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地理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1
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贯彻“一例到底”,让高中政治课堂更简约高效,越来越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重点。但政治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有效教学,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优质和高效?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取舍。
所谓“一例到底”,是指在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案例,也可以是一个糅合很多材料的故事、一个话题、一个真实事件或一个小品等。这里的一例不是说整节课只有一个例子,而是以一则案例或材料为主线、其他材料为辅。正因为只有一个主案例,这个一例的选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做到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熟悉教材,理清脉络
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教师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建构及教学流程的脉络,准确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研读教材,即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此基本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自己能够在课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但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脚踏实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智慧驾驭课堂。由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丰富且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构建出有效的课堂结构,这就要老师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准适当的切入点,上串下连,使板块、层次清晰、有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挑选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
课堂选材应“少而精”。“少”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依据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精简浓缩,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把课堂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结果只能使课堂因承载太多的额外任务而变味。所谓“精”,就是指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在课堂上,因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安排适量适度的教学内容,努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顺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线索,并将教学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地涵盖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尽可能地掌握知识。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图通过材料说明问题,由于过分追求材料的丰富,舍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材料舍掉,造成教学中材料的简单堆积。这样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材料的展示场或故事会。因此,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例如,“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价格变化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围绕这个主题讲了重点的内容:(1)价格变动对一般商品需求量的影响;(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生活品需求量的影响;(3)价格变动对替代品和互补品需求量的影响。针对这个内容,“一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或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这节课一开始,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小品“家有儿女现场版”,内容是妈妈去超市买回许多物品跟儿子的一段对话,然后通过这段对话提出问题探究(分组讨论):(1)妈妈为什么在夏天给儿子买羽绒服?结合本课知识思考。(2)妈妈为什么说鸡蛋、大米、油盐酱醋涨价也得买,而空调、冰箱以前少人问津,现在一降价促销,争相购买,说明了什么问题?(3)为什么猪肉价格一涨买鸡蛋的人就会增多?为什么油价涨了,爸爸放弃了买车的计划?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这些问题正是针对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既符合教学的目标又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回答异常活跃,学生既解决了问题也落实了教学目标。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能让学生感觉亲近、易于接受、倍感珍惜,也更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兴奋点,感受知识生成与应用的乐趣,既避免了教师的大包大揽的生硬式教学,也避免了识记课本知识的乏味学习。
三、教学案例设计简约实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若课堂过分追求形式,活动设计烦琐、花哨,给人混乱不堪的感觉,学生则忙碌地跟着老师兜圈子,忽而看视频,忽而转身讨论,应接不暇,为活动而活动,则会丢失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做到“一例到底”使政治课堂简约化,要求课堂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要素的精准把握,特别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使课堂变得简洁、清晰、流畅,达到课堂的高效与优质。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小品导入生动有趣,情景创设合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总结知识点,在这个情景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究,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精讲少讲,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围绕小品,解决“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后,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近期,猪肉价格涨了,妈妈可以买鸡蛋代替,那生猪养殖户怎么办?结合本课知识你给养殖户提一些建议。这个问题自然直接地过渡到“价格对生产的影响”这个知识点,过程简洁,目的明确。
另外,在这一课设计的问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问题的设计细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同时也充分涵盖知识点的细节。
四、案例的选取应贴近生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现有的情感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并将这种体验和感悟化解到真实生活之中,提高修养。这才是知识的传授与生活践行的统一。
“价格变动的影响”这节课设计的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对所选的案例材料做了深层次的挖掘,发挥材料的最大潜能,从而用足了材料。用幻灯展示《家有儿女》刘星一家月收入和各项支出。月收入3000元,每月300元储蓄,以备刘星上大学的费用;家庭日常开支(包括吃、穿、用、行)2500元,200元用于防备日常突况(如生病)、人情消费等)。随着物价上涨,米、油、蔬菜价格上涨,煤气上涨10%,油价也上涨20%,家里的电视机也坏了,这个月家庭要多支出1500元。本来这个家庭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这多出1500元愁坏了刘星父母。创设这一情景,随即提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为这个家庭提供一些建议,解决他们的难题。
这一生活化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解决办法。例如,煤气涨了,就改用电。电视机不是必需品,可以等降价促销再买。汽油涨价,出行改坐公车或骑自行车,等等。简单的一个情景设置,学生不仅得到了感悟生活、思维拓展的乐趣,也在无形中生成和运用了知识,并能联系生活的实际,达到知识与生活践行的统一。更让人欣慰的是感受到父母的付出与不易,情感态度自然升华。
总之,教师通过精选案例,恰当地贯彻“一例到底”和“一例多境”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简约,不冗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课堂的优质与高效。整节课思路清晰、过程简洁、目标明确,突出主干,把握重点,理清主线,能把枯燥无味的政治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创设简单的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现实,带着感悟回归课堂,带着思考参与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同时易于学生接受、理解,这样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2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第一次征求志愿将于8月14日进行,填报时间从8月14日8时开始,8月14日18时截止。现就有关事项提醒如下:
1.8月14日8时前,征求志愿计划将在省教育考试院官网(eeafj.cn)上公布,考生可登录网站查询。
2.征求志愿仍实行网上填报,填报时间为8月14日8时至18时,18时后志愿填报系统将自动关闭。请未被录取且有意向参加本次征求志愿填报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网填报。
3.征求志愿设20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专业志愿,实行专业志愿平行投档。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3
关键词:地理课堂; 差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9-002
一、学生差异分组
笔者前期已经通过日常的观察以及座谈、学生成绩档案调查和能力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进行过差异测查,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结合,组成互助小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程度较好,故每组只分两个层次A(提高)和B(基础)。
二、细化学习目标
(一)课标拆解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课标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所不同的是本节课中图表横坐标代表的时间更长――年份,初中部分横坐标代表的是月份。
(三)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共四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章的总结,看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状况,特别是近100年来的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树立正确的气候观,认清当前全球及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懂得科学、基本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无疑是本节的重难点。
(四)确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细化后的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两类:
基础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和图表资料,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内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认识到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2.学生能够根据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能够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3.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提高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对教材上的曲线图提出问题;2.学生能够自行对影响及措施归类;3.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别的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4.学生能够质疑教材,提出与教材所给观点不同的声音。
三、学习环节的差异化设计
(一)“乡土”导入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属于河南本地人,而且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成熟性,笔者舍弃使用常用的“北极熊淹死”的动画导入法,而选用以象形文字、河南的简称“豫”的由来导入,既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本身又正好例证了本节课要讲述的全球气候变化两大维度之“时间维度的变化”。
(二)差异化的提问设计
成功的提问一方面需要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对回答做出及时、恰当、积极的反馈。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针对每个学习目标,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基础目标1和提高目标1:
问题一: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拓展问题: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昵?
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说全球无论何地、何时,气温都在上升吗?你能从教材的文字中找出证据吗?
>基础目标2和提高目标2:
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问题二:应对这些不良影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基础目标3和提高目标3:
问题一:你能根据本课的学习,总结出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吗?
问题二:你能按此套路研究一下“城市热岛问题“吗?
>提高目标4:
问题:你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不符合自然规律,还是人类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呢?
(三)小组合作
根据之前的差异测查,笔者选择每组内组织能力、责任意识最强的同学来担任组长,让其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组织讨论等。内设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由汇报员代表全组作答。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但考虑到我们的学习目标以及时间限制,笔者选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作为讨论内容,并要求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具体预设过程如下:
首先,各组根据分发的纸质材料以及纪录片,讨论涉及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受大气变化的不同影响。(给出的材料有: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我国的新疆、上海等)
然后,教师走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指导。分析影响可以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考虑。自然: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气温升高会引起蒸发加剧,使得该地区趋于干旱。气温升高与积温密切相关,积温的多少和植物的产量有关。经济:主要讲对农业的影响,也可以涉及其他经济活动,如河流航运等等。
接下来,请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探究结果,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课件展示参考评价标准――“预期结论”:
高纬地区(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地区)――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解冻,航运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冬季供暖需求减少;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带面积减少,中纬度植物分布范围变大。
内陆地区(以新疆为代表)――气温年较差更大,夏季更加炎热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枯竭,旱灾严重,出现大规模沙化;短期而言,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沿海低地(以新加坡、印度、福州为代表)――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海水倒灌,影响城市淡水供应。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但是一些只能在福建以南种植的农作物可以在福州成活。台风强度更大,频率更高。
最后,小结――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可能影响之一:海平面上升;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4
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急功近利,单一的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主张摈弃基础理论教学,执此观点者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来高职学院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又有何区别呢?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具备高于非专业人群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理论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打开学生的眼界,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不要开设艺术理论课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理论课程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5
一、精研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辽宁省颁布的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学校和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理解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关注题型示例和样卷,从而掌握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复习的难易程度。
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试题类型。考试范围以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为主,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分值比例为6∶4,难、中、易题的比例大致为7∶2∶1。
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以往考试的情况,了解考试的特点,掌握复习的尺度,从而提高复习效率。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的真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点覆盖面广,章的覆盖率达100%,节的覆盖率达81%。三个必修模块的考点分配合理,考点比例分别为38:35:27。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时广泛全面地复习,不能在章节上有遗漏或人为弱化其重要性。
(2)注重地理图表的考查
试题图表丰富(共15幅图表,选择题10幅,非选择题5幅。其中书中原图7幅,选择题5幅,非选择题2幅),包括柱状图、景观图、区域分布图、等值线图、地理示意图等,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注重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试题力图体现与社会生产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人口迁移、水稻病虫害监测、温室大棚推广、啤酒厂的布局等,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体现社会热点
试题设计与社会发展新情境相关联,如以哈大高铁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为背景或切入点,体现了时代性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的考查
试题考查了全球荒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全球意识。
(6)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试题中地貌形成的模拟实验,以及对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均体现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回归教材,重视双基
学业水平考试属于达标性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其目标是使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其性质决定了考试题绝大部分是基础题,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方法的运用。例如,将热力环流理论运用到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中,将地转偏向力规律运用到河流地貌形成的分析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体现,等等。
三、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时间紧、课时少而学习内容多等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统筹安排教学进度。一般可以将复习进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整合教材、夯实基础为主,相应安排章节练习题;第二阶段以练习巩固、提升能力为主,相应安排单元练习题;第三阶段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为主,此时应以模拟题的训练为主。
复习计划要制定详细,三个阶段的复习时间要安排准确,一旦确定,不能有太大的变动。三个必修模块中,必修一作为自然地理部分,在试题中往往所占比重较高,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复习时间上应相应增加。复习计划的制定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复习的方法策略和目标要求应有所差别。
四、教、学、练统一,重视解题能力和规范性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练相辅相成,提高复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修一内容相对较难,知识点一定要讲清讲透,重点在于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要注意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必修二作为人文地理部分,主要在于区位理论的实际应用,如农业、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必修三的关键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复习过程中复习资料的选取也非常关键。目前有些学业水平考试的练习题难度较高,甚至和高考的文综地理部分难度相当,根本不适合学生练习。复习资料的选取一定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特点并适合学生能力要求,贵精而不贵多,最好能够教师自己编制部分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练习题应以基础题为主,不要引进过多难题,注重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理解和记忆。最好能将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这样,既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提高。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在选择题练习中注重对学生答题技巧的培养,如可采用优选法、比较法、排除法等,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和应变能力;在非选择题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答题思路的培养,如区位因素分析问题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类问题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影响类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综合分析。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要注重审题的准确性、语言的规范化和条理性、卷面的整洁性、答题要点或关键词的提取等,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规范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五、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它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及考核形式于一身,掌握了地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运用和分析。
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能够熟练掌握地图、等值线图和各种统计图表等,对于一些重要地图能够识记,如世界大洲轮廓图、重要地区的政区图、洋流分布图,尤其书中的图表,更应该烂熟于心,注意纠正学生在进行教材复习时只看文字不读图表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学会分析图表,如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简图、人口再生产类型图等,能够从图中提取所需信息,进行图文转换。
最后还要能够描述图表,自然地理部分往往是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反映在图表中,人文地理部分往往是把地理信息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反映在图表中。对于这些地理图表要掌握其描述的方法和技巧,如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要引导学生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变化趋势、疏密变化、极值高低等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从……向……递减(递增)”或“由……到……呈……变化”等语言进行描述。
六、关注生活、时事热点和乡土知识
近年来,地理试题都比较注重贴近生活,有较强的时代感,使用生活常见的现象和时事热点作为知识载体呈现出来,但实际上,其主要考查的还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寻找其与地理知识的可能结合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对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39-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保护理念和意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以及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巧、技术辨析(非商业机密类)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实现了间接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对接,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传承人。