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晓风散文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散文集范文1

关键词:张晓风;感性;知性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15-01

一、张晓风散文综述

有人评价张晓风散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她的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今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在上个世纪六、七时年代,随着台湾向工业社会的迈进,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渲染和影响,这时期的抒情叙事散文成果很大,居台湾首位。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丰富,手法也更加纯熟多变,这类散文有取材实际人生,反映生活经验;或侧重个人心灵情感;呈现社会风情,或缀取身边琐事,抒发诚挚情怀,另外,随着作者们的文化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作品中明显地注入了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有对西方文化的接纳,更有两种文明的对比、整合和思考。当时的台湾是由封闭型向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畸形的物质文化导致出很多问题,尤其是悲观绝望。由此,很多作家都在作品中表现出颓废,悲观情绪,而张晓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把持住自己,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写出那么多优美的散文。我们从她的散文中感受到的是清澈的,干净的感觉,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实在难得。张晓风的散文,有对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琐屑的细节记录,映照出作者内心对现世生活的体悟和挚爱,也写出了平凡是福的人生哲理,处处体现出“仁爱”风度;在她的散文中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毯那端默默坚守的少女。她还能把怀乡的情感表达到爱国,爱民族,爱民族文化,如著名的《愁乡石》。这样的作家,在台湾并不多见。她的创作贯穿着基督教的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剧作蕴涵着中国的故土意识。在艺术上是不忘古典而直面现代的,具有字立纸上,直抒胸臆,情理相溶的特色。她吸收了古典散文语言形象的含蓄美和直抒情怀的明朗美的养料,又重视现代散文对知性的强调,使感情和思想能在文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二、张晓风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在此,我将张晓风的全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其散文的感性与知性。

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的虔诚才可比拟的感恩情感。她前期的散文集《从地毯的那一端》和《咏物篇》,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用她热烈,纯真的爱,热情吟咏自然和人类的美。这个时期,她是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写爱情,流露出曲折、清澈的情感;“那时候,老是郑重其事地把左掌右掌看了又看,或者,从一条曲曲折折的感情线估计着感情的河道是否决堤。”《爱情篇》。《咏物篇》中的树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木棉花是男人的花,具有古朴的美;《春俎》中的纤草、山月、坠星、夜雨、流溪,无不流淌着清新的气息,仿佛一杯醇香的龙井。她爱大自然,更爱人间挚情。《地毯的那一端》中两情相恋,两心共勉,校园相爱情深,离别相思相勉,成家分担劳苦,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忠贞和牺牲,使爱获得纯净和升华,我们和她一同感受“铺满花瓣的红毯伸向两端,美丽的希翼盘旋而飞舞的喜悦”。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素。自《愁乡石》之后,她的笔由个人伸向社会,指向尘世,拓宽了散文的容量。她说:“我忽然明白,写《地毯的那一端》时代远了,我知道我更该写什么,闺阁是美丽的,但我有更重的剑要配,更长的路要走。我不能永远披着白纱,踏着花瓣,走向红毯尽处的他。当我们携手步下红毯,迎人而来的是风是雨,是风雨中恻恻的哀鸣。”写乡愁,最具代表性的是《愁乡石》,摹景抒情,苍凉悲壮。二三友人徘徊在“中国海”边柔软的沙滩上,拾无色贝壳,景致多么宁静优美;蓦然,沁凉的海浪冲击脚,凉上心头,想望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我不知道四五百里海哩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要遥远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象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为聊乡愁,捡起沙滩上几颗灰白色的小石命名为“乡愁石”,一步一回头,“听手绢里愁乡石响着,响久违的乡音”。《何厝的番薯田》是《步下红毯之后》指涉尘世之作最为撼人的作品,写一位驻守金门的军人,每天早上总要用望远镜痴望对岸一个叫何厝的村子,那里有间红砖屋就是他的家,“老母在庭前的老树下独立,一遍又一遍地饲养她们的小鸡,藉以压抑一次又一次思子的冲动,”那红土的番薯田,和金门的土质,竟是完全一样;若天气晴朗,他们甚至可以从望远镜中观看厦门大学的学生篮球赛,“那种清晰,是一种可怕的清晰,一种残忍的清晰。你差不多觉得伸手就可以拥抱到他们了,他们却在宇宙洪荒里”,真是咫尺天涯,裂人肺腑。故乡之恋,亲人之念,不只是撞击金门守军的心,而且苦苦缠绕着一代游子:“不要碰故国之思,它太强,不要让三江五岳来撞击你,不要念赤县神州的名字,你受不了的,真的,日子很好过,把泪逼回去,你不能开始,你不能开始,你一开始,就不能开始。”《步下红毯之后》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带泪!

三、结束语

张晓风散文不同于同时期的三毛那样热情奔放,没有三毛那么多奇趣的、吸引人的沙哈拉沙漠的故事;也没有席慕容作品中那样的诗情画意,而更多的是对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赞叹和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的诙谐一笑,令人读了她的文章后,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好,感悟到生命的含义,并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她笔下的世界。

参考文献

张晓风散文集范文2

不可否认,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生活环境与从前已经完全不同。电视、网络等各种诱惑随处可见。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书的世界,确实非常考验我们语文老师的智慧和耐心。而当下,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的远远不够,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意识,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或材料、传授阅读方法、创造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并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一、改变学生的阅读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我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调查分三个内容:(一)什么是课外书?(二)你读过哪些课外书?(三)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学生认为,课外辅导书、漫画书、卡通书为课外书;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量,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读过少量的童话;而且对于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更是谈的非常肤浅。因此,学生的课外知识极其贫乏,没有读书的习惯,特别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差。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提出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那就是改变他们旧有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推荐阅读那些语言优美,传播知识,励志激情,富有情趣的书籍。如结合课本推荐了《舒婷的诗》,鲁迅的《朝花夕拾》,《张晓风散文集》等等。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语文成绩有了明显地提高,而且感觉现在才知道语文应该怎样学。最让人欣喜的是业余生活充实了,谈吐儒雅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外阅读无疑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激发培养阅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目

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了一些优秀书籍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并选取精彩内容给学生进行朗读,到了情节曲折的关键部分,然后停止,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这样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好奇心促使他想方设法去了解后面的内容,于是他就会主动读这本书,过几天在课上再和同学们交流内容和读后感,这样让学生感觉他在和老师一起读这本书。同时,新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学色彩很浓,涉及的作家及文章的题材又很广泛,这些足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如果是节选自某作家的一部书,就指导学生去读全书。如果不是节选的文章,那么就布置读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如张晓风的散文,宗璞的散文,周国平的散文等。

三、 语文课堂多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慢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

四、创设有效的课题情境,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并予以激励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炫耀”,当他读了一本书时,就特别想让别人知道他读的书的内容,急于想和别人沟通,想展示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最近读的书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尽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对于读书的同学,这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对于不读书的同学,是一种鞭策,会激发他的读书兴趣,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和同学有“共同语言”。定期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介绍阅读方法。统计、评比、展览,树立典型。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自己平时辛勤阅读的成果——阅读笔记拿出来,以便得到大家的肯定、借鉴,甚至赞美。这无疑将大大增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张晓风散文集范文3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宽广过,恍惚中忆起一节经文:"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我第一次那样深切地体会到造物的深心,我就忽然热爱起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来了。我那样渴切地想对每一个人说声早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人在这种日子里真不该再有所安排和计划的。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一条曲折的黄泥路。天晴了,路刚晒干,温温软软的,让人感觉到大地的脉搏。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气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布出来。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他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他所体味的幸福仍然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记得读过段成式的作品,独爱其中一句:"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想不到我也有缘领略这秋静趣,其实我所欣赏的,前人已经欣赏了。我所感受的,前人也已经感受了。但是,为什么这些经历依旧是这么深,这么新鲜呢?

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过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尽责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动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覆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处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题】

1.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5分)

(1)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

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2)仿照下面画线句对冬日之日的评价,写出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的原因。(2分)

冬日之日 :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3.从文中两处划线句看出, 我 起先是 非去拜访 朋友不可,最后却决定 又不必再看她了 ,请说说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5分)(1)(3分) 筛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的美景(1分), 欣然起舞 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影闪动不定的情景(1分)。

(2)(2分)那是明亮的,却过于耀眼(1分);是炽热的,却过于毒辣(1分)(意近即可)

2.(3分)找出对比1分,分析出作用2分。

示例:①置身阳光下的 我 与 坐在暖气机边的人 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

② 夏日之日 与 冬日之日 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含蕴、温柔、敦厚、深沉的境界的向往。

③ 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 与 我 偏爱 平凡的下午 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淡和收敛的下午的喜爱和瞻仰之情。

④ 城市的街道 与 不知名的原野 的对比,明确了作者抚然若失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泛滥着阳光的不知名原野的喜爱。

上一篇一门三父子

下一篇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