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物说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物说明文范文1
一、器物定名辩证
“吴牛喘月”的典故,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转引的东汉《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辞》中记载有一则满奋见晋武帝以“吴牛喘月”机敏自喻解嘲的故事:“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座。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梁刘孝标注云:“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上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而喘。”是说南方吴地天气炎热,生长于此的水牛畏热,见到夜空明月以为是太阳,故望月恐惧而喘。后人亦以“吴牛喘月”喻指人遇事受困后,再遇类似情况或事物而过分惧怕,进而失去了正确判断能力。
“犀牛望月”始见于周尹喜《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人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凡犀遇山川、日月、草木、鸟兽,随遇成形。”是说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神物,其角像人脑一样,可以储存所能看到的东西,故有“犀牛望月、月形入角”之说。
宋金故事镜中大量出现的“牛望月”图式,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流传久远的“犀牛望月”典故,不过从此类镜图刻画的动物形象看,除极少数镜中的牛形体较细瘦、嘴部略尖外,绝大多数则为典型的水牛或黄牛写实形构。而犀牛的形态则是头大而长,长唇前伸,顶部有独角或双角,耳呈卵圆形,颈、腿短粗,显然与镜图中牛的形状不相及。又镜中的牛,或站立或跪卧,或仰视或回首,或立于小洲上或半隐于水中,形态变幻丰富,但皆作夸张性的望月张嘴喘息状,更是与望月犀牛的形态不符,由此将本类镜定名为“吴牛喘月镜”应比叫“犀牛望月镜”允当。镜图中的牛,亦皆多与水域伴出,突出了吴地“水牛”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宋金铜镜构图多讲究物象的写实,因而从镜图主纹及其配组物象的形构特征上看,称之为吴牛喘月镜也是合适的。
从文献检索看,吴牛喘月自唐代以来就开始成为一个广为流播的典故,如李白诗“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元稹诗“嘶风悲代马,喘月伴吴牛”,谭用之“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两宋诗词中,更是习见使用吴牛喘月典故的大量辞句,如梅尧臣:“胡马嘶风思塞草,吴牛喘月困沙田”、“晚晴蒸润剧,喘月见吴牛”;方岳:“吴牛方喘月,渴想蓐收代”、“月如此好吴牛喘,雪不胜寒蜀犬狺”;吴伯凯:“吴牛见月喘,引重不得休”;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仇远:“怀古潸然老泪流,依稀见月喘吴牛”。可见“吴牛喘月”典故在宋代是一个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被广泛使用的人尽皆知题材,铸镜工匠将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题材应用于构图创作中以迎合世俗审美心态与时代艺术风尚,应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当时从官方到民间流行的绘画艺术物化载体中,大量使用吴牛喘月题材创作图像的铜镜并非个案。同时期的瓷器、石刻剡等器物构图中也屡见此类题材,尤其是在金代北力定窑;耀州窑等窑口的瓷器构图中,此类图案十分流行。定窑瓷器图案中常见的“一牛喘月”、“两牛对偶喘月”两类图式,从主纹牛、月到辅助图像水纹、是象图、山石、树木、花草等,与本文故事镜图式中的同类物象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了宋金时期不同艺术品物化载体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承载内涵的高度一致性。
缘于上述例镜图式中配置有“牛”、“水”、“星象”等物象'近年有沦者从古代阴阳五行思想、天文星象说巾爬梳阐释镜图内涵的理论资源,认为神牛是五灵中的“中央之牲”,属土,士克水,将神牛置于水中小洲上,镜图就承载了“镇水除患”功能。更有甚者将镜图上部流云托月图式中圆月左右两侧配置的八颗星,认证为天象二十八宿朱雀南宫七宿中的井宿(东井),井宿主水事,镜图下部水中小洲上的牛,则是与星象井宿对应的履行镇水职责的神兽“犴”,因而此类镜应改称为“井宿镇水镜”。笔者认为这些背离铜镜兴衰流变所依存的特定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而另辟“蹊径”穿凿附会来解释镜图内容是不妥的,且不说将神牛置于传统“四灵’’之中央构成所谓的“五灵”之误,仅就“井宿镇水说”对镜图星象解释也是不确的。南宫朱雀七宿中的井宿虽由八星组成,但古天文史志、星占文献中记载其组图形构及时空变化是有规制模式的,上述镜图流云托月中位于圆月两侧的八星空间形构,与井宿八星“东西两列,其状如井”形状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雀权衡,东井为水事。”《开元占经》引《黄帝占》:“东井,天府法令也,……三光之正道。行不出其中,为天下无道。……东井主水,用法清平如水,王者心正,得天理,则井星正行位,主法制著明。左垣四星,四辅也。右垣四星以辅赤帝。井中六星主水衡,其行明大,水横流。”《甘石星经》:“东井八星主水衡,井者象法水,执性不,故水衡”、“用法平,王者心正,则井星明,行位直。”上述文献对井宿的形状、空间构成及运动变化规律、星占理论基于“天人感应”附会人间社会的现象等记述甚明,依此衡量宋金故事镜图式中的所谓“井宿”形象,则属星占天象中的“井星行位不正”、八星“行不出其中”的不祥凶兆,影射到人间就应解读为当时的社会“王者心不正、失天理”、“天下无道”,由此则灾乱起、水祸生、天下失序。而铜镜是现实生活中广为流播的实用器,铸镜工匠为迎合公众审美需求与社会生活时尚,构图题材一般选择同时代社会上十分流行的世人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喜庆、祝福祝寿、辟邪除患保平安之类的图案,将上述预示天下“凶兆”的图式应用于镜图中并能够广为流播,显然是说不通的。其次,世间与星象井宿对应的神兽“犴”,是生于北方的一种野狗,据说犴善奔能逐虎,与镜图中牛的形象完全不类,因而以小洲上的“牛”附会与井宿对应的“犴”亦属张冠李戴。铸镜工匠设计上述铜镜流云托月图式中圆月左右配置的八星,如同设计月下左右对称的两片“几何图形”化了的流云一样,实际仅是作为泛指天界星象的一类“符号”出现的,并不具有再现天界某种特定星宿标准形构的严谨意义,因而不应将其与天象体系中的某类星宿逐一“对应”联系起来去作过度解释。吴牛喘月故事镜图式中倒是有表示“三星连珠”、“五星连珠”、“五行聚奎”之类的星象图,这些出现于金代中期铜镜图式中的具有特殊星占意义的天象,是与当时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想相联系的,可惜“井宿镇水说”者未予关注。
二、文化内涵与传播背景考析
关于对吴牛喘月故事镜承载文化内涵的解读,目前有两种说法十分流行,一说金代此类镜的兴起传播因于当时宋金战争的社会背景,系金人以吴牛喘月这个典故嘲讽宋人畏惧怯战不堪一击、如惊弓之鸟望风而逃的窘态,借以炫耀自己而鼓舞士气。此说附着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而看似入情入理,但前提是认为此类镜出现与流行皆在金代,实则目前所见的墓葬出土材料表明此类镜早在北宋时期即已经开始流行,视其源出金代明显有误。过去由于受出土材料的局限,诸多铜镜著录将此类镜归入金镜范畴,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妥的,假如吴牛喘月故事镜背后果真隐含有上述金人嘲讽宋人的思想内涵,那么宋金战争以前北宋墓葬中出土的吴牛喘月故事镜内涵又作何解释?
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类镜图式的流行亦与当时宋金战争的社会生活背景相关,是说在金人占据了北宋大片土地后,生活在“沦陷区”的故宋“遗民”遭亡国之痛、异族残酷剥削压迫而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宋“遗民”铸镜工匠,便将这种饱受身心折磨的痛苦情感刻绘在铜镜、瓷器、石刻等艺术品图式中,极其隐晦地流露与表达出来,他们暗喻自己犹如见月而喘的吴牛,在屈辱忍耐中困苦疲惫。作为旁证材料,此说还列举了金代北方瓷器中大量生产一种写有“忍”字的瓷器,认为其表达的隐晦思想内涵与吴牛喘月故事镜完全相同。此说与前一种说法思路类似,是将此类图式出现与流行的现象置放于宋金民族矛盾对立的视野下,从“宋遗民”的角度推定其内涵,其前提亦是将此类镜完全归入了金镜范畴(故宋遗民工匠在“金地”铸镜),谬误之处前已论定。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宋金时期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解读这一时期流行的吴牛喘月故事镜文化内涵,则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金代流行的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事镜很多,许由巢父镜、王质观棋镜、柳毅传书镜、达摩渡海镜、唐王游月宫镜、牛郎织女镜、麻姑拜寿镜等皆属此例,追溯这些故事镜之源出,多在北宋时期即已在中原地区兴起,而罕见为金所始创者。金人南下入主中原,这些故事题材镜不仅没有随着宋政权的灭亡而消逝,反而在金代中期以前所未有的燎原之势迅速发展繁荣起来,以致成为金镜群中的一个主流镜种。铜镜史上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当时金代统治者实施的文化政策、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对金代落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息息相关。
赵宋王朝虽然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国事积贫积弱,文化建设却极其繁荣发达,所取得的卓异成就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登峰造极,这是军事强盛、文化落后的金代女真政权所无法比拟的。宋、金之间历史上曾进行过长期频繁的军事征伐,最后金人虽以军事征服者的姿态占领了淮河以北的本属于中原赵宋王朝的大片土地,但这片承载着传统文化厚重积淀、拥有高度发达文化的广袤中原核心腹地,并没有因金政权的经营而在文化上为女真族所同化,相反却高调地保持了中原传统强势文化的固有特性,反过来对落后的“金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改造与影响。女真人入主中原,在民族冲突、融合中则全面地接受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约略从金熙宗时起,女真上层社会率先出现汉化趋势,金熙宗、海陵王均以汉儒为师,海陵王自幼读汉书,即位后“嗜习经史”、“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盖耻为夷狄,欲绍中国之正统耳”,此后历世统治者多注重全面效法汉俗的政策,改行汉制,礼仪、典章、宫室、宗庙、科举考试等均仿中原而设。到了世宗、章宗时期“城郭、宫室、政权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以文治天下,崇儒尚文蔚然成风,可以说自熙宗以来从政治到艺术、乃至生活习俗的女真政权全盘汉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转大趋势,尤其在金世宗、章宗两朝,文化建设空前繁荣,进入了有金以来鼎盛时期,有论者将这种全面承袭中原汉文化、经过近乎脱胎换骨般改造后形成的金文化繁盛现象感性地描述为“发源于按出虎水的粗砾砂金,正是在五千年燃烧不息、光焰万丈的汉火的熔炼下,才发出夺目的光彩。”因此,从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看,将入主中原后的女真族说成是一个逐渐被完全“汉化”了的民族,亦不为过。
有观点认为金统治下的女真贵族对中原汉人残酷剥削压迫、使中原地区故宋遗民长期饱受屈辱痛苦,也是不完全正确的。金完颜氏政权初入中原地区,的确采取过烧杀抢劫、残酷剥削与压迫的血腥民族政策,给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从熙宗时起,完颜氏贵族便开始放弃征服者的劫掠方式,开始走向了尊儒尚文、民族平等的“文治”道路,此后的历代金政权统治者均反对华、夷之分,逐渐消除了汉人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尤其世宗、章宗时期“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形成了宋金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南北人士多以‘‘小尧舜”称呼世宗,连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称赞其“行尧舜之道”,此期女真族从政治制度、文化建设到生活习俗的全面“汉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尽管世宗曾多次下诏阻止金人这种“全盘汉化”的趋势,亦未能奏效。
事物说明文范文2
一、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文字的层次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层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1.理清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是有规律的。说明某一事物构造的文章,常常按照事物的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说明。教学时,指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参观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一般说来,说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组织材料;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比较复杂事物的文章,常将要说明的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掌握各类说明结构的特点,就掌握了理清说明文层次结构的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结构,还可以采用抓文题的方法。
2.理清段落的说明层次
说明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构成也是有规律的。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每段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总是在这一段的首句提出说明重点,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帮助清理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文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用比较方法,训练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周密性的特点,可采用加、换、去词语的方式进行。
2.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具体
说明文中常常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不仅清楚、具体,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理清例子同被说明事物间的关系,学习说明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
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重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说明文中的有些现象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阅读是很难弄明白的,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物说明文范文3
【关键词】说明文 四要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事物说明文范文4
说明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也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说明文,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事物说明文范文5
关键词 激发学习 说明文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一般按照空间、时间、事理顺序排列语句。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个人简历、影视剧情介绍、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教科书、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分为不同的类别: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与表达方式,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就是“说明白”(叶圣陶先生语),要忠实于事实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有合理的顺序,才能有条理,让人看明白。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配图表等。
对于其它文体来说,说明文写法平实,内容相对枯燥,有些篇目甚至艰涩难懂,一度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可是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文体,说明文教学具有应用性、前沿性,甚至前瞻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深远意义。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说明文大量涌现,而且它是每年高考考查内容,中考也经常考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有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的知识性、实用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起来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1树立明确的目标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事物说明文范文6
1.明对象
(1)看文题。如《风味独特的客家菜》(2009年广东河源卷)、《微晶玻璃》这些题目一看就知道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2)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可通过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来确定。
2.抓特征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方便、高速的铁路新时代》;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速冻食品的保鲜》;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①文章中有足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②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3.找方法
(1)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逐一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更有条理性。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点,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更具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且和说明对象存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对象作比较,或选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周全、周密的定性说明。作用是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5)举例子: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6)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表格等形式来说明事物和事理。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从而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4.理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结构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常用答题模式为:“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5.剖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6.品语言
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平实之分。生动的语言,常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加以分析;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限制性词语或数字来说明的句子加以分析。
7.提信息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事理等类型的文章。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与题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在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上略有不同: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说明了……的……(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的答题模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介绍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的答题模式。
8.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