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传统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1
【摘要题】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质文化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它涵盖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特性
1.2.1娱乐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4]。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生活广场,把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1.2.2竞技性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5]。竞赛活动是自黄帝以来为报答神灵赐福的宗教庆典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以民族、以地域构成封建割据时代的国体政体,为生存,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争夺地盘,兵事纷争;为扩充势力,就得练兵黩武;全民尚武成为弱小民族理所当然的习俗。这种在战争中孕育与创作,在生活中扩大与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在交往中维系与承传的习俗有着独特的技击、练武和特点,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产生于该民族,又流传于该民族,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练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1.2.3广适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赛马、摔跤、举石锁,崇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精神;女性可以从事秋千、跳板、抓骨头,淡雅、平静、细腻,推崇心灵手巧;青壮年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生力军;老年人由于自己的经验和声望,可以充当竞赛的评判者,并以曾经是竞赛的参加者身份对青年进行指导;儿童则可充当学习者[6]。这一特点既与各自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也与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角色、任务相联系。舞狮、赛龙舟,拔河、叼羊等是群体对抗的竞赛,摔跤、角力、赛马是个体对抗的竞赛,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现实中显示的自己的本质。
1.2.4地域性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朴野,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赛马、摔跤、角力、驰逐,拖冰床、赛力竞技较发达;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游泳、潜水、赛龙舟活动历久不衰。除南北两大差异外,还有风俗习惯、社会进程、文化繁荣、心理素质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因地域关系,其传统体育开展水平又有多样化的特色,并受民族心理意识的影响。
2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
2.1民族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
人类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出来,自然地形成人种和族别,类聚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民族就创造出一定民族文化,并寓含着民族文化特征上的不同精神形态。但民族性或民族的精神形态乃是为特定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因而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之后,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神志的特殊标志,内化在民族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又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演化的,时代的风雨不断地谱写着民族文化的续页,一些已有的文化因素在演化中消失了,有些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在发展中出现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应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同的规律和内容,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7]。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特性,它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这种内涵在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它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而实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选择的自由度,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原始的民族体育活动在生产方式演变和各民族互相交流、冲突及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原始的活动方式,也借鉴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动内容,不断地传承、变迁、回馈、融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这种传承既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又加入了不少现代成分,民族体育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它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一种民族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发展中变异充实,但其核心和主旨因袭的内涵和形式,代代延续,这种传承性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8]。
2.3共适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
共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形态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的源泉[9]。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结构多元,兼具表演和竞赛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同,动作结构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运动风格各具差异,并不受时间、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人们可以选取简单易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项目进行健身养生活动。从而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使其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人的身心完善展开和全面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化场所,并为一定的文化内涵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定势。
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文明向高级阶段进展,民族体育的共适性越来越大,交通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距离,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把世界各地从信息上连接为一体,色彩斑斓的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带有人种和地域的特征,宏观把握和综合思考的思想观念随着劳动频繁的交换而产生,扩大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这类精神产品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一趋向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不断增大,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尺度在文化共适的前提下走向统一。
2.4凝聚力是传统体育发展的思想动力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辅以其他众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国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内而形成的认同感,也就是由于长期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共同的生活、斗争而形成的对于共同利益密不可分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建设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共同愿望[1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不必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11]。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发展特性,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附了大量的观众,一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举行,使它成为民族文化的盛会,各民族群体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状态往往是民族文化盛会成败的关键,即使是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入到民族群体成员当中,为竞赛欢呼鼓劲或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迹,整合为一种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从而激励广大民众释放深层能力[12]。
2.5经济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调节杠杆
经济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多地是以生产、生活为根本,与各自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依懒于经济活动方式的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主体强化其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平、有序和守法的原则,而民族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也弘扬公开、公正和平等的精神,它们之间的运行法则、表现形态和内在本质规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加之人们自身的主动介入和不断深化,在步入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轨道中,形成了“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地方民族体育特色。特别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在不定期地发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的进一步发展,农牧民的家庭收入增多,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这一体育形式,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它必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模式。同时,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民族团体传到另一个民族团体,向上向下,朝前朝后。其间,既有文化大潮的碰撞,也有润物无声的浸,既有压力下的灌输,也有合意中的对抗,使之在经济的建立和成熟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渗透和精神重塑作用,在改造和创造人类自身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充当了两者结合的天然使者。
3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趋向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的象征
我国形成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共有55个少数民族,91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民族自治地方面积61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其中,大部分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家统一还是分裂,国力强盛还是贫弱,民族和睦还是纷争,都与边疆的稳定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人类跨入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中国正在走向空前的大统一,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在我们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加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兴边、康体、强国、睦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走产业化的道路,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按照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首要因素,这个因素能否发挥作用,由人们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即国民综合素质。在多种素质构成的综合成分中,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了抓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州”战略、抓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外,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人口质量,要求劳动者身体健康、体力强盛、精力充沛,具备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能力,使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达到增值的作用[13]。第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推动民族地区民族服饰、活动器材、运动训练等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批大、中、小等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民族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促进交通、邮电、商业和饮食等行业的兴起;组织精彩的民族项目比赛活动,设立竞赛场地的广告和电视转播,既可以增加民族地区体育职能部门的经济收入,缓解经费不足的现象。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业需求和推广生产发展的作用;协调体育与有关部门的利益问题,使民族体育与民族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谋求赞助,发售民族体育邮票,开设民族体育网站,咨询结果,这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体育产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
3.3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1953年、1982年、1986年、1991年、1995年和1999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就56个民族而言,在开拓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时,与现代体育互相辉映,在人民的体育生活中,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景观。民族传统体育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接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民族形象。以后,屈辱的民族心理,羸弱的民族体质,以致被扭曲的民族外观,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如同阴云笼罩着整个国家,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抗击外夷,报国图强,誓死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内涵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解放事业有着天然、血肉般联系[14]。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动力来自民族的忧患意识,而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加之中国现代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的震撼了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无论在奥运会夺取奖牌,还是在挖掘和继承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15]。中国有近千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先后对武术、围棋、象棋、划龙舟和摔跤项目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改造,已成功举行了国际龙舟赛,围棋、武术比赛。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目前,中华武术体系渐成规模,龙舟竞赛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运动会定期举办,中国民族体育在实践中走向空前发展的新时期[16]。只有体育文化上繁荣和所蕴涵的内在实力,才会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体育交流中有真正的尊严和自信;一个民族体育文化实力和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不仅是该民族强盛的基础,也是该民族强盛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2
而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云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
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
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
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中沿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对人体改造的体育活动。中华文化的历史是孕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长期以来,它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品质、强健体魄、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势在必行。
1、民族的传统体育存在的价值
(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象征。我国形成多个民族国家已经两千多年,共有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功能,起着维系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着作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快各地区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还对实现康体、强国、富民、兴边、睦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可以增进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所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兼具健身性、表演性、娱乐性,像武术、划龙舟、荡秋千、打陀螺等。这些健康的活动对于丰富生活、凝聚精神、强身健体可谓好处良多。第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推动民族地区健身旅游,组织精彩的民族项目比赛活动,使民族体育与民族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可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这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体育产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
2、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人们观念的冲击现代和传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矛盾。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时代的冲击。一方面,以体育文化全球化为标志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使得各国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愈来愈密切,各文化间的互相融合现象愈来愈深刻,其文化的交融性不断增强,加速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全球化、世界化的进程。新型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在不断更新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异化,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西方近现代体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使得传统体育项目已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
3、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对策
(1)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久而艰苦的工作,可喜的是国家体委联合和教育部1997年批准各高校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高校率先成立该专业,为培养高层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必修体育教学内容写入全国体育教学大纲,散打同时也作为高校的主要课程,而舞狮、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也走进了课堂。同时武术作为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越发宽旷。
(2)设定健全的管理机构,推广和普及传统型体育项目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可以减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遭受的破坏,还促进人们去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使之历经千古而不灭,随时代而新生。目前,只有健全民族传统体育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系统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首先要立足于国内,常设机构要负责制定出方针、政策以及开发、挖掘整理计划,推广普及手段,使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脚踏实地,并立足基层,把目前成熟的项目诸如围棋、象棋、划龙舟、龙舟竞赛、武术等尽早立足国内、推向世界并与奥运会相近的一些运动项目接轨,如此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更有生命力,才能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正确评价传统的体育文化,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发展研究,本着严肃、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现实出发,并尽力走向“田野”,结合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口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多维科学研究创新观,实施分类、筛选。同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树立既要反对西方体育独尊的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保守、复古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做到摒弃与弘扬并举。
4、小 结
面对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保护、继承、弘扬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成了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形成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不断贡献具有可操作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从而提高民族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坚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继续为丰富人类体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万予,余万影,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前景的思考之一[J],浙江体育科学,1992(6):50-53
[2]王发斌,李继玲,浅析如何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J]体育文史,2000(6):33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4
【关键词】民族传统;小学体育;民族体育教学
相较于西方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来自历史文化沉淀,具有很好的文化以及娱乐价值。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立的是一种方便又经济的体育文化方式。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及趣味性,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又可以丰富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由此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从不同角度来感受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体育内涵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等客观环境下产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每一项传统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程度彰显地区的民族生活,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精神面貌。与此同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为人们传达出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这些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够让他们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地域特征明显,再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也使其受到了广泛的支持,成为小学体育活动中的重点,将其与小学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完善体育课堂[1]。
(二)民族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活动形式,这也使其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目前我国尚存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进行筛选之后,将部分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资源进行融合,能够帮助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丰富活动内容,促使教学资源体系得到完善,有效地弥补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
(三)民族体育形式较广泛,便于学生学习
部分学校目前存在着体育设施短缺和活动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引入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对于设施和场地的要求较少,所以与校区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弥补以上不足[2]。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的设施可以自己制作,具有实施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帮助学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也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民族体育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引入能够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并且在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能力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入,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体育资源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独特优势,也能更好地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运用,首先必须要具备完善、良好的体育意识,这也是保证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对于随后所进行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学生传达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受到正确体育意识的引领,促进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理念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民族体育理念主要是出现于民间,所以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能够将民族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深入挖掘和认真研究,做到真正了解每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这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将民族体育精神传承下去。例如,在开展实际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在课下为学生准备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并且针对这些活动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一个新的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适应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对集体舞进行适当的改造,并且将其与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的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最后获取的教学效果是有意义的,并且也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改编成游戏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帮助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也会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二)构建完善民族体育教学体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同时要熟悉体育活动的规则和基本原则[4]。例如,开展打沙包的体育项目时,需要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的形式,其中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过多,同时也要确定好打沙包的游戏规则,那么就可以在打沙包的体育活动中进行同伴复活的机会。随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进行体育项目活动时可以挖掘、借鉴一些独特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例如,制定好相应的规则、使用场地以及器材,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来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从当前课堂管理角度着手,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能根据教学大纲来设置教学计划,再结合本土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能够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是确保整体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开展实际体育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活动中对民族体育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一个较为多元的体育教学系统,帮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理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运动观念,对于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除此之外,因为在目前小学民族体育教学的发展还较为落后,课堂组织、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都不够成熟,这对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当前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对项目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其能够与教学形成更好的联系,掌握更多的授课技能和经验,促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能确保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器材进行灵活使用,不断创新方式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提升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小学阶段,学生都喜欢玩,但是又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丢手绢以及跳皮筋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特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校本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长选择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可行性的方案。在此之外,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活动,以练习游戏的方式,更好地辅助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5]。有效的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并且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徒手操”的教学时,通过进行创编的方式将彝族舞蹈导入学习之中,为了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故事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使得课堂更加活跃,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活动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下去,需要建立起一支完善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小学体育教师如果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会遇到困难,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出现负面作用,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所在。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不断加强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有效提升教师对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的认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技能[6]。因为当前的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在实际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意识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以及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互动和学习,能够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得到提升,这样也能在民族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例如,在踢毽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毽球的起源,并且还要示范一些踢毽球的常见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在对踢毽球动作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踢毽球的方法和技能,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更好适应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结束语
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活动中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可以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面对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选择有针对性以及适合当地小学校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真正地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活动内容之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家欣.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好家长,2018(34):1.
[2]朱慧云.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与措施[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1):182.
[3]黄文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9(1):1.
[4]沈佳波.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83-184.
[5]蔡海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172,174.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变迁;阿细跳月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40-04
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the modern social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model, such as ritual activities, self entertainment, youth villages of marriage, family influence inevitably happen different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e government's care and the help,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heritance of the main body into middle age by the young, the elderly and the special art display team, and to the need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instrument selection, music layout and action in the commercial and become more market-orient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keep the national commercial tid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 traditional worship still guarantee the continuity and seriousness, in performances emphasize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living style, make i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ries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and, thereby,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transition;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1 前 言
当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创建体育强国步伐的跟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次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综观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惑。体现在:一方面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以及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得到深度挖掘而获得重生;另一方面又有诸多具有鲜明民族、农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显得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获得一定的发展生机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发展迷茫。因此,“传承”已经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所谓“传承”,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经验甚至包括历史记忆的跨世代的延展,它既指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亦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也可用来指体育文化的传递方式。在全国林林总总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彝族古老的“阿细跳月”,因其独特的民族体育传承方式,重新焕发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走访了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凤凰村等地方,以“阿细跳月”为案例,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现场考察,并将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重要的民族风俗与体育文化活动,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阿细跳月”生成于早期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由于阿细人世世代代的传承。
3.1 传统的传承方式
3.1.1 宗教祭神的神圣传承
“阿细跳月”早期是与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应该说,它最初是寄寓着阿细人的宗教情感的,这一点从可邑村的钻木取火仪式和凤凰村参与祭火到随祭火仪式的消失而分离出来的过程可以印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娱神到娱人的过程,最后从宗教祭祀中分离出来,发展成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归根到底,舞蹈总要追溯到宗教仪式的实际原因上,只是到了后来舞蹈才流入一个完全审美享乐主义的范围内,在那里,它失去了严肃的意义”(鲁道夫•桑纳)。
3.1.2 自我娱乐的自发传承
祭神是人类早期对自然极度依赖的表现,随着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束缚,娱神功能也在不断地退化,相对而言,娱人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阿细跳月”脱离了祭祀场合,原本在祭祀过程中既娱神又娱人的娱乐功能转化为专娱人的单一娱乐功能。在传统彝族阿细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阿细跳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群众性的体育文化项目,男女老少都参与,参与面广,互动性强。阿细人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学成,“我们阿细人天生就会跳月”的说话并不夸张。
3.1.3 男女婚恋的本能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阿细跳月”主要是男女青年交际的工具。“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阿细跳月”被潜移默化地传递、传承着。而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阿细青年婚恋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靠跳月为中介的婚恋方式逐渐被遗弃,致使“阿细跳月”的主要传承功能也在逐渐消失。
3.1.4 村落家庭的熏陶传承
传承涉及到“传”和“承”两个连续的动作,其主导都是人。无论是传还是承,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承载和传递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又分为群体传承(村落、家庭等)和个体传承(长辈等)。群体传承人就是整个民族内部所有民众。家庭是“阿细跳月”传承的首要途径,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从祖辈、父母那里得知“阿细跳月”的传说、历史、发展变化,学习相关乐器的弹奏、制作,从而使阿细跳月这一古老文化在家庭中得到直接的传承。凤凰村里 50 多岁的老人都表示,在他们年轻时,也就是上世纪 60、70 年代,父母一定会在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长到 10 岁以后,就开始着为孩子制作三弦、笛子等乐器,他们自己也会学习做三弦。
3.2 传承方式的变迁
可以说,任何形式的体育文化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根植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有的底色和痕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背景和重点的转换,都会使其适用性、针对性和意义价值大打折扣。而通过传承创新,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它们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3.2.1 传承主体的变迁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只有符合时展,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为国家与社会所认可。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受民族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在现代社会,政府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扶持与推动作用,往往在短时间内能够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阿细跳月自然也不例外。
3.2.1.1 政府对“阿细跳月”传承的推进
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旅游热的带动下,弥勒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大力宣传“阿细跳月”,特别重视“阿细跳月”的继承和发展。在“阿细跳月”的传播、民族艺人培养和组织、音乐舞蹈的改进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弥勒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西一、西二、西三镇相关文化部门收列了有关“阿细跳月”的音乐材料、舞蹈材料,对舞蹈及艺人状况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编写了相关书籍,还制作刻录了 CD、DVD、VCD 等影视材料。弥勒电视台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每天定时插播介绍“阿细跳月”的影视片段,让人们从电视中就能领略“阿细跳月”的风采。
3.2.1.2 传承人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产生并流传于阿细民众中的群体艺术,创作者是群体民众,传承者也是全体民众。它历经数百年不变,完全得力于阿细民众对它的热爱和珍视。一直以来,阿细青年是传承的中坚力量,是手持“接力棒”的大多数。然而,今天的阿细青年却不再是传承的主要群体,扮演传承角色的多是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
“在稍稍发达的社会,文化分层突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时间里在个体文化的特色之上,并由无数个不完整的个体组成。个体的变迁将会导致亚文化的产生或变迁。”
“现在的青年人多向往外边的世界,不屑于整天在家打打跳跳。”可邑村一位老人和年轻人谈起时说。个人本是构成村落的基本元素,也是构建文化的基本要素,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向将会牵动着村落文化的发展。青年们行为的变化,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的变更。由于传承个体的发展变迁,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群体的不断流失。在政府及基层村组织的干预下,采取各种方案促进“阿细跳月”的传承,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强对中年传承人的塑造。传承人的培养是当今保留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喜的是,阿西人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也积极响应,避免后继无人的困境。
由于少有自发进行的“阿细跳月”娱乐活动,年轻人失去了耳濡目染的条件,传承变为以文艺队、文化室的特别教授方式进行。即由特定的某一个或是几个传承人对部分年轻人进行传授,以前的集体传承已然不复存在。对于青年来说,学习舞蹈的方式不再是在社交活动中的自学实践,而是通过文化室的专门教授和训练。现在的学习,接受的是文艺队对传统“阿细跳月”编排后的动作,目的是适应舞台表演。
3.2.2 传承心态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阿西人的文化瑰宝,在阿细的传统社会里,阿细人出于本能的热爱,将“阿细跳月”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上个世纪80、90 年代,社会发生了转型,阿细地区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当地一部分汉族以有色眼光来看待“阿细跳月”,致使一部分阿细青年对自己的民族舞蹈失去信心,认为是落后的、粗野的,并有意识地放弃了“阿细跳月”,从而致使阿细跳月的“文化认同”受到挑战。“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亨廷顿)。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本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有了偏向,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加之民俗旅游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了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阿细跳月”在此之中受到广泛关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此,“阿细跳月”这一传统的歌舞又重新引起了阿细青年人学习的兴趣。只不过,这种兴趣不再完全是为了生活本质的需要,更多趋向于生活需求的功利。
现在的“阿细跳月”,除了每年祭祀时的仪式外,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而出现的,参与“阿细跳月”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如可邑村与文化旅游联系的非常紧密,每周都会为大量的游客进行文化表演,包括进寨时的敬酒和歌舞表演,祭祀地方的钻木取火和阿西表演,会餐时的敬酒等歌舞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彝族风格和文化特色,游客不知不觉陶醉其中,甚至流连忘返。再如凤凰村文艺队经常出外表演,每年都会到民族村表演,县上、镇上的任何活动的开幕以及接待外宾事项,凤凰村的“阿细跳月”队都会参加。平时各村有什么喜事,比如建新房、孩子满月、结婚等,也会有人请文艺队去表演。
正是由于存在一定诱惑,外出打工以及赋闲在家的阿细青年又愿意加入到跳月队。最为主要的是,当演出所得到的费用远远超出在家务农及外出打工的收入时,阿细年轻人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在这样心态的驱动下,青年人愿意学、而且希望学好“阿细跳月”。凤凰村文艺队长毕仕福也说:“现在村里人不会经常跳了,我们那个时候,从小跟在父母身边,经常在村里跳月,看着看着就会了,不用别人教。现在不行了,由于跳月不经常搞,所以那些小孩都没多少机会学,平时在家父母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教小孩,所以现在的很多阿细年轻人会是会跳,但跳得不是很好,如今村里有专门的文艺队,小伙子们可以跟着学,但有的小伙子还不愿意学呢。”
3.2.3 阿细跳月自身音乐、舞蹈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发展变迁和舞台表演需要的刺激下,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阿细跳月”自身也发生了改变。从舞蹈动作的整体来看,“阿细跳月”分为音乐和舞蹈两个部分。在乐器方面,从最初的小三弦到现在的大三弦,增加了声音的震撼度和影响力,各村寨可自由发挥,只要旋律相似,节奏是 5 拍子,歌词可自由撰写。这样使得“阿细跳月”更具艺术特色和审美倾向,各村寨可根据村民的审美情趣编写歌词。有的地方为了配合现代舞台演出,尤其是大型舞台演出,还以现代电声乐进行配乐,从而取代了表演者的乐器吹奏,另外就是在歌词调子的组合加工上,更加适应舞台表演。在舞蹈表现方面,各村寨文艺队也可以融合、分解百年流传下来的各“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使一支舞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在不同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样式。为适应舞台表演,在继承传统集体圆圈舞的基础上,改编成为艺术加工的舞台表演形式;将传统舞蹈的动作加快,手部拍掌、弹跳、转身的方式转变,舞蹈动作更加轻快温柔;再者就是以人数取胜,制造欢乐、气势磅礴的气氛,尤其是在现场的表演过程中,邀请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加入,进行现场同乐以及即兴演出,使现场的欢乐氛围达到。
如在凤凰村“阿细跳月”的舞台展演中,女演员们已经将拍手、踢脚、转身等这样的动作表现得轻柔、明快,显示出与传统集体性共舞的差别。这样的改编主要为了迎合现代舞台审美的标准和审美视角,与传统靠力量营造欢乐气氛的表现方式迥然不同。
3.3 传承方式变迁的现代审视
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民众的消费水平和文化需求在日益提高。当现代社会需要将“阿细跳月”传出村外,而大众传媒又把各种时尚元素带到村里时,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大批游客的到来,村民的娱乐方式和内容发生改变,并且形成了新的娱乐习惯,顺应了依靠视听娱乐的当今文化消费的趋势。而为了市场化的需求,取悦于观众和游客,阿细跳月在音乐的配器与选择上、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尽可能向舞台化转移,舞美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满足观众。可以说,走向消费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充当建构地方文化和经济的文化产品,已经使阿细跳月这一文化品牌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扶持和追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阿细跳月是否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3.3.1 在功利与本能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阿细跳月的传承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当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文化传承时,这种文化的延续会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产生中断?慢慢舞台化的“阿细跳月”在展演过程中,其文化传承的功能会不会弱化?一旦功利丧失,阿西人是否还有继续传承阿细跳月的热情与动力?也许是认识到这一问题,基层的村组织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在彝族春节的民俗活动中,村民小组及文化队共同组织的文艺汇演,把外出打工、工作而过年回家的人聚拢在一起,为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当村民都聚在广场上时,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念必然适情而生。虽然村民站在一起不是“跳月”,但是大家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仍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舞台化的表演和文化互动体验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彝族民众和村落进行有效整合,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对阿细跳月的热爱。
3.3.2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不可否认的是,阿细跳月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中断,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在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性,彝族文化始终是阿细跳月的“根”与“源”。为了做到与社会、时展的同步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胆的革新,从音乐配器到动作编排,大量引进外来的文化因素,在使其符合表演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矫枉过正”,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需要,一味的进行“创新”,传统的内容却是越来越少。如果离开原生态的民间体育文化越远,阿细跳月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壤供其养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可喜的是,在彝族庄严的祭祀活动中,阿细跳月传统的舞蹈形式又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在小三弦清亮、优美的配乐下,动作虽然简单朴实无华,但整个祭祀活动显得庄严而肃穆,似乎在那一刻,所有阿西人的心又被重新贴在一起,所有的华丽浮躁的外表都逐渐的退去,原生态的阿细跳月将今天的阿西人与祖先又紧紧的连在一起,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和纽带。
4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它自身的传承和延续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处于持续的发展变迁之中。古老的阿细跳月,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冲击,传统的祭祀传承模式、娱乐传承模式、婚恋传承模式、家庭村落传承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在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热潮中,阿细跳月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改变。而为了达到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政府加大了对阿细跳月传承工作的推进,使得传承的主体由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而为了舞台表演的需要以及迎合观众和游客的口味,阿细跳月在乐器选择、音乐编排和动作改编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阿细跳月成为目前民族文化旅游热潮中的一颗奇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过多的现代因素、尤其是市场商业因素被植入进来,在商业利益和功利面前,在传统礼仪与现代创新之间,如何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如何在传承过程中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也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变迁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而保证民族传统礼仪的延续性和严肃性、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众化与生活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之间,阿细跳月的文化传承无疑在寻找一条平衡点,以此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所桥梁,使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够得以跨过商业大潮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生,从而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汗林.“阿细跳月”的传说[J].今日民族,2002,(2).
[2] 姚艳.文化传承的困境――阿细跳月的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1).
[3] 克利福德•格尔兹(美).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民族传统体育范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异化;规避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1-0083-03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Chinese nation’s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 economic,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rises and falls following with up and down of the community. Becau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ing and other factor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which combined with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inevitably become different.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to discuss alienation and circumvention of Chinese tradiional sporta, then to find out reasons of alienation and ways circumvention. What we do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and push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o world.
Key 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alienation; circumvention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瑰宝,它渗透着我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积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本,是当今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处于当代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并且被日益消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使融合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化。如何趋利避害,已经成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课题。因此,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与规避,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
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中,产生阻碍与扭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象。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化
传统文化犹如百年老店的产品,是要靠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对文化资源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文化发展的异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的不断渗透和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地成为文化传统被“封存”,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模式是效仿西方竞技体育的。在开发传统体育项目方面,没有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的、传统的、民族的“三方面的内涵进行创新,而只是在竞赛体制和程序化上选择了西方体育的程式,淡化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及个性。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及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使得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渐行渐远。由传统武术的异化演变而成的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本质和功能的异化。
1.2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异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体育全球化已成为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挑战,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因为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系统继承而被人们逐渐边缘化,西方近现代体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的认可程度,使得传统体育项目已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新型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不断异化,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异化。当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而是为了“现代化”和“功利化”,其价值的异化就产生了。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一定有显著的功利性,但对于特定的族群而言,它确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民族传统体育与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粹,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在某些人的眼里成了争名夺利的工具。如在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居然出现了男人戴假发参加女子组比赛以及在打陀螺比赛里出现了一群“雇佣军”球员,他们同一个村子的人,多年来被雇佣分别代表不同队参赛。只在比赛时才出钱雇选手以换取好成绩,那平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了。当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不能体现其娱乐性、休闲性,不再适应现代人类生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就会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
2 民族传统体育异化的原因
由于时代的变迁及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改变,如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混杂,使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状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构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诸多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当这些变化的因素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就产生了。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异化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存环境的改变
“任何一项技术必定与某一种环境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似的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相同的能产量。”[1]这一人类学的观点对论述生存环境的改变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同样适用。如贵州地区的“划龙舟”、云南独龙族的“溜索比赛”等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形成与当地人民居住的复杂险峻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藏语称“亚久”的赛牦牛是只有才能见到的比赛。骑牦牛比赛需要一定的驾驭技巧,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参赛者骑技及骑速的比拼,常令赛场气氛显得紧张刺激,有很强的观赏性。由于风格迥异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天然的民族和地理依赖性,很多传统体育项目离开了既定的土壤和环境,便失去了活力和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个性。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蒙古族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骑马放牧逐渐发展到驾驶摩托车或吉普车放牧,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也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现代文明制造了生存环境的异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在此背景下也由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步演变为满足人们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政治和经济等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功能的嬗变,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的变迁、异化与筛选。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的传播将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源源不断地输入,随着现代各种娱乐方式的出现,民族传统体育以往固有的文化理念被不断地改变,新型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异化,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已经面临加速变异的残酷现实。
2.2 文化环境的变迁
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左右世界的强大力量,它深刻改变了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结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接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从发展的内容和程式来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无疑是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焦点,并呈现出明显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特点。其他的传统民族文化,则处于这种强势文化的笼罩下,并且被日益消解。体育文化全球化使得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愈来愈密切,各文化间的互补、互渗现象愈来愈深刻,其文化的认同性不断增强,而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的统一性标准,驱使我们在自觉不自觉间运用西方体育的理念影响甚至更改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形成严重的文化等级差异。经济城镇化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弊端,体育文化的异化和现代化严重影响和桎梏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在当代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原来传统武术的技术、拳理越来越被异化,它原来的文化内涵被过滤。由此可见,我们在接纳西方体育的过程中,因为文化环境的变迁所表现的文化模仿形式,是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个性异化的最直接动因。
2.3 社会形态的转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在整体上适应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小。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打着深深的“自然”印记,因此民族体育和内容都呈现出“自然”的特征;而农业社会经济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特点,又使民族传统体育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轨道,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社会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民族传统体育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产业化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物质生产各部门都在被推向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性被减弱,开展运动目的是为了比赛的胜利,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于是赛场上时有斗殴事件发生。当功利色彩充斥其中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变得庸俗和媚俗,甚至以牺牲原生态文化为代价,缺少或扭曲了真正的民族体育风情。如一些景区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抛绣球时,让接绣球的游客做“新郎”为景区的“职业新娘”花钱买东西,变相收取游客的金钱。社会形态的转变让体育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不择手段“抢金夺银”的事情的发生便不为怪了。而这些异化现象,不会再使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最终会破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异化的规避
3.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设施简单、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适应了各民族人民体育锻炼的需要,达到了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道路,是民族传统体育异化的回归。传统是发展着的,传统是需要发展的。我国现行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把握机遇,正确、全面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理性规避其中的异化成分,使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并参与其中。历史告诉我们,社会总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才得以保持原貌,因此我们应在保证经济开发的同时,注意这些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合理发展。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正逐步迈向现代化――未来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文化发展式战略,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和谐的互动,不能违背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现实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否则将变为文化遗产符号。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变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以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
3.2 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应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同的规律和内容,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积累,而且有许多对人类未来有着重要意义的珍贵宝藏。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使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浓厚,文化底蕴更雄厚,方可争艳世界,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与文化提供资源与无穷活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应以自身价值为基础,跟上时代的步伐,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融入世界,与世界文化共荣。如太极拳,世界上没有一种武技能像它那样,包蕴宇宙至大哲理的太极阴阳观念和八卦生化机理。因为饱含浓郁中华文化和深厚的民族特色,太极拳在世界武林中才大放异彩,并被更多的民族、国家的人们所认同和需要。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地通过分配或重新分配就可简单地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时候要尊重这一规律,要注意保护其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注意突出民族特色这个主题,要保持其原生的核心内容。如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横加蹂躏,以创新的名义到处杂交,弄得最后连自己的纯种血统都找不到的话,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3 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途径
3.3.1 以民间活动的方式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首先必须要有扎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由于有很大的表演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再者,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经济条件,结合各少数民族的节假日,重点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普及符合当地地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竞技化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是非竞技化的体育项目,都要建立规范的表演和竞赛制度。政府应以廉价甚至是免费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大量直接接触各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机会,让大家更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为将来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群众基础。那些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以为本民族、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发展目的。只有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才能获得发展的源源动力。如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民族体育活动,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带动该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在民间举办各种民族体育竞赛活动,直接的收入是出卖门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间接的收益是促进地区旅游、餐饮、服务、商贸、交通等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经济收益,都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3.3.2 以人文旅游的方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娱乐成分,伴随着不断扩大的“人文旅游”市场的要求,以旅游的方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就要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挖掘出来,以民族节日为依托,采取建立民族体育文化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业等,把观光旅游资源与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相结合,要适时地满足游客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拉动区域性整体经济的发展。如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都是集民族体育活动、物资交流、体育竞技、文化汇演、旅游及商贸为一体的盛会。
以人文旅游的方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要顺应时代潮流,要善于拓展它的外延和丰富它的内涵。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普及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趣味性和健身娱乐性,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在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健康与延年益寿是很多人追求的,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医疗、保健和康复等功能用于市场,服务于群众的体育消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还应注意不能以满足满足游客好奇心和追求感官刺激而践踏大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3]民族传统体育要得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不能因追求简单、粗放型的发展而进行破坏性的资源开发,并随意杂糅现代社会的因素。而应在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因为,当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旦被破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会出现异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它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性格。所以,以人文旅
游的方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对文化环境的保护跟生态环境一样重要。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天一天加深。来自于生产、娱乐,与宗教、祭祀、民风民俗等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生产、生活、宗教、节日等活动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生存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形态的改变是其异化的原因。再通过对其异化的认识,进一步探析和思考如何去规避,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态势,并能较好地预测与规划其未来的发展,以满足时展与体育文化多样化的诉求。
参考文献:
[1] 马文•哈里斯. 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