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诗歌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诗歌散文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1

一首歌曲需要大家去演唱,就像剧作家写出来剧本需要演员去表演一样,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需要朗诵。诗歌等文学作品经过朗诵以后,就能使躺着的书本从抽屉里爬出来,从书架上跳起来,在房间里稍稍起舞,然后飞起来,飞到广大的同学们中去。这就是朗诵,朗诵的作用和魅力。

无论是否声色娇好

只要对朗诵艺术怀着热忱

只要你倾心于中华文明的精粹

只要你愿用最真最美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不要犹豫了,赶快加入我们的行列

……

在“五月风”撑起一片独特的艺术天空!!!

诗歌朗诵会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充分展现同学们的风采,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围绕中心、立足语文、扎实语文基础、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特举办此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让八年级全体同学走进文学、沐浴经典、陶冶心灵,同时通过对诗文的深刻领会与研究,使同学们的“五月风”诗歌朗诵会向更高更深的方向迈进。

二、活动主题

沐浴文学——享受青春——飞扬诗心

三、参加对象

八年级全体同学及热爱文学,热爱诗歌人士

四、活动安排

1、5月20日前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自愿报名并将诗歌题目内容报给“五月风”书友会。

2、演讲时间五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活动地点:八年级教室

五、邀请嘉宾

有关领导及热爱诗歌人士

六、作品要求

朗诵脚本可以选用优秀经典诗词(鼓励原创作品,散文诗词亦可),时间为3—5分钟。

七、注意事项

1、根据诗歌内容决定上台顺序,原则主张脱稿朗诵,亦可诵读

2、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向上

3、精神饱满、姿态大方,感情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4、朗诵熟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地把握诗歌节奏,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产生共鸣。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2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我认为,“春风桃李花开”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应该是写白日之风景,不会是夜晚的意象。“秋雨梧桐”在诗词领域也大多是表示黄昏、夜晚的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晏殊《踏莎行》中“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及欧阳修的诗词中都有这样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着重表达了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所以,“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应改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二、质疑教材第3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应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乾坤”是“天地”之意,《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的赏析为:“日月星辰日夜漂浮于湖水之中。”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意译为“整个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那么“日夜”就是指“日日夜夜”。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日月”之说就没有了日日夜夜的意思了。而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594页的原诗中也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外,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与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54―56页的“语言品味”、“关于练习”和“有关资料”中有三次以上引用原诗的时候都采用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说法,这与教材是相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三、质疑教材第37页“推荐作品”板块之《旅夜书怀》中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应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页的赏析为:“‘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列星下垂,远处星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像从天空垂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写出了在空旷原野上,星星垂挂在远天,衬托出平野的辽阔,是作者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用“随”就没有这样的意境。

而且与下句“月涌大江流”联系,“垂”与“涌”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也写出了杜甫是停舟细看景,是静止的;这与大家熟悉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同,两句诗虽然可比功力,但李白是行舟流览,所以用“随”。一字之差,意境大异,二者不可混淆。

四、质疑教材第41页“赏析示例”板块之《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和《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应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且“复”是“再”的意思,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部分《中国文学史》和网络上也有“不愿”之说。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三者都讲得通。但是教材中采用的“用”之说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说法,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采用更加传统经典的说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基本的古代文化素养。

五、质疑教材第7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项羽之死》的注释{15}【骑(jì)】

教材中【骑(jì)】注释为:“单人乘一匹马。”我认为此解有待商榷。从句读停顿上来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应该这样停顿:“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那么“马骑”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备有鞍辔的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195页“骑”的注释③的第三条)。

六、质疑教材第92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祭十二郎文》的注释⑩【惟其所愿】

教材中【惟其所愿】注释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思或去或留。”此句注释与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的译文相左,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二者都讲得通,徐北文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齐鲁出版社)的第473页采取前者,张国风注释的《古文观止》(金盾出版社)第298页采取后者。我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适,“葬汝于先人之兆”应该是韩愈的最终心愿。无论采取哪一种解释,从严谨的角度考虑,教材都应附带另外一种解释。

七、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注释②【蜩(tiǎo)蝮蛇(fù)】

其中的“蜩”声调注错,应为“tiáo”(《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54页)。

八、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注释⑩【兔起鹘落】

教材中【兔起鹘落】注释为:“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我认为此解有牵强和曲解之处。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长春出版社)第370页对“兔起鹘落”的解释为:“‘鹘’,隼类猛禽。兔子刚一跳起,鹘就急速扑去。形容动作迅猛准确。后用以形容才思敏捷,下笔神速,气势充沛。”此处形容绘画才思敏捷,自然应取词典之意,强调的是鹘的动作迅猛,而非兔。关于此处,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9页则完全弄反了成语的意思:“就像兔子跳起来把鹘鸟扑落一样,稍一放松那鹘就跑掉了。”兔子扑鹘,岂不怪哉?

九、质疑教材第100页“推荐作品”板块之《陶庵梦忆序》的注释{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xì),仇轻也】

其中的“”拼音注错,应为“ch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1页)。

十、质疑教材第115页“推荐作品”板块之《苦斋记》的{11}注释和注释{33}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3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4

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大板块组成,精选内容,设计合理。但是,这些诗歌都很经典,让我左右为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了“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之后,我很纠结后面的课文到底上不上,一共有五首诗,按照平时的进度,一般一节课可以赏析一到两首,如果要拓展,就只能上一首。为此,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前面既然示例赏析了,带学生进行了五首诗歌的欣赏,那么,这几首诗歌能不能要他们自己探讨赏析呢?我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五首诗歌进行欣赏探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或几首,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赏析诗歌,集合全组同学的智慧,整理每位同学的答案,由一个学生做中心发言人,在班上展示研读结果,并进行评比。

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按捺不住喜悦地表扬了他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展现自己这组探究成果的时候,听到别的学生对自己赏析的肯定,一种自豪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在点评了各组的答案之后,我很踌躇,我真不知道怎么给他们点评和评奖。结果他们给我的建议再一次让我吃惊!他们说,老师,你就奖励我们再上一次这样的语文课吧!我看到有种成就感写满了他们稚嫩的脸,这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他们花费了心思得到认可之后的喜悦啊!

这不禁让我反思:新课改最直观的表现首先在教材的改革,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由以前固定的基本教材改为了由必修教材、必选教材、选选教材等组成的教材体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篇目内容视野更开阔,内容更庞杂,更具艺术价值和欣赏水平,更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5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经典诗歌散文范文6

今年是湖北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语文《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与2011年相比,具有实质性的调整,但《考试说明》渗透着渐变原则,总体保持稳定,新增内容和题型的命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要求,妥善处理新高考语文命题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试卷总体难度适当,过渡平稳。命题理念、考查能力、内容范围、试卷结构、纲后附录等均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题理念突出课改

今年《考试说明》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突出了考试自主性和开放性。语文学科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文字运用和写作;选考内容应为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任选一类文本阅读答题。但湖北卷按《湖北省高考实施方案》意见,现代文阅读暂不设选考题,而是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纳入到考试的范围。每年根据命题实际确定当年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各类文本的考点阐述与能力要求依据课标版《考试说明》的规定。必考:语文必修(1-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中的名句名篇默写。

二、能力要求增加探究

去年的《考试说明》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等五种能力,而今年新《考试说明》则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的内涵、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特别强调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各类探究题所拟的题面来看,大部分探究题有着较为鲜明的标志。如,题干中出现“探究”二字、或要求谈谈“你的看法”、“你的观点”、“你的理解”、“你的认识”、“对你的启示”、“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而这些正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等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相对应。

文学类阅读本身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必然带来文本解读的多义性和开放性,而这无疑给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湖北卷很可能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鉴赏两个板块中设置探究题。

三、考查范围有所增大

《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范围确定为语文基础知识(含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学常识),古代诗文阅读(含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含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写作共四大板块。现将《考试说明》新增内容和变化简述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对识记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对汉字字形的要求增加了“正确书写”,并且提法上用“规范汉字”。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中,增加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将语言表达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与“简明、连贯、得体”的位置作了互换,以示强调语言表达首先要“简明、连贯、得体”。

2.文学常识。增加了“识记必修课程‘必修1’至‘必修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中有关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识记‘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等要求。课标版《考试大纲》已取消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而我省继续保留这方面的考查,主要是想引导考生重视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重视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考查的范围可能是先少后多,逐年扩大;选用的题型今年是四选一单选题,逐步过渡到五选二的多选题、填空题以及简答题等;考查的要求会逐年提高,难度也会逐年增加。

3.古代诗文阅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40篇,旧纲只有35篇。在语言文字运用和名句名篇默写部分设置选做题。会在名句名篇默写部分采用多量给题、学生少量选做的方式(如八选六或二组选一组的方式)设置选做题,主要是为了扩大名句名篇默写的覆盖面,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适当降低考生作答的难度。然后逐步扩大到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在考点中增加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要求。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4.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其能力要求比旧考纲有所降低,选考部分分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要求更细致、更明确、更高,同时还增加了“探究”层级的能力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5.写作。只是表述上的变化,实质上没有变化。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错3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发展等级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四、试卷结构适当调整

上一篇珍惜所拥有的

下一篇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