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搞笑的对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搞笑的对联范文1
团队是相互合作的人们组成的正式群体。它是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就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团队和高效团队,在实践层面上作好打造团队的工作。
一、什么是团队
团队(Team)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一些区别,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四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共同目标型团队、正面默契型团队。
1、认识团队
团队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明确的成员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群体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为了共同目标,采用共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团队是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从事工作的一群人。团队是一正式群体;群体内成员间通过相互合作,以提高团队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团队是由为提高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人们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2、高效团队的特征
团队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团队管理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高效的团队。通常,高效团队总是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合格的领导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明确的目标:团队目标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能够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的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提高团队的绩效水平。因此,团队的目标应该清晰而明确。团队成员只有理解和认知团队目标,才能统一团队成员的意志,才能确保团队成员把全部精力投放在预期目标的实现上。
合格的领导者:作为一个正式群体,每一团队均有其正式的合法合规的领导者。领导者是团队最具权威的管理者。无疑,领导者对团队目标的实现及工作的开展承担着第一责任。经验证明,一个团队有无合格的领导者,乃是团队工作能否实现高效的首要因素。合格的领导者能知人善任,能及时地对被领导者、被管理者,即对群体成员提供指导与帮助、支持与激励,强有力地带领他们去实现组织和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要实现组织和团队的目标,团队成员间需要相互协作,营造出团队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团队成员间要存在着共同的承诺、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
共同的承诺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共同的承诺,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为方向和共同的约束,就没有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牢固基础。有了共同的承诺,群体的成员便会将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转化为共同的行为,使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团队成员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宽厚态度,信任自己又信任他人,才能拥有彼此和谐共处、同“舟”共事的条件;才能让信息畅通,不出现人为梗阻,确保团队工作顺畅进行。
良好的沟通既是高效团队的外在表现,又是营造团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充分的沟通交流,乃是团队成员协调一致的基础。团队成员只有在沟通后才能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确保团队成员行为与团队步调相一致。通过沟通,团队成员分享信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达成共识,和谐相处,团队才具有战斗力。
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使团队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能使团队全体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无疑,实现法治取代人治,实行制度化的管理是管理的飞跃。实践证明,这一飞跃能有效地解决组织内、组织间不必要的内耗和外耗,从而带来组织的蓬勃向上、高效运转。
3、高效团队的组建
要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团队的组建必须具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做到人员的结构规模合理,注重人员选择,而且团队的运作应有章可循。
团队的任务与目标明确:任务与目标是组建团队的根据和出发点。当组织的任务与目标需要细分时,组织内团队或组织间团队的组建需要也就必然产生。如一个生产型企业,当它的产品需要直销时,即需要组建销售团队;当它要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改造时,就需要组建新部门,甚至跨企业的临时团队,负责履行其新的职责,以实现并完成企业的新目标与任务。因此,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是,确定团队的任务与目标,组建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为什么组建。
确定团队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团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了,就需要确定团队人员结构的最佳规模。人员结构是指团队所需的各种人员类型;最佳规模是指各种类型的人员数量。团队的人员结构和最佳规模是由团队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确定的。以企业型组织的团队为例,销售任务大与销售任务小,销售地域广与销售地域窄,目标市场多样与目标市场单一,其销售目标与销售任务均会自然不同,各自所需销售人员的类型与结构就会不同,销售团队各自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人员数量也就会不同。
团队人员的选择:在确定团队人员结构和规模的基础后,选择和确定参与团队的人员,既是团队组建的关键,又是所组建的团队能否产生成效的关键。
人员的选择确定,首先要与团队所需的人员类型相匹配,要能履行其所承担的团队角色的责任;其次,要考虑人员的气质、性格与背景,务必使组成团队的人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能够和谐相处,为此,在选择和确定中,一般应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避免“拉郎配”。
制定团队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团队要规范化、制度化,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工作制度等的安排,以保证团队工作的正常、健康而有序地运行,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即成为团队组建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通常,着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在团队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后及时展开的。
4、团队的沟通和团队冲突的解决
团队沟通:注意团队的沟通,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是打造高效团队必须着重做好的两项工作。团队沟通是指,团队成员彼此间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行为)等方式而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团队沟通是团队高效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选择合适的沟通形式,重要的是沟通双方要有科学的沟通态度。倾听是沟通应持有的科学态度,亦是沟通能得以进行的条件。倾听在于理解,而理解源于倾听。
倾听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准确而无遗漏地知道别人所要表述的信息,才能对其信息作出判断,才能理解其传递的信息及传递意图,才能有效地掌握团队诸方面的工作信息,进而才能有助于团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团队冲突:团队冲突是一种常态。处理好团队冲突,乃是打造高效团队所必须全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团队冲突的诱因:一般地说,无论是外部冲突(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冲突),还是内部冲突(团队与其成员的冲突、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其所产生的条件,或者说诱因,主要有责权利模糊、信息渠道不畅等四类。
组织内的团队的责权利,或团队内的责权利不清晰,不明确,必然导致不同团队之间或团队不同成员之间,在履行职责、承担义务、享受利益等方面的相互扯皮、埋怨,甚至相互指责,即相互冲突。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若没有适当的责任,或没有适宜的岗位,或有了适当的岗位和适当责任,又没有适宜的权利和利益,均是分配不当的表现。这种不当的“反弹”,也就会表现为团队与团队、团队与成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
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便不能对称,上情便不能下达,下情便不能上达,致使工作成本加大,工作效率降低。团队与团队,团队与上级,成员与团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埋怨和推诿,就会自然产生,冲突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绩效考核对团队而言,直接关系到团队的存在和团队的利益;绩效考核对个人而言,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岗位变动,职务的升降,薪酬收入的高低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程度。经验证明,因考核标准不当而使考核评价不当,由此所诱发的冲突在实践中屡见不鲜。
对待团队冲突的态度:在哲学的视区内,冲突是事物发展前进的一个节点,对待团队冲突的科学态度,只能是唯物辩证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解决办法的冲突,可以促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完善;不同利益诉求的冲突,可以使利益分配得更合理。
冲突如处理不当,将会制约和阻碍事物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甚至走向倒退。比如,当组织中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冲突因为处理不当而进一步发展时,或经处理达到暂时的平衡,而形成冲突的原因并没有消除时,冲突就会影响团队的工作而成为坏事。所以,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冲突,实事求是地处理冲突,乃是团队建设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搞笑的对联范文2
关键字:互联网;高校德育;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04-02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于德育,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创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对高校的道德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系统分析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应用互联网开展德育,具有鲜明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如高等教育大众化、个性化、终身化、实用化等等问题,都有望借助网络的普及而得以改变。具体说来,这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1)网络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学自教自用"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很好的发挥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网络高等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成为可能。
(3)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个性化教育、按需学习成为可能。
(4)教学模式将从"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向 "学生'自学、自教、互教'为主--教师引导为主,教授为辅"的模式发展
高校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受到高等教育模式转变而带来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德育面临诸多困境:德育方式方法单调老套不具创新性;德育内容枯燥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突出;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脱节,德育社会化问题等等。简言之,这些问题也寄希望于能借助互联网而得到解决。
同传统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应用互联网开展学校德育,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表现为:
(1)拓宽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2)促进了德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3)开辟了德育的新途径(4)创造了高校德育的新环境
可以说,高校德育利用网络是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载体自身多样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的所决定的。
2.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带来新的挑战
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互联网着实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
2.1对大学生政治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以现代化的形式和手段将德育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形象化,对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也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学生虽然知识丰富、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高,但由于其经验和阅历有限,对国情、世情体察不深,对网上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认识不深或片面,容易被西方宣传的思想渗透而西化。
2.2对大学生道德观、法制观的影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明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提倡职业道德和恋爱婚姻家庭美德。而网络的应用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制观,但是,网络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社会责任弱化。互联网制造出来的虚拟社会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这种虚拟环境往往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从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
(2)道德冷漠。如今无数大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及各种电子游戏,大大减少了他人进行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这样容易使其对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失去幸福感知。另外,虚拟社会的非人性特点,也易使大学生的人性受到影响。
(3)恋爱婚姻游戏化。带有游戏性色彩的网恋在大学生中盛行已久,接着又出现网上同居、网婚等,在虚拟社会如此,那回到现实社会呢?
2.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痴迷上网而带来的一些列心理问题,如网瘾。网瘾与其说是一种生理问题不如说是心理问题,属于一种强迫症。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互联网确实污染了高校德育环境,严重冲击着学校德育的主导地位。
3.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德育创新和发展的一些思考
高校的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及德育环境4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学校德育也受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程度影响,所以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从这几方面来寻求突破。
3.1转化观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一方面,教育者要意识到网络的德育功能,树立网络为德育服务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加强网络德育的理论研究,以理论促进德育实践。
3.2加强宣传,嘉奖和惩训并举。对于榜样要鼓励嘉奖,对于反面例子要适当批评和惩罚,吸取经验教训。
基于德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所以榜样宣传要以学生和教师个人为中心,要以学校为阵地而逐渐向紧密相关的家庭和社会渗透,从而达到合力最强,德育实效性最大化。
3.3丰富和创新内容、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首先,高校德育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实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感染性,要使学生能产生共鸣;其次,要注意尽量把理论内容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达到强化效果;最后,在具体内容上要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模块的建设。
3.4创新实施德育的形式和手段。长远地讲,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机制,建立学生思想信息"收集——整合——调整和干预"的网络调研体系;同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工具甚至开发德育软件来使德育手段现代化、科学化等。
3.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网。要加快网络领域的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络规范;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审查,依法干预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景志明 宋春宏 主编 中外德育综合比较[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搞笑的对联范文3
一、形成长期有效的竞争机制
1.教师之间的竞争
在以往的训练工作中,实行的是由固定教师对固定年级的学生进行训练的“大锅饭”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所有学生都由固定教师负责训练,缺少在同一环境和条件中与其他教师的比对和竞争,往往会让教师形成一种“成绩好也是我的,成绩不好也是我的,反正没有人和我比较”的心理,会让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惰性,缺乏努力改进训练方法的动力,从而影响高考成绩的提高。
2.学生之间的竞争
(1)队内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和互相竞争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技能掌握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由于技能掌握水平普遍较好,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对低年级学生起到帮助和带动作用;而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低年级学生往往会更加刻苦地进行训练,力争赶超高年级学生。同时,高年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会感受到压力,也会更加努力训练,力争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这样,就会在队内形成一个互帮互带、相互竞争的良好训练氛围。
(2)训练队之间的竞争
在以往的训练中,由固定教师对固定年级的学生进行训练。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训练水平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在训练队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在新的模式之下,不同的训练队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由于训练方法和训练刻苦程度的差异,不同训练队的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成绩就会产生差异。这样,在不同的训练队之间就会形成竞争。例如,我们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会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在新的训练模式下,可以尝试在测试过程中,将不同训练队的同年级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测试。这种测试,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化版的运动会,既有利于检验训练成果,又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之间的训练水平差异;这种竞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比赛经验。这种新的训练模式产生的竞争氛围,将会对不同训练队的同年级学生的训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预防高年级学生的流失
在历年考入高校的学生中,补习生往往占据一定比例,历年来都存在我校毕业生流入其他学校补习的情况,这对我们的训练工作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损失。而采取这种训练模式,将会有效地预防学生流失情况的出现。这种新的训练模式在情感、训练方式的适应、对本校教师的了解和选择等方面都能有效防止补习生的流失。
三、便于学生专项的选择
体育专业高考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专项技术和基本身体素质,这两项的比重各占百分之五十。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来说,我区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处于一定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专项的选择和训练对我校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在以往的训练工作中,我们往往到高三时才为学生确定专项,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种方法会对学生专项技术的训练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对专项技术的熟练掌握,从而影响高考成绩。在新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提前对专项进行选择和确定,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这样既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又有利于对训练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新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对招生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开掘更多渠道扩大我校的招生范围,更有利于我校招收到更多的优秀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我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五、有利于减小高考风险
搞笑的对联范文4
一、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迅速的一个全新的世纪。因此,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人才所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的局面。在这个时代中对人才的选择相应来说就更苛刻,所要求的层次就更高了。大学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基地,而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学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甚至能够这么说,大学生是否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后顺利的融入进去是与学生能否让自我成功的实现突破,能否让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增强,能否让自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然而,拓展训练正好能够与这些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拓展训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通过应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提高。1)拓展训练能够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目前国家正积极地开展着素质教育,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成为当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了。而拓展训练这一方式的出现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拓展训练的方式是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因此只要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即学校的面积大小、体育用具的种类等,进行适当的修改,就能够使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化、多样化。2)拓展训练能够实现“快乐体育”。“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是德国和日本的一种最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针对深层次的心理和成功感来说的,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去,在一定的努力之后能够得到成功的喜悦。简单的说就是“快乐体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游戏,我快乐”而是一种通过努力而得到的一种成功的喜悦。拓展训练这种方法就解决了人们苦苦探寻实现“快乐体育”的烦恼,让人们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3)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大学体育当中,教师所面临的首要的难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而在大学体育中,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途径就是开展拓展类型的运动。正好拓展训练中大多数的项目都是拓展类的,都符合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通过拓展训练就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参与”。4)拓展训练能够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大学是与社会接轨的,因此,大学就不再是单纯的交会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是还要交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社会知识,因此,体育也不仅仅的局限于初高中的培养目标,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追求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锻炼学生,让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志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拓展训练,拓展训练项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能够真正的完成这些项目,那么学生就必须的经受住各种困难和挫折以及各种考验。所以,在大学体育当中开展拓展训练,运用拓展训练当中的一些拓展游戏,除了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之外,还有利于推动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5)拓展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似乎就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同时,由于当今的时代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很多人的即使拥有集体意识也在这种条件之下被冲击的毫无保留。但是,总所周知,当今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却是那些具有集体意识,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够团结协作的人才,很显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是根本不符合时代的需求的。拓展训练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强人民的团结精神,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来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不仅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体意识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运用拓展训练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二、小结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本质和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其应用领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最初的军事领域慢慢走进了教育领域。其能够有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因此它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它能够对人们的发展起到帮助的作用的。因此,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中运用这样方法是大势所趋。作者简介:时晓梅,1981年出生,女,汉族,辽宁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训练。体育作为学校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拓展训练对体育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而大学体育又是人们在读书生涯最后的阶段,是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接轨的桥梁,因此,大学体育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也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为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
作者:时晓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搞笑的对联范文5
摘 要 本文就网球技术课教学中采用多球练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对所有学生来说,多球训练都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法。多球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以及动作的定型;多球训练针对性强,能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 多球训练 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项学生2组(26人/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找、搜集、鉴别、整理出有关网球多球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之进行分析与综合,全面了解网球多球训练法在各高校的运用现状和最新研究动向。
2.访谈法。对网球专项教师及学生进行交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3.观察借鉴法。通过对本校学生多球练习的观察及分析,总结经验进行借鉴。
4.实践操作法。通过观察网球多球练习对学生学习网球产生的效果,对结果进行总结整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践效果
1.实践前学生网球基本技术情况
实践前对学生的基本技术(正反手抽球以及截击等)进行全面了解,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学生基本上都是零网球基础,对网球没有多大的认识。
本次实践将选项班的两个组在同等条件下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组主要是以多球练习为主对打为辅的教学方法,而对照组则采用的是对打与多球练习相互交错的方法。
2.实践后学生网球基本技术测验成绩
实践后对学生的网球基本技术(正反手抽球以及截击等)进行了测试,实际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成绩总体上都比对照组的要高出很多。就此验证了多球训练方法更适合在高校网球选项课中使用。
(二)高校网球多球练习的基本方法
1.多球训练给予适当的语言指导
在多球训练中教师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使学生迅速得到回馈,再通过多次多球练习逐步对其错误动作加以纠正。
2.多球练习方法的阶段性分配
第一阶段:先练习挥拍,挥拍动作流畅后进行多球训练,从最简单的打原地抛球开始。具体做法为: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的模式,学生拉引拍后,同伴原地抛球(用手拿球,让球从肩部高度落下),球弹起后学生挥拍击球,打完球还原准备动作同伴再送下一球。
第二阶段:动作定型后结合步伐移动,这一阶段主要以强调学生的步伐移动和预判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动作的连贯性与击球的准确性。
第三阶段:技术基本稳定可加大难度,这一阶段应该将多球训练和对打练习相结合。多球训练能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和改进提高技术动作,而对打练习更接近比赛。
3.各阶段多球练习送球的要求
初学阶段,学生初次建立动作,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原地击球开始,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喂球,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换位思考,还能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巡回辅导。
动作定型阶段,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球速,喂出的球具有一定的角度性,重在加强学生步伐移动。
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隔网送球,应注意送球的多变性,对于初学者要将球送得慢而稳,使他们能轻松打到球;对达到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要采取多变的线路,使他们能移动击球,这样能和打比赛有效地结合起来。
4.合理安排多球训练的量和强度
在教学中应注意男女和个体差异,掌握好运动负荷和间歇性休息,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5.多球训练和对打练习相结合
多球训练能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和改进技术动作,而对打练习更接近于比赛。教学中应取长补短,进行合理的分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多球练习可以减少拣球时间,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练习数明显增多,学生更容易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练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同步的信息传输,对正在练习的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快地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和运动知觉;并且通过网球多球练习还解决了目前高校网球教学所存在的学生多、场地少、上课时间短的问题。
(二)建议
1.高校网球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运动素质、技能及心理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将教学对象根据网球专项技术、体育基础等因素,划分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地随着教学的进展或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2.多球练习在起始阶段能产生“示范效应”,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开展广泛的交往活动,如组间互动,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等。必要时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指导学生弄清楚概念,再掌握技能。在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时,无条件给予认可和关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克服多球练习带来的两级分化。
3.普通高校网球课的技术教学,必须遵循网球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机动地选择练习手段,合理的运用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振聪.浅谈高校网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技巧[J].甘肃科技纵横.2009(03).
搞笑的对联范文6
【关键词】瑜伽训练;学生;心理;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75-01
瑜伽(Yoga)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古印度强身术,已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健身活动,尤其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更加展现了她无穷的魅力。其健体强身、防病预病、调节心理压力等功效被广大瑜伽训练者推崇。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瑜伽训练的研究,并着重探讨了是否因在学校普及开展瑜伽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瑜伽及其瑜伽运动的发展
1.1 瑜伽的定义
瑜伽(Yoga)一词,来自词根“尤之(yuj)”,原意为“连接”、“结合”,后来引申为“统一”、“归一”。现代人所认识的瑜伽是通过对身体的修行,逐渐深化自己的内在精神,最终把握恢复原本灵性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2 瑜伽运动的发展
考古发现,三四千年前瑜伽就已经存在。早期印度对于瑜伽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玄学层面。从1920年起,世界上对瑜伽的科学研究逐渐开始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利用脑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及呼吸状态等生理测验,给予瑜伽在心理、生理上的论证与肯定。
2 在学校开展瑜伽训练的意义
2.1 瑜伽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2.1.1 瑜伽训练改善心血管系统
近年来关于瑜伽训练在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有了比较大的进展。有研究显示持续科学的瑜伽训练可以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Madanmohan[1]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哈佛大学台阶试验 (Harvard step test),测试后其心率和收缩压都上升。在对实验组进行两个月的瑜伽训练之后,再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试。运动后,实验组的心率和收缩压较两个月前和对照组都有显著的下降。另有研究表明,瑜伽训练对静息心率和血压也有降低的作用。实验组每天进行45分钟的瑜伽训练,而对照组每天进行40分钟柔韧练习和20分钟慢跑。三个月后,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静息心率和血压都明显的下降,并且有氧运动能力也有明显提升。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瑜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所研究,何琳[2]发现瑜伽训练对于女性安静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有所影响,迷走神经张力在实验前后有显著的增高,说明瑜伽训练可以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增强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然,在学校开展瑜伽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心脏负担,并且减少学员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1.2 瑜伽训练增强呼吸系统
已有研究显示,进行循环冥想的受试者与进行仰卧休息的受试者相比,耗氧量、心率和潮气量均有变化。在之后的进一步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循环冥想和仰卧休息两组受试者的耗氧率后发现:循环冥想组的氧耗率相比于仰卧休息组的氧耗率多下降了14%(冥想组19%、仰卧休息组5%)。说明瑜伽的呼吸练习能降低人体的耗氧量。从神经传导上来看,瑜伽训练可以使抵抗呼吸负荷的口腔压力峰值(Peak of Pm)有所下降,减少了由负荷导致的呼吸兴奋传入。
2.1.3 瑜伽训练提高运动系统
瑜伽训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平衡、柔韧和力量的改善。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研究结果来看,瑜伽训练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为期6个月的每周1次的瑜伽训练后,老年受试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体现在平衡能力和柔韧性的改善[4]。同样的改变在通过对小学生12周每周1小时的瑜伽训练也被证实[5]。不仅对于大众,瑜伽训练对田径运动员也有着促进作用。实验证明:在简短的20分钟的瑜伽锻炼后,田径运动员可以在奔跑项目上有更好的发挥,这可能与瑜伽对于腿部力量的增强有关[6]。
2.1.4 瑜伽运动起到减肥减脂
瑜伽的减肥减脂作用是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方面,也是国内外研究最普遍的一个方面。一项关于体重正常者和超重者的研究表明,连续4年的瑜伽训练使体重正常者减轻了3磅体重,而对于体重超重者则减轻了19磅。相对于长期的练习,为期6天的有计划的短期瑜伽训练同样也可使受试者的BMI值、腰臀比、总胆固醇量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量都有所降低[7]。
2.2 瑜伽训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2.2.1 瑜伽训练对专注力及压力的影响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虽然各采用不同的量表来进行评价,但研究结果大多表明瑜伽训练可以提升专注力[8]。同时瑜伽训练也有缓解压力的作用。因而在院校中开展瑜伽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其专注力、缓解其压力,帮助其更好地完成繁重的日常学习。
2.2.2 瑜伽训练队睡眠的影响
瑜伽训练对患有慢性失眠症人群的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以及入睡时间均有积极的效应。经过6个月的瑜伽训练后,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睡眠障碍有明显改善,表现为入睡时间缩短和总睡眠时间延长,并且实验组在第二天醒来后放松的感觉明显好于对照组[9]。
2.2.3 瑜伽训练队焦虑及抑郁症的影响
瑜伽训练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通过多年研究证实瑜伽训练对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近些年来对于其治疗机制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机制被认为是与脑波的变化和氢化可的松水平的降低有关[10]。每周的瑜伽训练可增加α脑波和降低氢化可的松水平。此外,一个针对于女性焦虑的研究表明,在参加了为期2周,每周90分钟的瑜伽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相对于未经训练的对照组而言,其压力、焦虑、疲劳和抑郁都有所减轻,并且变得更加健康和有活力[11]。
2.3 瑜伽训练推广的可行性
瑜伽训练对人体身心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近些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瑜伽训练在我国院校体育课当中的应用尚属空白,而其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状态的改善的突出作用当引起重视。将瑜伽训练引入并作为普及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因此,在院校学生体育课中开展瑜伽训练的可行性可总结如下:
2.3.1 增强学员体能素质。不同训练方法有机的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从瑜伽运动中获益,提高身体各项素质,增加体育课的新鲜感及趣味性,增强新一代学生体能是目前紧迫的严峻问题。
2.3.2 减少学生运动损伤。冬季寒冷,如若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僵硬,导致做动作时肌肉拉伤时有发生。瑜伽训练对增强柔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柔韧性好,肌纤维和关节韧带粘滞性降低,肌纤维弹性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加大,不易造成运动损伤。同时对缓解慢性疼痛有显著疗效,可减少体育课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及缓解运动后疲劳功效。
2.3.3 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心理问题一直是目前越来越被重视的社会问题。无论我国或者欧美国家,各种原因造成人民情绪不稳所带来的危害屡见不鲜。瑜伽训练可以改善人们的焦虑症状,舒缓紧张情绪,避免学生因繁重的学习压力出现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
3 期望
瑜伽在全球范围内正蓬勃发展,参与人群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多,但我国院校对于瑜伽训练的普及研究尚处空白,因此,通过评估瑜伽训练对院校学生的实用意义及可行性,探索制定适合我国院校体育课开展瑜伽训练计划是目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应普及推广到更多的院校当中。
参考文献:
[1] MadanmohanUdupa K, Bhavanani AB, Shatapathy CC, Sahai A. 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exercise by yoga training. [J]PhysiolPharmacol,2004,48(4):461-465.
[2] 何琳.安静状态下女性瑜伽健身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8,24(1):80-81.
[3] Paula R. Pullen,Sameer H. Nagamia, Puja K. Metha, et al.Effects of Yoga on Inflammation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2008,14(5):407-413.
[4] Oken BS, Zajdel D, Kishiyama S, Flegal K, Dehen C, Haas M, et al. Randomized,controlled, six-month trial of yoga in healthy seniors: effects on cogn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J]AlternTher Health Med,2006; 12(1): 40-47.
[5] Berger DL, Silver EJ, Stein RE. Effects of yoga on inner-city children’s well-being:a pilot study.[J]AlternTher Health Med,2009, 15(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