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三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议论文三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1

潘教授认为:“‘三要素’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它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考虑推理形式是否恰当,将它作为认知方法,属于线性思维或平面思维,是不合适的。”还认为:“‘论点’的形式不重要,‘论点’的性质才重要。‘论点’的新颖与逼真,是议论体式写作的先决条件。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便是‘求真’……”然而,他后面又强调:“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由于认知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遥不可及的,认知追求的是‘逼真性’。”

我觉得潘教授对中学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还是不甚了解。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中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的论点难免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衡量他们的习作,当然会觉得幼稚一点,或者是不全面、有偏颇。这都是正常现象。提倡论点要准确,要“逼真”,这绝对没错。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苛求学生。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根本任务还是教会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能够思考,能够论辩。既然“认知是没有尽头的”,真理“又是遥不可及的”,连成年人都无法事事达到真理的程度,只能尽量追求“逼真度”,又怎能要求那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写出真理性很高的议论文呢?这不是太难为他们了吗?

至于潘教授对当下中学生议论文观点陈旧、论据雷同的批评,我也持有不同意见。潘教授说:“他们的‘议论文’写作,几乎所有的‘论点’都是陈旧的,‘论据’都是雷同的,例如‘贵在有恒’‘诚信’‘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这些类型的文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中学生都写过,是很“陈旧”。但是,作为励志性的题目,“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是可以写的,也是有必要写的。这有利于他们的性格成长。正如经典作品一样,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阅读,是不会过时的。还有,只要留意当前全国高考、中考的作文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可供学生论述的“论点”还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潘教授所说的“他们的‘议论文’写作,几乎所有的‘论点’都是陈旧的,‘论据’都是雷同的”,未免太绝对、太武断了。

潘教授在“材料意识缺乏:基础的浅陋”一节中写道:“‘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而议论体式写作的原点不是‘论点’,而应是‘材料’,‘论点’是来源于‘材料’的。如此重要的‘材料’工作在‘三要素’思维中却被忽视,因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是付之阙如。是先有论点还是先有材料,这涉及‘唯心’与‘唯物’之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文,有人曾戏称为写“遵命作文”,就是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我们可以还原―下学生的写作顺序:先从老师或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论点),然后再调配大脑中储备的素材加以叙述和论证。因此,学生写议论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抑或材料作文,实际上都是先有材料,然后再确立论点,最后成文。学生的论点不可能从天而降,他们的写作原点也是材料,根本就不是潘教授所说的论点先行的情形。

潘教授还强调“原始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对于议论写作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极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实,注重‘材料’的搜集、甄别、思考。”“在议论体式写作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关学养,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资料)工作意识。”这些主张我完全赞同。写出好文章确实需要拥有完整、全面、真实的材料。但是,潘教授的这些观点如果是放在大学里,用于要求大学生,恐怕还可以做到,拿来要求中学生,可能就脱离实际了,有点理想化了。学校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该怎么去,去哪里占有大量的“原始材料”?

潘教授还认为,“议论文三要素”忽视了议论性文体中的驳论文,认为驳论文一般不用论证方法,阅读这类议论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其实,驳论文作为议论体式文章的一种,一样有论点,只是它的论点往往不像立论文的论点那样明显。它的论点往往是破中有立,边破边立,是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它不仅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论点,而且也有自己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以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在批驳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过程中,鲁迅先生陈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事实,提醒人们评判“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用事实分析、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在这篇典型的驳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样样齐全。因此,只要是议论体式的文章,不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论辩文,都带有传统三要素的特征,并不是找不到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2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3

近十年来,全国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和新的材料作文。这两种类型的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它与命题作文相比,为考生创设了写作的广阔天地,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但是,不论从平时的练习、检测,还是从会考、高考阅卷不难发现,“四不像”的文章比较普遍。不少考生作文缺乏清晰的文体概念,没有主导的表达方式,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文体特征不明显、结构混乱,可谓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强化文体意识、讲究结构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妨对材料作文进行文体限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自觉行为和布局谋篇的能力。这里重点谈谈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章法。

材料议论文的主导表达方式就是议论,辅助表达方式为叙述。应明确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及其相互的关联。结构框架应明确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模式,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为:①全面把握材料的内涵或就某一角度在切合材料主旨而立意的基础上,巧妙简述材料,并引出论点;②围绕中心论点,选用丰富的材料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并巧妙照应论点;③联系实际,使问题得以解决,收束全文。这种思路在作文教学时,我们把它简化概括为“引―点―联―析―结”。它与议论文的引论(材料作文的引、点)、本论(联、析)、结论(结)的“三段式”基本框架相对应。像读后感、思想评论等议论类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也符合“引―点―联―析―结”这一基本思路,只不过在这五个步骤中,读后感侧重“联“,以情动人,思想评论重在“析”,以理服人。材料议论文和命题议论文一样,快速成文还有一种基本的思路是“类―因―法―果” 。 “类”指所写事物(材料)或问题的本质、属性、特点等,即“是什么”;“因”就是对“类”的分析,即“为什么”;“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即“怎样做”;“果”就是“这样做”的意义等,即结论性的内容。这种思路与提出问题(类)、分析问题(因)、解决问题(法、果)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如以“习惯”为主旨的一则材料,写成材料议论文,可侧重于“类”这一要素及其角度阐释习惯;可侧重于“因”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论述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为什么要改正不良习惯;可侧重于“法”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谈怎样养成良好习惯。从“类―因―法―果”的思路去作文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题立意,理清行文思路,展开论证,使文脉贯通,语意连贯。在议论文“三段式”框架结构中,本论(分析问题)是全文的主体,也是体现内容充实和充分展开论证的部分。不少学生对这一作文思路不清晰,致使作文结构混乱尤为突出。对此,要指导学生恰当熟练地运用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总分式结构,致使作文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中学生作文叙事不清、说理不明、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笔者大声疾呼,即便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我们也要强化文体意识,重视作文章法,重视规范写作,重视积累感悟。

甘肃省高台第一中学(734300)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4

说明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要让读者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所说明的事和物。议论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结构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

所以,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就很能体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和要求。考生只要有这样一个思路,在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及要求套用进去,就能使这类题迎刃而解。地理非选择题的题干要求往往有:指出…特征、说明…特征、简答、分析等有指令性的词语,我们可从这些指令性词语中得到要作答的方向,确定应套用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说明文在试题当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2010浙江文综卷36: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在这里只需要说明纬度低,不需要阐释纬度低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答案也只说了海运便利,不必解释距海近,海运量大,便于对大型航天器的运输。答案也没有进一步地去描述地形平坦开阔和人口稀少如何对航天有利,因为没有必要。这就是高考地理非选择试题当中对说明文的应用。

议论文题材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题干中提出了论点,要求考生找出论据及要有论证过程。

例如,2010全国文综卷1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本题(论点)题干已经给出即地形、气候利于葡萄种植。(论据)甲地位于图中罗讷河谷地,(论证)河流谷地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论据)甲地位于45°N附近在中高纬度地区,(论证)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在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此题的论点——论据——论证前后呼应,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议论文题材的第二种,考题要求考生先答出观点(立论),然后自己找论据并加以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5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步骤

1.审美观的树立。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或利用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审美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推荐中外文学名著,使学生认识“美”,增强审美意识。

2.审美感的提高。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美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表现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第一方面是前提,以知识为主体;第二方面是过渡,以应用为基础;第三方面是重点,以能力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既可深化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感知,又可强化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运作能力。

二、科学美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和谐性原理――统一构建、有机组合是读写的关键。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思维的创造力表现为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发现新的规律,从而创作出和谐有序的整体格式。科学家对和谐统一的完整意象的追求,也是一种美的追求,文艺家也不例外。

文艺作品中,构思的精巧,布局的合理,段落层次的过渡照应,句式的整齐,整散的组合,无不体现了和谐性原理。一部叙事性作品,结构完好,必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反之,则必然影响到读者审美的感受。而结构之美,就在于严谨、缜密。在情节发展中,常有线索贯串始终,可以是单线或复线(包括明线、暗线和主线、副线)。鲁迅先生的《药》就是一部复线进展的短篇小说,其中华家是主线、明线,夏家是副线、暗线,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明写愚昧群众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暗写革命志士夏瑜因革命被杀而不为人理解,鲜血被吃。最终双线在“坟地”完全融合在一起,主副线搭配和谐,匀称分明,形成有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小说结构安排的科学美,是《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简单性原理――以小见大、提纲挈领是读写的根本。

科学家总是用简单的前提概括出最大量的事实,显示出科学理论之美。简单性原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避实就虚、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等写作方法和形式构造上。

“言简意赅,文约意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诗文创作中,作者总是追求用最经济的笔墨来创设“意在境外”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思索和回味的余地。杜甫的《登高》,《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关羽温酒斩华雄”没有具体描写关羽如何与华雄决战的场面,但从“众皆失惊”的反应,从“其酒尚温”的细节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关公的声威。

3.守恒性原理――有章可循、不拘一格是读写的诀窍。

在事物的千变万化中,守恒性原理所表示的意义,就在事物总体质、量等方面始终保持不变。文无定法,但必有法。虽然文体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写法也不同,但作者总是根据一定的章法,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来组织文章的。人们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总结归纳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表达、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段,并在读与写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守恒性原理的具体操作。

议论文三要素范文6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