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1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2
【关键词】诵读;意境;体味;审美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低年级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和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入境――尽情地欣赏美
入境,是读古诗词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⑴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伊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如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恰当。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如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引导学生观看录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
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只有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才能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学习时不但要动口还要动脑,更要动心,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升华美,感受美。课本中每首诗教学时都安排了扩展活动,如让学生学了古诗后,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此外,我们学校还开展了“每周一诗”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校园,下乡村,去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野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诗笛”办学特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号:FHB130445)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常规课题《小学诗词教学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立项编号:FJJK14-3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中华美德诗词曲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3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4
一、把握审美感受的诱发点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由美的对象所引发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审美感受的诱发点是多层面的,如古诗中美的语言、形象、色彩、声音和情感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选取最易直接感知的诱发点,把学生引入古诗优美的境界之中。如教《游园不值》:以出墙的“红杏”这一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为美的诱发点,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丽,再由物及人,由景至情,感受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提升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能力。
二、活跃审美想象的激发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古诗优美的语言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多向的审美联系,让学生在美的时空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古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想象的最佳激发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艺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动”起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抓住诗句中关键性动词,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瀑布的浩大气势,壮美景色展开再想象,再创造,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建立审美情感的共鸣点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实优美,情感真挚动人。有的古诗以盎然的童趣动人心弦(如《小儿垂钓》),有的以优美的情景引人入胜(如《咏柳》),还有的以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如《题西林壁》)……在古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审美情感的共鸣点,以此来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抒发和扩展,让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欲望。
四、以诗明理,体会古诗中的哲理美
经由寥寥数行的古诗,咱们不但笼统领略到登峰造极的景色,感触到骚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领悟到新诗中所包括的情理。如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外观上是说诗人所处的职位差异,看的角度一致、书生所见的庐山的景色也不同,再让学子解析练习,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开导:对于对立事物要是不能客观从容地发展赏析,就简单地被部门征兆所引诱,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可见,在这朴实无华的诗里行间流露出这深深的哲理美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新诗中的哲理美。
五、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的心境美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5
一、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自主求知,品味语言
古诗语言有其自己的特点,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一、二、四句的“齐”、“啼”、“堤”押韵,诗句内平仄交错,诗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其次要品味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得当,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风拂千条柳,雨润万朵花”中的“拂”和“润”二字就充分显示了风的轻细,雨的温柔,给人以动态美。再次要教学生读懂语言,交给学习方法。如果用多音词的词音变化,省略部分补充,词序的调整等对比方法与学生一同来比较学习,会对学生正确理解有帮助。
二、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感悟,挖掘情感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之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怀伤世;“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快乐洒脱。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者,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古诗四声的抑扬顿挫,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如我在指导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朗读的方式来感悟,背诵,体会诗的涵义。在汇报交流中,有的在轻重音上面做文章,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流直下”是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吐字要紧凑,强劲,响亮,而“疑”是诗人大胆新奇的想象,应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也有的小组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应该重读、慢读,以突出香炉峰烟雾袅袅,延绵不断,慢慢升腾的景象;甚至有学生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是错别字,应该为“升”,于是我就学生们汇报上来的意见一一作出解释。关于轻重音我叫了几个学生试读几遍学生们自己就发现了正确的读法,关于像“生”这样关键字眼的拿捏,我便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说香炉峰的烟雾上升,其实是瀑布落差很大,水珠在下落过程中碰到岩石,激起的水雾像烟一样,再者如果是“升”上去的烟到上面就会变的稀薄甚至没有了,而庐山瀑布不断的雾气用“生”更为恰当。经过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正是“生”字把瀑布的磅礴的气势和仙境般的景象写活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通过感悟来尽情挖掘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怀。引导学生通过范读、跟读、听读、朗读,读出乐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拓宽意境,激趣引情
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由此可见,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拓宽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的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我在教学《赠汪伦》中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先讲述“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境。在学习《题西林壁》时,我借助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更直白的感受庐山的峰峦叠嶂,丘壑纵横,然后再与诗联系,引导学生“横”、“侧”、“远”、“近”、“高”、“低”的去想像诗人在诗中架设的景象,体会其当时游庐山的心境及诗的意境。其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亦很重要,如学习《静夜思》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窗前明月光,为何会疑似地上霜呢?正确的引导加合理的方法会激起学生的畅想。首先我们不要去否认一些学生的想法,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时不妨抓住“霜”字,继续引发学生的联想,将学生引入诗境,引导学生由霜的白色想到月光的皎洁,秋的寒意,诗人独处异乡的凄凉。然后抓住“疑”、“望”、“思”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想想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诗人的动作、神态,体会诗人的感情,揭示月夜思乡的主题。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6
一、赏“情感”
“诗言志”、“诗缘情”,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有感而发,感于外面发于“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古诗词抒发的感情不外乎以下几种:1;爱国情感(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 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忧郁,6感时伤怀。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帮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至于曲解诗人的情感倾向。如何来确定呢?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生活 在盛唐时期,个性浪漫而张扬,傲视权贵,渴望能够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一生穷困潦倒,遭遇乱世流离的不幸,一生忧国忧民;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 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引导。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情感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是表 现戍边将士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往往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 ”,“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诗有关,唐人有折柳相赠而别的习俗,表达对朋友的祝愿;“雁”,“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表达感时之情;“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梅”则象征坚韧,高洁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具体表现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雎》,《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而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一轮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较为重要,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互文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泊秦淮》首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观沧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象之景,以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