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窗花剪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单窗花剪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单窗花剪纸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1

材料:

红色纸、剪刀、笔

步骤:

首先准备一张红色的纸,最好是双面红色的,长度大约20厘米见方即可。

将红色纸沿着对角线对折一次,注意一定要压扁压平。因为这个剪纸不仅是一层,要折好多层,所以,每一层尽量都压得实一些。

将对折的纸沿着中线对折,使两个45度角重叠在一起。

将两次对折的纸在沿着中线对折,继续使两个45度角重叠在一起。

再次对折与上两次不同,这次是将其中一个45度的角(注意是连成一起的那边,而不是散开好几页那边)对折成两半,这次,另一条边是不对齐的。

在稍短的那面画上图案,如图所示。这里小编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画上了阴影部分,实际操作中只要自己能看出效果即可,不必非要画上重重的阴影。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2

工具/原料

正方形纸

剪刀

尺子

方法/步骤

最好用红色的纸哦!(家里没了红色的纸了,我用的别的颜色的貌似不是那么喜庆哈。)我们首先将彩纸两条中线对折,如下图所示。

我们再将四条边分别与两条中线对齐折。边缘线一定要对齐,要按压平整的。如下图。

我们全部折好后,将上侧中线以上三等分,要折痕。这地方我们可以借助尺子,当然也可以凭感觉来折。

然后我们将纸对折后再对折。我们将上边向下折一下,然后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如图二的样子。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3

关键词:脓毒血症;胆碱酯酶;变化;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ve unit icu)2009年5月~2011年6月脓毒血症患者58例,其中肺部感染47例,肾小球肾炎2例,术后感染ARDS2例,胸部外伤患者3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2例,脑出血患者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05年德国脓毒血症状诊断标准,同时按照掼进行规范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氧疗(包括机械正压通气等)。

1.2方法 CHE测定方法采用了酰硫代胆碱法测定血清标本,正常参考值为5000~10000u/l,分别测定入院时,入院后24h后,入院72h后的胆碱酶.同时监测所有患者24h内的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

2 结果

见表1、表2。

3 结论

3.1脓毒血症患者的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感染严重程度及疾病发展、转归的一项指标。

3.2脓毒血症患者的CHE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4 讨论

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人体内胆碱酯酶分为两类,一类是乙酰脂碱酯酶(ACHE),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来源于神经细胞和新生红细胞,主要颁于红细胞,肺、脾、神经末梢及脑灰质,多作用于乙酰胆碱。另一灰称为假性(拟)胆碱酶酶(PCHE)丁酰脂碱酯酶(BCHE),主要颁于肝、胰、心肠粘膜及血浆中,神经组织(于脑白质,神经细胞髓鞘)中也有分布,对乙酰脂碱特异性较低,可水解其它的胆碱酶类,如琥珀胆碱4,当ACHE缺乏或被抑制时,BCHE可以替代,ACHE清除乙酰脂碱5,BCHE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合成后立释放入血,半衰期11d,故其血浆中听浓度能反应合成速率。

研究发现,脓毒血症患者血清CHE水平明显下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清的CHE下降幅度越大,死亡率越高.与Kamolz等报道一致[1]。通过动态观察脓毒血症CHE水平提示脓毒水平死亡率患者,CHE水平持续下降,表明CHE变化值是判断脓毒血症愈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分析脓毒血症状患者血清CHE下降的可能机制有:①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脓毒血症状患者几乎均存在严重感染,细菌及其内毒素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活素,蛋白酶、脂类代谢物和蛋白质类物质,对肝脏合成CHE产生特异性抑制[2];②肠道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脏有着强大的外毒防御功能,但在严重应激时,由于组织缺氧,酸中毒和炎症状因子调节等因素,肝脏代偿能力减退,肠上皮细胞受损及粘膜通透性增强,脓毒素吸收增加,使肝功能进一步损害加重,早期肝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移位,表现出酶学水平显著提高[3];③胆碱能抗炎通路:致病菌入侵时,体内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脂碱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参与抗炎,并将之命名为"胆碱能抗炎通路"[4]。乙酰脂碱代偿性增加,可调节炎症状因子的合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此过程可能伴随ACHE和血清胆碱酯酶合成减少,消耗分解增多、功能抑制[5];④毛细血管渗透漏综合征:由于突发的、可逆性毛细血管高渗透性,血浆迅速从血管渗透组织间隙,使CHE转运出血管外增多,CHE向血管外布可能是早期血清CHE水平迅速下降的原因,而后期则是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所致。

参考文献:

[1]Kamlaz,LP,Andel H,Greherm,etal.Serum Cholinestetase activity reflects morbidity in burned patients[J].Burns,200228(2):147-150.

[2]吴钦柏.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碍碱酯酶测定及临床意义[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2,27(6):504-505.

[3]赵擎宇,贾清颜,苏全冠.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指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3,10(6):433-435.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4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减蒿芩清胆汤治疗化疗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21例常规化疗,治疗组21例配合加减蒿芩清胆汤治疗,分别检验肝功能改变和观察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85.71%,对照组57.15%,两组比较P

【关键词】 中医药;蒿芩清胆汤;化疗;肝损伤;临床观察

众所周知,化疗为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多种化疗药物[1]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均需经过肝脏的代谢、活化或灭活,由此造成的化疗性肝损伤(liver-damage after chemotherapy)[2]影响到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QOL),甚则导致死亡。近年来,中医药针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的证候特点,予以辨证施治,整体调理成为今后治疗的方向之一。我们以传统方药蒿芩清胆汤为基础,加减后辅助治疗化疗性肝损伤,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6月中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3],一般状况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的,且预计自观察起生存在3个月以上的化疗后肝损害住院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0.4±7.8)岁,肺癌8例,淋巴瘤3例,乳腺癌7例,肠癌3例。治疗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5±11.4)岁,肺癌9例,淋巴瘤4例,乳腺癌5例,肠癌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分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生活质量按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标准评分, 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静脉化疗,使用药物及剂量如下:紫杉醇135~175mg/m2,拆分为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多烯紫杉醇75mg/m2,每3周1次;吉西他滨1000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顺铂80mg/m2,拆分为第1~3天应用,每3周1次; 5-氟尿嘧啶600mg/m2,连用5天,每3周1次;奥沙利铂130mg/m2,每3周1次;阿霉素60mg/m2,每3周1次;环磷酰胺600mg/m2,每3周1次;长春碱类1.4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

治疗组配合服用加减蒿芩清胆汤,药用青蒿、黄芩、枳壳、虎杖、苦参、柴胡、郁金、姜黄、生黄芪、白芍,偏毒热互结者加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偏腹气凝滞者加川楝子、香附、乌药,大便干结难下者加大黄、莱菔子、厚朴。

1.3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脏质地变软,脾脏缩小或稳定不变,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ALT、AST、TBIL)检查基本达到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脏质地稳定不变,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较原值下降50%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者。

生活质量状况以Karnofsky行为状况评分标准为指标[4],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增加20分者为提高,增加10分者为改善,无增加者为稳定,减少10分为减退。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治疗结果

见表1~3。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根据潜伏期长短将化疗性肝损伤[5]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肝细胞损害中,急性药物性肝炎最为多见,其中过敏反应引起的急性肝损害出现较早;慢性病例则呈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程,可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或反复出现肝酶升高或黄疸。目前,现代医学针对化疗引起的肝损伤,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监测是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的首选方法,除了一般性的对症支持治疗外,多种保肝药物[6~8]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恶性肿瘤疾病本身及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而且大多数西药要经过肝脏代谢[9],可能会加重损伤。所以,继续开展化疗性肝损伤的深入研究及寻找有效且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中药治疗方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化疗性肝损伤概括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解毒祛瘀为根本大法,再配合理气开瘀之药。以此法为基础,把握化疗后肝损伤的证候特点,将传统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化裁,全方以青蒿、黄芩为君药,清肝胆,解毒邪;以枳壳、半夏、虎杖、苦参、柴胡为臣药,和肝利胆调中;佐以生黄芪、白芍旨在祛邪而不伤正;加郁金、姜黄、白花蛇舌草、猫爪草以加强活血解毒之效;加川楝子、香附、乌药、莱菔子、厚朴以疏理肝气,调理脾胃,使毒瘀之邪得以疏泄。通过对42例患者的病例观察,可以看到加减蒿芩清胆汤对化疗性肝损伤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以便确立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保肝护肝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0 -2004.

2 黄宁.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 9(2): 117-119.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1-224.

4 刘亚娴.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5 江滨,陈书长.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679-695.

6 崔宪珍,刘都户.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化疗药物肝损害126例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08,37(7):931-932.

7 尤克.硫普罗宁对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18-619.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5

关键词:数据挖掘 实时统计分析 临床路径

1.课题研究背景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也是我国医疗改革与世界接轨,实行按病种分类管理,实施医疗保障制度的方法之一。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1]。

单病种质量控制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卫生保健中心经过10年研究,于1976年完成了著名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类法(DRGs)。当时主要应用目的是对医院合理的费用偿付进行管理,是一种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偿付的标准体系,旨在将医疗费用管理变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这是单病种质理控制理念的雏形[2]。

为了提高质量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性,后来国际上出现了各类新的质量指标:按照单位类别, 如急诊、ICU;依照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依照病种,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依照重点范围,如病人安全目标等方面。新的分类推动了单病种管理理念的发展。

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从2000年2月开始,开发临床/医疗质量核心指标评价系统,建立医院可以横向比较的内涵质量的软指标,并从2004年开始实施。它采用普遍认可的临床医疗程序和评价方法,这些标准化的程序和评价方法经循证医学证明与提高医疗质量有关。涉及的病种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膝/髋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2006年的总结报告证明,单病种管理的有关指标促使医院服务质量提高了11个百分点[3]。

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在国内试点要追溯到9年前。当时,中国医院协会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自2000年起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定期评价。其间,评价指标经历了从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等传统指标,向切口愈合率等结果质量指标的转变。2007年,最终拟定出4个病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脑卒中,两项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制定了以过程质量管理为主的试行评价标准,为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对大型医院的质量监管提供了依据和新途径。

2007年始至2011年,卫生部共对22个专科158个病种实行单病种管理,并从2009年开始对单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并制定了效率指标、效果指标、工作量指标、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五类20项非特异性指标进行监测。通过对非特异性指标的监测和研究,力图探索并建立一套对单病种质理控制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比较全面完整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单病种的运用及改进提供了有效可行的、评价工具,推动单病种质理控制工作的持续进展[4]。

国内许多医院采用纸张表单的手工管理方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能高效、规范、科学地引导增加医护人员按临床路径对病人实施医疗和护理,质控人员不能实时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动态地过程监控和终末监控,和一些与病人临床医院相关的重要环节医疗指标由于手工填写路径表格常常遗漏,增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影响了临床路径管理效果,也影响了评价指标的精准性[5]。而将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和对信息化的数据实时进行挖据,能够能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从而使医疗质量管理人员,获得准确的单病种质量评价指标,对单病种的疗效进行证评估,获得治疗方法最佳、病人费用最合适的单病种管理模式。

2.研究目标

对我院45个病种实行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进行动态地过程监控和终末监控,通过数据挖掘,获取5类20项单病种质控指标的精确数据,以不断优化单病种治疗方法。

3.研究内容

3.1将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块,嵌入H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链接。

3.2设定临床路径管理监控规则。

3.3建立临床路径数据仓库,开发完整的管理平台,使用数据挖掘和自定义搜索结合的方法,在统一的界面下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5类20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控、统计分析和自定义报表。本平台采用分级管理的机制,通过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所有数据均可导出到第三方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将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块嵌入H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链接,实现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增强医护人员执行临床路径的依从性。

3.2设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临床路径项目执行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对临床路径实行动态地过程监控控和监控临床医生和护士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对临床路径管理的依从性,实现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

3.3建立临床路径数据仓库,开发完整的管理平台,使用数据挖掘和自定义搜索结合的方法,在统一的界面下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5类20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控、统计分析和自定义报表。采用分级管理的机制,通过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所有数据均可导出到第三方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4.研究的结果:

4.1通过设立临床路径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临床路径项目执行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严格监控临床医生和护士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依从性,实现了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并举。

4.2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获得精确的单病种质量评价指标,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物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3推动医务人员钻研技术、实施高难度医疗技术、通过提高效率、吸引病源、多收病例、增加各临床科室业务收入,水涨船高,成倍地增加医院收入。

4.4通过提高单病种成本控制质量,大幅度提高医院现有资源的技术效率和分配效率。

4.5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增加病人的满意度,增加了回头客户,大幅度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社会效益的也是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增加医院经济收益的道路,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性竞争的道路,是医患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芳,杨天桂.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年第2卷第3期

[2].王吉善,张振伟.开展病种质理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中国医院杂志第17期

[3].刘平安.单病种管理从最基本做起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4期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6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明显增多的发展趋势,面对不断增多的大量糖尿病患者,早期对病情进行确诊及对糖尿病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均需要找到一个相对简便而且实用的指标[1]。本次研究对糖化血红蛋白在老年糖尿病诊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疾病的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各46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3±0.6)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63~89岁,平均年龄(70.5±0.7)岁;糖尿病患病时间1~13年,平均患病时间(4.3±0.8)年。上述几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1.2.1研究组 ①研究对象病情经诊断后确诊为糖尿病;②研究对象糖尿病病史60岁;⑤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正常;⑥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2对照组 ①研究对象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②以往没有任何疾病史;③研究对象年龄在60岁以上;④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正常;⑤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1.3.1研究组 ①研究对象病情经诊断后没有确诊为糖尿病;②研究对象糖尿病病史>15年;③合并患有其他疾病;④研究对象年龄

1.3.2对照组 ①研究对象体检结果显示为亚健康或不健康;②以往有疾病史;③研究对象年龄

1.4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在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3mL,采用我院现有生化分析仪,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氧化酶法对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结果[2]。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空腹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范围为:4.8%~6.0%。

1.6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见表1。

3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游离醛基与血红蛋白游离氨基间存在的一种非酶缩合产物。其合成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合成的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的实际环境中的糖浓度成正比例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所占的比率可以对测定前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进行客观反映,是对糖尿病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进行评价的一个良好指标[3]。

临床研究后发现红细胞的寿命平均在120 d左右,在红细胞存活的过程中,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会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波动,红细胞越接近死亡,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也就会越长,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就越高。在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经历50%的时间段中所测得的平均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真实水平最为吻合。某些患者在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后,血糖水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持续的过程,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那么原本水平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没有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于是就会导致出现FPG水平低,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的异常现象。

机体内的循环血糖浓度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呈现明显增加的发展趋势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糖尿病的主要特点。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外周血糖浓度呈现正比例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可以对糖尿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反应。长期持续的高血糖症的存在不仅仅会使血红蛋白发生糖基化改变,还会导致长寿组织蛋白发生非酶糖化改变,进而导致糖化终产物的生成。糖化终产物对糖脂及蛋白质的氧化应激产物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刺激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细胞间基质明显增殖等,已经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心,肾,神经等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机制。所以血糖水平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通常认为,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主要具有以下意义:①糖尿病筛选普查过程中存在早期提示价值,可作为对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病情进行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②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作为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预示有微、小血管并发症出现或存在[4]。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实际测定过程中还会受其他疾病所产生的干扰,当患者为血液病患者尤其溶血性贫血疾病患者的时候,其红细胞的寿命会明显缩短,进而导致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时间也会相应的缩短,由此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还有某些基础疾病出现继发性溶血的时候,会使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值偏低,如肝硬化、脾肿大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的EPO治疗及极度贫血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之后,都会出现这一问题;另外,血红蛋白珠蛋白结构出现异常和合成效果不均匀都会导致出现异常的血红蛋白。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不能对患者体内血糖的控制状况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上述几种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在实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结合分析。因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联合检测可以对糖尿病及相关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能够进一步避免误诊及漏诊现象的出现,故可以将这一方法作为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的一个金标准。

参考文献:

[1]高志红.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及变迁[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6(12):143-144.

[2]刘彦君.2011年美国医师协会院内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医刊,2012,47(1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