这也一反《钢铁侠》《钢铁侠2》《复仇者联盟》中恨不得将MK1——MK7战甲打光最后一发子弹、使用到淋漓尽致几近报废的常态。片中斯塔克本人还以“肉身”深入虎穴,时常游离在铠甲之外,让整部电影不再那么“钢铁侠”了,多少令人有些失望。而影片结尾漫天飞驰的钢铁战队应接不暇到每一个都缺乏个性,成为匆匆过客。

深圳读者:花蒙蒙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治愈系的补习班爱情故事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原名《南方小羊牧场》,意指发生在南阳街的一段爱情故事,改成这个名字,我心里在默默地为导演侯季然喊冤。

南阳街是哪儿?打记事起,只知道有购物街、美食街甚至按摩桑拿街(你懂的),但补习街还是第一次听说,没错,南阳街就是全台湾最有名的补习街,就是McHotDog在《补习》中唱过“好想放一把火烧掉整个南阳街”的那条补习街。

补习街有什么故事可发生的?不是大学校园,不是异国他乡,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每一个都压抑着的补习班学员,但就是在这条街上,侯季然用台湾电影一贯温婉的手法带给我们一场治愈疗伤的故事。

侯季然曾经在南阳街补习过一年,炒饭王、面摊牧师都是他亲身所见的人,柯震东饰演的复印店店员更是他拍摄此片的灵感:几乎全补习街的考卷都在这家复印店复印,如果复印员在复印考卷时自己印上些什么,整个街的人不就都看见啦?

本着这个灵感,导演让阿东与简书饰演的小羊开始在考卷上用大野狼和小绵羊的卡通形象传情,也让阿东渐渐忘掉了等待女友归来的心情。

而导演所理解的“失去”并不全是坏事,因为牧师在做牧师之前失去了“挚爱”,所以会成为牧师;因为阿东失去了女友,所以会有南阳街的这段新的生活。在旧伤被忘掉前,每个人都在艰辛的活着,但忘掉旧伤,艰辛反而会变成“努力”。

南昌读者:姜路遥

《翻天》:简单的老式喜剧

一对涉赌如命的男女,偶然相遇之后,产生纠结姻缘,最终成为纠结夫妻。却因难于抗拒各种诱惑和赌瘾,又不得不使尽浑身绝招制造事端希望顺利离婚。而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又让双方牵肠挂肚护念彼此。经过人生的再抉择,理性的大爆发,终于斩尽所有孽缘,让世间真情回归人间,完成一段巧妙联姻的完美佳话。

没有内涵的王晶电影,当刻意的添加内涵之后,还是那样没有内涵。根本原因,归结为王晶的电影向来不注重剧情而重桥段,从而在那个刻板的年代,诞生出一大批的具有香港特色的喜剧明星,周星驰和吴孟达的黄金组合算是其中的翘楚。当周星驰出人头地之后,把王晶的喜剧戏路经过再加工,又把独特的香港无厘头喜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后人无可望其项背。而这种无厘头效果,暂时还只能由周星驰来发扬,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来演绎,都不是那个味道也没有那个感觉。要说杜汶泽在大银幕中混迹这么多年,从演绎黑社会小混混到各种无名大哥和卧底,再到近年来的恶搞成趣,但他始终给人脱不了那一身痞气的感觉,与周星驰的喜剧风格相对比,更是差出几个级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