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1

比较2001版和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新版《课程标准》明确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和学科功能――“语言文字运用”,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曾旗帜鲜明地号召:要和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过度发掘课文的人文内涵转向重视学生的语言习得,要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那么,在农村学校语文的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本人就此开展了一番调研。

一、课前调查――教学设计

期初,学校开展以“提高语言训练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人对三位执教教师的教案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从表格中我们至少能看出这样两点:

第一、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充分考虑了重难点,而这样的设计过多地顾及了人文因素,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过于疏忽,无法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第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和积累,但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这样的设计缺乏学法、写法的指导,缺乏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如何更好地读写结合,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语言运用,值得商榷。

二、课中调查――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习得,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主要是语文实践。因此,本人在课堂上着重观察了教师对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实践的次数和形式。

表2的数据表明:

1、从学生整体看,上课发言学生人数不多,参与面不广,人均发言次数较低,参与率不高,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2、从学生个体看,优秀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普遍有5-6次发言,回答问题的频率较高,而更多的学生成了绿叶。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统计后发现:

1、对于学生听说的训练,以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回答以及回答老师的问题为主,注重师生间的倾听与交流,忽略生生间的听说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难以确保训练效果。

2、读写训练比较重视,且形式多样,但从课堂实际效果观察,朗读训练缺乏层次性,教师的指导也不够到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不明显。注重训练学生读写结合,但读写结合点的选择、形式、方法指导等有待商榷。

三、课后调查――练习反馈

附:检测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篇课文共有几处对话,从这几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附:检测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你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理解。

附:检测问题:

1、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你认识了怎样的桑娜和渔夫

3、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深入刻画了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课堂教学结束后,随机对本班学生进行问题抽测,而所设问题均根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出发,调查表反映了:

1、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还不到位,只停留在文本表面,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均不理想。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

我认为高效教学主要包涵三方面:一是学习时间,即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二是学习结果,即在学习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1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就要精雕细琢

1.1 重视课前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数学信息,或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象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2 课堂活动,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许多专家的讲座报告中都提到: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恰逢植树节,我便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植树活动课:先让一位“小小采购员”到“树苗超市”去选购两类树苗算出它们的价格(36+28=64),就让全班孩子经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验证价格的正确性,以便顺利买到树苗。有些用个位、十位分别相加后再合起来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别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给36凑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与36相加后,多算了2再减2的方法,迎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掌声。

1.3 学习方式多元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合作、或体验、或探究等等。教师不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甚至错误问题,耐心、及时给予引导,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既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 学生要想获得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就要符合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要想学生能迈出一小步,教学目标的制定就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3 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3

很多教师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是,当学生的反应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在课前预设范围内时,该怎么办呢?是“避重就轻”还是“迂回而过”呢?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课堂活动的,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其实教学设计也是一种动态的延伸过程,然而教学设计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实现目标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延伸。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的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教师选择加工的。实际上,当前学生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促进者”。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设计时,要为课堂生成做足够的设想,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具体的原则有以下两点:

1.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少设定,多设想,教材与教学大纲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教师没有足够的预见性的依据,只是根据教材而设定教学流程,不去分析学情,甚至按照一律化的要求把一个课题包括的几节课都加以设想,则做出的计划往往会变成死的文字。首先因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工作要求随时以学生的脑力劳动为注意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要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修正,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观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反应能否达到预想的要求,若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整。因为上课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那样摆到布上进行裁剪。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一个真正的好的设计师是应该把这个纸样放在心里。如同教师,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与设计有出路,就应使课的结构服从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因此应尽可能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偏离教学设计,调整甚至改变教学预设,这并不是不尊重教学设计,而恰恰是对设计的尊重。教学要具有创造性,但是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的预见并且研究教学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

2.要抓住时机,有效利用“活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程则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课程的资源意识,善于利用超越常规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突然闪现而又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面对凸显而又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我们不应该任其流失,而要及时抓住,当然对于课堂中动态发生的教育资源必须是有重要价值的,而是不可难以再现的,是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

实例:

在学了用电能表测量电功和电功率的相关知识点后,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测一白炽灯的功率,能用哪些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两种方法。

(1)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用P=UI计算。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16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彩。如:《趵突泉》《海上日出》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一夜的工作》《穷人》等体现的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等。很多文章不仅有艺术美和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

一、小学语文的故事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很多文章都情节丰富,富有表现力,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课文完全就是一则则历史故事,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既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享受,又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探索冲动,更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总之,能够让学生如听故事般的学习知识,也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成为了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如导入《长城》时,教师出示美国总统夫人的相片,先让学生猜猜是谁,然后揭开谜底说:“她就是现任美国总统夫人,今年她带着两个女儿去登长城,并说了‘人生第一次!长城太伟大!’这样的话。”接着出示“人生第一次!长城太伟大!”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一读,带给了学生振奋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独特的教学设计、出色的教学机制、深情的叙述,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说到底是一门语言,一字一词配上错落有致的声调,便构成了最美的说辞。它既可以平铺直叙,行云流水,也可以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既可以严谨准确,也可以抽象生动;既可以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又可以写意留白,惹人遐想……总之,语文学科的美学价值很大部分都源于它的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随处可发现语言运用之美。以课文《燕子》为例,其中的东西运用就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如“赶”“掠”“落”等词形象地描写出了燕子从南方飞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形体动作的利落轻盈。特别是文章末句:“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可谓点睛之笔,写出了燕子这道特殊的风景线为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把作者心中对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以及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表达得饱满而充分。在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美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从细微之处着手,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关键词句运用得独到之处。

说到语言美,就不能不提古诗词,中国古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含蓄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语言美,最突出的是其韵律美。古诗词有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平仄,以及字、句的整齐,诵读起来都平仄有律,朗朗上口,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悦耳的音韵美及节奏美,最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小学语文的创作美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家,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情表达出来。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使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以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四、小学语文的意境美

意境美多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古诗词中,几千年来,诗词之所以久盛不衰、代代相传,就是它有着与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及的美学魅力。与此同时,古诗词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想象进入古诗描写的情境中,进入角色,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能更好地地体会诗人带给我们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注重启发学生想象在“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出现在天空中的银白色光带,它有着神秘的美,还很壮观,诗人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奇丽雄伟的奇观,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教师要带领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伟大的“诗仙”所带我们的美好、奇丽的意境之美。

五、结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传播美,自身也必须美。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语言修养和什么情趣。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力求使自己尽善尽美,除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外,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都要做到表率作用,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森. 浅析小学语文中的美学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

[2] 巢守律.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美学思想探微[J]. 江西教育,1995(11).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5

大凡公开教学,我们常常能看到,上课前教师与学生有那么几分钟的互动,这种互动我们称之为课前“预热”。执教者通过这几分钟的预热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好和学生的沟通,解除课前的紧张气氛、大致了解学生的学情。眼下,课前“预热”已成为公开教学的时尚。一直认为这种“预热”可有可无,有时甚至觉得只是一种“噱头”而已。前段时间,听了县实验小学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不禁为这两位老师的课前“预热”暗暗叫好,为他们精心设计下的“预热”而由衷折服――“预热”还真能热出课堂的众多精彩!

案例描述

5+2=?(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

教师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

师:同学们,喜欢玩脑筋急转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5个脑筋急转弯,大家可要珍惜机会,能答对一个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第一题,请听好:我们念完“实验小学”需要多少时间?

生抢答:6年。

生:不对,是1秒钟。

师:恭喜你答对了。

师:第二题,请听题:贝多芬弹钢琴为什么不用这个手指?(边说边翘起自己的中指)

生:因为这是金老师的手指,贝多芬当然不用。

师:脑子转得够快的。

师:第三题:古今中外谁跑得最快?

生:刘翔。

生:曹操。因为有句话不是说“说曹操,曹操就到”吗?

师:了不起,是个高手。

师:倒数第二题了,可要抓住机会了。请听题:有一天,小明乘上公交车,咦,怎么车上不见半个人?

生抢答:因为人没有半个的。

师:只剩下最后一题了。请看黑板:5+2= (教师边说边板书)

学生看看这题,没有人敢举手,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女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师:这位同学,把你的答案告诉大家。

生:等于7。

师:对,非常正确。你是今天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老师为你的勇敢鼓掌。(并把7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一名学生:这个答案,刚才你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可你刚才为什么不举手?

生:我想没这么容易吧,我怕我的答案让大家发笑。

师:同学们,今天,金老师考大家这一题,目的有两个,目的一,金老师要告诉大家,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我们一生中有许许多多像今天这样的机会,但有些人却拱手相让,有些与之擦肩而过,最后一事无成。趁这机会,金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人一生中机会很多很多,但机会往往属于那些自信、勇敢的人。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谁来猜猜?

生: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有关。

师:你的判断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穷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5代表什么?这2代表什么?

生:这5代表桑娜的5个孩子。这2代表邻居西蒙的2个孤儿。

师:你从这个“5”字中还读懂了什么?

生:生活相当困难。

师:是呀,这5个孩子。吃的是 ,穿的是 ,而且夫妇俩成天工作,才 ,这就是“穷人”。(让学生口头补充)

……

课堂教学就围绕这“5”个、“2”个以及桑钠的“忐忑不安”展开教学。

课将结束时,教师又将学生引导到“5+2=7”这题上来

师:同学们,渔夫最后决断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养,这个结局出乎了桑娜的意料,这个结局让人在喜悦中有点心酸。现在你再来看刚才我们的这个算式,你觉得这“5+2”对于桑娜一家来讲还等于什么?

生:5+2=更加艰辛。

生:5+2=更重的负担。

生:5+2=更大的压力。

生:5+2=自己的心安。

生:5+2=快乐。

生:5+2=善良。

生:5+2=责任心。

生:5+2=爱。

生:5+2=一个家。

……

__天__地 (俞慧琴老师执教《开天地》)

课前,老师与学生互相认识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预热”环节:

师:孩子们,听说,咱们班同学掌握的成语很多,今天向老师展示一下怎么样?不过,我要你们说的可是有特征的,必须是 天 地。

生:开天辟地。

生:顶天立地

生:欢天喜地。

(老师把学生说的成语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生:哭天喊地

……

师:果然了不起,一下就说了这么多。老师想和大家合作着说,老师说前半个,大家接后半个,怎么样?

师:昏天

生:昏天黑地

师:翻天

生:翻天覆地

师:咱们小朋友,确实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天地的成语故事:“开天地”,这还是一个神话故事呢!

接着便是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就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产生了。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凭着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了。这是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如果要把这个神话故事拍成电视剧的话,老师认为可以拍成5集,课文中每一个段落各为一集。现在导演要求你给每集电视剧标上标题,你会用黑板上哪个成语作标题。

生:第一集昏天黑地

生:第二集开天辟地

生:第三集顶天立地

生:第四集翻天覆地

生:第五集欢天喜地

师:小朋友真聪明,用我们自己课前积累的几个成语给这五集电视剧一一起好名字。小朋友想先看哪一集呢?

……

引发的思考

课前“预热”已成为了公开课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成了课堂导入的前奏、课前的“热身”运动。既然已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那追求它的“有效性”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案例中两位老师的“热身”运动,“热”出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热”出了听课老师由衷的掌声,更“热”出了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一、“预热”热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升温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便是这良好开端的具体表现。生动有趣的课前“预热”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金明栋老师设置了5个脑筋急转弯,别小看这五个脑筋急转弯,这可是现今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所谓“智力游戏”。是这五个脑筋急转弯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拉回到了课堂,每个学生表现出了高涨的情绪。如果说前四个脑筋急转弯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5+2=?”这一题更是别具匠心,这一题脑筋急转弯是孩子们前所未闻的,造成孩子们的不敢“轻举妄动”。学生恍然大悟后,金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学生怎能不被深深吸引呢?俞慧琴老师课前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部分盘点,让孩子沉浸在对“ 天 地”四字词语的大搜索中,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谁还会游离课堂呢?这样的“预热”热出的便是学生的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预热”热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的确,有效的课堂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唤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擦亮学生思维火花。两个案例中学生思维火花得以闪亮,归功于这课前预热。“5+2=?”这一题随着孩子们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答案已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数字――7个孩子上,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感悟:桑娜一家生活的更加艰辛、桑娜的丈夫肩上更重的负担、桑娜一家更大的生活压力、桑娜和丈夫的安心、桑娜和丈夫的善良、桑娜和丈夫的责任心、爱……

这些感悟的得出过程自然就是孩子们思维闪出火花的过程,此刻,孩子们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正是在这基础上,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穷人不穷”的深刻哲理。

“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翻天覆地”“欢天喜地”这5个成语成为孩子给课文5个自然段做标题的选择过程,既是孩子们初步感知课文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思维碰撞的过程。

三、“预热”热出了问题的有效和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