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课堂范文1
【关键词】培智;生活实际;小学语文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人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样,在语文课堂上,同样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轻松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堂语文课。而针对培智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只要他们能够将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那么他们也一定会成长起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课堂看做生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非常成功。
一、亲切的生活语言,让学生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想要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具有生活气息,那么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变得更加温柔亲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一种想学习的冲动。同时,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也需要将书面化的语言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让培智班的孩子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立刻联想到生活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感到困难。
比如,当教师向学生讲授生字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进行一定的生活语言修饰,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修饰下立刻对这些生字产生兴趣。比如,当学习“抱”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站上讲台,然后将书包给学生,让学生将书包用双手搂在怀里,当学生将这个动作定格好以后,教师则可以向其他的学生说:“当你用双手将书包搂在怀里时,就是抱。”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抱”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将一个学生抱在怀里,然后再告诉学生这个字的含义。当教师将一些生字引入到生活中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教师的课堂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特别有兴趣,同时还能在教师亲切的话语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培智班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更加生活化的知识,让学生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都能联想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二、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智班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有着一些区别,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需要花费更多的尽力。同样,关于培智班的学习环境,和普通孩子的学习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环境时,则需要以培智班的学生的特点进行,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生活的气息,而不是学校紧张压抑的氛围。
那么,作为培智班的教师,又应该怎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学习氛围呢?首先,教室环境就需要体现出“生活化”,白白净净的教室环境只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死板,这样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生活,那么就需要将教室的环境变成学生的乐园,比如将单一的墙面变成丰富多彩的想象墙,在这个墙面上,教师可以设置多个栏目,如我的梦想、我的生活、交友栏目等等,在这个墙上,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将语文联系到生活中去,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会更加有兴趣去了解新的知识。
同样,关于教师的教学氛围,也需要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来进行,比如,当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礼仪相关的知识时,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如买东西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这样的场景,让他们将生活中的场景搬上课堂,这样他们在表演的时候才不会感受到生活,感受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课堂就是生活,生活的主角就是他们。
三、师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很近时,那么学生也会愿意将自己的心扉打开,特别是培智班的孩子们,他们教师更多的关爱,在课堂上,他们也需要教师走进他们,关心他们。在课堂上,教师以邻家姐姐的形象站在学生的身边,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讲授知识,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更加有兴趣,同时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比如,当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时,普通的教学则是向学生讲授一大堆的大道理,这对普通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好理解,但是,现在教师面对的是培智班的孩子,所以在教学时则需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其生活化的语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关于诚信的童话有很多,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很多教师会引用这样的故事向学生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培智班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似乎太虚幻,不实在。所以,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故事转换成现实的例子,如:“有一个小孩,因为想吃糖而去向商店的阿姨赊账,第一次,阿姨相信了,给了糖。第二次,小孩继续这样,阿姨依然相信了,但是到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商店阿姨终于不再相信这个小孩了,甚至从此不再卖糖给小孩。”通过以上的故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更加具有生活化。
四、总结
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舞台,当学生敢于走上生活的舞台展示自己时,那么他们将是生活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生活课堂范文2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力求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
1.通过模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很自然地得出一系列的加减法算式,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算式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受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情境图。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因为学生每天都要经历起床、上学和睡觉,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家庭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做实际调查,也可向家长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双休日起床、做作业、玩耍、休息等时间记下来,看谁记得准确。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
二、让课堂再现生活
1.创设数学情境
《标准》在“学科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师:同学们,校园内的那棵大芒果树伴随着我们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绿荫,而谁会计算出它的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生:树干的横截面是一个近似的圆,但不会计算。师:要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要先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学习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挖掘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力求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读出来,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搜集数学信息
生活课堂范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中学生 生活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8-02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到底,就是要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今的中学生觉得物理难,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1.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老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低,也就失去了学下去的动力。
2.较多的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局部的、片面的。家庭提供的优越条件,使他们缺少了某方面的生活经验,对某些生活现象和生活物品不了解。因此“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缺少了应有的基础,学生也就觉得陌生了。
既然初中物理的课程设置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那么要想学生乐意学物理,我们就应该将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物理,应用物理,再将物理带入真实的生活。
一、将教学过程融入生活体验中
物理知识的获取是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经验和体会中,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出来的,因此,学生生活体验的再现,对于物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引领学生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总结。
例如:在讲解《功率》前,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体验:以班上体重相同或相近的两名学生为一组,进行爬楼梯比赛,并记录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在物理课堂上,我引导每组同学分析讨论:两人做的功是否一样?谁做的功较快?因为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功率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再如:在讲解不做功的情况时,我让一名女生举起一只哑铃15秒不动,并动员全体同学倒数。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劳而无功”。
这样的共同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物理课堂“言而有物”,不再“纸上谈兵”,讲教学过程融入在生活体验中,大大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后,我们再对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生活现象中的一般规律,更有效地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更好地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让物理实验充满生活气息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也是具有其它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初中物理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很多的知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应用。我们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都来源与生活,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三、拓宽大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走进课堂
对于物理规律或物理现象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在公式上或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枯燥,印象也不会深刻;借助生活实例无疑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如今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他们错过了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事物,缺少某方面的生活经验,一些我们认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用品,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而对于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拥有那些生活体验,学生才会“胸有成竹”,才能明白课本的知识和规律。因此,注重拓宽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现象,将生活带进课堂,是学生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例如:在讲《杠杆的应用》时,我特意在市场上找来了一把杆秤和起子等工具,还买来了一条鱼和一瓶汽水等生活用品。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活蹦乱跳的鱼和杆秤等物品,兴致一下就来了,都很活跃。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杆秤和起子,再让他们用杆秤测量鱼的质量和用起子打开瓶盖,并指导他们分析:杆秤和起子也是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课后,有学生告诉我:超市里一般使用电子秤,杆秤她还是第一次接触,起子也是第一次使用!经过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更关注生活,更多地观察和思考我们的生活想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利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实现。
总之,将生活带进我们的课堂,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维在逐层递进中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到物理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
生活课堂范文4
生活中是课堂。只要你细心感悟,就会获得人生的真理。
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同家人们一起欢享的喜悦。这时,鞭炮的巨响撼动了整个大地,烟花的光彩映红了深蓝的夜幕。在人们欢呼之际,我却陷入了沉思:烟花在空中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绘出了节日的美景;鞭炮声交织成一曲震耳欲聋的交响乐,奏出了喜庆的气氛。但是,那画笔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每一笔都是一束烟花用燃烧换来的绽放,都是无数火星用熄灭换来的闪光;那曲是一声一声奏出来的,每一声都是一挂鞭炮惊天动地的破碎,都是一枚小炮从被点燃走向随风飘落和过程。它们的生命固然短暂,但是它们在夜空中留下了最辉煌的一刻,在人的心里留下了闪光的永恒。我不禁想到了人生。在短暂的一生中,有的人碌碌无为,成为了世界上真正的过客,有的人勤勤恳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分精彩。哪怕这一分精彩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在那一天,我获得了人生的一大真理,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依旧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我是个恋旧的人,这在我的抽屉中就能看出来:旧书、旧文具簇拥在这个狭小的空,时而还有些针头线脑之类。不知为何,我总舍不得丢掉它们,好像我与它们之间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缘。但是,这些杂乱的旧物经常给我添了许多麻烦。于是,我终于下决心扔掉它们。抽屉一下子变得整齐了,我会随之学会了舍弃。当你犯了错误时,试着舍弃导致你悔恨的种种错误,舍弃因犯错而带来的自卑与羞辱;当你遭受挫折时,试着舍弃你的沮丧与绝望,才能产生坚强的信念支持你面对现实……,舍弃是艰难的,但是在舍弃下才能有新的开始,才能渐渐成熟起来。那一天,我又一次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获得新知;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刷新生活。睁大你的双眼,让我们在浩瀚的课堂中,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生活课堂范文5
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时事、政治、新闻、趣事等现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一课可这样引入:购房现在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房型、地段等各种要素。同学们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像照片中一样被“影子”遮挡,确保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这样的导入就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关注生活,组织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打破常见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换位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时,我将班级分成三个大组,课后让每组学生分别搜集高港区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情况,课堂上每组先讨论合作学习十分钟后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功能区分布的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纠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演员”,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
三、关注生活,挖掘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所以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大胆地适当应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讲地质灾害时,我就汶川地震为教学背景,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纪录片,同时列出一系列的数据和投影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图片,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自己也不由得谈了相关的事件。见此,我就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否避免地震?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会根据所看和所知的内容,很轻松、自然地总结出系统的地理知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关注生活,设计课堂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课堂上,教师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呢?除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外,重要的就是教师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地理问题。因为,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探究新知。例如,在讲太阳高度与影子的长短时,教师:一天中人的影子长短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会!教师:一天中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影子与太阳高度有关系。还可以进而提出一年中正午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知识来源于实践,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地理意义,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五、关注生活,运用课堂活动,学会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试行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与生活相关联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解决地理方面的实际生活问题,以增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最佳体现。例如,在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性筷子和节日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同时结合“为何日本森林资源丰富,却要从我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的思考活动,最后得出结论:一次性筷子和贺卡的使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
生活课堂范文6
在策划本期的年度聚焦时,80后的我时常回想起自己少儿时期上德育课的情形。记得那时小学的德育课名为《思想品德》,大家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宣讲。老师会根据教材告诉大家什么品德或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思想品德》的课堂纪律往往相当地好,因为表情严肃的老师往往会灌输“安静听讲,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之类的。相关的考试也基本是围绕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出题的,只要熟记在心,都能考试过关。那时最理想的课程表安排莫过于在《思想品德》课之后来一节体育课,让我们的小胳膊小腿儿在端坐整堂课后好好舒展一下,抑或来节欢快的音乐课也是很合大家心意的。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张华教授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所说:“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的根本误区在于把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为外部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德育课变成脱离儿童生活、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的说教课。”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和无限的潜能,故教育应按照学生的年龄坚持采用正当的方法来实施,使智性不被强迫去做天性所不倾向的事情。道德教育不应满足于使孩子们获得对道德准则的认知,而应达到真正内化并知行合一。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应当根植于他们真实、自由、自觉的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创设的课程,也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更加贴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2011年,《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提供了理论引领、目标规划、内容选择和实施建议。我们在本期安排了修订专家访谈、也设置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德育课程几门新课标的解读与研究。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甚至家长将在课堂上、生活中开展更新的探究与创造。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强调“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同时,是不断发展自己的课程智慧的过程,也教师人格不断成长的过程。不经过学生的“创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存在真正的教师。父母与孩子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岁多的女儿天真烂漫,童言稚语时常给人带来欢乐,也时常引发思考。前几天我蹲下来问女儿:“儿童节宝宝想要什么啊?”小家伙见我蹲下来,立即也蹲下来,笑盈盈地昂着头看我:“妈妈不上班,陪宝宝玩。”原本想和宝宝平视的我,被宝宝的举动逗笑了。在孩子心中,能和妈妈做一样的动作,是多么开心和自豪的事情。而父母的陪伴玩耍,对孩子来说是胜过任何玩具或大餐的最好礼物。——无论是婴幼儿、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都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领悟并发展的,我们唯有在生活中以他们为本,了解尊重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生活,根据其发展阶段和认知需求制定相应策略,适合的教育才有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