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1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实验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课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

节次

第一单

元:春天的故事

春天在哪里

2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探访春天;

讲述春天的故事。

2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

气象万千;

春风拂面。

2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

漫步云端;

天气预报。

2

第三单元:玩具总动员

电动玩具大拆装。

2

第三单元:玩具总动员

玩转电磁铁。

2

第三单元:玩具总动员

小小玩具发明家;

信息会。

2

第四单元:变废为宝

“废物”知多少;

废物不废。

2

第四单元: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交流会

2

第五单元:形形的微生物

寻找微生物

2

十一

第五单元:形形的微生物

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的危害。

2

十二

第五单元:形形的微生物

我研究的微生物。

2

十三

第六单元:像不像

我像谁;

可以一摸一样吗。

2

十四

第七单元: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

我们观摩去。

2

十五

第七单元*: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

我们的成果展示会。

2

十六

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2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三、

教学准备:

教师:纸张、火柴、金属汤匙、蜡烛、白糖、豆子、沙、水、烧杯、筛网、记录表等。

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过程:

1、趣味实验导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下面请同学们也各取一张纸,跟老师一起做试验。

1)将纸整齐地折叠几次,然后伸展开。

2)将这张纸团成一团,然后伸展开。

3)在将这张纸撕成几条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让这张纸发生了变化,这张纸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纸本身发生变化了没?

学生根据试验得出:纸在形状,大小等发面发生了变化,但纸本身没有变化。

教师谈话:下面老师再跟同学们做一个试验。

实验演示:取刚才撕的一张小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变化过程中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纸燃烧后产生了灰烬,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教师谈话: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各种各样。这节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观看视频《炝炒青菜》,观察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盐溶解了,青绿色的菜变成了黄绿色。

活动二:混合沙和豆子

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道“菜”,第一道“菜”:“凉拌”沙和豆子。

(出示沙和豆子)谈话:这是豆子和沙,将它们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豆子和沙混合后的样子。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

学生分组观察: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并留一小部分豆子和沙为后面的对比使用。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简单描述各自观察的结果。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每粒沙,没颗豆子的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子。

教使提问: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猜测。

教师提问:混合后,有什么证据证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呢?

师生交流:运用“用筛子筛”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然后对分离后的豆子和沙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实验步骤:

取样

混合

搅拌

分离

对比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一起交流沙和豆子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这道凉拌“菜”就做完了。

活动三:观察白糖的变化

教师谈话:做完了第一道菜,接下来我们做第二道“菜”“铁板烧”白糖,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预测并把实验前的白糖特征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预测并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测。

教师谈话:这些不仅仅是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再次老师要强调一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老师带来的演示实验。(出示白糖加热的小微课)

教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认为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1)在勺子内放入少量白糖,大约占勺子的1/3。

2)用蜡烛的外焰加热,脸不能距离蜡烛太近。

3)加热时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

5)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小心烫伤,注意安全。

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白糖变化。

师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由固体变成液体,再继续加热后又变成了有焦味的黑色固体。

教师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教师谈话:我们知道,白糖能溶解在水中,且使水变甜。下面请同学们将白糖加热后成的黑色固体放到水中,看能否溶解在水中。

学生活动,交流现象: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说明黑色固体已经不是白糖。

教师谈话:这种黑色固体不是糖,那它是什么呢?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固体是“炭”。

活动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做了两道“菜”,两道“菜”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像撕开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形态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活动五: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两者的本质区别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实验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着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也生成了其它物质。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活动六: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七:学生谈本节课“我的收获”。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3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能量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探索"、"科学探索历程及科技未来展望"等研究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相关主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本册教科书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随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越来越淡化,相反,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丰富,这些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并在教科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从每单元的结构分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相互关联得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知识经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结构特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一、全册教材内容分析及改进意见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下: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二、本册教学任务和目标

1、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

2、

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一、以课堂为核心,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备课。

认真准备课堂内容,做到具有实效性。对我来说,去年已经带过一年的五年级数学,但版本不一样,对人教版的教材比较陌生,要想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课下必须下足功夫,所以我熟读教材,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课下,针对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为什么,究竟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在下节课查缺补漏。此外,在备课本中我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再联系以前的教学经验认真设计练

2、上课。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的动感性,直观性,尽可能的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简单化,然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在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我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数来创设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比说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3)注重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一些奖励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采用加分的形式对其进行鼓励,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表扬鼓励,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不会吝啬我的掌声、我的微笑。

3、作业批改。

与上学期相比,本学期在作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变,注重了作业的实效性、情感性、沟通交流性。作业本不仅是检查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是我和学生情感交流的通道、教师改进教学的镜子。我从不搞题海战术,每次的作业量不大但我要求他们要有质量,通过作业本,我会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掌握的不够,需要在下节课上加以强调。同时我也注重作业的评价,对做得好的表扬称赞,画个大大的笑脸,做得不好的加油鼓励。

两个班的数学程度不同,所以辅导时也不可能同步,二班的差生比较多辅导课就去的次数多,然他们反复练习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知识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本学期,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书写、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学会阅读课本等一般习惯养成和特殊习惯养成,并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更快更有效了。

三、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积极

1、不断充实自己。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充实自己的大脑,你就会被淘汰。所以,在本学期我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一些小学教育报,认真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打造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

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优质课教学活动、各种教研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

3、积极参加学校的论语背诵活动,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同时可以借鉴古代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受益颇深。

总体看来,这学期有进步,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教学中,课堂语言不简单明了等,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争取更加的优秀、完美,继续保持我所教学生的优秀,超越自我,挑战自己,既是,还要更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43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本册教科书有关数与代数的知识安排了倍数和因数;

分数;分数加减法和方程。这几部分内容联系是紧密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为学习分数做准备,分数的学习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以及学生前面掌握的整数四则计算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充分体现“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数学实验等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在这些表象的支持下,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不但出现了单式的折线统计图,还出现了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并且把学习重点不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上面,而是放在如何运用折线统计图来了解信息,应用信息上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统计观念的目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本册安排的综合应用在编写方式继续采用了程序性的活动方式,为学生设计出基本的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活动,并在每个程序下面都给学生留有记录、分析、计算和写建议的地方,明确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在1~100的非零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识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知道什么是因数、公因数和公因数。

在1~100的非零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3、知道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互质数和最简分数,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4、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知道分数和除法、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5、会进行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6、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8、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单位长度的实际含义。

9、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11、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和统计观念。

五、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包括小数的乘法、对称、平移与旋转、小学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统计、总复习七个单元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信息窗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算的口算;

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认识循环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混合运算式题,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3、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够用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并在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等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互化。

并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两点间较远距离的方法,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以及初步了解密铺,能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密铺图形。

6、进一步学习统计表,会填写较复杂的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的具体意义,会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对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统计表中的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7、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和计算公式。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方程。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一些比较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

8、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可能性以及综合应用等领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数学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能力得到发展,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4、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5、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建立“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

6、渗透转化、对应思想,

7、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8、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

9、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确定小数乘、除法中积、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2、利用图形特征解决一些较灵活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户外学习活动的组织及任何一种测量方法的掌握要有一个反复。

4、实践的过程。

5、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6、如何找等量关系

四、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乘法7课时

2、平移与旋转4课时

3、小数除法11课时

4、简易方程9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13课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4

所谓“新”就是先前没有用过的、刚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因此,我认为我们所讨论的新模式就应该是在打破了现有的教学框架结构基础之上的一种模式。解放教师,让教师成为幸福的人;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从而创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提出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从人体大脑的三层结构看教学

人体大脑从外到内分为三层,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和意识过程基本是在大脑皮层完成的。但是,人的左右脑皮层加起来也占不到整个大脑的5%。

由此可见,教师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却只耕耘在不到5%的土壤上。而95%的土壤就被闲置。试想,如果我们将精力花在开发那被忽略了的95%的脑力上的话,我们的教学会不会更轻松呢?

2.从左右脑看教学

著名的布罗卡分脑区实验,使人类认识到人的左脑和右脑有各自的感觉、知觉、认知、学习以及记忆等。左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右脑是将收到的信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因此能够把大量的资讯一并处理。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们右脑的开发、利用,且使他们左右脑并用的话,那我们的教学效率会不会更高呢?会不会出现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快乐的新局面呢?

三、对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基于对上述种种现象的思考,我从宏观上设想了一种“情景激趣,多维互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1.课堂设置

我们可以设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中第一课堂中又可设置大课堂和小课堂。第二课堂中可设置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

2.操作过程

第一课堂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以下三个小课堂。

(1)预习课

小学英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就将这一个主题设置为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主情景,根据学习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并将问题向导分发给学生,把学生分为相应的小组,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课

孩子们将预习课中学到的问题在班内展示,并相互讨论、评价。孩子们会从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来学习,教师汇总孩子们的不同学习结果,并对孩子们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讲评。

(3)考查、交流、总结课

教师对孩子们的学习以不同的层次进行考查与评价,并对该学习任务进行总结,第一课堂结束,早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可进入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可分年级来设置,每一个年级可各设置一到两个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各室必需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循环进行各自的学习任务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进入第二课堂学习。

3.考评办法

根据各学科的教学计划,抽取一到两个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考评,以A、B、C、D等级记分,不合格者重修相应科目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级的学习。

4.实例说明

以五年级下册(PEP)英语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该单元是以采访一个人为话题来展开教学的。我就将采访一个人作为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也以此作为该单元的教学情景,设计了相应的采访报告单(包括本单元的全部生词和句型),作为学生的任务作业。孩子们就在快乐、轻松、兴趣高涨的气氛中完成了采访人的学习任务,而且,为了使自己的采访报告更丰富、更新颖,孩子们还扩充了不少词汇,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采访任务,也达到了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实施这一课堂教学新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心,否则这种教学模式也会流于形式。

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要对整个学期的教材进行整合并细化,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才可顺利的操作整个课堂。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包括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5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6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 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 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 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 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的相关参考:

【返回 栏目列表】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 位置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7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确定物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共三个小节。

1、分数乘法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以及分数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等等。

2、解决问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步和两步应用题。

3、倒数的认识包括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至27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发现并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把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3)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质疑、反馈等活动过程,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难点:

(1)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关键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道理。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6

 

1.研究背景

 

教师的在岗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广州市荔湾区积极倡导并推动基于常态课的区域一体化研修生态的发展,认为常态化的参与式、体验式研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路径。在“让教育研训守常出新”思想的指导下,以陈俊芳为核心的“基于常态课研训一体化区域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团队,通过“合作教学设计一教学及同伴观课一反思及评估修正一修订后再教及观课一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使研究基于实践,使实践指向研究,用研究的目光去关注每一节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上成常态研究课,通过学习共同体对课堂的“二元五次”常态课研究,让一线教师在专家和研训人员的专业引领下,在同伴互助、成果共享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通过深入有效的常态化实践研究,所建构的独具特色的“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新生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研训路径。

 

“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以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为突破口,以常态课堂为点,以学科组/年级组为线,以校本研修为面,构建现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形成了常态化课堂研修与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了区域研训文化新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在此模式的引导下,英语科教师不断地从课堂中将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教师专业有效成长和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的双赢效果。

 

2.课前会议“洗脑子”

 

课前会议伴随的是集体备课。随着我区常态课研训的实施,广大英语教师对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不只是简单的写教案,而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们早已不是将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也不简单地认为写完了教案就是备好了课。教案只是备课呈现的形式;备课是一个过程,它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模式注重首轮的集体备课。从各校备课关注点来看,以聚焦新教材研究为多,比如广雅小学英语课选取的课题是教科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西关实验小学英语课选取的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7 May I have some grapes?……

 

英语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涉及的话题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因此,课前会议我们大多就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研讨的问题不要求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课前会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优点是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体现集体的智慧。英语科的主题都脱离不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西关实验小学研究的主题是中年级单词呈现与操练策略的研耕主题;乐贤坊小学选取的主题为如何将文本进行重组和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耀华小学英语科组把“英语情景创设”作为常态课的研究主题;西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英语科是用Phonics进行二、三年级的单词教学研究;广雅小学提出疑惑问题:本课是教科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新授课,执教老师思考和困惑的问题是本课的新授词汇多、难上口,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如何把握新授课文本的拓展度呢?教学策略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英语的实际呢?这样的集体备课,梳理了课堂中带给教师们的困惑,把问题归类上升为课题,在课题的引领下开展课堂研究,备课的针对性更强,进一步凸显了教学目标,教师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目标再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备课,即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同课异构的理念。

 

3.课堂展示“探路子”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展示环节乃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展示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教学思路清晰,英语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活跃。教师在“二元五次”常态课研究行动中不仅是授课者,还是展示者,举手投足都是同伴教师的观摩对象,好的教学行为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给台下的观课教师带来深刻的印象。

 

比如:广雅小学彭丽莎老师在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热身与准备环节中,用一首自编的chant《Favourite》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巧妙复习了“My favourite…和I like to…”的句型表达。此环节的设计比较恰当,学习气氛浓厚,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乐贤坊小学潘志云老师在五年级上册Module 5 Zoo animals最后的发展环节中,让学生看一段关于动物与环境的录像,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的生存状况,知道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4.课中观察“切口子”

 

课堂观察既是评价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观课的目的不同,内容与方法也就不同。研修中的观课是教师发展型的观课,其目的在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使被评价者和参与评价者了解有关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探讨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学生学习包括准备、倾听、自主、互动和达成五个视角,教师教学包括环节、呈现、对话、指导和机智五个视角;课程性质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资源五个视角,课堂文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和特质五个视角。

 

我们开展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修活动有两次观课,不同的教师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课堂下了不同的切口,目的是深入了解课堂本质——实施新课标理论倡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各位教师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学习状态的描述。学生在进行阅读、填写个人和小组学习单时,观察者在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调查表环节时,观察者进入学生中间,观察他们提取信息并完成问题纸的情况。

 

5.课后会议“金点子”

 

“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涵括两次课后反思,既有观课者的课后评价也有执教者的自身修正,因此课后会议将两者聚焦在一起,让大家针对各自观课的视角提出意见,期待改进的“金点子”。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地“扬弃”。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观课教师及执教老师及时记下课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通过不断反思,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针对乐贤坊小学潘志云老师的教课内容五年级上册Module 5 Zoo animals所举行的第一次课后会议部分记录:

 

[第一次课后会议]

 

时间:2012年11月2日

 

会议参加人员:黎国泉老师、曹静仪老师、吴建华老师、杨薇老师、潘志云老师、陆燕珊老师、关毓明老师、蔡淑雯老师。

 

记录过程:

 

(1)任课教师课后反思

 

潘:本节课预设的是一节文本重构的课,于是我想先从理解什么是文本重构入手。我特意多次咨询了市教研员赵淑红老师,她说文本重构其实就是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结合,将与之有关的内容整合改编成教学内容。所以我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在本课中把动物的重量、饮食习惯、居住地等整理结合成教学内容。请各位老师发表一下你们的感想以及提出宝贵意见。

 

(2)任课教师和观察者的交流(限于篇幅,只列出其中一小部分)

 

黎:从刚才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潘老师在短时间内花了不少心思在本节课中,下面我就其中的教学环节提出我的建议:首先,课堂是由一个游戏展开的,这一构思我觉得相当好。然后,将动物自然地过渡到动物园的规则上,讲到了世界不同的各大洲会有不同的动物,这一步我建议你不妨让学生先讲讲什么地方有什么动物,再呈现整个世界地图,当然要注意控制时间。这样做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能带出多样化的答案。然后下一步,你给每一大组提供一份某一个洲的动物介绍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阅后有四个问题检测学生,建议你注意问题和回答的单复数都要相同。

 

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是其他组向一大组提问题,这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带着问题阅读,但是如果不仅仅是命令组长回答,而是大家都能抢答效果可能会更好,气氛也会更热烈。接着下一个环节你出示了一张非洲野生动物园的照片,要求孩子们说说并写写相关的规则,这一环节中最好提示或要求孩子们能想想与课文不同的规则,比如这是野生的,因此和在动物园看动物的要求是不同的。还有另一种建议就是取消这一背景的设定,改用与孩子相关的如香江野生动物园,班中的五个小组各自写不同的功能区,针对各自功能区的特点写不同的规则,如猛兽区、草食动物区、表演区等。最后你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物与环境的录像,可以看出你是想教育孩子们爱护动物,但是录像的意境以孩子的年龄来讲,理解比较困难,在你的引导和解释下这一段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我建议你最好先让孩子们发表一下他们的感受,而并不只是你总结和让学生齐读。以上是我的意见,供你参考。

 

曹:文本重构是本区乃至全市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基于课本,怎样拓展?你一定要拿捏准、定位好。从刚才那节课我感觉到你是以本单元的重点展开教学的,很充分,准备很充足,特别是不同材料的筛选,给孩子们提供了基于文本的课外资料。

 

杨:我觉得本课的素材是非常丰富了,但关键是要运用素材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曹:杨老师说得非常好。刚才我说的几点都是你本课的优点,但是本课存在两个一定要改的不足:第一,整节课你的素材非常充分,但是教学的过程显示出你是主动的,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师生间真正默契的交流配合。因为你没有创设机会给学生,你只是在走过场,很多环节都是你带过去的,哪怕是几大洲的环节,出示了几大洲后,你马上就直接说出有什么动物了,都是你说了算,整节课40分钟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你教的知识,你并没有放手给孩子们说,那么等会儿我们从每个环节去完善它,你一定要记住老师充当的是辅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你刚才上课的课桌摆放是圆形的小组式,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整节课应该会有很多的环节是小组合作或是小组讨论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却并没有小组的合作。哪怕是在Let's enjoy reading环节,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打开每个信封后,也是独自阅读并完成填空的。在写动物园规则的时候也都是每人一张纸各自书写。所以你设计的活动,应该要充分展示小组合作,别让“小组”只是座位上的小组式,而教学中没有一点的小组合作。此外,在学生阅读时整个课堂都是安静的,这样不太好,我们想想怎样才能动静结合?

 

6.课堂展示“结果子”

 

常态课堂是教师研究的核心阵地,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场所。“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中两次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次课堂是奠基石,是试验田的播种育苗阶段,其间和其后少不了精心的培育和看护。第二次是继承和发扬,有扬有弃,好的地方保留甚至力求更好、更有效,针对性不强的地方要勇于舍弃。科组的集体备课和观课就像筛子,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很好的筛选和甄辨。开展“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教师能以点带面更高效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必须聚焦课堂、引导老师关注课堂,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英语科老师们在常态课例研究模式下积极开展研讨课,通过以课例为载体落实研究主题。课前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召开课前会议,根据研究主题落实课堂观察点,明确每一位观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任务,选定课堂观察工具,通过课堂观察、填写量化评价表等手段,对研究主题设计的问题进行逐个记录,接着开展第一次的课后反思、评课,集体研讨,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改正策略。在第二次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集体研究的问题解决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研组老师再通过量化评价表观察课堂教学前后发生的变化,验证、巩固和深化主题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果。正如西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何咏梅老师形容的那样:“老师们通过‘看别人的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