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窗花剪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单窗花剪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单窗花剪纸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1

材料:

红色纸、剪刀、笔

步骤:

首先准备一张红色的纸,最好是双面红色的,长度大约20厘米见方即可。

将红色纸沿着对角线对折一次,注意一定要压扁压平。因为这个剪纸不仅是一层,要折好多层,所以,每一层尽量都压得实一些。

将对折的纸沿着中线对折,使两个45度角重叠在一起。

将两次对折的纸在沿着中线对折,继续使两个45度角重叠在一起。

再次对折与上两次不同,这次是将其中一个45度的角(注意是连成一起的那边,而不是散开好几页那边)对折成两半,这次,另一条边是不对齐的。

在稍短的那面画上图案,如图所示。这里小编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画上了阴影部分,实际操作中只要自己能看出效果即可,不必非要画上重重的阴影。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2

工具/原料

正方形纸

剪刀

尺子

方法/步骤

最好用红色的纸哦!(家里没了红色的纸了,我用的别的颜色的貌似不是那么喜庆哈。)我们首先将彩纸两条中线对折,如下图所示。

我们再将四条边分别与两条中线对齐折。边缘线一定要对齐,要按压平整的。如下图。

我们全部折好后,将上侧中线以上三等分,要折痕。这地方我们可以借助尺子,当然也可以凭感觉来折。

然后我们将纸对折后再对折。我们将上边向下折一下,然后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如图二的样子。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3

关键词:脓毒血症;胆碱酯酶;变化;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ve unit icu)2009年5月~2011年6月脓毒血症患者58例,其中肺部感染47例,肾小球肾炎2例,术后感染ARDS2例,胸部外伤患者3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2例,脑出血患者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05年德国脓毒血症状诊断标准,同时按照掼进行规范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氧疗(包括机械正压通气等)。

1.2方法 CHE测定方法采用了酰硫代胆碱法测定血清标本,正常参考值为5000~10000u/l,分别测定入院时,入院后24h后,入院72h后的胆碱酶.同时监测所有患者24h内的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

2 结果

见表1、表2。

3 结论

3.1脓毒血症患者的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感染严重程度及疾病发展、转归的一项指标。

3.2脓毒血症患者的CHE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4 讨论

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人体内胆碱酯酶分为两类,一类是乙酰脂碱酯酶(ACHE),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来源于神经细胞和新生红细胞,主要颁于红细胞,肺、脾、神经末梢及脑灰质,多作用于乙酰胆碱。另一灰称为假性(拟)胆碱酶酶(PCHE)丁酰脂碱酯酶(BCHE),主要颁于肝、胰、心肠粘膜及血浆中,神经组织(于脑白质,神经细胞髓鞘)中也有分布,对乙酰脂碱特异性较低,可水解其它的胆碱酶类,如琥珀胆碱4,当ACHE缺乏或被抑制时,BCHE可以替代,ACHE清除乙酰脂碱5,BCHE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合成后立释放入血,半衰期11d,故其血浆中听浓度能反应合成速率。

研究发现,脓毒血症患者血清CHE水平明显下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清的CHE下降幅度越大,死亡率越高.与Kamolz等报道一致[1]。通过动态观察脓毒血症CHE水平提示脓毒水平死亡率患者,CHE水平持续下降,表明CHE变化值是判断脓毒血症愈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分析脓毒血症状患者血清CHE下降的可能机制有:①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脓毒血症状患者几乎均存在严重感染,细菌及其内毒素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活素,蛋白酶、脂类代谢物和蛋白质类物质,对肝脏合成CHE产生特异性抑制[2];②肠道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脏有着强大的外毒防御功能,但在严重应激时,由于组织缺氧,酸中毒和炎症状因子调节等因素,肝脏代偿能力减退,肠上皮细胞受损及粘膜通透性增强,脓毒素吸收增加,使肝功能进一步损害加重,早期肝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移位,表现出酶学水平显著提高[3];③胆碱能抗炎通路:致病菌入侵时,体内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脂碱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参与抗炎,并将之命名为"胆碱能抗炎通路"[4]。乙酰脂碱代偿性增加,可调节炎症状因子的合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此过程可能伴随ACHE和血清胆碱酯酶合成减少,消耗分解增多、功能抑制[5];④毛细血管渗透漏综合征:由于突发的、可逆性毛细血管高渗透性,血浆迅速从血管渗透组织间隙,使CHE转运出血管外增多,CHE向血管外布可能是早期血清CHE水平迅速下降的原因,而后期则是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所致。

参考文献:

[1]Kamlaz,LP,Andel H,Greherm,etal.Serum Cholinestetase activity reflects morbidity in burned patients[J].Burns,200228(2):147-150.

[2]吴钦柏.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碍碱酯酶测定及临床意义[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2,27(6):504-505.

[3]赵擎宇,贾清颜,苏全冠.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指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3,10(6):433-435.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4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减蒿芩清胆汤治疗化疗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21例常规化疗,治疗组21例配合加减蒿芩清胆汤治疗,分别检验肝功能改变和观察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85.71%,对照组57.15%,两组比较P

【关键词】 中医药;蒿芩清胆汤;化疗;肝损伤;临床观察

众所周知,化疗为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多种化疗药物[1]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均需经过肝脏的代谢、活化或灭活,由此造成的化疗性肝损伤(liver-damage after chemotherapy)[2]影响到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QOL),甚则导致死亡。近年来,中医药针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的证候特点,予以辨证施治,整体调理成为今后治疗的方向之一。我们以传统方药蒿芩清胆汤为基础,加减后辅助治疗化疗性肝损伤,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6月中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3],一般状况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的,且预计自观察起生存在3个月以上的化疗后肝损害住院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0.4±7.8)岁,肺癌8例,淋巴瘤3例,乳腺癌7例,肠癌3例。治疗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5±11.4)岁,肺癌9例,淋巴瘤4例,乳腺癌5例,肠癌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分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生活质量按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标准评分, 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静脉化疗,使用药物及剂量如下:紫杉醇135~175mg/m2,拆分为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多烯紫杉醇75mg/m2,每3周1次;吉西他滨1000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顺铂80mg/m2,拆分为第1~3天应用,每3周1次; 5-氟尿嘧啶600mg/m2,连用5天,每3周1次;奥沙利铂130mg/m2,每3周1次;阿霉素60mg/m2,每3周1次;环磷酰胺600mg/m2,每3周1次;长春碱类1.4mg/m2,第1、8天应用,每3周1次。

治疗组配合服用加减蒿芩清胆汤,药用青蒿、黄芩、枳壳、虎杖、苦参、柴胡、郁金、姜黄、生黄芪、白芍,偏毒热互结者加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偏腹气凝滞者加川楝子、香附、乌药,大便干结难下者加大黄、莱菔子、厚朴。

1.3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脏质地变软,脾脏缩小或稳定不变,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ALT、AST、TBIL)检查基本达到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脏质地稳定不变,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较原值下降50%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者。

生活质量状况以Karnofsky行为状况评分标准为指标[4],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增加20分者为提高,增加10分者为改善,无增加者为稳定,减少10分为减退。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治疗结果

见表1~3。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根据潜伏期长短将化疗性肝损伤[5]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肝细胞损害中,急性药物性肝炎最为多见,其中过敏反应引起的急性肝损害出现较早;慢性病例则呈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程,可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或反复出现肝酶升高或黄疸。目前,现代医学针对化疗引起的肝损伤,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监测是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的首选方法,除了一般性的对症支持治疗外,多种保肝药物[6~8]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恶性肿瘤疾病本身及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而且大多数西药要经过肝脏代谢[9],可能会加重损伤。所以,继续开展化疗性肝损伤的深入研究及寻找有效且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中药治疗方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化疗性肝损伤概括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解毒祛瘀为根本大法,再配合理气开瘀之药。以此法为基础,把握化疗后肝损伤的证候特点,将传统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化裁,全方以青蒿、黄芩为君药,清肝胆,解毒邪;以枳壳、半夏、虎杖、苦参、柴胡为臣药,和肝利胆调中;佐以生黄芪、白芍旨在祛邪而不伤正;加郁金、姜黄、白花蛇舌草、猫爪草以加强活血解毒之效;加川楝子、香附、乌药、莱菔子、厚朴以疏理肝气,调理脾胃,使毒瘀之邪得以疏泄。通过对42例患者的病例观察,可以看到加减蒿芩清胆汤对化疗性肝损伤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以便确立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保肝护肝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0 -2004.

2 黄宁.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 9(2): 117-119.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1-224.

4 刘亚娴.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5 江滨,陈书长.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679-695.

6 崔宪珍,刘都户.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化疗药物肝损害126例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08,37(7):931-932.

7 尤克.硫普罗宁对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18-619.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5

关键词:数据挖掘 实时统计分析 临床路径

1.课题研究背景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也是我国医疗改革与世界接轨,实行按病种分类管理,实施医疗保障制度的方法之一。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1]。

单病种质量控制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卫生保健中心经过10年研究,于1976年完成了著名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类法(DRGs)。当时主要应用目的是对医院合理的费用偿付进行管理,是一种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偿付的标准体系,旨在将医疗费用管理变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这是单病种质理控制理念的雏形[2]。

为了提高质量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性,后来国际上出现了各类新的质量指标:按照单位类别, 如急诊、ICU;依照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依照病种,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依照重点范围,如病人安全目标等方面。新的分类推动了单病种管理理念的发展。

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从2000年2月开始,开发临床/医疗质量核心指标评价系统,建立医院可以横向比较的内涵质量的软指标,并从2004年开始实施。它采用普遍认可的临床医疗程序和评价方法,这些标准化的程序和评价方法经循证医学证明与提高医疗质量有关。涉及的病种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膝/髋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2006年的总结报告证明,单病种管理的有关指标促使医院服务质量提高了11个百分点[3]。

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在国内试点要追溯到9年前。当时,中国医院协会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自2000年起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定期评价。其间,评价指标经历了从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等传统指标,向切口愈合率等结果质量指标的转变。2007年,最终拟定出4个病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脑卒中,两项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制定了以过程质量管理为主的试行评价标准,为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对大型医院的质量监管提供了依据和新途径。

2007年始至2011年,卫生部共对22个专科158个病种实行单病种管理,并从2009年开始对单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并制定了效率指标、效果指标、工作量指标、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五类20项非特异性指标进行监测。通过对非特异性指标的监测和研究,力图探索并建立一套对单病种质理控制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比较全面完整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单病种的运用及改进提供了有效可行的、评价工具,推动单病种质理控制工作的持续进展[4]。

国内许多医院采用纸张表单的手工管理方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能高效、规范、科学地引导增加医护人员按临床路径对病人实施医疗和护理,质控人员不能实时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动态地过程监控和终末监控,和一些与病人临床医院相关的重要环节医疗指标由于手工填写路径表格常常遗漏,增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影响了临床路径管理效果,也影响了评价指标的精准性[5]。而将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和对信息化的数据实时进行挖据,能够能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从而使医疗质量管理人员,获得准确的单病种质量评价指标,对单病种的疗效进行证评估,获得治疗方法最佳、病人费用最合适的单病种管理模式。

2.研究目标

对我院45个病种实行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进行动态地过程监控和终末监控,通过数据挖掘,获取5类20项单病种质控指标的精确数据,以不断优化单病种治疗方法。

3.研究内容

3.1将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块,嵌入H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链接。

3.2设定临床路径管理监控规则。

3.3建立临床路径数据仓库,开发完整的管理平台,使用数据挖掘和自定义搜索结合的方法,在统一的界面下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5类20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控、统计分析和自定义报表。本平台采用分级管理的机制,通过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所有数据均可导出到第三方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将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块嵌入H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链接,实现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增强医护人员执行临床路径的依从性。

3.2设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临床路径项目执行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对临床路径实行动态地过程监控控和监控临床医生和护士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对临床路径管理的依从性,实现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

3.3建立临床路径数据仓库,开发完整的管理平台,使用数据挖掘和自定义搜索结合的方法,在统一的界面下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5类20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控、统计分析和自定义报表。采用分级管理的机制,通过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所有数据均可导出到第三方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4.研究的结果:

4.1通过设立临床路径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临床路径项目执行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严格监控临床医生和护士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依从性,实现了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并举。

4.2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获得精确的单病种质量评价指标,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物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3推动医务人员钻研技术、实施高难度医疗技术、通过提高效率、吸引病源、多收病例、增加各临床科室业务收入,水涨船高,成倍地增加医院收入。

4.4通过提高单病种成本控制质量,大幅度提高医院现有资源的技术效率和分配效率。

4.5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增加病人的满意度,增加了回头客户,大幅度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社会效益的也是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增加医院经济收益的道路,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性竞争的道路,是医患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芳,杨天桂.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年第2卷第3期

[2].王吉善,张振伟.开展病种质理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中国医院杂志第17期

[3].刘平安.单病种管理从最基本做起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4期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6

【关键词】 椎板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滑脱

Clinical Research of Simpl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Op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Patients/SONG Jie,DENG Yong-fa,ZHOU Ga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9):034-037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simpl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op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patient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63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n our hospital underwent decompression or fusion operation treatment from March 2008 to June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1 cases with simple decompression surgery(the decompression group) and 32 cases with decompression joint fusion surgery(the fusion group).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4.5 years(1-6 years).The general data,imaging data and surg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trospectively observed.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follow-up time,surgical procedure,ASA grading and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t the last follow-up,the correction of lumbar lordotic angle(determined radiologicall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fus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per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decompres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fus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aminectomy; Spinal fusion;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Alaer People’s Hospital,Alaer 843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11

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疾病,常见于老年患者,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一般先选择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选择手术[2]。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减压,复位,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临床意义是预防进一步的功能障碍,减少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3]。椎板减压联合或不联合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标准术式[4],为了探讨单纯减压手术和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优劣,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腰椎滑脱患者单纯减压手术和融合手术的临床、影像学和手术结果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4年6月在本科行腰椎滑脱手术的63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34例,平均随访4.5年(1~6年)。排除患者:(1)椎管内可能有感染性病变的患者;(2)出血素质者;(3)合并心、肺等严重器质性疾病,难以耐受麻醉及手术者;(4)幼儿、孕妇及精神异常者;(5)严重骨质疏松患者;(6)有“骨桥”形成,已经稳定而临床症状不重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减压手术者31例(减压组)、减压联合融合手术者32例(融合组)。减压组中,患者年龄39~75岁;融合组中,患者年龄39~7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和手术等级、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确定滑脱节段和程度,双斜位X线片了解是否有峡部裂,动力位X线片了解是否存在椎间动态不稳。行MR检查了解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管狭窄情况。部分患者加行腰椎CT检查观察椎间盘、后纵韧带钙化等情况,测量椎弓根的内倾角,估计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头尾侧方向。麻醉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的为俯卧于可穿透X线的手术台上,胸前、髂嵴下置软垫,使腹部悬空。减压使用骨刀和枪式咬骨钳,切除上位脊椎部分椎板至黄韧带起点和下位脊椎部分椎板至黄韧带止点,以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将硬膜囊和神经根向内侧牵开,尖刀切开纤维环,摘除退变髓核,将椎管与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进行充分地减压。融合组患者在减压并切除椎间盘后,行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采用两节段以上的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采用的是强生公司产品,钉棒系统固定为康辉公司产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选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定下腰痛的程度,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来评定腰椎功能,采用Odom’s标准来评定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选用Cobb’s法测定腰椎的前凸角[5]。视觉模拟的评分选用的是0~10分的评分标准,0分说明没有临床症状,10分说明非常严重的症状[6]。于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和测量腰椎前凸角。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如神经功能恶化、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肺炎、心脏问题、小便困难、硬膜外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术后远期并发症(如复发、椎间失稳、沉降、螺钉松动、植骨未融合、临近节段退变)及二次手术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随着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下腰痛与下肢痛VAS评分均有下降趋势,两组间VAS评分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减压组术后6周的下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比较 两组ODI评分随着随访而逐渐减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术前 术后6周 术后3个月

减压组(n=31) 68.54±8.55 43.54±12.14 23.74±10.66

融合组(n=32) 63.92±9.43 38.89±11.13 23.29±4.78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疗效比较 随访结束时两组Odom’s标准评价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优 良 可 差

减压组(n=31) 7(22.58) 19(61.29) 3(9.68) 2(6.45)

融合组(n=32) 6(18.75) 19(59.38) 4(12.50) 3(9.38)

2.4 两组手术前后平均腰椎前凸角比较 减压组术前平均腰椎前凸角与随访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3个月平均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与减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减压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融合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融合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病更频繁。减压组和融合组远期并发症分别为9.68%(3/31)、25.00%(8/32)。虽融合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因为并发症的种类不同,两组间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两组手术前后平均腰椎前凸角比较(x±s) °

组别 术前 术后6周 术后3个月

减压组(n=31) 34.54±4.55 34.58±3.94 34.74±4.66

融合组(n=32) 33.92±3.49 35.89±5.02 39.29±6.78

P值 >0.05 >0.05

3 讨论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者全部的滑移[7]。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其发病原因较多,大体包括先天原因与劳损性病变[8]。先天发育不良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9]。该病有遗传性,有报告称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劳损退行性腰椎滑脱通常发生于45岁以上的女性,以第4腰椎向后滑脱者较为多见[10]。发生腰椎滑脱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拍摄腰椎X线片时发现,有症状者称为腰椎滑脱症,多因局部反复软组织损伤导致[11]。

对于腰椎滑脱的患者,治疗方式大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是保守无效的放射性下肢痛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但是,腰椎滑脱的最佳手术方式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因为不同的手术方式均有其优势与缺点[12]。

滑脱椎体的整复是治疗腰椎滑脱与恢复矢状径减小所致的椎管狭窄的关键所在,增加椎体间植骨接口面积,发挥内固定的可靠作用,有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13]。术中除了要争取最大限度的复位外,恢复椎体间隙的高度和纠正腰椎侧凸同样重要,同时解决了对侧黄韧带对硬膜的压迫和被拉长的神经根在椎管腔迂曲所产生新的症状。椎管减压范围除原发性椎管狭窄需要咬除滑脱椎体的全椎板外。椎体滑脱症导致椎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椎体滑脱节段椎管的矢状径减小所致,手术应根据患者术前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和影像学结果,选择临床症状较重或侧隐窝较狭窄的一侧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等局限性减压方法进入椎管腔,既保留了对侧肌肉的附着点,又有利于腰背肌功能的恢复,增加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也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后的相应并发症。笔者认为局限性减压比全椎板切除减压更有优势。

脊柱融合的手术方式用于治疗严重的脊柱腰椎滑脱与不稳定的状态,本手术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病节段移动度或者是增强其承重的能力[14]。但是,脊柱融合手术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器械失败、植骨未融合、取骨部位疼痛、手术时间长、椎旁软组织侵袭性损伤[15]。另外,融合手术限制了涉及节段的活动度,使应力集中在临近节段导致ASD(临近节段退变)[16]。通过植骨融合椎体滑脱的最终治愈,有赖于滑脱椎体间的骨融合,在最大限度复位和恢复椎体间隙高度的情况下植骨融合,也很好地解决了椎管内组织皱折对神经的影响。术中将充足的自体骨或人工骨混合植于脊柱的承重轴,用加压植骨手法将骨块紧密嵌入椎体间内,有效地起到椎体间支撑作用,消除椎体间的微动和下腰疼痛物质及机械学基础。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符合脊柱生物力学机制,可以保证很好的融合成功率。为了有效减少由融合手术造成的这些问题,许多骨外科医生都选择单纯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随访结束时,融合组的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方面,减压组均明显优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如果患者不存在严重的脊柱不稳定,术前一般情况差或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单纯减压是最佳的手术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孙海东.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25-126.

[2]何停阮狄克,侯黎升,等.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5):412-417.

[3]张超,周恒星,冯世庆,等.老年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9):816-820.

[4]罗兵.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52例腰椎滑脱症[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16-117.

[5] Fredman B,Arinzon Z,Zohar E,et al.Observations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geriatric patients[J].Eur Spine J,2002,11(6):571-574.

[6] Ghiselli G,Wang J C,Bhatia N N,et al.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7):1497-1503.

[7] Gunzburg R,Szpalski M.The conser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the elderly[J].Eur Spine J,2003,12(Suppl 2):S176-S180.

[8]刘新宇,原所茂,田永吴,等.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10):984-989.

[9] Jang I T,Lee S W,Atienza P M,et al.Decompressive surgery alone for lumbar spianl stenosis in eldery patients[J].Korean J Spine,2008,5(2):83-88.

[10] Kanayama M,Hashimoto T,Shigenobu K,et al.Adjacent-segment morbidity after Graf ligamentoplasty compared with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J].J Neurosurg,2001,95(1):5-10.

[11] Kim D W,Kim S B,Kim Y S,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geriatric population:is it risky[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05,38(1):107-110.

[12] Kim S W,Lee S M,Shin H.Surgical outcomes after simple ligamentectomy without fu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J].Korean J Spine,2005,2(2):350-357.

[13] Kumar M N,Jacquot F,Hall H.Long-term follow-up of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radiographic changes at adjacent levels following lumbar spine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Eur Spine J,2001,10(4):309-313.

[14]朱迪,李危石,陈仲强,等.腰椎滑脱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0):865-871.

[15] Aiki H,Ohwada O,Kobayashi H,et al.Adjacent segment stenosis after lumbar fusion requiring second operation[J].J Orthop Sci,2005,79(5):49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