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父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门三父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门三父子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阳光课堂;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法,尊重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动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情境中探究语文知识,开阔语文视野。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活用语文教材,用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方式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和兴趣参加语文学习,学会质疑,勇于质疑。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尝试利用资料自己解决文本中发现的问题。打造阳光课堂,体会语文本色,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新课学习。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教学的先导。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发散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文本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桥梁,对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用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迅速安静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学习知识,不断陶冶学生的性情,打开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体会语文的魅力,真正达到“如鱼得水,俊鸟高飞”的教学境界。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新课伊始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一听说讲故事,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听!”我接着讲了一个神话故事,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国的广西桂林到处名山大川,景色宜人,这是大自然赐予桂林的千古杰作,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桂林的父子岩景色优美,其中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一对姓龙的父子,造船手艺特别精湛,他们父子俩造的船不但能装很多货物,而且在大海里行驶的速度极快,人们都请他们父子俩给造船。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地的一个有钱人万员外看中了父子俩的造船手艺,逼迫父子俩为他造一艘特别大的船,用来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再给皇帝上供。龙家父子心想:要是为万员外造好了船,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万员外抢夺百姓的财物就会用大船全部装走,老百姓岂不是要遭了大罪了吗?龙家父子就悄悄地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偷偷地藏到了一个岩洞里,后来因为躲避万员外的搜捕,没有粮食吃,父子俩被活活地饿死在岩洞里,父子岩也因此而得名。学生们,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父子岩吧,再欣赏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吧。”故事导入是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催化剂,让学生怦然心动,快速学习新课,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打造阳光课堂。

二、巧用媒体,点燃激情

多媒体使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文本内容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点燃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比较枯燥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板,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学语文,在玩中享乐生活。课堂的一个个灵动点在闪耀,学生智慧顿生,课堂流光溢彩,气氛活跃。例如:我在教学语文S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经过,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大屏幕上的动画栩栩如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在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经过后,我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鼓励学生想台词,让学生佩戴小蝌蚪、小乌龟、鲤鱼和小青蛙头饰进行表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地抢角色,认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表演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只是演跑龙套,都在竭尽全力地展示文本内容,把小蝌蚪、鲤鱼和小乌龟及青蛙演得活灵活现。表演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高效互动,回归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高效互动是师生对某个问题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不懂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课堂“互动”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动手实验,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境界。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组长分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试一试:乌鸦会用什么办法喝到水?课上,让学生演示实验,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你们组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乌鸦能喝到水,然后汇报。一组一个学生说:“我们组通过实验认为,即使乌鸦在瓶子里放了许多小石子,也是有可能喝不到水的。”他的话音一落,其他组的学生哈哈大笑。那位学生说:“我们已经实验了,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整个瓶子的三分之二,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乌鸦也喝不到水。”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教师请一组学生再次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果真和这个学生说的一样。教师表扬了一组的学生,学生给一组学生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张扬,不断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教法。教师要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答文本中发现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动力,打开小学生的心智之门,拓宽学习渠道,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樊伟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0):136.

一门三父子范文2

2、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5、我本楚狂人,疯歌笑孔丘。

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7、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0、赵客缦胡樱,吴钩霜雪明。

11、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12、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13、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4、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

15、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16、神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

17、傲笑天地间,黑白两不分。

18、马车幽灵影,潇洒一郎君。

19、不求连城璧,但求杀人剑。

一门三父子范文3

苏轼、苏辙二人,苏轼成就为高,其才气过人,且多才多艺,诸体皆精,为人豪放、旷达,但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终生不得志;而苏辙,虽然文名、才气均在其兄之下,但为人持重,谨慎,一生仕途较苏轼顺畅得多,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两人除了人生际遇不同外,他们在性格、气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造成兄弟两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的主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其父早年便有觉察,并对此作过精当的评价和意味深长的告诫,这便是《名二子说》。文中苏洵评价苏轼: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这段文字是写苏轼的,苏洵把大儿子(子瞻)取名为“轼”是有深意的,作者以车为喻:车的轮子,辐条,车盖,轸木(中轴横木)都有所专职,缺一不可,只有轼(车前的横杆)没有实际用途,只是装饰,但又不可或缺,少了它便不是一辆完整(或说完美)的车。把儿子取名为轼,就是希望他能从车轼懂得人当掩饰自己,不要外露,“惧汝不外饰也”。这是其真正用心。

作者这样告诫儿子,绝不是信口而言,虽然写此文时苏轼只11岁,但他发现其子天贤聪慧,机敏过人;另一方面又过于外露,为人狂放不羁,不拘小节,率性而为。从此后苏轼的经历看,他的种种遭遇,固然有很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但其内因仍是性情中“不外饰”和恃才傲物造成的。

再看下面对苏辙的评价: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动,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勉)矣!”

作者仍以车马设喻,把小儿子(子由)取名为“辙”,车马之行,必由车辙,但论车马的功劳、功用,是谈不到车辙的,可是车马的颠覆,倾倒的灾祸也影响不了“辙”。既不居动,亦无倾覆之患,善处祸福之间,是苏辙一生的写照。苏辙一生为人谨慎、持重、内敛,不出风头,不冒风险,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理。在诗文上我们说苏轼深受佛道影响,超然、淡泊,可是在处世方面,不及苏辙“不偏不倚,处乎中庸”和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风格。

作者写作此文时,苏轼11岁,苏辙才8岁,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对儿子的深刻了解,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本文文笔简练、质朴,不求浮华,不事雕饰,通篇以车设喻,既贴切又形象。上段尾“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又是对儿子性格充满忧虑!而下段尾“辙乎!吾知免矣!”则流露几分赞许、鼓励。

一门三父子范文4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师生教与学,把课堂作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交流,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探究、发现的乐趣,它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提问:这里“一门三父子”指谁?

明确:苏洵、苏轼、苏辙

2.出示课题、作者。

3.简介教学步骤

(投影:了解性阅读一理解性阅读、品赏性阅读*迁移性阅读)。

二、自主、合作、探究

L.了解性阅读,自生发现问题

(1)了解背景

①学生口述:我所知道的相关背景。

②教师点拔:苏轼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写该词是在四十五岁时,已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充团练副使。

(2)整体感知内容

①诵读全词

生听读,感受意境

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课件:“滚滚江水东逝水”)

B、师范背,生体会感情

C、生诵读,了解大意

②整体把握

小组讨论,列出提问(教师巡视,适当提示,然后投影)

上片:所见 大江、赤壁 所想 淘金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涌现多少豪杰

下片:所忆 雄姿英发 所感 功业无成

风流潇洒 人生如梦

才华横溢 早生华发

B、师生讨论,完成提纲(投影)(见上图小字部分)

2.理解性阅读

(1)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用较有文采的语言口头翻译

(学生四人一组自主发现问题、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讨论后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疑问句 师整理,投影)

①风流:英俊的、杰出的;

②樯橹:樯,桅杆;橹,桨。代指船;

③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④华发:白头发;

⑤酹:以酒洒地,以示凭吊;

⑥乱石穿空:乱,险怪;穿,高峭;

⑦卷起千堆雪:卷,狂澜奔放;雪,纯白色的浪花。

3.品赏性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文流,师生共同探究

师生讨论,研讨以下几个问题:

(1)生回忆描写“水”的诗句

示例:孔子:“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讨论:词的开头三句与以上所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总结)

提示:同学所举各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江水态肆。而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面对江水发出感慨,抒发对往昔人物的无限怀念。

(3)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惊”“雪”几个字的妙处,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水石相击力度之大;卷:狂澜奔放;惊:汹涌;雪:白色浪花落。铺写赤壁雄奇液阔的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争中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4)讨论:下片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深刻含义?(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提示:美人衬英雄,表明周瑜年轻风流;小乔大乔关系,周瑜得孙权信任,能建功立业,这是一个方面。

(5)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中所体现的情感?(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小组间交流,最后教师点拨)

①学生讨论可能形成观点:

观点一:诗句含消极成分,与前文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诗人在身心遭打击时的之词。

②教师点拨: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矛盾,貌似自解,实乃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洒脱、旷达)

还可以联系苏轼、周瑜两人不同的年龄、外貌、婚姻、职位、际遇等方面思考,不求唯一。

4.迁移阅读,深入探究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诵读全词,归结该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提示:从思想的积极、乐观,意境的高远、壮阔,风格的奔放、洒脱等方面去思考。

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一门三父子范文5

关键词:兰陵萧氏;科举制度;社会声望

经过了侯景之乱的严重打击,江南士族尤其是过江“侨姓”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了,史载“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家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①。陈寅恪先生甚至指出“南朝士族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完全消灭”②。但笔者翻阅史籍记载后,发现此语并不尽然。江南士族在梁末受到严重打击不假,但并没被完全消灭,其中仍有一部分在隋唐繁衍兴盛。尤其是兰陵萧氏,有唐一朝,共有十人拜相。其中萧岿一门“自r至遘,凡八叶宰相,明德相望,与唐盛衰。士家兴盛,古未有也”③,自隋至五代共有九人拜相,并且出了三位驸马。对此苏轼有诗曰“挥毫欲作衣冠表,声事终当继八萧”④,其兴盛自有其背后原因。

一、贵族身份和与唐朝皇室的良好关系

兰陵萧氏是中古时期的著名士族。随着侯景势力的覆灭,梁元帝萧绎与雍州刺史萧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为了与身在江陵的梁元帝抗衡,萧不得不称藩于西魏,成为西魏(北周)的附庸。杨坚执政后,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起兵。“时萧岿将帅密请兴师”,但萧岿“固以为不可”。萧岿也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对萧岿“甚敬待之,诏岿位在王公之上”。这次与隋皇族的联姻,开启了兰陵萧氏这一门与关陇集团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紧密关系。隋开皇七年,萧琮率其臣下二百余人入朝,隋炀帝即位后,萧岿之女成为了隋炀帝的皇后,萧岿一门成为了权倾一时的外戚。萧氏家族迎来了在隋朝入仕的高峰,“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⑤。

隋朝短命,李渊以书信邀萧r进京,“受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⑥。萧岿一门与唐皇室的亦十分紧密。就拿萧r来说,其妻独孤氏,与李渊之母同族。同时萧r之子萧锐尚太宗之女襄城公主、萧娶京兆韦氏之女。以婚姻为纽带,其家族与李唐皇室的关系之紧密可见一斑。故而萧r曾自称“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⑦。李唐皇室却十分愿意与萧氏一门结为亲家。如萧岿玄孙、玄宗朝宰相萧嵩之子萧衡,尚玄宗之女新昌公主。萧衡与新昌公主之子萧复,其弟萧升又尚肃宗之女郜国大长公主,萧升女又曾为肃宗太子妃。一门三位驸马,可见萧岿一门在唐代显赫之程度。与李唐皇室的通婚也对萧氏一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家族为官者获罪,至多也多以流放处置。如萧嗣业被突厥击败,高宗就因“尔门与我家有雅旧,故贷死”⑧,因而对萧嗣业从轻发落。

二、良好的家族文化、家风

作为中古时期著名的文化士族,兰陵萧氏以文学传家,人才辈出。就拿萧岿一门来说,作为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也继承了这一家学渊源。

萧岿之父萧“幼而好学,善属文”,且“笃好文义,所著文集十五卷”⑨。萧岿本人“机辩有文学”,其子萧琮“博学有文义”;隋炀帝萧皇后“好学善属文,颇知古候”⑩;萧r“聚学属文”;萧华“谨方雅”,萧复“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上述人物自萧r之后皆为门荫入仕,门荫入仕是唐代权贵家族重要的入仕手段。而这种入仕方式很容易使权贵子弟不思进取,湮没于历史之中。而萧岿一门其家族从隋至五代都有人身居高位,与其家族的儒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顺宗朝后,萧氏子弟多以进士身份入仕。如宪宗、穆宗朝宰相萧a“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元和初复登贤良方正科”,文宗赞赏他说“卿道冠时髦,业儒高行。著作砺济川之浚弘致君国之规,留芳岩廊”。穆宗朝宰相萧仿“大和元年登进士第”;其子萧廪“咸通三年进士擢第”,僖宗朝宰相萧遘“咸通中,擢进士第”,受评价为“笔海压淮湖之浪,学山凌衡霍之风”;顺宗朝后,其家族子弟入仕的主要方式发生了转变。在宪宗朝时,元稹曾指出:“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学者,百无一二焉”,可见此时文化水平已成为了唐王朝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重视家法教育,也是其家族能够绵延不衰的原因之一。《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的小序中有:“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们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之语,可见家法对世家大族延续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萧岿之父萧“性不饮酒,安于俭素,事其母以孝闻”;萧岿“孝悌仁慈”;“萧r“幼以孝行闻”;萧Z“母终,以毁卒”;萧华“华谨方雅,绰有家法,人士称之”,萧廪“贞退寡合,绰有家法”。隋唐五代政局多变,风云诡谲。而萧岿一门在大多数时期都有名臣出现,其家学家风所起到的作用巨大,不但影响了其个人操守,也塑造了萧氏子弟忠君爱民的品行。

三、为官宦者尽忠职守

兰陵萧氏能在隋唐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作为一个官宦世家,若其子弟在为官时碌碌无为,其家族也不可能有如此持续性的兴盛。

萧r以外戚身份入仕隋朝,萧皇后曾对萧r说:“以尔才智,足堪扬名显亲”。萧r宦海沉浮,四落四起。高祖曾手召萧r:“得公之言,社稷所赖”,太宗曾评价萧r“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因赐其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最终其身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且陪葬昭陵,享受到了十分尊贵的荣誉。

萧r从子萧钧进谏高宗,高宗赞誉称其“职在司谏,能尽忠规”,“此乃真谏议也”。萧嵩在玄宗朝任河西节度使时曾调兵遣将大败吐蕃,史载“贼徒大溃,临阵斩其副将一人,散走山谷,哭声四合”。此次胜利,使唐朝在河西走廊与吐蕃的对抗中占了上风。玄宗因此“大悦,乃加嵩同中书门下三品,恩顾莫比”。萧复在常州刺史时政绩天下第一。欧阳修在评价张镒、萧复、柳浑时,说他们“节行才能,谟亮直,皆足相明主。”其评价公允,不可谓不高。

萧a在居相位时“孜孜正道,重甚名器”,“颇介谨持法”。穆宗称其“以勤事国”,文宗称其为“先帝贤宰相”。僖宗朝宰相萧遘“以经济为己任,……奏对朗拔,天子器之”。萧遘为官 “见柄任凡五期,行完而材”。乐朋龟曾评价他“器业绝伦,神秀贯古,……天植国桢,文滋相叶,一匡皇化,八秉洪钧”。 萧顷在唐任吏部员外郎时,不畏权贵,判罚公正,“顷由是知名,梁祖亦奖之”。

四、总论

根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统计,兰陵萧氏“齐梁房”、“皇舅房”在唐代共记载67位官员,而包括萧岿一门的昭明太子一系中官位五品以上的就有41人。兰陵萧氏在唐代共出宰相10人,其中八人全出自昭明太子之孙萧岿一系。对此,萧遘曾自称道“吾家九叶相,尽继明时出”。这一门在顺宗朝以前四位宰相都是通过门荫入仕。而顺宗朝后的六位宰相基本都是科举出身。“唐代132名士族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有81名,占61%,说明士族是通过科举而几代连任显职,才保持了家世不衰”。萧岿一门也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才一直保持了其世代显爵高位。“夫相辅之才,从古难得,盖文学政事,履行谋猷,不可缺一故也。”可见文化修养,施政能力等方面对这个名相辈出的家族的重要性。而保有上述能力的延续,又与其家法家学分不开。而其家学的延续,无疑对其家族子弟为官,考取功名,保持个人操守、社会声望都起到了作用。随着李唐王朝的衰落,这一与关陇贵族高度融合的家族也不得不步入到历史的尘埃之中。留下了“八叶传芳”的传奇,以供后人品读凭吊。

[注释]

①北齐书 颜之推传

②陈寅恪 南北朝史演讲录

③新唐书卷一百一

④全宋诗《次韵刘贡父所和韩康公忆持国二首》

⑤北史 萧琮传

⑥新唐书 萧r传

⑦独异志 卷上

⑧新唐书 萧嗣业传

⑨周书 萧传

⑩隋书 萧皇后传

旧唐书 萧a传

新唐书 萧遘传

全唐文 西川青羊宫碑

全唐文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旧唐书 萧钧传

旧唐书 萧遘传

旧五代史 萧顷传

全唐诗 与其子三儿生日诗

杨西云 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 南开学报1997年01期

一门三父子范文6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辅保,

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

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

擅敢夺我主爷锦绣龙朝。

贼潘洪在金殿帅印挂了,

我父子倒做了马前的英豪。

金沙滩双龙会一阵败了,

只杀得血成河鬼哭神嚎。

我的大郎儿替宋王,

快三眼:把忠尽了,

二郎儿短剑下命赴阴曾。

杨三郎被马踏尸首不晓,

四八郎落番营无有下梢。

杨五郎弃红尘学禅修道,

七郎儿被潘洪箭射芭蕉。

只落得杨延昭随营征讨,

可怜他尽得忠,又尽孝,

血染沙场,马不停蹄为国辛劳。

可怜我八个子把四子丧了,把四子丧了。我的儿啊!

原板

眼见得年迈人无有下梢。

慧魉臣贼潘洪又生计巧,

诓我主到五台去把香烧。

又谁知中了那奸贼笼套,

四下里众番奴犹如海潮。

多亏了杨延昭一马来到,

一杆枪保圣茑闯出蕙牢。

有老夫领人马也来战道,

那时我东杀西砍,左冲右挡,

虎撞羊群被困在两狼山。

内无粮,外无草,盼兵不到,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

我的几啊!

饥饿了就该把战马宰倒,

身寒冷就该把大营焚烧。

(老军白:雁来了!)

宝雕弓打不着空中飞鸟,

弓炸弦断为的是哪条?!

集民间传说而成的《杨家府(将)演义》全称《杨家世代忠勇通俗演义》,述说了杨继业效命宋室,为抵御外侮一门忠烈报国的悲壮故事,成了编演戏曲的生动情节。京剧有不少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其中多处讲述杨继业父子在为国征战中的遭遇和归宿。《李陵碑》(又称《两狼山》、《托兆碰碑》)便是表现杨继业在宋辽变战,遭奸臣暗算被困两狼山,终至粮尽援绝、壮烈捐躯的情节。

《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反二黄慢板转原板”的唱段是全剧主要唱段。这一唱段发挥了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表现手段的特点。

唱词前段,是老令公“秉忠心大宋辅保”的心迹表明和对杨家在报国中的境遇的诉说。这场诉说,与此后的杨家将剧目中其他人物的叙述不同,这是作为一家之主、杨家将的领军人物对自己亲人、部属的哀悼,也是老父丧子,骨肉离散的悲痛心情的表露。在历数八个儿子的命运遭际时,唱词不作渲染夸饰,在朴实无华的平直叙述中流露出了一片悲恸无奈的真情。“可怜我八个子把四子丧了,把四子丧了,我的儿啊!”这是一位为国尽忠的老英雄发自心灵的悲叹和哀号。它加强了全剧壮烈的悲剧气氛。

唱词后段转入杨继业对当时处境的描述。首先表述的,是败局和困境的成因:“魑魉臣贼潘洪又生计巧,诓我主到五台去把香烧,又谁知中了那奸贼笼套。”暗通外族的奸贼把皇帝诱进圈套,毫无警惕的圣驾遭到了群寇围击。“多亏了杨延昭一马来到,一杆枪保圣驾闯出笼牢。”然而,为保驾突围,年迈的杨继业却陷入了敌人包围。老英雄是坚强不屈的,他“东杀西砍,左冲右挡”,但毕竟寡不敌众,如“虎撞羊群”被困在了两狼山。“内无粮,外无草,盼兵不到,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身陷绝境的老英雄终于发出了绝望的浩叹。

上一篇打羽毛球

下一篇张晓风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