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1
关键词:演讲风趣幽默坦诚励志睿智深刻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5-02
大凡听过俞敏洪演讲的人,都会有同感——听他的演讲是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令人开怀大笑,忘却烦恼;令人备受鼓舞,信心大增。下面,笔者对俞敏洪演讲的特点进行阐述。
1 风趣幽默,引人发笑
哲学家培根说:“善言着必善幽默”。幽默增加活力,使生活多一些情趣;幽默散播快乐,给人们欢笑、友爱和宽容。听俞敏洪的演讲,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他无穷的幽默。
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到:
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 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笑声、掌声) 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 (笑声) 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 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笑声、掌声)。
帮女生扛包,明明是想讨好女生,不料,女生让其扛包,并不是想和他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男友休息,俞敏洪所想与女生所想南辕北辙,这意外反接让幽默顿生,引人发笑。
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他的风趣幽默也引得听众一阵阵爆笑。他说:
在北大的时候由于我的成绩不好, 自己本身就很郁闷, 结果就导致我们班的女生没有一个看上我。大学的女生一般目光都比较短浅, 看中的都是成绩优秀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生, 像我这样长得不怎么样但内涵非常丰富的( 爆笑) ,女生就不理, 这是女生眼光的问题。我们班20周年聚会的时候, 我们班的女生全部走上来热情地握着我的手, 后悔当初没下手知道吧( 爆笑) 。……所以, 我常说长得跟我差不多的就是标准, 长得比我难看的就是最高标准, 我看复旦男生不少都符合这个标准(在场女生皆热烈鼓掌——经典经典)
这几处的爆笑、掌声皆因幽默风趣而起,演讲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俞敏洪在浙江大学演讲,简短几句开场白就为他赢来笑声、掌声:
谢谢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喜欢站起来走来走去演讲的,但是我发现我站不起来,因为前面的摄像头对着我要把整个的过程录下来,如果我站起来走来走去他就会感到很累。(笑、鼓掌)
“喜欢站起来走来走去的演讲”,那站着演讲就是了,可“我发现我站不起来”,这是为什么?此句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听众一方面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寻找原因,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俞的答案。“如果我站起来走来走去他就会感到很累”,原因并不在他自身,而在录像的摄像头,这与听众所想有距离,“他就会感到很累”,拟人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幽默,也产生了神奇效果。
脱口而出的风趣幽默,使俞敏洪的演讲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掌声,为他的演讲增辉添彩。
2 坦诚励志,催人奋发
他曾经三次高考落榜,但现在桃李满天下,为数百万学子尊为师长;他自己留学屡屡失利,却把千万人成功地摆渡到梦想的彼岸,成为留学“教父”;13年风雨,他从穷困潦倒的培训班教员登顶名扬天下的教师首富;他把一个不起眼的小行当变成了影响成千上万人命运的大产业。俞敏洪的人生是奋斗的人生、励志的人生,他现身说法式的演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励志教材。
开学第一天晚上,全班开班会,我起来讲了一句话。现在新东方的王强老师是我们班级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因为我一直在农村上学,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从来没用普通话给我们上过课,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说。北大当时按照英语成绩分班,我当时因为高考英语考得蛮好所以被分到了A班,其实我的听说水平并不好,所以到了A班一个月以后就被贬到了C班,而C班主要是针对那些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的同学。等后来,我发现我和同学的智商真的有差距,我的那些同学平时看他们学习也并不怎么认真怎么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在全班倒数几名。这让我的心情非常郁闷。
……我在北大的时候受到的打击比较多,首先是身份上的悬殊,确实我是穿着大补丁走进校园的,我们体育老师上课从来不叫我的名字的,都是叫那个大补丁来做个动作。因为我在农村锻炼过,跳跃性动作做得蛮好看,所以我常常被叫出来做演示。
我走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我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从高考那天开始每天如此。但我发现,我还是比不过有些同事。从小学到高中,我学习也挺认真的,成绩总是在前10到20名之间,而在大学我学习更加认真,但最后却以全班倒数第五名毕业。
“根本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说”,“到了A班一个月以后就被贬到了C班——主要是针对那些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的同学的”, “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在全班倒数几名。这让我的心情非常郁闷。”“我是穿着大补丁走进校园的,我们体育老师上课从来不叫我的名字,都是叫那个大补丁来做个动作。”“我走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我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从高考那天开始每天如此。”在这些陈述中,我们不难想象俞敏洪的大学生活。在这些自揭其短、自爆“不光彩” 的坦诚演讲中,听众认识了一个平凡的俞敏洪,以及他通过奋斗所取得的辉煌人生。而他的励志人生无疑是听众效仿的榜样,进而在观照中激发、鞭策自己。
3 睿智深刻,启人智慧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信息载体,而声音一发即逝,如何让听众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的启迪,睿智、深刻、精辟的话语至关重要,它能让人听过不忘。俞敏洪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以他在创业英雄会上的演讲为例。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成功跟你的长相是绝对没有关系的,……成功跟你的学历也是没有关系的。……成功是一个不断往前走的一个概念,跟你当初是什么状态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你现在感觉到自己不成功或者说没有事业,没有关系,但是你只要坚持明天比今天好的这个概念,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我用我的时间的长度来拼你的聪明的程度。……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坚持。……只要你坚持的数量足够,你就会使自己的生命进步。……伟大是熬
(上接95页)
出来的。……人生最美丽的舞蹈就是带着镣铐以后跳出来的舞蹈。……当我们的生命有一些限制的时候,其实就是考验你的智慧和才能和你的耐力和坚持力量的时候。”
面对想创业的莘莘学子,这些睿智、深刻、精辟的话语无疑是字字珠玉,发人深思启人智慧,其蕴含的创业感悟让青年学子们听后很受触动,很受教益,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深厚的底蕴,励志的人生,俞敏洪的演讲点亮了众多年轻学子的心灯,并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赵贤德. 俞敏洪励志演讲的语言风格[J].阅读和写作,2009.10.
[2]萧惑之. 俞敏洪就是一本书[J] .中关村, 2009.4.
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素养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39-01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产业工人摇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工人素质的优劣。语文—— 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应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提高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现总结如下:
1 精选教学资源,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着眼教材,渗透学生人文关怀。中职语文教材围绕“乡情”、“自然”等话题展开,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渗透学生人文关怀。比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材中有多篇课文描绘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如诗如画的锦绣山河,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教学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开拓视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增加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
补充时文、经典,形成学生良好个性。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语文教材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大胆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时文,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讨论。中职生喜欢创业,我就为他们推荐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的演讲稿,比如《度过有意义的生命》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中职学生喜欢苹果手机,笔者就向他们推荐《乔布斯传记》,让学生了解乔布斯传奇人生,感受他的创新思维和自由思考,分享他的人生体验和思索。这些时文的补充阅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让学生积极参加“五名工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名著、名画和名诗、名曲、名片,广泛营造学生诵读经典的氛围,使他们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从而更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训练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倾听习惯,打造语文学习基础。中职学生往往忽视倾听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室上课要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培养倾听习惯,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友善的眼神来注视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掌握听的方法,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形成整体观念,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
营造说话环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中职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话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等,对于中职学生说话能力,我以为能条理清楚、表情达意就行。同时加强读写训练,让学生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开展综合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事实证明,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丰富的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契机,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3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57-03
一、阅读疗法的应用现状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出于希腊语,由“图书(biblion)”和“治疗(oepatteid)”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某种具有内容针对性的图书,以实现病态身心疗愈的一种方法。阅读疗法用于保健、养生、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由来已久。三国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痛;汉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方,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可见,阅读疗法在疏解情绪、减轻抑郁、缓解压力等方面确实是一剂辅助良药。阅读疗法是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新方向、新拓展,是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新途径,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只有泰山医学院一花独放,在宫梅玲教授的带领下,其阅读疗法服务开展的相对完善,其创办的书疗小屋、网络阅聊等都取得了成功。较多图书馆尚未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即使开展,也是形式单一,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变革日益快速,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压力与日俱增,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此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这足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2013年4月16日发生复旦室友投毒案,同样是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宿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而将舍友刺死;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惊现腐尸,警方排除他杀,短短几天,三位风华正茂的学子相继离去,这些事件足已为我们敲响警钟。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据调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四大主因。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心里问题感到焦虑、孤独、无助、迷茫、束手无策,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建立阅读疗法阅览室。在图书馆内设立“书聊小屋”、“心灵驿站”等为主题的阅览室。创设优美、雅致、整洁、安静的环境,营造轻松、悠闲的读书氛围,缓解读者的心理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治疗室作为私密空间,不会泄露隐私,让读者没有思想包袱和顾虑,轻松愉悦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室内设置书架,提供精心挑选、长期积累的心理治疗类书籍供读者阅览;内置电脑,让读者观看相关心理治疗的影片或视频,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陶冶读者的情操,改造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其身心都得到疗养和放松。
2.构建阅读疗法书目体系根据读者病情、病因、文化素养等具体状况和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要“对症下书”,有针对性地开列阅读疗法书目,指导读者阅读。主要以中外经典名著、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励志经典、心理学家推荐书目为主,内容积极向上、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身心得到滋养和放松。阅读疗法书目包括综合性预防书目:如美国戴尔·卡耐基的《美好的人生》、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洪应明的《菜根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没有特定读者群体,是对所有读者都有启发和辅助治疗作用的书目;针对学习压力的书目:如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美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阴》、美国温斯顿·葛鲁姆的《阿甘正传》等励志书籍,能激励读者珍爱生命,摆脱心理阴霾;针对交际压力的书目:如美国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能使读者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平静心态、流泪减压,克服人际关系障碍,进行减压心理调适;针对就业压力的书目:如美国拿破仑·希尔的《人人都能成功》、俞敏洪的《永不言败》、美国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等,使读者减轻就业压力,克服求职恐惧,树立创业信心;针对感情压力的书目:如美国艾·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英国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能使读者的负面情绪在读书时得到释放、释怀和缓解,从而了解爱的真谛,珍爱自己、珍爱他人。读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涵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或者改变处世态度,或者鼓舞斗志,通过振奋精神排解困惑。
3.构建阅读疗法服务体系。阅读疗法服务的关键是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需要调查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倾向,收集读者接受治疗后的反馈信息,对阅读治疗效果进行测评,对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和总结等。图书馆应设立阅读疗法工作室,由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学生辅导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士组成“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为阅读疗法向更深层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小组的成员要富有耐心、充满爱心、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善于沟通,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能够给予读者阅读指导和心灵关怀;还会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特点,找出读者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疗方案,消除读者的心理障碍,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释放,进而自我治疗,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阅读疗法发挥其最佳的治疗效果。
4.开拓阅读疗法网络平台。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置“心灵鸡汤”、“读者心理咨询”等栏目,有专门的图书馆员为读者答疑解惑,建立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推荐书目,引导读者阅读相关电子图书。也可以让读者发送Email,或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MSN等聊天工具,为读者提供个别参考咨询,因势利导,这种方式无需面对面治疗,减轻了读者的心理压力,可以使读者敞开心扉,得到更好的阅读疗效。图书馆应利用其电子资源优势,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音乐、影视疗法专区,用音乐、影视作品拓宽心理干预的渠道。也可以在治疗室里放一些曲调松快、舒缓幽静的背景音乐,放松读者的紧张情绪,起到抚慰的作用。音乐疗法可以缓解人们焦虑、紧张、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在音乐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如解忧音乐《梦见彩虹》、《心灵的雨伞》、《寻找心乐园》,减压音乐《献给爱丽丝》、《天鹅》等,还可以让读者观看音乐剧《天空之光》,在音乐中放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鉴于当代大学生的欣赏水平,还可以推荐通俗类音乐,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五星红旗》、《榕树下》等,更加朗朗上口,读者可以跟着哼唱以调适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影视疗法因其直观、生动、有趣味性等特点,备受读者的青睐:如综合类影视《亮剑》、《士兵突击》、《活着》、《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使读者在观看中联系自己,产生共鸣,对抗心理顽疾;励志类影视如《杜拉拉升职记》、《阿甘正传》、《成事在人》、《风雨哈佛路》、《律政俏佳人》等,让读者在绝望中充满希望,超越困境;人际交往类影视《一路上有你》、《心灵捕手》等,让读者对生活充满热爱,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阅读疗法和音乐、影视疗法相结合,打造立体的、全方位的减压服务,加强阅读疗法的治疗效果。
5.开展心理专题讲座。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敏感的心理话题,最突出的心理矛盾,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入学不适应,迷茫、焦虑的大一新生开展环境适应、缓解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讲座;大二、大三的学生则面临人际关系不良、情感困惑等问题,应为此开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课堂等讲座;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对前途担心、忧虑,可以为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
6.推广阅读疗法服务。图书馆应加大宣传、推广图书馆的阅读疗法理念的力度,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阅读疗法的本质,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疗法,勇于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举办读者活动和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能自觉采用阅读疗法进行排忧解难。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开设心理方面书刊专栏,如“心书推荐”、“阅疗书方”等栏目,帮助读者解除心理困惑。借助“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通过宣传培养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习惯,使有心理问题者得到缓解或解决,无心理问题者可防患于未然,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剧变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众多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课题。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阅读疗法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解除心理困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创新,以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阅读疗法”中医理论溯源及应用模式构想[J].图书馆杂志,2012,(6):107-111.
[2]慕琴玉.关于提高医学生阅读治疗能力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77-79.
[3]王学云.宫梅玲及其团队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2,(1):64,37-140.
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4
关键词:高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09-02
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学生常年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课程上,致使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体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学生无论日后成为艺术家,还是合格的基层艺术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相应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势必要承担起这项重任。
目前,全国多所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与进行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院校的情况令人担忧:有的院校认为学生不喜欢,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的院校把大学语文课程从必修改成了选修,还有的院校大量缩减大学语文课课时。市面上大学语文的教材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令人眼花缭乱,各个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与不足。各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教师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要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更要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塑造其审美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己任。那么,面对现实情况,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就势在必行。我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从设想到规划再到落实,历时两年时间。下面笔者谈谈这次课改的心得体会。
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建国前已在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建国后一度中断,直至1981年才重新开设,随后大学语文被列为大学本、专科必修及各类自学考试必考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程有双重性质: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大学语文绝不是简单地罗列介绍文学名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深厚的思想内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其新的世界观。
文学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类学生今后大多从事与表演相关的工作,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特色对他们的艺术演绎至关重要。试问如果不深刻理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阐发的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想象不出该诗如梦幻般空的景色,体会不出游子与思妇的思恋之情,又如何将该古曲演奏得淋漓尽致呢?所以,在高职阶段大学语文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我们也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定位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思路的大胆创新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无外乎是介绍文学名篇,历时一学年,教学的顺序要么以文学史为主,要么以专题为主。这种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足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这与中学语文并无差别,戏称为“高四语文”。再者,既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那么仅靠介绍数量有限的文学名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大学生信仰缺失、责任感淡漠,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学生自杀、道德沦丧的现象,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很好地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相信上述现象只会成为个案。大学语文教学如果是成功的,应该使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并使每个人的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都达到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把大学语文教学分为四个模块,两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各不相同,这四个子模块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大的系统,每学期侧重提高学生的某方面素质,最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逐步深化的。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新设计
根据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专业特色,我们把大学语文的四个模块分别设置为:国学经典导读、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古代文化介绍、中外现当代名篇赏析。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中国艺术的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掌握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背后隐藏的却是精神文化的日益荒芜,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修养、重视道德自律、重视集体大众利益、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四书五经的书目学生如数家珍,可真要是涉及核心内容,学生又是不知其所以然。国学的内容浩瀚如海,篇目众多,我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周易》、《论语》、《庄子》、《老子》。在具体教学时不是仅仅选择其中个别篇目,而是采取导读式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著作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其次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之从中受益,再次让学生在课后有选择地阅读原文。以《周易》为例,我们在教学中涉及10个问题:(1)《周易》的性质;(2)《周易》的成书和编撰;(3)《周易》题解;(4)《周易》的一般概念和常识;(5)《周易》的内容;(6)《周易》的占筮方法;(7)卦的用处,解读乾卦、坤卦;(8)《周易》中的哲理浅析;(9)破解命运、超越凶吉;(10)《周易》之名言选录。
唐诗宋词鉴赏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诗词鉴赏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通过此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触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最后赏析古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欣赏古诗词的美。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既是名诗,也是名曲,同时也是经典舞蹈,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教师通过讲解赏析此诗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让舞美系的学生画出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让音乐系的学生用乐器演奏,舞蹈系的学生用肢体演绎。这样一来,结合了他们各自的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唐诗宋词的篇目繁多,我们不求全但求精,选择各大流派中著名诗人的经典篇目,再结合艺术学生的需求,重点放在美育的教学目的上。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中国古代文化介绍课程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历程,继承弘扬文化传统精华,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了10个专题:中国古代的礼仪、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书法艺术、书籍制度、礼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传统节日、职官与科举及饮食文化。
在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在第四模块为学生开设了中外现当代名篇欣赏课程。此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所读名篇时兼顾到中国和外国的比例,选择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课堂上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析,课后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学习本课程,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赏析文学名篇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自学阅读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意识到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稍差,学习持久性也有待加强,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不能预期太高。我们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师重新编写教材,降低难度。教材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每堂课的教学讲义现教现发,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在讲义中留有大量空白,让学生记录笔记和学习心得。每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将一学期的讲义装订成册,封底要写上该学期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
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对学生而言,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应针对不同的模块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学生如果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师讲得就要稍微多一些;现代文、外国文学名篇,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以点拨为主。
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音乐、图片、朗诵等多种形式,形声并茂,音画同步,给学生以美感和新鲜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同步的Flash诗文音乐作品。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诗歌与音乐在情感上的交融共同性,将诗、画、乐、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将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状态。此外,还可以走出课堂。如2010年冬天适逢北京大雪,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在讲解文意的基础之上,教师带领学生亲临陶然亭大雪的美景之中,事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热情高涨。
把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入课堂也是一种新思路,尤其是研讨式和演讲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前,为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我们专门请历史教师做了相关讲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去赏析诗圣的作品,得到了学生的共鸣与呼应。我们在课堂上还就杜甫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学生反映热烈。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更难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在这次课改中重在把握学习过程本身,加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形式,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为所学的诗词谱曲吟唱,舞美系的学生可以画出作品所表达的画面,舞蹈系的学生可以为作品配舞。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设置教学网站,把课堂上没时间讲的相关知识介绍到网站上,要求学生课后以跟帖的形式阅读、提问、写心得体会,最后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
加强课外延伸工作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学语文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仅靠课堂教育恐怕很难十全十美,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的选修课课程建设,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联系。比如,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四个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开设一些诸如“明清小说选读”、“文学名篇赏析”、“西方文明史”、“文学名著与人生成长”、“影视艺术鉴赏”、“语言交际美学”等选修课,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并有针对性、计划性地长期开展系列讲座,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平台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我院的大学语文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良好。我院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人文性来明确课程定位,并从社会需要、生活体验及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兼顾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人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步高,何二元.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洪,李瑞山.母语・文章・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庆元,温儒敏.中国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柯晓扬.悦纳与超越: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陶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5
当然,进入正月下旬以后,情况有所缓解。《乡村爱情圆舞曲》(《乡爱7》)、《大丈夫》登场了。赵本山、于月仙、王小利、王志文、李小冉、韩童生、江珊纷纷登场了。明星们带来了一丝视觉上的安慰。但随着剧情的推荐,洒狗血的人物关系编排又让人痛感“神”是无处不在的。前面那部戏一上来先前6部的主演死掉了,接着基本没了爱情,全是叽歪;后面那部有了老夫少妻,那就一定要安排一对姐弟忘年恋。而且还是继女的男朋友与后妈的姐姐!人物伦理关系比较开放和混乱、也过于紧密。让我一边看一边感慨:老杀熟多没意思,难道编、导们就不能给村里再多安排一两个新人?
2014年,我们是不是开始进入到一个大家比着赛2的时代?如果从剧集的角度上讲,很可能。遥想一年前,虽然也不能算惊喜纷呈,但毕竟有吴秀波和一部经典的《赵氏孤儿案》在那里撑着呢。今年有什么?王志文老了,傅程鹏携两“狼”之势强行上位,难不成只是为了在《飘帅》里展示,他也可以像演技不如他的沙溢那样梳背头……而几乎所有的“热播剧”都陷入了剧情单调的魔沼,内地编剧的想象力,好像在之前的这十来年已经被彻底透支光了。这样的话题,只要你在晚饭后打开电视机,便不由你不想。为了钱,难道导演们真就铁心这么“2”下去?向着低智持续谄媚下去?
聊以解愁的是,有那么几天,柏林电影节分散了我对热播剧集的不满。刁亦男自打参展,我就预感其可能会有惊喜,因为他的上一部作品《夜车》令人太耳目一新了,堪称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这次的《白日焰火》持续上一部美学和题材领域,只不过规模更大了一些,应该对导演能力会有更充分地展示。果不其然,最后拿奖了,而且居然是大惊喜。
内地文艺片领域,本来已经被院线排档期的事,算是彻底玩死了。如今活跃在银幕和人们话题中的,多数不过是打着文艺片旗号行票房片之实的那些作品,比如爱戴着“金镣子”拍照的宁浩等人。如今刁亦男喷薄而出,虽然未必能救整个片种于水火,但重现当年王全安、贾樟柯获奖后,对华语文艺片残喘的延续,想来还是可以做到。
人文电影历来因为“钱景”差,新一代观众的观影智慧日益走低,呈现出苦捱的征兆。像前些年,几乎已经到了王小帅等极少数名导硬撑的地步,出道十几年、编剧出身的刁亦男也是这个群体之一。所以说,他的获奖甚至都未必能扩大苦撑着的文艺片导演的数量。但艺术这个事,有时还真不在量,而在于艺术家想象力所绽放出的华彩。从个人的观赏角度,我觉得刁亦男的影像风格,比之前获大奖的同代导演、乃至更早的第五代,都更加靠近世界电影在当下的美学水准。为这个苦捱苦撑,实在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其实不止是电影,当代的人文工作者与艺术家,可供大家用来选择的人生之路,确实已不多了。要么为金钱扭曲,要么为价值挣扎。渣导、渣编,还是型导、型编,岁月说了算。
新鲜血液
面对电视观众不断减少的事实,电视台正尝试制作更多有创意、新奇的内容,而且是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关联的内容。为了达此目标,英国电视台采用的方法是:放宽视野寻找人才和内容提供商,尤其是雇用年轻人。
一直在创新前沿的英国天空电视(Sky TV),最近发起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人才选拔活动。其将在接下来的7年内,通过与学校合作的一个特殊项目以及将成立的“技能学院”,直接与100万年轻人互动。这是以前任何英国媒体机构都没有做过的。
而在此活动之前,国际电视出版行业公司Baucr Mcdia与电讯运营商02联合举办了一个帮助年轻人就业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得到几乎所有英国媒体机构的支持。英国数字商业领域对年轻人的依赖,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观众和用户,更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员工和创新者。年轻人才是真正以“数字”为“母语”的,而老一代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情感上都习惯“模拟”。
英国传统电视台,如BBC和Channel 4也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以及那些在节目内容上没有被充分体现的社会群体。尤其是BBC已经认识到,在多屏时代,虽然收视率仍然很重要,但多屏受众对内容的喜爱程度和向他人推荐的力度,更为重要。那些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其内容都是与观众的生活和兴趣紧密联系的。所以,制作这样的节目内容,工作人员或节目供应商都需要对观众有深刻的研究和了解。
BBc意识到,历史上他们大多数的雇员都来自狭窄的社会阶层――譬如,毕业于精英大学的白人中产阶级。这样的传统将会限制BBc生产的节目内容和模式。有鉴于此,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BBc就设立了专门为年轻观众研发节目内容和模式的部门,并在BBc通常的招聘渠道之外吸引人才。
后来,其他的项目,包括2008年的青年频道BBC3 “鲜”时段(经常播出新的年轻导演拍摄的具有争议的电影),都为BBc带来了大批人才。2011年,BBc娱乐启动“未来模式”项目,吸引电视产业以外的人才加入BBC娱乐。在招聘的人员中,有保健护工和教师。根据该项目,BBCl制作了一个娱乐节目的样片。
近几年,英国国属电视台――BBc和Channel 4一起办了个在线培训项目,目标就是吸引那些通常不可能有机会进入电视领域的人们。如后者的招聘、培训网站――‘4Talent’。
甚至,最近Hollywood studio和Warner Brothers公司也为英国年轻人建立了一个培训计划,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英国的电影、电视、游戏和剧院里工作。
第4频道还在Youtube上推出了“Mashed”计划,希望那些在Youtube获得经验的新导演和制片人,将来会为第4频道带来新鲜血液。
更具创意的吸引和发现人才的方式,来自新闻集团拥有的ShineGroup公司。2012年,该公司成立了一个特殊的节目制作公司叫“TheHatch”(孵化),培训对象包括那些由于社会背景可能不易进入媒体的年轻人。该公司的一个主要培训人,他自己在14岁时就曾被学校赶出了校门,但如今,他却在为美国的电视台撰写剧本。
颠覆自我
很多业内同仁皆在说:新媒体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已经不准备给我们活路了。
其实,人家新媒体对新媒体自身的打压更加“心狠手辣”;新媒体的“体内竞争”,不是渐进,不是改良,有时是一种自我颠覆!
日前马化腾在演讲时说,腾讯从诺基亚、黑莓这些曾经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沦落中悟出,巨型企业要时时有危机感,腾讯因此成立了能够打败现有产品的团队,微信即是腾讯内部团队竞争的结果。腾讯会让公司内部不同工作团队研发可能颠覆自己的新产品,让它们互相竞争,赢家胜出。
从马化腾这段简短介绍中,可以看出腾讯公司管理者的高人一筹,可以想象到公司内部团队的“钩心斗角”,外部竞争态势的“硝烟弥漫”。相比之下,一直自认为受到新媒体央攻、打压的传统媒体,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全国排名靠前的一家广电集团老总,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很有感触地说,传统媒体已经成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壁垒,脱离实际、远离受众,
“你们做的一些节目,如果我不是坐在这个位子上,我也不会看!你们把下一代都推向了新媒体!”
有专家分析说,传统媒体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只是眼界窄、观念老、管理粗,而是不清楚用户是谁,不能准确了解他们的收入、性别,职业,爱好,上网轨迹,消费轨迹……以我井底之见,体制缺陷是最要命的问题,因为体制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体质”,培育了不同的心态。新媒体从诞生之初就打上了市场的烙印,所以,他们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表现得游刃有余。
好多电视人现在其实都在忙着给视频网站白白地打工,看看网上那些点击率高的视频,大多来自传统的电视频道。一些网络掐去了视频之中的广告片段,贴上了自己的片前广告,且视频随点击率的变化不断调整时长。面对新媒体的挤压、抢道,传统媒体厘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了吗?做好改写、融合的应对吗?是不是只有坐等被淘汰、被吞并的未来?
有报道说,柯达破产缘于其对传统胶片行业的难以割合和对数码技术的引而不发;诺基亚的拆卖缘于其对智能手机狂潮的抵触和对塞班操作系统的迷恋……而俞敏洪的理解是:新势力与原来的团队基因相抵抗,当整个团队熟悉原有运作系统,并且可以靠原来那一套拿着很多钱过得很舒服时,你让他们改变非常难。英雄所见略同,马化腾那个演讲的主题是:腾讯如果没有微信,可能是一场灾难。
话题回到传统媒体上,如果没有新媒体的求变思维,如果没有新媒体那样的发展机制,我们也终将面临一场灾难。业界许多同行最好的结局,或许便是沉浸在“温水”里“青蛙”那样:舒服死了。
大数据并非黄大仙
最近读了本很有意思的书《点球成金》
(Moneyball:The Art ofWinning an Unfair Game),该书主角是美国奥克兰运动家队及其管理团队。奥克兰运动家队是北美职业棒球大联盟最穷的球队之一,然而在各家都挥金如土的现代棒球界,依靠“大数据”分析体系运作的该队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成绩,甚至在2002年队中三大巨星皆被挖走后仍取得了103胜的联盟最好成绩,并以惊人的20连胜刷新了美国职棒一百多年来的最长连胜纪录。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改编自该书的同名电影,但如果你对片中励志以外的那些内容,尤其是美国体育数据分析行业的发展史更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本原著绝对值得一读。时至今日,体育数据分析已是现代体育业里一门真正的生意。能够适用于体育的应该也能适用于文化产业。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或对当下正迷恋“大数据”的中国传媒娱乐业具有参照意义。
“大数据”堪称近两年内地文化产业的热门词汇,不过笔者对此的态度却有点复杂。一方面,正如李约瑟所说,资本主义的核心正是通过数据管理一切。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无疑能提高效率,然而另一方面,并不是什么数据都是“大数据”,后者运作逻辑的成立是有其前提的。
首先,真正的“大数据”需要大量真实数据的积累,这是体系化的基础。不止是结果数据,过程数据也极为重要。以美职棒为例,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数据采集极其精确。例如有的公司将投手的投球区、挥棒打击区乃至整个棒球场都分成了若干小块,这样就能精确记录下一场比赛的全过程。
此外,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还得有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体系。对客户来说,唯一有价值的是“会言语”的数据,而这不仅需要数据分析能力,还需要对相关产业的深入理解。仍以美职棒为例,棒球数据派的奠基人比利,詹姆斯(Bill James)曾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赢球公式:“制造得分=(击打+保送)×垒打/(打数+保送)”。十多年来,美职棒数据分析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个公式的方向不断修正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