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范文1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主体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主体是指财务分析人员,他们是保证财务分析报告决策实用性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客体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客体主要是指财务报告及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报告是财务分析的基础。首先,现行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或时点的货币化信息,而不能提供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其次,只是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没有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第三,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为地篡改财务数据、账外经营等情况屡有发生,因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财务比率分析是对会计核算结果及财务报告数据的再加工,但目前对其应用亦存在局限:首先,制度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会计制度极不统一,上市银行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上市银行有的开始试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城商行还在执行很久以前财政部为其制定的专用会计制度,制度上的不一致造成同业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失去基础,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其次,某些比率无法反映综合财务状况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项目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发展,如业务、担保与保函、贷款承诺及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末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注明。由于表外业务具有控制度差、透明度低、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不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防范潜在的风险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频繁提到的,那公我们在实际中具体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是否合理的过程中发现,存贷比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适当安排,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指标,央行对此比例作了不得超过75%的限制。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而且该指标只注重对表内资产的计算,没有对表外的或有业务进行加权计算,从而有可能低估了该指标的结果。此外,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若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尚失在短期内变现的能力,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发生坏账,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此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说到流动性就不得不提到盈利性指标,在盈利性分析中应用得最多的当属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对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由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化较快,尤其是银行业,先后做了几次大的变动,从而使纵向比较失去可比性,而横向间在全行业内也是众多制度并行,可比较的范围又大打折扣。另外我国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一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二要推动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二、提升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实用性方法及问题

(一)改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在银行业尽快完善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进程,使财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真正能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坚持“三铁”、杜绝“三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务报告造假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建立惩罚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各级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财务报告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性检查的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责任.利用新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提倡“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三铁”信誉,把物质奖融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3、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原始数据并不能提供财务分析所必需的财务信息,而是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合成、加工,将之转化为可用信息,因此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是做好财务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财务指标以数据为语言,是财务分析内容的具体量化,是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财务指标的设置也因财务分析目的、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应由主要指标和起补充作用的辅助指标组成,同时还要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稍加调整即能适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和主体,形成主辅结合、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计量和评价银行经营活动效益的一种方法。使用比率分析法最重要的优势是可以将绝对数

不可比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指标。例如,在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时,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负债成本率(各项支出总额/负债平均余额)使用的就是相对比率,而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费用利润率(实际利润,营业费用)使用的是构成比率,等等,运用这些比率的混合分析能有效的揭示银行各项经营业务的成本、效益,也使银行收入支出情况更加直观。

比较分析法包括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揭示计划完成情况;不同时期各种数据的比较,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以利于改进工作,挖掘潜力;同行业问的比较,可以了解本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力。例如,可以根据需要编制比较分析报

表,包括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比较资产负债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资产负债项日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比较损益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损益项目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损益

表内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编制比较报表,可以获得直观的财务信息,确定差异。

趋势分析法是以某一期的财务数据为基期,计算其他各期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根据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某确定基期金额)和环比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上期金额)。适当的使用趋势分析,可以动态地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使用。进行局部分析时,可选择某一种方法,全面的财务分析则应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4、大力加强科技投入,用计算所系统代替手工劳动,加大财务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减少手工计算的误差。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用数据仓库,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网络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应用日渐成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数据仓库。财务分析人员要参与数据仓库的建设,使它具有数字化地管理数据、运用各种指标选择数据进行加工、合成的能力,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用于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三个层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仓库大大地减少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而数据又十分精确,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参谋。

5、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在现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恶化的征兆,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6、正确处理央行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点和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参考文献:

刘星,杨菁.综合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1997,5(3):68—7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美)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傅罡,李向军,李永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是建立在其会计科目及财务报表体系之上,通过对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可以从财务指标变动中找到银行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帮助管理层迅速作出决策,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范文2

一、计算各因素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程度

有的因素发生很小变化就会使利润发生很大变动,这类因素为敏感因素;有的因素发生变化后,利润的变化不大,这类因素为不敏感因素。可以运用敏感系数确定各因素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假设某支行计划年度贷款规模为5000万元,贷款年平均利率为14%,存款综合付息率9%,固定成本总额150万,则:计划年度可实现的利润=5000(14%-9%)-150=100万元。如果贷款规模、存款综合付息率、固定成本总额和贷款利率各增加1%,各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计算如下。

贷款规模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变动后的利润=5000×(1+1%)×(14%-9%)-150=102.5万元;利润的变化率=(102.5-100)/100=2.5%;贷款规模的敏感性系数=205%/1%=2.5。其他因素的影响结果计算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利润影响的大小依次为:贷款平均利率、存款综合利息率、贷款规模、固定成本。

二、计算各因素发生多大的变化将使盈利转为亏损

贷款平均利率、存款综合利息率、贷款规模和固定成本的变化都会影响利润,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会使银行的利润消失,进入盈亏临界状态。仍以上文例子为依据进行计算。

1、贷款平均利率的最小值。贷款平均利率下降会使利润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利润将变为零,该界限即企业能忍受的贷款平均利率的最小值。设贷款平均利率为P,则:5000×(P-0.09)-150=0,P=12%。贷款平均利率降至12%,即降低14.3%时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

2、存款综合付息率的最大值。存款综合付息率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逐渐趋于零,此时的存款综合付息率是银行所能承担的最大值。设存款综合付息率为b,则:5000×(14%-b)-150=0,b=11%。存款综合付息率由9%上升至11%元时,银行利润由100万降至零,此时存款综合付息率上升了22%。

3、固定成本最大值。固定成本上升也会使利润下降,并趋近于零。设固定成本为c,则:5000×(14%-9%)-c=0,c=250万元。固定成本增至250万元时,银行由盈利转为亏损,此时固定成本增加了166.7%。

4、贷款规模最小值。贷款规模最小值是企业利润为零时的业务量。设业务量为q,则:q=150/(14%-9%)=3000万元。贷款计划完成6%,即贷款规模为3000万元,则银行的利润为零。

三、保证目标利润实现的各因素分析

各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银行从经营角度出发,假设将计划年度原定目标利润提高一定比例,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可通过本量利分析公式逐个分析有关因素,再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最优选择。

1、如目标利润调整为180万元,银行完成目标利润的途径。(1)扩大贷款规模。业务量=(100+80)/(14%-9%)=5600万元,如其他因素不变,贷款规模扩大到5600万元时,银行可以实现目标利润。(2)提高贷款平均利率。单位收益率=(100+80)/5000+9%=14.6%,如其他因素不变,则增加现有贷款中高息资产即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使贷款平均收益率上升到14.6%,银行可以实现目标利润。(3)降低存款利息率。单位变动成本=(5000×14%-150-180)/5000=7.4%,如其他因素不变,银行应努力吸收活期存款,加大低息存款的比重,将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降低到7.4%可以实现目标利润。(4)直接压缩费用开支。固定成本=(14%-9%)5000-180=70万元,如其他因素不变,银行将固定资产费用降低到70万元,可以实现目标利润。新晨

以上途径通过单项措施来实现目标利润,但现实经济中影响利润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银行大多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2、如贷款年平均利率下降8%,银行实现180万元目标利润的途径。

(1)计算贷款平均利率下降后实现目标利润所需的贷款规模。贷款规模=(150+180)/14%(1-8%)-9%=8505万元,如果信贷部门认为贷款平均利率下降8%后贷款规模可达8505万元,则目标利润可以实现。否则,还需要继续分析并加以落实。

商业银行范文3

1、十二大商业银行是: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2、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

3、国有商业银行也称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控股的商业银行,现在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

4、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其网络通俗谐音是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来源:文章屋网 )

商业银行范文4

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在资产和负债的管理中应当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匹配投资原则(Matchedfundinginvestmentprinciple),即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地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组成及回报或成本进行控制,使资产和负债管理具有内部一致性,从而协调银行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尽量减少因双方的不匹配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负债(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本,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并制约着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因此,灵活合理的筹资机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一般情况来看,除了其所有者提供的权益之外,还应有两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即吸收的存款和对外借款。按照银行的能动性划分,前者称为被动式负债,后者称为主动式负债。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后主要依赖于吸收存款的传统筹资工具,在筹资机制上形成了天生的缺陷。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计划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关于存贷比不得超过?5%的规定也使得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产生了以存款为生命线的经营主导思想,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吸收存款上。尽管核心存款对银行经营至关重要,但单一的吸收存款的被动性负债方式不仅制约着贷款的营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中间业务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负债方的流动性风险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短期负债比重较大(占负债总额的90%左右),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客户提存的风险。补偿这种风险的方法有两种,即负债管理和/或储备资产管理。储备资产管理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式,即通过变现资产的方式增强流动性。但当今国际上许多大银行,特别是那些能进入货币市场和其他非存款市场寻求资金的大银行,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借人资金的负债管理方法来应付现金短缺风险,如从市场购买资金或增发固定期限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2.资产业务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以被动性吸收存款为主的筹资机制,不仅不能充分适应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在多种渠道分流银行存款的情况下,反过来也制约了自身资产业务的发展。

3.收益结构不理想,盈利能力受到约束。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近2/3.由于利润来源的狭窄性和单一性,利润抗风险能力偏弱。此外,在资产结构中,中低收益的资产占比较高,资产收益结构不理想。

乙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1996年以来的多次降息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扣除利息税后实际上收益率只有1.584%,与投资基金等收益率差距较大,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今年以来也有所上升,这都将进一步导致银行存款分流;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必将使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获利空间将越来越小。

鉴于当前筹资机制缺陷对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现行传统的筹资机制进行创新。尤其是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机构网点少、存款来源少的劣势,大力开发新型融资工具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许多国外的商业银行,非存款借款已成为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在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后,也并没有沿袭中资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来解决筹资难题,而是结合自己的特点,充分运用他们在国外金融市场上所常用的各种主动负债方式(如同业借款)来进行筹资,很快免除了资金来源的困扰,将其精力集中在贷款和中间业务的营销上。

当前,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大额筹资仅能以协议存款的方式吸收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拟出台允许中资商业银行开办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的办法,期限在4个月以上(4个月至3年),并可以展期,以解决金融机构长期的信用拆借问题如:这一以主动负债形式的筹资工具的推出,将对创新商业银行的筹资机制起到积极作用。另外,2002年9月24日中央银行决定将2002年末到期的正回购品种转化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即央行短期融资券),据此进行央行票据业务操作。央行此举无疑将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的执行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产生深远影响。

二、票据筹资:并非创新的“创新”

票据是商品流通中的重要工具,具有支付结算和融资两大功能。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主要靠支票和汇票实现,而其融资功能则一方面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的汇票(包括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体现出来(通过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机制使融资活动在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进行从而扩大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或金融机构直接发行本票(即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来实现直接融资的目的,这种本票无需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实际上是一种短期融资券。需要短期资金的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发行本票来取得资金,而资金持有者通过购买这种本票实现自己的资产组合,达到投资目的。

本票的发行与转让使得短期资金余缺各方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但它是一种基础性的金融工具,并非金融新产品,只是其发行流通在我国却受到严格管制而已。目前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财务状况良好、信用等级高的大公司经常向其他公司发行以自己为付款人的短期、无担保本票在货币市场筹集资金,它是货币市场上交易最活跃、成长最迅速的工具之一,融资性票据的市场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达到70—80%。

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向存款人发行一种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可转让存单(NegotiableCertificateofDeposits,简称CDs),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它是存款类被动式负债,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定期存单,其实质是另一种形式的融资票据。其一般特征是;可流通;高面额起点,期限灵活,从几天到一两年;不可提前支取;不记名,风险较小,收益率较高(一般高于国库券,但流动性逊于国库券,而且二级市场的日交易量低于国库券);利率可固定也可浮动,即使是固定利率,在转让时还要根据转让时的利率重新确定转让价格,实质上也就重新确定了利率。对于发行CDs的银行来说,一般不必缴纳存款准备金;对其购买者来说,则要缴纳利息税。CDs对商业银行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负债的可流动性,为拓宽资金来源、实现利率投资提供契机和可能。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CDs在全球得到迅速拓展并不断变化。既有长期的浮动利率的CDs,也有固定利率的CDs;近年来,又有了更多的创新,如特大额可转让存单、扬基大额可转让存单、分期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上调大额可转让存单等。CDs在我国银行曾一度存在,如今也受到严格管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票据筹资的政策障碍

(一)有关本票筹资的限制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3、74、75、76和81条的规定:“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本票的出票人必须具有支付本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并保证支付。”“本票出票人的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审定,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总之,我国《票据法》仅允许签发记名的即期付款的银行本票,且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可以签发银行本票。

《票据法》第73条关于本票的定义科学地体现了票据的无因性,即执有票据就可以主张票据权利,执票人取得票据的原因并不影响票据的权利和流通,票据关系与发行转让票据的原因关系互相分离、互相独立。但其第10条又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点忽略了票据的无因性,与第?3条的定义有矛盾之处。从本质上讲,《票据法》的第lo条规定并不是票据法律规范,并不具有票据法的效力,即使当事人之间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也不影响票据的效力,它只是表明我国《票据法》将票据仅仅作为商品交易支付和结算的工具,并不希望当事人利用票据进行纯粹的融资活动,但此条文不能改变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相互独立的原则。

作为《票据法》的重要配套法规,1997年出台的《支付结算办法》再次明确了我国的银行本票必须为交易性票据,而且“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需要支付各种款项,均可以使用银行本票”。故此,目前商业银行发行融资性本票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和政策障碍。

(二)有关CDs的管理规定

1986年10月,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了我国的首只CDs,之后,CDs在我国迅速发展。为规范这一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在1989年5月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1989年11月颁布了《关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转让问题的通知》。自此,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在全国范围推开。但在其后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办理存单转让的机构少,业务发展缓慢,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居民对其认识不深,制约了业务市场的扩充;一些单位虚开存单、套取资金,违法违纪行为上升。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11月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此业务再一次进行规范。新的管理办法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界定为一种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转让的大额存款凭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并再次对其发行主体、发行对象、金额设定、期限设置、利率确定以及转让挂失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1997年4月,鉴于当时“盗开或伪造银行存单进行诈骗的犯罪十分猖獗,给银行资产造成了巨额损失并继续构成潜在的威胁”,为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暂停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和进一步加强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暂不批准各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计划,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也一律不得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至此,我国各商业银行都不再被允许发行CDs.

四、关于开放商业银行票据筹资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筹资方式的单一,筹资工具的缺乏固然与现实中某些条件的不具备有关,但更与严格的金融管制分不开。在管制条件下,行政主管部门本着“求稳怕乱”的主导思想,将主要精力放在“管住”上,缺乏通过努力去推进相关条件的成熟,由此也给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造成一定困难。事实上,当前国内各家银行都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规范公司化运作,每家银行都将从自身财务关系的均衡上来考虑各种业务的发展。在开拓基础性金融产品和创造金融新产品的过程中,银行比其主管部门对风险、收益等变量的考虑更深入、更具体,因而也更切实可行。鉴于各家银行对票据融资的强烈需求以及民间票据市场上融资性票据业务的现实存在,建议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渐次开放并规范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的完善和发展首先有赖于监管方突破观念上的局限,变“管制”为“监管”,通过促进金融竞争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从完善现行《票据法》入手,按现代各国票据法的共同准则,修改票据法有关条文中忽视票据无因性的缺陷,大胆发展融资性票据。事实上,近期中央银行票据的诞生已经在此领域里做出了尝试。其次,要从制度上和市场结构上制约风险,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如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规定发行企业的条件和资格,加强监管等。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类型的企业,也应能够在市场上发行融资性票据融通资金,从而调整负债和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范文5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贷款,本文对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实际出发,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控制和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渐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问题贷款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问题贷款数额巨大,已成为银行业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隐患。

一、什么是问题贷款

所谓问题贷款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良贷款,是指债务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债务人不能按贷款协议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具体而言,问题贷款就是银行贷款五级分类中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次级类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无法保证其足额偿还本息。可疑类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业、也肯定会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任然无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及少部分。

二、我国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现状

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的主要银行,80%以上的问题贷款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

如图所示(2003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问题贷款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其中最多的是中国工商银行876亿美元占贷款比重的21.5%。占当年GDP的6.2%,最少的是中国建设银行,但问题贷款也达到235亿美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计2334亿美元,占贷款比例的20.4%,占03年GDP的16.5%。

近年来虽然问题贷款余额和问题贷款率出现“双降”,但数额仍然巨大。根据CBRC(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07年12月底,银行未清偿问题贷款达到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67%,占07年GDP比例5.14%(07年GDP为24661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未清偿问题贷款达到11149.5亿元,占银行未清偿问题贷款比例87.90%,而且还不包括各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债权。

三、问题贷款的成因

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管理和操作风险。

1.市场风险是问题贷款产生的外部原因。这里所说的市场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大环境中某些因素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经济运行周期、财政货币政策和政府的过度干预的影响。

1.1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由于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任何一种经济形式都会呈现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和萧条之间波动。银行的问题贷款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经济萧条时期,借款人获利能力普遍下降,预期收入往往不能实现,容易出现财务困难,问题贷款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在经济繁荣时期问题贷款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1.2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当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时,社会需求增加,企业的产品容易销售出去,出现问题贷款可能性比较低;反之,当政府采取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出现问题贷款可能性就比较高。

1.3政府过度干预。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过度参于经济活动。二是政府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银行成为“准政府机构”。通常政府按照既定的产业政策,指令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支持,根本不考虑银行本身的效益和安全,这就为问题贷款埋下了隐患。

2.信用风险是问题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信用风险就是债务人未来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借款人风险和担保风险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

2.1借款人风险。借款人未来能否盈利或取得收入直接关系到贷款能否按时偿还。但借款人未来的盈利和收入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

2.2担保风险。担保风险就是当借款人无力偿还时,担保方也不能偿还,或不具备担保资格的不确定性。这也是银行贷款不能按时、足额收回的重要原因。

3.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和信贷操作风险。这也是问题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1银行经营管理问题。一是银行的信贷体制问题,许多项目虽然集体审批,担责任不够明确,出了问题责任不清。二是贷款决策缺乏科学的信息咨询系统,通常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区域性分析多,站在全局性分析少。

3.2信贷操作风险。具体而言,就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发放贷款;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对担保缺乏有效的控制;对单一客户或特定行业贷款过于集中;贷款期限不合理等等。

四、问题贷款的控制和管理策略

1.拒绝策略。贷款决策时,运用风险测度模型对风险进行预测,并计算出违约概率,主动放弃或拒绝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

2.回避策略。在对借款人和借款方案进行选择时,应做到“趋利避害”:一是在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面前,选择风险小的方案。二是改变银行资产信贷结构,使资产结构短期化。三是向盈利好和信誉高的企业和客户倾斜。

3.分散策略。一是组成银团,共同承担一项贷款义务,分散风险。二是调整贷款风险比例和期限结构,使其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4.证券化策略。将质量相对较好的问题贷款从整个不良贷款中分离出来,发行以预期资产处置收入作为担保的证券,使银行预先取得不良贷款的处置收入。

5.诉讼策略。如果贷款没有担保或清算抵押品后仍不足还款,银行可以对借款人或担保人提起上诉,请求法庭判决。

参考文献:

[1]顾晓安、户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鉴定》,立信会计出版社。

商业银行范文6

由于金融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利差和贷款量缩小以及信贷损失的风险加剧,竞争压力也使提高价格和业务量难以实现。根据业内的“二八法则”,20%的银行客户为银行贡献了80%以上的利润(在中国不同的地区,这个比例略有不同,也可能是“一九法则”),也就是说,剩下80%的客户或者只给银行带来很少利润或不带来利润,甚至还为银行造成了亏损。因此客户的贡献度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作业成本方法准确识别间接费用,得到客户的准确成本信息,在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对银行客户的贡献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RobinCooper和哈佛大学教授RobertS.Kaplan等人首倡的。由于其学术上的创新性与管理实践上的可行性,此后的十余年间在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中得到了普及,在其他各国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其自身也在这一推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和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一种全流程过程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作业成本计量,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开展成本链分析,指导企业有效执行作业,并与企业战略规划、预算、绩效管理报告等其它管理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银行客户成本分摊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客户成本核算的思想是通过作业成本核算得到各作业的成本,再将客户所涉及的各项作业的成本进行累加,最终得到客户的成本。

(一)作业直接成本的归集

银行作业直接成本包括该项作业所耗费的利息费用、营业成本、呆账准备金、直接人工成本及专项费用,为计算方便将其分为人工直接成本、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和专项费用三大类,其中专项费用是指为某一产品或服务而专门设置的一些部门和设备的全部费用。

1.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1)中,dm是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Yi是第i种直接消耗的单位价格;Gi是第i种直接消耗的用量,W是外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n是消耗的种类。

2.直接人工成本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2)中,dl是直接人工成本;T是工时定额;p是平均小时工资标准;r是附加工资对标准工资的百分比;m是人工数量。

(二)作业间接费用的分配

银行的间接费用一般可归集为以下几类:一是管理性作业和维持性作业,包括场地、餐饮、安全、系统开发、财务控制、人士、战略规划、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和银行营销等;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及税金;三是水、电、气等能源动力费。

1.确定和计量各类资源消耗,将资源消耗价值归集到资源库,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3)中,RC:资源消耗的总价值;RCi是第I中资源所消耗的价值;m是资源的种类。

2.确定资源动因费率。第i种资源的资源动因费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i资源的总消耗量与i资源动因总量之比,即每单位资源动因所引起的资源消耗的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资源价值分配到作业价值库,确定各项作业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4)中RAij为第I种资源分配到j作业的资源动因分配率;RDij为第j个作业消费第I种资源的动因量;n为作业个数;m为资源种类。

3.有了资源动因费率之后,可根据每项作业消耗各种资源动因的数量,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分配。每项作业从各种资源分配所得的费用之和,即为每项作业的制造费用分配额。公式如下:

公式(5)中,ACi为第I种作业的作业成本。

4.确定作业动因分配率。第i种作业的作业动因费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I作业的总消耗量与I作业动因总量之比,即每单位作业动因所引起的作业消耗的数量,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6)中,RCij为第I种作业分配到j种产品或服务的作业动因分配率;ADij为第j个产品或服务消费第I种作业的动因量;n为作业种类;m产品或服务个数。

(5)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客户,确定客户成本:

公式(7)中,Cj为客户的间接费用作业成本。

(三)作业成本的计算

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的各作业所消耗的非人工直接消耗、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与专项费用之和,即为该客户的作业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8)中,TCj为第j个客户的总作业成本。

(四)客户总成本的计算

银行客户总成本(CTCj)=总作业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

由于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难以量化,且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可以用一个修正因子ξ来表示,ξ由银行参照其内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确定。

因此,CTCj=TCj+ξ=dmj+dlj+Cj+Zj+ξ(9)

三、商业银行客户收入计算

商业银行的客户收入一般包括:存款业务收入、贷款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在第二部分笔者对商业银行的客户成本进行了详细探讨,下面来详细地讨论银行的客户收入。

第j个客户的收入:CIj=DIj+LIj+MIj(10)

其中,DIj为第j个客户存款收入;LIj为第j个客户的贷款收入,MIj为第j个客户的中间业务收入。

(一)存款业务收入

存款收入一般由存款日均余额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两部分组成,即:

DIj=Abj×Pi(11)

其中,Abj为第j个客户的存款平均余额,Pi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法定准备金率×相应利率+二级准备金、备付金占比×相应利率+剩余存款占比×【存款加权平均利率

+(贷款综合收益率-存款加权平均利率-还账准备金率-呆账准备金率)÷2】

(二)贷款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入重要是扣除相关税收之后贷款的利息收入,即:

LIj=Ij×(1-t)(12)

其中,Ij为第j个客户的贷款利息收入,t为其综合税负率。

(三)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一般包括佣金收入、中间服务手续费收入、提供信用服务收入、提供日常账户服务收入和其他手续费收入等。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客户总收入的比例较小,且项目众多,因此这部分不做详细核算,只提供相应指导,即:

客户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1-综合税负率)

四、商业银行客户贡献度计算

客户贡献度是指银行在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其他服务中所获得的净收益。它是银行资源产出与资源投入的差值,是客户收入与客户成本的差。客户贡献度,即客户贡献与银行资源投入之比。

通过客户贡献度分析,可以帮助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压缩和减少对资源回报率小的客户的投入,也可以为市场营销提供依据,从源头上控制资源的配置方向和数量。客户贡献及客户贡献的定量模型如下:

客户贡献定量模型:Πj=CIj-CTCj(13)

客户贡献度定量模型:客户收益成本比=CTCj/CIj(14)

其中:Πj为第j个客户的利润,CIj为第j个客户的收入,CTCj为第j个客户的成本。

根据第二、第三部分的客户收入及客户成本的计算,可得出客户的贡献及贡献度:

第j个客户的贡献。根据公式(9)(10)和公式(13)得:

Πj=CIj-CTCj=DIj+LIj+MIj-(dmj+dlj+Cj+Zj+ξ)(15)

第j个客户的客户收益比。根据公式(9)(10)和公式(14)得:

客户收益成本比=CTCj/CIj=(DIj+LIj+MIj)/(dmj+dlj+Cj+Zj+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